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推荐贴

  • 回复 1.1k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本主题的最活跃

热门回复

红色精英兵

【由于论坛改版后精华主题不能轻易修改首楼,故今后目录的更新将在二楼进行,望周知】   这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红色警戒3的设定,利用了原版红警3和命令与征服:将军的部分框架,但是整个设定的时间线是我设计的。由于这个设定太大,有几十万字,不可能一次发完,所以请各位坛友帮忙回帖、这样我就能避开三连了……   这个设定最开始是在我的百度空间和百度红警3贴吧发表的,受到了

红色精英兵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定位:重轰炸/运输单位    科技需求:T3    原产方:未来科技公司    量产方:无(由建造场在防御界面召唤)      关键指标:    三联装“白田”型400毫米舰炮(x3)    天西VX型脉冲导弹和伊卡洛斯近防系统组成的防空单元(x4)    质子撞击反应堆  

红色精英兵

任务“先发制人”     指挥官同志,华北战事已然进入最关键阶段。在此前几天,旭日帝国因损失过大而被迫放弃对大连-旅顺的进攻,并且也未能从我军手中夺取承德。这意味着帝国既无法将其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投入对渤海西岸的进攻,也无法穿过燕山山脉迂回北京,现在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强行突破狭窄的辽西走廊、冲入华北平原,凭借优势兵力展开对京津的包围。当然,帝国军队也很清楚在没有水上力量策应的情况

@月见闪光 这其实是临时想起来的一个同人征求,所以也不知道该@ 谁好。

 

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GLA英雄单位的创作者设定“圣女法图麦”在战争末期脱离GLA、定居中国并与一名中国青年军官结婚,因此同人的内容主要就是战争期间“圣女法图麦”与该军官相识直至相恋、最后结婚的过程。

 

资料:356楼圣女法图麦 圣女法图麦

 

要求:

1、中国青年军官为男性,军衔不超过校级,2047年年龄不超过30岁。其余可自由设定,但请尽量合理化。

2、圣女法图麦至2056年1月之前不脱离GLA阵营,此前仍然为GLA战斗。活动范围主要是北非、中东、欧洲。

3、战争结束时两人均未致残,他们的生活受到新华约情报部门的保护

链接到点评

 

 

第一人称写的轻松点前两章我会补上的,最后这是外传小说的序章。

 

 

廖伟豪把一台电脑摆在我眼前。屏幕上正显示我与白发少女法图麦的激烈战斗。“看看这个,你是人类吗?不,你是超人啊”。戏谑的语气咄咄逼人。我狠狠的盯着他,我是你这么的好基友你居然出卖我。

“你也别这样看我嘛”。廖伟豪感受到我充满怨念的目光向我解释道“军方得到录像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法管。你应该知道603队我是管不着的。”

“你说的是锦衣卫”。听到603队我不禁想起了外界的称呼,603对是军方的直辖部队。总的来说,除了军方上头,别的人无法命令603队。这样一来,外界称呼它为锦衣卫还真挺适合的。

廖伟豪继续说道“:你知道603队我是无法干涉的。不过就算我干涉了你还是会被发现的”。

“你想多了,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你平时这么聪明怎么现在就这么糊涂?诶,我问你。你真的以为军方的医疗人员是吃白饭的?用医疗机器检查你的身体的时候就发现了你的骨络精奇,异于常人”。

廖伟豪这么一说,看来我躲不过这一劫啊。我会不会像那个什么百合子那样被军方惨无人道的研究啊。

随后廖伟豪打消了我的烦恼“放心医疗组已经取得了你的身体样本,不过医疗组还真是挺狠的”。他有点不好意思的瞄了瞄把我包扎成木乃伊的白布。

原来自己全身上下都包裹着白布是那群逗比医疗组做的气的我全身发抖,也太狠了。搞得我身上一片好肉也没有。jj上的皮你们还不放过!你们还要不要脸了?

“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再生能力很强,就像被人改造过一样。理论上这种伤势一会就恢复了”。

“但,但是我的下。。。”。我还是有点不甘心。我jj皮被割就这么算了?

廖伟豪打断了我的话。“你就当你包皮过长被割了,你就当为国割包皮吧。放心吧有了样品他们也应该不会再割你一次,我向你保证。”

看到廖伟豪一脸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我就不计较了,反正廖伟豪打了包票医疗组不会再来割我肉。

“好了,我知道你现在是没有什么时间来这里的,黑虎任务失败,应该你还要写一份解释失败原因的报告呢。你会有闲心来这里与我开玩笑?我也不难为你,说吧。是什么事情要我交代的?”我的猜测应该没错,黑虎是一只军方耗费心血培养的部队,在入侵研究所的任务中部队死伤过半,元气大伤。身为黑虎上司的廖伟豪有一定的责任。想起强大的白发少女法图麦与诡异的吸收声音的墙壁,如果结合起来的话就觉得研究所其实不是研究所而是一个幌子,研究所是他们掩人耳目用的,真正用途是摆下一个陷阱用来灭杀前来入侵的精锐部队的。大概是给中国一个下马威。

“你的所作所为全部都被摄像头拍下,不用你做什么交代啦。我是来给你传达一个重要的任务的。”廖伟豪的目光收起一丝浮夸表情严肃,与刚刚吊儿郎当的气质不同,整个人正气洋溢。现在的他才像一个身为上校的军人。

“这么严肃,一定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微微一笑“说吧。我一定完成”。军人天职保家卫国,越重要的任务越要完成。这是我在参军时的信条。

“好,不愧是我的好兄弟。我现在就把任务告诉你”。廖伟豪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宣告“你的任务是,去保护绿盾公司武汉的总部,一切我已经帮你打点完毕了。”。

“好明白了,保证完成任务”。我充满斗志的的回答到。

就这样,我踏上了一条在陷入战争漩涡中心的道路。

写到与绿坝的见面,不过我没有收割机器人的资料啊。楼主什么时候发?

 

 

 

 

 

 

 

 

 

 

 

 

 

 

 

 

 

 

链接到点评

        牛蛙战车

 

        设计用途:防空两栖运兵车/船

        制造方:卡兹米诺夫设计局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生产厂:苏联重工厂、苏联造船厂

        价格:900

        时间:10秒

        科技需求:无

 

        关键指标

        >PVS 5-7 乌云式机炮

        >CC98 响炮式步兵部署系统

        >近岸自动展开履带

        >吓人用的鲨鱼嘴涂装

        >5名步兵的装载空间

 

        信念:“天空是你们的,但是由我们来分配通行权。”

 

         背景:

        库尔斯克大战中,惊艳出场的铁锤与天启给敌我双方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深刻印象,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注意到那些首次集结起来出战的牛蛙战车。一方面,这些两栖防空战车已经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多次露面;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没有红军崭新的装甲王牌相媲美的威猛外形和强悍力量。可是,“库尔斯克的英雄”尼克莱•摩斯克芬和夏娜•阿肯斯雅都一致认为,牛蛙战车对会战的胜利作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贡献。

         尽管当时中国志愿援苏航空队的“神龙”战机和苏维埃空军崭露头角的“火神”米格45在夺取制空权方面担起了主要责任,但是为了保密和减少宝贵的飞行员的损失,这些飞机的使用无疑受到了不小的限制。而在2048年的秋天,干涉军的空中力量似乎仍然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可以不顾损失、不惜代价的每天出动成百上千架飞机肆无忌惮的轰炸红军的阵地,从中苏空军防御网中由于疲惫而产生的漏洞里突入,为地面部队炸开一条通路——如果没有成群结队的、此前并不受重视的牛蛙战车的话,干涉军本来可以撕裂那些没有防空能力的磁暴线圈阵地与红军坦克集团继续进攻或者破围而出的。

         但是,当这些骄傲自大的飞行员们如同饥饿的秃鹰一样扑向红军阵地时,他们并没有如愿看到四散奔逃的人群,而是迎来了牛蛙战车如同暴风骤雨一般的猛烈扫射。PVS 5-7 乌云式机炮把无数金属破片高高抛上天空,准确的拦截在敌机高速移动的路径上,把这些空中强盗和他们的飞机一同打成破麻袋。而且这些机动能力出色的车辆可以迅速的抵达任何一处需要它们的地点,为那里的红军支起一顶稳固的对空保护伞,甚至可以伴随地面部队的推进巩固突破口上空的制空权——而在这种形势复杂的地方投入己方不占优势的空军往往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干涉军最开始仅仅将牛蛙战车视作一种单纯的防空单位,但是很快实战就证明了这种看法的大错特错:当被包围的干涉军库尔斯克集群试图依靠平定者火炮、雅典娜定位仪负隅顽抗之际,牛蛙战车利用CC98 响炮式步兵部署系统把成百上千名勇敢的红军战士抛射向干涉军炮兵阵地。虽然这些先驱者在干涉军密集的防空火力下损伤惨重,但是他们毕竟越过了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干涉军地面防线,在干涉军的心脏中造成了极大混乱,因为他们不仅仅装备了突击步枪、磁性地雷这种轻型武装,甚至还有战熊、磁暴步兵这种重型步兵参与其中,这在红军尚且缺乏伞兵与大型运输机的时候无疑是个伟大的成就。当干涉军忙于对付这些从天而降的敢死队员时,夏娜的空军悄然而至,在干涉军防空部队尚未反应过来前就把那些给红军造成巨大威胁的火力支援部队炸了个粉碎。尽管由牛蛙战车投放的步兵战士们全部牺牲,但是他们没有一个是因为步兵部署系统的安全问题、或者是这种抛射方式带来的不良反应而牺牲的,这就是对牛蛙战车的最大肯定。

         库尔斯克会战让牛蛙战车成为了红军的英雄单位,它那富有压迫感的涂装、传奇的战斗经历和水陆两栖的灵活移动方式都让苏联人民为之自豪,并踊跃加入牛蛙战车驾驶员的队伍。即使是面对占有优势的北约空军,这些驾驶员依然能够充满热情的完成自己的支援任务。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牛蛙的情报:

        - 不能对地——牛蛙本质上是一台装甲战车,对轻武器有较高的抵抗力但易受反车辆炮火伤害。此外,它的主武器是仅为防空任务设计的,无法对敌地面部队的威胁作出回应。

         - 标志性的“人间大炮”——除了主要防空武器,牛蛙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响炮式“人间大炮”,可以把装载的步兵发射到战场中心或是战术有利位置。举例说,把步兵打上高地、穿越敌基地防御、从海面发射上陆、还有更多。达到飞行顶点后,步兵会自动伞降。

         - 只有一条出路——对于装进牛蛙的步兵,“人间大炮”是唯一离开的方法,除非你想死在里头。强烈建议不要把步兵运到敌人防空密集的地方!

         - 大量生产——牛蛙从重工厂和造船厂都可以建造,而且无论在海上陆上都同样高效,是苏联车载防空的最好选择。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铁锤坦克【Hammer Tank】

 

        设计用途:反坦克战车

        制造方:阿尔汉格尔斯克坦克工厂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重工厂

 

        装备:

        >85毫米长身管自供弹加农炮

        >特斯拉磁能吸引弹发射器

        >烟幕发生器

        >7.62毫米并列机枪与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

        >泛用式副武器槽

        >复合式合金装甲

        信念:用红色的铁 流净化被资本主义恶魔污染的世界!

 

         背景:自从GLA的恐怖袭击摧毁了各国大部分卫星之后,战争的关键又重新回到了陆地上。在这种局势下新华约的红色铁 流成为了所有敌人的噩梦,而作为红色铁流主力的铁锤坦克不仅捍卫了苏维埃装甲兵的赫赫威名,而且在勇敢的红军战士的操纵轻易碾碎了一切敢于阻挡它们脚步的敌人。

         在最开始那些困难的年头里,红军单薄的装甲力量很难抵挡敌人立体化的打击。无数优秀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宝贵的经验,设计师们据此设计了重视火力和防护力并且兼顾一定机动性的铁锤坦克。它的85毫米主炮可以轻易撕裂任何一种同等级敌方坦克的前装甲,对付敌方的坚固工事也不在话下,其出众的射速和极低的故障率为其赢得了“死亡风暴”的绰号;神奇的特斯拉磁能弹可以迅速吸附在敌方装甲单位上并干扰其电子系统的运作,在发射器调整功率后还能将敌方装甲撕扯下来供连属机修班维修受损战车,磁能发射器同时还可以干扰敌方反坦克导弹;泛用式副武器槽允许搭载一部分从敌方缴获的武器以提高铁锤坦克的战力;俄罗斯大地上丰富的稀有金属资源与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更是让坦克的合金装甲变得坚不可摧。

         毫无疑问,强大的火力与坚固的装甲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铁锤的机动性是交战各方同级别坦克中最低的,但是强劲的发动机和硕大的油箱仍然提供给它不错的持续力和一般水准以上的行动能力。苏维埃的设计师们在火力,防护,机动性三方面达到了近乎于完美的平衡以至于敌方指挥官严禁在兵力相当甚至是兵力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派坦克与红军的铁甲兵团进行地面战。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坦克继承了苏式战车易于操作与维护的优点,让完全发挥战争潜力的红军拥有了无论是数目还是性能都令人战栗的铁锤坦克。在新华约的战士与群众眼里,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兵器,而是一种可靠的工具,所以这种能完全展示工人阶级伟大力量的战车被赋予了“铁锤坦克”这个光荣的名字。在红军的强大装甲兵团在一系列战火中成熟起来之后,无论是敌人的战车还是敌人的工事,都在红色战锤高昂的炮管下灰飞烟灭。

 

         战场情报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铁锤坦克的情报:

  准备战斗——铁锤是一款真正的主战坦克,乘员面对轻武器和火炮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把敌车一个个废掉。铁锤坦克在火力、速度和造价之间找了良好的平衡,苏联已经把它们投入了大规模生产。 

  选好对手——诚然并列机枪和高平两用机枪提供了一定的反步兵火力与防空火力,但是轻率的把铁锤坦克暴露在敌方反坦克步兵或空军的火力下仍然不是明智的选择。红军的牛蛙战车与镰刀机甲作为机动性上佳而防护有所不足的中性单位,和铁锤坦克可以构成很不错的搭配。 

  适应性强——特斯拉磁能吸引弹发射器给予了铁锤在主战坦克之中无可匹敌的弹性,虽然这用来打击敌人车辆理所当然地比主炮来的慢,但聪明地运用特斯拉磁能吸引弹发射器可以使铁锤获得原本并不完善的反步兵或者防空能力。此外,战斗中修复车体伤害的能力使训练有素的铁锤坦克师可以击败数量庞大的多的敌军,只需要把受损成员撤到完整坦克后面,靠弟兄们顶住,用特斯拉磁能吸引弹发射器的优势射程在伤敌同时修复自身。在实践中不断把受损坦克拉前拖后的操作得到了“俄罗斯战舞”的昵称,有些装甲师甚至还为此“舞”编了歌词,这些蕴涵着丰富战斗技巧和鼓舞士气的元素的歌曲毫无疑问成为了红军宣传部门的绝佳材料。 

  准备碾压——虽然铁锤的主炮通常无法对付步兵,但坦克有足够的速度和重量直接压扁较小的威胁。这是一种相当可怕的自保手法,红军经常以此打垮那些如同附骨之蛆一般的敌方步兵,而那些高喊这种战法极不人道的西方伪君子要么已经在RPG的火焰中下了地狱要么就是早已开始模仿红军的战术。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收割机甲

 

        设计用途:对地/防空机甲

        制造方:实验科学部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重工厂

        信念:“谁也不能阻挡劳动者收割劳动果实——收割机甲,收获胜利。”

 

        装备:

        >PKX40榴弹发射器(x3)

        >喀秋莎火箭炮

        >加压腿部活塞

        >可选独立悬挂

        >吓人用的鲨鱼嘴涂装 

 

        背景:

        无论从火力上、防御力上还是从适用性方面看,收割机甲显然都强于镰刀机甲:以三具榴弹发射器取代了三挺重机枪还外带了一门由火控电脑负责的防空火箭炮,让收割机甲在对付敌军装甲部队和空军的时候游刃有余;而特种合金制造的装甲也使收割机甲的防护能力不次于一辆主战坦克。不过和一般人认为的它是苏联在战争后期才开发出来的兵器不同的是:尽管实际参战是在苏联推进到中欧地区、战略主动权已经落入新华约手中的三战后期,但收割机甲可是和镰刀机甲一样参与过苏联革 命战争时期的竞标的。这就给军事爱好者们带来一个疑惑:为什么性能这么好的武器却没能在对抗干涉军的战场上出现、反而拖了这么久才装备部队呢?

         三战后龟缩在南半球的拉美邦联与非洲同盟对此自然又是发布习惯性的陈腔滥调:诸如什么苏联军方派系斗争、效率低下、嫉贤妒能等等言论纷纷出炉,同时还为那些“因为没有得到灵活机动的重型火力支援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假惺惺的洒下几滴鳄鱼的眼泪。然而真实情况却简单得多:苏联当时没有能力来生产这种大家伙——苏联的军事理论信奉的是“术业有专攻”,而当时红军部队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如何对抗干涉军步兵,至于坦克和飞机的威胁却没有那么重大。更重要的是,收割机甲的造价和技术要求都要远远超过镰刀机甲,这决定了当时还很羸弱的苏联根本没有能力来量产它。

         但是到了三战后期,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苏联通过战时建设与外援恢复了元气,大规模制造收割机甲的技术已经成熟,而西欧战场上狭窄的正面使得多用途单位的需求变得急迫起来——于是,收割机甲那能够有效对抗装甲单位的三具榴弹发射器、对空中单位构成巨大威胁的防空火箭炮、结实的合金装甲便使得它在新的战场上显得尤为重要。

         当初收割机甲被镰刀机甲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机动力:速度比较慢,而且虽然能够进行跳跃行动,但是过大的重量使得它在跳跃一次后腿部机构就会折断。可是现在这已经不是问题:实验科学部在从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手中接过这个单位后,就赋予它在跳跃之后能够埋进土里、强化防御力变成一个炮台的功能。而且它那更大的自重也使得那一下跳跃能毁灭任何被它压在下面的倒霉蛋,这使得这一战术动作具有了更大的潜在价值。

         现在,全能的收割机甲已经成为强大的苏联红军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镰刀机甲的普及,收割机甲拥有数量与经验双优的驾驶员队伍,这正在迅速增加收割机甲在红军中的数量。

  

        战地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收割机甲的情报:

        浑身是炮——收割机甲从苏联的过量生产中获益良多,所以它才一次过装了那么多爆炸性武器。三门榴弹发射器和头顶的火箭发射架从战斗力来说已经是过头的了,这还让收割机甲能同时攻击地面和空中目标。

         价格牛B——由于装了那么多武器,收割机甲造价颇贵,甚至超过了一台苏联主战坦克。虽然大多数苏联单位都被认为是专业且高效,收割机甲看上去却是全才。

         原始跳跃——就像镰刀机甲那样,收割机甲可以进行远距离跳跃。然而和镰刀机甲又不同的是,收割机甲这一跳就能把腿给跳断了,从此以后就是当炮塔的命。由于重量远超镰刀,收割机甲可以在着地那一下子踩爆几乎任何东西,使得原始跳跃的潜在价值可能盖过了不良后果。

         坚固炮台——失去腿之后,收割机甲除了不能移动之外还是维持着战斗力的,它可以向任何方向攻击。而由于原始跳跃通常会把收割机甲的座舱一半塞进地里,它在这个状态的防御力会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进行维修。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表于 2014-11-18 14:52

其实把自己变成炮台的做法挺逗比的

除非有工程师或者是施工队给他进行加固

否则仅凭载具用的钢铁作为防御 ...

 

这是设定与游戏性矛盾的另外一个案例……为了向现实靠拢,只能采用诸如携带反应装甲或者沙袋一类的东西来增强防御力、并且让车组成员兼职修理。当然话又说回来,这种“炮台”真心用处不大,也许踩爆落地时身下的敌方战车可能还具有更大价值。

链接到点评

        V4火箭发射车

 

        设计用途:机动炮兵

        制造方:中央科学院火箭研究院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重工厂

        价格:1200

        时间:10秒

        科技需求:战斗研究所

        信念:“我们是战神之锤!”

 

        装备:

        > V4“大锤头”式可选弹头点火装置。

        > 轻便的一体化火箭总装

        > 视野辽阔的玻璃舱盖

        > 带着罗盘的绘图仪

        > 粗糙的全地形履带

 

        背景:

        当苏联在1961年第一次把人类送上太空后,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于苏维埃在火箭技术上的成就,并且理所当然的想到了由此带来的安全威胁。赫鲁晓夫那句“我们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更是让苏联的火箭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苏联解体之后,战略火箭军依然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恐怖力量,让衰颓的俄罗斯依旧能够留在强国的位置上。

        在2047年红色的风暴席卷俄罗斯大地时,满怀复兴祖国的理想的战略火箭军官兵们加入了起义队伍。在他们的支持下,苏维埃的工程师们迅速开发出了威力强大的V4“大锤”战术导弹,并且沿袭苏俄武装力量“大炮兵主义”的传统将其列入战场火力支援的队伍中。尽管由于战时的条件限制,这些匆匆开发出来的战术导弹并没有多少数量,但是它在战场上有目共睹的优异表现却使它超越装备最广泛的“铁马”卡车炮而成为红军内最受欢迎的火力支援单位。当2049年战火暂时熄灭的时候,苏联立刻将它提交给中央科学院火箭研究院作进一步的改进,并将改进后的版本广泛配备给红军的火力支援部队。

        改进版的V4显得更加完美:作为一款火力支援兵器,它虽然没有什么近战能力,但是在自动装填发射管的帮助下它可以快速向远处的敌方阵地猛烈的倾泻能毁灭一切的导弹,无论是补给线、基地、防御阵地还是集中的部队,都无法逃脱它致命的打击。由于这种弹头有更高的最大速度,减少了热信号特征,不会被敌人的跟踪系统轻易锁定,所以V4导弹是不会在空中被拦截的。这意味着苏维埃的敌人只能绞尽脑汁的试图在导弹发射前就摧毁这些被红军严密保护的单位,或者是凭借腿快逃出打击范围——V4导弹是不能单独追踪目标的,这是因为追求快速服役而没有安装制导设施的原因,但是当强大的图波列夫飞艇入役后,就连这个小小的缺点也消失了。

        一般来说,像V4这样的战术导弹是很难对付那些分散的小目标的。然而,苏联工程师们用更换弹种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换用装有子母弹头的导弹。这种弹头会在飞行的顶点炸出一堆破片,造成大面积破坏,而不是在集中在一点爆炸。这样一来,整个攻击范围内的敌人都会受到不小的伤害。倘若是多辆V4火箭发射车进行齐射,那么结果还会更加可怕。

        由于人力紧缺和火力支援部队相对比较安全的原因,苏联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女性报考V4乘员的激励措施,包括提供比一般士兵更好的待遇和各项荣誉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与爱国主义宣传结合后产生了非常大的效果,苏联V4部队大部分成员都是女性,而且她们几乎每次都能完美的执行交付给她们的任务。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V4火箭发射车的情报:

        可选弹头——V4可以为导弹战斗部选装适合打击单个目标的高爆弹头或者能有效杀伤集群敌人的散布弹头。多台V4齐射可以有效的弥补这种导弹精确度上的不足。

        超长的射程——V4发射车华丽的全玻璃驾驶仓给导弹操作员提供了宽阔的战场视野,不过V4导弹的射程是大大超出人眼可视距离地……总之比较可行的方案是让前线的部队去发现敌人,然后V4躲在后面攻击。

        紧凑的设计——V4火箭发射车体型小巧,可以空运。尤其是适合让马 力强劲的双刃武装直升机运载。

        只适用于非接触性战斗——糟糕的装甲防护以及最小射程的限制V4根本不能抵挡任何已经接近自己的敌人。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天启坦克 / Apocalypse Tank

        基本资料

        设计用途:高级反坦克战车

        制造方:阿尔汉格尔斯克坦克工厂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重工厂

        信念:革 命力量不可阻挡!

 

        关键指标

        >“联盟”(Coalition)152毫米双管自行火炮

        >“鱼叉”式电磁拖叉

        >烟幕发生器

        >“绞肉机”式铰接履带

        >四挺15.5mm重机枪(两挺并列机枪,两挺置于炮塔后方)

        > 两具“蜘蛛”式防空导弹发射器

        >16层加强型合金装甲

        >特斯拉反应堆

 

        背景:

        众所周知,铁锤坦克是红军中装备最多的主战坦克。不过,如果说哪种坦克是红色装甲兵的象征,那么无论你询问的是红军还是红军的敌人,是将军还是士兵,他们的回答都只有一个:天启坦克。

        这种来自遥远北方的坦克披挂着这次大战中出现的最厚重的装甲,高高昂起那无坚不摧的双联装主炮,喷吐着浓烟滚滚向前的形象深刻地烙进每一个看到它的士兵的内心深处,而这正是红军希望达到的效果:让己方感到不可战胜,让敌方感到满心绝望,让所有人感到印象深刻。这种深刻的效果源于天启坦克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神话:“联盟”双联主炮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所有----我说的是“所有”----敌方装甲单位撕成碎片,将无论多么坚固的建筑与工事炸成粉末,在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天启坦克发射的穿甲弹把一辆守护者坦克打个对穿后又炸毁了一辆多功能步兵车;厚度恐怖的合金装甲令对手所有反坦克单位望而生畏,就连“雅典娜”轨道炮都不一定能将其一次打穿,攻克格但斯克的战斗中一辆天启坦克正面出现了83处弹痕但无一穿透;“鱼叉”式电磁拖叉和“绞肉机”式铰接履带可以将那些试图用机动性来与天启战斗的敌方单位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拖向天启坦克并随之被碾的粉碎,实战中没有任何一款机动车辆能在天启的履带下幸存,哪怕是“鬼王”机甲也不行;烟幕发射器和“鱼叉”的电磁系统可以有效地干扰导弹的攻击,这减少了巨大体形和糟糕机动性带来的不利之处;“蜘蛛”防空导弹和四挺机枪在天启坦克周围构成了一个完善的防护体系,足以屏蔽任何来自那些152mm主炮不易打击的单位的攻击;特斯拉反应堆提供了庞大的能量来支持天启坦克复杂的武器系统和动力系统,让那些预言“天启坦克只是固定炮台”的西方评论家大跌眼镜······

        凭借着无敌的战绩和明显的苏式特征,天启坦克成为了苏联军事工业的象征,出现在苏维埃的每一份宣传资料上,并随着红军的不断胜利扩散到全世界。正如阿尔汉格尔斯克坦克工厂保证的那样,天启坦克完全改变了现代坦克战的形态,无论是盟军日韩联军还是GLA的装甲力量,在天启坦克面前不是转身就逃就是粉身碎骨,结果就是只要天启坦克出动,红军就决不会在地面战中失败。天启坦克的成功直接引发了中国炎黄坦克和盟军长毛象坦克的研发,引领了坦克制造的新潮流。鉴于对北约干涉军入侵新生的苏维埃的仇恨,苏联军民一致同意以“天启”作为这种所向无敌的超重型坦克的昵称,希望它能够带着人民的怒火给敌人以天罚的毁灭。

        在天启坦克投入战斗前,西方所有军事评论家都在嘲笑红军花巨资研制了一种无用的坦克,他们信心满满地保证天启坦克不会带来任何威胁,因为它那巨大的体形和散发的高温将使它极易被发现并被瞄准,复杂的武器和动力系统将令它故障不断,沉重的车体将严重限制它的机动性······然而苏维埃的人民是善于创造奇迹的人民:烟幕和电磁系统可以极大削弱针对天启坦克的火力,精巧的设计与优秀的质量将故障削弱到最低,特斯拉反应堆硬是让天启坦克也能赶得上以普通速度行军的装甲部队。“至于明显的目标,”天启坦克的驾驶员们如是说,“就算是你看到了,你能摧毁它吗?”

 

        战场情报: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天启的情报:

        -所向披靡——“没有任何敌人能从天启坦克面前存活!”这绝不仅仅是红军指战员和苏维埃坦克设计师的豪言而已,无数敌人的尸体和装备工事建筑的残骸为这句话做了血淋淋的注解(这其中包括在天启坦克履带下变成渣的倒霉鬼)。

  -神奇的拖叉——天启可以利用电磁拖叉有效的捕捉其他车辆,或是干脆把自己拖到建筑旁边,同时附加了优秀的反导弹能力。不过,电磁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主炮在电磁拖叉使用时无法开火。

  -术业有专攻——比较慢的速度决定了天启坦克只能用于一般的攻势作战和防御作战,而且虽然有火力可以覆盖360°的机枪和性能优良的防空导弹,指挥官们仍然习惯为天启坦克提供防空和反步兵支援。

  -价格不菲——天启坦克的天价也许是它唯一的缺点,就算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中国都无法承受它的造价而选择自主研发炎黄坦克,因此在战场上使用这种数量较少的车辆需要经过高级指挥员的授权。不过每个指挥官都认为这种坦克绝对是物有所值,无论他/她是否指挥过它。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表于 2014-11-20 09:17

超出需求的火力就是浪费…

这似乎是炎黄坦克的介绍里吐槽天启坦克的话

话说炎黄坦克的速度碾压天启一条街 ...

 

这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同:中国在亚洲直接面对的陆上敌人是日韩和GLA,它们的装甲力量对上152双联炮当然完全是浪费……但是苏联在欧洲要面对北约,北约拥有大量的高品质新矿产、要开发新式复合装甲并不难,所以苏军就在火力上打了提前量。

 

至于速度,到后期北美作战的时候都换了电动引擎,速度差别就不大了。但是天启还是比炎黄重,所以对地面的要求更高些。

链接到点评

        粉碎者

 

        设计用途:高级对地车辆

        制造方: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重工厂

        信念:“清理掉一切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垃圾。”

 

        关键指标:

        >钨合金表面研磨筒

        >装甲顶盖

        >气冷引擎组件

        >水敏式浮筒

        >清洁工具储藏间

 

        背景:

        虽然战争还在前线残酷的进行,但是已经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的新华约已经开始考虑战后重建的问题了。毫无疑问,这场规模异常巨大的战争带来的是空前可怕的破坏,收拾残局成了一件令人极为头痛的事情。在新华约各个成员国中,苏联在这方面无疑是最为短板的:人口上它不如中国多,同时还得将大部分人力集中到战事与生产中去;地区上它要负责整个欧洲和中东地区;经济上它也十分紧张,不如中国的底子那么厚实••••••因此在战后重建的问题上,苏联是非常依赖中国的援助的。

        当然,苏联领导人对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感到十分不满,因此多次下令要提高重建工作、尤其是废墟清理工作的效率。在财力人力有限、时间紧任务重的困窘情况下,苏联的建设部门把主意打到了改进工具上头,要求升级他们所有用于平整沥青的压路机,把它们变成了一种类似天启坦克的超级街道清理机。它们安装了尖牙利齿,重型滚筒,以及能够推平一切的升级型强力引擎。随后这种机械又加装了取自废弃矿车的浮筒,使它拥有了以创记录速度把垃圾与残骸推下水的能力,于是它得到了粉碎者的诨名。

        这项原本是建设部门病急乱投医的计划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粉碎者在创造就业机会重振经济、清理废墟残骸方面创下了历史性的记录。而且,它在清理工作中粉碎并把那些体积巨大的残骸推下水时杰出的表现也使得正苦于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来突破西欧盟军防线的苏联军方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粉碎者貌似人畜无害的外形下绝对隐藏着惊人的破坏力,因此他们立即把这款变异版压路机交给曾经以生产重型坦克而闻名的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加以改装,随后就把粉碎者投入了西欧的战场。

        实战证明这种在建设战线上立下不朽功勋的机械到了战场上也如鱼得水:粉碎者依靠着厚实装甲的掩护不可阻挡的隆隆碾过盟军的防线和士兵、粉碎盟军的工事、车辆甚至是舰船的情景是如此的富于冲击力,以至于它的威名甚至超过了数量相对有限的“天启”坦克而成为盟军官兵心目中最可怕的对手——因为粉碎者完全可以由损毁的红军战车的零件构成、对操纵技术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它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成军,并且借此冲破了盟军视为铜墙铁壁的低地三国要塞群和马奇诺防线,最终促成了欧洲强硬派盟军的垮台。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粉碎者的情报:

        吞噬天地——虽然缺乏传统武器,但粉碎者可以迅速磨烂任何地面目标。一般来说,目标越大,粉碎者把它撕烂嚼碎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当粉碎者开工时,被它吞噬的牺牲品可是毫无反抗之力的。

        加速冲锋——通常粉碎者并不是红军最快的车辆。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一个工业强度的涡轮增压器大大提升了它的最大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散热问题,粉碎者无法长时间维持这种速度。

        水深火热——正是由于它是组合品,粉碎者结合了苏联矿车的部分配件,使得它如此庞大也能拥有两栖能力。这可能是粉碎者最不出所料的设计了:苏联知道他们需要一种可以用于突破交战水域,为后续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来的重装甲战斗车辆。

        转向噩梦——虽然粉碎者比主战坦克速度还快,但由于轴距问题它的转向可不轻松。这就意味着较小的敌人有时可以依靠机动性躲过被撕成碎片的厄运。而苏联军方提供的解决办法就是:用更多的粉碎者排成一列横线碾过去。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苏联矿车

 

        设计用途:资源采集

        制造方:卡兹米诺夫设计局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军工厂/造船厂/矿石精炼厂

 

        配备:

        “一触即开”式反应装甲披挂[反应和爆炸反应是不同的,请大家注意分辨=004=](开启之后防御力提升300%+)

        可折叠水敏式浮筒

        棚盖风格的驾驶舱

        粗糙耐用的货舱

        “厄尔布鲁士”型计算机

 

        信念:“千磨万击还坚韧。”

 

        背景:

        早在红旗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之前,俄共就已经做好了关于革 命胜利后如何建设新国家的长期规划。而在新能源遍布全球、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支柱的今天,用于开采新能源的矿车就成为了支撑俄共宏伟计划的关键一环。很幸运的是,潜伏在由反动的资本主义乌克兰当局控制的卡兹米诺夫设计局中的地下党小组继牛蛙战车、镰刀机甲之后,很快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成果——军用矿车。

        显然的,卡兹米诺夫设计局为了提高效率、在军用矿车上采用了许多已经应用于其他载具的成熟设计:例如同牛蛙战车一样的气泡式舱盖、和史普尼克勘探车通用的可折叠浮筒……这种做法大大减轻了战时后方工厂的生产压力,使得它们能够用几种通用的配件来满足更多载具的制造需求;而在前线,矿车部件的泛用性也令维护与修理变得简单。这正是俄共所需要的,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将在劣势条件下同强大的资本主义军事集团进行一场殊死的斗争、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尽最大努力。

        在地下党小组将矿车的资料发回之后,俄共的工程师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改。因为在北极地区,资本主义俄罗斯和北约为了争夺新能源而爆发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这些冲突通常是围绕着那些从矿场满载着资源返回精炼厂的矿车而展开的。据此俄共认为有必要给矿车提供更好的防护,其结果就是“一触即开”式反应装甲的列装——这种装甲实际上就是后来应用到铁锤坦克和天启坦克上的那种复合装甲,因此当矿车司机升起它之后、敌方的火力就很难破坏矿车了。遗憾的是,为了保护矿车不受损伤、反应装甲升起来后会把整辆车包得严严实实,因此也就无法进行装卸矿石的工作

        尽管在2047年大起义之后,那些从北约宣传机构领薪水的“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断攻击新苏联是如何的“滥用军费”、“不恤民力”,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新苏联正在利用军用矿车高效的获取资源(这有赖于它装备的“厄尔布鲁士”计算机的帮助)、然后将其转变为一支足以把资本主义军队赶出国境的强大力量;在不久的将来,为前线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的军用矿车,将见证自己的劳动成果帮助新华约最终取得在全球范围内的伟大胜利。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苏联矿车的情报:

        坏了就换——每个苏联精炼厂都配备有自己的矿车,不需要直接监管就能正常运做。如果这些车辆因为种种理由趴窝了,精炼厂仍旧拥有足够的配件再造一辆。当然,苏联军工厂和造船厂也能在需要时组装额外的矿车。

        反应装甲——如果遭到攻击,矿车司机们知道如何利用反应装甲的厚重金属披挂把车辆完全包裹起来。不过这一手段无法一直使用,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主要职责——采矿。

        离他远点——虽然缺乏武器,但矿车也不是完全任人宰割的,他们还是能够压死没头没脑跑到面前挡路的家伙的。矿车司机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最后手段,有些人甚至已经在不经意中杀死了不少敌人士兵,当时他们无视已经打开的反应装甲仍旧横冲直撞。

        两栖资源——和它们的同胞姐妹史普尼克勘察车一样,矿车可以在超过1米深的水中转换为水上模式。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史普尼克勘探车(旅行者勘探车)

 

        设计用途:基地扩展

        制造方:阿尔汉格尔斯克坦克工厂

        原产国:苏联

        量产方:苏联战车工厂/船坞

 

        装备:

        三对负重轮

        可折叠式浮筒

        加密通讯器

        光滑扁圆的外设装甲

 

         背景:

        基地车的出现使得红军能够以传统方式望尘莫及的速度、在任何有需要的地点飞快的建立一个完整的军事基地,用来支撑红军在那里的战斗。然而,高昂的造价令基地车成为了一种珍贵的单位,苏联不可能随时在所有需要构筑基地的战场上部署它——尤其是在很多中小规模的战斗里,往往只需要建造矿石精炼厂和防御设施,为此而专门建造一辆基地车就太不合算了。更何况,敌人也会重点打击因为体型庞大而非常显眼的基地车,这就迫使苏联更加谨慎的使用这种花费不赀的单位。

         考虑到这些问题,负责设计基地车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坦克工厂推出了一款替代品——史普尼克勘探车(意译为“旅行者”、“旅伴”)。这种勘探车拥有比基地车更快的移动速度、而在造价上则远低于后者,尽管它在展开成基地前哨站之后就不能恢复机动(这是基地车的专利)、而且建造范围也大为缩水,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廉价的史普尼克勘探车为苏联的前线基地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使得敌人更难阻碍红军控制那些关键的据点。

         在抵抗运动在沦陷区蓬勃兴起之后,史普尼克勘探车就发挥了比预想中更大的作用:游击队通常无力建造并隐藏一辆基地车,但运用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勘探车来建立自己的半永久性营地并以此为依托展开袭扰作战却是常见且实用的战术,占领军自此再无宁日、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第二次史普尼克危机”(第一次“史普尼克危机”指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将世界上首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一号”发射上天,在航天技术上与西方拉开了差距):在大量运用史普尼克勘探车拓展基地后,红军游击队再也不担心自己会被限制在那些已有的苏联建筑所提供的狭小建造范围之内了,他们能更加灵活的打击对手。

 

         战场情报

        战地侦察至少获得了以下几点关于史尼普克勘察车的情报:

        扩建扩建——这种小型的载具几乎可以穿越任何地形,并展开成一个前哨基地,虽然这种展开无法取消,但是这种转变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水陆无阻——这种载具与MCV一样是两栖载具,因此也可以在水面上展开进行扩建。

         行动缓慢——虽然比MCV稍微快一些,但是还是比不上大部分的战斗载具,所以在前往指定地点的时候容易被敌人拦截并摧毁掉。

         危险的车轮——即便这种载具无任何明显的防御,但是依然能像部分载具一样碾压步兵,这会让靠近的步兵考虑一下再进攻。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今天更新苏联最后一个载具:MCV

        这个背景资料我就不大改了,因为没有必要……作为补偿,今天同时放出双刃直升机的简介

        设计用途:前进基地建造厂

        制造方:阿尔汉格尔斯克坦克工厂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重工厂

 

        关键指标:

        >变形成建造场

        >用于水上行驶的压舱浮筒×2

        >全向建筑用机械臂

        >舒适的“戴盔炮塔”式乘员舱

 

        历史资料:

        外界第一次发现苏联移动基地车是在乌克兰小村塞莫德仑古斯克附近那次毁灭性的地震之后。救援机构和媒体工作人员转播了巨大的车辆和渺小到夸张的乘员为塞莫德仑古斯克的居民们建设预制板房的画面。面对数千无家可归的民众和地平线上滚滚而来的暴雪阴云,最初的画面中政府部门的救援努力似乎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摄象机继续转向哽咽的记者前方,片刻之后,一座微型城市为死气沉沉的废墟重新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这些建筑色彩灰暗,造型乏味,而且样式千遍一律,但它们既温暖又干燥,是填补破碎家园空缺的最好选择。

        苏联士兵经常称呼建造场为“小巴西尔”,因为它的建筑结构很像圣巴西尔大教堂。

        很快基地车就出现在了苏联各地,刺激着经济,甚至在最贫穷的地区也不例外。虽然这东西明显是仿造盟军基地车的,但苏联还是强调他们的这种新型车辆是设计用来国内重建的,还提出了众多研究报告来展示基地车在野外的应用。苏联MCV由平民操作,不需要军事支援就能够完整运作,而且看起来有些缺乏自动化建设能力。按照那段视频,这种车辆看起来也不太适合进行军事冒险。自从苏军表面上决定继续使用传统的基地建造方式以来,许多媒体开始公开质疑苏联基地车是否有任何军事价值。而发生在当前战事中的一场公开冲突对这一言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在发生于古老中亚城市撒马尔罕的起义中,盟军侦察机捕捉到了一辆苏联基地车的视频片段,这辆基地车原本正在附近省份进行建设,它很快打包了所有的模块和工人,驶出了建筑区域。经过一次猛烈的奇袭,苏联军队数天后出现在了北方不远的一个加强火力基地中,成功的支援了人民的起义,并把盟军赶出了撒马尔罕。他们的秘诀就在于飞驰的苏联基地车。几乎是一夜之间,繁星般的军事基地出现在俄罗斯各地——环绕着创造了它们的基地车——喷吐出第一波苏联部队叫嚣着要推平盟军。

        虽然以军队标准来看平民驾驶员可以说是纪律松懈,但他们都是勇于献身的爱国者。此后苏联基地车成了人民起义的象征符号。在不参与战斗行动时,这些车辆和乘员则服务于那些被战火摧毁的社区,出现在塞莫德仑古斯克的灰色整体建筑现在成了更多难民们的避难所。随着一座座村庄的重建,苏联军队得到了热情和毫无保留的支持,离开各个地区时经常补充了足够经过训练的工人。基地车的乘员则保留了平民身份,而且经常毫无困难地变换着不同的角色,今天为军队建造一座新基地,明天重建一座学校。与军事冲突一样,为忠诚而战和对民众的同情心也是不得两全,但基地车的乘员们却同时在这两条战线上浴血奋战。

        依靠6条独立的履带动力舱,苏联基地车具备极高的机动性,可以行进在任何其他苏联车辆能够穿越的地形。它可以毫无困难地实现水陆两栖,只需要展开一对压舱浮筒就够了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基地车的情报:

        我爱迁移啊迁移——依靠6条独立的履带动力舱,苏联基地车具备极高的机动性,可以行进在任何其他苏联车辆能够穿越的地形。它可以毫无困难地实现水陆两栖,只需要展开一对压舱浮筒就够了。

        我们有信心建成它——与盟军同类差不多,苏联版的基地车可以展开成建造场,无论水陆。能够建设全套的苏联战地建筑,建造场还能够轻松的打包成机动形态,重新部署到更合适的位置。

        开放式建设——建造场不能建成整个建筑后再部署它们。一个在外部的平民包工队需要在预定位置的地基基础上进行建设。这使得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攻击。

        巨大和重要——基地车和建造场都是无武装的,敌人的各种单位都能打击他们。指挥官们要考虑如何保卫这些重要的车辆/建筑免遭摧毁。当然,敌人的地面单位最好离这大家伙远点,免得被碾成一堆碎片。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双刃直升机

        基本资料

  定位:对地突击/运输机

  制造方:克拉斯纳航天局

  原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量产方:苏联机场

 

        信念:谁说“天生的爬行动物不会飞行”?

 

        关键指标

  >60毫米“蒲公英”集束火箭(×4)

  >PKX 25毫米机关炮(×2)

  >配送读物的客舱

  >适合大多数车辆的磁力吸盘

  >保持飞行稳定的双旋翼设计

 

        背景:

        苏联红军惯于使用大规模的装甲兵团发动有力的地面突击在几次惨烈的会战之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苏式武器的特点和红军强悍的战斗力使得盟军在野战中面对这种攻势时损失惨重。然而盟军将大批“雅典娜”轨道炮和“平息者”自行火炮投入战斗并利用坚固的既设阵地迟滞红军的攻击后,红军伤亡数目便迅速上升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以至于无法抵挡盟军随后发动的反攻。在干涉军和白匪军利用防守反击将西方面军从明斯克击退之后,红军开始研制一种能够在复杂的战场条件下迅速向敌后重要目标投射大量火力甚至是一定兵力的新装备。几经周折后,克拉斯纳航天局的卡-65“双刃”武装直升机获得了红军的青睐:

        这款结实、全副武装的前线作战直升机装有可旋转的双联机关炮,翼下还挂载了四具集束火箭发射巢。此外,它的三旋翼设计(双主旋翼加上一副尾桨)给了它在同类中鹤立鸡群的稳定性。面对25毫米的机关炮,无论是盟军的步兵还是盟军的轻型装甲车辆(正是他们对红军低空飞行器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都只有被打成肉块或筛子的份;而那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重型载具也无法抵挡火箭弹暴风雨一般的密集打击;出众的高机动性和出色的稳定性既赋予了双刃直升机强大的突击与脱离能力又让它的火力能准确的倾泻到敌人头上,因此被红军战士们誉为“空中游骑兵”,苏维埃的敌人们则满怀恐惧的称之为“死亡旋风”。在双刃大规模装备部队后的那些年头里,敌方的前线控制区里再也不存在什么安全地带,死亡的恐惧始终笼罩在每一个进入双刃直升机最大航程内的敌人心里。除非有完美到近乎变态的防空系统保护,否则就随时可能接到双刃直升机的死亡裁决。更可怕的是双刃直升机能够搭载步兵或各种车辆----三旋翼设计提供了足够的升力,磁力吸盘和吊装系统的运用节省了运载空间,这让双刃直升机可以吊装红军任何一款地面载具。这给前线指挥官更多的战术选择来有效地打乱敌方的防御,敌人即使身处战线后方又有防空火力保护,一队随时会突然出现的步兵或坦克仍然可以让他们寝食难安甚至直接下地狱。

        不过双刃并非毫无弱点,尽管先进的电子系统和主动防御系统可以减轻敌方的火力威胁,但双刃上面搭载的大量武器弹药和精密仪器以及较薄的装甲仍使它面对防空炮火时非常脆弱。集群行动可以很好的降低损失,不过也不能无视敌方的制空战斗机和防空单位。

 

        战场情报: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双刃直升机的情报:

  满载弹药——双刃可以压倒大多数没有足够防空能力的地面单位,他们的机炮可以无限扫射而不会过热,而火箭弹则给敌人予沉重打击。双刃上的火箭弹是如此之多,它们永远没有需要回机场补充,但是装填火箭仍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双刃的驾驶员通常喜欢凶猛的突袭,打空弹药之后脱出装填,再度切入战场如是这般。(导弹反装甲,机枪反步兵)

  小心战斗机——双刃的武器全部武器都是用来摧毁地面目标的,因此这款直升机成为了盟军制空战机的美味点心。苏联军方强烈建议在米格机护航下派遣双刃。

  乘员空间——调查指出,若遇到需要机械化作战运输的情况。苏联步兵师普遍倾向在政委严格监督下呆在双刃的乘员舱里头,好过被塞进KDB-2牛蛙运兵车里头还要被强制抛射出去。

  拖运缆绳——非凡的推重比使得双刃可以吊运大多数作战车辆,但拖运系统和乘员舱使用了互斥的系统,意味着不能同时运输步兵和车辆。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5.22 任务:“惊涛拍岸”)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