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推荐贴

【由于论坛改版后精华主题不能轻易修改首楼,故今后目录的更新将在二楼进行,望周知】

 

这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红色警戒3的设定,利用了原版红警3和命令与征服:将军的部分框架,但是整个设定的时间线是我设计的。由于这个设定太大,有几十万字,不可能一次发完,所以请各位坛友帮忙回帖、这样我就能避开三连了……

 

这个设定最开始是在我的百度空间和百度红警3贴吧发表的,受到了百度ID:熊猫又见熊猫、梨之霜、羽高狼、古伦卡斯特百式 等同志的帮助。非常感谢他们对本设定做出的贡献。

 

本论坛有两个人可以证明我就是百度贴吧的“红色精英兵” @月见闪光 @凤凰.诺斯缇

 

 

,由铃Beru修改
链接到点评
  • 回复 1.1k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本主题的最活跃

热门回复

红色精英兵

【由于论坛改版后精华主题不能轻易修改首楼,故今后目录的更新将在二楼进行,望周知】   这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红色警戒3的设定,利用了原版红警3和命令与征服:将军的部分框架,但是整个设定的时间线是我设计的。由于这个设定太大,有几十万字,不可能一次发完,所以请各位坛友帮忙回帖、这样我就能避开三连了……   这个设定最开始是在我的百度空间和百度红警3贴吧发表的,受到了

红色精英兵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定位:重轰炸/运输单位    科技需求:T3    原产方:未来科技公司    量产方:无(由建造场在防御界面召唤)      关键指标:    三联装“白田”型400毫米舰炮(x3)    天西VX型脉冲导弹和伊卡洛斯近防系统组成的防空单元(x4)    质子撞击反应堆  

红色精英兵

任务“先发制人”     指挥官同志,华北战事已然进入最关键阶段。在此前几天,旭日帝国因损失过大而被迫放弃对大连-旅顺的进攻,并且也未能从我军手中夺取承德。这意味着帝国既无法将其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投入对渤海西岸的进攻,也无法穿过燕山山脉迂回北京,现在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强行突破狭窄的辽西走廊、冲入华北平原,凭借优势兵力展开对京津的包围。当然,帝国军队也很清楚在没有水上力量策应的情况

【由于一楼无法随意编辑,今后目录更新将在本层进行】

战役和大事记(尚缺苏联革.命战争东线篇、中东战记、黑非洲军团战记、东亚战记)

黑暗降临——GLA崛起记 沙发2楼黑暗降临——GLA崛起记 

华沙喋血记 板凳3楼华沙喋血记

浴火重生——苏联革.命战争西线篇 4楼浴火重生——苏联革 命战争西线篇

科学疯子——尼克莱·摩斯科芬小传 7楼科学疯子——尼克莱·摩斯科芬小传

乳虎啸谷——欧列格·凡丁小传 10楼乳虎啸谷——欧列格·凡丁小传

开启地狱之门——中东军团的崛起 18楼开启地狱之门——中东军团的崛起

一个时代的落幕——2050年欧陆战记 25楼一个时代的落幕——2050年欧陆战记

大洋洲上的硝烟——澳大利亚战记(上) 51楼大洋洲上的硝烟——澳大利亚战记(上)

大洋洲上的硝烟——澳大利亚战记(下) 56楼大洋洲上的硝烟——澳大利亚战记(下)

无奈的携手——2051-2054年欧陆战记(上) 65楼无奈的携手——2051-2054年欧陆战记(上)

无奈的携手——2051-2054年欧陆战记(中) 87楼无奈的携手——2051-2054年欧陆战记(中)

无奈的携手——2051-2054年欧陆战记(下) 93楼无奈的携手——2051-2054年欧陆战记(下)

胡尘硝烟——新华约西征实录(一)【新疆战记】 753、754楼胡尘硝烟——新华约西征实录(一)【新疆战记】

胡尘硝烟——新华约西征实录(二)【中亚战记】 760、761楼胡尘硝烟——新华约西征实录(二)【中亚战记】

胡尘硝烟——新华约西征实录(三)【西亚战记】胡尘硝烟——新华约西征实录(三)【西亚战记】

战争生命线——东南亚战记(上) 95楼战争生命线——东南亚战记(上)

战争生命线——东南亚战记(下) 105楼战争生命线——东南亚战记(下)

光荣只是幻想——2054-2057年欧洲解放战记(上) 273楼光荣只是幻想——2054-2057欧洲解放战记(上)

光荣只是幻想——2054-2057年欧洲解放战记(下) 274楼光荣只是幻想——2054-2057年欧陆解放战记(下)

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上】 436楼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上】

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中】 439楼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中】

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下】 440楼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下】

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完】 444楼终结三战的战争——解放北美(东海岸篇)【完】

封锁与反封锁——西非战役 106楼封锁与反封锁——西非战役

暴风雨中的雄鹰之国——墨西哥内战记 107楼暴风雨中的雄鹰之国——墨西哥内战记

黎明之前——北美平叛记 999楼黎明之前——北美平叛记

争雄非洲——三战余波系列之一  争雄非洲——三战余波系列之一

 

三战中的离子炮计划 119楼三战中的离子炮计划

胜负之间往往只差一份情报 123楼胜负之间往往只差一份情报(仿《读者》体)

三战各阵营维修方式简介 807楼三战各阵营维修方式简介

浅谈三战各阵营主力坦克 864楼浅谈三战各阵营主力坦克

后继乏力的GLA 868楼后继乏力的GLA

护教军简介 944楼护教军简介

问与答与周边设计 974楼问与答与周边设计

关于南亚的一点碎片 975楼关于南亚的一点碎片

南亚碎片之“杜尔迦行动” 1000楼南亚碎片之“杜尔迦行动”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环境领域造成的附带损伤的报告 978楼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环境领域造成的附带损伤的报告

三战中的改装兵器 979楼三战中的改装兵器

各阵营发电厂升级  993楼各阵营发电厂升级

关于生化武器和变异生物  1024楼关于生化武器和变异生物

变革之潮位面的赤道美洲交通线体系  1026楼变革之潮位面的赤道美洲交通体系

“斗兽场行动”始末  “斗兽场行动”始末

APLA军区划分及陆军野战部队番号  APLA军区划分及陆军野战部队番号

关于战后新华约的一点碎片  关于战后新华约的一点碎片

关于中美洲的一点碎片  关于中美洲的一点碎片

“缺枪少炮”到“鸟枪换炮”——APLA建军初期装备革新小史 从“缺枪少炮”到“鸟枪换炮”——APLA建军初期装备革新小史

星月凌日——“玄武”号浮岛要塞的陷落

天翎近卫

中国战役任务:先发制人——突击营口

中国战役任务:惊涛拍岸——保卫大连

 

各阵营人物简介——

 

【新华约】中国

冼辉大将(后期晋升元帅)

戴宏逵(同上)

程世涛(同上)

 

胡霄汉

陈龙军

鲁阳

梁琳

情报官:(待定)

 

【新华约】苏联

尼克莱·库可夫元帅

马格尼科夫元帅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阿纳托利·查丹科

 

夏娜·阿肯斯雅 156楼夏娜·阿肯斯雅

维拉·贝洛娃 142楼维拉·贝洛娃

(战役大事记部分中已包含欧列格·凡丁和尼克莱·摩斯科芬的简介,不再重复)

情报官:

达夏·费多洛维奇上尉

索菲娅中尉

【盟军】

罗伯特·宾汉元帅

美国总统霍华德·阿克曼

待定

 

温伦·富勒

利赛特·韩丽 332楼利赛特·韩丽

吉尔利斯·皮尔斯

希尔

情报官:伊娃·麦肯娜

 

【日韩】

芳郎天皇 127楼芳郎天皇

达郎太.子 128楼达郎太 子

韩国国家总理李昌克 180楼韩国国家总理李昌克

 

长间晋三 133楼长间晋三

白田直美 155楼白田直美

天西贤治 144楼天西贤治

佐藤高良 129楼佐藤高良

情报官:富山杉

 

【GLA】

崔克斯博士(又译为斯拉克斯博士)

诺德尔·庄斯将军

科塞德王子(又译为阿萨德亲王)

麦吉德·萨拉丁(常规指挥官)

麦蒙·欧拜德(毒素指挥官)

法德耶·娜瓦尔(爆炸指挥官)

赫伊尔丁·阿马尔(隐形指挥官)

情报官暂缺

 

【雇佣军】

安吉莉娅·冯·法莱艾尔

于尔根·特纳

诺娅·海德薇莉

欧文·鲁道夫

情报官暂缺

 

科研部门及相关人员

苏联——鄂木斯克科学部

负责人:泽林斯基·格雷戈尔博士

 

中国——

负责人:程世涛大将

 

雇佣军——

负责人:

 

盟军——未来科技公司

负责人:

发言人:

政治代言人:欧盟轮值主席罗伯特·索恩利

 

日韩——神罗科研中心

负责人:岛田真司博士

 

GLA——

负责人:崔克斯博士

 

相关人物:

盟军记者:布兰达·斯诺

(待补充)

 

装备列表新华约篇

中国步兵

PLA战士 188楼PLA战士

坦克猎人 189楼坦克猎人

中国工兵 191楼中国工兵

战地卫生员 193楼战地卫生员

武装工作队 198楼武装工作队

祝融部队 201楼祝融部队

英雄单位 202楼盖琳达

 

中国载具

黑潮坦克 206楼黑潮坦克

龙马战车 207楼龙马战车

战神坦克 209楼战神坦克

电子干扰坦克 214楼龙威坦克

敦煌重炮 216楼敦煌重炮

炎黄坦克 219楼炎黄坦克

祸斗战车 225楼祸斗战车

基地车 230楼中国MCV

机动后勤站 233楼机动后勤站

 

中国空军

恶棍战机 239楼恶棍战机

凤凰直升机 244楼凤凰直升机

神龙战机 247楼神龙战机

天鹰战机 254楼天鹰战机

 

中国海军

旗鱼快艇 256楼旗鱼快艇

巨浪飞机 259楼巨浪水上飞机

海狮气垫船 262楼海狮气垫船

长征核潜艇 266楼长征核潜艇

“云顶天宫”浮空战舰 270楼“云顶天宫”级浮空战舰

 

中国最高机密协议与超级武器 271楼中国最高机密协议与超级武器

中国防御设施简介 中国防御设施简介

中国战役独有单位——特种兵凌雪瑶 837楼凌雪瑶

 

装备列表雇佣军篇

雇佣兵步兵

钢铁战士 279楼钢铁战士

铁拳火箭兵 280楼铁拳火箭兵

工程师 281楼工程师

“水星复仇者”伞兵 285楼“水星复仇者”伞兵

潜行者 286楼潜行者

虚空突击兵 291楼虚空突击兵

战斗摩托 294楼战斗摩托

燕妮 296楼燕妮

 

雇佣军载具

矿车 297楼矿车

星火侦察车 298楼星火侦察车

神箭手战车 302楼神箭手战车

罗尔丹运兵车 307楼罗尔丹运兵车

斯巴达坦克 308楼斯巴达坦克

角斗士坦克歼击车 305楼角斗士坦克歼击车

“炽天使”火力支援平台 309楼“炽天使”火力支援平台

蜂巢火箭炮 310楼蜂巢火箭炮

基地车 314楼基地车

 

雇佣兵空军

蜂鸟侦察机 315楼

猎鹰战机 316楼猎鹰战机

海克力士运输机 317楼海克力士运输机

空中堡垒 318楼空中堡垒

 

雇佣兵海军

半人马级雷击舰 319楼半人马级雷击舰

齐柏林级水下母舰 324楼齐柏林级水下母舰

德意志级袖珍激光战列舰 326楼德意志级袖珍激光战列舰

战役任务独有单位-欧根亲王号多用途巨型潜艇 330楼欧根亲王号巨型潜艇

 

雇佣兵最高机密协议 331楼雇佣军最高机密协议

 

装备列表GLA篇

GLA步兵

圣战者 334楼圣战者

殉教者 336楼殉教者

基因工兵 337楼基因工兵

巨魔 338楼巨魔

地狱复仇者 339楼地狱复仇者

劫持者 340楼劫持者

石油异生兽 350楼石油异生兽

英雄单位 356楼圣女法图麦

 

GLA载具

矿工摩托 360楼矿工摩托

冲锋车 362楼冲锋车

天蝎坦克 370楼天蝎坦克

冥河摆渡者 374楼冥河摆渡者

苍穹撕裂者自行高炮 376楼苍穹撕裂者

自爆卡车 379楼自爆卡车

铁马卡车炮 382楼铁马卡车炮

裁决者坦克歼击车 387楼裁决者坦克歼击车

散播者毒素发射车 391楼散播者毒素发射车

追猎者电子战车 389楼追猎者电子战车

基地车 392楼基地车

 

GLA空军

魔童直升机 394楼魔童直升机

“安拉之翼”超轻型战斗机 395楼安拉之翼超轻型战斗机

洗劫者战机 398楼洗劫者战机

毒牙截击机 399楼毒牙截击机

装甲氢气球 401楼装甲氢气球

“荒芜直角羚”直升机炮击系统 402楼“荒芜直角羚”直升机炮击系统

“藤本·马穆努克”空中炮击平台 403楼“藤本·马穆鲁克”空中炮击平台

恶魔堡垒轰炸机 408楼恶魔堡垒轰炸机

 

GLA海军

湄公河舢板 411楼

海蛇警戒艇 412楼海蛇警戒艇

摩西走私船 415楼摩西走私船

冥河破交舰 416楼冥河破交舰

死雨武库舰 417楼死雨武库舰

黑船水上战斗平台 420楼黑船水上战斗平台

冰山船坞舰 425楼冰山船坞舰

 

GLA最高机密协议与超武 431楼GLA最高机密协议与超武

GLA防御设施补遗 992楼GLA防御设施补遗

GLA战役独有单位:噬魂者 432楼噬魂者

同人设定单位:生化指挥车 883楼生化指挥车 (thewatcher同志设计)

军营文化集锦之GLA陆军篇 433楼军营文化集锦之GLA陆军篇

军营文化集锦之GLA空军篇 745楼军营文化集锦之GLA空军篇

 

 

原版装备改写(即红色警戒3及其资料片中已经给出的装备的改写,主要改动背景介绍部分,目前仅完成苏联和盟军的少数单位)

苏联篇

步兵

征召兵 452楼征召兵

防空步兵 459楼防空步兵

战斗工程师 466楼战斗工程师

战熊 470楼战熊

磁暴步兵 482楼磁暴步兵

火炮机车 981楼火炮机车

化学部队 486楼化学部队

娜塔莎 488楼娜塔莎

 

载具

蜣螂机器人 493楼蜣螂机器人【自创单位,梨之霜同志的作品】

恐怖机器人 495楼恐怖机器人

镰刀机甲 498楼镰刀机甲

牛蛙战车 505楼牛蛙战车

铁锤坦克 508楼铁锤坦克

收割机甲 509楼收割机甲

磁暴坦克 980楼磁暴坦克

V4导弹发射车 516楼V4导弹发射车

天启坦克 517楼天启坦克

粉碎者 520楼粉碎者

矿车 521楼矿车

史普尼克勘探车 523楼史普尼克勘探车

苏联基地车 524楼苏联MCV

 

飞行器

双刃直升机 525楼双刃直升机

米格战机 527楼米格战机

基洛夫飞艇 528楼基洛夫飞艇

图波列夫飞艇【新增】 529楼图波列夫飞艇

 

舰艇

磁暴快艇 530楼磁暴快艇

阿库拉潜艇 532楼阿库拉潜艇

无畏舰 535楼无畏舰

 

最高科技协议单位

袋狸轰炸机 681楼袋狸轰炸机

军营文化集锦之苏联陆军篇 937楼军营文化集锦之苏联陆军篇

 

盟军篇

步兵

维和步兵 537楼维和步兵

标枪导弹手 538楼标枪导弹手

医疗工程师 541楼医疗工程师

盟军军犬 547楼军犬

盟军间谍 552楼间谍

冷冻军团兵 564楼冷冻军团兵

谭雅 567楼谭雅

 

载具

矿车 574楼矿车

激流ACV 575楼激流ACV

多功能步兵车 578楼多功能步兵车

守护者坦克 583楼守护者坦克

雅典娜炮 584楼雅典娜炮

幻影坦克 585楼幻影坦克

平定者自行野战火炮 592楼平定者自行野战火炮

未来坦克X-1 599楼未来坦克X-1

盟军基地车 600楼盟军基地车

 

飞行器

维和轰炸机 601楼维和轰炸机

阿波罗战斗机 603楼阿波罗战斗机

冷冻直升机 606楼冷冻直升机

世纪轰炸机 608楼世纪轰炸机

先锋武装炮艇机 615楼先锋武装炮艇机

 

同人设定子阵营兵种:

游骑兵 869楼游骑兵(作者ID:thewatcher)

 

舰艇

海豚 617楼海豚

水翼船 621楼水翼船

突击驱逐舰 624楼突击驱逐舰

航空母舰 625楼航空母舰

新增单位:提亚预警机 626楼提亚预警机

新增未量产单位:

长毛象坦克 961楼长毛象坦克

重装战斗要塞 972楼重装战斗要塞

最高科技协议单位

女神轰炸机 675楼女神轰炸机

特殊单位【仅在部分任务出现】

灰熊炮台  灰熊炮台

 

日韩篇

步兵

爆裂机器人 630楼爆裂机器人

帝国武士 631楼帝国武士

坦克杀手 632楼坦克杀手

帝国工程师 635楼帝国工程师

忍者 636楼忍者

火箭天使 637楼火箭天使

弓箭少女 638楼弓箭少女

百合子 639楼百合子

 

载具

帝国矿车 644楼帝国矿车

纳米核心 645楼纳米核心

迅雷载具 646楼迅雷载具

天狗机甲 649楼天狗机甲

海啸坦克 650楼海啸坦克

打击者VX 653楼打击者VX

钢铁浪人 654楼钢铁浪人

鬼王机甲 655楼鬼王机甲

波能炮 656楼波能炮

新增单位 突陷机甲 659楼突陷机甲

基地车 660楼基地车

 

舰艇

矛式潜艇 661楼矛式潜艇

海翼潜艇/天翼战机 662楼海翼潜艇/天翼战机

薙刀巡洋舰 663楼薙刀巡洋舰

将军战列舰 664楼将军战列舰

超级要塞 665楼超级要塞

 

最高机密协议单位

气球炸弹 748楼气球炸弹

 

史诗单位

将军刽子手 668楼将军刽子手

 

“决胜兵器”系列

雷神机甲  雷神机甲

火箭飞行兵  火箭飞行兵

帝国足轻  帝国足轻

 

军营文化集锦——帝国陆军篇  军营文化集锦——帝国陆军篇

军营文化集锦——帝国海军篇  军营文化集锦——帝国海军篇

 

子阵营装备列表——

“非洲同盟”

巨犀式自行火炮  巨犀式自行火炮

伊克尔瓦坦克(短矛坦克)  伊克尔瓦坦克(短矛坦克)

黑鸢直升机  黑鸢直升机

猎手气垫船  猎手气垫船

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胡狼”式光束炮  “胡狼”式光束炮

 

拉美邦联

湍流ACV  湍流ACV

“福音”式移动堡垒  “福音”式移动堡垒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庇护”级水翼船   “庇护”级水翼船

 

APLA(非洲人民解放军)

突击者坦克  突击者坦克

捍卫者步兵输送车  捍卫者步兵输送车

冕雕无人机  冕雕无人机

解放者轻型打击车  解放者轻型打击车

播火者自行火炮  播火者自行火炮

守望者两栖战斗平台  守望者两栖战斗平台

领航者战机  领航者战机

APLA防御设施简介  APLA防御设施简介

鬣狗摩托  鬣狗摩托

回收者坦克支援车  回收者坦克支援车

“无产者”磁暴攻击机  “无产者”磁暴攻击机

“警戒者”两栖防空战车  “警戒者”两栖防空战车  

======================================

 

黑暗降临——GLA崛起记

一、福兮祸所伏

        2014年是个平平常常的年份,至少在那一年看来是这样的:距上一次引起了不小动荡的“末日论”的破产已经过去了两年,而一度被资产阶级惊呼为“大萧条再现”的金融风暴的余波也已经完全平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虽然退出了伊拉克,但是仍然保持了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持中东的“平静”;日本和韩国为了应对中国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风潮和上百万枕戈待旦的朝鲜人民军,一方面乞灵于美国的帮助,另另一方面也悄悄开始了各方面的合作;俄罗斯仍然在民族主义者与亲西方派之间摇摆不定,而中国正在默默发展自己的力量。世界,似乎仍然按照2001年以来的既定轨道发展,直到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又有一批冰山崩塌了。

        就当时而言,这件事造成的影响似乎仅止于环保主义者又一阵的奔走呼号、几部关于环保的纪录片或电影的拍摄以及——一艘名为“新切柳斯金”号的俄罗斯科考船向北极进发。这原本是俄罗斯借环境问题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并趁机恶心一下那些碳排放大国的手段,因此虽然这艘科考船器材配备齐全、人员阵容豪华还有媒体跟踪报道,但是官方连个代表都没派,根本没有打算继续上个十年中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北极征途”的意思,所以也就没有引得其他国家政 府的多少关注——倘若各国能够预见到这艘科考船的考察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的话,那么这些政 府哪怕是击沉这艘船都不会让它去考察的。

        可是,就在这艘科考船即将返航的前一天,最后一次勘探行动让这群幸运的科考队员撞上了头彩:他们在冰山群崩塌的地点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过船上科学家的简单计算后得出了“北极很多地区储藏了极易勘探、开采的大量能源,储量远远超过了海湾地区”的结论,然后这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就伴着跟随采访的媒体的报道而传遍了全世界!

         几乎就在新闻播出的同时,全球能源股票暴跌,工业机械、汽车、船舶股票则是暴涨,油价急剧下滑,美元大幅升值,各石油出口国货币大幅缩水,美、英、加、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过纷纷出台自己规模宏大的“北极探索与开发计划”,并声称本国对北极的部分地区享有主.权,试图控制这个新的“全球能源心脏”。相应的,原先倍受美俄关注的中东、北非、高加索、中亚地区似乎突然就不那么重要了——现在,谁控制了北极,谁就将在未来一切关于能源的事务上拥有决定权!

二、被遗忘者的怨念

        中东、北非、中亚、高加索这些往日被当做美俄角斗场、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地区在一夜之间被挤出了各国政治军事领袖和全球媒体的视线,变得无足轻重。是啊,那些发达国家的目光都盯在了北极的能源上,制造业的大国则忙于生产开采油气的机械和消耗油气的机械来赚钱,像它们这些跟北极八竿子打不着、又因为大国角力是的内部乱作一团的地区失去了所有价值。无力染指对北极的争夺的它们,瞬间失去了石油带来的财富,又不得不忍受大国争锋带来的后遗症和国际地位的下降,对现实的不满、对历史光辉的怀念加上寻求宗教麻醉倾向的增长,使得一股阴暗而又暴戾的情绪在这些地区广大民众中间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原本在北约军队震慑下还算安稳的中东局势随着西方国家将政治军事重点转移到北极后开始趋于危险:北约军队的撤离和当地人民不满情绪的增长的结果,就是一连串暴.力事件甚至是武装冲突在阿拉伯世界中不断发生。原教旨主义者趁机大大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他们打着激进民族主义和反西方的旗帜,以宗教为媒介宣传他们“穆斯林统一、复兴阿拉伯民族”的主张,要求建立不分派别、政教合一的国家联盟,向长期压制、掠夺他们的异教侵略者复仇,为广泛造就伊斯兰人间天堂、让真 主的意志在全世界实现而努力。这些对于饱经磨难的当地民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原教旨主义者很快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以此获得了经济、军事甚至是政治上的一些实力。

        得到了此前从来不敢想象的巨大力量的原教旨主义者们忘乎所以,莽撞的开始了他们对西方的所谓“圣.战”。这些以恐怖袭击为主的行动并不能给西方造成什么伤害,反而引得西方大力扶持以色列与阿拉伯世俗政权来消灭他们。在遭受了一连串打击后,很多组织的军事头目和精神领袖们被击毙或逮捕,原教旨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三、毁灭的孢子悄悄降临

        被历次中东战争打掉了精气神的阿拉伯人似乎这次又要在西方挥舞的大棒面前低头,毕竟很多失去首脑的组织濒临解散、世俗政权和其他一部分被伤及了利益的本国其他阶层的共同反对、西方和以色列又一次以完胜来昭示它们的不可战胜这些事实的确容易让人灰心丧气。但是三个年轻人的崛起为原教旨主义者们带来了转机:才华横溢到令人恐惧的地步的斯拉克斯博士、军事天才诺德尔·庄斯、出身卡塔尔王室并拥有良好声望与极强能力的科塞德王子。斯拉克斯博士的研究发明为他出身的“中东联合军”(激进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之一)在科学界和企业界带来了广泛的人脉和支持;庄斯则提出并实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组与训练方式,将各反抗组织的武力真正拧成了一支可靠的军队,培养各级别的指挥系统,并且积极研究如何在现代化战场上通过对低技术兵器的适当使用与精妙的战术来获得优势;科赛德王子利用他的名望与才能将原本是互不统属的反抗组织凝结成为一体、通过一些外围组织改善外在形象获取各方面的支持,还将他自己与斯拉克斯、庄斯推上了这个联合体最高领导的位置。最终,当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反抗组织都团结在他们三个人麾下的时候,GLA成立了。

        尽管成功的聚集了一切志同道合的人,三巨头仍然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没有足够经济来源、没有精锐的部队、没有足够强大的外援的组织是不可能实现它那宏大的理想的。可是在三巨头面前,这对平常的组织来说遥不可及的三点并不是不可能办到的。斯拉克斯博士和科赛德王子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美俄争夺北极能源导致各大势力重点从穆斯林世界转移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戒备为GLA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如果GLA以高加索和中亚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为导火索,对付实力较弱的俄罗斯和一心发展的中国,不仅可以得到名望上的提升并达到在不受过大打击的前提下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能得到西方的秘密支持;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世俗政权镇囗压反抗组织,但是反抗组织偃旗息鼓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必然出现裂痕,GLA可以利用这些裂痕渗透进世俗政治势力掌握的国家机器,削弱世俗势力的力量;美欧联合起来与俄罗斯争夺北极,但是美欧之间也存在着分配方面的矛盾,这使得GLA可以从中取利;而各国重心的转移油价下跌必然使得一些政治势力失势、一些公司受到挫折,GLA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而且,GLA的发展可以通过各国的黑道势力进行······

        具体实践了这些计划的GLA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秘密指使中东与高加索地区的分部发动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恐怖袭击、并且在俄罗斯南方再度挑起内战后,GLA果然获得了北约的大量军事与经济支援,并且以“敢于挑战强权”的名声吸引了大量的新成员;以色列在西方支持下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与对巴勒斯坦的进攻,激化了阿拉伯世俗政权与以色列的矛盾,GLA在中东面临的困境几乎完全消失,并且利用阿拉伯世俗政权遭到打击的机会成功的渗透了国家机器;美欧之间的矛盾被GLA加以利用,使得很多GLA的组织被“洗白”,展开更加有效率的公开活动,更大的惊喜来自于刚刚结盟的日本与韩国,担心美国战略重心北移后自身安全的日韩联盟为了牵制日益强大的中国,对GLA进行了慷慨大方的援助;在与各个失意政治势力和受损失经济体的接触中,GLA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人才、情报方面的支持,开始在全世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基地、工厂、公司、能源与资源中心、情报网络;通过对各国黑道势力的控制,GLA将触角伸到了每一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发展的结果就是GLA迅速建立起了令人生畏的潜在势力,不过让它们在台面上以最高效率运转还是件麻烦事,毕竟GLA打得旗号还是与西方为敌的,北约绝不容许一个明显不怀好意的新强权公开出现,无论它位于世界的哪个角落。而且阿拉伯各国的世俗势力虽然频频受到打击,但毕竟也算底蕴深厚,轻易无法撼动。但是机会总是有的:西方对阿拉伯国家制定的种种限制政策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咄咄逼人使得GLA操控的政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赢得了选举;印巴之间的矛盾使得愚蠢的巴基斯坦领导人引狼入室把GLA的力量请进了南亚次大陆;俄罗斯在北极能源争夺中的落败使其势力大衰,高加索和中亚的GLA趁势而起;最要命的是,阿拉伯国家为了平息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遏制以色列的扩张,贸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新一轮中东战争。决心取世俗势力而代之的GLA秘密向以色列和西方援助以色列的远征军出卖了大量的情报,加之阿拉伯军队本身的种种缺陷和政治的混乱,最终导致集.合整个阿拉伯世界世俗势力发动的战争以阿拉伯各国的惨败而告终。

四、养虎遗患

        战争的失败使得各国政.府在民众的怒火中纷纷倒台,而西方对中东地区的漠视则导致新上台的、隶属于GLA的政治势力获得了利用民众的复仇心理大力发展军事实力的机会。GLA的整台机器终于能够全速运转,发挥出它最大的力量。很快,斯拉克斯博士负责的技术兵器与信仰传播、庄斯负责的军队训练扩编与战略战术研究、科塞德王子负责的情报机构与势力扩张都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大批在外援与自主研发结合下发明的技术装备下发到了GLA掌握的庞大武装当中,而且通过激进派阿訇的洗.脑与药物控制使自己牢牢地掌握了这支武装力量;GLA的军队与指挥、后勤、参谋等各重要体系在素质和数量上有了长足进步,并且熟悉了在劣势局面下坚持战斗取得胜利的技巧;附属于GLA的各种公司企业、慈善团体、民间组织、黑道势力等等非政囗府组织让GLA获得了极为准确且及时的情报与丰富的人力、经济资源,而且让GLA的影响力变得无比巨大。

        与最开始时弱小的原教旨主义反抗组织相比,GLA已经在短短几十年内成长为一个恐怖的巨兽,三巨头却仍然认为这不足以对抗这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北约。打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主意的三巨头,借着新共.产国际成立、西方发疯似的要“消灭共.产主义威胁”的机会,凭着常年与俄罗斯、中国交战的表现以及在中东战争时出卖阿拉伯联军情报的经历取得了北约的信任,通过种种经过多重掩饰的渠道向欧洲输送了无数GLA的“火种”,渗透进军队、政.府、强力部门,潜伏进阿拉伯移民区、受GLA控制的各种组织里,利用东欧、中欧、西欧之间的矛盾和美欧之间的裂隙秘密的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势力、收买代言人、获取技术与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暗中帮助原教旨主义反抗组织的未来科技公司提供给GLA对付各大势力核武装的有力武器——中子阻断器,解除了他们对整个世界同归于尽的顾虑。GLA和未来科技公司共同播种了毁灭的种子,最终的收获将是令他们自己都惊讶的果实。

        北约对此也不是一无所知,出于对这个逐渐变得不受控制的工具的警惕和拉拢中欧诸国的需求,北约一方面仍然维持与GLA的各个影子组织的合作,另一方面则派出雇佣军到GLA的势力范围内对其进行打击。GLA在经验丰富的雇佣军面前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是精于迷惑对手的科塞德王子成功的使得北约低估了GLA的力量而专注于对中俄的打.压,为GLA最后的发展阶段争取了时间。到了40年代发生了全球气候异常造成的北极资源开采难度增加和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则为控制着不受气候影响的各大能源中心的GLA赚了个盆满钵满,渴求能源的日韩联盟帮助GLA发展他们在东南亚的势力企图从中渔利,还有在经济危机中破产的诸多企业不得不加入GLA促进了各个研发与建设项目的最终完成,这一切终于让这个注定将震撼世界的原教旨主义组织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变,他们只需要最后一个机会来积蓄力量了。

五、破茧而出

        2047年共.产主义革.命的爆发,使得西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欧洲,获得了绝佳发展机会的GLA肆无忌惮的发展自己的势力,一个庞大的阴影笼罩在被战火遮住了眼睛的各大阵营头顶。2049年战火暂时熄灭不久后,突然发力的GLA在北非、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揭竿而起,一举将猝不及防的东西两大阵营打得晕头转向。绿色的旗帜伴着赞美安拉的战歌回响在足足三个大洲的土地上,隐忍已久的GLA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世人面前,用火焰、鲜血和毁灭来展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势如破竹的前进让东西两大阵营不得不捏着鼻子签署了联合条约。即便如此,整个世界仍然在GLA简单却恐怖的武器、潮水一般的军队、诡异的战略战术、无孔不入的刺探与渗透面前颤抖,阿拉伯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完成,他们将迈上征服全球的道路,而这时看来,这条道路似乎并不漫长。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华沙喋血记

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21世纪上半期进行的那场激烈的能源争夺中,波兰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力等现实情况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但是却因身处北约与俄罗斯对抗的第一线而承受了极大的负担:为了牢牢地将波兰绑在北约的战车上,北约以“保护波兰不受俄罗斯威胁”为借口在波兰部署了大量的武器系统和军队,将巨额费用转嫁到波兰身上;同时,在西方政府政治、经济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超级托拉斯“未来科技公司”从重工业与技术产业开始一步步侵占波兰的国内市场,进而控制其经济。执政的右翼政党不仅对此束手无策,甚至与西方渗透势力相勾结,出卖波兰的国家利益。不断流失的就业岗位、日益困窘的生活、时时刻刻的战争威胁和当局的卖国行为,使得波兰人民愈发不满,民间出现了越来越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西方情绪。波兰本身的工商业者和企业家,同样对不断恶化的投资环境甚至是自身的生存空间感到愤怒。按当时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的话来讲,就是“整个波兰已经被放在了一个剧烈活动的火山口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下就会喷出沸腾的岩浆。” 

        而波兰共.产党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积极的活动,积极组织工人进行罢.工、宣传抵制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和资本侵略、建立合作社互助组等帮助人民克服生活生产困难的单位。这一切举措得到了广大波兰人民和工商业者的热烈拥护,甚至得到了很多民族企业家的支持,借着他们的力量为起义做好了群众基础、经济准备。而新共.产国际也非常注重波兰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派遣了很多骨干力量和军事干部到波兰,帮助波兰共.产党的发展和对军队的控制。新共.产国际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尽量将波兰打造成一个掩护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北翼和波罗的海南岸的坚固红色堡垒,为此还在德国东部策划了一些行动,希望能够减轻波兰革.命时的外部压力。不过尽管如此,新共.产国际内部仍然普遍不看好波兰革.命的最后结局,一位中央执行委员当时说的话就很能代表新共.产国际对波兰革.命的态度:“如果我们在波兰什么都不做,那么东欧的革.命就不可能成功;但即使我们在波兰做到最好,波兰的革.命也不太可能马上胜利。”

        但是,无论对波兰革.命的前景抱有怎样的怀疑,到了2047年初,波兰革.命的内部形势已经完全成熟:人民在各种社团的组织下逐渐团结到波兰共.产党的旗帜下,军队警察系统中波兰共.产党也有相当强大的潜伏力量,经济上的准备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只等新共.产国际的命令了。

二、充满希望的开端

        204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新共.产国际发布命令,东欧各国与俄罗斯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同时发动武装起义,整个东欧顿时陷入一片红色的海洋。波兰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几乎同时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波兰的革.命是从华沙开始、也是以华沙为中心的,波兰共.产党发动了后世称之为“第二次华沙起义”的“五月起义”,起义市民和反正的军警部队同忠于波兰政府的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事先准备好的军火和波兰共.产党的指挥下,起义者迅速击溃了政府军有组织的抵抗,攻占了总统府、王宫、政府大楼、电视台、火车站、机场、码头等药店,波兰反动政府狼狈逃出华沙。在其他的地方,革.命的进展也十分顺利,在格但斯科这个被称为“三联城”的港口要地,起义的波兰水兵攻占了港务局和码头,炮轰城外的政府军营地;在克拉科夫,波兰共.产党不仅攻克了城市,还封锁了维斯瓦河;在波兹南,革.命武装消灭了敌人后马上开始在西侧构筑防线,准备抵抗波兰边防部队、主要是北约军队的进攻;在广大的乡村,人民迅速摧毁了波兰当局派驻的政府机构,向波兰共.产党主要的基地汇聚而去,参加革.命军队······

        占领华沙之后,波兰共.产党立即开始了建立政权的工作:成立“波兰救国委员会”作为革.命的最高领导机构,将各地人民武装力量改编为波兰人民军,没收包括“未来科技公司”在内的西方企业以及原先由波兰政府掌握的资产,成立人民银行等等。然而,由于在战斗中波兰共.产党的骨干党员们冲锋在前,伤亡非常大,因此重新组织的工作进行的比较缓慢。加上新共.产国际内部的左倾情绪,导致革.命力量不仅没有对波兰反动政.府的反扑和北约军队的干涉做好准备,甚至没有完全组织好对解放区内残余反动势力的清理工作。

三、维斯瓦河上的血与火——防御

        不久,逃出华沙的波兰反动政府重新纠集了一批军队,对华沙发动了反攻。这次反攻当中,波兰政府军拥有更多的兵力和重型装备,并与解放区内部的反动势力互相呼应,给人民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北约军队也开始干涉东欧革.命,虽然地面部队的主力还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已经开始向波兰政.府军提供情报与补给上的支持,而且使用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打击人民军的基地和部队,在政府军攻击华沙近郊时,还派遣了伞兵强袭华沙国际机场。 

        然而,英勇的华沙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周边地区游击队和从波罗的海顺维斯瓦河南下的水兵的支持下,沉重打击的波兰政丅府军的攻势。人民军利用城市特殊的环境,将政府军部队诱入地形复杂的老城区内分割围歼;利用大量民用通讯器材实行信息干扰,削弱地方的电子优势,甚至以此传递假情报迷惑敌人、引诱敌人上当;通过各种通讯手段,将波兰政丅府军和北约部队在城内肆意使用重武器的镜头与人民军英勇抗击敌人的画面对比播放,激励全国革.命力量的士气、打击波兰当局的威信。这一时期内,解放了的各大城市都与反攻的波兰政府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其中的典型就是华沙国际机场和弗罗茨瓦夫国际机场的争夺战。在这两次战斗中,人民军用假情报误导了北约的空降部队,不仅破坏了大部分机场设施,而且成功将其压制在机场附近。人民军利用缴获的多功能步兵战车灵活的打击对手,使敌人进退两难。另外,在德国汉堡、柏林等地以及奥地利发动的起义虽然没能严重打击北约的力量,但是却成功拖住了敌人的注意力,使其不能立即发动对东欧的进攻。

四、维斯瓦河上的血与火——反攻与功亏一篑

        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政府军在华沙的攻势基本被遏止下来,其补给线和侧翼也受到了游击队的严重打击。与此同时,波兰全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却迅速壮大起来,形势一片大好。“波兰救国委员会”由此决定趁北约还没能全力干涉东欧之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摧毁波兰政府军的主力,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次进攻的第一枪也就在华沙的波兰政.府军显出疲态后首先打响。

        波兰政府军由于补给的不足和多日战斗的疲劳,战斗力和士气都快速下滑。而北约地面部队迟迟没有出现,连先期投入的空降部队也被人民军重重包围,更使政府军出现了对局势的悲观情绪。加之波兰共.产党的努力宣传,逃兵很多。因此在人民军猛烈的反攻之下,防线很快失守,在华沙城内的波兰政府军主力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两块,余下的部队也出现了崩溃的趋势。人民军的胜利似乎已经垂手可得。

        遗憾的是,北约此时已经基本平定了德国和奥地利的革.命,开始大举东进。在这次史称“新十字军东征”的大进军中,北约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作为先锋充分发挥了威力。大名鼎鼎的“战狼”营在其指挥官杰哈德·艾尔瓦德·贝尔肯格林的指挥下从柏林出发,向华沙高速突击前进。在北约可怕的空中打击与自身强大火力的支持下,一路突破人民军的防御和游击队的阻挠,在波兹南协助政府军摧毁了人民军的防御体系。这使得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得以在华沙政府军崩溃前赶到,也使杰哈德·艾尔瓦德·贝尔肯格林获得了统一指挥华沙附近北约军队的权限。 

        拥有足够兵力的贝尔肯格林首先突袭华沙国际机场,将大意的人民军部队击溃并救出了奄奄一息的空降部队。接着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向人民军的后方进攻,摧毁了多个仓库、指挥所、通讯中心。由于人民军为了一举摧毁华沙的政府军主力,已经将包括伤兵在内的所有力量投入了战斗,因此无法对抗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攻势。大批物资弹药被毁、通讯指挥系统乱成一团的人民军军心大乱,北约凭借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轻易将人民军主力打垮,占领了整个华沙市区。在完全控制了华沙的交通运输系统和仓库储备后,北约将城市交给了波兰政府军。

五、失败——但并非一切的完结

        狼狈逃出华沙的波兰政府当局下令对华沙和各大主要城市的“叛乱分子”进行彻底的“清理”,被人民军打得落花流水的波兰政府军就在各主要城市展开了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仅在华沙一地,政府军就在接手城区后的一周内屠杀了十几万人,其残酷程度和规模已经就连北约军队都无法视而不见、不得不进行干涉的地步。华沙这座美丽的城市,在经过连续的战火摧残和屠杀之后,全城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房屋被严重破坏,人口则几乎逃散一空。

        至于整个波兰的革.命武装,在北约军队击溃了华沙的人民军主力之后,就开始次第分散:波罗的海上参与起义的波兰海军舰船,几乎被海空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北约全部击沉;各地的其他武装力量,也在北约部队的追击下转入地下斗争或向东撤退。当8月3日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波兰人民军部队——人民军步兵第11团退入俄罗斯后,轰轰烈烈的波兰革.命就宣告失败。

        后世历史学家在总结这次革.命时,都明确指出包括波兰在内的东欧各国革.命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各国内部革.命形势虽然非常有利,但是这在北约压倒性的军事经济优势面前并没有回天之力。而在新共.产国际方面,这次革.命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就是借此阻挡北约军队的锋芒,掩护新苏联的建立。事实上,尽管北约用最快的速度镇.压东欧革.命,但是在他们从疲劳中恢复过来、进攻苏联之前,苏联红军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力量,而中国援助苏联革.命的物资和志愿军也已经潮水一般涌入了远东和中亚,给试图扼杀红色革.命的北约布下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波兰革.命乃至整个东欧的革.命,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为新苏联的建立争取了时间,摧毁了东欧原有的反动力量,消耗了西方原本用来攻打苏联甚至中国的兵力、精力、物资和时间,为三战中新华约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浴火重生——苏联革命战争西线篇

 

一、长夜漫漫何时醒

 

        2047年大革.命爆发之前,俄罗斯实际上一直处于内忧外患重重地局面之中。北极能源争夺的失败使得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的俄罗斯经济始终在不景气的谷底徘徊,GDP停滞不前甚至屡次出现负增长,卢布持续走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降低导致了社会的不断动荡,国力极度虚弱,与此同时,金融寡头与腐败政客的组合垄断了大部分的财富,这又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军事方面,由于经济的困难导致军事开支也难以支撑,大量的新式装备只能停留在纸面和一部分样品的阶段,拖欠军饷成为普遍现象,南方的分离主义分子在GLA和北约的支持下兴风作浪,北极地区和东欧地区盟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存在也迫使俄罗斯做出一定对应,这些军事上的威胁牵制了俄军大批精锐部队。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21世纪40年代的俄罗斯都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俄罗斯政府却始终拿不出什么有效地措施来应对。被不景气的经济和国家面临的威胁所激怒的人民群众在很多地区都进行了示威游行,政府却在垄断资产阶级的唆使下使用暴力进行镇.压,甚至在此后开始执行高压的政策,严厉打击反对党的政治活动。这样一来,国内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了,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怀念苏联时期的强大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福利保障的风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共开始大规模发展自己的实力:在衣食无着的城乡民众中组织“互助社”,在企业工厂中利用工会这一合法机构动员广大的工人,并向“互助社”、工会这些机构内部派遣党员积极进行组织与教育的活动,甚至大规模渗透了俄罗斯的军队、警察、特务机构、政府部门。而且,俄共很清楚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在俄罗斯重建苏维埃大厦并抵御北约必然会发动的干涉行动的,因此俄共和东欧各国共.产党都加入了新共.产国际,依靠社会主义阵营最后堡垒——中国的力量,来保卫革.命的火种不被扼杀。为此,俄共派出了大量的政工与军事干部前往中国接受训练,利用中国提供的资金与物资扩大自己的活动,并且帮助中国的很多企业进入俄罗斯的市场。

 

        21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的全球气候异常造成了北极能源开采的大幅降低,由此产生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本来是俄罗斯经济复兴的绝好时机,但是金融寡头与政客的勾结使得大部分利益都被少数垄断企业获取,而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利甚微。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对俄罗斯加大了压力的西方各国,也迫使俄罗斯政府对外出让了大量利益。俄罗斯政府这种对外卖国对内压迫的做法彻底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怒火和对西方的敌视,由人民公投决定、被视为和平改革的最后希望的2046年提前大选爆出的舞弊丑闻成为了革.命的导火索,俄罗斯的革.命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

 

二、红旗一举千里明

 

        2047年5月1日,随着新共.产国际一声令下,革.命的烈火在整个东欧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土地上熊熊燃起!

 

        首先,起义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伏尔加格勒三个大城市爆发。在北方,波罗的海舰队和海军陆战队投向了革.命者一方,与当地的起义市民一道攻占了圣彼得堡;在中部,莫斯科卫戍部队也向起义市民倒戈,不仅把红旗插上了克里姆林宫,而且还逮捕了俄罗斯反动政府的大部分首脑,极大延缓了反动势力对人民革.命的反应;在南部,工人队伍夺占了兵工厂和武器仓库,与反动军警展开激战,最终也成功夺取了城市。俄罗斯共.产党迅速在三地建立了政权机构,并将起义部队改编成红军,迅速联络全国各地的组织机构、尤其是三城周围的地区加入革.命队伍,圣彼得堡和伏尔加格勒改回苏联时代的名称,以此向全国发出革.命开始的信号。

 

        然而,资产阶级并不甘心就此认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后,他们迅速组建了临时政府,一面调集附近地区的边防军和驻军准备反攻三城镇压革.命,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阶段;另一方面也做好了向北约请求干涉的准备,为此不惜进一步出卖本国利益。5月中旬,临时政府军队主力向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先后发动进攻,另有一部分部队在波罗的海三国的支援下进攻列宁格勒。

 

        当然,对于临时政府的行动,俄共也早有准备。在莫斯科方向,红军在图拉与白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新编入正规部队的工农赤卫队表现的异常英勇,抵挡住了白军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后援不继的白军试图用空降方式奇袭莫斯科国际机场,但该情报被红军内线获得,以至于突袭部队中伏而全军覆没,损失惨重的白军不得不放弃攻打莫斯科的计划。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白军则遭遇了红军第一支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夺城战中因表现出色而被授予“红旗第十近卫坦克师”这一光荣番号的钢铁劲旅。尽管该部遭到了白军的空袭而损失不小,但工人出身的坦克兵们仍然勇敢地突破了白军的防线,一举摧毁了白军的后勤基地。受这一英勇行为的鼓舞,红军部队纷纷勇猛进攻,很快就把白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至于列宁格勒方向上的白军由于数目上的劣势和红海军陆战队的活跃,仅仅进行了几次小规模战斗后就被迫撤退了。红色政权抵抗住了资产阶级第一波的攻势。

 

        在三城保卫战先后胜利结束的时候,俄罗斯的国家机器也产生了分裂,很多政府机关、军警部队和其他机构投向了革.命阵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此前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北极军区(俄罗斯为应对盟国在北极不断增加的军事存在而设立的)和高加索军区(对抗南方分离主义者的军区),这两个军区集中了俄军大批精锐主力部队,更控制着众多能源中心和工业基地,它们完整的投靠革.命阵营无疑使得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俄共在这两个军区进行的长期工作终于显出了成效:对政府的软弱、国家的衰落以及自身实力不断削减而严重不满的俄罗斯军队看到了起义顺利发展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加入了革.命队伍,极大加快了革.命的进程。

 

三、西方吹起了干涉的风

 

        到了5月下旬,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在飞速扩张自己的实力的同时,为是否干涉东欧革.命而争吵不休的北约终于艰难的做出了决定:以英美为首的主战派凭借极为微弱的优势战胜了以法国为首的观望派,决定出兵干涉。尽管在干涉部队的指挥权、后勤补给、各国出兵数量和军费负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统一,但干涉军仍然开始进攻波兰、捷克、南斯拉夫等国的革.命武装,同时为各国白军提供情报和远距火力上的支持。在北约开始进行地面攻势之后,中国也派出了大批志愿军对革.命进行支援,并将援助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红军手中。

 

        受到北约开始干涉行动的鼓舞,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的白军开始了彻底的联合进程,并与北方的芬兰结盟共同发动对红军的攻势。出于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方向上越来越多的红军主力的忌惮,以及清除在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境内日益壮大的红军力量的需要,白军第一个重点进攻的目标是相对孤立的列宁格勒,试图在红军战线的北方打开缺口,迫使红军分散兵力。于是在6月中旬,白军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进军列宁格勒,动用了大批技术兵器。但是在作为主攻的北线,芬兰军队没能重演1939年苏芬战争的奇迹,遭到了红海军陆战队的顽强阻击,这一出乎白军意料之外的状况使得原本就不甚熟悉的各路军队在配合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被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航空兵和陆上的机械化部队各个击破。在这次短暂的战役中,欧列格·凡丁这个日后在欧洲战场上威震敌胆的红军新锐将领首次展现了他在装甲部队作战上的天赋:利用白军在抵达时间上的差异,欧列格指挥的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在红军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先后击退了三个白军正规团的进攻,为主力部队展开对白军的包围争取了时间。这一经典战斗不仅为红军奠定此次北方战役的胜局打下了基础,更作为使用装甲步兵的完美战例被载入了此后不久成立的斯大林军事学院的教科书。

 

        7月上旬,已经镇压了波兰革.命的干涉军开始分多路入侵白俄罗斯,于稍后自北方发动了对乌克兰的进攻,并利用优势的海空兵力摧毁了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大部分水面舰只。但是由于东南欧各国红军的坚决抵抗和喀尔巴阡山脉复杂地形的阻挡,干涉军的进攻呈现北快南慢的态势,即相当一部分干涉军部队仍然在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这些国家进行激烈的战斗。这种倾斜的战线在干涉军原本就未能统一的指挥层里引发了巨大的分歧:一部分将领主张不顾侧翼可能出现的红军部队,投入全部机动兵力直插红军的心脏莫斯科。他们的理由是红军尚未完成正规化,不足以对干涉军构成大的威胁,莫斯科也没有足够的正规军队来保卫,占领了这个俄罗斯的心脏后共.产主义革.命会自行崩溃,如果战事拖延进入冬天,那么情况会复杂得多。而另外一部分将领则认为将脆弱的侧后暴露在红军面前绝不是什么好主意,更何况从高加索军区赶来的红军部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干涉军在大批兵力与物资被牵制在东南欧的此刻应当首先完全控制乌克兰,等待东南欧的部队前来一起击溃这支生力军,这样丧失了主力的红军即使在冬天也没有很大的威胁。高层的意见分歧导致了干涉军的动作在进占明斯克后停止了行动,因为指挥和后勤的不统一,任何一方都无法调动足够的兵力和物资来完成自己的计划,这个致命的停滞给了苏维埃政权足够的时间来加强自己的力量。

 

        俄共在击退了白军的第一波反攻后,一方面着手各地红色政权的建立、解放区的扩大、生产生活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加紧消灭或驱赶那些比较分散的白军部队以巩固后方。北约干涉军的入侵激起了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热情,极大加快了俄共各项工作的进行速度并提高了支持率。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紧急会议中决心重建苏联,以达到统一抗击北约干涉军的侵略和团结求存的目的。而在军事上,军队的迅速整编和换装(利用仓库中储存的大量武器装备和中国支援来的物资)也极大的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守卫列宁格勒地区的西北方面军、保卫莫斯科的中央方面军、集中于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地区的南方方面军等一系列方面军先后成立,全国总动员也彻底完成。

 

四、第一次面对面接触

 

        8月上旬,艰难的平定了东南欧的干涉军从西侧踏上了乌克兰的土地,时间的推移决定了干涉军丧失了直插莫斯科的机会,只能选择首先打击红军的有生力量。在乌克兰残存白军的帮助下,干涉军从西、北两个方向上进攻并占领了基辅,迫使西南方面军(乌克兰红军改编)南撤,这在西方的媒体上受到了大肆宣传,被视作共.产革.命覆灭的先兆。而被那些“自由的、公正的”西方记者们小心翼翼掩藏起来的消息,则指出了进攻斯摩棱斯克方向上干涉军受到的重大打击:红军以惊人的勇敢和韧性挫败了干涉军如同潮水一般的攻势,把城市变成了坚不可摧的要塞和干涉军不可逾越的障碍,西方军队一向赖以制胜的强大空中力量在中国志愿援苏航空队的突然打击下损失惨重。而负责保卫莫斯科的中央方面军在这场战役中甚至没有出动的事实,让干涉军下定决心先清扫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稍后歼灭北方方面军,最后再挑战中路的红军主力。

 

        因此,实力较弱的西方方面军(白俄罗斯红军改编)和西南方面军在9月和10月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创,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牺牲在那些实力悬殊而又不得不打的战斗中。西方方面军有很多部队被打散,就地展开了游击战争,而主力则退至白俄罗斯东部;西南方面军也在干涉军越来越大的压力下一步步撤往克里木半岛,仅与南方方面军维持了一条脆弱的“西南走廊”。俄罗斯本土的白军也基本上完成了集结,他们大部分被调往北方参加对列宁格勒的围攻战;在卡累利阿地峡碰得头破血流的芬兰军队也在干涉军的援助下恢复了底气,开始入侵摩尔曼斯克,威胁了列宁格勒的后方。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北方方面军加强了列宁格勒的防御,做好了长期被包围的准备:在列宁格勒市委的动员下,工厂的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和其他作战物资,妇女则帮助守备部队修筑防御工事,就连老弱也积极为重要地点布置伪装;政府部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燃料并集中储存,莫斯科方面也源源不断的送来援兵和后勤物资;在本地,青壮市民们全部被组织起来,参加临时部队或民兵小组,充实次要方向上的防御,并在敌人可能进攻的道路上布置大量的障碍物和地雷;在海上,无数的水雷封锁了每一条通向列宁格勒的航道······经过紧张的备战工作后,列宁格勒被打造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10月中下旬,干涉军从各个方向上发起了对北方方面军的进攻,红军各兵团均陷于激战当中。自摩尔曼斯克南下的芬兰军封锁了拉多加湖,阻断了支援列宁格勒的道路,正面进攻的部队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也突破了红军的外围防线,逼近了列宁格勒城区。北方方面军不得不动用最后一支预备队——完全由后备人员编成的步兵第十师投入反突击,在炮火掩护和其他部队的配合下,这支部队竟然奇迹般的打退了立足未稳的干涉军前锋,并穿插到突破口附近用燃烧瓶和磁性地雷摧毁了大量的干涉军车辆,瓦解了这次关键性的攻势。步兵第十师的英勇战斗成了后世苏联诸多电影、电视剧和其他文学作品描述的对象,如果不是干涉军快速反应部队将该部与红军防线分割开来加以围歼的话,这支部队本来有希望一跃成为红军内一流劲旅的。

 

        陆上攻击的失败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水面舰艇大部战沉,使得急于攻占列宁格勒的干涉军冒险发动了对城市的两栖突击作战。干涉军的海军陆战队乘坐气垫船和登陆舰,在清除了海上的水雷后快速向城市发动了突击。这一记“釜底抽薪”本来会给那些缺乏经验的城市守备部队带来很大麻烦,前提是这些运输船只没有碰到红军的阿库拉潜艇的话。白白损失了大批兵力的干涉军,只能在11月中旬的寒风中转入防御,迎接俄罗斯可怕的冬天。

 

五、反攻与挫折——血的教训

 

        随着干涉军在全线转入防御,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开始消灭那些白军部队,重点打击那些控制区域与解放区犬牙交错的部队,同时也对正面的白军和干涉军发动了一系列规模不算太大的“冬季攻势”。这些战斗严重挫伤了白军的战斗力,并使红军新部队获得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加大了敌方后勤补给的困难。当这个可怕的、被干涉军恐惧的称为“死亡寒冬”的冬天过去后,大部分白军,甚至是一部分冬季还很活跃的干涉军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在红军随后发动的声势浩大“春季攻势”中土崩瓦解。

 

        完成了整编和换装的红军主力在冬季作战中得到了实战经验,在春季攻势中又得到了中国大批的支援,士气和实力空前强大。而泥泞的道路则妨碍了干涉军的后勤补给和兵力调动,这让干涉军不得不开始战略收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新共.产国际不顾作战一春的战士们的疲劳与干涉军依然强大的兵力与火力,不切实际的命令红军在夏天依然发动攻势。然而,干涉军越来越密集的兵力使得红军遭遇的抵抗不断加强,整个5月都在进行艰苦而没有多大成效的作战。而到了6月上旬,集中了足够兵力与物资的干涉军决心发动一次致命的大攻势,消灭白俄罗斯那些过于突前而开始失去空中掩护的红军部队。

 

        6月中旬,艰难的抵达明斯克东郊的红军西方方面军在干涉军坚固的防线上没有取得丝毫战果,整连整营的红军战士牺牲在“雅典娜”和“平定者”的炮火之下,或倒在干涉军空军肆无忌惮的轰炸中。流尽了鲜血的西方方面军没能攻入明斯克一步,反而在干涉军的反攻之下连续溃退,大批部队陷入重围或开始溃散。而7月上旬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对基辅的联合进攻也以失败告终,紧接着干涉军在第聂伯河河曲运用新的重型两栖装备“突击驱逐舰”,出其不意的包围并在几天内歼灭了驻守在这里的西南方面军第16集团军,使正在专心对付从摩尔多瓦方向开来的5个干涉军精锐师的西南方面军主力暴露无遗。充分发挥了这种新式兵器的优势的干涉军将西南方面军一步步压缩回克里木半岛,并切断了正在后撤的南方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最后的联系通道——“西南走廊”。

 

        明斯克战役的惨败和西南方面军在克里木陷入包围,终于让红军上下清醒了过来而重新部署自己的防御体系:命令南方方面军从陆上和海上接应西南方面军突围,中央方面军开始后撤并构筑莫斯科防御圈,北极方面军(由原先部署在北方对抗北约在北极的军事力量的北极军区改编而来)抽调兵力支援莫斯科的防御,补上中部与南部之间的兵力缺口。科研机构加快新技术装备的研发进程并将成品迅速配属到各前线部队,新动员的士兵大量补入守备部队和工程部队,做好了战略防御的准备。

 

六、转折点——库尔斯克

 

        而摧毁西方方面军、挫败南方方面军进攻的大胜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战争情绪,因冬春时期的失利而有所抬头的反战情绪一下子无影无踪,在充满了因兴奋而带来的狂躁情绪的媒体的鼓动下,数不清的士兵和物资被源源不绝的送往前线,干涉军原本分裂的指挥与后勤系统也有了统一的苗头。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干涉军在2048年的7月加快了围攻西南方面军的步伐,在摧毁了大部分西南红军的空中部队后对克里木半岛上的一切展开了毁灭性的轰炸,并派遣两栖部队在突击驱逐舰和护卫舰的掩护下攻击红军的侧背。西南方面军顽强的抵抗虽然减慢了干涉军推进的步伐,但是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趋势,不得不在黑海舰队与南方方面军的掩护下于8月上旬退出克里木半岛退往东方。

 

        趁着南方方面军忙于援助西南方面军的时候,干涉军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方向发动了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兵力集中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的中央方面军无法阻挡干涉军的攻势,而库尔斯克的守备部队仅有三个步兵师和一个新编的装甲师,他们缺乏战斗经验、缺乏重型武器、缺乏空中掩护和炮火支援、缺乏掩护部队与后勤补给,缺乏足以坚守阵地的一切。他们要面对的,却是数十万士气高昂、训练有素、武装到牙齿的干涉军主力!

 

        苏联革.命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在库尔斯克上演:苏维埃的战士们凭借着自己对信仰的忠诚与对祖国的热爱,在无险可守的阵地上默默忍受这似乎要把大地翻过来的、永不停歇的轰炸与炮击,运用自己一切智慧、勇气与不多的资源来对抗拥有绝对兵力和火力优势的敌人,直到战死,也决不后退一步。他们几乎是用血肉来阻挡敌人的进攻,靠着突击步枪、磁性地雷、单兵火箭筒和迫击炮来抗击敌人满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飞机与撼天动地的火炮······当这四个师的防线在三天后被突破后,来自北极军区的红军援兵抵达库尔斯克,他们不仅拥有对面的干涉军所拥有的一切,还拥有他们所没有的为战友复仇的怒火与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神秘而强大、注定要给干涉军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的新式武器。

 

         很快,库尔斯克地区的红军阵地上出现了无数的神秘高塔与掩蔽良好的战术导弹发射阵地;中国志愿援苏航空队的“神龙”与苏联空军崭新的“米格”、“双刃”共同翱翔,捍卫着红色的天空;成百上千辆新式的“铁锤”坦克与“镰刀”战斗机甲,还有看上去就令人不寒而栗的“天启”坦克排成一条长龙开入这片注定要再次留名史册的战场。

 

        干涉军对库尔斯克的一次次猛烈进攻,就在这样的钢铁防线面前无功而返:此前所向披靡的装甲兵团在神秘高塔发射的耀眼电光中灰飞烟灭;横冲直撞的快速部队在V4战术导弹的子母弹头的“钢雨”下粉身碎骨;曾经一次次把干涉军带向胜利的空军与远程炮兵,要么在“神龙”和“米格”面前凌空爆炸,要么被“双刃”和它投放的突击部队炸成废铁······来自鄂木斯克研究部的摩斯克芬和指挥红色空军的夏娜成为了战场上的耀眼的新星,他们一个利用绵密复杂的磁暴线圈阵地接连不断的消耗干涉军的锋锐,轻松的将成群的干涉军部队湮灭在人工操纵的“雷暴”之下,把敌人投入无尽的恐惧之渊当中;一个发动了大胆的突袭,正面挑落了无数高傲自大的干涉军“空中骑士”,并带领突击部队和“双刃”武装直升机把干涉军远程炮兵打得魂飞魄散。辽阔的战场成了这对年轻人发挥自身指挥才华的舞台,也成了干涉军永远无法忘记的地狱。

 

        10月的秋风悄然吹拂着库尔斯克燃烧着的土地,带走了经久不散的硝烟与血腥,也带走了干涉军的胜利希望与斗志。难以计数的红军部队从各个方向不断出现,已经对精疲力竭的干涉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试图突围的干涉军惊恐的发现他们的装甲部队在“铁锤”坦克和“镰刀”机甲面前只能得出一个令人绝望的交换比,而巨大的“天启”坦克则完完全全成了干涉军的噩梦:发现它很容易,击中它也不难,但想击毁它——办不到!同时它还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任何一支干涉军部队毁灭在它无坚不摧的双联装巨炮和研磨履带下。2048年11月,不用凛冽的寒风终结侵略者的灵魂,红军的装甲部队就已经全歼了干涉军一度强大的兵团,让战争的天平归于平衡。

 

        此前一直顺利进军的干涉军,突然之间就丧失了一支强大的突击兵团。这个噩耗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西方各国内部的反战风潮再次出现,并且以无可抵挡的姿态横扫整个“自由世界”。无论是媒体怎样的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库尔斯克平原上数十万冰冷僵硬的尸体,而残酷的屠杀与神经质的戒.严也压制不住干涉军占领区风起云涌的抵抗运动。干涉军内部貌合神离的“统一指挥系统、统一后勤系统”出现了彻底的分裂,而尽管主战的鹰派们仍然希望用一场军事冒险来挽回颓势,但是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

 

七、横扫千军如卷席

 

        2048年的冬天是十分反常的:大胜过后的红军部队并没有发扬他们冬季作战的长处,而是默默的积蓄自己的兵力、物资和技术兵器;甫遭重创的干涉军倒是积极活动,抢占要点和道路,为明年的进攻做好准备。在2048年11月下旬到2049年3月中旬,干涉军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方向出击一千余次,甚至占据了斯摩棱斯克,形成了“莫斯科”和“顿河”两大突出部。干涉军的计划是在2049年春就发动一场全面进攻,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共.产主义圣地”,歼灭保卫他们的红军主力。

 

        当2049年的春风悄然融化俄罗斯大地上的冰雪时,做好了一切准备的干涉军开始了赌上他们一切的总攻。不顾道路的泥泞,也不顾红军的炮火,干涉军发疯一般涌向红军的阵地,发誓不给对手把战事拖到冬季的机会,何况剩下的路程也确实不远了。

 

        不过挡在他们面前的红军也不是2047年的红军了,拥有强大的兵力、坚固的防线和先进的技术兵器,为了保卫祖国而不惜一切的红军战士们死死的把干涉军拖在防线前,消耗他们的物资、兵力、武器和斗志,让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甘。干涉军在磁暴线圈的辉光与密集的炮火下付出了无数的士兵与装备作为代价,却只推进了可怜的几十公里,面前依然是满怀仇恨的红军战士,还不得不担心身后那条贯穿不安定的占领区的漫长补给线的安全。尽管干涉军最后一点士气在慢慢的消磨掉,输红了眼的鹰派们仍然不愿放弃这个打垮苏维埃的最后机会,还在近乎疯狂的催促他们的部队继续进攻。

 

        2049年6月,养精蓄锐已久的北方方面军和矢志复仇的西南方面军突然发力,分别进攻干涉军空虚的白俄罗斯北部和乌克兰南部。这一行动完全摧毁了干涉军不多的后方守备队,截获了难以计数的补给物资,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扩大战果:仅仅在进攻开始15天后,红军已经兵临明斯克城下,这个在2048年让红军损兵折将的城市仅仅一天就回到了人民手中;南线的红军则如同二战时朱可夫元帅麾下所向无敌的钢铁.洪流一般横扫了整个南乌克兰,把干涉军的后勤补给线打了个粉碎。两条巨大的红色铁臂正缓缓的在顿兵“莫斯科”和“顿河”两大突出部中的干涉军背后合拢。

 

        意识到自己就要被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包围圈所吞噬的干涉军不顾一切的试图逃脱。他们开始从前线撤退自己的军队,但是中央、南方两大方面军及时的大反攻让这次秩序井然的撤退完全变成了毫无章法的大溃逃,无数的笨重物资与装备同伤兵一起被遗弃在战场上,成群的部队丧失了建制狼奔彘突。红军穿插部队和地方抵抗运动的活跃,让这些侵略者在溃逃中很难获得最基本的补给与喘息,就连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都成了奢望。虽然身处盛夏,但是干涉军的惨状丝毫不亚于当年拿破仑在寒风中逐渐土崩瓦解的大军。干涉军每次试图停下来组织抵抗或反击,都被红军迅猛的攻势毫不留情的粉碎,接下来仍然只能无望的溃逃。尽管干涉军在溃逃过程中也了解到,凭着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实力是不可能完成一个这么大的包围圈的,但是低迷的士气、混乱的指挥与后勤、配合的缺失和对红军新式武器的恐惧压倒了理智,让他们不可能停下奔逃的脚步。直到2049年10月,干涉军残部逃回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时,实在无力追击的红军才停下进攻的脚步,品尝胜利美好的果实。

 

八、不是终点的终点

 

        最后的大决战过后,干涉军已经彻底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而红军也是十分虚弱。看不到胜利希望的西方各国受到反战浪潮的不停冲击,已经无法继续战争;而新生的苏联也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就这样,战争停止了,干涉军完全退出苏联领土,而新共.产国际也没能收复东欧,在被新共.产国际称为“21世纪的《布列斯特和约》”的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波澜壮阔的苏联革.命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未来等待着世界的,是短暂的和平,以及,更加惨烈残酷的新全球战争······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科学疯子——尼可莱·摩斯克芬小传

一、小小科学家

        在众多科幻题材的欧美电影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头发凌乱、衣着邋遢的神经质科学家,作为反派BOSS掌握着核导弹发射密码、生化武器储存容器开关、智能机器人兵团的总遥控器之类能够毁灭世界的大杀器的钥匙,歇斯底里的狂笑着要消灭人类,最后则被主角们历尽千辛万苦的消灭掉。虽说这些“科学怪人”大多是艺术虚构,不过在战火纷飞的三战当中,西方的导演们还真的在苏军当中找到了这么一位原型——红军新生代指挥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尼可莱·摩斯科芬。唯一一点“艺术与现实的差别”就是这位被西方称之为“科学疯子”的天才科学家兼指挥官并没有瑟缩在位于莫斯科、鄂木斯克或者乌拉尔的某个阴森实验室中等待好莱坞“正义英雄”必胜的制裁,而是指挥着他亲手打造的磁暴兵团碾碎了包括北约盟军、GLA和日韩联盟的千军万马,杀出了一个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023年,尼可莱·摩斯科芬出生在车里雅宾斯克一个富裕的家庭之中,双亲都是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号称“俄罗斯科学心脏”的鄂木斯克科学部担任重要的职务。但是,科学部内逐渐出现而且愈演愈烈的“清共”风潮让这对不问政治的夫妻颇为不满,加上有些嫉妒他们科研成果的同事的诬告,摩斯科芬的父母离开了鄂木斯克科学部、来到车里雅宾斯克的一家冶金企业当上了较为清闲的技术顾问,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小摩斯科芬的教育上。不知道是遗传基因的优秀还是教育方法的得当——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小摩斯科芬对父母从事的科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天赋,在仅仅16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并在应用物理上(尤其是与父母研究相关的电磁方面)表现出令著名教授都惊叹的优异才华。在轻松完成学业的同时,摩斯科芬对父母还在鄂木斯克科学部工作时曾经进行过的、关于电磁技术武器化的一些研究产生了兴趣——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摩斯科芬父母的研究思路十分新颖,他们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电磁炮”这个方向,而是继承了20世纪初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的一些构想,在磁力吸引、强电流打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摩斯科芬继承了这个思路,在特斯拉线圈转向军用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40年得到了来自大学的一笔数目不菲的资金支援而进行了几个结果十分令人满意的试验。

        然而,正当摩斯科芬顺利的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时候,灾难却悄悄降临:他的父母在2039年(也就是摩斯科芬进入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的那一年)因为在车里雅宾斯克冶金企业中一些关于新矿产资源的伴生矿产的突破性研究而被重新调回鄂木斯克科学部(实际上,这种伴生矿产正是后来新一代坦克炮弹和装甲上的主要材料来源),在那里又研发出了关于利用这种伴生矿产制造新型合金的关键性技术。但是好景不长,摩斯科芬的父母本来就在20年代的“清共”风潮中受过冲击,而调回他们的行政人员不久又因为权力斗争而下台,新上台的一派恰好是当年诬告过他们的人,因此摩斯科芬的父母很快就在科学部内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并在2041年一次“研究事故”中双双遇难。

        父母的身亡让摩斯科芬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原本这个少年天才就因为过快的成长而在性情上有一些偏执,骤失双亲的痛苦进一步加重了他性格上的问题。不过在当时,这个聪明的十八岁的小科学家并没有就此贸然爆发或者就这样沉沦下去,而是把这股痛苦转化为疯狂研究的劲头,意图通过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的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复仇的权利。在2041年到2046年这五年时间里,摩斯科芬在电磁技术上取得了令人震惊的突破:在2040年还仅仅是一个不完善的试验品的特斯拉线圈,到2046年初已经演变成了具有实战功能的磁暴线圈;而根据在研究电磁技术过程中的发现,摩斯科芬将电磁武器化的研究扩展到了各个兵种上——步兵方面提出了小型磁暴线圈搭配特种战斗盔甲的设计,装甲兵方面有搭载磁暴线圈的战车的设想,电子技术方面有磁能干扰器和磁力诱爆器、磁力牵引装置,甚至在太空战方面提出了在卫星上加装功率强大的“电磁铁”把地面上敌人的重要装备吸上天、然后再反向投掷到敌人头上的惊人创意。更重要的是,摩斯科芬不仅仅提出了这些设想、设计和创意,而是在技术上把它们完成到了可应用于实战的地步、在成本上也降低到了军方能够接受的程度。考虑到这仅仅是一个到2046年才23岁的青年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做到这个地步,即使他有俄罗斯最优秀的大学作为辅助、有父母长年累月的研究遗产作为后盾,也足够惊世骇俗了。

二、红色复仇者

        可是,拥有了这些成就的摩斯科芬却并没有能够达成他复仇的心愿。在资本主义当局看来,一个俯首听命的鄂木斯克科学部尽管被“清共”搞的死气沉沉,但是却比一个心性未定的青年和他身边的科研团体更加可靠。他们不仅不理睬摩斯科芬提出的诉讼,而且还尝试着用不光彩的手段窃取他的研究成果、分化他的研究团队,最后甚至计划以“通共”的名义把他投入监狱!

        这些遭遇彻底激怒了摩斯科芬,偏执的性格让他决心完全消灭这个摧毁了他的家庭、生活与事业的资本主义世界。而这时候,几十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准备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俄共就成了摩斯科芬新的选择:在研究团队中一名同伴的推荐下,摩斯科芬花了几周的时间研读了那些红色经典和俄共的宣传材料,最终决心投向新共.产国际一方,既为了人类的解放和俄罗斯的复兴而战,也为了自己的复仇而努力。不过从这点看来,资本主义当局要逮捕摩斯科芬也并非完全是冤枉:俄共很早就注意到了摩斯科芬才华横溢的父母,并与其有过一些接触,他们搬迁到车里雅宾斯克后在冶金企业找到的技术顾问工作就是俄共的外围组织帮忙联系的;而摩斯科芬在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中进行他的电磁技术军用化研究的时候,俄共也伸出了援手,并利用在军队中那些与俄共有联系、对科学感兴趣的军官和文职官员支持这一研究项目。可以说,没有俄共的帮助,摩斯科芬父母在新资源伴生矿产的研究、乃至于摩斯科芬自己对于电磁技术军用化的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至少是不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的。

        摩斯科芬投向俄共一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虽然这个彗星一般崛起的天才并不很擅长、也没有什么时间去进行交际,但是他的研究成果决定了他和俄罗斯科学界的很多重量级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摩斯科芬的行动影响了很多科学家,使得这些人在2047年大起义爆发后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团队投奔了俄共,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拥有了一股庞大的科研力量。

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2047年5月1日,“大起义”的风暴横扫了整个东欧和俄罗斯。24岁的摩斯科芬在俄共的秘密实验室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虽然战争使得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起来完成几个重点项目的突破,但是这也极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第一种实用的磁能兵器——磁暴快艇就是在这个时期内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此外,在跟随着红军向鄂木斯克进军的过程中,摩斯科芬也开始对军事指挥问题感兴趣——这个偏执的青年已经不满足于用自己制造的武器展开复仇了,他认为亲自动手是更痛快的事情。于是在红色的鄂木斯克科学部重组完成之前,摩斯科芬至少已经在理论上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并利用自己新开发出的磁力干扰仪、战斗装甲服和步兵用微型磁暴线圈武装出了红军第一批重型步兵,摩斯科芬自己称之为“磁暴步兵”。

        不过,现实并没有给摩斯科芬立即一展身手的机会,2047年8月下旬鄂木斯克科学部完成重组、最优秀的红色科学家们齐聚一堂的时候,基辅已经沦陷于干涉军的铁蹄之下,苏维埃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局面。而要对抗拥有技术优势的干涉军,精良的装备显然是兵器比较落后的红军所必须的东西,尤其是能够用于防御战的新装备、以及能够对抗干涉军号称是“最先进主战坦克”——灰熊坦克的装甲力量。于是摩斯科芬这一时期的重点就放在了能用于阵地防御的磁暴线圈和苏维埃红军坦克兵团的秘密武器“新一代中型坦克”铁锤坦克的研发上面,集中解决磁暴线圈的供电问题(由于功率远超磁暴步兵甚至是磁暴快艇,线圈的供电是个大问题)和铁锤坦克的特斯拉磁能弹发射器问题。而在2047年10月研究完成、产品开始量产化、而列宁格勒方向上的战斗趋于白热化的时候,清闲下来的摩斯科芬进一步提升自己作为指挥官的水平,并到战况相对比较平缓的斯摩棱斯克和切尔卡瑟前线去实际见习一番,同时完善一套属于自己的战术——基于自己开发出的磁暴兵团的战术。

        2048年春,红军的大反攻正在把已经逼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干涉军与白军打得节节后退、西方国家甚至考虑使用核武器来挽回败局。为了防范这种可能性,战略火箭军和体验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战斗、刚刚从前线归来的摩斯科芬进行合作,开发具有足够威慑力的新型武器。由于战略火箭军方面对于摩斯科芬曾经提出的“太空战计划”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据此做了大量工作,因此这次合作开发的成果就是红军发射了新式的“磁力卫星”,它能够依据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用强大的定向磁力束准确的将战场的敌军重型装备吸入太空、然后再把这些残骸连同磁力卫星所收集的轨道废弃物通过磁场的作用同样准确的投掷到敌人头上。在2048年5月艰苦而残酷的战斗中,红军所取得的每一处突破几乎都是在这种新服役的神奇太空武器的掩护下而形成的,磁力吸引和轨道抛掷极大干扰了敌军的行动、并直接摧毁他们的部队和工事,几乎把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切尔尼戈夫的干涉军和白军防线夷为平地,成功帮助红军攻抵明斯克和基辅。

        但是,改变战局的终究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样新式武器。到了6月,红军的磁力卫星因为耗损、故障和干涉军的反击而受到了很大损失,已经无法再为地面战场的友军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援;而红军自身的伤亡和疲劳也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峰值,在干涉军蓄谋已久的反攻之下纷纷崩溃。战至8月,苏联西方方面军北到维捷布斯克、南到戈梅利、西到明斯克、东到斯摩棱斯克的广大范围内处于全面的崩溃态势;乌克兰第聂伯河河曲的战斗中,干涉军的“突击驱逐舰”也掩护着大量两栖部队突袭并歼灭了隶属西南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把忙于对抗摩尔多瓦方向上干涉军5个精锐师的西南方面军主力装进了口袋,在南方方面军于波尔塔瓦和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发动的解围作战先后失败之后,西南方面军就被干涉军合围在了克里木半岛上。尽管西南方面军的顽强抗击和南方方面军、黑海舰队的全力驰援让这支红军主力部队最终逃出生天,但是毫无疑问的,红军战线上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顿涅茨克的失守和高加索山脉方向上GLA愈演愈烈的进攻,让南方方面军只能向亚速海的西北方向和迈科普集中兵力进行防御;而西方方面军的溃败又让中央方面军别无选择的死守斯摩棱斯克。这样一来,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进占哈尔科夫的干涉军面前,一条通向莫斯科的大道已然打开,即使除去刚刚组建、仅能自守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干涉军依然能够通过库尔斯克向莫斯科发动致命的一击。

四、库尔斯克的考验

        小小的库尔斯克自1943年之后再次成为牵动全世界目光的存在,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悬念的:面对着从戈梅利和哈尔科夫出发的两个干涉军重兵集团,守卫在库尔斯克的仅仅只有四个苏军师。尽管北极方面军的援兵正在飞速赶来,但是一旦库尔斯克在这之前就被攻陷,那么陆续抵达的红军将因为没有预设防御阵地而被干涉军各个击破,莫斯科就会丧失最后一道屏障!

        库尔斯克的红军战士们表现了令侵略者无法想象的勇敢和坚韧,面对着干涉军的疯狂进攻,四个红军师进行了坚决的抵抗。而干涉军指挥上的不完全协调与轻敌大意也给了他们机会:从戈梅利出发的干涉军因为要绕过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区而额外耗费了一些时间,而从哈尔科夫出发的干涉军则因为过于大意而遭到了红军新编装甲师的伏击,先头部队遭受重创。恼羞成怒的干涉军调动大量空军进行猛烈地轰炸,但是也因为遭遇突然而至的全频段干扰而损兵折将。重新调整了部署之后,两路干涉军更加慎重的向库尔斯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总攻,红军则依靠灵活机动的铁马卡车炮和大量地雷(其中甚至包括为数不少的核地雷)进行顽强抵抗,并在危急关头呼叫为数不多的磁力卫星进行掩护(6月份的失败后,战略火箭军又发射了一批改良过的新版磁力卫星支援地面作战,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进行到最后的巷战过程中,苏军隐伏的化学步兵更是给干涉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直到9月3日,苏联援军和中国志愿部队出现在库尔斯克以北的既设阵地上的时候,干涉军才完全消灭了库尔斯克驻守的所有红军战士。然而这已经太晚了,红军正在迅速的完善他们的防御体系,并在阵地中集合自己的部队,形成了保卫莫斯科的新防线,而完成了手头诸多研究任务(包括恐怖机器人的停滞射线、磁暴坦克的磁力诱爆器、天启坦克的磁力拖叉等庞大的项目群)的摩斯科芬也终于带着他的新作品踏上了真正的战场。

         由于磁暴部队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兵种,因此它的具体应用和实战战术都需要由它主要装备的研发者、专门去学习指挥作战的摩斯科芬在实战中加以完善。虽然这时候摩斯科芬还仅仅是个工程兵上校,然而他却实际负责着整个库尔斯克地区有关磁暴部队的一切防务布置:为了抵抗干涉军的立体进攻,摩斯科芬采取了“少摆多藏、轮流上阵”的方针,在正面防御中只部署足以打退干涉军进攻的兵力,减少遭受敌远程炮火打击的可能性;火力部署上前轻后重、兵力部署上前重后轻,意图重点打击干涉军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在交通线和交通枢纽周围部署倒打和侧打火力点(尤其是在反斜面上部署大量磁暴线圈,减少被干涉军支援火力命中的可能,但是却有效封锁了相当大的一片阵地),将主要的防御阵地和抵抗支点用隐蔽的交通壕甚至地道连接起来,便于兵力的安全机动;由于磁暴部队能够进行范围不小的覆盖伤害,但是攻击间隔却相对较长,摩斯科芬在干涉军可能进攻的重点方向上布置了大量的U型阵地,指示驻守其中的磁暴部队轮流开火、配合远程火力支援部队形成持续的压制与杀伤……经过他的精心部署,到9月10日战斗开始时,库尔斯克以北的红军防线已经成为一个极其坚固的防御体系,耐心等待着干涉军的进攻。

        2048年9月10日晨,干涉军的进攻开始了——美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依仗其强大的立体进攻能力,在强大空地火力支援的掩护下首先向库尔斯克西北的法捷日发动进攻,意图打通指向奥廖尔的道路、击破红军的右翼;位于其右后翼和左后翼的分别是法国第4空中机动师和英国第16直升机突击旅,形成了一个攻击箭头。而在这个锋锐的攻击箭头后面,则是用于支援和巩固并扩大突破口、冲击红军反扑部队的德国第1装甲师和美国第1骑兵师。在这个重兵集团狠狠砸向苏军右翼阵地之后,干涉军主力则在库尔斯克一带监视苏军正面阵地的情况,随时准备趁着苏军出现混乱的机会发动总攻。

        出乎干涉军意料之外的是,红军的右翼阵地并没有被他们强大的突击集群所粉碎,虽然它的表面被平定者、雅典娜轨道炮、巡航导弹、维和轰炸机和世纪轰炸机炸得像月球表面一样坑坑洼洼,但是隐蔽在坚固的半地下工事或地下工事当中、受到磁力干扰仪与磁力诱爆器保护的红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正相反,他们利用战车掩体和交通壕中掩藏的牛蛙战车、高射炮台、防空导弹阵地进行了猛烈地还击,把大批运载着空中突击部队的直升机打得像扑过火的飞蛾一样簌簌坠落,偶尔有些幸运儿顶着红军精心编制的对空火力网强行降落,也迅即被周围的地面火力点绞杀。

        美国第1骑兵师和德国第1装甲师在通讯器当中听到的惨烈呼号清晰的向他们描绘出了打头的101空中突击师究竟深陷什么样的地狱当中,他们焦急的加大油门,不顾前面的土地里可能会出现的地雷、被炸的歪歪斜斜的防坦克障碍物,急于冲过苏军依托地势构建的人工斜坡和挖掘出来的反坦克壕。然而,当他们抵达距离101空中突击师被伏击之处不远的地方时,另一波凶猛的打击到来了:

         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壕沟、弹坑、破烂的掩体和碉堡里,飞出了无数反坦克导弹和磁性反战车雷,在坦克和步兵战车的装甲上炸出一团团橘黄色的火光,即使在白天依然耀人眼目;一辆辆造型奇异的新型坦克披着一层厚厚的尘土从看似倒塌的交通壕或坦克掩体中一跃而出,把炮管对准了正在艰难翻越反坦克壕而把脆弱的底盘暴露出来的干涉军坦克,接着就用一发发精准的炮弹把它们逐个打成熊熊燃烧的金属垃圾,被干涉军炮火击伤的坦克则开启了车体左侧的奇特装置、把某种造型诡异的金属弹发射到其他干涉军战车上,然后这些倒霉的载具就变得动作迟缓而且更加脆弱;最要命的就是原本干涉军认为是“被炸毁的通讯装置”之类的废墟,却发出一阵阵吱吱嘎嘎的响声后从地下升了上来,显出磁暴线圈可怕的外表,用一束束威力无穷的电流把干涉军连人带车打成烧焦的铁板鱿鱼……至于苏军阵地后方密集的“铁马”卡车炮炮弹和V4“大锤”导弹,反倒不是什么被关注的东西了,虽然这些凶狠的火力也造成了干涉军的惨重伤亡。这些精妙的阵地设置充分显示出摩斯科芬已经能够将自己学到的大量军事知识实际应用到战斗当中去了,关于磁暴部队的防御战术也得到了确立。

         不过,摩斯科芬布置的防御阵地虽然让进攻右翼的干涉军重兵集团损失惨重,但是它毕竟只是固定的地面阵地,实际上是无法单独对抗干涉军强大的空中武力的。虽然地面上的干涉军部队在全方位的火力打击下苦苦支撑,但他们依然坚信可靠的空军部队会把他们救出苦海。然而,统领红色空军的新锐将领夏娜?阿肯斯雅却完美的补上了这个漏洞。在中国志愿空军“神龙”战机的配合下,苏维埃航空兵们驾驶着新鲜出炉的米格45“火神”歼击机把气势汹汹的扑上来轰炸苏军阵地的干涉军机群打得七零八落,这些隐藏在高空中、受到电子战飞机精心保护的机群放过了有着严密保护的第一波干涉军空袭部队,而将疏于防备的第二波掩护地面部队进攻的突击机群斩于马下。趁着交战空域中干涉军航空兵掩护出现断档的良机,大批“双刃”直升机强行突破干涉军仓促之间组织起来的拦截机群和地面防空火力(对自己空中力量过于自信的干涉军失策的没有做好防空准备),猛烈地扫射敌人的前线部队和火力支援单位,甚至大胆的在一片混乱的干涉军后方阵地上实施空降,摧毁了干涉军大批支援火力和作战物资。就这样,9月10日的战斗以干涉军前后方的一片混乱而落下帷幕,尽管在残余空军的拼命反击和地面部队不计代价的救援之后,深陷苏军布置的绞杀火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英国和法国的部队也受到了一定损失,但是没有完全陷入伏击,较早脱离)、美国第1骑兵师和德国第1装甲师勉强逃脱了出来,但是趁着前线空域激烈交战的时候中国志愿空军的“天鹰”强击机奇袭了干涉军在附近设置的几个主要机场,在地面上消灭了大量空军部队,让干涉军对库尔斯克地区的制空权受到了致命的削弱。

五、毁灭的序曲

        为了挽回9月10日(其实也包括11日凌晨的战斗)作战的惨痛失利,干涉军重新调整了部署,利用覆盖性的炮击和轰炸压制磁力干扰仪和磁力诱爆器的效果,以有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稳步推进,空中则用大队混编机群随时提供支援。干涉军从法捷日到多尔戈耶的战线上发起了凶猛的全面进攻,不再试图运用机动性上的优势玩弄奇巧的战术,而准备用占有优势的综合实力彻底压垮对手。

         可是由于库尔斯克四个红军师的顽强战斗和9月10日血战的拖延,干涉军这时面对的苏联军队已经集中了相当一部分兵力兵器,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相当接近了。而磁力干扰仪和磁力诱爆器极大削弱了干涉军火力准备的威力,摩斯科芬巧妙部署的防御阵地则进一步减小了干涉军的兵力优势,干涉军最为倚重的空军部队又在9月10日午夜的空袭当中损兵折将,这种种因素的综合决定了从9月中旬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0月初的战斗中,干涉军基本没有给红军的防御体系造成多大的破坏,仅仅是在个别地段楔入几公里而已,而且突入红军防线的部队还时时受到四面八方打来的红军远程火力的攻击。更重要的是,干涉军的持重战术即使在正面交战中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运气,在“神龙”战机和米格战机的牵制下,干涉军空中力量很难给他们地面的友军带来什么有效的支援,而在磁力诱爆器和磁力干扰仪笼罩了防御阵地、削弱了干涉军地面支援火力的精确度之后,红军反突击的装甲部队就足以给干涉军正面突击的作战集群带来惨重的伤亡:毕竟“铁锤”坦克这种“新式中型坦克”可是比“灰熊”坦克先进了整整一个层次,在一比一点五的不利数量下依然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而干涉军的步兵在失去了装甲部队的掩护和支援后,根本无力对抗有着可依托阵地的红军步兵,更何况对手还拥有可怕的磁暴步兵作为强有力的火力输出。结果到了10月9日,干涉军的进攻除了把自己的锋芒摧折殆尽之外,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这个时候,红军已经在布良斯克和沃罗涅日方向集中了非常强大的两个兵团,虎视眈眈的要围歼这支干涉军主力了。

        10月11日,红军的反攻开始了:布良斯克方面军从M3号公路南下,目标指向它和E93公路的交叉点,切断干涉军向西的退路;沃罗涅日方面军则大踏步向别尔哥罗德推进,将这支干涉军同盘踞在乌克兰、正在跟南方方面军对峙的敌军切割开。在正面,摩斯科芬则与夏娜联手发动了针对干涉军的牵制性反攻,使其不能够抽调足够的兵力阻止发生在它左右两翼的攻势。虽然离开了磁力干扰仪和磁力诱爆器,干涉军的远程炮火的威力大大增强了,但是摩斯科芬也祭出了红军的法宝——强悍的天启坦克顶着漫天炮火、引擎全力运转怒吼着突破干涉军前哨阵地所带来的震撼,产生的效果绝不亚于一百三十多年前英国坦克首次出现在索姆河战场上的时候:干涉军只能望着一团团反坦克导弹或炮弹炸出的橘红色火光散去后、天启坦克那仅仅出现了一片黑斑的正装甲绝望的诅咒,然后在它阔大的履带碾压到自己藏身的掩体之前狼狈逃跑。兴高采烈的摩斯科芬亲自驾驶一辆指挥型天启坦克(这是应他本人的要求而特别改装的),带领着新建的红军磁暴兵团猛烈地攻击着干涉军的正面阵地,毫不留情的歼灭那些四处溃逃的步兵和炮兵。10月15日,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克了别尔哥罗德,完成了对干涉军库尔斯克集群的包围;同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摧毁了多个为干涉军提供空中支援的野战机场,进一步削弱了敌库尔斯克集群的战力;而以摩斯科芬所率领的磁暴兵团为先锋的正面红军已经突破了库尔斯克集群的外围防线,直逼其核心阵地。

六、不可避免的挫折

        虽然在红军的包围过程中吃了不少败仗,但是干涉军在10月15日的时候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防御体系,并针对红军磁暴兵团做了一些粗略的防御部署,形成了以库尔斯克城区为核心的中央防御圈。红军大部分一线指挥官面对这种已经颇具规模的防御体系,都选择了停止进攻,而摩斯科芬却并没有把干涉军放在眼里、马不停蹄的发动了进攻。

        残酷的事实狠狠地教训了轻敌的天才科学家,大多数有经验的一线军官的判断是正确的:干涉军库尔斯克集群是一支强大而精锐的重兵集团,即使是在苏联新式磁暴武器和性能上占优势的坦克面前都保持了凶狠顽强的攻势;即便是在10月11日开始的合围作战中,在雷利斯克地区进行休整的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第1骑兵师、德军第1装甲师、英军第16直升机突击旅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依然打退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攻势,直到10月14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优势兵力将这部敌军与库尔斯克集群主力完全分割开之后,他们才向乌克兰撤退。因此摩斯科芬准备并不充分、仅凭着一时冲动就发起的攻势理所当然会被挫败——干涉军从磁暴兵团进攻的路线上暂时撤退,然后以大量的防坦克壕和地雷困住庞大然而笨重的天启坦克,最后再利用精锐的步兵小队配合大量平定者火炮有效杀伤那些脱离了天启坦克掩护的红军部队。战至10月16日傍晚,摩斯科芬手下的磁暴兵团损失了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兵力,被死死困在楔入点上,就连摩斯科芬本人所乘坐的指挥型天启坦克也被陷在了火线上。

七、“科学疯子”崭露头角

        虽然因为冲动的性格和经验的缺乏,摩斯科芬闯了大祸,但是他同时也获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干涉军阵地的大致布局、火力阵地的准备等等。据此摩斯科芬已经从失败当中冷却下来的大脑又拿出了一份新计划——利用空中力量直接突袭干涉军缺乏防备的核心阵地,摧毁其作为防御主力的火炮和囤积在那里的物资。本来这个计划遭到了与摩斯科芬搭档的夏娜的反对,认为红军宝贵的“双刃”直升机不能浪费在这些明显是有去无回的任务当中,但是摩斯科芬以其惯常的因追求效率而显得有些冷酷的思维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就是利用牛蛙战车把大量步兵首先发射到干涉军核心阵地造成混乱、给“双刃”直升机创造突入的机会,并表示磁暴兵团乐于做出这个牺牲。考虑到基辅方向上干涉军后续部队正在向库尔斯克快速行军、准备会同从雷利斯克退下来的几个师对库尔斯克集群进行解围行动的问题,红军指挥部无奈之下同意了这个极为冒险的方案。

        10月18日凌晨,苏军炮兵部队在刚刚布置了磁力干扰仪和磁能诱爆器的新阵地上向干涉军防线猛烈地倾泻炮火,拉开了这次新攻势的序幕:在黎明前那段最深的黑暗当中,数千名勇敢的红军战士从数百辆“牛蛙”战车的CC98“响炮”式步兵部署系统里被发射出来,向淹没在火光和烟尘当中的干涉军阵地降落下来。借着暗夜与硝烟的掩护,红军战士们将大量干涉军士兵杀死在他们赖以躲避炮击的掩体或堑壕当中,并成功破坏了大量干涉军的技术装备,包括他们的雷达和防空导弹。当干涉军紧急组织起来的部队忙于歼灭那些到处制造破坏的红军步兵小队(为数不少的火箭筒和步兵用磁暴线圈极大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熹微的晨光里红军“双刃”直升机已经迅速突入了核心阵地,用吊装在机体下面的战车或者是隐蔽在机舱里的步兵、以及“双刃”直升机自己强大的机炮和火箭弹横扫了整个核心火力阵地与存储仓库,干涉军的“平定者”火炮和雅典娜轨道炮定位仪几乎被一扫而空,支持部队作战的绝大部分燃料、弹药、食物等物资也彻底被摧毁。当杀红了眼的干涉军终于注意到红军真正的突击部队的时候,从高空射来的“李广”式导弹却又把他们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批“双刃”直升机载着突袭部队迎着初升的朝阳返回红军阵地。夏娜给这个可以说是疯狂的突袭计划补上了一点漏洞:她联系了中国援苏志愿航空队,让他们趁着干涉军库尔斯克集群缺乏制空力量的时候派遣“天鹰”战机为撤退的突击部队提供掩护,而这一招果然大为见效。

         尽管第一批由“牛蛙”战车发射出去的红军战士全部牺牲,但干涉军赖以继续作战的物资和重型支援火力却损失殆尽。摩斯科芬趁机率领着已经楔入敌军阵地的磁暴兵团鼓起最后的力量发起了总攻,把库尔斯克集群从相对温暖的城区赶了出来、切成几个互不相连的部分,10月末寒冷的秋风、虎视眈眈的磁暴兵团、久盼不至的援军使得物资装备极度匮乏的干涉军库尔斯克集群很快处于崩溃状态,最终在11月初彻底被歼灭。

八、磨练与成长

         因为指挥失误而导致新建的磁暴兵团陷入危险境地的摩斯科芬虽然在最后的总攻中表现出色,但是仍然被暂时调离了磁暴兵团指挥官的职位,不得不返回鄂木斯克科学部协调磁暴武器的改进问题(包括铁锤坦克、天启坦克、磁力诱爆器、磁力干扰仪等诸多装备都是首次参与实战,需要根据战斗中获得的数据和战士们的反应而进行必要的改进)。在摩斯科芬离开磁暴兵团的这段时间内,由更加专业的军官负责调整这支新建的技术部队,并将库尔斯克会战当中获取的经验通过短期培训班的方式传授给更多的军官和士官、以便于在整个红军的范围内推广磁暴武器。这一职务调动按照苏军总参谋长马格尼科夫的说法,就是磨练一下摩斯科芬的性子,让他去掉那些急躁冲动的棱角;同时把磁暴部队的种子洒向全军。

         由于有了实战经验,摩斯科芬对于磁暴兵团装备的武器的改进自然是得心应手,不过在新型装备——磁暴坦克的研发上却出现了很大分歧:在设计当中,磁暴坦克将装备有大功率接地式电磁干扰仪和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实际上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磁力诱爆器,摩斯科芬回到鄂木斯克科学部后设计出了小型车载版本;而电磁干扰仪则是在干扰侦察系统的磁力干扰仪的车载进化版),因此其成本大大上升;加上阿格汉斯克工厂提供的技术图纸出现了一些错误导致鄂木斯克科学部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认为磁暴坦克应该使用天启坦克的地盘以强化生存能力。可是生产磁暴线圈的乌拉尔机械厂则坚决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并没有必要,而乌拉尔机械厂本身也没有制造天启坦克底盘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分歧使得磁暴坦克项目的军方负责人伊万诺维奇中将举棋不定,磁暴坦克的研发也随之被大大拖延,甚至有传言要把磁暴坦克的设计任务转交给欧克耶夫设计所和车里雅宾斯克工厂。

         摩斯科芬回到鄂木斯克科学部之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支持乌拉尔机械厂的提议。而在与鄂木斯克科学部技术人员的论战当中,也一改此前尖锐的词锋和盛气凌人的态度,以更加和缓与理智的态度说服他的同事们。这样的效果十分显著:在大量资料、数据和实验论证的基础上,摩斯科芬凭借着冷静耐心的交流很快扭转了鄂木斯克科学部内大多数技术人员的观点,使得磁暴坦克的研究渡过了难关。摩斯科芬后来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就提到过在磁暴坦克项目上的讨论是他打磨自己性格的开端。

九、干涉军的回光返照

        而在2048年冬天鄂木斯克实验科学部内紧张的进行研究的时候,干涉军也一反常态的发动了“冬季攻势”。从北方的列宁格勒到南方的罗斯托夫,干涉军在普遍被认为“外国军队不适合行动”的俄罗斯严冬当中展开了一千多次有空中支援和炮火掩护的营级、团级和师级的进攻战斗,以夺取有利的攻击阵地、交通枢纽和适宜作为基地的城市,为来年的进攻奠定基础。其中,2048年12月底所谓的“新年攻势”当中,干涉军动用大量兵力向西方面军据守的要塞化都市斯摩棱斯克发动了猛烈的钳形进攻。由于抽调了相当一部分兵力支援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组建,斯摩棱斯克守军无法获得足够机动兵力的支持,关键的磁暴线圈阵地也因为发电厂被间谍破坏而无法使用,结果西方面军不得不放弃了这一重要的城市,后退到亚尔采沃-维亚济马地区。

        不过正在西方媒体欢呼着“通向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打开”、“俄罗斯的严冬已经不成其为阻碍”的时候,红军最高统帅部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战线上出现的问题:由于库尔斯克会战在西方引发的庞大反战浪潮和在沦陷区激起的强烈反抗运动,干涉军已经过于急迫的寻求结束战争,为此他们要一举攻陷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和工农业中心斯大林格勒。可同样由于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以及2048年夏天在拉脱维亚进攻的失败,干涉军的战线出现了很明显的破绽:拉脱维亚地区的北方方面军对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北部形成了重大的威胁,干涉军中路后勤补给中心明斯克现在还可以受到立陶宛防线和屯集在斯摩棱斯克地区的主力掩护,但是对莫斯科的攻势开始后这一掩护就丧失了一半;由于库尔斯克集群的覆灭,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前方、从戈梅利到哈尔科夫的漫长战线干涉军也缺乏足够的机动兵力,这对屯兵斯维尔德罗夫斯克、虎视斯大林格勒的干涉军南部主力的侧后也构成了威胁;最后,红海军在黑海成功的运用潜艇战将干涉军海上力量驱离了刻赤半岛,这使得集中在克拉斯诺达尔的红军部队随时可以对防备空虚的克里木半岛发动反攻,尤其是在高加索会战当中红军击溃GLA主力、把援兵源源不断的北调之后……于是克里姆林宫决心放弃一些阵地,引诱干涉军向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推进的更远,然后在左右两翼进行深远的迂回包抄、一举歼灭干涉军的主力部队。如果这个规模空前宏大的计划得以成功,苏联不仅可以迅速结束发生在自己土地上的战争减小损失,甚至要重新控制东欧也是有可能的。

         于是,2049年的春天就由干涉军发动的“最后总攻”而开始了:在莫斯科方向,干涉军猛烈进攻亚尔采沃-维亚济马地区的西方面军预设阵地,甚至派出相当一部分军队从罗斯拉夫尔出发、试图从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线之间穿插过去(这种可能性也使得2048年11月之后,布良斯克方面军没有继续向切尔尼戈夫和戈梅利推进;为此沃罗涅日方面军承担了多余的防御任务,并放弃了对近在咫尺的哈尔科夫的进攻);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干涉军也在宽广正面上发动了对斯大林格勒的最后攻势,要把整个苏联南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残余部队彻底包围起来。干涉军利用自己在兵力上的优势(相对于防御地段的红军而言),在猛烈空炮火力的掩护下派大量机械化步兵分队在苏军的防线上发动试探性攻击,寻找其弱点或调动苏军的预备队,然后主力装甲部队分多路实施突破(分散红军兵力的同时消耗其磁暴线圈的电力);在一些关键的交通枢纽或桥梁地段,干涉军还空投伞兵、派特种部队潜入,试图在苏军后方进行破坏、制造混乱,为正面主力的进攻开路。

十、风水轮流转

        然而这样的攻势在苏军面前并没有达成多少效果,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苏军已经普及了新式技术装备,包括铁锤坦克、磁暴线圈和磁力干扰仪等性能优越武器;2048年冬天进行的广泛培训则使得苏军充分了解了手中武器的使用方法、适用战术和巨大威力。在整个冬天的布防过程中,苏军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个重点地段的防御都按照库尔斯克会战中摩斯科芬设计的阵地进行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改良,并充分发挥磁暴武器的“规模效应”和干扰能力而在干涉军进攻部队的头上形成了无数可怕的“人工雷暴”,瘫痪进入“雷暴区”的所有倒霉鬼、然后把他们化为灰烬。为了对付干涉军的步兵侦察部队,苏军将镰刀机甲与各兵种的步兵混编成专门的“游猎组”,在“双刃”直升机的掩护和运输下猎杀这些轻步兵部队;而面对干涉军装甲集群的多路突击的时候,则利用铁锤坦克配合牛蛙战车进行快速的反突击,以机动性上的优势重创其中的一部分,为主防线上的磁暴线圈阵地减小压力;在空中则是以米格战机配合神龙战机争夺制空权,重点打击干涉军的大规模机群,削弱其空袭威力和空中投送能力,一旦对手空中力量有所削弱,马上利用天鹰战机的“李广”式空地导弹打击干涉军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

         干涉军的鲜血在红军坚固的阵地面前不停地流淌着,因为他们的火力优势和兵员素质优势都受到致命的限制,面对新式的磁暴武器时又缺乏有效的防护和反制措施,甚至在关键的装甲突击力量上也劣于对手。干涉军在2049年春季攻势当中付出的代价极为高昂:整连、甚至整营的部队撞上了磁暴线圈阵地齐射时爆发出的雷暴,连一声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化成了灰烬;干涉军引以为豪的空中力量遇到了中国和苏联方面最优秀最精锐的飞行员和他们手中最好的战机(神龙战机、米格战机、天鹰战机和双刃直升机这些中苏两国的新锐飞机,当然也包括后来日韩联盟的天狗机甲、VX打击者等一系列飞行器,都是装备了新型合金所铸造的装甲,防护能力和机动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在他们灵活的战术和地面空前密集的防空火力的绞杀下受到重创,而且磁力诱爆器和磁力干扰仪的广泛布置不仅增加了干涉军飞行员击中目标的难度、而且还极大增加了他们的出勤率;苏军在阵地前面埋设的大量地雷和隐伏的新式武器——恐怖机器人,不仅严重削弱了干涉军的战斗力,还重创了他们的士气,尤其是在跟苏军铁锤坦克交手的时候(本来坦克性能就差,战斗时还要担心恐怖机器人的突然袭击,这使得干涉军的装甲部队在交战中甚少取胜)。2049年6月,干涉军的进攻虽然仍然在一刻不停的进行着,但是他们已经被削弱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临界点上,只要一点失利就能够把他们彻底击垮。

         而这个失利很快就被苏军最高统帅部触发了:2049年6月22日,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北方方面军从拉脱维亚出发,直扑干涉军在北翼设置的“立陶宛防线”,在四十八个小时之内打垮了防线上的守军,进逼防线支撑点维尔纽斯;布良斯克方面军兵分两路,分别向戈梅利和莫吉廖夫推进,和北方方面军的前锋一道对明斯克形成了夹击的态势,威胁进攻莫斯科的干涉军主力;草原方面军(由库尔斯克会战中负责正面阻击的红军部队编成)正面推进,攻击乌克兰东北侧的干涉军防御部队,牵制他们的行动,迫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保卫切尔卡瑟和基辅上,而无法向东去掩护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的侧翼;沃罗涅日方面军一举拿下了乌克兰的工业中心哈尔科夫,接着开始向亚速海大踏步的前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则分别进攻克里木半岛与罗斯托夫,要配合沃罗涅日方面军把干涉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装进一个庞大的双重口袋里。在这一宏大的进攻战役当中,摩斯科芬作为草原方面军的先锋承担了对干涉军从戈梅利到哈尔科夫这一段防线的进攻任务。

十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其实若说是干涉军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两个进攻主要方向的侧后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这是不真实的。正相反,2048-2049年的冬季攻势当中,干涉军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了周密的防御部署,尤其是在立陶宛、乌克兰东北和白俄罗斯东北这些掩护进攻方向侧翼的重要地区,干涉军依托有利地形建立了大量据点以形成一个完备的预警缓冲网络,并在这个网络后面建造了一道拥有相当纵深的漫长防线,配有大量的空军和机动部队用来反制苏军的突击。除了这些常规性的防御措施,干涉军还准备了其他的手段:冷冻技术的军用化使得他们拥有了冰冻直升机和冷冻军团作为反制苏军先进装甲部队的杀手锏,这些在“冬季攻势”当中大出风头的部队被广泛配置在这些掩护侧翼的防线上(干涉军这时候还仅仅把这些新锐兵器当做防御用设备来使用,同时也是担心侧后的安全以及这些兵器本身的安全——广泛应用磁暴技术的苏军阵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特别是这时候北约还没来得及开发出时空炸弹和冷冻卫星),用来阻碍可怕的铁锤坦克和更加可怕的天启坦克。而到了接近六月份的时候,干涉军虽然竭力搜罗所有的可用兵员来支持似乎“就差最后一把劲”的莫斯科进攻战和斯大林格勒进攻战,但是直接部署在这些防线上的军队却没有出现太大变更,负责进行反突击的空军和机动部队也大致保持原样,整体实力并没有下降多少。

        但是就从这些“没有多大变动的兵力部署”上,摩斯科芬和夏娜都看出了玄机:干涉军用于保护空军基地、后勤仓库、重要交通线路的守备部队大大减少了,剩下的大多数都没有多少战斗力,甚至是很多交通线除了桥梁涵洞之类的关键节点之外都是由所谓的地方警备队所把守的,而事实上这些警备队大多都已经被渗透的千疮百孔。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第一是莫斯科进攻战和斯大林格勒进攻战都已经进行到最后关头,在红军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的干涉军急需部队支援;第二是由于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大为高涨的反战风潮与占领区抵抗运动结合起来,使得干涉军原本就因路途遥远而比较匮乏的补给能力再一次大为下降,只能优先保证进攻部队的补给,至于防线上的非关键部队当然是少一点好一点(除了立陶宛防线之外,因为那里干涉军的补给线最短)。针对这个问题,摩斯科芬和夏娜这对好搭档再次制订了新的计划:为了牵制干涉军空中力量、使其不能轻易调往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早在春季干涉军开始进攻的时候苏联空军和中国援苏志愿航空队就不停的在侧翼防线上进行骚扰,夏娜要做的就是在骚扰过程中派出“双刃”直升机深入敌后,把摩斯科芬麾下的大量干部和技术兵器运送到敌后活动的游击队手中。而游击队的任务就是全力破坏干涉军的防御空虚的机场、后勤仓库、兵站基地和交通线。摩斯科芬特别指出:红军总部并不要求他们一次取得多么大的战果,而是要求他们持续施加压力,不断消耗干涉军的物资储备、降低他们的士气、增加他们的疲劳,增加他们技术装备的损耗,总而言之就是在总攻之前耗尽干涉军的锐气!

        这个策略的成果就是2049年的大反攻取得了绝对出人意料的胜利:除了立陶宛防线是红军强攻而攻克、刻赤半岛登陆战时干涉军完全疏于防备之外,苏军其他所有反攻作战都在这个计划中得益良多——干涉军一线预警缓冲网络必须在足够的机动部队与掩护火力支持下才能发挥拖延时间、耗敌锐气的作用,但是干涉军空军和机动部队的出勤率此时已经因为损耗、疲劳和基础设施损毁而降低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结果就是大量驻守在前沿阵地的干涉军被红军轻松的分割歼灭;在主防线很快被红军打开突破口之后,干涉军的机动部队和空军的反扑也显得相当无力。

十二、把敌人赶出去!

        当草原方面军向巴赫马奇-罗姆内-利伯丁一线发动猛烈进攻的时候,摩斯科芬和夏娜在具体战术上的配合已经臻于完美:夏娜充分利用干涉军空军出勤率低的劣势,放弃米格战机群战的优势而改以大量小机群掩护各地面突击部队的推进,猎杀干涉军的火力支点和冰冻直升机这类特殊装备;摩斯科芬则在前线配属了大量的牛蛙战车和自行防空导弹系统分担防空任务,广泛使用恐怖机器人削弱、扰乱对手,用大量突击小分队在远程火力的支持下扫清或至少是弱化了干涉军的抵抗之后,再用主力部队快速推进一举摧垮干涉军的主要防线。在这种空地紧密配合的攻势下,干涉军无法重演库尔斯克会战末期伏击磁暴军团那种经典的拖延战术,拦在草原方面军进攻路线上的主要防御体系迅速崩溃。在夏娜指挥的空军的运输和敌后抵抗组织的配合下,摩斯科芬所部获得了第一个进入基辅的荣誉,而这也意味着红军开始利用第聂伯河切断整个苏联南方所有干涉军的退路。

        陷入被包围境地的干涉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他们开始不顾一切从遥远的斯大林格勒战场撤退。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顿涅茨克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分别扔下了一批后卫部队拖延南方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追击之后(当然这些规模相当巨大的后卫部队最后都被红军完全歼灭),干涉军南方集群的主力一度摆脱了红军的追击(毕竟干涉军的空中力量在那里摆着,而且在第聂伯河河曲地带留下了全部的突击驱逐舰阻挡红军追兵)逃到了乌曼,可是在这里他们的好运气终结了:摩斯科芬和夏娜正在这里严阵以待,准备把干涉军主力埋葬在这个地方。

         在干涉军从千里之外的斯大林格勒突出部开始大逃亡的时候,攻占了基辅的摩斯科芬和夏娜也并没有闲着,他们和友军一道摧毁了乌克兰北部地区境内干涉军所有的军事设施,并为草原方面军的后续部队建立了完善的补给体系与出发阵地(其中很大一部分仰赖于缴获的干涉军物资和原地下党的支持),甚至摩斯科芬派遣了相当一批磁暴快艇部队和恐怖机器人部队沿第聂伯河南下截杀在河曲地带渡河的干涉军,为最后在乌曼截击干涉军主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当干涉军主力抵达乌曼的时候,也是他们作为草原方面军的突击矛头首先发起了进攻,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创立了磁暴部队的防御战术之后、再次与乌曼完善了它的进攻战术:

         在首先出场的米格战机和中国援苏志愿航空队的神龙战机清扫了不多的干涉军制空力量之后,“双刃”直升机和天鹰战机就开始对干涉军地面部队进行猛烈地空袭、远程的V4战术导弹和“铁马”卡车炮也凑上了热闹,由铁锤坦克、镰刀机甲和牛蛙战车组成的机械化突击群则在两翼扫荡那些为了躲避轰炸而分散开来的敌方部队;等到干涉军终于醒过神来开始集中防空兵器、远程火力来进行反击的时候,磁力奇点和磁力卫星就会恰到好处的在敌人的防空阵地和火炮阵地上施展威力,把干涉军的多功能步兵战车、自行防空系统、雅典娜轨道炮、平定者自行火炮等等装备统统吸入太空,然后再狠狠的砸到他们的装甲部队头上;当敌人从一轮凶狠的“轨道垃圾雨”的洗礼下醒过神来的时候,他们残破不堪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就得面对以天启坦克为核心的苏联坦克集群速度不快但是充满压迫力的进攻——天启坦克152毫米双联装主炮和电磁拖叉的赫赫威名让它像开了黑洞装甲的突击驱逐舰一样吸引了恐慌中的敌人几乎所有的火力,然而坚固的复合装甲却不是此时甫受重创的敌军所能轻易击穿的;这时候受到天启坦克掩护的红军其他战车和士兵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倾泻火力,摧毁敌人的残余部队,恐怖机器人这类需要混乱才能充分发挥威力的小型兵器也能大显神威。在这样一场战斗过后,干涉军的一支部队就会被完全打垮,而红军的损失却微乎其微——充分应用心理战术和磁能科技的摩斯科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尽管由于草原方面军的兵力不足,南部的干涉军还是有相当多的部队通过乌克兰逃回了东欧,然而乌曼大会战仍然取得了显赫的战果——干涉军主力扔下了一半多的士兵和几乎所有的重型装备、物资才得以逃走,而这一损失让北约在短时间内虽然还能勉强守住东欧、却绝无可能再进攻同样也是精疲力竭的苏联。这一震动了全世界的伟大胜利,不仅确立了新苏联的国家安全,也让摩斯科芬和夏娜这对年轻将领双双获得了集团军司令的职位,与立陶宛-白俄罗斯战役当中同样表现出色的欧列格并称“红军三杰”。26岁的摩斯科芬已经稳稳地迈出了理想与复仇道路的第一步,为自己在未来全球战争当中的活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乳虎啸谷——欧列格·凡丁小传

一、童年欧列格

        欧列格·凡丁在2025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在市里的电子元件装配厂工作,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尽管收入微薄,但是双亲仍然努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欧列格朴实的性格和正直勤劳的美德:在所有认识欧列格的邻居们眼中,小小的欧列格就是“好孩子”的范本,没有沾染到什么坏习惯,给人一个十分阳光积极的印象。受到两个喜好军事的哥哥的影响,欧列格在童年就对战争、历史等方面非常有兴趣,总是到处找这些种类的书籍来读,而开明的父母也很支持儿子的兴趣,专门到图书馆为他办了一张借阅证。

         虽然父母对欧列格十分喜爱,但是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普通的工人家庭也渐渐陷于困顿之中,凡丁一家自然也没有例外。欧列格在上学之余也自己找一些零工来干以补贴家用,当时圣彼得堡有一些修车厂打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旗号私下招聘童工,欧列格就常常在这些工厂里打工。阳光向上、在平时阅读的名人传记中培养出了一些特殊气质的欧列格在童工中很有人缘,是个机智勇敢有亲和力的孩子王,多次代表童工们与厂方协商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工资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孩子们的尊敬和信任,也随之锻炼出了难得的组织能力和一身过硬的机械方面的技术。

        在半工半读的过程中,欧列格广泛的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对俄罗斯日益凋敝的社会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俄罗斯在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现得乏善可陈,导致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社会日益动荡,这使得深深沉醉于书本上记载的俄罗斯往日辉煌中的欧列格非常失望,对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顿、俄罗斯资产阶级政府的软弱无能腐朽糜烂和西方国家的咄咄逼人不断渗透感到极为不满和愤怒。在上十年级的时候,欧列格接触到了俄共的宣传,为他们追求平等、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复兴俄罗斯民族的理念所深深折服,主动加入了它的外围组织,并以优异的表现和在身边同龄人中的号召力很快成为当地党支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二、投奔革.命的最初日子

        到了四十年代初期,欧列格已经凭着比较丰富的军事知识与优秀的组织能力成为俄共秘密武装组织中一名新秀,并且被抽调到新共.产国际开办的军校中接受军官养成教育。在军校学习的日子里,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天赋的欧列格异常勤奋,不仅吃透了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对陆军其他专业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钻研。这使得对军事方面有着深厚积累的欧列格在经过军校系统的课程洗礼后犹如脱胎换骨了一般,在军事指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方面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虽然不如一些天才的同学那样锋芒毕露,但是刻苦的学习、扎实的功底、开朗阳光的性格让欧列格赢得了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也为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对相关技术的娴熟掌握、偶尔闪现的新颖实用的想法,让欧列格受到了新共.产国际和俄共秘密军事力量高层人物的重视,并在军校结业考试后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俄共驻圣彼得堡地下军事组织中一名重要的骨干军官。

         虽然被分配到赤卫队而不是渗透到俄罗斯正规军中去,要将那些没有什么基础、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秘密参加训练的市民和工人培训成合格的士兵无疑比劝说那些精锐然而同样对现实严重不满的正规士兵加入革.命队伍更加困难,但是欧列格充分发挥了他在军校学到的知识、自己过人组织领导能力与亲和力,克服了诸多困难将赤卫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他的成绩甚至使俄共圣彼得堡市委改变了计划,将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任务赋予了原先只作为牵制配合力量的圣彼得堡赤卫队。

三、最好的动员兵与火线晋升

        2047年5月1日,大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俄共圣彼得堡市委动员了全部力量投入巷战之中,欧列格带领着由自己一手训练的市民、工人组成的赤卫队参加战斗。在严格训练与个人魅力感染的共同作用下,赤卫队跟着身先士卒的欧列格英勇冲锋,连续打垮了多支忠于资产阶级政府的警察队伍甚至是卫戍部队的拦截,一举攻克了圣彼得堡警察局这个重要据点,并且还驰援遭受资产阶级军队猛烈反攻的圣彼得堡火车站,打退了已经冲入车站的敌人,为起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次战斗中,欧列格指挥的赤卫队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支只有轻武器的民兵队伍不仅顺利完成了圣彼得堡市委交给他们的任务,在激战后竟然还有余力支援其他危险的友军击退富有经验的敌军正规部队。这使欧列格的能力得到了圣彼得堡起义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在随后红军整编的过程中,欧列格成为了圣彼得堡地区唯一一名没有在正规部队中服过役的红军营长,指挥一支由正规军扩编而来的机械化步兵营,充当红军圣彼得堡战区(不久改为列宁格勒战区)一支重要的机动兵力。

         在随后反击白军骚扰的战斗中,欧列格展现了与他此前勇猛作风不相符的谨慎,战前总是派出大量侦察部队搜集尽可能多的情报,在战斗中始终保留一支机动兵力,战斗结束后依然保持警戒状态······这些看似保守的战术保证了他每一次出击都能消灭一支行踪飘忽不定的白军骚扰部队,并且让那些试图集中兵力伏击红军进攻部队的敌人失望而归。在遭受了几次不轻的打击之后,白军终于意识到对手的战斗力和指挥员的素质已经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在己方兵力劣势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取巧的战术获胜,因此不得不结束了得不偿失的骚扰行动。而在红军方面,几次完美的胜利不仅提高了己方的士气和威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部队、打消了对于敌人的恐惧心理,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四、载入教科书的经典之战

        5月下旬,北约开始了对东欧革.命的干涉行动,原先慑于红军初期胜利而不敢有所举动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又开始活跃起来,组成联军侵入俄罗斯境内,同列宁格勒附近的白军和北方的芬军共同行动,在北约情报支持下发起了对列宁格勒的第一次围攻战役。联军认为列宁格勒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是却与红军其他部队距离较远,攻克这里不仅可以成建制的消灭一支红军主力兵团和整个波罗的海舰队,而且还能从北方对莫斯科构成威胁。而基于同样的原因,红军也将誓死坚守这个城市,为此投入了全部能够调动的空中力量和重型武器装备。

          幸运的是,红军虽然在兵力上暂时居于劣势,但是联军之间协调性非常差:加里宁格勒的白军拥有不错的技术装备,却拒绝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军队共同行动;芬兰军队综合实力最强,可是却最为孤立,在红军的干扰下甚至很难和其他白军部队联系;在海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在北约干涉力量深入之前暂时掌握了制海权,能够为地面作战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些情况没有被急于求胜的白军所重视,却被红军牢牢的把握住了,并据此制订了“北守南攻,各个击破”的作战计划。

        6月12日,芬军卡累利阿集团首先从北方发动了对列宁格勒的进攻;次日,盘踞在列宁格勒西部和西南部的白军也陆续开始行动,对红军前沿阵地发动牵制性的攻势,并以相当一部分兵力向列宁格勒南方进行迂回,试图绕过红军设置的防御阵地切断对方与莫斯科的联系。白军的如意算盘是南北并进,凭着曾在1939年给苏军重大打击的芬兰军队吸引红军的主力,以迂回的方式拉长战线分散红军兵力,趁机封锁列宁格勒通向后方的道路,让红军顾此失彼。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芬军没能重演当年苏芬战争时的奇迹,红海军陆战队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掩护下进行了顽强的抗击,极大杀伤了芬军的有生力量。他们还趁着芬军进攻受挫士气低落之机出人意料的发动小分队破坏行动甚至是反攻,大量摧毁了芬军的后勤物资与技术装备。受到重创的芬军暂时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并认为白军在南线规模有限的行动是意图坐享渔利,因此在没有通知南方白军的情况下于6月19日停止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对北方局势变化毫不知情的白军依然继续着他们的迂回行动,三个作为进攻主力的精锐步兵团分头前进,而红军则运用内线作战的优势迅速集结了一批装甲部队,并将原本负责执行对芬军火力打击任务的空军投入了战斗,形成了对当面之敌的局部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欧列格作为红军反攻的先锋分析了局势,认为白军三个主力团孤军深入而且互有矛盾(其中有加里宁格勒的一团白军),可以利用他们抵达时间的差异来攻击他们。为此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就是请求前指给他的机械化步兵营加强足够的坦克和空军部队,由他来对这三个团进行突击以打乱敌人的行动,而将原本用于正面阻击的其余部队调到两翼对白军后续部队进行夹击,届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前方的敌人肯定会溃不成军。这个似乎有些疯狂的计划得到了前指的支持,欧列格指挥着数十辆坦克和大批步兵战车对最先到达的加里宁格勒白军进行了突袭,将这支根本没想到红军敢于反攻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还在行军状态的团指挥部和火力支援部队直接被歼灭,其余部队也受到了重创,这个装备最精良的白军团就这样丧失了战斗力。

        不出意料的,另外两个波罗的海白军团根本没有试图进行支援,反而加速前进。在他们的判断中,红军这次反击动用的兵力有限(打成了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加里宁格勒白军团的逃兵也证明红军兵力不多),那么肯定是因为南线防守力量空虚所致,守备部队只是希望通过一次突袭阻吓白军先头部队。他们甚至不认为红军有可能会对他们进行下一轮袭击,因为很难想象一支数量上并不占优的部队会连续两次对优势敌军进行突袭。

        可是欧列格这次就给了白军一个意外,他命令一部分当地的赤卫队驾驶着缴获来的车辆在位置比较靠后的那支白军侦察范围边缘处活动,使敌人误判自己的位置;同时集中自己的所有兵力利用速度上的优势绕到那支靠前的白军的后方,呼叫空中力量进行火力准备后再次发起了进攻。虽然这次白军展开了战斗队形,但是没预料到红军会出动本应投入北方战场的空军,更没料到致命的打击竟然来自后方。短促的战斗后,白军有两个营被打垮,其余的部队也无法继续向前推进了。

        第三个白军团被这次战斗大大的震慑了,红军竟然开始投入空中力量,而且有两支机械化部队在这一地区活动(白军把充作疑兵的赤卫队当成了实施第一次突袭的红军),这证明北线的芬军已经不能继续牵制他们的行动了,红军可以抽调足够的部队回头消灭南线的白军,必须后退与主力会合,并准备对抗红军的正面进攻。他们的判断基本准确,但是没料到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进到了他们的侧翼,结果就是猝不及防的白军南线主力损失了大部分的辎重和技术装备,整个俄罗斯西北方向上的威胁随之暂时消失,第一次列宁格勒保卫战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欧列格作为此次作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军官,以他的杰出表现受到了列宁格勒地区红军官兵的一致赞扬,被授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并在随后西北方面军(即后来的北方方面军)整编当中担任近卫第36装甲师105坦克团团长一职。他在第一次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的精彩表现,更是在后来被收入2049年成立的斯大林军事学院装甲指挥系的教科书,成为了苏联装甲英豪们必知的经典战例。

五、保卫列宁的城市——向十月革.命130周年献礼!

        2047年7月至9月,列宁格勒地区的红军都在紧张的进行作战准备,干涉军对列宁格勒等城市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实施了猛烈的空袭,这很明显是大规模地面入侵的先兆。红军一边积极组织防空力量、掩蔽重要设施和物资以对抗干涉军的轰炸,一边以最快的速度训练新兵、囤积物资、构筑防御体系。由于训练时间不足,红军采用了“以战代练”的方式,用老兵带新兵、老部队带新部队的编制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了连续的攻击,对芬军卡累利阿集团也发动了一连串的袭扰战斗。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波罗的海三国的联军以及加里宁格勒的白军部队受到了重大打击,在多次战斗中都处于下风,不得不收缩兵力进行重点防守。欧列格指挥的105坦克团配合三个以老部队为基干扩充而成的步兵团一度打到维尔纽斯市郊,由于干涉军空军的猛烈轰炸和白军集中了优势的地面部队才撤回境内。在这三个月的战斗中,红军北方方面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批部队在战火中成长了起来,以欧列格为代表的红军中级指挥官积累了指挥大部队的经验;芬军和北方的白军则受到了重创,难以参加本年度剩余月份的战斗。

        2047年10月,活动在白俄罗斯的西方方面军在干涉军的打击下要么溃散要么东撤,大批白军部队也集结起来向列宁格勒进发,没有了侧翼威胁的干涉军开始发起对列宁格勒的围攻。由于在8月的轰炸中,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大部分水面舰艇都被拥有空中优势的干涉军击沉,红军丧失了来自海上的有力支援,因此更加注重防御工作的进行:列宁格勒市委组织弱劳动力在前一阶段已经成形的红军防御体系上进行加固和伪装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外围的三道主防线和城内的巷战工事,并且没有影响到军用物资的生产和部队的调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残存的布雷舰则在通向红军防区的各个航道上布设了密集的水雷,防止干涉军利用制海权发动登陆作战;大批市民参加了民兵小组,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作为巷战时的预备队,而工人则在不脱产的前提下参加了军事训练,准备作为补充部队投入次要战线;本地囤积的物资和莫斯科方向送来的支援则被北方方面军统一储存配给,预备应对长期的包围作战。

        欧列格所在的近卫第36装甲师被部署在西南方向,当面之敌是德国第7装甲师和法国第12步兵师。由于这里是干涉军的主攻方向,因此双方都配备了大批的炮兵与航空部队,红军更是构筑了复杂绵延的大纵深防御工事。10月12日干涉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在2小时的炮火急袭和空中轰炸后,第7装甲师首先发动了攻势,在3小时的作战后突破了红军的第一道防线;而在10月13日跟进的第12步兵师则遭到了红军远程炮火的拦截,欧列格指挥第105坦克团更对第12步兵师与第7装甲师的结合点进行了反冲击,摧毁了20辆德军坦克、将法军先头营击溃后,德军第7装甲师被红军切断在第一、二道防线之间。第105坦克团拦在这两支干涉军部队之间,在10月13日晚顶住了法军多次突击后,又于10月14日阻击由于正面进攻受阻而回头突围的第7装甲师。干涉军凭借着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猛烈攻击第105团的阵地,情况最危急时两支敌军相距仅一公里,但在欧列格的巧妙指挥下,红色装甲兵们每次都能准确的对敌军冲锋队形的侧翼发动攻击,并很快与敌人绞杀在一起抵消其支援火力上的优势,使两支敌军始终无法.汇合。

        被围困的德军第7装甲师遭到了红军近卫第36装甲师和隐伏在第二道防线后方的第81步兵师、第284步兵师的痛击,在与第一道防线附近截然不同的连绵的反坦克壕、障碍物、侧打倒打火力点与雷区间进退不得,并且在红军远程炮火、反坦克小组、利用地道机动的装甲车辆的袭击中伤亡惨重。在10月14日至10月19日期间,第7装甲师损失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重型装备,但是由于德军装甲步兵和干涉军空中力量的活跃,实施围攻的红军也遭到了很大打击,近卫第36装甲师的106团和107团先后退出了战斗。10月20日,承受了干涉军数天两面夹击的欧列格也不得不退出阻击阵地,撤退到红军下一层主要防御体系中。德军第7装甲师虽然由于红军兵力不足而逃出生天,但是也丧失了继续突击的能力,迫使干涉军不得不提前动用充作预备队的加拿大第2装甲师作为主攻方向上新的装甲突击力量,为此干涉军多花了一天时间才重新调整好部署。

        然而红军已经无法利用这个机会在原地重整防御了,近卫第36坦克师受到的严重创伤决定了红军缺乏就地固守所需的机动力量,而干涉军在西侧的新突破让红军放弃了外围的防御圈,比预计更早的撤向了第二防御带。105团本来会编入预备队,但是106团团长在干涉军空袭中牺牲以及欧列格在阻击战中超水平的发挥,使得他接过了106团的指挥权。

        10月23日,干涉军重新发动了攻势,自摩尔曼斯克南下的芬军也于当天封锁了拉多加湖,孤立无援的红军依靠预设阵地尽力迟滞干涉军的推进。欧列格指挥着105和106团的残部支援各处受到攻击的阵地,然而这次他就没有了对付白军时的运气:干涉军在士气、装备、综合素质、各部队间的配合上要远远超出那些军心不稳的白军,红军无论是发动反冲锋还是贯彻防御,都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几乎就是在用人命来争取时间。战斗进行到11月5日,红军最后一道城外防御体系上被美军109空降师打开了一个危险的突破口,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红军就不得不提前和干涉军进行巷战。

        北方方面军司令部下定决心,投入了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预备队——完全由工人、市民以及后备兵组成第10步兵师对突破口进行反冲击,将伤亡四分之一而且十分疲惫的109空降师打出去。欧列格率领着他手下的坦克部队将配合第10步兵师作战。

        11月7日,反击开始。红军集中了所有能够调动的火炮对突破口区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火力准备,欧列格率领着属下的装甲兵紧跟着向敌人纵深延伸的火力线,无情地碾压着那些被突如其来的炮击打得如同兔子一般乱窜的空降兵们,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把空降兵们草草构成的防线打了个七零八落,为第10步兵师打开了冲锋的道路。而第10步兵师也不负众望,迅速穿插到干涉军突破口的后面,对正集结在那里的火力支援部队甚至是装甲部队发动了猛攻。那些压根就没想过红军会发动反攻的干涉军虽然在兵力兵器上拥有双重优势,但是在毫无准备之下被第10步兵师打得溃不成军。紧急被调来堵击第10步兵师的加拿大第2装甲师还没来得及抵达战场,就被欧列格迎头拦住。在前一阶段作战中摸清了干涉军优点与弱点的欧列格对这个老对手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把仓促赴援的加拿大人狠狠教训了一番,给第10步兵师的友军足够的时间来摧毁突破口后方干涉军散乱的技术装备和物资。当11月8日的晨曦照亮了战场,第10步兵师向方面军司令部发送了涵盖干涉军为了一举摧毁北方方面军主力而集结的无数火炮、车辆、坦克、物资的战果报告,并发出那句著名的“以我们的胜利,向十月革.命130周年献礼”的口号时,欧列格仍然在顽强的抗击第2装甲师疯狂的攻势,确保这次冒险的反攻行动能够获得最大的成果。

        虽然第10步兵师在11月8日上午遭到了干涉军航空兵报复性的覆盖轰炸,又被干涉军快速反应部队机降切断,最终在突破口阵地上全部阵亡,但是干涉军从陆上进攻列宁格勒的计划已经彻底破产,而欧列格在第10步兵师被快速反应部队缠住后也成功撤回红军阵地。下面的事情众所周知:摧毁了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大部分水面舰只的干涉军实行了干涉战争中最大也是最失败的军事冒险——在清除了航线上的水雷后用地效飞行器、气垫船运输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师奇袭兵力空虚的列宁格勒,结果被红军的“阿库拉”潜艇统统埋葬在冰冷的波罗的海里,西方媒体哀叹为“波罗的海大屠杀”。与此同时,驻守莫斯科的中央方面军派兵北上突袭拉多加湖,歼灭了封锁该湖的芬兰军队。损兵折将的干涉军不得不停止了对列宁格勒的进攻,转入防御态势。

六、战争的第一个冬天

        北方方面军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整理部队,一个月残酷的厮杀将这支由市民、工人、预备役士兵扩充而成的军队彻底打造成了一支钢铁之师。在得到莫斯科方向的援助之后,北方方面军补充了大量的技术兵器,建立了方面军航空兵部分夺回了制空权,并强化了装甲部队与炮兵部队,基层作战单位的支援火力也大大提高了。在第二次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近卫第36装甲师成为了北方方面军的拳头部队,欧列格的105坦克团更是靠着两次以寡敌众完成任务的战绩成为了精锐当中的精锐,得到了优先整补。12月中旬北方方面军基本整顿完毕后,作为全军先锋开始了对干涉军和白军的袭扰作战。

        不适应俄罗斯冬季寒冷气候的干涉军无法对红军中小规模的攻势作出适当的应对,这使夺回了部分制空权的红军得以自由的挑选战场和对手。欧列格指挥105坦克团对接替干涉军驻守一线阵地波罗的海白军发动了一连串的突击,把这些士气低落的白军一一歼灭,然后在空中力量和后续部队的支援下沉重打击敢于支援的干涉军部队。对付守卫阵地的白军,欧列格将部队分成几个小群,对白军驻守的防区发动骚扰性进攻,以求疲惫、消耗敌人,等到敌方对这种小规模攻势麻木了之后,再集中主力一举突破;对付来援的干涉军大部队,则派出附属部队担任诱饵吸引对方进攻,本部则尾随敌军主力对其进行突然袭击,争取一下打掉敌人的指挥部和火力支援部队,然后再对仓惶撤退的敌军一点点“放血”。这种战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战区出乎意料的有效,习惯了严寒的红军总能以此沉重打击那些被低温拖累了战斗力的干涉军,尤其是来自法国等地中海气候国家的干涉军:法国第2外籍伞兵团、第3外籍步兵团、第12步兵师这些老牌队伍在欧列格刁钻的战术下纷纷折翼,其中第12步兵师指挥部在一次经典的“挖心”战术中被整个端掉,第2外籍伞兵团甚至直接被撤销了番号;原本托庇于干涉军羽翼之下的白军则在漫长的“冬季作战”中濒临崩溃,人员伤亡、物资损失、装备消耗都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整个北方地区的干涉军都深受欧列格发明的这种战术的骚扰,影响之大以至于在2048年春天干涉军开始准备新一轮作战时赫然发现,即使是算上来自后方的补充与支援,在北方战区他们也已经很难组织起一次像样的进攻。

七、胜而不骄

        2048年春季,暖暖的阳光融化了俄罗斯大地上的冰雪,也把干涉军与红军之间僵持的局面消融的一干二净。趁着干涉军还在忙于收拾在“冬季作战”中留下来的烂摊子,红军出人意料的在被普遍认为不适合作战的春季发起了全线进攻,后勤部门整整一冬的努力为红军铺平了进攻的道路,兵强马壮的北方方面军对疲敝不堪的干涉军的进攻显得非常顺利。欧列格再次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连续击溃了当面的干涉军部队,首先解放了塔林,摧毁了这个干涉军重要的补给中心;然后挥师南下,在四月末打到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在这一连串的战斗中,欧列格充分展示了红军气势磅礴的装甲洪流的魅力,往往不等炮火支援就发动坦克集群突击,甚至不顾敌情不明和侧翼可能出现的危险就开始进攻。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豪放打法使得在冬季作战中自认为熟悉了红军战术的干涉军措手不及,往往来不及组织有效地防御就被欧列格的坦克和步兵战车碾了个四分五裂。在突破到维尔纽斯之后,不适合进行巷战的近卫第36装甲师被方面军司令部调去摧毁被赶到波罗的海沿岸苟延残喘的白军部队,欧列格带领着他的105坦克团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扫荡了这些已成惊弓之鸟的敌人,让整个波罗的海地区都在红军的履带下颤抖。

        但是,欧列格并没有沉醉在胜利当中不能自拔:当战友们纷纷开玩笑的称他为“新时代的朱可夫”时,欧列格看到了连续作战后红军官兵的疲惫、以及物资装备的惊人消耗,后勤部门在与烂泥的斗争中精疲力竭,很难继续支撑红军发动进一步的攻势;而干涉军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是红军很少能够成建制的歼灭他们的部队,而且也无法阻断他们得到西方源源不断的补给;面对干涉军越来越密集的兵力,红军初期势如破竹的攻势已经开始缓慢下来。针对这些现象欧列格写了一篇长长的报告送交北方方面军司令部,详细阐述了暂停攻势转入防守的必要性和干涉军发动大规模反攻的可能性。这份报告和维尔纽斯胶着的战斗引起了北方方面军司令部的极大重视,虽然迫于新共.产国际和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北方方面军仍然维持着对立陶宛的进攻,但是已经着手在新解放的地区部署防御事宜,将更多的部队转入后备,尤其是在新占领的海岸线紧张的进行反登陆准备。

        2048年6月,缓过气来的干涉军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了那场令红军损兵折将的大反攻,在波罗的海地区他们当然也不打算给红军喘息的机会:在立陶宛,干涉军集中了包括6个装甲师在内的20个师发动了猛烈的正面进攻,试图缠住当面的红军部队;与此同时,干涉军利用强大的海空优势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大举登陆,要把北方方面军从侧面拦腰切断。吸取了上次海军陆战队突袭列宁格勒失败的教训,干涉军投入了相当多的反潜兵力,并派出了新锐的两栖兵器“突击驱逐舰”。这种新式武器刚刚在乌克兰让西南方面军吃了大亏,干涉军想让它在波罗的海地区复杂的地形中同样展示威力。

        可是,已经有所准备的北方方面军从一开始就没有让干涉军的如意算盘打响:维尔纽斯方面干涉军主力前进速度不慢,但是根本没能和红军主力部队发生大规模的交火;而在波罗的海沿岸登陆的干涉军部队则遭到了红军接二连三发动的反突击,尽管在海空军的掩护下成功开辟了登陆场,甚至在海上建立了稳固的转运基地,但是登陆的时间和步骤被严重打乱了。糟糕的情况不止于此,在南部前线消失无踪的北方方面军主力突然出现在干涉军海军陆战队的登陆场附近,对这些还没来得及储备一场大战所需的物资的敌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欧列格的105坦克团再次大展神威,在己方防空火力掩护圈内、干涉军海军有效火力支援范围外连续快速突击海军陆战队的外围防线,迫使干涉军消耗大量的弹药来对他们进行拦阻射击。要不是突击驱逐舰的“黑洞”装甲牵制了红军不少炮火,很难说欧列格的坦克会不会直接冲到滩头上把干涉军的物资囤积点统统炸上天。

        正当干涉军把注意力集中在局势紧张的登陆场上时,红海军“阿库拉”潜艇编队在干涉军松懈了不少的反潜警戒圈边缘发射无制导超空泡鱼雷,把海上转运基地和运输船炸了个天翻地覆。虽然红军潜艇部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这直接让海军陆战队整整两周的弹药储备变成了夜空中璀璨的焰火。本来就苦于物资不足的海军陆战队这下子彻底丧失了继续作战的信心,不得不冒着红军猛烈地“欢送”炮火乘上接应的运输舰狼狈逃出了波罗的海地区。

        随着海军陆战队的失败,红军主力重新回援南部战线。干涉军眼见无法正面突破红军的拦阻防线,自己一个冒进的机械化步兵师又被挟新胜之威近卫第36装甲师打了个全军覆没,不得不停止了对北方方面军的进一步进攻,重新转入防御状态。这样,在2048年初夏红军在各主要战线上兵败如山倒之际,“这边风景独好”的北方方面军成为苏联革.命形势的茫茫黑夜中最大一座明亮的灯塔,为红军将士继续战斗提供了充足的信心。最高统帅部也非常重视能够预见干涉军反攻行动的北方方面军,为其提供了更多资源。作为看穿干涉军伎俩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也由于他长久以来指挥几个团(包括临时被划给他指挥的部队)作战的经历,欧列格担任了北方方面军新编的第113坦克师的师长。

八、预言曙光之人

        2048年夏天,干涉军在整个战场上发动了全线进攻作战。虽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行动受到了挫折而维持着防御态势,但是接受了教训的北方方面军也没有自大到凭着自己这些兵力就敢于对着风头正劲的干涉军发起反击的程度,因此在这一地区双方维持了一个比较平静的对峙局面。欧列格趁机着手训练手下这个新编成的坦克师,力求在这个平稳时期把部队的战斗力提升上来,他自己也参加了北方方面军举办的中高级军官培训班,提高自己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于是,当其他方向的红军在克里木、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沃罗涅日、库尔斯克等地浴血奋战之时,欧列格却在仔细研究当面干涉军的情况、以及与波罗的海地区交界的白俄罗斯北方的各种情报,他坚信,红军的低潮、干涉军的猖狂仅仅是一时的现象,看似气势汹汹的干涉军并不是不可能被击败的,伟大的红色革.命必将在整个苏维埃联盟取得光辉的胜利,白俄罗斯、乌克兰这些沦陷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回到人民的怀抱。为了在将来解放白俄罗斯的战斗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这在当时很多北方方面军将领眼中还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欧列格认真的查阅了关于立陶宛南部、白俄罗斯北部地理、气候、敌军分布等数不清的资料,并作为颇受方面军司令部倚重的优秀军官多次参与高级战备会议、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计划。在这一时期中,中国援助苏联的志愿军和大量军事物资、武器装备也大批抵达北方方面军驻地,来自各兵工厂的新锐装备也陆续开始换装部队,欧列格为了能够让手下尽快与新的友军形成配合、适应新的装备、形成新的战术,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双刃直升机装备部队、在第113装甲师内建立师属直升机部队后,欧列格更是苦心将第113装甲师打造成一支崭新的“空中突击师”,成为北方方面军内最锋锐的一把尖刀。

        2048年冬季,干涉军一反常态,在与北方方面军对峙的战线上频频出击,不顾严寒的天气对战斗力的削弱和不利的地形,积极抢占有利的地形和重要的据点、交通要道,摆出一副为来年攻势铺平道路的态势。北方方面军很多将领认为干涉军将重演2047年的战略,首先消灭相对孤立的北方方面军,然后自北向南向莫斯科发动攻势,现在的进攻就是在为新一轮大规模攻势做准备。然而,详细分析了干涉军各种情报的欧列格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干涉军受到国内反战风潮的压力,急于取得一个决定性的大胜,因此他们进攻的主要目标就不会是已经拥有足够战略纵深而且没有受到重大打击的北方方面军,而会在化冻较早的南部和中部战线上发起进攻,现在干涉军的进攻行动恰恰是阻吓北方方面军使其不敢配合其他方向上作战的行为;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抢占有利地形准备防守,以抽调出机动兵力支援来年中部与南部战线的攻势作战。经过激烈的辩论和对干涉军情报的缜密分析,北方方面军采纳了欧列格的意见,一边将相关推定上报最高统帅部,一边为来年的攻势进行准备。

        果然,2049年春,干涉军效仿一年前的红军在春季提前发动了攻势,主要的攻击重点放在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在波罗的海地区则依然采取防御态势。北方方面军则秣马厉兵,按最高统帅部要求针对立陶宛甚至是白俄罗斯的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进攻计划,准备突破干涉军精心准备了将近一年的立陶宛防线,跃马广阔的白俄罗斯平原。

九、红色黎明

        2049年6月,干涉军已经在红军的铁壁面前碰的头破血流精疲力竭,全线大反攻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最高统帅部吹响了苏维埃人复仇的号角,北方、西南两个方面军向干涉军的侧后发动了天崩地裂一般的猛烈进攻!

        横亘在北方方面军面前的是干涉军已经经营了一年之久的立陶宛防线,它由维尔纽斯作为最主要的支撑点,在维尔纽斯以北形成了数道有广阔纵深的复杂防御体系,在主防线前则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在冬季攻势中夺取的防御据点充作预警用的前哨阵地。这道立陶宛防线集中了干涉军应对北方方面军进攻的主要兵力和曾经在明斯克发挥了巨大威力的远程支援火力,并得到了波罗的海上游弋的航空母舰编队和专门配属的航空兵部队的支持。干涉军坚信,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空炮火力,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就能完全拦阻北方方面军的进攻。

        事实证明,干涉军的盲目自信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在地面,红军新装备部队的V4战术导弹和“铁马”卡车炮拥有不弱于干涉军“雅典娜”轨道炮和“平息者”自行火炮的威力,“铁马”卡车炮机动灵活、射速高的优势可以让它们在对射中占据绝对优势,V4导弹的散射攻击更是威力十足;红军拥有的新式“铁锤”坦克和在库尔斯克就被证明是无敌的“天启”坦克构成了足够打穿任何防线与装甲集群的强大突击力量,“镰刀”机甲和“牛蛙”步兵战车、恐怖机器人可以让红军有效地压制敌方前哨阵地甚至快速突入敌方主防线,在兵力上也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最重要的制空权方面,中国援苏志愿航空队早在斯摩棱斯克就打出了“神龙”战机“苍穹之上,所向无敌”的赫赫威名,红军强悍的“米格”更是捍卫了“斯大林雄鹰”自朝鲜战争以来就通过鲜血打出来的光荣,“双刃”直升机不仅形成了对敌方地面部队的可怕威胁,更能够运载大批地面部队进行机降作战······

        进攻第一天,扼守立陶宛防线的干涉军就享受到了2048年库尔斯克四个红军师曾经享受过的待遇:一样是凶狠的火力准备,一样是铺天盖地的飞机和战车,一样是极不平衡的兵力对比······然而干涉军没有苏维埃战士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惜牺牲的觉悟,更没有另一支重兵集团作为支援,结果就是被西方媒体吹嘘成铜墙铁壁的立陶宛防线在红色的钢铁洪流面前就如同一层窗户纸一样薄弱——仅仅36个小时,干涉军倚为长城的空军就被红色战鹰们赶出了立陶宛的天空,地面火炮力量在红军特种部队和火力支援部队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殆尽,第113装甲师在“双刃”直升机的运载和米格战机的掩护下轻而易举的越过重重防线,直接机降到立陶宛防线的最重要支撑点——维尔纽斯附近,接应在那里进行大规模伞降的红军空降兵第313军。没到红军坚守库尔斯克时间的一半,立陶宛防线就已经是千疮百孔,红军的铁拳将毫无阻碍地砸向干涉军在白俄罗斯的生命线。

        欧列格指挥着手下的第113装甲师机降在被空降兵战友控制的维尔纽斯国际机场后,迅速投入了战斗,首先击溃了几支试图将红军空降兵就地歼灭的干涉军轻装甲部队,接着就配合第313军展开了夺取维尔纽斯的战斗。凭着灵活的镰刀机甲和恐怖机器人,以及此前红色空军一轮毁灭性的轰炸,欧列格轻易夺下了制高点格季米纳斯山,把V4战术导弹和“铁马”卡车炮搬了上去,居高临下的俯瞰整个维尔纽斯城和维尔尼亚河。在此后的巷战中,欧列格命令手下的坦克不用急于突击那些干涉军坚固设防的阵地,只管呼叫格季米纳斯山上的师属火力部队支援就行。尽管大量的建筑在这一命令下灰飞烟灭,但是红军依此顺利的歼灭了大部分守敌,以最快的速度解放了维尔纽斯。

        立陶宛防线这个最主要的支撑点迅速陷落,使得本身就摇摇欲坠的防线立刻崩溃,北方方面军如同出笼的猛虎,迅速横扫了整个立陶宛,接着就是向白俄罗斯的快速挺近。此前欧列格和北方方面军司令部所做的细致准备派上了用场:干涉军所有重要的补给线路和兵站都在第一时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广大的白俄罗斯地区上分散的守备部队根本就无法集结起来对抗红军的攻势,而在敌占区活动的红军游击队现在则有力的配合了北方方面军的攻势,从敌人来不及炸毁的仓库中夺取补给扩大进攻······干涉军正在全速运转的战争机器现在被掐断了能源,正在莫斯科和顿河前线激战的大军顿时陷入无尽的恐慌当中。

        7月,举世闻名、前所未有的“大崩溃”开始了:被看不到尽头的战斗、顽强的红军、不适应的异国环境、对战争意义的怀疑、对上级和友军信心的丧失、国内的反战风潮折磨得发疯的干涉军在撤退行动被红军的反攻打乱后就完全崩溃了,几百万军队从遥远的东方带着疲惫的身体和破碎的心灵狼狈的逃向似乎一辈子都回不去的边境线:“我要回巴黎去!”、“我要回伦敦去!”、“我要回纽约去!”、“我不要呆在这个可怕的地方!”曾经被干涉军引以为傲的纪律、组织、高技术、空中力量、精密配合等等优势现在荡然无存,头上是红军飞机永不停歇的轰炸、背后是穷追不舍的钢铁洪流、身边是和自己一样夺路而逃的友军、前面是漫漫逃亡之路和坚壁清野拿起武器反抗的游击队,无论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平时威风八面的宪兵还是曾经被他们奉为圭臬、实际上似是而非的“自由民主”信念现在都不能挽救这支一度强大无比的军队。他们现在只有一个念头:逃亡、逃亡,哪怕心脏就要爆裂了。

        在白俄罗斯,北方方面军同样陷入了疯狂之中,不过他们是在兴奋的收割着胜利果实:从战士到将军,每一个人都被这空前的胜利和痛快复仇的甜美滋味刺激的双眼发红,没人顾得打理仪容、好好休息,所有人都是头发凌乱、眼冒精光,以不像是人类能达到的速度下达命令和执行命令。欧列格带领着他的第113装甲师在平原上尽情享受纵横驰骋的乐趣,把无数干涉军运输车队点成一条条火龙,将一个接一个的城镇插上红旗。在进攻的头15天,第113装甲师的战果已经根本无法统计,也没人想要去统计,他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明斯克,这个白俄罗斯的首府、让红军在2048年折戟沉沙的“第二个华沙”。

        但是这时的明斯克根本就无法抵挡红军山倒一般的攻势,内无守军外无援兵、城里规模最大的武装力量是地下党控制的赤卫队。仅仅经过一天的战斗,兵力薄弱的干涉军留守部队就被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为争夺第一个攻克明斯克的光荣而急行军了三天三夜的第113装甲师和近卫第36装甲师只赶上了明斯克地下党组织的欢迎仪式。

        干涉军的溃兵潮终于抵达了北方和西南两大方面军控制的解放区,虽然他们还保留着一定的建制,凭着一股绝望导致的疯狂来冲击红军的防线,但是这在红军的钢铁雄师面前只是毫无意义的垂死挣扎:溃兵所经过的地方,粮食被农民坚壁了、水源被游击队下毒了、道路被轰炸的弹坑与密密麻麻的地雷堵上了、交通设施被拆掉或被炸掉了、房子被居民搬光了、就连树林都被老百姓烧了——理由是不给干涉军提供柴火和野味。在盛夏上演千里大逃亡的干涉军重复了拿破仑的大军在寒风中土崩瓦解的过程,然后在缺乏武器、弹药、粮秣、建制的情况下被追上或被拦截,最终全军覆没或者举手投降。虽然仍有数不清的干涉军利用红军没来得及关死的“闸门”逃出生天,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干涉军已经可以被视为是完全丧失战斗力了。

        在这次大决战中充当北方方面军最主要的矛头之一的第113装甲师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歼灭、俘获、击溃了多少敌人大概已经永远无法统计了,只知道最后行军过程中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的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每一个战士和军官都是七分像鬼三分像人、但是仍然保持着狂热的精神状态,还有战役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大把大把的向下撒勋章与荣誉称号。欧列格·凡丁最后挂上了一级苏沃洛夫勋章和一级库图佐夫勋章,以指挥部队在这场会战中发起暴风骤雨一般猛烈的进攻而成为装甲部队军官里一颗光芒万丈的新星,越级升迁为与1920年“骑一集”同样地位的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的司令。停战协定签署后,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被部署在西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纳入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编制,成为捍卫苏维埃祖国的第一道钢铁长城。

        24岁的欧列格,作为红军的新秀将领经受住了干涉战争血雨腥风的考验。虽然雄鹰暂时被现实束缚住了双翅,但是未来等待他的,却是规模更宏大也更加残酷的新全球战争。年轻的欧列格将在这场战争里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找到自己真正能够完全发挥的舞台,并演绎出他人生中最波澜壮阔的篇章。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开启地狱之门——“中东军团”的崛起

 

一、孕育成熟的恶魔之卵

 

        在2014年之前,没有哪个国家不知道中东地区对于全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这样的战略要地、以亿来计算的阿拉伯人(他们同时还是伊斯兰教徒),当然还有帝国主义者们最乐见的民族与宗教冲突……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中东地区是焦点当中的焦点。可是,在那群幸运的俄罗斯人发现了北极储存的惊人油气能源以及新的矿石资源大行其道之后,中东地区似乎就被人遗忘了,西方国家开始将驻扎在这里的军队大规模缩减,与之相关的情报网、“侨民”、公司企业等等也相应撤走。然而,中东地区的动乱并没有结束,新的威胁正在孕育当中。

 

        GLA,这一在三战中几乎毁灭世界的势力正是在这里起源并且发展壮大,耐心积蓄着征服全球的力量。而到了2050年,GLA在三十多年前洒向全球的种子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毒果,在“三巨头”的眼中,是收获的时候了。

 

        位于伊斯兰势力最深厚地区、经历了漫长发展的GLA“中东军团”,究竟具有多么强大的实力也许永远是个谜团。不过,根据中东战局的演化和战争中获取的情报,我们仍然可以对此做出一点零星的推断: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卡塔尔、阿联酋已经被GLA完全渗透,其国家机器为GLA彻底控制住了;埃及、土耳其、沙特、也门、阿曼、科威特这些国家,则是被GLA广泛的渗透了中下层部分与技术部门,其上层部分多以被GLA的地下组织头目所架空,就是这样也还是当地的北约驻军和以色列情报组织竭力对抗的结果;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这些国家,则是有GLA的武装部队公开出现,不断越过高加索山脉骚扰北方的苏联。中东地区诸多石油国家积累的财富足够支持GLA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而其军事力量也在诺德尔·庄斯的正规化改革与原各国国防军的支撑下,有了令人惊愕的发展。换言之,GLA“中东军团”事实上已经完成了控制中东的大部分任务,就剩下最后两个障碍:驻扎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北约军队,以及阿拉伯人百年仇恨的对象——以色列。

 

二、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

 

        在这个时期,阻碍GLA完全掌握中东的最后两个势力——北约驻军和以色列,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北约在中东地区的驻军完全可以用“可怜”来形容,由于GLA成功的欺骗了几乎整个世界使他们认为中苏才是GLA的敌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中亚、高加索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在北约与以色列对阿拉伯传统民族主义政权发动的惩罚性战争时向北约提供情报的行为),因此北约在三战正式爆发之前对GLA的提防是很有限的。这直接导致了北约对GLA傀儡化中东各国、以东南欧为基地扩张势力的行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在中东的驻军实力也非常有限:据统计,北约在2050年驻中东的陆军人员(不是军队)总共没有超过十万人,其中在土耳其有四万人(主要是为了防范苏联和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在埃及约二万人(控制苏伊士运河),在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巴林总计三万三千余人,在科威特约五千余人(控制波斯湾)。这点可怜的军队不仅在数量上落了下风,而且在素质、装备、士气上也不能称得上一流,部署上也颇为分散,根本无法对抗GLA的大军。虽然最后他们还是在最后关头发现了GLA的真正意图并且突袭卡塔尔试图活捉“三巨头”中的科塞德亲王,不过那时已经完全无济于事了。

 

        以色列则完全相反,与GLA“中东军团”数百万大军抗衡的,是完全动员的八十万以色列国防军正规部队与预备部队。对世仇阿拉伯各国内部的变化,身临其境的以色列是看得十分清楚的,它也更加了解掩藏在GLA表面的“东进”战略背后是些什么东西——犹太人对二战的记忆还很深刻,而且就算忘记了这些教训,以色列也绝不会允许一个由阿拉伯势力组成的强大的跨国军事集团在中东出现。因此,在GLA出现的初期,以色列就毫不手软的对其进行打击,最后发展到联合北约对阿拉伯各国民族主义政权进行军事进攻。虽然那次进攻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是它最终的结局却是阻拦GLA上台的最后一股阿拉伯世俗力量垮台,而且北约对于GLA的戒心大大降低。为了弥补犯下的错误,以色列一方面不断向西方要求援助,另一方面极力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至少要在战争爆发时拥有自保之力。这种努力的成效应该说是十分显著的,在GLA开始行动之前,以色列不仅得到了西方国家“有事时全力援助”的承诺和大批装备物资的支持,而且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以色列人相信,他们完全能够在未来的局势中保证自己的安全,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对局势的评估过于乐观了。

 

三、地狱之门的开启

 

        虽然GLA对中东地区的经营几乎就如同铁桶一般,但是毕竟北约和以色列也不是吃干饭的,“三巨头”精心策划的行动开始之前还是免不了露出端倪。就如同好莱坞大片上经常上演的桥段一样,北约在最后一刻猜到了GLA的计划,并且立即动员全部力量来毁灭GLA散落在全球的火种;而扮演那个在危急关头拯救世界的英雄角色的,也是个标准的电影主角形象——在苏联战场上铩羽而归、被发配到阿曼戴罪立功的温伦·富勒,他负责进攻据说是“三巨头”所在的卡塔尔,消灭GLA的最高指挥机构。唯一一点与剧情不符的就是:温伦对卡塔尔的进攻虽然非常顺利,但是所有GLA的重要机构却在科塞德亲王的绝妙手腕之下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除了三万多具GLA基层军事人员的尸体和亲王在半岛电视台留下的一段视频之外,跟随着温伦的战车进入多哈的CIA人员可以说是一无所得。

 

        不过马上他们就不用为这件事情发愁了,因为“三巨头”已经于2050年4月29日下达了最终的行动命令,全球无数的GLA军事人员正在发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叛乱,这其中尤以中东地区为甚。在北约的卫星系统在第一时间被摧毁后(战后普遍的观点是未来科技公司在这里发挥了极为隐蔽然而非常关键的作用),位于中东的北约军队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他们陷于什么样的处境当中——每一处哨所、每一个基地、每一条补给线路甚至每一支部队都遭到了GLA突然并且是致命的打击:仅仅在4月29日至5月3日中午这段时间内,北约驻沙特的朱拜勒海军基地、宰赫兰空军基地,驻巴林的麦纳麦海军基地,驻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伊兹密尔空军基地就被彻底摧毁;在爱琴海的大型航空母舰“未来”号和在波斯湾的大型航空母舰“阿克曼”号遭遇了GLA发动的突然袭击,在毫无防备且通讯指挥系统一片混乱的情况下被击沉,伤亡近万名海军官兵;各地的北约地面驻军更是损失惨重,驻科威特的美军在抵抗了不到二十个小时后即被歼灭,沙特、也门、土耳其等地的驻军同样是在第一时间遭到了围攻。刚刚攻入卡塔尔的美军第五陆战远征旅反而是整个中东地区唯一保持了完整建制的地面部队,并且得到了马希拉岛上美国残余海空军力量的支援。

 

        可是,“中东军团”并没有使用主要力量来对付散处各地的北约驻军,而是将最精锐的部队都集结在以色列附近。一方面这是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积久的仇恨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GLA军事实力的不自信:毕竟无论诺德尔·庄斯将军如何保证,崔克斯博士和科塞德亲王依然对“中东军团”的战斗力怀有隐隐约约的怀疑。考虑到以色列往年“百战百胜”的威名和充分的准备,GLA在中东地区的行动趋于保守——他们采取最谨慎的态度来部署对以色列的攻击行动,而没有急于去扩张战果。对于北约的残兵败将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而对于整个犹太民族来说,则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四、向迦南前进!

 

        GLA在以色列周围集中了大批部队,准备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南北两个方向发起先期攻势,吸引以色列国防军的注意力;然后以快速部队从黎巴嫩、约旦的领土攻入以色列内部,切割以军的防御体系。为了能够给第二波突击部队创造机会,“中东军团”由庄斯将军亲自训练出的最精锐的几个师都将投入对戈兰高地的进攻当中,崔克斯博士和科赛德王子更倾向于用庞大的兵力在剥夺对手技术优势的前提下淹没他们。

 

        2050年4月29日,就在GLA的敢死队员们破坏北约的太空卫星系统、袭击他们的基地和军队的同时,对北边的戈兰高地、东边的约旦河岸、南边的拉法发动的炮击开始了。在追猎者电子干扰车对以色列军队进行全面的电子压制的同时,GLA的“铁马”卡车炮将数量惊人的炮弹倾泻到敌人坚固的防御体系上,接着就是数不清的轻型战斗机把以色列防空部队幸存的火控系统压制到几乎死机。在电子干扰与飞蛾扑火式的轻型战斗机突击的过程中,GLA真正的空中杀手锏——“洗劫者”毒素轰炸机、重型攻击机、“恶魔堡垒”超级炮艇机这些昂贵而稀有的装备则在“毒牙”歼击机的掩护下,从对手空军出击的间隙悠然的把死亡和毁灭播撒到以军的防御阵地上。这些甚至连GLA前线指挥官此前都不甚了解的“断电酸液”、毒素炸弹、波能武器完美的发挥了作用,虽然给冲的过猛的己方先头部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是据守阵地的以色列国防军显然受到了更大的伤亡:曾经打出过“眼泪山谷”这样的漂亮仗的第7装甲旅、大名鼎鼎的哥兰尼步兵旅和第188装甲旅这些防守戈兰高地的主力部队,在头四十八个小时内就丧失了百分之七十的作战车辆和百分之四十的人员。而GLA的大军踏过战友的尸体已经冲入了库特奈拉,正在和以色列的守备部队展开残酷的巷战;与此同时,部署在约旦伊尔比德的GLA军队也越过国境线向北进攻,似乎意图把驻守戈兰高地的以军聚歼于太巴列湖以东。

 

        这时以色列国防军司令部对北线形势的判断是:在GLA蓄谋已久的破坏行动的干扰下,遭到GLA新式武器以及强大电子压制的戈兰高地已经很难继续坚守。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以尽可能的拖延GLA的推进,国防军司令部决心缓慢的从戈兰高地撤出守军并出动驻守加利利谷地的预备兵力进行接应。为此,部署在加利利谷地的以军(很多都是重新动员的预备役人员和准军事组织人员)做出了向东攻击前进、清扫沿途的GLA渗透部队的行动。

 

        5月6日,当北约在中东大部分地区的驻军要么被歼要么溃散、以军正在与从哈措尔到代尔塞赖斯的GLA渗透部队纠缠不休时,在黎巴嫩等待已久的GLA快速部队突然发力,兵分三路展开了全面进攻:西路军顺着地中海沿岸平原迅速南下,直扑重要港口海法,摧毁以色列当局从海上展开全国撤退的计划;中路军越过埃隆到阿维维姆之间的空白地带,进攻并试图突破加利利谷地剩余驻军的防线,向以色列北部战区的枢纽拿撒勒推进;东路军则向正在激战的哈措尔发起攻势,封闭戈兰高地的“口袋”。以色列北部地区的战斗瞬间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这让此前把重心放在南部的以色列国防军颇为慌乱。

 

五、先发制人

 

        战前,以色列军方认为如果只进行被动防御,那么很难在GLA潮水一般的攻势中坚持到撤退完成的时候。为了给撤退计划争取时间(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重要约定,即GLA一旦对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而西方国家又无力干涉,那么西方国家必须帮助以色列把自己的国民撤退到欧洲并妥善安置,这是由于GLA鲜明的反犹政策导致的),以色列决心在南部首先发动进攻,摧毁集中在西奈半岛上的GLA军队,为自己解除一个方向上的威胁。以军认为在南方进攻有利于抢占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封闭南方GLA的进攻道路,而北方的戈兰高地、约旦河沿岸仅有三处且布防严密的通路以及死海以南阿拉伯谷地广大的无人地带都会掩护以军攻势的侧翼。于是在4月27日北约军队发起对卡塔尔的进攻之后,以色列也开始了对西奈半岛的攻势。

 

        “中东军团”对以色列的反攻计划根本是闻所未闻。虽然以“三巨头”为首的GLA高级将领对以色列的看法很慎重,但是广大的中下层军官、尤其是前线指挥官则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在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以色列是根本不可能主动出击的。因此在以色列对西奈半岛发起突袭时,GLA的军队全部都是攻势部署,丝毫也没有做出防范对手抢先进攻的准备。当时以军的卫星系统、电子系统还都能够正常运转,所以他们发挥了超过“六日战争”时的力量,用完美的配合打出了一连串漂亮的立体式进攻:至28日午夜,“中东军团”在西奈半岛上部署的前后三批进攻部队就已经全部崩溃,以军进行超越式追击的先头部队甚至已经望见了苏伊士运河!而与此同时,整个西奈半岛东部全都是GLA溃散的部队。在南线的交战中,以色列通过使用数量较少然而技术精湛的军队沉重打击GLA重兵集团的事实,在三战中第一次(当然也绝不是最后一次)雄辩的证明了在真正现代的条件下纯粹的兵力优势并不一定能带来胜利。

 

        由于在南线的进攻本来就是牵制的成分居多,面对的又不是戈兰高地那样险要地形上的坚固既设阵地,“中东军团”没有在这个方向上部署新式武器,大部分技术兵器也是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摧毁了。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西奈半岛上的失败依然让GLA感到不寒而栗,很多人甚至开始怀疑GLA会在初始阶段就遭到失败,即使是在GLA的总司令部,这种情绪依然存在。

 

        可是走到这一步的GLA已经无法回头了,好在“三巨头”于29日紧急下达“提前行动”的命令之后,局势开始出现转变:首先是在全球其他地方的袭击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然后就是5月1日在戈兰高地上取得的重大进展——GLA利用刺刀、毒气和爆破夺下了库奈特拉,牢牢掌握了北线的主动权。南线的以军立即放缓了进一步的攻势,他们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变化,而接下来的战局也果然如此,不仅5月6日黎巴嫩的GLA军队开始了猛烈的进攻,而且5月8日约旦的“中东军团”也分别从迈阿德、达米亚、杰里科出击,目标直指拿撒勒、纳布卢斯和耶路撒冷。甚至在死海以南广大的无人地带,GLA的一部分兵力也开始了强行军,利用以色列空军受到极大损耗的机会,牵制南线以军部队的侧后,使其不能迅速撤回关键的中部地区。

 

六、决定命运的风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以军在约旦河岸的防御不仅很坚固,并且也并没有被北部的危急战局所影响,约旦的GLA军队在古尔谷地的战斗进行的异常艰难。直到GLA在三个主登陆场的两侧开辟新的登陆阵地展开包抄,并利用不停轮换的进攻拖垮了守军之后,才突破以军的约旦河防线,而这已经是5月12日的事情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遭到了以军伞兵旅和纳哈尔旅不断发动的反突击,行动迟缓。

 

        可是,战略上的不利态势却没有因为东部防线以军的英勇抵抗而得到总体上的改善。5月9日,加利利谷地以东的以军增援部队陷入了重围,而GLA快速部队也突破了以军的重重防线,用他们的“直升机火炮”和卡车炮轰击海法港内载满撤退平民的救援船只,距离北方重镇拿撒勒也只有不到十公里了。同日,在戈兰高地上的残余以军弹尽粮绝,被GLA进攻的精锐部队彻底歼灭,以色列北部的防御体系濒于崩溃。

 

        以色列唯一的希望在于趁着西奈半岛上GLA军队在短时间内陷入无法恢复的混乱之时,立即调集南线主力部队北上,争取在撒马利亚地区北部阻击“中东军团”的主力,为撤退计划争取时间。为此,以军南部集群星夜北上,考虑到沿海交通系统已经被撤退的人潮挤满,以军选择了从中路北援,同时也稳定约旦河西岸的防御态势。然而,GLA也并没有袖手旁观。在普遍被认为不适合大规模机动作战的内盖夫沙漠中,GLA隐匿作战大师科塞德亲王一手培训起来的精锐“毒蝎旅”趁着以军电子系统瘫痪之机,以惊人的耐力和速度发起了对南部重镇贝尔谢巴的强行军。沿路上的以军守备部队则在“中东军团”凌厉的攻势下纷纷溃散,就连迪莫纳核研究中心都不得不烧毁资料仓皇撤退(虽然主要的设施与人员早就运走了)。就这样,在5月9日以军南部集群的先锋吉瓦提旅望见贝尔谢巴市内的滚滚浓烟之时,GLA的“毒蝎旅”已经歼灭了守卫这个重要交通枢纽的以军,做好了巷战的准备。

 

        双方都是各自军队中第一流的王牌部队,对这个决定着以色列战局走向的重镇也都是志在必得,因此谁都顾不上喘息而立即投入了残酷的巷战:以军凭借大批直升机和己方优秀的军事素质,对市内GLA军队布防的重要据点展开了空中突击作战,并辅以强大的混成部队从地面推进;“毒蝎旅”则利用“苍穹撕裂者”防空战车在低空撒下了致命的火网,并运用机动灵活的“铁马”卡车炮与“安拉之翼”轻型战斗机发动了凶猛的还击。当5月9日的夕阳在炽烈的枪炮声中沉入西方的天际时,双方不顾已经极为惨重的伤亡,依然在红着眼的争夺市内各条主要道路,并且呼唤援军来展开包抄作战。

 

        两军前线指挥官得到对手援兵抵达的消息后,都不约而同的希望通过一次成功的侧翼突击切断对手的支援道路,并对敌方主阵地侧面实行包抄。于是在5月10日凌晨,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在贝尔谢巴东南郊爆发,两支突击部队迎头相撞,迸溅出灿烂的火花:GLA装甲部队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和强大的电子压制力图占得上风;而以军坦克兵却是全军精华,装备的武器也优于对手。双方的增援部队相继赶到,并且旋即投入血腥的战斗。以军在整整一白天的激战中最终依靠素质上的优势取得了较大的战果,战线在全天中都缓慢却坚定的向GLA前线指挥部内瓦提姆移动。可是就在5月10日午夜顺着西南风战斗了二十个小时的以军坦克已经把炮火打到GLA据守的公路上的时候,风向突然转变成了东北风!GLA“天蝎”坦克趁机施放了大量的神经毒气,侥幸没有被迷晕的以军坦克又遇到“散播者”毒素发射车喷出的快干水泥的封锁,以至于一败涂地。以军南部集群突破封锁到达中部地区解围的计划就随着风向的转变,而破灭在距离GLA前线指挥部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而GLA也充分验证了他们自行设计的新式武器的威力。此后,尽管以军在此后六天的艰苦战斗中击毁了无法计数的GLA装甲车辆、以至于战役结束后内瓦提姆被称之为“坦克坟场”,他们也没有一兵一卒能越过“中东军团”的封锁抵达急需支援的中部战区,直至以军南线集群被GLA调集的重兵所歼灭。

 

七、挣扎在 “求生之路”

        正在以军南部集群为突破“中东军团”的封锁而艰苦战斗的时候,GLA在5月10日分别攻占了海法和拿撒勒,歼灭了驻守在这一区域的以军部队。这一胜利不仅为“中东军团”向中部战区推进提供了道路,而且开始威胁约旦河防线的侧背。以色列军队的骁勇善战依然不能改变他们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结果就是在苦战四十八小时后,以军驻守迈阿德渡口的部队基本上被消耗干净,GLA军队兵分两路,分别向内坦亚——阿什凯隆一线的港口城市推进以摧毁对方的撤退计划,和进攻纳布卢斯彻底毁灭已被突破的约旦河防线剑指耶路撒冷。

 

        这时候的以军中部战区虽然还拥有着大量军事素质不错的预备役部队和动员兵,但是组织机构、后勤物资和重型武器都很缺乏,原因是当地的巴勒斯坦游击队配合GLA渗透部队作战,对这些关键点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在丧失了主要机动兵力和电子优势之后,以色列方面也很难对付这些飘忽不定的敌人,尤其是他们装备的“裁决者”坦克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很强的战斗力,对以军的重要军事设施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因此,当“中东军团”部队南下推进时,以军数量庞大的后备部队很快就在几次战役后损失殆尽,特别是情况更加复杂的海岸地区,在中部军区最后的绝响——纳布卢斯战役开始之前,“海岸防御圈”的内层支撑点拉马特甘就落入了GLA掌中,以色列撤退计划中最重要的特拉维夫-雅法危在旦夕。

 

        5月16日,以色列军队开始了最后的反攻:西路以海军陆战队为骨干,东路则以佩塔提克瓦驻守的外围掩护部队为基干,以军集中了大批武装人员向拉马特甘发起了进攻。由于GLA士兵忙于对这一地区内流散的犹太人进行“复仇”,而且此前因轻敌而派去进攻霍隆以切断以色列撤退路线的一支部队意外的全军覆没,占据了拉马特甘的GLA“哈里发”作战集群处于严重的兵力不足状态,在以军饱含愤怒的反攻中土崩瓦解。随后,以军还大胆的向沿海岸线南下的GLA后续部队发起突袭,由于前一段时间作战过于顺利而麻痹大意的GLA快速部队在遭到了来自于海上和陆上的夹击后,也暂时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拉马特甘反击战的胜利给了以色列一点喘息的时间,可是并没有多久:5月17日“中东军团”在纳布卢斯包围了此前一直给他们造成麻烦的以军机动部队,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伞兵旅和纳哈尔旅,随即发动了旨在歼灭中部战区最后一支以军主力的纳布卢斯战役;同时在杰里科和卡利亚,约旦河防线的南翼也终于崩溃,GLA军队开始向“圣城”耶路撒冷进军。

 

八、飘扬在耶路撒冷的新月旗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是完全无可挽回了。尽管在纳布卢斯和耶路撒冷都进行了极为激烈的抵抗,但是巨大的兵力差让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纳布卢斯的以色列军队作战十分英勇,不过这并不能拖延“中东军团”多长时间——仅仅一天之后他们就结束了战斗;而耶路撒冷保卫战则显得更有价值一些——没有哪个GLA前线指挥官能够抗拒“光复圣城”这一荣誉的诱惑,因此5月22日“中东军团”最终攻克耶路撒冷之前,向特拉维夫-雅法周围的“海岸防御圈”进攻的GLA军队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以至于不得不在佩塔提克瓦顿兵不前达三天之久。

 

        5月24日,GLA已经在中部和南部地区调动了足够的兵力来完成他们的目的:一方面他们通过对“海岸防御圈”的包围和压缩,已经成功阻止了以色列撤退其他地区的行动;另一方面则在激战以久的贝尔谢巴转入反攻,用大批生力军合围了已经精疲力竭的以军南部集群残部。悲壮的抵抗进行到了5月28日,以军南部集群首先在哈卢察被歼,随后是5月30日GLA攻破了“海岸防御圈”最后一道防线,突入特拉维夫-雅法。至此,以色列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抵抗力量被彻底歼灭,而撤退计划仅仅完成了原定的百分之四十,GLA“中东军团”的战略目标基本达成。

 

        之所以说是基本达成,是因为驻中东的北约军队没有完全消灭掉。GLA在中东地区的行动除了受到北约和以色列的抗击之外,还意外的受到了一些没有完全控制住的民族主义势力的反抗,因此他们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处理,因而忽视了对北约残军的追击。尤其是在土耳其方向,GLA在这里遇到的反击尤为激烈,当地的北约驻军甚至一度稳住了阵脚,在希腊方面友军的支援下发动反攻。而从卡塔尔通过空运(当时GLA的防空系统还没有完善)抵达的第五陆战远征旅及其他侥幸撤退到卡塔尔的北约军队,则增加了北约反击的力量。不过,当6月中旬“中东军团”大批主力部队开入土耳其后,当地的北约军队也完全了解了力量对比的悬殊,并决定从中东开展总撤退,为此甚至不惜求助于宿敌苏联(博斯普鲁斯海峡已经被GLA水面自杀部队所封锁,而且整个东南欧的北约军队也陷入了危险境地之中)。6月25日,北约最后一支残存部队在GLA“裁决者”坦克追击当中会同一样是损失惨重的苏军接应部队退上了黑海舰队的运输船,中东地区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暂时结束。GLA通过它在中东(这是GLA在全球第一个大地区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当然这绝不是最后一个,而且很快就不是唯一的了)乃至全世界的一连串胜利,正式宣告它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就当时来看,这条道路在它面前似乎并不漫长艰险。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一个时代的落幕——2050年欧陆战记

一、金风未动蝉先觉

        作为与GLA有着数十年冲突的雇佣军,也许可以算的上是在那个危机爆发的日子前有着最强烈预感的势力了。毕竟无论如何掩饰,几十年的老对手之间也还是有着微妙的感应,何况如同以色列一样,雇佣军也对GLA时刻都抱着最高的警惕。不过至于为什么雇佣军没有向此前它最大的雇主北约说明这方面的情报、以致GLA“欧洲军团”突然发力歼灭了北约驻欧大部分军队,反而在2050年冬天的时候投向了新华约阵营,这就要从雇佣军和北约关系的演变讲起了。

        其实在2047年之前,雇佣军和北约之间虽然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裂痕(其中主要是未来科技公司的功劳,也有双方争夺东欧的因素),但是大体上来说,由于北约内部还没有被未来科技公司侵蚀多少,因而雇佣军和北约还勉勉强强维持着一致的步调。不过到了2047年东欧“大起义”的风暴出现之后,情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出于对近在咫尺的“红色威胁”的恐惧,北约执行了更加强硬的政策,同时未来科技公司也借机加快了对北约的渗透与控制。双方的矛盾与分歧也在这个阶段急剧增加,雇佣军甚至在正规化改编的问题上都出现过争论(有些人认为这无异于给北约当炮灰,但是最后大部分人认为世界大战即将来临,掌握实力才是自保之道),而北约则怀疑雇佣军内出现了离心倾向(事实的确如此)并因此削减了对雇佣军的资助与支持(这反过来又增加了雇佣军的不满),同时未来科技公司加紧了对雇佣军根基所在的中欧的侵蚀。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导致了雇佣军虽然继续进行部队正规化改编,可已经倾向于脱离北约阵营。

        2047-2049年干涉战争期间,GLA大大加快了对欧洲地区的渗透,他们利用自身控制的犯罪组织与经济政治集团、未来科技公司的暗中支持、对欧洲各国官员的腐蚀、原本在欧洲的阿拉伯移民将大量的骨干分子埋伏在欧洲大陆,并加紧组织武装力量、暗中拉拢重要人物乃至运输制造军械物资。对这些情况,雇佣军有所察觉并展开了规模不小的调查,而未来科技公司和GLA对此也作出了反制措施:两者的情报部门一方面对雇佣军的调查进行干扰和阻挠,另一方面也放出消息说雇佣军正在收集有关于北约的秘密情报准备出卖。这样一来,不仅雇佣军对GLA渗透的调查受到了重大干扰,而且雇佣军与北约之间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虽然雇佣军确实察觉了GLA的渗透计划,但是第一是没有想到他们的图谋会如此重大(雇佣军首席指挥官安吉莉娅战后承认当时估计GLA顶多是想在欧洲掀起大规模的动乱,掩护他们在世界其他地区的行动而已),第二也是出于报复的心理,所以没有通知北约方面。

        到了2050年初,GLA将有大规模行动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无法掩饰了,北约方面的调查人员也发现了形势的急剧恶化。原本在干涉战争后寄希望借GLA来遏阻苏联向东欧“扩散红色威胁”并压制雇佣军的北约,终于发现自己请进来的是一头想把自己也吞掉的狮子,随即下达了更加严厉激烈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GLA的行动,但是也把原先还处于犹豫状态的中立派彻底推到了GLA一边。4月26日,美军第五陆战远征旅进攻卡塔尔,宣告了北约对GLA正式开始进攻。

        然而,虽然向GLA宣战是北约已经确定了的方针,但是由于具体形势的变化和程序上的差错,第五陆战远征旅进攻卡塔尔时北约还没有来得及正式宣战,而GLA的战斗计划也确实没有发动(尽管是完全准备完毕了)。这又导致了GLA把这场战争宣传为“反对列强侵略”的阿拉伯“圣战”,获取了舆论上的优势。更由于北约没有来得及向它在全球各地的组成部分进行预先的说明,以及GLA反击时第一时间摧毁了大部分卫星系统,所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巨大的思想混乱。这使得GLA初期的行动极为顺利,到了4月30日即“三巨头”下达行动命令仅仅一天后,GLA在欧洲各地的行动就已经完全展开了。

二、“声东击西”

        似乎要证实雇佣军方面关于“GLA‘欧洲军团’的重点会是西欧,目标会是掩护在全球其他地区的行动”这个推断,法国、德国这两个拥有最多阿拉伯移民的国家和西班牙这个最接近非洲的国家首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叛乱。GLA“欧洲军团”在柏林、科隆、法兰克福、巴黎、里昂、土伦、马赛、马德里、萨拉戈萨、巴伦西亚等大城市都发动了猛烈的突袭,虽然没有重武器和空军的支持,但是拥有完备的步兵装备和大量自杀性袭击者(包括后来各大阵营谈之色变的自爆卡车)的GLA军队依然十分强大,而且他们还在很多人口稠密的地区投放了细菌武器、病毒武器和化学毒气,甚至于某些关键地点投入了生化怪兽部队。这些作战行动极大的破坏了法、德、西三国的各项基础生活设施、战略物资储备、交通运输等重要方面,彻底的扰乱了社会秩序并造成士气急剧下降,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是受到了重点打击,三国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了重大打击。为了摧毁GLA“欧洲军团”,北约急忙将所有的快速反应部队都派向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并从东欧地带抽调大量兵力回援;雇佣军也重点向德国收缩兵力。

        然而,与世界其他地区GLA势如破竹的胜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LA“欧洲军团”的实力似乎与他们在欧洲投入的精力大不相称:尽管对法国、西班牙和德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是北约的主力部队却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而是开始向这三个国家大规模集中。在5月1日至10日期间,北约已经休整完毕、能够立即投入战斗的正规部队(不包括新建部队)有百分之六十已经集中在法国、西班牙和德国,并向“欧洲军团”掀起叛乱的地区发动猛烈的进攻,虽然太空卫星基本上被摧毁导致其战斗力大打折扣,但是整体上的军事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可以预计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进行长期战斗,不过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北约一方。正当欧洲各国普遍松了一口气,认为GLA在欧洲发动的牵制骚扰行动很快就会被扫平时,剧变陡生。        

        2050年5月11日,在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GLA正规部队,他们趁着北约将大部分机动兵力西移的机会,在欧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不像那些只有轻装备的西欧同伴,“欧洲军团”部署在巴尔干和亚平宁的部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装备了大量的技术兵器,他们利用巴尔干半岛上复杂的民族关系和亚平宁半岛上广大的犯罪组织作为基础,发动了凶猛的攻势。5月18-20日,北约驻军较少的原南斯拉夫地区、保加利亚和希腊就大部分沦陷,GLA利用散播生化武器和发动自杀性袭击为先导,首先扰乱了当地北约军队,然后用小队兵力对散布在各地清剿残存的红色游击队以及GLA的地下组织的北约野战部队进行迟滞与骚扰。等到被四面八方爆发的小规模战斗搞得应接不暇的北约军队注意到的时候,GLA已经将散处各地的兵力和装备集中起来,对疲惫的北约军队和空虚的后方基地进行决定性的进攻。在太空卫星网络遭到摧毁、电子通讯受到极大压制与干扰的情况下,北约军队通常只能对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欧洲军团”造成大量杀伤之后无奈的撤退,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一时间通常不超过三天——GLA的秘密实验室把大量的尸体批量制造成了强大的生化兵器“巨魔”,并依赖这些可怕的生物兵器迅速摧毁了丧失了信息优势、缺乏物资而且疲惫不堪的残余北约军队。        

        更严重的是,由于西欧爆发的战事,北约不仅将原本集中在东欧的主力部队匆匆西调,导致对南方爆发的GLA叛乱缺乏足够的机动兵力,大队大队正在向西战略转移的部队不得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回头迎战“欧洲军团”蓄谋已久的进攻;而且由于北约“干涉军”的主力是西欧和美国那些正在遭受GLA叛乱影响的国家的军队(美国本土也遭遇了GLA大规模的袭击,但是后来证实这确实是纯然的佯攻),其士气也大受影响。这导致到了5月23日左右,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北约军队已经被切割的七零八落,残余陆军兵团多半溃退到海岸附近,由尚占优势的海军部队加以掩护,形成了亚得里亚、黑海、南部希腊三大防御圈;整个意大利的南方也完全沦陷,驻守在那里的北约舰队则遭到了GLA自杀性袭击和伪装商船的制海舰的重点打击,几乎全军覆没。“欧洲军团”的军队以意大利南部、希腊北部、南斯拉夫地区和保加利亚作为基地,开始向中东欧剩余地区发动进攻。在进攻的过程中,早就潜伏在欧洲地区的GLA骨干人员带领着他们发展的下属连续发动叛乱和袭击,极大影响了北约军队的反击作战。就连北约军队本身也被GLA所渗透,尤其是那些对苏干涉战争开始后新组建的部队,那里是“欧洲军团”渗透的重点所在。因此,北约尽管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仍然拥有大量兵力,但是却缺乏足够的能力进行反击。        

三、难以应付的渗透战术

        5月29日,GLA在打垮了北约“黑海防御圈”北部、解除了来自右翼的威胁之后,调动了大量的装甲军团和摩托化步兵,在电子干扰部队与空中力量的掩护下猛扑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北约方面在这里布防的则是刚从摩尔多瓦方向赶回的五个精锐师、原驻罗马尼亚南部的守备兵力和清除红色游击队的机动兵力,计划首先沿多瑙河布防、利用精锐部队和新建的守备部队互相搭配大量杀伤进攻的“欧洲军团”、然后以机动兵力进行运动战迟滞对手的行动、最后依托布加勒斯特进行巷战,等待北约援军的到来和整个东欧战略部署的调整。        

        5月29-30日在多瑙河上的战斗进行的极为惨烈,虽然北约没有来得及设置他们的光谱塔阵地,大量的导弹也因为电子干扰而难于使用,但是他们依靠坦克和飞机质量上的优势依然能够牢牢地遏阻GLA的进攻,每次都把他们千辛万苦开辟出来的登陆场用炸弹和履带整个翻过来。战斗到5月30日午夜,布加勒斯特甚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多瑙河防线放开一个口子,故意让部分“欧洲军团”过河,然后利用空中轰炸断绝他们的后路并用坦克反突击把他们赶下河。        

        但是6月1日突然发生了极为严重的事件:正当清晨时分北约沿河的防御部队进行调动的时候,新建的守备部队突然发生了叛变,他们调转枪口开始猛烈攻击行军中的北约部队,顿时令整个多瑙河防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崩溃。GLA潜伏人员不仅控制了这些新建部队,甚至还在北约防线后方放置了大量的神经毒气容器,造成了更大规模的混乱。“欧洲军团”趁机渡河,一举全歼了北约部署在多瑙河沿岸的防御部队。随即快速向布加勒斯特推进,由于没有预料到GLA的行动如此迅速,沿路的机动部队和预备巷战的守备部队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后溃散。6月4日GLA已经顺利的占领了罗马尼亚南部,包括重要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利用他们掌握的交通枢纽严重威胁了正在罗马尼亚北部调整部署的大批北约军队。更糟糕的是,多瑙河战役的结果使北约再也不敢信任那些被GLA所渗透的新建部队了,而且还得抽调出更多的兵力进行监视,这对本来就处于兵力不足的窘境的北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拦腰一击——布达佩斯沦陷

        相对罗马尼亚而言,匈牙利南部的战况甚至更令北约指挥部头疼:北约对东欧进行干涉时第一批目标就是匈牙利,其西部和南部的红色游击队被消灭的也最彻底,而且也不是对苏作战的前哨,因此没有驻扎太多的兵力。更何况,大批北约军队东调的必经之路就是布达佩斯,这些军队数量虽多,但是作战物资、武器装备都不齐全,就连部队编制都比较零散。显然很难对抗“欧洲军团”的凶猛攻势。        

        事实也确实如此,以萨格勒布和贝尔格莱德为作战基地的GLA大军自6月2日起发动了以布达佩斯为目标的向心攻势,没有了多瑙河阻隔的“欧洲军团”轻而易举的粉碎了沿路上不多的北约部队,快速朝着布达佩斯前进,试图在这个重要的交通节点上大量歼灭那些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北约军队。而事实上,在从西到维斯普雷姆、东到索尔诺克的匈牙利战线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北约部队了。        

        在这种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北约一方面急令布达佩斯附近的部队整理装备、物资和编制,加快战斗准备的进行,另一方面也请求尚未完全决裂的雇佣军给予帮助。由于雇佣军以德国、奥地利为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向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辐射他们的力量,而最终目标则是在整个中东欧建立雇佣军的商业网络和军事基地。现在雇佣军的根基德国遭到了GLA的直接进攻,而另一个根基奥地利和拥有大量权益的斯洛伐克也将会在布达佩斯陷落之后遭受到“欧洲军团”的直接威胁。因此虽然在德国的战斗依然在继续,而且自身的正规化改编也没有完成,但是雇佣军依然派出了于尔根?特纳率领的作战集群参加了对维斯普雷姆方向上GLA部队的作战。        

        于尔根·特纳在5月初曾经参加过慕尼黑战役,以很小的代价歼灭了当地的“欧洲军团”,成功的保卫了这个雇佣军的根本重地。这次他带领相当于四个师的兵力前往匈牙利东部,表明了雇佣军希望能够在北约做出让步的情况下恢复合作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对抗GLA的决心。        

        于尔根利用雇佣军步兵战斗力强大的优势,使用步兵战车配合战斗摩托,多次袭扰“欧洲军团”的后勤分队,重点打击他们的电子干扰车和油料弹药。并经常派出“蜂巢”火箭炮和“猎鹰”战机远距袭击GLA的物资囤积地和宿营地点,诱引敌方派出快速部队进行追击,然后用便于隐蔽的步兵部队加以伏击。这样一来,雇佣军在避免了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同时,给“欧洲军团”造成了极大地杀伤,并持续把他们拖延在塞克什白堡附近直至6月16日,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可是,北约在凯奇凯梅特附近调集的兵力却依然不足以对抗GLA的进攻,在6月10日展开了与布达佩斯方向上北约部队的交战。虽然北约方面尽可能加快了战斗准备的进行,但是交通调度上的混乱和繁杂的番号极大限制了战斗力的发挥,在关键的6月11-15日的战斗中,指挥不灵、缺乏物资的北约军队被“欧洲军团”以优势的兵力和火力彻底击败。由于GLA潜伏人员的破坏和快速部队的追击,能够从布达佩斯地区逃脱的北约军队很少。而同期在亚平宁半岛上“欧洲军团”的进攻因为敌方兵力空虚的原因十分顺利,其前锋已经抵达了威尼斯,同刚刚摧毁了亚得里亚防御圈的部队会合,威胁了雇佣军在奥地利的基地。考虑到来自南方GLA的威胁和布达佩斯战役的失败,于尔根·特纳开始向奥地利撤退,在中欧地区“欧洲军团”的势力已经比较稳固了。        

五、东欧大撤退

        6月份的北约不仅在匈牙利损兵折将,还在罗马尼亚被GLA打了一个时间差。北约原本预计“欧洲军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损失才能突破多瑙河防线并最终攻下布加勒斯特,这样一来罗马尼亚北部的北约主力就能顺利完成调整,与驻波兰和斯洛伐克的北约军队互相呼应,争取摧毁GLA刚刚在欧洲建立的基地。但是不仅“欧洲军团”提前打到了喀尔巴阡山南部,而且匈牙利方面急剧恶化的态势也让驻罗北约军队变成了孤军。所以6月8日,大批渡过多瑙河的GLA军队就顺喀尔巴阡山脉北上发动了对罗马尼亚残余部分的总攻。当地的北约军队进行了极为激烈的抵抗,在西侧以布拉索夫为战略支撑点凭借山脉进行积极防御,而在东侧以泰库奇为出发地向布勒依拉和布泽乌分别发动了颇具规模的反突击。这些激烈的作战就连“欧洲军团”动用了它在这个方向上所有的技术装备、甚至出动了巨魔都没能取得胜利,不仅在布拉索夫防线上受到了挫折,而且在布勒依拉和布泽乌这两个方向上也受到了北约反击部队的压制。        

        然而到了6月15日,尽管越来越多的北约军队完成了调整投入战斗,但是其战斗精神明显下降了。因为布达佩斯会战的消息已经传开,驻罗北约军队已经不相信他们还能够取得胜利。相反,GLA军队却受到这一消息的鼓舞,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首先是东侧战线上的“欧洲军团”在扬卡以西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接着就是源源不断突入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将北约反击部队切割成两个部分,并在6月19日一举攻克了北约反击部队的出发基地泰库奇,终结了东侧的反攻;其次就是布拉索夫防线上持续了一周多的进攻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然布拉索夫还掌握在拼命抵抗的北约守军手中,但是已经有大批GLA部队出现在喀尔巴阡山脉环抱的平原之上,肆意摧毁北约的后勤补给基地。整个罗马尼亚地区虽然还有大量北约军队进行抵抗(由于2049年苏军大反攻时期,南方的出发点要落后于北方,所以北约驻守在罗马尼亚的兵力要多过波兰),但是整体的战略态势已经是无法挽回。        

        不再奢望能够挽回东欧局势的布鲁塞尔不得不下令驻东欧的北约军队全面撤退,并尽可能调动空中和海上力量接应撤退。但是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对于正在罗马尼亚苦苦支撑的大批北约部队来说,关键还是能够打开一条陆上通道。虽然驻罗北约军队全部陷入苦战,但是倘若已经调整完毕部署的驻波北约军队能够及时占据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东部,那么凭借着险峻的喀尔巴阡山北麓就能以守代攻威胁布达佩斯牵制位于匈牙利的“欧洲军团”,打开通向罗马尼亚北部的救援通道也完全不是问题。而如果救援成功,那么北约就拥有足够的兵力至少保住捷克和斯洛伐克一线;一旦失败,那么驻波北约军队也必然随之崩溃,德国和奥地利也势难坚守。        

        为了这个目标,驻波北约军队除了留下必要的兵力维持治安、监视新建部队之外,不顾GLA的渗透与骚扰调集了全部机动兵力向斯洛伐克进发。“欧洲军团”对斯洛伐克也是志在必得,他们兵分两路:以一路部队进攻斯洛伐克西部以预防德国方向的北约军队抽兵支援(其实这完全是多余的,北德地区——尤其是柏林——GLA发动的第一波叛乱在7月初还没有平息,那里激烈的战斗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东西欧之间的交通,而且牵制了雇佣军和北约几乎所有精力);另一路主力则迅速向喀尔巴阡山北部挺进,力求在北约军队赶到之前夺下它。        

        6月17日,北约军队首先行动,他们迅速控制了斯维德尼克-特雷比绍夫地区,成功的构造出一条“安全走廊”。不过问题在于如果不能压制住布达佩斯方向上的“欧洲军团”并且控制第二条通道(也就是米什科尔茨到索尔诺克的铁路和公路),就很难保证驻罗军队的顺利撤退。这样一来,北约势必要继续向西推进,控制整个喀尔巴阡山北部并把GLA军队压缩回布达佩斯。        

        6月21日,著名的“走廊会战”开始。北约为了巩固并拓宽位于东匈牙利的撤退道路、拯救处于战略包围中的驻罗军队,向力图切断这一撤退道路的“欧洲军团”发动了先发制人的进攻。北约投入了原来驻守在波兰的几乎全部空军力量和大部分地面部队,分成了斯洛伐克集团军群和匈牙利集团军群南北两路,力图将以布达佩斯为基地的GLA部队压缩到匈牙利东部地区。        

        这个时候的“欧洲军团”,资格最老的部队已经进行了将近一个半月的连续作战,从南斯拉夫一直打到匈牙利。虽然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当地的GLA潜伏人员的支援和补充,甚至能够获取叛变的北约新建部队作为生力军,但是实际上确实是相当疲惫了。在布达佩斯会战中遭到雇佣军有力阻击的东路军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且罗马尼亚北部作战的部队迟迟未能给已经处于被动境地的北约部队致命一击也是由于相同的原因。所以“欧洲军团”司令部决心采取防守反击的策略,宁可放任一部分驻罗北约军队撤退到走廊地带,也要充分确保部队的战斗力恢复过来。6月22日,GLA军队边打边撤,退出了刚刚抢占的米什科尔茨,以“节节抵抗、处处设防”的战术迟滞疲惫北约;在北侧的斯洛伐克山地,则利用北约重火器和飞机不利发挥威力的优势,充分利用己方轻捷灵便的特点抢占重要制高点、进行山地袭击作战和破交作战,同时还广泛埋设圈套炸弹、制造山崩、运用“铁马卡车炮”机动性好和射击角度大的优势实施流动炮击。丧失了信息优势的北约军队在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受到了重创,尤其是地形复杂的斯洛伐克山地当中更是未能寸进,实际上他们的“救援走廊”依然处于威胁当中。        

        7月5日,从罗马尼亚艰难撤退的军队开始通过这条“救援走廊”,后面仍然不断受到“欧洲军团”锲而不舍的追击。而得到了充分休整的GLA布达佩斯兵团也发起了猛烈地反攻,在匈牙利东部迅速突破了北约的战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在斯洛伐克取得巨大的战果,直接推进到距“救援走廊”的利帕尼,随时可能切断走廊。        

        北约斯洛伐克集团军群和匈牙利集团军群原本计划迅速调动兵力进行反攻,但是一方面是受到地形和久战之后部队疲惫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从罗马尼亚撤退的友军惊慌失措,堵塞了原本就不宽裕的交通线,因此导致了7月9日北约全面的溃败。北约驻东欧的机动兵力在这一仗之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北约不得不动用宝贵的运输机来拯救这些逐渐被“欧洲军团”分割包围的残余部队,并任由GLA以不多的部队会同发动叛乱的新建部队轻而易举的攻陷了整个波兰、继而开始了对捷克和德国东部的进军。可以说,“走廊会战”决定了北约在大半个欧洲的命运,而这一命运至少在今后几年内将是悲剧性的。        

六、通向德国的道路

        整个7月中下旬东欧地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会战,“欧洲军团”以惊人的速度攻占了整个东欧和半个中欧后,开始休整部队并巩固他们取得的战果:消灭那些被包围的北约残军、不断绞杀从西欧派出的运输机、开始他们的地方政权建设并从中东地区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在这个阶段中,被GLA第一批叛乱的轻装部队纠缠在德国北部的北约军队虽然尽可能想要脱身,但是却难以下定决心冒着战斗力大减的危险快速通过遍布着难以计数的细菌武器、病毒武器和生化兵器的北德地区,又没有勇气回头面对“欧洲军团”进攻波兰和捷克的先遣部队,因此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物资和兵力一天天被频繁的战斗所消磨,直到GLA对中欧的总攻开始。        

        8月3日,基本上扫清了东欧和捷克、意大利、希腊的“欧洲军团”向德国和奥地利发动了最后的进攻。由于相当一部分兵力要留在东面防御苏联可能的突袭,而且柏林附近的北约部队也消耗的十分严重,所以“欧洲军团”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兵力,他们认为在这里的战斗将轻松地解决。        

        然而,情况终于出现了变化。首先是在德国坚持了整整三个月战斗的GLA首批叛乱部队终于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与他们在法国和西班牙那些幸运的友军不同,德国是雇佣军的基地,因此雇佣军对这些叛乱部队的进攻可谓不遗余力。加上从东欧回援的大部分北约军队都要经过德国,这更进一步加大了叛军的压力。其次是“欧洲军团”终于在8月用掉了自己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他们预先潜伏下去的人员和装备已经全部暴露出来,或者投入了此前的战斗或者被对手消灭掉。也就是说除了来自中东地区的支援和刚刚从战火中解脱出来的欧洲地区,GLA在这里将不会获得任何多余的后备力量。最后是雇佣军,他们不仅拥有对抗GLA的丰富经验,而且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他们的中欧基地。        

        其实在7月份进攻捷克的战役中,“欧洲军团”就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他们面对的阻力明显变大:正面战场上对手能够投入的兵力和武器总比情报中更多,讯息也更为便捷;原定发动叛乱干扰对手行动的部队,不是被事先歼灭就是被作为诱饵以伏击赶来接应的GLA主力。雇佣军在捷克编织了一张严密有效的网络来支持当地的守军抵抗“欧洲军团”的进攻,虽然由于兵力对比上的劣势和己方在德国的作战到了最后关头、不能分兵而使得捷克沦陷,但是雇佣军拥有足以对抗GLA的实力这点上却已经是毋庸置疑了。        

        8月4日,从捷克出发、越过波西米亚林山进攻纽伦堡的GLA部队遭到了雇佣军的迎头痛击。雇佣军首席前线指挥官安吉莉娅·冯·法莱艾尔带领着自己手下的精锐第一师,以甚至超过了“欧洲军团”的行军速度从奥格斯堡突进到纽伦堡近郊,轻而易举的击溃了猝不及防的GLA将近七万部队。在这次战斗中,可怕的“虚空突击兵”首次登场,极大地震撼了深受宗教洗 脑影响的GLA士兵,帮助雇佣军取得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成就,也一举改变了南德的战略态势。仅仅一天之后,曾经出征匈牙利西部的雇佣军悍将于尔根·特纳也取得了维也纳大捷,在正面对抗中集中使用蜂巢火箭炮大大削弱了“欧洲军团”的装甲突击兵团之后,又运用斯巴达坦克掩护步兵展开反冲锋,并派“炽天使”重点狙击那些尚存的GLA装甲车辆与炮阵地。过于轻敌的“欧洲军团”在维也纳的进攻也完全失败了,而且伤亡了约百分之三十的兵力,奥地利方向上的威胁暂时消失了。        

        与此同时,“欧洲军团”在北德的战况还算顺利。德累斯顿和什切青在8月4日、莱比锡在8月6日相继陷落后,在8月11日GLA自布拉格和波兹南向北德发动的钳形攻势终于成功包围了尚且滞留在那里的北约军队,围绕柏林地区的最后战斗旋即爆发。由于GLA在这一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化武器,北约军队的活动十分困难,加之物资匮乏和接近三个月战斗带来的疲劳,导致了仅仅在8月16日,北德唯一的北约重兵集团就遭到歼灭。这也使得北约除了已经到达法国、西班牙的部队之外,在欧洲大陆上再也没有可用之兵,中欧地区抵抗GLA的最后屏障就变成了雇佣军。        

七、德国战役的牵制——战争车轮的微小转变

        “欧洲军团”攻占了德国东部之后,迅速开始向中德推进,并在布拉格重新组织兵力,试图再次进攻南德,摧毁雇佣军的基地。安吉莉娅也带领着她的部下也开始了从纽伦堡向汉诺威的大进军,这支雇佣军内首屈一指的精锐部队一路击溃那些试图进行骚扰的GLA分队,收拢北约部队的残兵败将,于8月21日赶在“欧洲军团”大部队抵达之前控制了这个中德的战略要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战线。        

        因为新占领的地区过于广大而不得不分兵把守,“欧洲军团”原本计划迅速占领德国中部地区,趁着北约军队深陷西班牙和法国的游击战场时把线仅仅局限于德国南部以节省兵力。但是安吉莉娅的迅速行动不仅破坏了GLA控制中德的计划,而且还再度击溃了“欧洲军团”派向汉诺威的部队,让GLA在南北两线同时陷于缺乏兵力的糟糕境地。虽然雇佣军并未全部完成正规化,而且还有相当部分的部队被部署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因此无法进一步打击猬集在德国东部的“欧洲军团”,但是这已经打乱了GLA的节奏,迫使他们重新调整进攻德国的计划,这就为北约在西欧重整旗鼓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在南德和奥地利,雇佣军以攻代守,主动出击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破坏“欧洲军团”下一步的行动计划。8月24日进行的布拉迪斯拉发进攻战役就顺利的做到了这一点,GLA重新集中起来的、用于攻打奥地利东部的又一批军队在于尔根?特纳的猛烈进攻下丧失了战斗力,奥地利遭受的威胁在两个月内不复存在,而斯洛伐克首都的短暂光复也极大提高了雇佣军的声望。        

        本想同时攻占中德和南德的“欧洲军团”迫不得已再度调整自己的行动,在8月末至10月初将近四十天的时间中完全停止了进攻,并放弃了一部分雇佣军攻势很猛的地区,专心等待后援部队的到来。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法国和西班牙残存的GLA首批叛乱部队终于被大致歼灭。虽然北约部队也打得十分辛苦,而且还有小规模的游击队在不断活动,但是总体来说北约终于不用担心后院起火了,并且长期作战的部队也得以休整、以便重新部署低地三国与法国的防御。        

        10月11日,获得了充分支援的“欧洲军团”恢复了对德国的进攻。这次攻势的重点选在了德累斯顿-莱比锡突出部,这是8月下旬到9月中旬期间,雇佣军从不伦瑞克和纽伦堡两个方向上发动的、旨在威胁GLA柏林集群南翼的作战中形成的,它严重妨碍了“欧洲军团”对雇佣军的进一步攻势,无论这次攻势指向中德还是南德。在10月11-19日的战斗中,雇佣军由于兵力上的劣势不得不在大量杀伤敌军后从突出部撤退,一直退到耶拿。在那里,安吉莉娅再次指挥了一次经典的伏击战,歼灭了冒进的GLA先头部队,暂时遏制了他们对埃尔福特的进攻。“欧洲军团”消除突出部的作战基本上成功了。        

        正在积极准备应对中德方向下一步GLA攻势的雇佣军向耶拿和汉诺威不断集中兵力,但是“欧洲军团”接下来的攻势却出人意料:10月24日,他们一向被认为是不占优势的海军在丹麦与瑞典之间的水域上,依赖复杂的地理形势发动突然袭击重创了北约主力舰队。保障了右翼安全的GLA挥师北上,先后攻占了汉堡和基尔,接着迂回到雇佣军汉诺威集群的侧后占据了不莱梅。北德局势的巨变导致雇佣军的汉诺威-不伦瑞克集群陷于半包围的态势当中,该集群为了摆脱这种不利态势并保卫残破的鲁尔区,只有在11月4日开始向西南地区撤退。“欧洲军团”趁机再度向纽伦堡发起佯攻,迫使雇佣军埃尔福特集群南下进行牵制。这样一来,GLA从马格德堡向卡塞尔推进、将雇佣军进一步向西向南压迫的计划就得以顺利实施,德国战场上的形势在11月中旬进一步恶化了。        

        感觉自己再也难以单独支撑战局的雇佣军希望北约能够提供援助,但是北约以自己的部队尚未休整完毕、本身防御体系没有完成、缺乏物资等借口拒绝了这一要求,希望雇佣军能够跟“欧洲军团”打个两败俱伤。雇佣军自此决心脱离北约集团,放弃已经无法坚守的鲁尔区,但是仍然希望能够在南德和奥地利维持根据地。11月8日,捷克地区GLA真正的主力部队突然从德、捷、奥三国交界处发动了对巴伐利亚的进攻,他们使用了在喀尔巴阡山北部曾经用过的据点战术,迅速占领那些重要地区并修筑坚固的防御阵地作为依托,以大兵团为这些防御阵地提供支援和掩护,在这些条件下不计损失尽可能消耗对手的兵力。这一手打中了雇佣军正规化改编尚未完成、缺乏攻坚能力和兵员短缺的软肋,尽管安吉莉娅和于尔根先后被调回这个雇佣军的根基之地,但是仍然无法应付“欧洲军团”采用的这种堡垒战术。在慕尼黑战役、纽伦堡战役、奥格斯堡战役先后失利之后,雇佣军不得不宣布从2050年12月25日开始从欧洲撤退全部兵力、将自己控制的德国西部地区交给北约。至此,GLA的“欧洲军团”完成了它第一阶段的目标,开始准备最后解决西欧的北约残余军队了。        

        2050年欧洲大陆上的风云变幻,标志着北约彻底走下了世界第一军事集团的宝座,也标志了西方的绝对霸权在六十年后终于烟消云散。GLA取得了也许是迄今为止世界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他们也许正在幻象不久后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完成历史上从未曾完成过的功业——统一世界。然而他们这时候绝没有想到的是,血腥残酷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5.22 任务:“惊涛拍岸”)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