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推荐贴

万里狂徒 发表于 2014-8-23 14:57

核装药。。。我吓得都飞到天上去了。妈妈我好害怕!

 

好吧,悬停和往返,这东西好不好用,涉及到游戏ai和其 ...

 

你对神龙战机理解可能是有点偏差……将军里面,飞行器的弹药很少、威力也不算很强,一次性打完所有弹药之后往往敌人还没有被摧毁、然后飞机就返航了。不过我这个设定的主体框架毕竟还是依托红警3,因此神龙战机虽然也有弹药限制、但不会像将军里面一次性打完,所以如果你指定一架神龙战机去攻击一架先锋武装炮艇机的话,它可能需要盘旋几个来回才能够打光自己的弹药、而不是突袭掠过一次之后就直接返回机场不打了。

 

至于说到突袭强攻的“优势”,恐怕就是没有理解我为何要设定中国空军没有垂直起降功能的用意:神龙战机的装甲要明显强于其他阵营的制空单位(例如米格和阿波罗),它的火力持续性和威力也要明显强于其他阵营制空单位(导弹和航炮都有,而且威力占优),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对空核火箭。因此,将神龙战机设计成“不能悬停攻击”实际上是一种平衡而不是强化:纵然价格要比其他制空单位更贵(限于科技等级也不能贵很多)、速度略慢(慢的很有限),但是神龙战机仍然占有极大优势——那么就从它的火力密度着手好了,设计成它不能悬停攻击因此有火力空窗期。否则一本那些廉价的恶棍战机(火力护甲速度皆普遍强于天狗,问题在于不易改变攻击模式)加上神龙战机,平衡性就完全崩溃了。

 

因此,尽管本设定中确实有关于命中率的限制,但是“掠袭”而非“悬停”依然是为了平衡神龙战机而做的设计、却不是为了加强它。

链接到点评
  • 回复 1.1k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本主题的最活跃

热门回复

红色精英兵

【由于论坛改版后精华主题不能轻易修改首楼,故今后目录的更新将在二楼进行,望周知】   这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红色警戒3的设定,利用了原版红警3和命令与征服:将军的部分框架,但是整个设定的时间线是我设计的。由于这个设定太大,有几十万字,不可能一次发完,所以请各位坛友帮忙回帖、这样我就能避开三连了……   这个设定最开始是在我的百度空间和百度红警3贴吧发表的,受到了

红色精英兵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定位:重轰炸/运输单位    科技需求:T3    原产方:未来科技公司    量产方:无(由建造场在防御界面召唤)      关键指标:    三联装“白田”型400毫米舰炮(x3)    天西VX型脉冲导弹和伊卡洛斯近防系统组成的防空单元(x4)    质子撞击反应堆  

红色精英兵

任务“先发制人”     指挥官同志,华北战事已然进入最关键阶段。在此前几天,旭日帝国因损失过大而被迫放弃对大连-旅顺的进攻,并且也未能从我军手中夺取承德。这意味着帝国既无法将其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投入对渤海西岸的进攻,也无法穿过燕山山脉迂回北京,现在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强行突破狭窄的辽西走廊、冲入华北平原,凭借优势兵力展开对京津的包围。当然,帝国军队也很清楚在没有水上力量策应的情况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4-8-23 16:08

你对神龙战机理解可能是有点偏差……将军里面,飞行器的弹药很少、威力也不算很强,一次性打完所有弹药之 ...

 

加强还是平衡。。。有时候不同人对武器特点的看法是会不一样的啦。当然我的思路也许未必对,不过一件设计超脱原意被玩家玩出bug来是很常见的啦。要不然也不会反复调整平衡性啊{:7_468:}

链接到点评
万里狂徒 发表于 2014-8-23 20:59

加强还是平衡。。。有时候不同人对武器特点的看法是会不一样的啦。当然我的思路也许未必对,不过一件设计 ...

 

目前我是只能想到这种方法,在不改变神龙战机其他参数的情况下达成平衡……不过反正这个设定也不做游戏,所以我们看着双方实力大致相当就成了,不必考虑太多……

 

话又说回来,如果按照“背景设定”里面、倾向于“真实战场”的话,几乎可以说完全不必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即便是垂直起降飞机也只有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能垂直起降,空战的时候还是做不到悬停啊……这样完全OK。

链接到点评

天鹰式火力支援机

角色定位:前线火力支援战机

制造方:沈阳飞机制造厂

量产方:中国空军机场

信念:“隐蔽是我的护身符,准确是你的催命符”

 

装备:

“李广”式多用途空射巡航导弹×6

远程抗干扰引导雷达和大功率矢量发动机

诱饵弹发射装置

机腹处加厚的钛合金装甲

  

背景:

        在目睹了干涉军空军是如何在斯大林格勒撕碎红色装甲兵团之后,中国驻苏军事观察团向国内提交了一份长长的报告,详尽阐明了中国空军装备对地攻击战机的必要性。然而,正在推行“超级坦克”(即后来的炎黄克)建造计划的戴宏逵并未重视这份报告,甚至没有将它交给冼辉和程世涛去看。但是到了明斯克会战干涉军利用受到严密保护的“雅典娜”离子炮定位仪和“平定者”自行野战炮摧毁了红军进攻的主力之后,中国军方不得不开始着手研究如何破解这种令人头疼的战术,最终选择了普及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天鹰战机作为应对之策。

         一般来说,负担对地支援任务的飞机所遇到的最大威胁便来自于目标周围的防空火力,而天鹰战机的设计者则试图将这种威胁降到最低:装备了六枚“李广”式多用途空射巡航导弹和抗干扰远程引导雷达后,天鹰战机可以在比同类型战机更远的地方就发动攻击,尽可能让自己离那致命的地面防空火力远一些,这样就可以极大降低己方的损失。而且“李广”式巡航导弹在得到雷达引导之后精确度极高,本身的威力也非常可观,可以轻易摧毁那些受到严密保护的远程火力单位或是敌方装甲部队。更多的弹丵药与更准确的打击提高了攻击的效率,让自己不必冒着敌方的防空火力一次又一次实行危险的突击,这是天鹰战机的优势所在。

         另外,天鹰战机在保护自己方面也颇有心得:大功率发动机能让天鹰战机以高速规避危险;钛合金装甲让它能够承受更多火力的打击,机腹处特意加厚的装甲层更让本来就没有多少施展空间的敌方地面防空单位望而兴叹;诱饵弹的使用也能让天鹰战机躲避导弹的攻击。不过相应的缺点也有不少:为了提升速度,除了机腹之外其他地方的装甲并未得到特殊加厚,因此在面对空中单位的攻击时天鹰战机就不会那么潇洒了;天鹰战机没有装备加力燃烧器让它无法同盟军与苏联的同行那样快速返回(尽管投弹后变轻的天鹰战机确实比满载时更快一些);诱饵弹固然好用但是一次飞行只能使用一次。

         不过无论如何,天鹰战机都是一种极为优秀的对地支援战机,强大的打击能力和对自身安全的完善保护让它无论是在战斗力还是在战场生存能力上都有出色的表现。由于极难被敌方击落而又能出色完成那些危险的任务,天鹰战机受到了中国空军部队的普遍欢迎,而新华约的敌人们则咬牙切齿地抱怨“那些该死的幽魂更多了。”

  

战场情报:

战场侦察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天鹰战机的情报: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天鹰战机能够从远处的高空发动卓有成效的凶猛攻击,摧毁那些敌方精心保护的重要目标并使敌方防空火力对自己的威胁最小化。

 并非面面俱到——天鹰战机机腹处厚实的装甲让它不用担心来自地面的打击,但是这却并不能保证它不受敌方制空战机的威胁。指挥部建议前线指挥官们最好派出神龙战机来掩护对地支援行动。同时,虽然装备的是巡航导弹,但是在全球卫星系统几乎都被GLA炸烂的的情况下别指望它的射程能像V4一样远,顶多是比同级别对地战机要远一些而已。

 战场多面手——“李广”式多用途空射巡航导弹可以用来打击敌方的地面目标和水上目标,威力都十分巨大。尽管设计初衷是用来对付敌方装甲部队和火力支援部队,但如果想摧毁敌方基地和防线,多派几架天鹰同样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轻松逃生——对地战术火力支援是个危险的任务,但是天鹰战机完成它却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高速和厚甲(对地面防空火力来说)以及远射程(为此甚至放弃了同样很有效率的机炮)是基本优势,诱饵弹的使用则直接让敌方导弹防空部队濒临崩溃——成群的天鹰发动袭击时同时释放的诱饵弹让防空导弹的命中率低的可怜。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旗鱼”式导弹快艇

角色定位:中程反舰快艇。

制造方:上海江南造船厂

量产方:中国海军船坞

信念:“弹如疾风,动如闪电。”

 

装备:

六联装“海燕”式导弹发射器

能够大幅提升舰船速度的水翼

大功率低噪“神行”式发动机

采用反雷达隐形设计的流线型船体和海洋迷彩涂装(降低敌方命中率)

 

 背景:

        因为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繁华地区又多数位于临海的东部地带,加之距中国不远的日本是亚洲海上强国和西太平洋上虎视眈眈的美国海军。人们便不难理解中国海军军人时刻存在的紧迫感。正是由于这种紧迫感与中国海军实力不足的现实让上海松江造船厂设计出了这种被称为“海上游击队”的旗鱼式导弹快艇。

         就连旗鱼快艇的设计师自己都承认:旗鱼快艇是一种为实施“不对称打击”而建造的极端武器。具体表现为它对机动性的极端追求——较小的流线式船体、大功率发动机和水翼结合的结果就是旗鱼快艇当之无愧的成为战争中速度最快的船只。在它高速移动的情况下,命中它的火力只有它不动时的四分之一,而且造成的上海也随之降低(令敌人郁闷的是旗鱼快艇在高速移动时照样可以正常射击,就是精度略有下降)。如果仅仅只是机动性优秀那还不足为惧,可怕的是旗鱼快艇还装有威力巨大的“海燕”导弹。在一般情况下,其余快艇可以两枚两枚的发射,六联装的设计可以保证头一轮最后两枚导弹在敌舰上爆炸是下一轮的头两枚导弹已经装填完毕;而遇上了高价值目标时,“海燕”式导弹则可以六发齐射把敌人炸得粉身碎骨——中美海军战前在南海上最著名的一次冲突就是一艘旗鱼快艇用一次齐射炸沉了一艘闯入中国领海的驱逐舰。

         旗鱼快艇的另外一个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隐蔽性:反雷达隐形外壳设计、低噪和海洋迷彩涂装使敌方即使发现了它也难于击中,而且敌方前线指挥部收到的电子地图上也无法将其标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旗鱼快艇比一般战舰的射程都远(大概相当于磁暴线圈),只是由于它没法携带大功率雷达造成其视野一般才不至于让敌舰光挨打还不了手。

         由于对机动性的狂热追求,旗鱼快艇的装甲很薄,仅仅相当于磁暴快艇。不过瑕不掩瑜,以旗鱼快艇现有的性能,无论多优秀的海军将领遇到它都够头疼一番的了。

 

战场情报:

战场侦察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旗鱼快艇的情报:

一个好汉三个帮——尽管旗鱼快艇单独编队进行骚扰效果也不错。但由于视野一般,最好还是派出侦察单位跟随它们行动。而且作为一个重要火力输出单位,它也确实需要防空力量和肉盾单位来掩护自己。

 一鼓作气——尽管齐射一次之后再次装填需要大量时间而且齐射时不得不短停,但中国海军勇敢的水兵们还是乐于利用这一十分危险但十分有效的战术来摧毁那些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

 皮薄馅大——旗鱼快艇的装甲十分脆弱,反步兵武器对它伤害还不大,但反装甲武器就十分致命了。而且一旦被击毁,被诱爆的“海燕”也会对周围单位造成不小伤害。

 最好别停——高速运动中的旗鱼快艇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但一旦停下来几乎就要任人鱼肉了。除非处于严密的保护下或者打算进行齐射,旗鱼快艇还是高速运动比较安全。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表于 2014-8-25 08:38

按游戏来说,这玩意就是考验微操能力的

高手可以用海燕打趴下美国或者是日本的整支舰队

小白还是别造海燕 ...

 

下一个单位是中国的“巨浪”式水上飞机,这个就是用来弥补“旗鱼”快艇的不足之处——视野范围比较狭窄,装甲较为薄弱。巨浪水上飞机主要就是用来开视野,以此充分发挥旗鱼快艇射程上的优势;如果旗鱼快艇被敌人追杀,那么巨浪水上飞机还可以放出烟幕掩护撤退。这样一来,就能够多少弥补旗鱼的弱点、降低对于微操的要求——否则单独建造旗鱼的话,确实是非常考验玩家的功力的。

链接到点评

巨浪式水上飞机

 

【基本信息】

制造需求:$900/10秒

必要升级:无

设计用途:反舰侦察机

制造方:沈阳飞机制造厂

原产国:中国

量产方:中国船坞

生命值:350

攻击力:50鱼雷类

射程:150/烟幕阵半径300

速度:150

碾压/被碾压等级:0/无法碾压

 

【配套装备】

“空中烙饼”全翼身融合设计

“鹦鹉嘴”中距离对海搜索雷达

轻型鱼雷运载/发射舱

“蜃楼”式20管烟幕发射器(×2)

“冲云”式防蚀螺旋桨机组(×2)

全地形适应的翻转式浮筒/起落架(×3)

 

【背景资料】

         苏联三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马格尼科夫元帅曾经对老友程世涛上将说,中国人天生有怀旧的癖好——这也许并不是恶意的嘲讽,很多时候看上去应该已经尘封于黑白照片和历史记忆中的东西确实在人民军队最精锐的战斗序列中赫然在目。除了全世界独树一帜的的超霸巨炮,恐怕最能称得上从一个多世纪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美回归”的就要算海军的巨浪式水上飞机了。这种沈阳飞机制造厂出产的、军中编号SHD-8的水上飞机并不像其他的中国海军装备那样是立项开发,而是在中央军委调拨给海军的经费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从上千份匠心独具、各有千秋的设计方案中遴选出来的。在当今其他各大军事强国不断追求更先进的攻击直升机执行空中反舰任务的潮流中,巨浪水上飞机不能不说是一朵奇葩。

         抛开复杂的性能指标,单单巨浪的翼身融合设计外形就十分雷人,以至于在军中它还有第二个绰号——“空中烙饼”。与传统水上飞机大大不同,巨浪的整个机体看不出外飘的机翼,而是彻底的一个前后不对称的椭圆形;从正前方看过去,除了削尖式劈浪船型艏能让人联想起它是水上飞机,一对背负式的“冲云”螺旋桨机组又很容易让人误解它是一艘高速水翼艇;而配装了三套融合式浮筒的腹舱让它看起来颇有些大腹便便,以至于有位海军战士在第一眼看到它时脱口而出:“这饼好大的‘馅’啊!”其实他说的一点也没错,三套鼎足而立的浮筒中间还有一个轻型鱼雷储运/发射舱,里面有大批能让敌舰“大饱口福”的鱼雷大餐。不过,千万别以为巨浪就是艘能飞的鱼雷快艇,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在这架重量与旗鱼级导弹水翼艇不相上下的水上飞机上,绝对第一位的装备其实是机首的“鹦鹉嘴”对海搜索雷达,它正是专门为配合旗鱼海上编队进行远程突击而设计的目标搜索/中继引导雷达,最初曾设想安装在凤凰直升机的海军改型上。有了它,旗鱼导弹艇就可以在远距离发动对敌舰的致命一击,而无需自身犯险了。

         巨浪的多才多艺还远不至此,在它的尾部还配装了两组20管“蜃楼”式烟幕弹发射具,这也是它为何能在上千份海军侦察机设计草案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这种从18世纪初就服役于海军的装备比起现代化的速射炮、导弹、激光和核武器可说是再平常不过了,不过能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恐怕巨浪算是佼佼者了。在短短数秒内,40枚烟幕弹可以被一次抛射完毕,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让被烟幕笼罩的海面上目测可见度和雷达探测距离几乎降为零,而各种目标照射方式也会有瞬间的失效。巨浪之所以能够把烟幕弹抛射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其实它水上飞机的本质就是原因——在抛射烟幕弹时,巨浪会从一般离水面3-8米的巡航高度迅速加力爬升到200-300米,以高速盘旋的方式在预定发射区上空投下所有弹药——显然,这是任何水面舰艇都无法做到的。

         北海舰队副司令陶炅少将绝对可称是巨浪水上飞机的第一拥趸,而且实际上没有他的大力保荐恐怕巨浪是不可能从改进型凤凰直升机那里抢下最终订单的。出身海军世家的陶将军和程世涛上将颇有些渊源,一直以来梦想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建设一支蓝水海军。但事与愿违,中央军委对海军的配合陆空军进行近海防御的角色定位使陶将军等一大批海军的有志之士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在面对迅速崛起的日本海军这个强劲对手的咄咄逼人下。既能执行配合导弹艇进行近海岛链封锁,又可以为主力舰队提供侦查支援,还能对敌重型炮击舰进行高速突袭的全能选手巨浪对于海军的同志们来说,自然比从陆军直接搬来的凤凰要有吸引力的多,陶炅的努力最终从程世涛上将那里换来了15架实验性巨浪样机的批准。

         时势造英雄,这批巨浪样机在一个月后的“红色使命-2049”中苏联合军事演习中完美亮相,它们与阿库拉潜艇的对抗演练上演了一幕让高傲的苏联海军同行们大为惊叹的“猎犬与绵羊”的不对称战斗。而演习过程中,一架巨浪用空包弹鱼雷逼走两艘矛式侦查潜艇和一艘不明国籍快艇(有报道称该船可能隶属于GLA组织)的战果也令程世涛上将觉得脸上增光。巨浪这才赢得了第一批批量订单——200架——同时也创下了中国海军军用机采购史上的最高记录。

  

【作战摘要】

-> 便宜好货——价廉物美量又足,恐怕是巨浪最合适的广告词了。这种快速海面侦察机可以在主力舰队或者突击艇分队进入危险海域之前提供详实的战场情报,同时也能对敌方的侦查舰艇或者运输船进行有限的火力打击,或者把深藏在海底蛰伏待机的敌方潜艇逼出水面。

 -> 凌波微步——采用水上飞机作为反舰侦察兵有诸多好处,除了航速高、视野宽阔外,巨浪独特的离水面数米进行战斗巡航的特征使它完全免疫鱼雷攻击和海豚的声波瓦解炮,而它发射的轻型鱼雷虽然威力远不及矛式潜艇和激流ACV,但这种一边倒的压制是连航空母舰都无法忽视的。

 -> 真空地带——巨浪投掷烟幕弹时使用的跃升-盘旋的独特机动方式使它可以在烟幕弹作用的10秒时间内变成一架名副其实的飞机,规避海面上的敌军炮火。同时被烟幕控制的区域内所有敌我双方海面单位都变得无法攻击,但也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意味着在双方之间产生了一个距离600码的真空带,给旗鱼这种大威力、低耐久的单位足够的时间撤出战斗。 

-> 腹背受敌——考虑到单一的驾驶员同时承担雷达信号兵和两种武器操作手的问题,巨浪没有再配置哪怕一挺轻机枪的武器。所以,尽管它可以依靠全地形适用的翻转式浮筒/起落架转换装置在陆地上执行同样的侦查使命,但是在陆地上时它不能对任何敌对单位进行还击。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4-8-26 08:45

巨浪式水上飞机

 

【基本信息】

 

话说一个烙饼是怎么飞上天的?

感觉不太科学呀

不过烟雾弹这个倒不错

但是现实中的话,很可能队友挨了烟雾弹,转错方向跑到敌人那里了

还有我的错字问题我尽量改

不过马上就要去军训了所以才仓促完结啦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表于 2014-8-26 09:21

话说一个烙饼是怎么飞上天的?

感觉不太科学呀

不过烟雾弹这个倒不错

 

嗯,这种水上飞机与其说是飞机……不如说是地效飞行器一类的东西,所以烙饼的形状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至于烟幕弹么,这个一般来说是用来掩护友军逃命的,而且主要用途是掩护海上的友军逃命。因此只要释放烟幕弹之前就定好了逃跑方向,理论上来说是不会迷航的——当然,撞到礁石或者友军舰只等等概不负责……

链接到点评

海狮级装甲气垫船

 

【基本信息】

制造需求:$1500/15秒

必要升级:T2科技

设计用途:海上多功能武器平台

制造方:致远造船厂

原产国:中国

量产方:中国船坞

生命值:1200

攻击力:80×2连发火箭类

射程:300

速度:陆地60/水面125,搭载重型载具降低为陆地50/水面85

碾压/被碾压等级:30/31

 

【配套装备】

多功能武器搭载平台

8联装CSA-9“长弓”式防空导弹发射具(×2)

“天眼”式目标指示雷达(×2)

“栅栏”式气垫围壳装甲

舰载自动维修系统

 

【背景资料】

         尽管曾经凭借优势的海军在中国沿海占到了不少便宜,如今天斋机器人公司的高级设计师和日韩的前线指挥官们也不敢再嘲笑中国的陆军装甲部队是“旱鸭子”了。这全要归功于致远造船厂的海狮级装甲气垫运输船,有了它,战神坦克、龙马步战车甚至炎黄坦克这种超重量级选手都能在水上如履平地,和海啸克各领风骚。这种其貌不扬,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奇形怪状的气垫船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部是半开敞式的多功能武器搭载平台,后部是一艘标准防空护卫舰的装备和两组涡轮动力系统。如此独树一帜的设计曾经一度被冼辉和戴宏逵认为是和他们私交不错的致远造船厂总工程师马士庭的一个玩笑,不过很快,这两位一直在军队作战模式上意见相左的上将就都对这种新式两栖作战单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海军一直就是中国军队中的弱势,所贯彻的是近岸防御思路,极端强调与空军和陆地支援炮火的配合,因此太过昂贵的攻击战舰是不可能得到大批订单的。在中国海军界算得上少有的能呼风唤雨的人物之一的马总正是抓住了这一原则,才能让两位出身陆军的上将欣然接受海狮级气垫船。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日韩灵活多变的两栖化陆军战术和极力推崇突击级驱逐舰的美国军事专家“由海到陆”的先进军事思想也客观推动了这一级新式舰艇的快速列装。在设计中,马总和他的队伍参考了盟军IFV的理念,使这级两栖舰艇具备了多元化的陆军火力,在陆军的强大火力向海洋延伸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狮的原型是两年前中苏联合研制的阵风级气垫护卫舰,该舰在现在多功能武器平台的位置上搭载了一门100毫米速射舰炮和两组40管喀秋莎火箭发射巢,对海对陆火力均十分旺盛,而且通过特制减摇装置克服了这些武器的射击稳性问题。当时马总正是负责该项目的中方首席工程师,但最终该级舰艇因为鲨鱼级潜艇和旗鱼级导弹艇的强势竞争而最终下马。不过,这个设计方案的数项创举,包括航行射击减摇系统、外敷式“栅栏”气垫保护装甲和左轮手丵枪式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为它的重新粉墨登场埋下了伏笔。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军方对陆海军协同作战的要求日趋紧迫,可长期不受重视的海军只能用传统的通用登陆艇,甚至是征调来的民用船只搭载坦丵克和步战车投入战斗。几次实战带来了惨痛的教训,这些机动、防护无一出色的舰只不但成了海上的活靶子,还因为剧烈的颠簸以及海浪影响,让经验老道的陆军神炮手们的命中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主张机械化步兵运动战的冼辉,还是钟爱大规模装甲集团的戴宏逵,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马总的简化式阵风气垫船。

         这种在致远造船厂和海军总司令部支持下开始试验制造的、代号“海狮”的两栖舰艇去掉了原先阵风的3门重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按对象调节大小的装甲防护平台。这个平台不但可以像步战车那样为士兵提供射击窗口,也能通过简单的快速嵌入一辆陆军战车的方式而变成各种胜任不同任务的打击平台。这样做一方面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为海军寻求与陆军的合作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过,这种直接的“嫁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使得海狮级气垫船在设计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尽管比起通用登陆艇和民船,海狮基本不存在射击稳定性和防护力、机动性等问题,但在搭载炎黄坦丵克和敦煌重炮时的舰体重心偏移问题还是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故而在最终的设计蓝图里,海狮不得不采取了发动机分力平衡的方法,这也就意味着在搭载重型武器时,海狮不得不把航速降下来。

         由于本质上是护卫舰,海狮配备的“长弓”式8联装旋转垂直发射系统也是绝不能被忽视的。这是中苏联合研制的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防空系统,不过也正是它的高昂造价让海狮身价大增。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比起拥有大批量牛蛙两栖防空车的苏联,中国海军更加缺乏高速防空舰艇为舰队提供庇护,所以海狮的入役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海军大力推动的结果。面对这种性能优异,但却是被海军和陆军最高指挥部联手“催”出来的新式军舰,前线指挥官们要学会更加精打细算了,因为装上陆军重装备的海狮要比绝大多数海军舰艇更加昂贵,在打击敌人之前必须保证它的安全不能出一丁点纰漏。对于这些战战兢兢的使用者来说,除了海狮的高速度和重防御,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致远造船厂的工程人员还为它安装了快速自动维修系统,以保证快速回复战斗力。

  

【作战摘要】 

-> 有容乃大——海狮气垫船上宽大的多功能武器平台不但可以为5名步兵提供有效的保护和发挥各自火力的射击窗口,还可以让各种原本只能望洋兴叹的装甲车辆当一把实实在在的弄潮儿。但由于载具的固定器和后坐力消减系统与步兵的碉堡平台是互斥的两套装置,指挥官们不能不接受海狮不能同时搭载人员和载具的尴尬。

 -> 遮天大伞——中苏联合研制的“左轮手枪”式的单口8联垂直发射系统大大提高了防空导弹的发射和供弹效率,海狮搭载的两组可以独立作战的“长弓”防空导弹系统从锁定到命中敌机一般不会超过数秒,而同一套发射系统两弹射击的间隔仅有短短1秒,所以,指挥官们只需要几艘这种舰艇就可以支撑起海上防空火力网。

 -> 的士速递——凭借尾部两套强劲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和独特的气垫减阻系统,海狮甚至可以胜任给自己的小兄弟旗鱼级水翼快艇上一堂高速航行训练课。更令人振奋的是,即便海狮的船长们把航速飙到了55节,但极好的航行稳定性让他们乘客的准头并没有打多少折扣。不过这些对搭载重型载具的海狮并不适用。

 -> 由海到陆——海狮气垫船极好的贯彻了在中国海军和陆军之间搭建通用性桥梁的使命,而且它凭借出色的防空火力、海上高机动力和不错的防御力稳坐海军订单的头把交椅。不过,从海洋驶上陆地的海狮与各类重型坦克相比,尽管造价不低,但无论是防护力还是机动性都不显得很突出,毕竟海洋才是它们的竞技场。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4-8-27 08:22

海狮级装甲气垫船

 

【基本信息】

 

这是尤里的坦克堡垒海面移动版吧

话说放空昂贵的话

一个编队有几个装上类似防空履带车的金属风暴型防空战车如何?

不过碰到日本的战争要塞就悲剧了吧

话说,核弹步兵集群高速运输比坦克有效吧

就像凤凰直升机一样

而且这是在海上

链接到点评

长征级核潜艇

 

【基本信息】

制造需求:$2200/25秒

必要升级:T3科技

设计用途:重型制海/战略打击舰

制造方:华夏船业集团

原产国:中国

量产方:中国船坞

生命值:1000

反应装甲耐久:600

反应装甲消耗:10/次,对舰体伤害10点/次

攻击力:150×2连发高爆类/55×2连发鱼雷类

射程:导弹200-750/鱼雷225/中子丅弹头750

速度:85

碾压/被碾压等级:0/无法碾压

 

 【配套装备】

“龙啸”式战术导弹发射筒(×2)

“海影”式水压流鱼雷发射管(×2)

“魔咒”式中子死亡射线弹头

压力敏感的覆瓦爆裂反应装甲

稳定态重水核反应堆

 

【背景资料】

         在GLA遭到中、盟联合毁灭性打击的同时,貌合神离的全球联合战线也走到了崩溃的前夕。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亚太新变局和苏东第二次剧变的风起云涌,很多关心共和国未来命运和在国际社会中大国地位的人士开始注意到人民军队的各种弱势。即便有可以抗衡苏美的钢铁之师,有媲美日韩的先进智能机械,有比肩GLA的忠诚战士,甚至还有几乎战无不胜的空中守护神,共和国都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面对可能出现在自己海疆的将军战列舰、航空母舰甚至是无畏舰,现在的海军无法进行对称的反击,更不要谈摧毁敌方前进基地,把战火控制在国门之外了。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首先要有一支蓝水海军,看到差距的中国海军人渴望能真正的在远洋架起万里长城。

         全球联合军开始大规模统一行动的一年多以来,在南中国海,旗鱼导弹艇和巨浪式水上飞机凭借岛礁高脚屋火力点的配合完美的完成了打击GLA海上力量的任务,为中国海军赢得了世人尊重。指挥这支分舰队的南海舰队参谋长郑海成在凯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可谓春风得意,但在被问到中国为何至今仍不发展远洋打击火力的时候,郑参谋长一时哑口无言。而这时一位列席的将军站了起来,炯炯虎目环视一周,铿锵有力地说:“中国,必然走向大洋!”——他就是让西方国家敬畏非常的核武大将程世涛。

         尽管有人把这看成是官场上的把戏,但一向雷厉风行、说到做到的程将军并不是在为郑参谋长撑面子,一个代号1090计划的庞大项目在联合作战开始前就已经在他的主持下启动了。这个保密工作做到极致的项目的成果就是长征级核动力潜艇,在程将军放出话来三个月后,这种超级潜艇的首舰“岳飞”号就在天津华夏船业集团的十万吨级造船位上竣工下水了。中国海军如此隆重的接收舰艇在接近百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数百家西方媒体也把这一盛况进行了大肆宣传。不过,之后再也没有一艘长征级潜艇下水——至少情报如此——西方社会对这种威力巨大、但形单影只的超级舰船的兴趣也随着时间慢慢消磨了。

         不论是西方军事评论家还是盟军的高级智囊团,对长征级潜艇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敬佩而又不屑。这看似矛盾,实际上毫无问题。作为这个历史上最值得敬佩的利器的缔造者,长征的设计师们花费了无尽的心血,实际上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退役的那天起,这些人就在努力开发全新的替代品。十年磨一剑,必能斩金断铁,长征装备的“龙啸”式战术导弹在服役后的演习中大放异彩,无论是破坏力、精度还是抗干扰、抗拦截能力都与苏联那举世闻名的V-4火箭不相上下。而令观摩团更为震惊的,是“海影”式水压流自导鱼雷在25000米外精准击毁以29节高速航行的靶船的那一幕。还有对外公布的新式稳定态重水聚变反应堆,核武大将特批精英团队的大力配合让长征更加不同凡响。这种新式反应堆根本不需要装填任何核燃料,只需要在400-1000米的深度收集纯化氘重水,用一种目前世界上仅有的稳定分子网反应器进行可控核聚变,使得长征根本不用浮出水面也能走遍五洲。所有这些都能成为长征级受到敬佩的理由,而那些人不屑的理由更为简单,中国海军绝没有财力再建造第二艘这型潜艇。

         不过这些人错了,而值得他们庆幸的是,盟军不是这个天大错误的受罚者。这一次,和GLA勾结、趁东欧之乱在中国背后发动大规模入侵的日韩海军成了替罪羊。很快,老谋深算的前线指挥官“帝国阴影”长间晋三就向总部呈文,阐述了他关于中国至少拥有7-9艘长征级潜艇的透彻战略分析。而且,在精通高科技武器的天西贤治后来的一份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了这种深海鬼魅的一系列肯定未公开的、不可思议的特点。其中最令日韩军事高层震惊的是该级舰可能配备了中子死亡射线弹头和一种诡异的反应装甲,前者是从数个被“完好的摧毁”的基地(无生还者)推测出来的,而后者则是被矛式潜艇在黑匣子里留下的最后录音证实的。尽管总部极力压制了这一消息的外露,但在后来一次3艘剃刀巡洋舰、5辆海啸坦克对1艘长征核潜艇的围攻中,日本人彻底感受到了这种覆瓦式爆裂反应装甲的厉害——无论是炮弹还是鱼雷都只能引爆外层装甲,而不能伤及潜艇耐压壳一丝一毫。

  

【作战摘要】

 -> 深海鬼魅——天西贤治对长征级的称呼“深海鬼魅”如今已被写进了世界海军教科书。由于与其他只适合近海作战的小型舰艇无法形成步调一致的编队,这种与众不同的主力舰拥有两套大威力武器系统,可以完全胜任在远洋独立作战的使命。而且“海影”鱼雷发射时母舰不必浮出水面,更加强了它的打击隐蔽性。

 -> 生灵抹杀——程世涛上将的鼎力支持为长征级核潜艇的恐怖战力提供了保证。除去领先世界的重水反应堆,“魔咒”式中子弹头更是锦上添花。“龙啸”飞弹可以在数十秒内完成高爆弹头到中子弹头的更换,而这枚在空中爆炸的中子弹会释放大量死亡射线,抹杀影响范围内所有生命体,不论是驾驶员还是躲在建筑物里的人员,只有移动基地可以免疫。

 -> 李代桃僵——设计人员的呕心沥血让长征级以一艘潜艇获得了媲美战列舰的防御力,独出心裁的压力敏感反应装甲功不可没。这种装有防水钝性炸药的装甲模块由敌方弹药的触及压启动,爆炸后产生向外推的巨力,可以把任何已知武器的伤害降为零。当然,这种爆炸会对潜艇产生稳定的、不算太高的伤害。

 -> 千斤反惧四两拨——但也正是反应装甲“以暴制暴”的独特属性,使长征级核潜艇在对抗某些装备轻型武器的单位时反倒要格外小心。因为反应装甲的耐久不是按敌方攻击力消耗的,而是按敌方攻击次数不断减少的,也就是说,天狗的一串机炮弹会比将军舰的6炮怒射更能伤害长征级潜艇。

 

【编者自评】——熊猫又见熊猫同志的自评(本设定中已经设计好数据的单位几乎全部来自熊猫同志)

         长征级核潜艇取名自我国核动力潜艇的现实代号,也隐含了它独立作战能力强、善于发动敌后攻击的“独行侠”风范。这个单位有类似《尤里的复仇》里雷鸣核潜艇的全部攻击模式,而改善的一点是它在用鱼雷攻击时不必像矛式潜艇、鲨鱼级潜艇那样浮出水面,所以决定了对方没有反潜单位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但作为平衡,它的鱼雷攻击力没有剃刀高,射速也比较慢。

         与其他势力的主力舰相比,该单位的实际耐久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被轻易击沉。设计中它可以依靠独特的爆炸反应装甲将其承受的任何攻击的实际伤害变为10点/次,这就使它在对抗敌方高级制海战舰时非常沾光,但也让它在对抗天狗、激流甚至步兵等高射速、低伤害单位时反而极其脆弱。一旦600点装甲耐久消耗完,长征也就剩下400点正常的生命值了。

         由于长征级核潜艇比其他主力舰移动速度都要快,而本身又是隐蔽性极好的潜艇,所以根本不适于和旗鱼、巨浪、黑潮坦克等等自己都需要掩护的小型单位配合。长征非常适合单干,配合侦察部队进行导弹突袭才是王道。如果硬要编队的话,海狮级气垫装甲船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F技,中子弹的死亡射线影响范围比航母的断电炸弹要小,可以把这一区域内全部的步兵立即杀死,同时清空民房,并把载具和建筑物全部变成无人状态,只有主基地免疫(很可惜,帝国的超级要塞也免疫)。被清空的载具和建筑物只能分别由初级步兵和工程师重新夺回,所以这个技能并不是娜塔莎狙杀乘员的扩大版,它的作用更在于让敌人赔一笔钱。理由很简单,其一,该技能有弹道时间,很多单位可以躲开;其二,这个技能大多数时候是在敌人的地盘上使用,你根本不可能派遣一支占领军去成功抢占这些中立单位和建筑。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表于 2014-8-27 09:38

这是尤里的坦克堡垒海面移动版吧

话说放空昂贵的话

一个编队有几个装上类似防空履带车的金属风暴型防空战 ...

 

如果单纯让它充当防空平台的话,倒也是可以载上一船的坦克猎人,那样的话就是5个导弹兵+两组长弓防空导弹系统,威力略超过搭载一辆龙马战车。不过中国这面没有重型两栖单位,如果登陆作战的话怕敌车碾压——海狮没有对地能力。

链接到点评

“云顶天宫”级浮空母舰

 

角色定位:大型空中远程火力支援单位

制造方:中国西安航空设计集团+中国江南造船厂

量产方:无,直接从高空召唤

出场需求:中国船坞+中国机场+技术研究部

信念:苍茫星空,谁与称雄

  

【配套装备】

反中子干扰聚变反应堆X2

中型内置浮空气囊X10

巨型的三体主结构舰体

“青鸟”式远程无人攻击机X8

自动生产型无人机机库X8

“国际歌”式核子射线炮

核供电力场护盾发生器

无人机收发电磁辅助系统

中微子操控链接系统

  

附:青鸟无人机的资料

三角形的机身+差动外倾双垂尾

“猢狲”燃烧穿甲航弹X2

中微子链接接收器

多功能观察系统

 

 【背景资料】

        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其海军实力却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尽管中国将大量资金投入海军军事建设,但是涉及整个海军体系的革新依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无论“旗鱼”导弹快艇、“巨浪”水上飞机获取过多少战果,以它们作为主力的中国海军都依然只能算是一支“轻型海军”;“长征”核潜艇固然强大,但是在海军舰队正面交锋过程中却难以与日韩将军战舰、盟军航母甚至是苏联无畏导弹舰相媲美;至于“海狮”······用运载的陆军单位作为对海攻击手段的船只真的能够被列入对海作战的计划中吗?所以面对编制完整的主力舰队,中国海军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其实若说是全无办法,那也不尽然。中国海军曾经计划仿制盟军航母,并开发出了与“天空骑士”不相上下的无人机“青鸟”,作为载体的三体战舰和能够自动生产无人机的微缩版舰载工厂也已经设计完毕。根据海军的预计,这种新式的巨型战舰能够成为中国海军舰队强有力的作战核心。可是海军关于新型战舰的预算案却在人大卡了壳:来自GLA的威胁令陆军抢走了大部分军费(这也得益于出身陆军的戴鸿逵和冼辉,他们在中央军委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剩下的部分又被程世涛麾下的科研单位分去了不少,余下的军费已经不足以支持海军开发如此规模的战舰。当北海舰队副司令陶炅少将把来自海军的各种抱怨向唯一比较重视海军的程世涛倾诉一通之后,核武大将用一句话就让发了足足三个小时牢骚的陶炅闭了嘴:“就算把军费拨给新战舰,海军拿得出来相匹配的辅助战舰群吗?”纵使以陶少将一向飞扬跳脱的性子也不敢再说什么了:除非获得有陆军那种规模的军费,否则正在秘密研发“长征”级核潜艇的海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而戴鸿逵和冼辉也绝不可能答应这种分配方案。就这样,开发新一代制海舰的计划因为经费的原因而落得个有始无终。

         2047年援苏战争打响之后,中国海军亲眼看到了西太平洋上美国和日韩的舰队是如何在苏联的领海上耀武扬威,而原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业已全军覆没,结果己方对海上舰队决战基本上束手无策。一想到要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作战,深受刺激的中国海军就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开发出新的主要战力,为此他们与同样缺乏大型远程打击能力、而且同样在军费问题上不受待见的空军,将原有的设计大规模修改之后再次上报。且不论空军,海军对此可是志在必得,长期互相较劲的北海舰队副司令陶炅和南海舰队参谋长郑海成这次一起宣布:人大再不通过这次的项目,他们就一起辞职以示抗议!

         这两位海军将领的底气也不是平白得来:改进之后被命名为“云顶天宫”级的新型武器,是一艘拥有两座聚变反应堆和十个中型内置浮空气囊的三体浮空战舰。这款由西安航空设计集团总设计师谢连环和中国江南造船厂总设计师陈文进联手打造的超越时代的兵器拥有令人惊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在防御方面,它不仅拥有强悍的装甲,还有由聚变反应堆提供能量的力场护盾,这种脱胎于铁幕装置(不要奇怪,新苏联的很多科技项目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防御系统虽然没有前者那种能够将单位变成无敌状态的逆天能力,但是却能够持久的发挥作用,直到聚变反应堆的能量被连续挪用到其他地方或者在一定时间内遭受过量的攻击;而在攻击方面,经过改造的“青鸟”无人机(每次能出动八架,被击毁后相应的机库能够立即新造)能够把无数的燃烧穿甲弹准确的发射到敌人的头上——这种密集的火力不仅能对敌舰的上层部分构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对地面的建筑和载具也有极大的威胁(当然对付步兵是完全无力),这决定了它不仅能够执行对舰打击的任务,而且还能作为空中远程打击火力为地面作战提供支援。唯一值得诟病的也许就是它那糟糕的机动能力了,谢连环总设计师表示沉重的舰体(尤其是浮空母舰下方还要装设装甲,这决定它比同级战舰更重)使得聚变反应堆要把相当一部分能量放在维持浮空上(单靠气囊是肯定不行的,只是起辅助调整作用),因此无力提供更好的机动性,浮空母舰的航行速度也就只能和日韩的超级要塞一个档次。

         不过,“云顶天宫”还有一样秘密武器能够弥补它在机动性上的劣势,这就是由程世涛大将提供的“国际歌”式核子射线炮。有心人看到这样大杀器就知道为什么陶炅和郑海成当初敢发下那样的豪言壮语了,核武大将的支持绝对是够分量的:这种核子射线炮无论是对海上的军舰还是对地面的建筑都有着极为可怕的杀伤力,尤其是在攻击地面目标时其核污染更是能在相当的范围内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被击中的倒霉鬼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损伤,而且还要因为核子射线而导致精密仪器受损、F技能无法使用——前提是还能在这种可怕的破坏中活下来,步兵单位在杀伤范围内基本都是只有被秒杀的份。即使是对于空中单位,它也能够应付一二:虽然打不了那些灵活机动的高速飞机,但是对于慢吞吞的T3单位还是应付自如。也许这种核子射线炮的唯一缺点就是耗能过大,它的发射是建立在“云顶天宫”浮空母舰抽取其四分之一的护盾能量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最多能连续发射四次,此后就要等待被耗光的护盾缓慢的自我恢复,同时还要祈祷恢复护盾的努力不要被敌方攻击而打消。

         “云顶天宫”级浮空母舰是世界军事史上奇迹一般的存在,虽然也许不及日韩超级要塞和雇佣军的变形机场那么强悍,但是依然是填补中国海军和空军重型火力空白的优秀产物。无论是在浩瀚的太平洋,还是在遥远的亚欧大陆腹地,“云顶天宫”都在中国最优秀的军官的指挥下为新华约带来一场场看似不可思议的胜利。

 

【作战摘要】

->恐怖战力--八架青鸟无人机与准超级武器核子射线炮的组合赐予了其极为强大的远程攻击力,尤其是那门“国际歌”大炮,在对日战争中的第二次台北战役时,一台浮空要塞被驻守在台湾的“云顶天宫”四号舰“广寒”一炮打得重度损毁,当场失去战斗力。由此可见其强大的攻击力。

 ->强力防护--脱胎于铁幕的力场护盾与自身的装甲系统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防护能力,要不是因为国际歌大炮会出现和护盾抢能量的局面,那它就足以全面压倒浮空要塞了。

 ->变相伤血--虽然国际歌大炮极其强悍,但消耗护盾能量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七伤拳,可以说一炮就会耗掉自己八分之一的血量,而且开炮的时候还不能释放或回收无人机,并且在护盾能量低于百分之二十五的情况下该武器将因能源不足而无法使用,所以学会在什么时候用这招是每位有权利在战场召唤它的指挥官的必修课。

 ->优价龟速--由于不追求超级要塞那种变态的高智能AI控制系统,甚至连无人机也是靠机师通过中微子通讯连接系统在母舰内进行遥控的,所以其在价位上还是要比超级要塞低一些的。但是由于加装了核反应堆和核子射线炮这一类玩意儿,所以也别指望它能便宜到哪儿去,并且因为相同的原因,它的速度也相当令人不淡定。不过对于一台母舰来说还是勉强足够的。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中国最高机密协议

 

第一竖列(由上至下) 

1 赤色军团:五个以上(包括五个)的中国步兵(不分种类)一起行动时,速度变快。

 2 红色闪电1:运输机向地图上任何一个没有战争迷雾(包括半战争迷雾)的地点空降3辆黑潮无人坦克

 3 红色闪电2:运输机向地图上任何一个没有战争迷雾(包括半战争迷雾)的地点空降4辆黑潮无人坦克

 4 红色闪电3:运输机向地图上任何一个没有战争迷雾(包括半战争迷雾)的地点空降5辆黑潮无人坦克

 5 动力强化:炎黄坦克、长征级核潜艇、云顶天宫级浮空战舰速度提升百分之三十。

 

第二竖列 自上到下

 1 地狱火就位:强化所有火焰类武器的攻击,使得红色火焰变成强化的蓝色火焰。

 2 精锐部队:强化一定区域内地面单位的能力,(相当于铁幕范围)不同的单位会有不同效果。战神坦克为强化一层额外装甲、龙马直接升级为老兵级别、祝融部队会获得双倍血条 。。。(有补充再加)

 3 战术飞弹:向地图上任何一个没有战争迷雾(包括半战争迷雾)的地点发射一枚常规弹道导弹。

 4 飞弹指挥官:战术飞弹 技能 可以使用两次。

 5 钢铁兵团: 强化指定范围内所有单位的恢复能力 使用该技能 可以快速 恢复所有单位 的HP 该效果只能持续 10秒,每秒恢复百分之三——10秒内单位离开该范围则效果消失

 

第三竖列

 1 火眼金睛:召唤一台隐形侦查直升机到控制中心来,该隐形侦查直升机没有攻击能力。隐身并且反隐形。每3分钟只能召唤一次,指挥官始终只能拥有一台隐形侦查直升机。

 2 生产跃进:激励工人的工作热情。使得某个建筑制造单位或者升级的速度加快50%,可以对矿场使用。1分钟冷却。效果持续时间20秒。

 3 EMP攻击:指挥部调动一架超音速轰炸机指挥官指定的地点投掷一枚EMP炸弹,攻击范围内所有(不分敌我)车辆、建筑全部瘫痪15秒,步兵中的苏联磁暴步兵、盟军冷冻兵、日本坦克杀手、中国祝融部队无法行动无法攻击,中国坦克猎人和盟军标枪导弹兵射速降低。

 4 EMP饱和攻击:2架超音速轰炸机投掷2枚EMP炸弹。攻击范围为原来2倍的区域。普通单位瘫痪时间不变。但是制造建筑影响时间延长5秒。

 5 EMP地毯式攻击:4架超音速轰炸机投掷4枚EMP炸弹。攻击范围为原来3倍的区域。但2枚EMP炸弹叠加的区域影响时间翻倍。并且会造成每秒1%的伤害。

 

中国超级武器 

主超武:战术核武器——向指定地区投掷一枚威力巨大的战术核武器,伴有辐射、冲击、电磁干扰效果。

 次超武:通讯扰乱仪——在指定范围内制造一场强有力的信息干扰,对所有拥有电子通讯设施的敌方单位进行招降宣传。敌方单位在扰乱仪工作期间如果没有移动到其影响范围之外,就无法接受新的命令,并且在位于影响范围内时攻击准确率、发射速度、机动力下降百分之五十;红血的敌方单位如果在影响范围内持续待到一次影响时间的三分之一,就会投降。我方任何单位处于此范围内者,同样无法接受任何命令,但是攻击准确率、机动力、发射速度上升百分之五十。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光荣只是幻想——2054-2057年欧洲解放战记(上)

 

        (一)暗流涌动        

        当战火已经在欧洲断断续续的快要燃烧到第七个年头的时候,和平似乎就要降临到这块多灾多难的大地上:曾经威震欧罗巴的GLA“欧洲军团”收缩到了意大利,而且还在继续将士兵和装备向非洲转移;怀着浓厚的戒心在德国相互对峙的盟军和红军(这种对峙使得并非战败国的德国和奥地利处于一种奇怪地被分割占领的状态),也承诺将在选举结束后准备撤军。普通的欧洲民众都相信——或者说他们愿意相信——欧洲将成为首个从三战的战祸中挣脱出来的“福地”,他们再也不会受到战争的折磨了。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德国和奥地利的选举曝出了各种各样的麻烦,譬如贿选和舞弊;西方拒绝承认那些2047年东欧大起义期间由共 产党人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而认为2050年GLA袭击之前那些由干涉军扶植起来的“维持会”是“正统”;苏联怀疑那些以“调查2050年在东欧被俘或失踪的北约官兵情况及北约财产损失”为名进入东欧活动的那些“调查员”实际上正在服务于一些更加秘密而危险的使命……最大的危险征兆在于欧洲盟军最高指挥权的转移——从鲁尔反击战以来一直存在的罗伯特·宾汉元帅和罗德尼·盖茨五星上将在指挥权上“双雄并立”的局面在2054年初成为了历史,一向被视为主张同新华约阵营合作对抗GLA的温和派领袖的罗伯特·宾汉元帅被任命为即将开辟的盟军“非洲战区”最高司令、而跟未来科技公司走得很近并以反共为特征的罗德尼·盖茨上将掌握了欧洲盟军的全部指挥权,很明显将战功卓著的宾汉元帅调任一个尚未开辟且没有所属部队的军区是一种削弱兵权的作法。欧洲每一家媒体都在呼吁和平并且指责苏盟双方中的某一方试图破坏和平——偶尔也能看到同时指责双方的——用真真假假的消息与分析将读者们忽悠的晕头转向。在外交官们的唇枪舌剑、政府间雪片一般的公文和报刊广播电视的吵吵嚷嚷的背后,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有条不紊的悄然展开。        

        早在2047年东欧大起义爆发之前,新共 产国际就怀疑北约正在秘密研究一种极其可怕的超级武器,主要负责这一项目的则是未来科技公司。未来科技公司甚至放弃了关于天基能量武器平台的大部分项目投标,而集中绝大多数科研力量投入到关于该超级武器的研究当中。理所当然的,北京非常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值得未来科技公司这样的超级托拉斯如此投入:在牺牲了为数不少的情报人员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终于浮出水面——超时空传送仪。        

        这个凝结了人类最高智慧精华的科技造物能做到此前只能够被幻想的事情:瞬间移动。详细说来,超时空传送仪能够将大量的非生命物体完好无损的从一个或多个事先设置好的能量场中瞬间转移到另外一个或多个已经测定了空间坐标的非密封开阔地带上,如果这个非密封开阔地带足够大、那么被传送的物体仍将按原顺序排列。北约已经进行过的试验显示,如果生物待在密封的车辆内进行传送、那也将是安全的。换句话说,北约拥有了在任何时间向全球几乎任何地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袭的能力,而对手似乎没有什么可行的办法来防御这种突袭。        

        这种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让盟军中那些企图使用武力征服全世界的强硬派人士和未来科技公司有了足够的底气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在2053年底超时空传送仪的最终型号开始投入运转时,这些强硬派利用这张底牌把那些主张与新华约谈判的温和派在政治和军事上降到无足轻重的地位——例如被架空的宾汉元帅——并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和平谈判麻痹北京和莫斯科,伺机将大量军队传送到新华约的心脏地带发起攻击,趁对手因要害被袭而陷入混乱时从正面发起总攻、摧毁对手部署在边境地区的主力部队,最后占领整个新华约及其解放区。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相信,超时空传送仪能让他们在几天之内就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在半年内完全占领被瘫痪掉的苏联和中国。        

        2054年3月1日,上百个淡蓝色的光球出现在分布于西欧、北美、日本列岛的各个事先设置好的能量场当中,数十万最精锐的盟军士兵正准备乘车进入这些能量场、对新华约发动致命一击。盟军的领袖和未来科技公司的董事们用骄傲而自豪的眼神通过直播打量着这壮观的一幕,相信这个历经多年研究和数月准备的行动将彻底打垮那些可恶的共 产党人——即便现在新华约侦测到各能量场中发出的波动、一切也都太迟了!        

        当淡蓝色的光球逐渐转化成深蓝的颜色、超时空通道已经稳定的开放时,已经有性急的董事在直播室打开香槟庆祝。然而下一刻这狂喜的心情就一扫而空:在此前直播超时空传送实验时非常稳定的直播屏幕突然布满了雪花点!还没等惊愕的高官、董事和将军们回过神来,一脸煞白的技术人员就闯入直播室,报告了一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西欧北美的能量场出现空间异常、完全失去联系!日本列岛上各能量场周围出现了覆盖整个传送场地的纳米虫群!几秒钟后,准备从中欧向苏联发动正面进攻的盟军的集结点、全球盟军最重要的基地和舰队、盟军控制的核心军事工厂和矿场中突然都爆发了“白洞”式的空间喷发,与能量场一起失去联系的几十万盟军及其装备与作战物资的残骸就被狂暴的空间乱流裹挟着、横扫了各空间喷发点周围方圆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的地区!当整个盟国的高级军政机关都陷入到歇斯底里的疯狂达数分钟后,新的消息传来了:新华约各成员国偕同日韩同盟的外交人员向盟国发布了宣战声明。        

        为什么事先试验过很多遍、已经被盟国和未来科技公司最优秀的科学家判定为万无一失的超时空传送,却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出现了这么重大的事故呢?这其中的缘由要从2050年说起。        

        2050年秋天,由于西欧盟军拒绝提供支援,雇佣军在巴伐利亚保卫战中失败、不得不退出德国并将他们在德国西部的那些已经无法继续守住的地盘(包括关键的鲁尔区、它在2051年春天决定了整个西欧命运的防御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给了盟军。出于对盟军背信弃义的报复,雇佣军决心转投新华约的阵营、并与其展开了全面的合作,其中包括在科技方面的合作。在技术交流的过程中,新共 产国际的科学家们对“虚空突击兵”装备的、基于空间转移原理而研制的相位转移炮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已经超出了对一种能够实现量产的高技术步兵武器(尽管它确实非常“神奇”)所应有的兴趣程度——这些科学家随后得到了雇佣军方面提供的样品和各种技术文件、包括相位转移炮在盟军内部进行的那一系列失败实验的记录。这些资料表明一旦空间转移失败,那么被转移的物体就会被空间乱流绞碎并且在某个地方被“吐”出来、“吐”出来的时候会伴随着很大的空间能量混乱而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这份新的情报很快便被新共 产国际与此前得到的来自欧洲战场的信息联系起来:驻西欧的苏联军事观察员在报告中提到“当一枚时空炸弹在传送读秒阶段被击毁后,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盟军前线指挥官都拒绝在短时间内向该地区投放第二枚时空炸弹”。两相结合,新华约似乎看到了对抗超时空传送仪的一丝希望。        

        很快科研机构就根据这些情报给出了解决方案:在传送目标点制造一次足够大规模的爆炸或者在超时空传送过程中突然密封传送能量场,都可以造成超时空传送的失败并且在某处形成“白洞”式的空间喷发,甚至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影响喷发的位置。不过问题到这儿还没完:密封处于敌人周密防御之下的传送能量场肯定是新华约力所不能及的,但即便是爆破传送目标点也必须先知道它在哪儿、以及盟军打算何时传送(至少精确到天)。虽然苏联军事观察团从西欧发回了大量有关时空炸弹的情报(譬如历次时空炸弹使用的精确时间)、结合新华约科研机构对空间能量波动的观测也可以分析出一些规律,但如果不了解超时空传送仪的设计、单靠这些零碎资料展开分析是完全不够的。        

        【注:时空炸弹之所以只是一种战术武器,就是因为中子干扰技术使得全球大部分核武——除了程世涛大将麾下科研团队研发的战术核武器之外——都无法使用,而传送物体的总体积总质量越大、所耗费的能量也越大,事先的能量调整需时越长、能量波动也越明显,所以使用时空炸弹只能作为一种战术武器来应用。为了保障时空炸弹在空间能量中的稳定性、也需要盟军前线基地进行引导,因此也很难利用它来搞暗杀或者敌后破坏。】        

        天无绝人之路,由艾哈迈德·努尔夏提发布的“改革报告”所引发的GLA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争论,终于在开罗演变成了一场针对崔克斯博士(又译作斯拉克斯博士)的军事政 变。虽然“三巨头”中保守派领导人崔克斯博士和改革派领导人科塞德王子(又译作阿萨德亲王)很快在庄斯将军的调停下握手言和、避免了争端升级为内战的最坏结局,但是为了维护威信、一场“整肃行动”依然是不可避免的。一名曾经在科塞德王子领导下参与了2050年对北约的网络战、现在被分配到一支崔克斯博士的部队中担任“监军”的高级军官由于受到双方面的怀疑,不得已裹挟部下投降了新华约。虽然由于他本人指挥能力的拙劣和部下的离心离德,这次“叛乱”很快就被仍然忠于GLA的军队所镇压,但是他掌握的情报却为新华约补上了最后一份拼图——在2050年对北约的网络袭击当中,GLA获取了海量的情报、其中就包括关于超时空传送仪的资料,加之这位军官自己也领导了一个对未来科技公司进行渗透的情报组织,其结果就是新华约现在获得了一份关于超时空传送仪的完整资料!现在新华约万事俱备,只等盟军发动超时空传送计划、然后就给他们一个终生难忘的反击。        

        2053年底,最终型号的超时空传送仪已经开始运转、并为几个月后发动的超时空突袭而进行能量调整,盟军要求在日本列岛建设用于传送的能量场、并且命令日韩联盟配合盟军的超时空突袭进攻北朝鲜与中国沿海地区。以征服世界作为日本的“天命”的芳郎天皇认为,盟军的超时空突袭倘若胜利、就将奠定其无可动摇的世界霸主地位,日韩必须采取阳奉阴违的方式来削弱盟军阵营。因此,日韩秘密告知新华约关于盟军超时空突袭的计划,包括盟军计划动用的兵力、传送时间、传送地点和日韩掌握的关于超时空传送仪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资料。新华约在对照了己方已经掌握的情报(这里面包括科研机构对已投入使用的超时空传送仪能量调整情况的监测)之后,确认了日韩方面的诚意,因此答应了与日韩进行秘密的合作、包括与日韩一道向盟军宣战和告知日韩关于反制超时空传送的方法。当然,新华约没有排除这是盟军授意日韩实施反间计的可能,因此除了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务(包括收缩海军舰队)之外,还以各种理由在预计盟军将发动超时空突袭的东北和华北修筑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防御圈并疏散了工厂。        

        2054年3月1日,仍然被蒙在鼓里的盟军发动了“志在必得”的超时空袭击,结果演化为一场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除了遭到传送失败引发的时空乱流的沉重打击外,盟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节节败退:在亚太,日韩同盟伙同已经投靠他们的“东南亚军团”,对盟军在太平洋上的基地和舰队发动了秋风扫落叶式的进攻,盟军根本无法抵抗有超能力特种兵、超级要塞、浮岛基地和将军刽子手这些可怕兵器的日韩联盟的疯狂进攻,很快丧失了包括夏威夷在内的诸多战略要地;在欧洲,苏联虽然碍于在德国出现的时空乱流而无法立即发起陆上攻势,却趁着盟军的基地和舰队被时空乱流搅得一塌糊涂的机会,使用新研发的超级武器真空内爆弹轰击了盟军的海军舰队和重要工业中心、核心军事基地,随后每天都对西欧进行猛烈的空中轰炸;在内部,曾经被超时空传送的巨大威力慑服的温和派势力在突袭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之后,又开始了对掌权的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进行猛烈地指责,这种指责还在厌战的民众的支持下显得愈发的有威胁性……强硬派盟军还得感谢给他们带来了巨大损失的时空乱流,至少这让他们有一段短暂的时间重新将后备部队部署到2051年春对抗GLA的旧防线上,尽管这并不能让他们完全摆脱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        

        (三)远东风暴带来的连锁反应

        2054年4月1日,日韩同盟对中国的偷袭拯救了处于崩溃和分裂边缘的盟军:日韩同盟实际上的最高领袖芳郎天皇认为,阻止日本实现其“天命”的盟军阵营既然已经受到了致命的削弱,那么就应该转而进攻新华约。虽然日韩同盟即便是加上“东南亚军团”的力量也远远不足与庞大的新华约正面抗衡,但是当新华约的主力部队不得不分散在中欧、中东、中南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时候,集中兵力从陆上发起出其不意的进攻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攻陷中国的东北和华北、摧毁新共 产国际的政治心脏,而这将使新华约陷入致命的混乱(主要将是极端民族主义引发的政 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日韩首先用显眼然而并不利于陆上大范围作战的浮岛基地和将军刽子手远征太平洋、削弱中国的警惕,其次用海军在东南沿海展开佯攻、扰乱中国的判断,最后才从朝鲜半岛发起决定性的地面进攻。战争初期中国在东北地区的失败迫使苏联停止了在中欧策划已久的攻势,转而将物资和援兵用于加强远东方向和中东方向的守备:在日本实施了一连串成功的战略欺骗之后,没有人能确定苏联的远东地区是否会遭到攻击;而可以确定的则是GLA最强大的“中东军团”肯定指望着在中国不得不大量抽兵回援之时、在中东地区发起反攻以驱逐中苏远征军的势力。无论如何,盟军得以免于在最不利的形势下与占优势的苏联军队在中欧进行决战,强硬派盟军一方面启用旧型号的超时空传送仪(这种传送仪只能将部队从一个或多个预设能量场传送到另外一个或多个预设能量场,但好处在于不用担心任何干扰)以弥补自己在防御兵力不足这个问题上的劣势,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对军队的强大控制力压制温和派的反抗。就这样,2054年双方仍然在欧洲维持着 “静坐战”的形势,苏联除了不停使用基洛夫飞艇和导弹对西欧和北美的军事目标与工业区实施空袭之外,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地面作战。        

        到2054年10月,中国在秦皇岛会战当中以劣势兵力击败了日韩军队南下进攻的主力、这个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了对日战争的转折点:芳郎天皇在作战计划中着重强调的战略目标“用最短时间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并控制其北方工业基地”完全落空(出于防备日本的原因,即便在盟军超时空突袭之后,中国也没有将东北那些被疏散的工厂回迁),而资源匮乏(“东南亚军团”剩下的家底并不能支撑长期战争)的日韩已经没有机会通过消耗战打垮正在不断将援兵调回华北的中国、自身反而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当中。尽管现在的形势距离彻底摧毁日韩联盟及“东南亚军团”还有非常遥远,但是苏联已经拥有了在欧洲中部发动一次规模较大的攻势的能力。        

        在11月份,库可夫元帅谨慎的在德国中部地区发起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得出的结果令人沮丧:盟军已经从半年前的沉重打击中部分的恢复了过来,并通过超时空传送的方式弥补了兵力不足的弱点——苏军发现他们每次打开的突破口都会被这些及时抵达的预备队堵上,而且相对狭窄、有时还遍布水网地带的战线也使得苏军难以发挥数量上的优势(此时库可夫元帅还无法发起全面进攻)。这些经验迫使装备部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足够坚固的新式两栖装甲车辆、用于迅速破坏盟军构筑的复杂防御工事以及那些充作火力支撑点的重型战车,并另外设计一种能够搭载各种装备的多用途武器平台以确保红军能够不必在拥挤的战线上投入大量各型车辆就能应对复杂的情况,这就是在对西欧总攻阶段出现的大名鼎鼎的粉碎者战车和收割机甲的由来。当然在2054年底、既没有足够物资又没有新式装备的红军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攻击方向,库可夫元帅计划向意大利发起进攻,驱逐“欧洲军团”的余部并从南方威胁法国。        

        (四)GLA的打算

        自从发表了“改革宣言”之后,艾哈迈德·努尔夏提就着手准备从欧洲撤退自己麾下的精锐、他深知自己是无法在盟军和苏联的夹击之下长久的守住这块大陆的。库可夫元帅在东线给“欧洲军团”的沉重打击、以及中东地区日渐恶化的战局迫使艾哈迈德·努尔夏提加快撤退的步伐——到2054年秋天,“欧洲军团”的大部分军队已经和他们从欧洲掠夺的设备与人员一道撤退到了非洲和中东、补充土耳其与伊朗工业区的损失并增援受到重创的“中东军团”,在意大利只保留了少量(相对原本的规模而言)军队作为牵制。阿布·亚辛大将被重新起用、担任这支留守部队的指挥官,艾哈迈德·努尔夏提认为这位只在东欧作战过的将军不会因冲动而不合时宜地跟相对较为衰弱的西欧盟军爆发大规模冲突、并且也会吸取此前对苏作战失败的教训。        

        2053年初,作为围歼“欧洲军团”斯洛伐克集群的作战行动的一部分、摩斯科芬曾经为了调动敌方预备队而攻入意大利东部地区。虽然后来为了集中兵力歼敌而退回斯洛文尼亚,但是仍然控制着亚得里亚海北端的重要港口的里雅斯特。现在,“故地重游”的摩斯科芬计划将这个港口作为前进基地,从这里出发向意大利北部地区进军——由于占据奥地利的雇佣军已经将北部边境地带的GLA残余据点扫荡殆尽,红军不必担心自己的右翼、尽可以放心的向特雷维索-帕多瓦-威尼斯地区推进。实际上,摩斯科芬这次正是打算不依赖什么奇谋妙计、而以技术装备和士兵素质方面的优势堂堂正正的决一胜负。        

        对于苏联进攻意大利的消息,阿布·亚辛大将非常清楚:随着近几年土耳其战事的变化,红海军舰队已经可以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事实上目前正以希腊作为基地在东地中海不断活动;如果红军控制亚得里亚海并占据亚平宁半岛南端的重要港口塔兰托,那GLA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红海军在地中海四下出击、整个GLA最后一个战略后方非洲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阿布·亚辛否决了那些将“欧洲军团”这支后卫部队撤出意大利、回到非洲的要求,而决心尽可能长时间的在亚平宁半岛坚持抵抗、拖延苏军前进的脚步而等待中东战局的变化。        

        阿布·亚辛坚守意大利的决心得到了GLA高层的支持:诚然红海军此时的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在意大利牵制住红军的力量总比在非洲海岸处处设防来得更划算。只不过耶路撒冷总部也难以抽出足够的兵力和物资来支持这个“侧翼战场”,阿布·亚辛必须自行设法解决“如何守住意大利”的问题。        

        经历了东欧一系列失败的阿布·亚辛,现在也成为了一个变得更加聪明的前线指挥官:利用“三巨头”为防御亚平宁半岛而给他开出的“空头空白支票”,他同盟军强硬派及未来科技公司取得联络——后者目前正忙于对外抵抗苏联的进攻、对内压制温和派的异动,同样不希望红军占领北意大利——希望他们能够秘密为“欧洲军团”抗击红军攻势的行动提供支持。迫于愈发恶化的战争形势,即便是最顽固的崔克斯博士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不仅默认了这一私下交易、甚至允许盟军组建的一部分“志愿部队”秘密进入GLA的非洲防区以预防苏联可能发动的对非洲沿海地带的登陆作战。这样一来,阿布·亚辛就筹集到了一定数量的战争资源(虽然士兵和装备并不多)、并且在情报收集等方面获得了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的帮助。        

        当然,由于中欧战场苏联大兵压境的紧张形势、以及考虑到舆论的问题,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不可能直接派兵到意大利作战,“欧洲军团”必须自己应对摩斯科芬麾下的强大磁暴军团。对此,阿布·亚辛也有对策:从艾哈迈德·努尔夏提决心从德国撤退以后,GLA在欧洲战场上就甚少主动发起攻势;而在“欧洲军团”更加缺乏兵力和装备的今天,想必对手不太可能认为GLA反而会主动反击——这次阿布·亚辛恰恰就打算来个出其不意。        

        (五)奇袭的里雅斯特

        2054年12月31日,的里雅斯特沉浸在新年的欢快气氛当中——驻守在这里的红军战士虽然很快就要面临向意大利进军的作战任务,却仍然麻痹的认为在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上都不占优势的GLA只能坐待灭亡。然而新年夜里响起的一连串爆炸很快就给了他们惨痛的教训:自爆卡车和“湄公河舢板”、“安拉之翼”向苏军的海陆军基地发起了自杀性袭击,严重破坏了外围的防御体系——而直到这时苏军城防司令部才发现各个警戒阵地和哨位已经与指挥中心失去了联系;在前线指挥官尚未判断出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骚扰还是一次真正的进攻之前,大量GLA部队、尤其是具有极佳隐蔽能力的“裁决者”坦克歼击车部队就突然从的里雅斯特周围出现,趁着夜暗发起了猛烈地攻势。        

        仓促应战的苏军一时陷于被动,遭到了GLA直升机火炮、“铁马卡车炮”和“藤本·马穆鲁克”空中战斗平台的压制,其港口船队还受到了“黑船”战斗船坞的炮击,城防司令部决心使用机动部队进行反击、发扬红军装甲部队强大的突破能力穿透对手的前线部队直取其火力支援阵地,以此摆脱被动局面。从经验来看这种战术是非常有效的,曾经在东欧战场上多次为红军带来胜利——不过前提条件是苏军在使用这种战术之前能够做好协调,而当下的里雅斯特的一片混乱很显然没有提供这个条件,更不要说那些此前偷袭了苏军警戒阵地的GLA劫持者早已悄然潜入待出击的装甲部队之中、此时正在疯狂地进行破坏了。结果红军的反攻还未展开就已经在劫持者指引的远程火力打击和亲自操刀的自杀性撞击的破坏中流产,被压制的局面丝毫没有改变。        

        反击计划失败,苏军只能咬紧牙根坚守阵地:值得庆幸的是,为了保卫此次意大利攻势最重要的前进基地、摩斯科芬精心构筑了的里雅斯特的防御工事并派驻了大量部队。因此凭借着坚固的既设阵地以及大量装备精良且战斗经验丰富的防御部队,苏军依然能够在被压制的不利条件下守住城市。GLA虽然占了奇袭之利,但是毕竟不可能在战前完全瞒过红军情报部门而在的里雅斯特周围埋伏太多的兵力、所以一时之间也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苏联城防司令虽然非常狼狈、但是却坚信增援部队将很快赶到并碾碎当面之敌。        

        不过在摩斯科芬亲自指挥的援军赶来之前,大部分GLA袭击部队就已经趁着守军被压制的功夫撤退了:阿布·亚辛深知现在并不是把大量兵力白白浪费在这个即便攻下也难以长期坚守的城市的时候,因此在严重破坏了苏军的基地、舰船和储备物资之后迅速撤兵。虽然这次GLA没有拿下城市,但是摩斯科芬的进攻计划却被搅得一团乱——大量储备物资和运输工具的被毁使得他不得不调整己方的日程表、推迟进攻发起的时间,尤其是集中在的里雅斯特港口的大量船只被“湄公河舢板”与“黑船”水上战斗平台毁去甚多、几乎彻底毁掉摩斯科芬“水陆并进”的作战预案。1月27日,苏军先头部队才展开对意大利东北地区第一个抵抗支点特雷维索地区的试探性攻势,其报告指出“欧洲军团”布设了大量的炸弹陷阱、并且运用大量的火炮和空中单位来保卫他们由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壕与隐蔽火力点保护的主阵地。        

        很显然,阿布·亚辛为了对抗数量较少而突击能力强大的苏军装甲部队、有针对性的做了防御准备,摩斯科芬倘若按原来的打算进行正面攻击、很有可能会提前耗尽有限的兵力和物资,即便是打算迂回行动、狭窄的战线也会带来很大困难。来自未来科技公司的情报显示,摩斯科芬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并准备付诸实施,即动用水面力量侧袭兵力相对薄弱的威尼斯、动摇乃至击溃GLA在意大利东北的防御。阿布·亚辛对这种可能性嗤之以鼻:突袭的里雅斯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重创红军在亚得里亚海的水上力量、使其不能扰乱意大利沿海地带,而这个目标在突袭之后基本上可以说是达成了——现在摩斯科芬能够动用的水上力量估计只有磁暴快艇和牛蛙战车,想单纯靠他们来攻下威尼斯(尽管防守威尼斯的兵力相对薄弱)是不可能的、磁暴快艇脆弱的防御对巷战来说就是无法克服的致命伤。        

        (六)虚虚实实

        2月14日凌晨,在威尼斯港外执行警戒任务的“黑船”战斗平台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布满了刺目的雪花点。而当GLA技术人员刚刚开始满头大汗的调试设备的时候,东面的海平线上就飞来了上百枚反舰导弹,将“黑船”战斗平台和“死雨”武库舰、“冥河”破交舰炸得浓烟滚滚;大量绰号“袋狸”的伊尔轰炸机随即在米格战机的掩护下大摇大摆的飞过狼狈不看的“欧洲军团”警戒舰队,飞向西面的威尼斯。当然苏联人也没有忘掉那些正在与满船的烈火浓烟搏斗的GLA水兵,“双刃”直升机在数分钟内如同雨后蜻蜓一般布满了这些可怜人的视野,并且用机炮和火箭弹轻松抵消他们尝试挽救自己舰船的努力。在一些受创较轻的“黑船”战斗平台上,一些幸运的水兵在自己被烧死、淹死或者被从直升机上索降下来的红海军陆战队用娴熟的CQB技能打死之前,还能通过破碎的舷窗看到一大队牛蛙战车和磁暴快艇正在浩浩荡荡的向西驶去、目标显然就是那个已经在“袋狸”轰炸机的炸弹下熊熊燃烧起来的水城威尼斯。几乎与此同时,普遍被认为是不愿与媒体打交道、甚至为此被某些刻薄的记者评价为“神经质”的摩斯科芬在的里雅斯特召开新闻发布会,用“极其罕见的幽默”表示将要在情人节这天把征服威尼斯的光荣献给自己的女友、同样是红军著名指挥官的夏娜。        

        阿布·亚辛大将惊异于威尼斯守军传来的遇袭警报,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个构筑了坚固工事的城市会是摩斯科芬的主攻目标、而更倾向于这次凌厉的袭击和大张旗鼓的新闻发布会都只是这个狡猾的“科学疯子”的障眼法,目的是掩护在陆地上发动的真正攻势。为此阿布·亚辛命令正面防线上的GLA守军提高警惕,并且将作为预备队的几个师向东侧防线集中。直到阿布·亚辛接到威尼斯守军的进一步求援报告之前,“欧洲军团”都在紧张的向东部陆上防线调动兵员和装备——而正是这几个小时决定了威尼斯突袭的成败:亚得里亚海并不宽,苏军援兵的抵达也只需要这么一点时间罢了。        

        即便实际情况是苏联的轻型两栖部队正在威尼斯市内横冲直撞、顺利摧毁GLA精心构筑的火力点,阿布·亚辛也不敢相信并不缺乏战斗经验的守军竟然连坚守阵地几个小时的能力都没有。诚然,的里雅斯特突袭并没有摧毁红海军在亚得里亚海北端的所有水面力量,属于南斯拉夫的几个港口中依然还保留着大量牛蛙战车和磁暴快艇。但是如前所述,这些装备一般来说是无法抵挡反装甲火力的射击的、在巷战中难以单独发挥作用,苏军不可能单靠它们攻下一个构筑了工事的大城市。只不过,阿布·亚辛完全没有料想到摩斯科芬麾下的这部分磁暴快艇并不属于“一般”的范畴:        

        如同那个GLA官兵也耳熟能详的“科学疯子”外号所形容的那样,摩斯科芬在指挥艺术方面确实有几分狂气,但人们时常会忽略“科学”在他的部队和战术中发挥的作用——摩斯科芬很早就改装了麾下所有的磁暴快艇,给它们换上了威力更大的船用型特斯拉线圈炮、能量更充沛的蓄电池,以及最关键的“磁力诱爆器”。最后这个小玩意儿曾经在2048年秋的第二次库尔斯克会战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从干涉军初期的优势火力下拯救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因为它可以将大部分来袭炮弹或导弹的战斗部提前引爆;将它装上磁暴快艇,无疑将大大提高这种原本脆弱的船只的战场生存能力。对这种改装版磁暴快艇估计不足的“欧洲军团”守军一时大意,就被红军两栖部队突击得手、沿城市内部纵横交错的水道分割开了各个击破。        

        就这样,等到已经抵达东部地面防线附近的GLA机动部队冒着红军V4战术导弹和空中轰炸的猛烈打击而回援威尼斯的时候,摩斯科芬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主要的登陆场、并且将足够的部队运到了前线。在梅斯特雷以北,阿布·亚辛的援兵试图用装甲部队为先锋突入城市、与残余的守军会合,却遭遇了一个连的“天启”坦克的阻击:摩斯科芬为这个坦克连的运输赋予了最高优先权,终于使这种庞大笨重的武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城北的交通要点,而它也没有辜负了为了把它运输过来而做的种种努力——接下来的战斗简直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天启”坦克隐蔽在草草构筑然而射界良好的掩体中、在GLA的“天蝎”坦克或“裁决者”坦克歼击车进入自身的射程之前就用穿甲弹依次将其击毁,首批投入攻势的GLA战车无一幸免。在遭受这样沉重的打击之后,“欧洲军团”被迫放弃在行进间冲入市区的计划、而在城外重新集结。    

        这样的耽搁给了摩斯科芬更充足的时间来拓展他的控制区域,到2月17日,苏军不仅完全占领了威尼斯、而且还将GLA的援军打得节节败退。阿布·亚辛大将不得不承认他的侧翼已经完全被突破,并着手把主力从精心构筑的东侧地面防线上撤出、分别向西和向南撤退。红军攻入意大利的第一道阻碍现在消失了。        

        (七)角色的转变

        在2055年春天,阿布·亚辛的“欧洲军团”面临的形势大大恶化了:东部防线的丢失使得红军获得了主动权,可以从西侧和南侧自由选择进攻的方向;而GLA必须同时守住佛罗伦萨地区和都灵-米兰地区——丢失前者意味着红军可以大举南下并增强其在亚得里亚海上的力量、将驻希腊的红海军地中海舰队从塔兰托军港的牵制下解脱出来并威胁“中东军团”的侧后(也就是埃及、巴勒斯坦地区),丢失后者则意味着盟军强硬派将没有理由冒着巨大的风险来援助GLA。毫无疑问,摩斯科芬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他在占领威尼斯后不久就组织兵力准备发动对米兰的进攻,并且将进攻意大利西北部的作战计划上报到了库可夫元帅处。摩斯科芬认为,占领整个意大利北部地区不仅能够威胁法国南部和瑞士(虽然被盟军占领,但作为雇佣军的传统势力范围、瑞士非常同情雇佣军)、迫使盟军延长防线,而且还有可能发现盟军勾结GLA的决定性证据、这将让坚持战争的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势之中。        

        可是,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直接命令拦住了雄心勃勃的摩斯科芬西进的步伐:苏联最高统帅部要求驻意大利的苏军在攻占维罗纳后立即停止前进,转头进攻南方的佛罗伦萨。这个命令在整个驻欧苏军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南进意味着驻意大利苏军的主要任务将是威胁意大利南端的各港口,将驻希腊的红海军舰队从被牵制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以便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换言之,苏联的主要战略任务将从集中兵力打垮欧洲盟军,改为优先摧毁驻中东的GLA主力军团,驻欧苏军将从“主角”变成“配角”。这样的落差当然让那些在进攻东欧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军青年将领们大为不满,他们认为盟军是远比GLA更具潜力的敌人,一旦从2054年3月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就会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甚至有可能通过消耗战拖垮新华约。        

        苏联领导人是清楚“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的,但是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自有其道理:GLA虽然在2051年之后就接连受到多次沉重的打击,但是核心的地盘——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大部分还都掌握在手里;土耳其和伊朗的丢失确实让“三巨头”损失了重要的工业基地、但也抑制住了GLA内部的民族矛盾,而且从欧洲掠夺来的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损失,更不用说“黑非洲军团”此前的辉煌胜利使得原料的问题也得以解决;“欧洲军团”主力返回中东,则大大增加了把大批中国部队调回东亚抗击日韩联盟的远征军的压力……这些大家都能够看到并且分析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克里姆林宫将战略重心暂时转向中东的决定。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是局外人——甚至于包括那些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将领们——所不能够看到并分析到的,这就是盟军内部出现的、可供新华约充分利用的裂隙。        

        2054年暮春的“超时空突袭”彻底失败之后,一度被压制的盟军温和派挟汹汹民意强势反弹,把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搞得焦头烂额。2054年4月远东战火再起、新华约无力西进,这才缓和了盟军内部针锋相对的尖锐斗争形势:温和派略作退让、转而极力争取那些尚且持中立态度或者犹疑不定的势力,让掌握着大部分兵权和政权的强硬派暂时还能在未来科技公司的支持下把握大局。        

        斗争的一时缓和并不意味着矛盾已经完全激化的两派能够就此握手言和:盟军强硬派很清楚温和派的偃旗息鼓仅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因此一方面竭力抵抗苏联在初冬季节于中欧发起的攻势、另一方面紧锣密鼓的准备通过强硬手段清除温和派的骨干;而盟军温和派很明白自己必须借助外援才能够求得生存,所以在争取控制一部分军队、令强硬派不敢轻举妄动的同时,也向新华约提出了展开秘密谈判、共同对抗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的请求。借助谈判的机会,新华约了解到由于反战浪潮高涨和温和派的掣肘,盟军恢复的速度极其缓慢、并且从整体上讲非常不稳定,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太可能对新华约构成致命的威胁。        

        在2054年夏天的头几轮谈判中,由于东亚战场上新华约节节败退、使得在综合实力上完全处于下风的盟军温和派能够提出一些在北京和莫斯科看来“过高”的要求;而在十月份秦皇岛会战胜利结束、中苏军队在远东转入反攻之后,新华约方面就决心重新掌握谈判的节奏、迫使温和派做出足够的让步。当摩斯科芬攻下威尼斯并进而将“欧洲军团”分割成两个联系薄弱的部分时,新华约就抛出了自己的谈判筹码:如果温和派继续坚持自己的条件而不肯让步,那么苏联就将减缓对西欧的总攻、把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倘若新华约决心在总攻西欧之前、首先彻底解决GLA主力的话,那么温和派的实力必然受到很大削弱;要想在战后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已经无法与强硬派重归于好的温和派迟早要向新华约低头。        

        (八)窥破虚实——兵败佛罗伦萨(上)

        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的摩斯科芬非常不满,他声称从意大利战场的角度来看,“(最高统帅部)要求我们放着欧洲最大的汽车产地和富饶的伦巴第平原不顾,任由GLA继续从那里获得装备和资源的补充、并借此威胁我军的后方,却首先要夺取不利于进攻的亚平宁山脉,这绝对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当然前线指挥官的抱怨不能影响红军的行动,苏军很快向佛罗伦萨的门户博洛尼卡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猛烈地攻势,摩斯科芬毫不吝啬的向城市发射大量的V4“大锤”地对地战术导弹,并且用机械化步兵和坦克反复冲击GLA的防御阵地,似乎想要把心中的愤懑通过这种暴烈的手段全部发泄到“欧洲军团”头上。大部分GLA前线指挥官都建议阿布·亚辛大将在博洛尼卡集中兵力、以坚强的防御消耗红军的锐气,使其短时间内无力再度南下。但是亚辛却对他们提出的报告置之不理,而单独关注了一位指挥官的不同见解。

        这位“特立独行”的GLA军官是“欧洲军团”中一名老资格的少壮派,“塞尔维亚之狼”安东·斯拉维克。此人的父母是GLA在东南欧发展的第一批骨干,后来在一场与塞尔维亚民兵的冲突中丧生,在GLA的特别训练营中长大的斯拉维克兼具狡猾与残忍、很快用塞尔维亚人的鲜血换来了自己的晋升和名气,也因此获得了“塞尔维亚之狼”的绰号。在2050年“大起义”期间,斯拉维克指挥的GLA“地下先遣军”有力的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抓住北约大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短暂空隙、为GLA赢得主动权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当苏军攻入南斯拉夫之后,斯拉维克也在“铁托”游击队和内务部“捷尔任斯基”师手底下结结实实的吃过几回苦头。        

        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斯拉维克认为摩斯科芬对博洛尼卡的猛烈进攻并不是单纯为了发泄愤怒、或者仅仅是打算凭借部队战斗力上的优势一举打垮己方的防御,这个“科学疯子”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趁GLA将注意力集中在博洛尼卡的时候突袭佛罗伦萨、通过前后夹击的方式击溃“欧洲军团”。斯拉维克分析了摩斯科芬的指挥风格,指出此人习惯采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早在2048年第二次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首次独自领军的摩斯科芬就将自己率领的“磁暴军团”作为诱饵吸引干涉军的注意力、而与夏娜联手出动空降部队奇袭干涉军的物资仓库和火力支援部队营地。而在博洛尼卡,形势惊人的相似:红军在正面的猛攻固然引人注目,但是关键的空军却很少出现——往常那些为地面的钢铁洪流打开进攻道路的“双刃”武装直升机和“袋狸”轰炸机出动的频率非常低。因此斯拉维克断定:摩斯科芬正在集结他的航空兵、准备对佛罗伦萨进行一次致命的快速打击。        

        事实证明:斯拉维克并没有辜负亚辛对他的重视,他的判断在2055年3月6日苏联轰炸机掠过佛罗伦萨的夜空时得到了证实:摩斯科芬派出了大量“袋狸”轰炸机(这款伊柳辛设计局的得意之作既可以用于对地攻击、又可以用来运输兵员和物资)和“双刃”直升机对这个城市进行了猛烈的空袭,并且空投了伞兵和轻型战车。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之后,这些伞兵就在步兵战车的掩护下控制了佛罗伦萨国际机场,而摩斯科芬也准备通过这个机场向GLA防线的后方源源不断的输送部队、以此一举击溃“欧洲军团”在南方方向上的抵抗。        

        (九)误入彀中——兵败佛罗伦萨(下)

        当然,已经有所准备的GLA是不会让摩斯科芬那么顺利的推进他的计划的。        

        被阿布·亚辛临时指派到佛罗伦萨指挥反空降作战的斯拉维克并没有打算和苏军第一波空降部队硬碰硬——那意味着GLA的防御部队将暴露在苏联空军的猛烈打击之下,他采取的是另一种策略:在表面阵地上只部署一部分兵力充当诱饵、将精锐部队埋伏在地道网络系统当中,等到苏军空降兵落地之后再冲出去缠斗、使苏联空军因害怕误伤而不敢随意开火;与此同时在佛罗伦萨周围设置多个有大量防空兵力保护的远程火炮阵地,用炮火封锁为苏军提供支援的机场、用“安拉之翼”超轻型飞机和防空火力伏击企图摧毁这些火炮阵地的苏联飞机。        

        “欧洲军团”反击的开始让红军的空降行动难以为继:佛罗伦萨国际机场的跑道很快就被“铁马”卡车炮、直升机火炮炸得坑坑洼洼,无法起降装载重型装备的运输机;而试图摧毁这些炮兵阵地的苏联空军部队也遭到了电子干扰和地面防空火力的夹击,多次轰炸都没有取得战果。而第一批着陆的空降兵们现在不得不在没有后续支援的情况下、与数量远超过己方的GLA精锐激烈战斗,很快他们就由于缺乏重型武器和空中支援而陷于劣势,夺取佛罗伦萨的行动显然已经失败。   

        摩斯科芬在第二批运输机报告无法在被封锁的机场降落时就已经意识到他“声东击西”的策略被对手看穿了,现在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牵制住GLA其他部队的注意力、让“双刃”直升机可以把那些在城市中浴血奋战的空降兵撤退出来——运载量更大、装甲更厚实、速度更快的“袋狸”运输机(这种飞机稍加改装就能从轰炸型号改为运输型号,甚至比盟军“世纪”轰炸机的改装更方便快捷)在机场被封锁后已经没有合适的场地可供起降,只能由“双刃”来完成这个危险而艰难的任务了。        

        如同任何有军事常识的人所能预料到的:在巷战正激烈进行的时候,直升机要在一片混乱中冒着从反器材狙击步枪和单兵肩扛式导弹到小口径高射炮的各色对空火力、拯救那些快要或已经被分割包围在瓦砾堆或燃烧的大楼里面的轻装步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狡猾的斯拉维克命令GLA军队包围而不急于消灭那些尚能保持联络苏联伞兵、以此为诱饵吸引“双刃”直升机的救援,然后在直升机落地准备接走那些不幸的家伙时集中火力进行覆盖。大部分首批落地的红军战士都牺牲在战斗当中、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够被接应回后方,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部队也损失惨重——所有幸存的直升机在飞回己方战线时都是浑身弹痕、也有不少没来得及返回就被密集的炮火打得像扑过火的飞蛾一样簌簌坠落。摩斯科芬奇袭佛罗伦萨的作战彻底失败,而他也不多犹豫,在最后一批获救的伞兵返回后立即从博洛尼卡撤退、让原本还打算借机发起一轮反扑的阿布·亚辛扑了个空。        

        (十)兵贵神速

        佛罗伦萨袭击战的失败造成了比损失数千名士兵和上百架直升机更严重的影响:留在意大利的“欧洲军团”一扫威尼斯战役之后的颓势而重新振作起来,困守西欧的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则认为有必要加强对GLA的援助,远在中东的“三巨头”则就此判定红海军近期内不会对巴勒斯坦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起大规模的行动、因而决心抓紧时机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发动摧毁新华约远征军主力的最终会战……无论是“塞尔维亚之狼”安东·斯拉维克,还是统领驻意大利GLA全军的阿布·亚辛,都认为这一次惨痛的打击足够让“科学疯子”消停一段时间、并给“欧洲军团”足够的时间来改善自己糟糕的战略态势了。        

        不过如同前面所说过的那样,摩斯科芬被称为“科学疯子”就意味着他在指挥上的风格比较“独树一帜”、不能完全用“常理”来推断:2055年3月12日,苏军再度发动攻势、而这一次的目标是意大利西北的都灵和米兰——在进攻开始的头一天,红军就占领了皮亚琴察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一名从苏联闪电般的奇袭中侥幸逃脱的GLA军官惊恐万状的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毫无预兆的,波河上就突然布满了磁暴快艇、牛蛙战车和恐怖机器人,“欧洲军团”的警戒部队甚至没来得及进行多少抵抗就被消灭殆尽;而在GLA城防司令部的食堂门口,一台从天而降的镰刀机甲充分发扬它三挺重机枪的火力、撂倒了整个司令部绝大多数的军官,后者在几分钟之前还在愉快的就餐、并打赌佛罗伦萨的胜利会让俄国人沉寂多长时间——现在看来他们都赌输了、并且用生命付出了赌注……数小时震慑人心的凶猛攻势过后,红军已经站在了米兰的大门口、并且完整的控制了战前意大利人修建的空军基地,意大利西北地区的“欧洲军团”都乱作一团、匆忙组织兵力准备进行抵抗。        

        攻克皮亚琴察之后,苏军面前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目标:北上进攻米兰可以打碎GLA在意大利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抵抗枢纽、极大削弱其军事力量,西进攻打热那亚则能够缴获“欧洲军团”囤积的大量作战物资(包括盟军强硬派秘密援助的部分)、并且切断这部分敌军同意大利中部地区主力的联系。而摩斯科芬到底会作何选择就成为了GLA参谋人员困扰的源头:从地理距离上来讲米兰比较近,但是这个意大利第二大城市驻扎有为数众多的守军,热那亚虽然比较远、但是也正因为它此前远离苏军控制区而守备空虚……在长达数小时的讨论中这些“欧洲军团”的“智囊”们列举并比较了几十个苏军攻打米兰或热那亚的利弊因素,最终套用斯拉维克对摩斯科芬战术风格“喜欢冒险、用奇兵来达成‘以小博大’的目的”的判断、认为苏军将会首先攻打热那亚以切断GLA的后勤补给。可是就在他们刚刚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要求向热那亚调集战斗部队之后不久,红军进攻米兰的消息就传了过来、顿时在本已被突袭搞得晕头转向的“欧洲军团”当中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米兰守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在GLA内部而言),但是他们的战斗准备并不比那些驻守皮亚琴察的倒霉蛋强多少——摩斯科芬在占领皮亚琴察后几乎是毫不停顿的就展开了下一轮攻势,米兰守军的反应时间少得可怜,而其上级对苏军进攻方向的错误判断更是不利于守军的备战。其结果就是米兰的防御体系在第一时间就被红军切割的七零八落,大量守军(包括为数众多的“萨督卡”精锐)不仅是仓促应战、而且毫无配合,摩斯科芬以比预期低很多的损失轻而易举的占领了这个重要的防御支撑点、振奋了自佛罗伦萨战败以来低迷的士气。        

        阿布·亚辛得知意大利西北地区“兵败如山倒”的不利形势之后,不得不打消了“两线轮流出击、使得兵力劣势的苏军疲于奔命”的反攻计划、再度拱手让出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他在评论苏军攻取皮亚琴察和米兰这两场战斗时指出,“欧洲军团”的失策在于高估了佛罗伦萨战斗给苏军士气造成的打击、而低估了苏军的坚韧和快速机动能力,造成这个判断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己度人”、把己方海量“炮灰部队”的水平当作了苏军一般部队的水平;而具体到对苏军攻击目标的误判上,则是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仍抱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固然攻击热那亚、摧毁敌军后勤补给线并阻滞其援兵有利于摩斯科芬以他一贯的风格在意大利西北打一个歼灭战,但此时苏军的最大优势在于出其不意、所以快速扩大战果才是上策。可惜的是,艾哈迈德·努尔夏提培养出的大部分优秀军官都已经跟随“欧洲军团”的主力去了中东,留在意大利的大部分都是GLA军中的平均水平、阿布·亚辛无法期待他们的超常表现。        

        米兰的短暂战斗以红军轻而易举的胜利而告终之后,意大利西北地区的战事就迅速的结束了——至少相对于“欧洲军团”原本的计划而言。佛罗伦萨的胜利已经给GLA赢得了继续获取盟军强硬派秘密援助的资格,那么就没有必要勉强在苏联和盟军的夹缝中保留一支被打击的士气低落的军队、尤其这支军队刚刚丧失了两个重要基地和三分之一的作战部队。在带走了最重要的物资、并且销毁了任何可能引发麻烦的证据之后,“欧洲军团”干净利落的从都灵和热那亚撤军。而现在轮到刚打了胜仗的摩斯科芬头疼了:盟军强硬派已经在瑞士和法意边境上集结了相当数量的军队,而几个月前库可夫元帅承诺会调拨给意大利战场的援兵却因为中东方向形势的骤然紧张而大幅缩水,摩斯科芬并不想用部下的生命来检验盟军强硬派是否有余力在坚守德国中部之余抽调足够的兵力南下、或者试探盟军强硬派与GLA在对抗苏军时是否默契十足。        

        (十一)“空中堡垒”的威力——突破中欧(上)

        2055年暮春,战争的形势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在远东,新华约大军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冬季攻势”已经基本上把日韩联盟赶出了中国境内,开始筹划进攻朝鲜半岛和摧毁日韩强大的海军;在中东,GLA投入他们全部的主力部队与中苏远征军展开了决战,这次会战将决定双方的命运。这两处战场吸引了新华约绝大部分的精力,而相对不那么关键的欧洲战场就被暂时搁置——库可夫元帅之所以无法兑现承诺、给摩斯科芬调去足够的援兵,其原因就在于此:能够维持在德国的正面进攻、使得盟军内部的政治斗争的形势不至于完全倒向强硬派一方,已经是驻欧苏军的极限。尽管如此,库可夫元帅依然希望在欧洲能够出现新的突破,因为他并不打算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盟军温和派的身上。否则一旦在新华约解决中东和远东之前、温和派就被强硬派所压倒,那么盟军就会有充足的时间重整旗鼓、对社会主义阵营构成致命威胁。可是,中德战场目前陷于僵持、驻欧苏军几乎所有的力量都被用来压制盟军,库可夫要从哪里调出一支部队用来达成这个突破呢?        

        这个疑惑随着5月18日在南德响起的枪炮声而被解开了:安吉莉娅·冯·法莱艾尔指挥的雇佣军第一师乘坐庞大的“海克力士”重型运输机强行降落在巴伐利亚、而迎接他们的则是预先潜入这一地区的大量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在过去的几十分钟内快速的消灭了据守在各个关键节点上的盟军士兵,为雇佣军机群打开了通道。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整个第一师已经在盟军控制区内部站稳了脚跟、开始袭击在德奥边界上布防的盟军部队的侧背——而后者此时正遭到于尔根·特纳率领的雇佣军坦克部队的猛烈进攻、并且被这位擅长装甲突击的将军打得抬不起头来。        

        当然,盟军情报部门对雇佣军突袭巴伐利亚这一重大军事行动一无所知、以及盟军守备部队的防御居然在短时间内就被轻松突破,虽然确实令人震惊、但也可以算的上是“有情可原”。毕竟,德国(尤其是德国南部)、奥地利和捷克曾经是雇佣军的根基,安吉莉娅想在这里进行渗透作战、或者于尔根想要在这里秘密集结部队,都是非常方便的事情——毕竟雇佣军熟悉这里的地理条件、更熟悉这里的人民,如果进行周密的隐蔽工作就不难瞒过刚在这里驻扎一年多、而且和当地居民关系紧张的盟军。更重要的是,雇佣军没有在2054年3月向盟军宣战,他们控制的奥地利始终保持着中立状态、没有驻扎苏军作战部队,这就难免使得兵力和物资异常紧张的盟军强硬派对巴伐利亚州的防务抱有侥幸心理而没有加以重视。此外,在盟军依靠旧版超时空传送仪迅速调动预备部队、从而成功的阻击了驻欧苏军持续半年之久的牵制性攻势之后,他们也暗暗滋长了一种骄傲心理:强大的苏军都不能突破有超时空传送仪帮助防守的中德防线,依靠雇佣军那几个师的兵力又怎么能够威胁盟军呢?        

        不得不说,盟军也确实有本钱自傲:超时空传送仪虽然不能再把他们轻松运送到敌后发起突袭,却能够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驰援任何一处受威胁的阵地。尽管从林茨和萨尔茨堡席卷而来的雇佣军主力已经在第一师的帮助下歼灭了防守德奥边境的盟军,但他们暂时还无法威胁防御森严的慕尼黑;而就在这个架设了超时空传送场的城市,装备着“平定者”自行火炮和未来坦克盟军后续部队正在源源不断的出现,他们相信自己不仅能够顶住雇佣军的攻击、甚至能够把他们打回去。一个盟军装甲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在20号晚上已经在慕尼黑集结完毕,布鲁塞尔总部计划运用这支部队首先打击安吉莉娅的第一师、挫伤雇佣军的锐气,而后回头反攻从林茨和萨尔茨堡攻来的两路雇佣军主力。        

        盟军对于这次反攻可以说是充满信心,因为在他们看来雇佣军无论在部署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存在致命的漏洞:雇佣军第一师除了被运输到慕尼黑东南、东部、东北方向上攻击盟军边境守备部队之外,竟然还分兵占领了慕尼黑西部的乌尔姆、梅明根以及北部的英戈尔施塔特,摆出一副合围慕尼黑的架势来,但是盟军根本无需通过陆路支援慕尼黑、而可以通过超时空传送将物资和部队直接运进城市,这就形成了对第一师各部各个击破的态势;而在武器装备上,第一师显然也缺乏足够的空中火力支援——“猎鹰”战机固然强悍,但它也只能勉强压制住慕尼黑地区的盟军空军、而无暇为地面作战提供支持,不要说掩护分散在慕尼黑北部和西部的第一师、就连攻击慕尼黑市恐怕都是有心无力。这两个原因(尤其是后者)使得盟军决心首先依靠城市防御来拖住正面进攻的雇佣军主力、腾出机动部队来歼灭后方的空降部队。

        5月21日,当盟军的反击部队冒着“蜂巢”火箭炮倾泻出的雨点一般的末敏制导火箭弹、准备反击雇佣军第一师的时候,城内的雷达系统突然发现了一些“异常巨大”的空中目标——这些单位甚至比苏联的“基洛夫”级飞艇还要庞大、与那些在太平洋战场上出现过的日韩“超级要塞”不相上下!盟军紧急出动前往拦截的“阿波罗”战斗机都被严阵以待的“猎鹰”们拦截,完全无法威胁这些缓慢前进的大块头。而在盟军搞清楚这种前所未见的雇佣军空中单位是什么之前、毁灭就已经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大量“火雨”式巡航导弹从这些雇佣军空中单位里发射出来,准确的覆盖了盟军的超时空传送场、军用机场、物资仓库、部队集结点,接着就把它们化成了耀眼的火球——那些曾经保护着这些关键节点的雅典娜炮的护盾早已被“蜂巢”火箭炮摧残的接近过载、哪里还顶得住这么一轮猛烈的爆炸,而自从2050年以来盟军也无力在这样近的距离上拦截巡航导弹……当“火雨”巡航导弹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终于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盟军已经绝望的发现他们严密保护的各主要军事目标都已经被破坏得完全无法使用,已经准备出发去消灭雇佣军第一师的部队也接近全军覆没,慕尼黑作为巴伐利亚南方战略支撑点的作用已经荡然无存。

        当十字军坦克还在掩护着雇佣军步兵小队在城市的废墟里清理着残余的盟军守备部队的时候,布鲁塞尔总部就从慕尼黑迅速陷落、守军和机动部队都被瞬间消灭的震撼当中恢复了过来:通过那些仍然在前线战斗、并且还能够与后方保持联系的幸运儿的报告,盟军了解到了战斗的详细情况,对雇佣军的这种“新式武器”做出了几个准确的判断——第一,这种武器并不是能够无限量生产的,否则战局早已改观;第二,它搭载的“火雨”式巡航导弹必须在比较接近前线的地方才能够保持高命中率,否则就有可能被盟军防空火力大量拦截;第三,它很容易受到制空战斗机的攻击,因此雇佣军才不惜摧毁慕尼黑地区的所有盟军机场也要保证那些“阿波罗”战斗机尽快失去战斗力。        

        基于上述判断,盟军很快有针对性的发起了反击——首先,派出“世纪”轰炸机对奥地利境内的雇佣军永备机场发起不惜代价的攻击,限制“猎鹰”战机的出击率;其次,集结更多的“阿波罗”战斗机,趁雇佣军航空兵忙于保卫其后方基地之际、寻歼仍然处于慕尼黑空域的这种新式空中单位;最后,利用设置在纽伦堡的超时空传送场和位于斯图加特的备用超时空传送场运输第二批地面部队,夹击慕尼黑地区的雇佣军陆军。        

        5月26日,“世纪”轰炸机部队传来了不错的消息:虽然对雇佣军后方永备机场的轰炸导致大量轰炸机被击落,但是这些基地暂时也无法继续使用,雇佣军的“猎鹰”战机在奥地利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不过,潜入奥地利负责核对战果的特种部队则指出,对这些基地的轰炸并没有造成雇佣军大量的人员伤亡或者物资损失,预计雇佣军航空兵出勤率的降低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这迫使布鲁塞尔总部合并计划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即在出动“阿波罗”战斗机的同时就派出地面部队向慕尼黑发动进攻,因此不得不取消部分还没来得及进行超时空传送的部队参与作战的计划。        

        5月28日,“阿波罗”战斗机群重返慕尼黑空域。令盟军惊讶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在这里找到雇佣军的新式飞行器,反而发现了雇佣军竟然奇迹般的建立了很多新的永备机场(普通的野战机场是无法起降“猎鹰”战机的,这就是为什么盟军在慕尼黑机场全毁后判断雇佣军只能依赖奥地利的机场的原因)、并且从这些机场里面出动了大量的飞机前来迎战。猝不及防的盟军航空兵损失惨重,能够侥幸逃回的飞行员不足三分之一、余下的非死即俘。5月28日全天的空战,对盟军在巴伐利亚州的制空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雇佣兵的空军则只伤及皮毛,盟军在南德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了。

        (十二)呼风唤雨——突破中欧(下)

        为了挽回局势、避免巴伐利亚州的失败在中欧战线上造成无可挽回的连锁反应,罗德尼·盖茨五星上将强令已经传送到纽伦堡和斯图加特的盟军地面部队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继续发起进攻、至少要将雇佣军的部队压缩到慕尼黑。考虑到在巴伐利亚州空域没有发现那种能够发射“火雨”式巡航导弹的可怕空中武器,而雇佣军也没有增援乌尔姆、梅明根和英戈尔施塔特的迹象,那么盟军的进攻还是具有很大的胜算——侦察已经显示,雇佣军驻守在这三个地方的部队正在大兴土木、看起来打算要掘壕固守,而他们的阵地上也没有出现很多的坦克和火炮、却有很多征集来的车辆,在盟军看来这就是准备撤退的预兆。        

        5月29日,由多功能步兵战车、守护者坦克、平定者自行火炮、激流气垫船组成的浩浩荡荡的盟军车队分成两路向雇佣军的控制区发起进攻,他们预料雇佣军将进行顽强的抵抗、但认为至少在乌尔姆和英戈尔施塔特这种外围阵地上能够遇到的抵抗是不足以阻止自己的前进的。这种轻松的心情不久之后就受到了干扰——在车队离开市区后不久,纽伦堡和斯图加特的盟军前进基地都侦测到了三处能量异常波动,正好出现在乌尔姆、英戈尔施塔特和梅明根。这个情报曾经让盟军前线指挥部紧急命令一线部队停止推进、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处于惴惴不安的状态:他们怀疑那是雇佣军窃取了盟军的超时空传送技术、现在正利用该技术运送援兵。但是很快,技术人员就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声称这种能量波动与超时空传送引发的波动大相径庭,而侦察也显示雇佣军前线阵地上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变化。于是,在又一轮激烈的讨论之后,盟军前线指挥部还是决定正在半路上待机的地面部队继续前进;出发前还迎着明媚的阳光、意气风发的推进的盟军士兵们,现在就得顶着头上铅灰色的厚重阴云沮丧而迷惑的上路——为了避免动摇士气,盟军前线指挥部只是下令他们待机、而并没有将能量波动的事情告诉他们。        

        尽管没有被告知详情,但是盟军士兵们能发觉到的事情可比那些躲在坚固的地下指挥中心里面的将军们多得多:明明在地面上感受不到有多大的风,可是天上的云彩却以令人惊奇的高速向自己的头顶移动、并且呈现出一种远比普通的雨云更加深沉的黑色;无线电通讯设备开始发出杂音,一开始是偶尔响起的一两声、几分钟后正常通话就被干扰得无法进行……当这两路盟军车队都陷入慌乱的时候,在他们头顶飞速聚集的云团里面劈下了第一道闪电。        

        路边的高压输电线路成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异变的第一个牺牲品,但绝不是最后一个:数不清的闪电集中向盟军车队劈了下去,将整个车队淹没在连绵不绝的爆炸和烈火之中。仅仅几分钟后,雷暴就停息了、天空中那充满压迫感的厚重云层也逐渐散开——然而刚刚从纽伦堡和斯图加特出发还没多长时间的两路盟军部队,却已经随着这个绝不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极端天候的终结而灰飞烟灭。        

        尽管身处地下指挥中心、在雷暴发生前就跟前线部队失去了联系,但是盟军指挥官们依然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部下究竟出了什么事情,虽然在那之后他们也像是被雷劈过一样、呆若木鸡。毫无疑问的,这两场雷暴正是盟军几小时前探测到的能量异常波动所引发的,雇佣军掌握了可以与超时空传送技术相媲美的超级武器:气象武器。尽管气象武器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使用的(譬如在这一次作战中,雇佣军就是通过气象预测而判断出在5月底6月初、可以在巴伐利亚州发射能量以引发雷暴,因而才有了第一师空降梅明根、乌尔姆和英戈尔施塔特的大胆行动),但是关 键 时 刻的运用足以改变战争形势。        

        现在,盟军在南德的失败已成定局:纽伦堡防线在来自侧后的威胁下土崩瓦解,红军从捷克出击、如同破堤的潮水一般向法兰克福涌去——雇佣军用仅仅几个师发动的这一次突袭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维持了一年多的汉堡—汉诺威—纽伦堡防线在南翼被打开了一个无法修补的缺口、盟军在中欧的所有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虽然通过超负荷的运转超时空传送仪,盟军强硬派将他们最精锐的军团和最好的装备撤回了德国西部、并且守住了关键的交通枢纽法兰克福,但是由于担心超时空技术落入敌手而将传送场提前炸毁、仍然有大量没有来得及撤退的盟军被红军和雇佣军的追击部队消灭或者直接举手投降。        

        “2055年初夏欧洲战场形势的骤变对于一个红军指挥员来说也许是个最大的遗憾:眼看着满盘子香喷喷的土豆烧牛肉,却因为缺少刀叉而硬是吃不进嘴里。”三战结束之后,红军最优秀的装甲兵指挥官欧列格·凡丁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语调仍然充满遗憾。如果库可夫元帅有充足的后勤物资,那么苏联完全可以趁着这个机会一举消灭驻欧盟军的主力、进而攻占整个欧洲大陆。然而,远东对日作战和中东对GLA的决战牵扯了新华约绝大多数的精力、雇佣军在欧洲战场上能够动用的机动兵力数量有限而且难以补充、盟军温和派则没有做好武装政 变的准备,这导致盟军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虽然元气大伤、但是仍然能够在低地三国和德法边境上重整旗鼓——那里原本就是盟军和GLA“欧洲军团”长期对峙的战场、盟军很快就能依托过去构筑的工事重新建立起一道防线,而新华约一方则很难乘胜追击。这样,2055年夏天双方基本上就沿着荷兰北部—法兰克福—斯特拉斯堡—博登湖这样一条新的战线再度展开对峙。        

        但是,尽管没有能够一举消灭掉驻欧盟军,雇佣兵发动的巴伐利亚攻势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就雇佣兵自身来说,德国大部分地区的解放意味着他们基本上恢复了自己的大本营,能够更有效的补充自己的部队、使其愈发能承受作战的消耗,这意味着雇佣兵可以在未来的战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新华约而言,这一胜利打破了欧洲战场上的僵局,大大提振了己方因为久攻不克而开始变得低迷的士气,同时还使得盟军再次受到严重挫折、恢复旧日实力变得遥遥无期;就盟军温和派而言,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新一轮的失败令更多还在犹豫不定的中间派下定了决心,盟军**的力量对比开始出现决定性的变化。此外,巴伐利亚攻势还影响了北欧三国的态度——2054年超时空突袭失败之后,盟军曾经试图劝诱挪威、瑞典和芬兰“调停”欧洲的战事,以争取喘息的时间;而北欧三国也一度认为苏联可能会以“曾与盟军共同参与丹麦战役”为由侵犯自己的独立,因而认为在欧洲形成盟军和新华约对峙的局面是有利的。但是在巴伐利亚攻势之后,北欧三国对盟军吹嘘为“铜墙铁壁”的超时空机动防御失去了信心、而新华约也保证不会把战火主动扩大到严守中立的国家,这就使得盟军的“和平攻势”失去了效果、新华约在政治上更趋主动。        

        在2055年5月29日雷暴刚刚结束的时候,雇佣军第一师就利用事先集中在梅明根和乌尔姆的车辆运输轻步兵部队、打算对斯图加特和苏黎世发起一轮快速突袭——意识到新华约无法一举将盟军赶出欧陆后,雇佣兵就打算尽可能多的占领德国和瑞士的领土作为自己的基地、弥补自身后备兵员不足的弱点。遗憾的是,这两场突袭都没能达到目的:盟军留守斯图加特的部队在巷战中顶住了雇佣军轻步兵的进攻,并且还击退了前来增援的雇佣军装甲部队;而突袭苏黎世的雇佣军倒是一度达成了自己的目的、甚至推进到了伯尔尼,可是驻守在法意边境的盟军机动兵团迅速北上,兵力不足的雇佣军也被迫退回博登湖以北。      

惯例的呼朋唤友——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各位有回复的给个回复,没回复的给个查看,在下这里先谢过了!

前些天一直更新的是兵种介绍,不好意思打扰各位,这回一天更新四万七,总算是可以厚着脸皮求回复了。

 

@月见闪光 @苍云静岳 @YD教授 @空空 @zeroomjh @蛋疼的死猪 @结局的续篇 @YoYo子 @Drakedog @南川彩文

@2114xiao @凤凰.诺斯缇 @万里狂徒 @qweion @秋叶、未尽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光荣只是幻想——2054-2057年欧洲解放战记(下)

        (一)攻占博洛尼亚——摩斯科芬的复仇(上)

        尽管在德国南部扩张势力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雇佣军第一师的行动给新华约的其他部队创造了机会。摩斯科芬现在终于摆脱了来自北方的盟军的牵制,能够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进攻亚平宁半岛。无论中东会战胜负如何、控制这只深入地中海的“靴子”对新华约下一步的行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确认了红军暂时还不能用英吉利海峡的海水洗刷坦克的履带之后,库可夫元帅给摩斯科芬送去了后者盼望已久的援兵和后勤物资、希望这名爱将能够在意大利中部地区打开局面——元帅充分相信这位科学家出身、以才智而著称的将军不会在博洛尼亚摔倒第二次。        

        是的,摩斯科芬如果想要继续南下、博洛尼亚依旧是他所必须面对的一道障碍:尽管拿下了热那亚,但沿西海岸南下的话、部队的侧翼将会受到驻撒丁岛的“欧洲军团”舰队的威胁(虽然这支舰队并没有足够强大的远程火力、但足以封锁滨海公路);而在亚平宁山脉以东任何陆上军事行动都不可能避开博洛尼亚这个重要的支撑点。即便是留在意大利的那些素质相对较低的GLA军官,也不会错判摩斯科芬的攻击重点,这一次的交战没有使用花哨的计谋或者冒险的突击行动的余地——尤其是考虑到三个月之前佛罗伦萨空降战的惨痛结果的情况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摩斯科芬就对此毫无办法——他虽然以足智多谋而著称、但忽略掉他指挥硬碰硬的攻坚战的能力是要吃大亏的:在“巴格拉米杨”攻势后摩斯科芬特地考察过GLA依托喀尔巴阡山脉构筑的永备工事,因此他对“欧洲军团”工程兵们擅长的把戏并不陌生。更何况,红军在士兵素质和装备上拥有优势,而“欧洲军团”却不能在丢失了整个北意大利之后还冒险把重兵置于亚平宁山脉北麓、他们唯一能指望的援军只可能来自位于东部沿海的拉文纳。        

        为了能够万无一失的拿下这个曾经让红军铩羽而归的博洛尼亚,摩斯科芬首先动手剪除它的外援:在以重兵进驻莫德纳和费拉拉、压制博洛尼亚守敌之后,红海军亚得里亚海分舰队进抵拉文纳、用猛烈的炮火掩护地面部队夺取这个GLA军队的基地。虽然阿布·亚辛在这里投入了包括裁决者坦克歼击车和藤本空中炮击平台在内的大量技术装备、并且早已命令当地守军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可这依然不足以抵挡红海军的优势火力、也不足以抗击红军装甲兵团在平原地带那气势磅礴的推进:“欧洲军团”的一个精锐坦克团曾经试图阻止苏军在拉文纳郊外建立攻击出发阵地,这些勇敢的坦克手们在拉文纳北方的田野上被苏军的双刃直升机和铁锤坦克联手绞杀、甚至没有支撑过一个小时;而那些通讯频道里充斥着陆军同袍的求援信号和惨叫声的GLA飞行员们则纷纷陨落在米格45“火神”华丽的空战动作和牛蛙战车精准的攻击之下。7月6日,在经过不到三十六小时的战斗之后,锤子镰刀红旗就骄傲的飘扬在拉文纳上空,苏军切断了A14号道路,并且进一步南下占领了里米尼、威逼亚得里亚海上的重要港口安科纳。        

        苏联在亚平宁半岛东海岸的推进大幅削弱了博洛尼亚所能获得的支援:驻守在这里的斯拉维克不仅丧失了右翼友军的策应与支援,而且还被削减了相当一部分的后勤补给——尽管不相信摩斯科芬会在解决斯拉维克所部之前继续冒险沿东海岸南下,但是阿布·亚辛不能无视苏军对安科纳的威胁。要知道GLA在地中海上的大部分水面力量都集中到了叙利亚沿海去增援中东地区那场决定性的大会战,留在意大利的船只全都龟缩在塔兰托港充当存在舰队,安科纳港实际上和拉文纳一样无法得到任何来自海上的支援,这意味着摩斯科芬可以花费不多的代价夺下这个立足点、并且利用它将自己的海陆军的活动范围向南大大的拓展开来。简单来说,为了保卫安科纳、并且保证苏军无法越过佛罗伦萨东南地区的山脉,“欧洲军团”必须削减博洛尼亚的供给来建立一条新防线。        

        7月15日,在密集的爆炸声的伴奏下,红军对博洛尼亚的攻势开始了:设在城市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火力基地按照前些天航空侦察所获得的情报、向GLA据守的阵地倾泻着猛烈地炮火——首先集中轰击那些最坚固的支撑点和堡垒,然后覆盖整道防线;当炸点覆盖了地图上标识出来的所有敌军阵地之后,铁锤坦克和镰刀机甲就在双刃直升机的掩护下如同奔涌的潮水一般冲向城市、打响了争夺郊区的战斗。        

        在V4战术导弹和曲射火炮的猛烈轰击之后,郊区已经变成了一片遍地瓦砾的废墟。幸存下来的GLA士兵用轻武器和火箭筒、甚至是人体炸弹来对抗苏联坦克部队,但是他们很快就被镰刀机甲上12.7毫米的重机枪打得四分五裂。坦克兵们的目标是市内的各个主要支撑点,只有夺下那些重要的路口和建筑才能保证后续部队能够源源不断的冲入纵深地带、撕裂敌人的防御体系,他们没有多少功夫跟外围的守军磨蹭、这些已经被炮火轰掉了半条命的家伙交给伴随前进的步兵就可以应付了。        

        斯拉维克还是运用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老战术来对抗苏军的攻势:爆破主干道上的高层建筑、将苏军的坦克切成首尾不能相顾的几段,然后用预先埋伏的炸弹陷阱和毒气来对付被困住的敌人,将预备队从地道网络系统里调动出来以反击后续的敌军。但是这一次,“塞尔维亚之狼”的意图却因为缺乏补给而难以实现,为了修建南方的新防线、大量原本被提供给博洛尼亚的建筑材料和工兵被调走了,导致博洛尼亚重新修建的工事既缺乏数量又缺乏质量——没有经验的GLA普通士兵可干不了定向爆破和设置毒气容器这样高技术的工作。一整天的激战之后,摩斯科芬的装甲部队不仅牢牢的控制了进入市中心的主要交通线、而且还打通了与增援部队的联系,大街小巷上堆满了GLA天蝎坦克、苍穹撕裂者自行高炮和冥河摆渡者运兵车那还在燃烧的残骸。斯拉维克手下的部队已经被切割开来,苏联的战斗工兵部队即将展示他们的威力。        

        7月16日的朝阳在硝烟中有气无力地升起的时候,身穿防弹背心的战斗工兵已经通过一连串的爆破摧毁了大量火力点和障碍物、并且在关键点上构筑了临时碉堡来帮助步兵钉死躲藏在地道网络系统里面的GLA预备队;作为步兵班组最可靠的火力支援单位,火炮机车正在向“欧洲军团”在博洛尼亚残留的最后一个大型据点圣彼得大教堂发射迫击炮弹,当最后一排炮弹爆炸的时候、趁炮击的掩护隐蔽前进的磁暴步兵和防空步兵就会摧毁那些停在教堂附近的GLA装甲车辆,为突击组扫清进攻的道路。在苏军即将发动毁灭博洛尼亚全体守军的最后总攻的时候,斯拉维克不再徒劳的尝试要守住这座城市、而带领他还能指挥的不多的手下(这位狡猾的指挥官把他的司令部留在圣彼得大教堂、以此吸引进攻方的注意力)向南撤退。虽然博洛尼亚的失守令苏军能够在亚平宁山脉以北自由行动,但是斯拉维克相信他能够凭借险要的地势守住佛罗伦萨的北大门。而只要做到这点,阿布·亚辛也不能对他苛求更多——凭“欧洲军团”的现有兵力,要守住从佛罗伦萨到安科纳这么长的一条防线已属不易,遑论还要在博洛尼亚维持一个孤立的突出部了。        

        (二)激战亚平宁山脉——摩斯科芬的复仇(中)

        苏军拔掉了博洛尼亚这颗亚平宁山脉以北的钉子之后,在东部平原地带上的活动余地顿时增加了许多:GLA在半岛东部海岸的重要据点安科纳现在面临着苏联海陆军的双重威胁,而一旦这个港口落入红军手中、那么能够从海上直接补给燃料和弹药的摩斯科芬一定会向南推进得更远,届时“欧洲军团”就无法维持一条完整的战线了。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欧洲军团”将机动部队主要部署在东部地区,准备对抗苏军即将发起的攻击;至于佛罗伦萨以北的山岭地带虽然一直在进行小规模的战斗,但是阿布·亚辛并不认为摩斯科芬会从那个地形崎岖的方向发起进攻,毕竟那里不利于重装部队活动、GLA的守军也有足够的力量来把守那些险要的阵地。        

        负责据守山地防线的斯拉维克一开始也有相同的看法,但是很快他就感到了沉重的压力:摩斯科芬在A1号道路两侧投入了精锐的山地步兵,虽然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拥有丰富的山地战经验,并且得到了图波列夫飞艇的有力支援——这种飞艇虽然运动缓慢,但是它发射的“红星”式巡航导弹能够精确打击“欧洲军团”构筑的堡垒、无论它们位于山体的反斜面还是幽深的山洞之中。虽然斯拉维克要求获得援军,不过“欧洲军团”的参谋们认为那不过是摩斯科芬的佯攻、因此并没有从东部地区抽调兵力;因此斯拉维克只能在确认摩斯科芬手下的空中部队仍然位于东海岸的情况下、冒险从佛罗伦萨和里窝那抽调守备部队增强正面防线。        

        斯拉维克的防御看起来很有效:当GLA守军拥有数量和地形上的双重优势时,即便是拥有磁暴步兵和图波列夫飞艇这样强大兵种的苏军山地部队也不得不暂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这让差点被打穿了防线的斯拉维克松了一口气,不过同时也隐隐有一种不安的感觉——现在佛罗伦萨地区处于严重的空虚状态,尽管可以确认苏联空军没有调动的迹象、而且此地区也可以获得从撒丁岛海运过来的援军,可是这样就能保证安全了么?        

        7月29日,正在亚平宁山脉指挥战斗的斯拉维克突然收到消息:一支由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苏联军队顺西海岸南下,突破“欧洲军团”的左翼阵地并攻占了里窝那、切断了撒丁岛GLA海军驰援佛罗伦萨的通道!而后续的第二支部队正在沿着前锋已经打开的通道扑向佛罗伦萨!挨了这一记凶狠的“左勾拳”的斯拉维克急令驻撒丁岛的海军轰击从热那亚到维拉雷焦的滨海道路、阻断红军增援部队的推进,但海军部队却给出了“敌方反击炮火猛烈、任务无法完成”的回复。斯拉维克对此颇为惊异:即便苏军在热那亚和里窝那都部署了重型火炮,但这两地之间的海岸上又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于防御呢?苏军在热那亚港里面明明没有多少军舰啊!        

        当进一步的情报传来的时候,谜团揭晓了:在攻占意大利西北地区、前出到热那亚港之后,摩斯科芬就估计到了下一步“欧洲军团”将依托亚平宁山脉设防、阻击苏军的南下行动,不想硬攻山地防线就只能从东西海岸的狭窄平原地带突破——从东海岸走容易暴露自己的侧翼,而从西海岸走则可能被撒丁岛的敌海军部队切断交通线。为了解决来自海上的威胁,摩斯科芬命令苏军利用热那亚港的船只在海岸线附近布雷,由于GLA海军不敢在利古里亚海上过多活动(害怕苏军的陆基航空兵)、这一布雷行动并未被斯拉维克察觉。结果现在“欧洲军团”左翼门户大开,红军的后续部队不顾少数GLA守备部队的骚扰、迅速冲向空虚的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的失守意味着“欧洲军团”在意大利中北部地区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而他们也没有多余的防线可供驻守了:苏军在威尼斯成功登陆导致GLA在意大利东北部苦心经营的防御系统过早失守,不仅打乱了亚辛拖延时间的计划、而且还使得“欧洲军团”过早丧失了大量人力。当苏军进逼亚平宁山脉的时候,亚辛和斯拉维克手下其实已经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完善现有的防御工事、更遑论构筑预备阵地了。现在,摩斯科芬正兴奋的督促红军各部南下、直插意大利中部地区,不给GLA重整旗鼓的机会——苏军的“左勾拳”令亚辛都感到猝不及防、因而相当多的前线部队被红军的突击部队分割包围,罗马这个巨大的战利品正毫无遮掩的摆在摩斯科芬的面前!        

        (三)以牙还牙——摩斯科芬的复仇(下)

        尽管“欧洲军团”的阵地已经崩溃、数万名士兵被切断在苏军的包围圈当中,但是地形的限制还是迫使苏军分成了东西两路进行追击:东路的苏军以新占领的安科纳港作为后勤补给中心,推进速度相对更快、在红海军亚得里亚海分舰队的支持下闪电般横扫了东部平原;而西线的苏军当面的地势较为复杂、同时需要完成围歼亚平宁山脉的GLA军队的任务,推进速度因而慢了下来。8月中旬,“欧洲军团”的技术侦察部门连续数天截获摩斯科芬催促西线红军加快推进速度的情报,并且发现一支轻装部队正在快速南下向罗马挺进。阿布·亚辛认为摩斯科芬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了冒进的错误,遂命令斯拉维克在奥尔泰伏击苏军先头部队,同时将西线剩余的所有部队组织起来坚守泰拉莫——朱利亚诺瓦一 线、阻止苏军从东线调兵增援。

      正因为丢掉了亚平宁防线而懊恼的斯拉维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重新稳定意大利半岛上的形势,他不仅在奥尔泰部署了一个口袋阵用于伏击苏军的先头部队、还在两翼做了更进一步的部署:命令从亚平宁山脉逃出来的守军重新整编、潜伏在佩鲁贾附近,待苏军出动援兵去接应其先头部队后攻下这座城市、进而威逼苏军进攻出发点阿雷佐以吸引其注意力;命令撒丁岛上的守军通过海路前往福洛尼卡、与集中在格罗塞托的另外一支GLA军队会合,在苏军的注意力集中在阿雷佐后、突袭佛罗伦萨并接应被围困的“欧洲军团”突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摩斯科芬的整个左翼将一败涂地、GLA可以重新在意大利站住脚跟。

        8月18日,苏军先头部队比“欧洲军团”设想当中要迟上两天才抵达奥尔泰、而且它也并非仅仅是“轻装”——车队中拥有少数磁暴坦克和更多的铁锤坦克。更要命的是,这支部队在进入伏击圈之前就使用V4战术导弹猛烈轰击GLA预设的伏击阵地。斯拉维克意识到自己的埋伏已经被苏军所识破、但还是期望进攻佩鲁贾和佛罗伦萨的部队能够扭转形势,因此他命令奥尔泰周围的“欧洲军团”发起攻势、逼迫苏军先头部队呼叫援兵。        

        面对GLA从三个方向发动的猛烈攻击,苏军表现得游刃有余:V4导弹使用子母弹模式成片杀伤“欧洲军团”的运兵车和皮卡,铁锤坦克则重点狙击那些毒素车和天蝎坦克、利用自身的射程优势压制敌人的火力,少数侥幸冲到近前的敌军则自有磁暴坦克来对付……亚平宁防线失守之后士气低落且丢失了大量重型装备的GLA已经很难在苏军有准备的情况下攻破对手的防御圈,只是徒然的增加着己方的伤亡。唯一支持着斯拉维克继续战斗的信念的,是右路的“欧洲军团”报告他们已经占领了佩鲁贾,并且发现阿雷佐集结了相当数量的苏联军队、推测摩斯科芬将不会有足够的地面部队防守佛罗伦萨。        

        抱着“攻占佛罗伦萨、解救被包围在亚平宁山脉上的友军、扭转意大利战场形势”的梦想,GLA在亚平宁山脉以西的全部军事力量都被投入到巨大的血肉磨盘当中:在奥尔泰,斯拉维克亲自指挥的伏击部队在苏军的防御圈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在阿雷佐,勉强集结起来的“欧洲军团”遭到红军地面部队的猛烈围攻,在重型火炮的轰鸣和坦克履带的碾压下死伤枕籍。从福洛尼卡和格罗塞托出击的GLA快速部队成为了最后的希望,为了加强它的实力、斯拉维克甚至下令将海军的大部分水兵抽调上岸并且编入地面部队。此时苏军能够使用的地面部队要么依然在亚平宁山脉围攻那些已成瓮中之鳖的敌人、要么在阿雷佐反击来犯的“欧洲军团”、要么就在奥尔泰与斯拉维克作战——佛罗伦萨此时除了指挥机关和部分警卫之外、只有一些亟需休整的野战兵团,斯拉维克相信对这样一座空虚的城市发起一次有力的打击、将使苏军的指挥系统崩溃并迫使其从亚平宁山脉以西溃退,摩斯科芬将丧失进一步攻打意大利的力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GLA的突击部队能够顺利抵达佛罗伦萨。虽然摩斯科芬确实没有什么多余的力量可以从地面上阻击他们——但这并不代表着空中也没有。        

        已经沉寂了一个月之久的苏联空军重新出现在意大利的蓝天之上。他们此前被摩斯科芬小心的掩藏起来、避过了“欧洲军团”的侦察,当斯拉维克终于大意的忽视了苏联空中力量的存在、因而赌上手头的全部力量孤注一掷的发起反攻之后,成群的“双刃”武装直升机、基洛夫飞艇和“袋狸”轰炸机扑向毫无防备的GLA突击兵团、然后用雨点一般的炸弹和火箭弹将整支部队化为废铁和尸体——在摩斯科芬的调度下,苏联空军于五个小时内连续发动了六轮空袭,斯拉维克视为“胜负手”的这支部队就这样被埋葬在同向佛罗伦萨的公路上。        

        突击兵团的崩溃彻底打散了“欧洲军团”最后一点战斗意志:阿雷佐郊外、原本就是在红军优势火力下苦苦支撑的GLA部队立即崩溃,几乎没有人能够在铁锤坦克和镰刀机甲的追杀下活着逃回佩鲁贾;而在奥尔泰,斯拉维克也无法再度控制手下的部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数量远少于自己的苏军面前溃散。这在亚平宁山脉以东也引发了连锁反应:亚辛大将集结在泰拉莫——朱利亚诺瓦一线实施防御的残余部队原本是可以摆脱东线苏军的追击,但是为了掩护西线的作战而停下来构筑防线之后、他们很快就被追兵消灭掉。摩斯科芬诈作“冒进”以避免“欧洲军团”残部过快南逃、诱使他们在中意大利而不是什么更南边的地方与红军展开决战(如果GLA撤到靴形半岛的底端,他们将有时间重整,而摩斯科芬的补给线将大大延长),这个作战计划现在完全成功了——部分是因为摩斯科芬曾经在佛罗伦萨有过一次类似的失误,所以斯拉维克和亚辛没有去更加谨慎的分析情况就上了当。吃亏之后会非常记仇、并且让敌人在这之后以同样的方式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是摩斯科芬性格上的一个特点,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包括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则是另外一个。        

        (四)意大利战役结束

        在这一次战役之后,意大利的大规模战事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欧洲军团”损失了他们留在意大利的全部野战部队,剩余的守备部队则遭到了雇佣军的突袭——从奥地利出发的“海克力士”运输机将雇佣兵的空降部队运送到了那不勒斯、塔兰托、墨西拿和巴勒莫,猝不及防而且一盘散沙的GLA守备军甚至没能给雇佣兵们造成三位数以上的伤亡;而在这之前,亚平宁山脉上的残余“欧洲军团”放下武器投降、摩斯科芬的前锋部队在8月26日开进了罗马,摄影师拍摄的一幅以古老罗马斗兽场上垂下的一面巨大苏联国旗为背景、镰刀机甲为主角的照片登上了次日新华约各国主流报刊的头版。2055年9月初,意大利从GLA的控制下被解放出来,成立了由雇佣军和意共组成的联合政府,而亚辛和斯拉维克则逃到了非 洲。        

        作为一个“次要方向上的次要战役”,意大利战役的终结颇具讽刺意味:亚辛虽然丢掉了自己的部队和地盘,但是他完成了“三巨头”交给他的任务——在中东的决战结束之前不让红军前出到中地中海、威胁GLA的后方;而摩斯科芬作为胜利者,却不得不承认他没有达到新华约的战役目标、即把“中东军团”的力量从伊拉克和叙利亚分散开来。虽然意大利战役从最初目标看来令人沮丧,但是中东战役以新华约击退GLA的攻势而告终这一利好消息却抹去了这一切的影响:“三巨头”精心策划的、准备将新华约远征军置于死地的决战计划失败,意味着“中东军团”乃至整个GLA都耗尽了最后的力量、距离彻底失败已经为时不远。虽然兵力和物资都不充足的远征军暂时还不能向中东和北非地区发动总攻,但这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五)里应外合的计划

        既然中东方向的威胁已经消失,欧洲战场的形势就重新成为克里姆林宫关注的焦点:尽管2054年3月盟军超时空突袭失败导致了可怕的后果、温和派与强硬派的内 讧也使得西欧国家始终没能恢复实力,但是将战争长期拖延下去仍然会使得新华约陷入致命的衰弱当中。在确定了GLA已经一蹶不振之后,库可夫以下的大部分驻欧苏军将领终于能够从一年半有限的牵制性攻势中解脱出来、筹备一场真真正正的决战了。        

        不过,从2047年“大起义”算起,经历了八年绵延不绝的战火的苏联已经流出了太多的鲜血。现在之所以还能够坚持作战,一方面是因为2049年之后大部分的作战都不在苏联国土上爆发、而且红军也没有承担敌方主要的攻势,另一方面则有赖于中国依靠庞大的生产能力支撑起来的、数量惊人而且源源不绝的支援。尽管如此,莫斯科也不希望在解放西欧的过程中付出太多的伤亡——即便不计算战后重建所要动用的大量人力,远征北美也是一个兵力够多才能完成的“必做任务”。这意味着新华约必须耐心继续跟温和派盟军谈判、促成他们在西欧发动武装政 变,这样才能够缩小打击面、用较小的代价摧毁那些仍然主张继续战争的强硬派。        

        值得庆幸的是,温和派与新华约之间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双方在大多数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盟军温和派已经争取了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发动政 变,同时未来科技公司和盟军强硬派则因为长期的消耗而衰弱下来,双方的力量对比大幅接近、而矛盾也随之尖锐起来;在新华约方面,中东会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和苏联的强大,而北京与莫斯科也希望尽早结束欧洲大陆上的战事——这使得谈判双方都希望能够尽快达成协议,而客观条件也逐渐趋于成熟。盟军温和派的领袖罗伯特·宾汉元帅与驻欧苏军的指挥官库可夫元帅制订了政 变方案:红军在低地三国方向上发动佯攻、牵制未来科技公司和盟军强硬派的主力,尔后盟军温和派将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主要城市发动政 变,并且在德国西南部打开一个口子、让红军主力能够从这里包抄盟军强硬派的部队;雇佣军在这次作战中将发挥自身高度的灵活性,负责接应温和派的部队以控制主要城市和关键交通枢纽、重要军事基地。        

        (六)扫清障碍——雇佣军在行动

        但是要实行这个计划、必须先消除超时空传送仪这个阻碍:部署在佛罗里达半岛上的旧版超时空传送仪虽然在只能将部队从事先布置好的能量场转移到另外一个或几个能量场,但是它却不会受到外部的干扰;一旦温和派在各主要城市发动政 变,那么强硬派的部队就会先于雇佣军的援兵抵达、将政 变扼杀在摇篮之中。由于超时空传送仪完全处于未来科技公司的控制下、温和派也不可能将过多的部队从前线调回,因此计划成功的唯一希望在于破坏超时空传送仪,而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擅长渗透作战的雇佣军身上。        

        在2050年从中欧撤退之后,雇佣军把大部分力量迁移到了新华约控制区内,但是原本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基地和人员却没有跟着迁移、而是在古巴和委内瑞拉的掩护下逐渐转入地下活动。由于当时盟军在GLA面前节节败退,因此美国也就勉强容忍了自己的后院隐伏着这样一支“外来力量”。在2054年3月,盟军也曾经计划在超时空突袭胜利后、出兵扫荡加勒比海,但这个打算在超时空突袭惨遭失败后也随之流产。到2055年5月底雇佣军正式向盟军宣战之后,由于中欧的形势突然严重恶化、美国不得不将大部分机动部队调往欧洲战场,这使得华盛顿方面只能使用有限的兵力扫荡加勒比海各群岛——2054年春天盟军海上力量遭到真空内爆弹的猛烈打击之后,仅凭着这些部队是不足以攻克雇佣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基地的。因此在2055年的夏末初秋,古巴和雇佣军依然控制着加勒比海上的各主要岛屿,能够为袭击佛罗里达半岛提供前进基地。        

        当雇佣军头号战地指挥官安吉莉娅·冯·法莱艾尔率领一支小型舰队和两万名士兵绕过盟军脆弱的海上封锁线、在八月底安全抵达古巴之后,高度紧张的气氛就弥漫在整个佛罗里达半岛上:安吉莉娅的成功证明了雇佣军有能力持续向这一地区投放兵力、而盟军的机动力量却大部分被牵制在欧洲无法动弹,一旦雇佣军集结足够多的部队、他们就可以顺利在佛罗里达登陆。在加强大西洋海上封锁、延缓雇佣军进一步向加勒比海投送兵力的步伐的同时,盟军在中美洲转攻为守、动员大量人员在迈阿密等沿海地区构筑阻击阵地,以迎击预想中的雇佣军登陆作战。此外为了削弱雇佣军能够获得的人力支援,美国和未来科技公司在委内瑞拉策动了一场准备已久的军事政 变、并通过提供经济援助等方式拉拢刚刚建立的“南美邦联”为这次政 变提供武力支持。2055年9月9日,在5月底以来陆续潜入委内瑞拉的佣兵和未来科技公司的私家军队公然发动叛乱、袭击加拉加斯的政府机关与交通通讯设施,几乎与此同时、“南美邦联”的军队从海上和陆地入侵了委内瑞拉。        

        由于这次政 变准备仓促(选在9月初提前发动是因应安吉莉娅援军抵达古巴,原计划中应当更晚动手),佣兵和未来科技公司私家军队没能迅速夺占加拉加斯、委内瑞拉军队依然在政府的领导下英勇抵抗——他们相信只要顶住了“南美邦联”的首轮攻势、雇佣军就会赶来支援。凭着这个信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委内瑞拉军队在首都加拉加斯一度转入反攻、将叛乱分子压缩到少数几个街区当中,而从哥伦比亚方向赶来的“南美邦联”地面部队也被阻挡在国境线附近。尽管遭到维和轰炸机和世纪轰炸机越来越猛烈的空袭,委内瑞拉军队依然寸步不退、还在时机有利的情况下发动局部的反击。        

        不过无论委内瑞拉战况如何,佛罗里达的美军总算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虽然表面上依然维持着最高警戒状态、而且岸防工事的构筑也没有一刻停歇,但他们相信“南美邦联”以优势兵力进攻委内瑞拉、必然会牵制住雇佣军的机动兵力,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可以不用担心敌方的登陆行动了——用不了多长时间,未来科技公司就可以帮助盟军强硬派清除那些潜伏在西欧的温和派、将局势扭转回来。        

        这些松了一口气的人们似乎忘记了,雇佣军本身就不是依靠正面作战起家的。        

        2055年9月11日晚,一支从杰克逊维尔开来的车队满载着援兵和补给进入了位于迈阿密的超时空传送基地。当基地的守军正忙着迎接友军、点验物资的时候,没人注意到有一小队人从卡车底部钻出、消失在建筑的阴影之中。

        五个小时之后,基地中心的建筑群里连续响起了几下沉闷的爆炸声,接着基地的警铃才后知后觉的发出尖叫:被视为是铜墙铁壁的防御系统丝毫没有发挥作用,袭击者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潜入了防卫森严的核心地带,在超时空传送仪的几个关键部位安置了烈性炸药、使这台精密的机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住在基地宿舍区的工程师们急急忙忙跑到安放超时空传送仪的半地下掩体里查看损害情况的时候,一枚“天罚之箭”亚太空超高速巡航导弹以六倍音速划过夜空、径直射向受损的超时空传送仪和正在检查它的技术人员……        

        对于盟军来说,雇佣军这次特种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最后一座超时空传送仪彻底被毁、大批技术人员死亡,重建一座超时空传送仪并且培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花费数量惊人的金钱和极其漫长的时间……这次袭击造成的心理震撼说不定还超过了物质损失——防御水平甚至超过白宫和五角大楼的超时空传送基地竟然在全无察觉的情况下被渗透、直到炸药爆炸为止守军都没有发现雇佣军特种部队的踪迹,那么其他的盟军将领或政治领导人怎么能保证某一天早上醒来不会发现自己的房间已经被卫兵的鲜血染红、雇佣军特种部队正在把黑洞洞的枪口指向自己的脑袋呢?尤其是超时空传送基地还受到 “空间裂缝产生器”的保护,这种设施能够使得敌方卫星系统无法瞄准自身所在的区域、从而令敌方无法对其实施轨道打击,但雇佣军还是能够使用武装卫星发射的超高速巡航导弹摧毁超时空传送仪,这一度令盟军疑心基地当中存在雇佣军的间谍。        

        不过实际上,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诚然雇佣军在北美也有自己的情报网络和特工组织,特种部队渗入盟军运输车队就有赖于他们提供的帮助,但是这些组织的力量还不足以渗入超时空传送基地这样的机要之处。这次袭击的胜利几乎可以说全部归功于雇佣军头号王牌特种兵燕妮·冯·威斯顿和她的“赤色幽灵”别动队,这些特战精英凭借完美的潜入技巧避开了基地大多数防卫系统和哨兵的侦察、实在避不开的则利用燕妮装备的“双重时间裂缝发生器”暂停时间后直接通过——无论基地防御如何森严、总不可能在时间停止的情况下还可以发挥作用,燕妮和她的队员们因此顺利潜入了放置超时空传送仪的半地下掩体并安放了炸药和定位信标,此后又在基地控制中心上传了电脑病毒来瘫痪“空间裂缝产生器”与其他电子防御设施。就这样,“赤色幽灵”别动队不费一发子弹就成功完成了任务,并在从容抵达撤退点之后引爆炸药并开启定位信标,雇佣军总部则在确认技术人员集中到半地下掩体后发射了“天罚之箭”超高速巡航导弹、将其一网打尽。战后燕妮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评价这次特战行动的时候曾这样表示:借助“双重时间裂缝发生器”潜入并不困难、对于老练的特种兵来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轻松,整个任务最困难的地方反而是如何潜入美国本土;不过感谢安吉莉娅的佯动、让盟军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防范正面进攻上,行动最终还是顺利的完成了。        

        (七)祸起萧墙——欧陆盟军的崩溃(上)

        9月12日,就在超时空传送仪被摧毁的几小时后,罗伯特·宾汉元帅发布了开始军事政 变的信号“克伦威尔”,温和派发起的军事政 变开始了!支持温和派的武装人员在巴黎、伦敦、伯尔尼和马德里与卫戍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而后者的指挥官很快发现自己的部下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只有少数人仍然愿意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在布鲁塞尔指挥防御作战、抵抗红军对北翼防线进攻的罗德尼·盖茨五星上将现在无比后悔当初将强硬派盟军主力向北调动的决定——当9月1日库可夫元帅攻打西欧盟军北翼防线的时候、盖茨将军还认为只有强硬派控制的盟军部队能积极抗击这一轮攻势,而目前的形势表明他完全失算了:温和派大肆宣扬超时空传送仪被毁的消息,极大动摇了前线部队的军心;而宾汉元帅发起军事政 变之后更是直接命令那些同情温和派的官员和将领接管各地的所有权力、配合新华约的行动,至少在瑞士和德国西南部这条命令被执行得很好、欧列格指挥的苏军突击部队顺利通过了温和派军官控制的防区并快速向英吉利海峡推进。满载着雇佣军士兵的“海克力士”重型运输机在猎鹰战机的掩护下呼啸着扑向西欧各主要城市、为正在那里进行战斗的温和派盟军提供支持,而在宾汉元帅的命令下、沿途的盟军防空部队则向敢于攻击运输机群的强硬派空军部队猛烈开火……        

        在法国的各主要城市,温和派发动的政 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击溃了仍然忠于强硬派的卫戍部队并控制了大部分地区,虽然这导致温和派的兵力分散、但这个弱点自有雇佣军的援兵和红军的迂回部队来补足。这是因为法国人始终认为英美是把欧洲当成了实现自己霸权野心的工具、无论是欧盟还是北约都被这两国视作踏脚石,所以在长期直接经受战争的苦难之后、较晚被未来科技公司渗透的法国就希望恢复和平,主张与新华约停战的温和派自然一呼百应。但是在英国,形势并不是很好:英国较早受到未来科技公司的渗透、与美国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大战中又始终没有遭到直接进攻,这就使得强硬派仍然能够在英国保有不小的力量。虽然罗伯特·宾汉元帅依靠他的巨大威望成功的在英国发动了政 变,但是政 变军却不能立刻攻下伦敦城内的各要点、而不得不与强硬派的卫戍部队展开激烈的巷战。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势开始向对温和派不利的一面准备:红军难以迅速通过仍然被盟国大西洋舰队残部封锁的英吉利海峡提供支援,然而罗德尼·盖茨却可以从荷兰与比利时调来援兵、英国本土其他地方的也有一批强硬派军队正在赶来。如果不能迅速夺下伦敦、削弱敌方的抵抗意志,那么政 变就有可能失败、盟军就依然可以将英伦三岛作为基地而牵制新华约下一步的行动。        

        在这个关 键 时刻迅速赶到的,是雇佣军的空降兵部队。这支由安吉莉娅力排众议而组建的精锐步兵在伦敦进行了疯狂的超低空伞降,几乎是直接跳到了守军的头顶。诚然这让伞兵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也争得了足够的突然性:强硬派盟军认为雇佣军必然会选择城外的开阔地带伞降、甚至直接会在伦敦的机场降落,因而分出了不少部队去那些地带设防;但雇佣军在伦敦城内大胆的超低空伞降则完全没给敌方反应时间,空降兵们在几十分钟内就用突击步枪和枪榴弹夺下了包括白金汉宫和电视台在内的重要据点、帮助政 变军割裂了强硬派盟军的防御体系。对于温和派而言,伦敦政 变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在通过电视台播放了温和派的声明、展示了政 变军已经取得的战果之后,很多赶往伦敦的强硬派军队都丧失了战斗意志、停下脚步开始观望战局的发展。政 变军趁机一鼓作气、在雇佣军空降兵的支援下占领了几处足以俯瞰全城的制高点,用火力封锁了强硬派盟军进城的几条重要道路、让城内外的敌人不能相互呼应。9月14日凌晨,政 变军基本扫清了城内的敌人,并且出城反击占领了多佛尔、控制了英法海底隧道的出口,至此温和派在英国的政 变大体上可以说是成功了——英伦三岛上的盟军强硬派要么举手投降、要么自行溃散或逃跑,而欧洲大陆上的盟军强硬派主力(其中包括美国几乎所有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说美国几乎不得不从头开始组建陆军和空军大部分的部队)则处于新华约的战略包围之中。如果盟军不能迅速摆脱红军和雇佣军、政 变军的夹击,向南突围到法国南部甚至是西班牙,那么这支部队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而北美的防务也将陷入长期无法恢复的空虚状态。        

        (八)盖茨将军的反击——欧陆盟军的崩溃(中)

 

        不甘心就此认输的盖茨将军决心做最后一搏:既然通过超时空传送仪向爆发政 变的城市直接输送援兵已经不可行,那就以部分兵力依托工事继续牵制苏军主力、大部队掉头南下反击苏军迂回部队!毕竟设置在荷兰与比利时的防线当年曾经让GLA百万大军碰了个头破血流,在今天拖延一下苏联的攻势总不至于做不到、更何况这里的地形也并不利于红军装甲部队突破!只要后卫部队能坚持一段时间,盖茨将军就有把握对付兵力薄弱而且孤军深入的敌方迂回部队、并且将那些没有集结成一个拳头的温和派叛军打垮,届时欧陆战事仍有可为!        

        依靠仍在二线充当预备队的机动部队,盖茨将军勉强组织了几支反击军团,试图首先夺回关键的巴黎并打通与法国腹地的联系、进而摧毁分散在各关键城市的温和派叛军与雇佣军机动部队。但这个行动刚开始不久就遇到了麻烦:首先是雇佣军和苏联的空降兵正在先期潜入的特种部队的掩护下、与温和派组织的游击队一道破坏交通线和兵站,这大大延缓了强硬派盟军的反击行动;其次则是红军迂回部队的力量远超盖茨将军的想象,他们可以在空军的掩护下击败强硬派盟军的先头部队、并且得到来自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最后,甚至是盖茨将军寄予厚望的后卫防线也出了问题——红军在攻击这些防线的时候投入了大批收割机甲和粉碎者战车,前者能够为红军部队提供凶猛而多样的火力支援、后者则能够轻易碾碎最坚固的工事和障碍物,这两样并不昂贵、数量众多的装备成为苏军迅速突破筑垒地带的法宝。9月16日,强硬派盟军在中部战线上的最后一个支撑点法兰克福失守,红军得以全力支援已经深入法国腹地的迂回部队、支持他们在巴黎西北防线打垮盖茨将军的反击军团。        

        9月20日,得知鲁尔区筑垒地带失守的盖茨将军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押上了他的全部赌注:他在即将失守的布鲁塞尔司令部下令,投入全部力量发动两场反击。第一场反击的目标是德国西部、作战任务是迟滞苏军向荷兰与比利时的推进,第二场反击的目标是巴黎、要为被困在低地三国的盟军强硬派杀出一条向南撤退的道路。即便预定的作战目标全部达成,执行第一场反击的部队也必然会被彻底歼灭、而剩余的盟军部队则要一边战斗一边向遥远的西班牙撤退,不过盖茨将军此刻管不了那么多了:“我把美国的孩子们从家里带出来了,现在也要把他们带回家去!”确实,在盟军强硬派部队中占据多数的美国士兵都被这句话鼓起了士气,但是原本隶属于其他国家的士兵则对此有不同想法。        

        9月21日,第一支反击部队在列日和艾恩德霍芬与库可夫元帅指挥的红军遭遇,一场表面上看起来势均力敌、但过程却明显“一边倒”的战斗打响了。英法两国的政 变使得强硬派盟军丧失了大多数空中支援,结果米格战机轻而易举的夺取了制空权、而后掩护着“双刃”直升机和“袋狸”轰炸机向地面上的守护者坦克和激流ACV发起猛烈地轰炸。很明显这些盟军士兵并不习惯在头顶没有“空中保护伞”的情况下展开战斗,因此直到炸弹临头才慌忙调动多功能步兵车和标枪导弹手组织防空、并且让突击驱逐舰启动“黑洞装甲”来吸引火力——然而这时候已经晚了,因为收割机甲的破片榴弹已经在那些可怜的步兵和轻甲单位头顶飞舞,而粉碎者战车也已经短时间的过载涡轮迅速冲到了盟军车队面前、用庞大的研磨筒把突击驱逐舰撞翻在地……完全陷入混乱的反击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那些美国部队还尝试重整队形继续战斗、而英法两国的士兵大部分都直接举手投降。对于库可夫元帅麾下的这支红军部队而言,收容俘虏、打扫战场花费的时间比开火的时间都长——没办法,盖茨将军原本的打算也就是把队伍中那些不稳定的英法士兵抛出来拖延时间、车队中的美国部队更多的起到“督战队”的作用。        

        虽然9月21日的遭遇战本身没有为盖茨将军的南下方案拖延多少时间,不过这场战斗带来的连带影响却使得红军更改了既定计划。库可夫元帅原本打算挥师南下继续追击、与欧列格率领的迂回部队前后夹攻盖茨将军,但这次战斗中大批强硬派盟军投降却使得元帅出现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全体盟军的斗志都已经动摇;此外被俘军官提供的情报显示未来科技公司正在撤退他们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总部,库可夫元帅认为如果能够破坏未来科技公司的撤退计划、新华约将获得大量极具价值的资料甚至俘虏一些关键人员。因此,库可夫元帅做出了一个后世很有争议的决定:取消南下接应欧列格的计划,以一部兵力占领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以主力北上进攻海牙、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该决定造成的后果就是欧列格必须在最主要的援军缺席的情况下、以手头那些长途跋涉后的部队迎战盖茨将军率领的强硬派盟军精锐,并且他还必须阻止敌人推进到巴黎、以免其他政 变军基础薄弱的地方出现新的动乱。        

        (九)血战贡比涅——欧陆盟军的崩溃(下)

        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9月24日爆发在贡比涅的那场大战将会非常的血腥:盖茨将军首先出动了他掌握的最后几个先锋武装炮艇机大队,让这些平时都被小心翼翼保护的战机用厚重的装甲硬顶牛蛙战车的防空炮和米格战机的套娃导弹、向地面的苏军倾泻着密集的能量团;而爆炸扬起的灰尘还未落地,百余辆幻影坦克就在冰冻直升机的掩护下开足马 力冲向红军阵地——并不是盖茨将军凑不出足够的突击车辆,这些幻影坦克都张开了光学裂缝发生器,将数量更多的未来坦克、多功能步兵战车、激流ACV和守护者坦克笼罩在光学屏障之下,以此规避苏军的炮火拦截。的确,盟军装甲部队的突击看起来远远不如苏联或者中国那么大气磅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它的威力可以被小觑。        

        以劣势兵力应战的红军打得很艰难:欧列格所部原本的任务是迅速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敌军逃跑的道路,为此他们没有携带多少行动缓慢的重型装备;贡比涅附近也没有什么可以依托的地形,库可夫元帅的主力又北上进攻阿姆斯特丹、一时难以支援。这些严重的不利因素,使得欧列格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艺术来抵消敌人在兵力和兵器上的双重优势——顶在一线的不是目标明显的装甲单位,而是把自己隐蔽在临时开挖的战壕和工兵碉堡里面的步兵,这些勇敢的战士将用燃 烧 瓶、磁性手雷、火箭筒和单兵高射炮削弱敌方坦克突击群的冲击力,并且尽可能摧毁那些起辅助作用的轻型装甲车;为了给这些步兵创造机会,“双刃”直升机和V4“大锤”战术导弹竭尽全力在阻击阵地前方打出一道火力封锁线,以此破坏幻影坦克的光学伪装、同时破坏敌方战车的观瞄设备以降低它们对步兵的威胁;而在敌军试图从阵地的结合点进行迂回突破的时候,欧列格就会呼叫磁力卫星和轨道抛掷来重创它们……        

        红军在防御作战中十分英勇顽强,但是单凭战斗意志无法扭转局势。盖茨将军命令位于冰岛的冯·埃瑟林空军基地出动女神轰炸机(全欧只剩下这一支女神轰炸机部队听从命令)清除苏军的防御支撑点,如果支撑点过于坚固还会先用卫星发射冷冻光束予以削弱;对付那些草草构筑的反坦克壕沟和战壕,强硬派盟军则派出了冰冻直升机和冷冻军团去清理其中的地雷与红军士兵;突击驱逐舰开启了黑洞装甲、硬抗“双刃”直升机和V4战术导弹的攻击,多功能步兵车和标枪导弹手则在黑洞装甲的庇护范围内拼命还击;当欧列格不得不出动铁锤坦克和镰刀机甲来巩固某段关键的防线的时候,未来坦克和幻影坦克就总会向嗅到血腥味的苍蝇一样涌过来、用光束和能量团把被封闭住的突破口重新炸开。尽管由于缺乏远程火力,盖茨将军很难压制在苏军阵地后方不断变换发射位置的自行火炮与V4战术导弹,但是他仍然可以用不计损失的猛烈冲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战至9月25日黄昏,欧列格在战前布设的防线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而库可夫元帅的主力部队还在荷兰紧张的调动、尚且没有做好立即南下的准备,盖茨将军相信26日早晨发动一次有力的突击就能打破红军的包围圈、扫清通向巴黎的道路。        

        当9月25日的夕阳消失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欧列格击退了盟军在当日的最后一次进攻、终于有机会盘点自己手上的力量:战斗打响的这两天中不断有红军增援部队从东方开来,再加上此前欧列格刻意保存不用的装甲兵团,还足够组成一支预备队。欧列格决心在明天的战斗中投入这股力量、尽可能遏制敌军的攻势,他估计强硬派盟军突围凭的是一股血气之勇,如果能在坚守两天后于反突击作战中挫伤他们的锐气、是有可能暂时阻滞敌人的进攻的。只不过在兵力和装备双重劣势的情况下组织正面反击,即便是以擅长装甲兵作战的欧列格来说也是不能保证胜算的。        

        不过他很快就不用为这个问题犯愁了:9月25日刚入夜,从南面就传来新的信号——雇佣军的援兵从巴黎赶来、进入了贡比涅战场。这支由雇佣军名将于尔根·特纳率领的部队在原计划中是用于攻击法国北部沿海、呼应英国政 变部队的,但是温和派盟军在瑟堡、卡昂、勒阿弗尔等地组织的起义获得了胜利,伦敦政 变也取得了成功,这支部队因此暂时留驻巴黎、作为新华约一方在法国的战略预备队使用。9月24日贡比涅战役打响之后,欧列格和巴黎之间的通讯受到了严重干扰,于尔根一边集结部队一边派出侦察兵摸清情况、确认战况紧急后立即赶赴前线支援。为了在必要时越过英吉利海峡作战,于尔根·特纳率领的部队拥有大量的重型装备、甚至包括雇佣军的“空中堡垒”,这无疑大大弥补了红军在兵器上的劣势。        

        9月26日的朝阳刚刚从东面的天空升起,盖茨将军就发动了对苏军防线的“最后总攻”,然而攻击行动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与V4导弹一同发射的还有雇佣军著名的“蜂巢”火箭炮,在V4的子母弹头耗竭了黑洞装甲的能量之后、“蜂巢”的制导火箭弹准确的命中了那些脆弱的轻型单位,这也使得苦于盟军防空单位阻击的“双刃”直升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火力;而试图正面冲锋的未来坦克则遭到了“炽天使”火力支援平台的精确点杀,“炽天使”的射手们这次不必担心弹丸无法命中要害了,因为控制未来坦克的电脑虽然受到厚重装甲的保护、可位置非常显眼,“炽天使”往往一炮就能报废一辆未来坦克;雇佣军的“空中堡垒”更是大发神威、用“火雨”巡航导弹成片的报销密集冲锋的盟军装甲部队……经过一整天的战斗,盟军在欧列格和于尔根的联合防线面前损兵折将、最终完全丧失了攻击能力。也就在这一天夜晚,苏联空军对贡比涅附近的强硬派盟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不仅摧毁了他们赖以难逃的大批车辆、而且还击毁了所有的先锋武装炮艇机,这次空袭毁灭了盖茨将军手头仅有的远程支援部队、极大打击了他麾下部队的士气。        

        9月27日,确认了昨夜苏联空军的攻击效果之后,从东部获得了包括天启坦克和粉碎者战车、图波列夫飞艇在内的援兵的欧列格提议向当面之敌发起反击。欧列格认为此时强硬派盟军的士气已经在昨天失败的攻击和苏军空袭当中跌落到谷底、而从比利时撤退过来的后续部队尚未抵达,此时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两人很快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反突击计划,并且将坦克部队集结起来、辅以全部能动用的机械化步兵组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进攻部队,在9月27日下午向盟军强硬派发起进攻。        

        在“空中堡垒”和图波列夫飞艇发射的巡航导弹重点打击了敌人的防空阵地和集结点之后,“双刃”直升机、“蜂巢”火箭炮和V4导弹就在新华约攻击部队的前方打出了三道徐进弹幕,为他们开辟前进的道路;而攻击部队的核心由强大的天启坦克和“角斗士”坦克歼击车组成,它们用坚固的装甲弹开敌人的反击炮火,隆隆的碾过被炸得稀烂的障碍物、壕沟以及战车的残骸,用主炮、导弹和研磨筒粉碎盟军的重型装备;跟在这些庞然大物后面的主战坦克与装甲车则用主炮、机枪、光束扫射那些从阵地后方冲上来补防的预备队,把一队队守护者坦克和多功能步兵战车炸成漫天飞舞的零件;新华约突击集群的最后一波则由全副武装的机械化步兵组成,他们跳下步兵战车、在每一条战壕和每一个碉堡旁边,与那些刚刚从猛烈的火力准备与装甲突击的带来的震撼中清醒过来的盟军士兵搏斗、使敌人的步兵无法从侧面或背后袭击已经冲向纵深的战车部队。新华约的钢铁洪流漫过了被炸得坑坑洼洼、犹如月球表面一般的盟军阵地,把不久前还保持着秩序和建制的强硬派盟军打得如同被水淹了老巢的蚂蚁一样四下奔逃。能量武器的光束、火药武器的硝烟、比阳光还耀眼的不停爆炸的火团如同疯狂的画家手中的五彩斑斓的颜料,把整个贡比涅当作巨大的画布、绘成一幅地狱般的末日景象。        

        9月27日的午夜,贡比涅的血腥战斗终于结束了。借助雇佣军的及时增援,欧列格率领的、以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为核心的红军迂回部队在付出一定代价后顶住了盖茨将军的突围行动,并且在获得进一步增援后大举反攻、将欧洲大陆上强硬派盟军最后的主力部队彻底击溃。虽然最后肃清散落在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的几十万溃兵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欧洲大陆的彻底解放已经就此成为定局——历史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巧合:1918年11月,点燃了整个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贡比涅落下了帷幕,英法美所属的协约国阵营在这里见证了自己的胜利;而一百三十七年之后,同样是在这个城市,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盟军”走下了历史舞台。        

        (十)出人意料的阿姆斯特丹之战

        当库可夫元帅击败了盖茨将军手下的第一支反击部队之后,他误认为强硬派盟军的主力也是这样的缺乏斗志、因而把进攻矛头指向了荷兰。经过22日和23日的短暂战斗,红军轻易占领了防务空虚的鹿特丹和海牙,并且缴获了囤积在海牙的大量武器与军用物资。轻松的胜利让库可夫元帅做出了第二个误判: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敌人战斗力不强,不用出动多少兵力就可以消灭。而在24日,贡比涅战斗的相关情报传来之后,库可夫元帅发现自己低估了盖茨将军的实力、于是又重新部署军队准备南下追击(这部分军队没有赶上贡比涅战斗、但在捕捉法比边境的几十万溃兵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这样一来红军用来进攻阿姆斯特丹的兵力又被削弱了。        

        然而,阿姆斯特丹的防御力量并不像库可夫元帅判断的那样薄弱:未来科技公司在很久之前就开始着手建设私家军队,不仅为此聘请了许多退役的正规军军官担任顾问、甚至是直接收买现役军官和文职官员。这样长年经营的结果,就是未来科技公司拥有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并且趁着世界大战的机会渗入盟军内部——温和派发动政 变之后,驻扎在荷兰的一些盟军部队既未响应温和派的号召、也没有听从强硬派的命令跟随盖茨将军南下,而是自行前往阿姆斯特丹、接受未来科技公司的指挥。在阿姆斯特丹这个已经要塞化了的都市里,未来科技公司部署了十几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能随时得到来自空中和后方的各种支援的士兵进行防御,而目的只有一个:掩护未来科技公司完成总部的撤退工作,如果撤退工作完成之前红海军就击败了盟军大西洋舰队的残部、那么就毁灭一切尚未撤走的设施和资料。

        9月27日,苏军完成了对阿姆斯特丹的包围、并且开始向城内发起试探性的进攻行动。与苏军侦察部队交手的是被部署在城市外围的盟军士兵,他们依托建筑物向道路上连续发射火力、并且利用“雅典娜”卫星定位仪的防御护盾来保护自己,即便战况不利守军也不会轻易呼叫火力支援、以免过早暴露己方的火力配置。经过一天的战斗,红军基本掌握了守军的兵力部署情况、在当夜针对敌方防御系统的弱点进行了渗透,盟军也相应的做出了反制、小规模的使用曲射火力封锁部分道路。在这一天阿姆斯特丹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红军主要是为接下来的进攻做准备。        

        当朝阳再一次照耀阿姆斯特丹的时候,红军的大规模进攻正式开始了:前一天的战斗已经证明了在这个运河密布的城市里不适宜大量使用装甲单位,因此苏联的攻击波主要由步兵和掩护他们的轻型战车组成;而为了弥补火力上的不足,苏军使用大量的火炮和飞机反复轰击即将进攻的地段、软化敌人的防御并为前线部队提供支援。盟军则在运河当中部署水翼船、利用它们的机动性来弥补多功能炮台这种固定防空单位的不足,但对于苏军的远程炮火、除了用防御护盾硬抗也别无他法——未来科技公司曾经尝试着出动空中力量进行反击、但阿姆斯特丹周围尚能动用的阿波罗战机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下风,而地面炮火的还击也因为缺乏侦察手段而战果寥寥。几个小时的对射之后,盟军的地面远程炮火基本上销声匿迹,而苏军则借机占据新的有利地形进一步对城内进行火力打击、而且还派出大量火炮摩托抵近攻击盟军士兵驻守的重要建筑物,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盟军防线的稳定。9月28日下午,红军已经占领了阿姆斯特丹三分之一的市区、并且控制了多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守方预先设置的光棱塔和多功能炮台由于射界受建筑阻挡、大部分都被红军战士借助高楼大厦的掩护摧毁,而脱离防御阵地赶来反击的盟军坦克也在类似的战术下损失惨重。而在苏军方面,由于远程炮火和空袭有效的压制了敌人、使其不能迅速调动预备队,因此可以从容的将守军分割包围在他们的防御据点上,用装甲车和火炮摩托摧毁他们反击的火力、最后炸开墙壁进行CQB。鉴于9月28日白天的战斗进展顺利,红军前线指挥部决定在夜晚继续发动进攻。        

        9月29日,恶劣的战况已经让未来科技公司忍无可忍,他们决心投入预备队来扭转局势:一直在港口附近担任掩护任务的公司卫队开始赶往各前线阵地,准备向逐步逼近的苏军发起反攻、争取撤退资料和设备的时间。        

        红军前线指挥部并不认为未来科技公司的私家卫队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数量更多的盟军防御部队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即便私家卫队更为训练有素也很难挽回败局。但是9月29日的战斗却令人大跌眼镜:未来科技公司卫队使用的装备明显优于普通的盟军士兵,他们的火力在近战中比苏军更为凶猛、同时也投入了更多小巧灵活的自动武装机器人来打击苏军的战车和火力支援部队。来自前线的报告声称这些小型自动武装机器人装备有机枪和导弹,而且防御力也非常不错,其性能甚至超过仅能使用撕裂爪和静止光线的恐怖机器人、对苏军的轻型战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它们只需埋伏在地下室或者瓦砾堆里面、对着驶过的苏军战车尾部发射一枚导弹就够了,这往往就能彻底摧毁一辆战车、并且让一支车队陷于混乱中;而步兵手里的轻武器又很难击穿它们的合金装甲。这样的抵抗让红军在29日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甚至还多次因为突击部队被迂回的卫队士兵包围而被迫向后撤退,而在前线指挥部恼怒的决定投入更多兵力之前、战场的形势出现了进一步的变化:        

        数个巨大的四足机甲出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向苏军的步兵和战车发射一道道可怕的热线、光线所过之处皆为一片火海;火炮摩托和“双刃”武装直升机尝试集火这些庞然大物,却发现一向威力不俗的重型迫击炮弹和火箭弹似乎都难以严重的破坏对方、细心的驾驶员甚至发现大部分弹药在接触到敌人的装甲之前就被引爆,反过来这些机甲使用的25毫米加特林机炮却可以毫不费力的撕裂直升机和摩托那脆弱的防护;很多红军战士试图用埋伏的手段发起近距离攻击、但是无论他们隐蔽得多好都无法躲过机甲的侦测,那些试图分散包抄这些机甲的战友们下场更惨——巨型机甲用它的四足展示了与其体型不相称的灵活、迅速的翻越残垣断壁来分别堵击每一路部队,把分进合击变成了各个击破;而在最后,当战斗工兵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用爆破高层建筑的方式把一台机甲困入废墟之中后,却赫然发现它从原地消失、几秒钟后又重新出现在另一条街道上!        

        面对这种火力强悍、防护优秀、机动性极强而且还能进行短距离超时空跃迁的变态武器,攻城的苏军部队几乎束手无策。从9月30日开始,连续三天时间红军都尝试摧毁这些被未来科技公司在通讯中称为“杀戮者机甲”的可怕怪物,但是他们得到的只有惨重的伤亡、以及从现有阵地上被步步击退。直到10月3日,库可夫元帅初步稳定了英国南部和法国的形势之后,发现了阿姆斯特丹的战斗处于严重的不利局面,因此调动基洛夫飞艇和图波列夫飞艇对阿姆斯特丹尚处于未来科技公司控制下的城区进行了毁灭性的地毯式轰炸,这才将“杀戮者”机甲和未来科技公司的私军一起炸得灰飞烟灭。根据俘虏的口供,新华约得知未来科技公司一共制造了八台“杀戮者”机甲的原型机、因为过于昂贵所以没有量产的计划,在这次阿姆斯特丹战役当中、所有的原型机都被炸毁了。        

        (十一)奠定战后欧洲格局

        虽然在阿姆斯特丹战役当中,未来科技公司苦心培养的私家军队的主力被歼灭、极其昂贵的“杀戮者”机甲原型机也全部被毁。但是,由于这些部队的抵抗,未来科技公司撤走了总部的全部人员和大批资料、设施,10月3日红海军歼灭盟军强硬派指挥的大西洋舰队残部、封锁北海之后,剩余尚未被撤走的资料和设施也都被从容销毁。库可夫元帅攻打阿姆斯特丹的最初目标几乎全部落空,这使得这场战役在日后变得极具争议性:有些人认为它白白增加了红军的牺牲,而最终目标却没有达成、反而增长了敌人的士气;也有些人认为摧毁未来科技公司私军的主力以及听从未来科技公司命令的盟军也是个很大的战果,它有利于破坏美国在本土恢复军力的计划。        

        不过无论如何,在这场战役之后盟军在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多少抵抗的力量了:除了未来科技公司从海上撤退到爱丁堡的非武装人员与少数护卫、以及护航的少数舰只之外,就只有西班牙还有亲附盟军的民间武装力量继续与温和派的政 变军缠斗;新华约成功的占领了低地三国、法国和瑞士的欧洲领土,并且向英国北部和西班牙沿海地带快速推进;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曾经是北约成员国、但是在2054年没有向新华约宣战的挪威表示“愿意参与到由进步力量主导的、维护和平与民 主的欧洲新秩序中来”,这标志着和平即将真正的降临到欧洲大陆。        

        根据温和派与新华约之间达成的协议,欧洲的政治形势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德国、法国、意大利、低地三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将成立由温和派、雇佣军、共 产党三方联合组成的“新民 主主义性质的”政 府,在这些国家的基础上成立“欧洲联合”、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作为该政治经济军事组织的观察员国;“欧洲联合”将与新华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保持紧密的关系,共同对抗仍然坚持战争的美国、未来科技公司和GLA;“欧洲联合”各成员国内部,温和派掌握的武装力量应与共 产党游击队、雇佣军共同整编为“欧洲联合军”,并且准备投入对GLA和北美的战争当中;为了彻底消灭坚持战争的盟军强硬派并稳定欧洲形势、加强联系,新华约将在挪威、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设置军事基地并驻扎军队,“欧洲联合”应尽一切力量帮助新华约完成进攻北美的准备工作、并在进攻发起后提供支持,所有欧洲国家之间应构建统一的经济体系、并加强与其他大洲经济圈的整合……可以说,这个协议没有满足战前任何一方对欧洲形势的构想、只不过是这些构想的“最大公约数”,很多评论员结合2054年以来的战争形势、称“胜利的光荣从这场战争之中消失了,它只存在于战前各方美好的幻想之中”。不过,这个看起来大家都不很满意的框架竟然能够一直存在并维持下去、甚至发展的非常繁荣,这倒是出乎很多国际关系学者的意料。        

        (十二)远征的准备工作

        到2056年初,“欧洲联合”的政治框架已经搭建完毕、经济改造也走上了正轨,“全欧一体化”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在2055年秋冬不费吹灰之力扫清了英国和爱尔兰、西班牙残余抵抗势力的新华约军队此时面临着三个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做好登陆北美的准备工作、并针对北美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进行有针对的适应性训练,由于“南美邦联”吞并了委内瑞拉、加勒比海地区很难容纳全部登陆部队,新华约军队必须适应长期的海上航行;第二是帮助地方进行战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的工作、减轻财政和人力上的压力,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的同时从事重建工作虽然非常艰苦,但是随着远东战局的进展、中国已经能利用其恐怖的制造能力为中东、非洲和欧洲的重建提供海量的物资,因此在2056年一整年当中这第二项任务的进展与第一项一样、超出了新华约的预期;成为主要困难的是第三个任务,即如何夺取大西洋上的制海权、保证庞大的运输船队在进攻发起后能平安跨越辽阔的海洋。        

        作为一个陆权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俄罗斯/苏联都不是以它的海上力量见长的,而在经过了八年艰苦的、以陆地为主要战场的战争之后、情况更是这样:红海军的力量有所发展,但是还远远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跨大洋行动。而限于自身所能动用的资源,雇佣军的海上力量也只足以保证中等规模的护航。至于“欧洲联合”,虽然拥有大量的运输船只、但作战舰艇却损耗殆尽……        

        相反,美国的海军力量虽然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甚至不能支撑它登陆古巴,但美国正在拼命地恢复它的工业力量、重新建造舰只。尽管这个建造速度未必优于新华约一方,但美国此刻的海军战略就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通过破交战干扰登陆敌军的补给船队,因此它不需要建造那么多军舰就可以对未来登陆北美后新华约部队的海上补给线构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华约从先前的敌人那里获取方法:日本帝国投降之后,中国的突击队消灭了那些仍然想率领太平洋上的日军继续抵抗的军官、控制了他们作为指挥中心的两座巨型浮岛要塞。这种能在运输数十万全副武装的军人的同时、还可以运输可供数百万人使用的物资的可移动人工岛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2056年10月,中国太平洋舰队向苏联红海军移交了一座缴获于南太平洋的超级浮岛要塞,由于在攻占的过程中没有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在稍作修理之后、经过了简单训练的红海军水兵就监视着那些已经被证实是可靠的前帝国海军技术人员驾驶着这座庞然大物驶向大西洋。        

        (十三)浮岛要塞的实战测试

        经过漫长的航行终于到达葡萄牙的浮岛要塞,立刻就成为了新华约在大西洋上所有海军力量的核心——如果使用浮岛要塞运输战争物资,那么完全不必担心远未恢复元气的美国海军。但毕竟新华约此前从来没有使用过浮岛要塞作战,所以需要进行一次规模有限的实战来进行磨合,这次实战的目标就选在了冰岛。        

        冰岛的人口并不算很多,但是它现在成为了北美方面能够对欧洲进行袭扰的最后一个前线基地了:除了驻扎有“女神”式远程高速轰炸机的冯·埃瑟林空军基地之外,美国还在雷克雅未克部署了潜艇。凭借这些部队,美军得以多次袭击挪威和英国的沿海地带、击沉了数十艘货船和运输舰,这对新华约的备战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不过,冰岛距离美国颇为遥远、运输作战物资很不方便,因此美军在冰岛驻守的地面部队也相对有限。红海军在2056年曾经多次计划发起远征、拔掉这根讨厌的钉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延了下来。而现在,冰岛就成了红军验证关于浮岛要塞所应使用的战术的最好对象。        

        2057年3月,进攻冰岛的行动正式开始。针对过往美军使用冷冻光束将船只冻住、而后使用“女神”式远程高速轰炸机或潜艇将其击沉的战术,新华约将大型舰只都停放在浮岛要塞的干船坞当中、让驻扎在浮岛要塞机场上的航空兵和防空导弹部队来负责空中安全;等到浮岛要塞上的轰炸机部队将冯·埃瑟林空军基地纳入射程之后、再用空中轰炸的方式来瘫痪敌人的机场,此后再向干船坞中注水、让大型舰只驶入海洋并配合浮岛要塞上装备的远程打击火力攻击岸上的敌军设施。        

        事实证明新华约的新战术非常有效:盟军的冷冻光束能够冻住一般的大型战舰、使其无法移动并变得十分脆弱,但冷冻光束对浮岛要塞这样大的目标却完全无济于事,即便冻住了要塞的一部分、浮岛要塞也可以调整冷却水的排出管道迅速的解冻;而浮岛要塞宽广的面积和极佳的稳定性又使得红军能够把航程较短的战机搬上去,既可以配合防空单位掌握制空权、也可以形成对海或对陆的强大空中打击;即便飞机或舰船在战斗中受到损伤,浮岛要塞上配属的维修队伍也能借助完备的设施很快的维修它们,负伤的官兵也能迅速得到救治。在进攻冰岛的航程中,盟军多次尝试使用潜艇来偷袭浮岛要塞,但潜艇往往在进入攻击范围前就被发现、而后很快被摧毁,即便有少数潜艇在被击沉之前发射了鱼雷、也完全无法穿透浮岛要塞的防护。        

        几次空袭和潜艇伏击之后,冰岛美军终于意识到他们没有任何手段来对抗浮岛要塞——除非拥有真空内爆弹或战术核武器、超能波毁灭装置这样的“超级武器”,或者利用大批陆基航空兵掩护“空中堡垒”、图波列夫飞艇、云顶天宫级浮空战舰这类的超重型武器才能够真正有效的破坏浮岛要塞;雇佣军天气控制仪和GLA生化死雨风暴都不一定保证能产生多大作用。当初日韩放弃海军优势、从朝鲜半岛走陆路进攻而不是从地形有利的中国东部沿海登陆,而将浮岛要塞派去对付太平洋上的盟军舰队,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中国当时在沿海地带部署了大量航空兵和浮空战舰、并且拥有战术核武器,能够对浮岛要塞构成威胁;而太平洋上的盟军舰队却并没有类似的装备,浮岛要塞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威力、并在远离大陆的岛群攻略作战中扮演移动补给中心的角色。只是出于侦察新华约针对浮岛要塞设计出来的战术这个目的,美军才没有从冰岛撤退而继续留守。        

        爆发在冯·埃瑟林空军基地的最后战斗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当从浮岛要塞上起飞的红军战机彻底控制了天空之后,苏军在浅海处设置了前哨基地、进一步确认了雷克雅未克周围的水情,而后将浮岛要塞移动到可以炮轰美军机场的地方——再往下就是浮岛要塞上大量装备的三联装波能巨炮的表演时间了,这些原理与波能坦克和波能防御塔相同、而威力却超过它们许多倍的重型武器轻而易举的摧毁了美军部署的大批多功能防御炮台和光棱塔,将美军的飞机和机场一起炸得灰飞烟灭。驻守在冰岛的美军绝望的从海上和空中发动反击,但都在红海军舰队和浮岛要塞的双重夹击下溃不成军。当红海军陆战队冲入已经化为一片废墟的雷克雅未克港之后,他们发现已经没有任何目标可供攻击了。即便计算上设置前进基地和确认水情的时间,红军攻克这个以中东干涉战争的名将冈瑟·冯·埃瑟林命名的“自由世界第一前哨阵地”也不过花了三天时间,战斗的过程则沉重的打击了美军保卫本土的士气,因为无论是在美国东海岸还是西海岸、都找不到威力足够巨大的武器来摧毁可怕的浮岛要塞。这一事实迫使美军减缓常规部队的重建过程、全力开发由未来科技公司残部提供技术支持的新式超级武器——质子撞击炮。        

        当雷克雅未克上空飘扬起锤子镰刀红旗的时候,已经再也没有什么东西阻挡新华约登上北美的土地了。对于北京和莫斯科来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三战最后一场史诗级的会战即将开始。        

 

惯例的呼朋唤友——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各位有回复的给个回复,没回复的给个查看,在下这里先谢过了!

前些天一直更新的是兵种介绍,不好意思打扰各位,这回一天更新四万七,总算是可以厚着脸皮求回复了。

 

@月见闪光 @苍云静岳 @YD教授 @空空 @zeroomjh @蛋疼的死猪 @结局的续篇 @YoYo子 @Drakedog @南川彩文

@2114xiao @凤凰.诺斯缇 @万里狂徒 @qweion @秋叶、未尽

 

算上前面更新的最高机密协议、超武和防御设施,今天已经四更了,求糖。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5.22 任务:“惊涛拍岸”)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