转跳到内容

真实与虚幻的交织---颐 和 园 观感


推荐贴

   前记: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东西。。。当时应该是首发于凯迪或是天涯来着。偶尔在找东西时把它翻了出来。感慨万千啊,发出来算是祭奠下年少时的自己。。。我也不知道在这里发这个合不合适。。。如果版主觉得不妥,请尽情删贴就好。。。。。

 

      早在多年前就听说过这部片了,当时就冲着禁片的名头想找来看看,但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因为对爬墙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再加上这个片名的确不吸引人,直到今日才突然想到这部片的存在,总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了。

     零乱,晃动,粗糙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完全可以说谈不上精致,该有长镜头的地方却都是些零散的短片断剪接,大部分画面是晃动粗糙,大段大段的充满文艺腔的独白,性`爱场面之多且直白,也是可以被称为劣质的三级片(关于这点,倒是有个有意思的说法“中国电影头一个啊,了不起,也可以让老外看看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没有性`生活”),所谓的政`治背景,也仅仅是个背景而已,可是这一切毕竟不是为了5.35而写5.35,也不是为了性`爱而性`爱,这些种种手法却是围绕激情呼应剧中人内心复杂混乱的情绪。

      电影内容概括起来极其简单,就是一个女人在激情过后如何被生活吞没的“成长”故事,但主题极其灰暗压抑,不仅仅是在讲述一种有关情与欲、罪与罚的残酷青春体验。在电影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那个叫余虹的人的独白背后,似乎是一群人在无声地诉说有关自己,有关青春,有关历史的悲情的叙事。

 

      对比《颐和园》对于生活,大学宿舍的场景,以及武汉和重庆的街景,对性爱场面都是零乱和现实的,包括在德国地铁和一些街区的涂鸦都是给予一种几近于纪录片的激情写实手法,那著名的20分钟简直就是大型的MTV,到处都是人,学生们永远都在莫名的激动中从镜头前跑进跑出,大字报,横幅,布景和人物都肆意的夸张,让人产生时代的错觉,可是此时,娄烨再现历史的镜头突然而完美地切换到纪实资料、细腻的胶片质感突然变成粗粝的录像质地,同时贯穿着那支柔弱女声所唱的狂野高亢的青春之歌,让人热血翻滚,但是激动不是因为某种理想,而是因为理想的某种死亡。随后,在黑豹的《Don’t Break MyHeart》中,用画面及字幕跨越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白描一般的穿插着柏林墙的倒塌、苏东的解体,还是南巡的讲话、香港的回归,交代了各人物的去向,这所有的叙事都无法拼接出一段完整的历史胶片。无论怎么回放,都只是些零星的片段。

        影片并没有证实那不可言说的那一天的死亡,那仅仅是肉体上的死亡,娄烨描述的是精神的死亡,有人说它发生在十年后的柏林,具体的“墙”已经不复存在了,满城的红黄黑色隆重而壮烈地表达着德国式的狂欢,而女二号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啻为这个精神死亡画上了青春寓言的句号。

       但是,在罗大佑的《青春舞曲》中那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颇具思辨之风的大学生,不亚先秦。那个变迁最激烈的时代,那个动荡的青春飞扬的时代过去以后,它成功地粉碎那一代中国人对自由、民主与爱情的希望,变得茫然的中国的学生们便再没有政治的激情,它死了!死在当代的那群走过的人中,死在现代醉生梦死。一样朦胧的青春,但除了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个人经济关心之外,其他的只是默然或者不允许关注了。青春的激情都挥洒到演唱会,D厅,恋爱性爱,社会经济活动,还有八卦上了,但是别提什么思想上的交流碰撞,讨论些形而上的问题了, 有一篇名叫《被剪辑的青春》的评论有一段写的很好:“那还是一个可以思辨,谈论概念的时代: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看弗洛伊德、尼采,呛着学抽烟,喝上一瓶啤酒去买醉;抱着吉他、坐在楼顶,迎着夕阳,哼哼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喜欢谈论诗歌,情绪上来,拿张破纸胡诌几行,然后在某个月明的深夜,高声诵读于某栋女生楼下;我们可以熄灯后很认真地讨论很多涉老不懂的问题,去求得心灵的暂时安宁,而不至于被人反问一句:“哥们,有病吧?””

       “那是一个还有理想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中至少还有理想残存,还有信念依稀,虽然里面掺杂了太多欲望的纠葛和对于生活欲罢不能的挣扎;我们努力做很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虽然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于是我们只能继续行为,继续实验,进而付出代价,也许是前途、也许是信念、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颓废,甚至是生命……”

我甚至怀疑起这句话来:我們怕什麽?年年有人十八歲,他們會迫不及待撿起三十歲人扔下的吉他,續彈狂野的青春之歌。

 
       影片中有3段大段的沉默都让人感触颇深,一是李缇跳楼的那场戏,是真正的静默,没有听见空中那声惨叫,没有听见肉身落地那一声闷响,没有围观人群的喧闹声,但却因此感到手足无措,耳鼓剧痛,相比起来,所有那些泛滥的钢琴音乐似乎只是为了衬托这瞬间的沉寂所具有的爆烈;

      二是在影片结尾处男女主角12年后重逢,两人各自辗转流浪,最后在重庆的见面,直奔秦皇岛,一路无话,甚至于无法四目相对,这时已经明白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什么,这是影片最让人感到阴郁的地方,压抑和没有希望的出路,青春失去,后来的人生是那样的苍白,残酷的结尾把所剩无几的梦彻底掏空,使人觉得一切的美好的往昔,怀念和未来的希望都成了苍白的虚空,一场虚无的梦,青春散场,只剩下满地的荒凉,还有琐屑生活的喘息。但电影中的青春,同样的不是在夸夸其谈那些阳光、那些骄傲的青春,电影中的青春就好像窦唯在《高级动物》中唱的那样,迷茫困惑叛逆失望疯狂颓废矛盾虚伪贪婪欺骗好强无奈孤独脆弱等等,包括了所有的我们极力去想去遗忘的阴暗面,电影最大的魅力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想到了什么,之所以感到压抑,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因为电影的代入感太强烈了,看到了自己害怕看到的东西—自己曾经和未来的影子;

       三就是两人在昆明湖上泛舟,镜头起于白天,却落于日暮,这也就是导演对这部影片的名字-颐和园的解释,他说余虹和周伟最美好的      瞬间是在颐和园里上泛舟的场景,虽然这个场景很短。但我觉得用颐和园作为片名不错的地方在于,这总不能成为敏感词吧。

 
 
 
     后记:影片存在大量的隐喻,但我对捕风捉影这种事不太擅长,加之我刚好看过一篇评论,他基本上已经把我所能想到要说以及我没想到的话说完了,虽说复制黏贴很简单,但我不想这么做,有心情自己去搜下,文章名叫《俺的过度阐释 (评论: 颐和园)》(温馨提示:可能需要点爬墙的技术)

,由creepper修改
注释
苍雨瞬 苍雨瞬 100.00节操
链接到点评
4 分钟前, tadaGun 说道:

:YangTuo_EU:能看见他人对某事的感触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能获益良多

或许点进来的只看到了几百字的心得 不过这都是浓缩过后的精粹 是一种新的思想注入

感谢作者

从我的角度来说。。。更是希望能看了我写的这篇东西后去看电影来着。。。。

creepper在游玩时被热情的工作人员拉进主题公园,在参与游戏之后获得奖励2节操。

链接到点评
22 分钟前, Shepherd爱 说道:

我还是比较喜欢更有实际内容的评论啦,这个说实话有点找不出确切的写的人想要表达和认可的具体的观点,有点空:a2:

。。。嘛,这里面的东西具体写出来我这号可能就永远被封印了啊:mx040:

creepper在看最新一期的月报时想起以前的月报一时兴起前往整理,发现以前留下的私房钱 6节操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