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嫌太麻烦,没有注册账号,恰逢论坛十三周年庆,感觉是时候出来冒个泡了,也顺便完成一下新手区的任务,哈哈。作为一个不算年轻的“新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些年来在不同领域的一些浅薄感悟和经历,也算是给自己生活的一个小总结。希望能和各位同好交流,也祝论坛越办越好,人气越来越旺!
一、关于【游戏】的碎碎念——当热爱渐成追忆
说起游戏,我大概能算骨灰级“骨灰”前面那撮灰了。家里吃灰的主机从经典的红白机FC(当然当年买的应该是盗版的xiaobawang),到世嘉MD, 以及后来的SS(土星)、DC(手柄上可以插带屏幕的记忆卡令人印象深刻),再到掌机时代的Game Boy、GBC、GBA、GBA SP,3ds, switch, ,索尼的PS、PS2、PS4、PS5、还有PSP、PSV全家桶(是的唯一没有的是ps3)……大部分主机我都曾经拥有过。
记忆的起点,是FC上最终幻想3代那略显简陋却充满魔力的像素世界,是dq那纯粹的JRPG感动,那时候,一盘卡带就是整个暑假的快乐源泉。还有吞食天地、封神榜等等..对rpg的热爱似乎是在FC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起来。接着MD时代,大航海时代2让我第一次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和探索的自由,风帆在像素海洋上航行,每一个新港口的发现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甚至还顺便学了一下世界地理;而梦幻模拟战2和光明与黑暗则开启了我对战略角色扮演游戏的热爱,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那种掌控战局的快感至今难忘。
再后来,SS和DC带来了更华丽的画面和更丰富的游戏类型,PS时代更是佳作井喷。我几乎把每个平台上的知名大作都浅尝辄止或深度沉迷过。 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的动力却是越来越缺失了。满满当当的Steam库里,别说“喜加一”的游戏了,很多原价预购的游戏甚至从未启动过,即便启动了,也大多浅尝辄止,能坚持通关的寥寥无几。看着那些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系列新作,心中依然会燃起购买的欲望,但真正投入进去的时间和精力却大不如前。或许是生活的节奏变快了,或许是可选择的娱乐太多,亦或是童年那种能为一款游戏废寝忘食的专注和心无旁骛的动力,真的随着年龄增长而消散了。每每听到那些熟悉的系列名字,熟悉的BGM,剩下更多的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淡淡的怅然。游戏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它承载的意义,似乎又多了几层复杂的味道。
二、关于【动漫】的执着——永远的《剑风传奇》与不灭的追寻
和游戏一样,动漫也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块重要拼图,入坑动漫也许比入坑游戏的时间更早。如果说游戏是互动的梦,那动漫就是被精心编织的、流淌的梦。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到剑风传奇,那粗犷的画风、黑暗深邃的世界观、格斯那在绝望中挥舞巨剑的身影,以及嘎子和格里菲斯之间复杂到极致的纠葛,都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的少年热血,它探讨了人性、命运、信仰、背叛与救赎,其深度和广度远超许多同类作品。这么多年佛系的追着连载,直到21三浦健太郎老师的突然离世,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位漫画巨匠的陨落,更像是一个追随了半生的梦,戛然而止,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和空白。这份遗憾,恐怕会伴随我很久很久。
当然,作为一名老动漫迷,各种民工漫自然也都是追过的,它们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构建了许多人青春记忆里不可或缺的篇章。但无论看过多少精彩纷呈的作品,剑风传奇在我心中的地位始终无法被撼动。它像一座灯塔,标示着我对“神作”的最高定义。除了这些,我也喜欢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品,比如林田球,或者贰瓶勉的作品,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系列,对未来科技与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辨;或是像蟲师那样,用淡雅的笔触描绘人与自然、与未知之间的奇妙物语。动漫的世界如此广阔,每一个故事,每一种画风,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动和思考。即便岁月流逝,那份对好故事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依然炽热。
三、关于【音乐】的流转——从金属咆哮到古典低吟
音乐品味这东西,真是随着年龄和心境不断变化的奇妙旅程。最初接触的,自然是与游戏动漫密不可分的那些旋律。比如植松伸夫老师为最终幻想系列谱写的那些经典配乐,无论是战斗时的激昂,还是剧情中的婉转悠扬,都完美地烘托了游戏氛围,成为了几代玩家心中共同的记忆符号。还有平沢進大神为剑风传奇创作的音乐,尤其是那首Forces,前奏一响,格斯挥舞巨剑浴血奋战的画面便会立刻浮现眼前,那种悲壮与力量感,是任何语言都难以替代的。
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内心也充满了躁动和表达欲,所以特别钟爱各种金属乐。从激昂顿挫的旋律金属,到带有暗黑美学、氛围华丽的哥特金属,那些复杂的编曲、强劲的鼓点、高亢的嘶吼或是空灵的女声,都曾让我热血沸腾,仿佛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然而,随着年岁渐长,生活的节奏趋于平缓,心境也慢慢沉淀下来,音乐的喜好也悄然发生了转变。现在,歌单里流行乐反而占了大半,那些简单上口、抚慰人心的旋律,更能带来片刻的轻松与愉悦。甚至,我也开始尝试去欣赏曾经觉得“高雅”而疏远的古典音乐。从巴赫的严谨,到莫扎特的灵动,再到贝多芬的激昂与深沉,虽然还只是门外汉,但也逐渐能从中品味出一些历史的厚重与人类情感的共通。音乐,就像一条无形的河流,伴随着我的人生,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慰藉和力量。
四、关于【文学】的静谧角落——文字构建的精神家园
文学,对我而言,像是一个永远可以安心躲藏的静谧角落。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是连环画和童话故事,那些简单的图文开启了对世界最初的想象。更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中外经典。可能也是受到游戏的影响,水浒和三国演义应该是那个时期我最喜欢的作品,也构建了少年时代对英雄和道义的朴素认知。大学时期,我的阅读范围进一步拓宽,机缘巧合也接触到了一些世界名著,比如基督山伯爵中唐泰斯那漫长的复仇之路,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坚韧与复杂,也深刻体会到命运的无常与公平。朋友送我的精装版追风筝的人,则用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友情、亲情和宽恕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消遣,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的价值观。 近些年,我更倾向于阅读一些带有哲思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听起来可能有些过于朴实,但现在最爱的作品,其实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份对生命、对苦难、对母爱的深沉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基本上也没什么动力去阅读大部头的作品,但一些历史传记类书籍,例如人类简史,我还是保留着睡前翻几页书的习惯,(毕竟也更容易让自己入睡),这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让我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文学部分接触确实不算多,就想到哪写到哪里吧
五、关于【料理】的新大陆——厨房里的烟火与疗愈
说来惭愧,我对料理的热爱,算是大器晚成。年轻时总觉得厨房是油烟重地,做饭是繁琐任务,能外食绝不开火。然而,随着年纪渐长,或许是心境变了,或许是更注重健康与生活品质,竟然慢慢爱上了这充满烟火气的方寸之地。从最初只会煮泡面、下速冻水饺,到现在能像模像样地捣鼓出一桌菜,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我尤其钟爱烤箱料理。低温慢烤的牛肋条,看着它在烤箱中慢慢变得焦香软烂,油脂滋滋作响,那种期待感和出炉时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还有美式烤猪肋排,刷上秘制酱料,烤到骨肉分离,大快朵颐的感觉非常过瘾,而且这些看起来特别硬的大菜,其实制作过程反而很简单, 失败概率比中餐低很多。除了这些“硬菜”,一些家常小炒也渐渐得心应手。跟着美食视频学做小炒黄牛肉,如何掌握火候让牛肉滑嫩;学做葱烧海参,如何吊出葱油的香味并让海参充分吸收汤汁;还有油焖大虾,如何让茄汁的酸甜与虾的鲜美完美融合。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小小的冒险和学习。从备菜时的洗切,到烹饪时的火候掌控,再到调味时的斟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注和耐心。当一道菜肴成功出锅,得到家人或朋友的称赞时,那种成就感丝毫不亚于攻克一个游戏难关。料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的调剂,一种创造的乐趣,甚至是一种疗愈的方式。在食材的香气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一天的疲惫仿佛也随之消散了。
六、关于【电影】的光影之梦——银幕内外的悲欢离合
电影,这门“第七艺术”,用光影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梦境。从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看的露天电影、香港的警匪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到后来走进电影院,感受大银幕带来的视听震撼,电影一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和精神寄托。我喜欢电影的包罗万象,它可以是《阿甘正传》里对信念与人生的温情诠释,用一根羽毛串联起时代的变迁和个体的执着;也可以是《盗梦空间》那样对梦境与现实的极致想象,层层嵌套的结构让人脑洞大开;还可以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对自由与希望的渴望,那种隐忍与坚持的力量足以穿透人心。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也很主观,更多的是看它能否触动我,能否引发我的共鸣或思考。有时候,一部电影的某个片段、某句台词、甚至某个配乐,都能在不经意间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时的泪流满面,为那段超越阶级的爱情和生离死别而唏嘘;也记得看《星际穿越》时,对宇宙的浩瀚和父爱的深沉感到震撼。近年来,国产电影的进步也令人欣慰,一些好的作品也展现了华语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那些名字太烂俗也就不一一举例了。电影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两个小时的消遣,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思考不同的议题。在别人的故事里,也常常能照见自己的影子,获得一些启示或慰藉。
七、关于【戏剧】的初探——舞台方寸间的浓缩人生
坦白说,我对戏剧的了解确实比较浅薄,远不如对游戏、动漫、电影那般熟悉。在我的印象里,戏剧似乎总是与阳春白雪、高雅艺术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带着些许距离感。然而,有限的几次接触,却也让我领略到了它独特的魅力。戏剧的现场感是无可比拟的,演员就在你面前,他们的呼吸、情绪的起伏、台词的张力,都直接而强烈地冲击着感官,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隔着屏幕难以完全感受到的,而且与电影不同,无论是话剧还是戏剧,演员都需要一镜到底的呈现整个表演,而且每场都会有一些随机的状况发生,这种不是简单重复的随机感其实也挺有意思。
之前有段时间沉迷一款名为《阴阳师》的手游,后来得知它被改编成了音乐剧,便带着好奇去观赏。当游戏中熟悉的式神们活生生地出现在舞台上,用歌声和舞蹈演绎那些熟悉的故事,感觉非常奇妙。华丽的服饰、精致的舞台布景、以及演员们投入的表演,将虚拟世界的人物与情感具象化,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那次经历让我对戏剧,尤其是这种与流行文化结合的戏剧形式,产生了新的兴趣。后来也尝试了解了一些其他类型的戏剧,比如经典的话剧片段、热闹非凡的百老汇音乐剧介绍等等。虽然还远未到“入门”的程度,但我逐渐意识到,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浓缩的人生百态和强烈的情感冲突,通过演员的演绎,在方寸舞台间展现淋漓尽致。未来如果有机会,希望能更多地走进剧场,去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或许能打开一片新的精神天地。
八、关于【动物】的陪伴——猫狗缘与责任的考量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狗,觉得它们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童年记忆里,养过的两只小狗,当我人还在小区楼下,他们似乎就能感知到我已经回来了,开始疯狂的抓门,它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粹的喜悦和依赖。后来因为一些家庭变故,不得不和小狗分开, 直到今天仍然让我心中充满了五味杂陈的情绪。
现在,我的家里有两只可爱的猫咪。做出这个选择,并非不再喜欢狗,而是因为我深知狗狗对主人的依赖有多么强烈。它们的世界里,主人几乎是唯一的中心,它们需要大量的陪伴、互动和户外活动。我担心自己因为工作或其他事务,无法给予狗狗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那种“辜负”的负罪感,以及狗狗可能因此产生的失落和焦虑,是我不太敢承担的“思想负担”。可能也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环境和节奏的变化,让我对养宠物的考量变得更加现实了吧。
相比之下,猫咪似乎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它们相对独立,可以自己上厕所,用猫砂掩盖得干干净净;它们会细致地舔舐自己的毛发,保持清洁;甚至很多时候,它们也能自得其乐,一个纸团、一根逗猫棒就能玩上好一阵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需要关爱。我家的两只猫,也会在我回家时在门口迎接,在我工作时趴在旁边打盹,在我休息时跳上膝盖咕噜咕噜地撒娇。它们与我亲近,但又保持着一份猫科动物特有的独立与神秘。这种既有陪伴又不至过度依赖的关系,让我感觉更轻松一些。它们是安静的伙伴,是柔软的慰藉,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暖和乐趣。或许,选择什么样的宠物,也是在选择一种与自己生活方式相契合的陪伴吧。
九、关于【梦想】的重启——告别过去,奔赴未来
梦想这个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色彩。小时候,梦想总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我曾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去探索浩瀚的宇宙;也梦想过拥有超能力,像漫画里的英雄一样拯救世界。这些五彩斑斓的幻想,构成了童年最瑰丽的底色,虽然幼稚,却充满了纯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无限可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清了现实的轮廓,梦想也渐渐褪去了不切实际的光环,变得更加具体,也更加沉重。它们可能关乎学业的成就,职业的晋升,或是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些梦想驱动着我们努力奋斗,也让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失落。
今年,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做出了一个或许在外人看来有些冒险的决定,从公司离职。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过去的职业生涯带给我很多成长和收获,但也让我逐渐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更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渴望。也是对班味的厌倦吧,今年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尝试做好自己的事业, 做好自己的quant strategy。这无疑是一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道路,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我知道,如果不去尝试,我一定会后悔。这或许算是我现阶段最大的梦想吧,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智慧,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感谢能耐心看完的朋友。十三周年是一个里程碑,希望论坛的下一个十三年更加精彩,也祝愿每一位坛友都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