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社区搜索

显示标签 ''交流讨论'' 的结果。

  • 搜索标签

    用逗号隔离标签。
  • 搜索作者

内容类型


版块

  • 同盟辖区
    • 新手保护区
    • 综合事务区
    • 版主招募区
    • 活动栏
  • 文化漫谈
    • 节操の广场
    • 三次元同好会
    • 文学领地
    • 涂鸦手绘
    • 语音交流区
  • 极乐净土
  • 恋语幽境
    • Gal主题公园(交流区)
    • Gal流光殿堂(展示区)
  • 不动游星
    • 一般向游戏交流区
    • 桌游区
  • 动漫地带
    • 动漫讨论区

Product Groups

  • 考古学家

分类

没有结果可显示。

没有结果可显示。

日历

  • SS活动日程表

分类

  • 文章

从哪搜索...

查找结果拥有...


创建日期

  • 开始

    结束


最后更新

  • 开始

    结束


以量过滤...

加入

  • 开始

    结束


用户组


  1. 《基地》与《三体》,多维层面的观点碰撞 ——相隔六十四年的两部系列史诗 摘 要:……这样两部作品应该说在各个方面都很不一样,分属于两个类别让它们的相似程度并不高,但这恰恰代表了科幻的两种流派。不同于仅仅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我打算在多个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它们确实太不同,而且太典型了。…… 事先声明,我并没有全部读完阿西莫夫的全部七部《基地》,而是只读了较为著名的前三部。尽管如此,我仍然能感受到他的才华。回顾他的一生,能在极其高产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顶级质量的作品,确实有资格被称为天才。尽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基地》的科幻有些小儿科,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那确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而《三体》可以说是我看过最“硬”的科幻作品,虽然不是100%可实现,但大刘严谨缜密的科学设定与精巧合理的故事情节让我大为震撼。不仅如此,他对人性,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把控达到了惊为天人的地步,是他让我爱上了科幻。也正因为《三体》的超高质量,我还阅读了他的许多其他作品。 这样两部作品应该说在各个方面都很不一样,分属于两个类别让它们的相似程度并不高,但这恰恰代表了科幻的两种流派。不同于仅仅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我打算在多个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它们确实太不同,而且太典型了。 科幻类型 这是所有科幻作品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用这一标准对科幻作品进行分类,以至于几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很显然,《基地》系列应该被归类为典型的软科幻。虽然小说的主要设定“心理史学”被定义为一种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勉强可以认为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仔细推理现在的生物技术和数学技术,高等文明的存在形式等等很容易发现这一根本设定是站不住脚的。还有就是,人们都超光速旅行了,居然还用纸质的媒体和文书。 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也说过,软科幻的重点本身就不在科学性上,而是更多关注文学性和现实意义。在这点上,《基地》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有人会说,《基地》的语言都比较直白简单,好像不能说是一部很有文学性的作品,但这样想是不对的。有人把《基地》称为太空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并把它形象地称为“太空歌剧”,这正是系列作品富有表现力的体现。 而《三体》作为硬科幻的代表,本身就有一定的科学使用价值,他的“黑暗森林理论”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现实警示意义。除了少数几个确实绕不开的bug之外,书中的内容都是“可实现的”。什么意思呢?就拿《流浪地球》来举例,太阳的寿命长于地球决定了书中的“太阳氦闪”现象无法真的出现,但倘若出现了,后面的故事都可能成为现实,而且可能性还不小,因为刘慈欣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也是极深的。 大刘值得被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三体》不仅在科学性上做到了“硬”,而且还同时具备了很高的现实文学意义,他似乎把硬软两种科幻文学的优点都包容于书中了。《三体》既不像一些硬科幻那样晦涩,也不像软科幻那么脱离科学实现性,确实难能可贵。 社会探讨 两部作品对社会的探讨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应该说,作者在这方面本身有着不同的创作目的。 《基地》创作的时候,封建社会基本不复存在,整个世界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组成。有趣的是,阿西莫夫在书中的描绘认为,人类在科技高度发达,甚至到了统治银河系,人口达到数兆亿的情况下,会出现封建主义复辟,而建立起“银河帝国”。按马克思的观点看,那时候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早已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按需分配的平等社会了。 先不论阿西莫夫的描写正不正确,之所以这么写,源自于他在书中的原话: ……自从开创星际旅行以来,整个银河系都处在不断扩张的状态。我们的社会总是不断地成长,因而也就永远是不成熟的社会。显然,只是在惟一的地点和惟一的时刻,人类社会才达到过成熟阶段。地球上,浩劫行将来到时的人类社会曾是这种情况。那里,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暂时失去所有地域扩张可能性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面临的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等等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银河系中任何其他地方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他们被迫深入研究社会科学。我们大部分或全部中止了这项研究,这是很可惜的……[1] 在读完后仔细思考,这种想象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况且,我们对未来只能是想象,所以“不断扩张的社会会保持不成熟的状态”这一设定正是阿西莫夫的观点,也是他对于社会的思考。 《三体》里的社会则比较接近现代的人类社会,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硬科幻是作家对人类未来的一种猜测与预知。《三体:地球往事》主要集中在历史层面的反思,文革时期非人的遭遇让叶文洁对人类丧失了信心;《三体:黑暗森林》提出了宇宙社会学的概念,认为文明间的关系是残酷的,暴露位置意味着毁灭;《三体:死神永生》中程心执剑人的当选是大多数投票的结果,却导致了三体文明对地球的入侵。她的圣母是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往往是错的。 大刘对社会的思考也很深,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警醒和对未来的展望都能从他的书中窥见一二,这点上就鲜有硬科幻作品能超越《三体》。 语言特色 在语言上,《基地》和《三体》是相似的,应该说,阿西莫夫和刘慈欣两个人的语言本身就有着相近的地方。这一点就是语言的平实性。 关于这个词的使用,我必须说明,平实性是与华丽性相对的。语言的平实并不意味着表达的欠缺,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能力有高要求的写法。 阿西莫夫的语言洗炼,言简意赅是相当出名的,不过这只局限于他的前中期作品,比如《基地》三部曲。这种简练的语言不仅没有影响他的作品质量,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像我这样最差的作家写长篇小说,好一些的写短篇,最优秀的写诗歌。”这大概也体现了语言简练的强大与可贵之处。 大刘的语言特点更是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以至于他执笔的作品一看就能知道出自谁之手。他的语言不只是简练,更是一种凝练。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都有种被浓缩,或者说是被压缩的感觉。是的,即使是长篇作品也是如此,他的作品信息量很大,要求读者非常细致地阅读,有时候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完全理清他的意思。这是他的语言特色,应该说,喜欢的读者像我会觉得这样很帅气很厉害,这也正是我写作的时候一直在追求的状态。 写在最后 有人说刘慈欣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话不假。科学技术越进步,能读到的经典著作越多,创作优秀的科幻作品就越容易。阿西莫夫毫无疑问是一位巨人,他的科幻作品在数十年里一直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刘慈欣,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如果按离地的高度,巨人肩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是巨人,但刘慈欣做到了成为真正的巨人。他的作品成就,即使用现在最严苛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在科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西莫夫和刘慈欣都是传奇,是巨人,但他们是无法分出高下的,就像现代人和恐龙一样永远无法遇见。但将他们放在一起,仰望,学习,就能离他们更近一点了 参考文献: [1]《繁星若尘》第七章——精神音乐大师,阿西莫夫著
  2. 阅后感想 阅读作品 黑骑士 读后感 新老交错与碰撞。 望着少年的背影,眼中充满的情感不是愤怒, 更不是嫌弃,而是担忧 本篇算是根据活动题目战斗为主而创作, 不过比起战斗元素来说,我更容易注意一些比较不一样的点, 基本上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在描述黑骑士, 不论是战斗还是旁人侧面描写,藉由前段的旁人描写, 我更在意的是年轻人与过来人之间的冲突, 年轻人未曾经历过痛苦, 面对饱受伤痛甚至产生无法抹灭伤痕的人, 往往可以用不怎同理的说法,来轻描淡写,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早在最一开始就有人在制止这样的行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 或是说自我意识偏强的人来说, 往往不直接明确且激动的说法,对方不为所动, 甚至想要用自己的看法来说服对方, 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对方的伤口上撒盐, 更是拿着刀再次揭开这层伤疤, 用最残酷的方法让人在一次的痛苦, 这绝非用一句对方还年轻、不懂事或是没经历过, 就可以打发过去的情况, 或许会让年轻人在未来某天碰壁甚至真实体验这样的伤痛, 却没人能去做到,安慰起这已经被二次伤害的过来人了。 这场冲突自然是为了营造黑骑士所演出, 基于短篇的情况下,不可能呈现出彼此间互相扶持, ㄧ群受伤的人们再次建立起家园的描述, 面对这样过分年轻且无知的年轻人, 更难看到藉由一些讯息来让对方真实地理解, 而不是自己感受到难堪得要逃离, 反倒是去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道歉, 对于比较介怀这方面的读者来说,其实又一次的感概, 为何往往没同理心的人,总是看到自己受到怎样的伤害, 而不是在伤害别人之前,藉由一点同理心, 避免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呢,其实这样的行为, 跟后面黑骑士相比, 个人来说两者差别只是一个精神伤人一个是物理伤人就是了。 青年将那沉重的头盔,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传承,或许在一个战斗中, 彼此能从对方身上学到怎样的知识或态度, 比起一场战斗可以打的多绘声绘影还是有多激烈残酷, 我更在意这场战斗中角色中感悟或是读者理解到了怎样的想法, 前段文章其实并非把黑骑士写得非常冷血甚至疯狂, 虽然对于文中的过来人来说,黑骑士绝对是他们心中的恶, 甚至蛮横不讲理的仇人,从旁观者来说, 会更在意如果黑骑士真的只是个靠杀人满足自己的私欲, 怎又会去留下弱小之人的性命,专挑有战斗能力的人呢。 其中的渊源早已不可考,唯有相信这次战斗的黑骑士, 跟造成大屠杀的黑骑士是同一人, 或是上一位被斩杀的黑骑士就是造成三十年前灾难的那位, 才能稍稍的慰藉这些亡魂吧,透过最后传承的描述, 看出其实黑骑士可能只是种称号,得以胜利者所继承的称号, 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最早以前的那位黑骑士, 又或是后来消失挑战者们, 大概不是成为其中的亡魂就是续任了黑骑士的名号吧。 只是不管黑骑士是怎样的传承,其小镇的人们依然会去恐惧着, 造成莫大伤害的黑骑士, 那怕现在的黑骑士从未伤害其中任何一人, 却得在继承黑骑士名号的当下,将其中的怨恨一同继承下来了, 得接受这般怨恨与悲愤,或许想要取得一个强大的名号, 不能光是享受其辉煌,更要忍受产生的痛苦与磨难, 才有办法握的住这名为黑骑士的荣耀吧。 感谢观看
  3. 《海岸之旅》读后感 在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海岸之旅》中,主人公梅是一个生活在没有男人的家庭中的少女。她和母亲与外婆共同居住在逼仄的老房子里,三人经营一处加油站为生。在梅的生活中,外婆几乎操持着家里一切事务,从早晨起来煮咖啡到中午做烤肉,从整理仓库到招呼客人,甚至梅的一切行动都得匍匐在外婆的严厉目光下。 从某个时候起,梅就感受到了这种沉闷生活的压抑,空气中仿佛充满了发霉的草莓味和过期的奶酪味,这是外婆无处不在的意志。老妇人向来只发号施令和做出审判,她几乎不听别人的意见,对问题也只是随着心情偶尔回答几句。梅在小时候被外婆装死耍弄过一回,看着惊慌失措哭个不停的外孙女,外婆只是讥讽道——有什么好惊讶的? 成长期的梅渴望一场陌生的冒险,在清晨的浅蓝色雾霭中探索神秘的草地和荒原。她起得比母亲要早,满心期待着意外惊喜。但是当她在仓库旁边遇到同样早起的外婆,一切神秘便消失殆尽,露出了现实那惨淡荒凉又残酷无情的皮下组织。她的朋友邀请她去游泳,外婆又以河旁边男生太多为由让她待在家里。梅看着好友飞奔远去的身影融化在刻板的阳光里,叛逆的种子随之萌芽。她认为自己可以拒绝外婆,在某种程度上和她分庭抗礼。 就在梅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外婆却破天荒地提议她们祖孙三代去海岸边旅行。梅不停挑着刺,指出这场旅行可预见的无趣庸俗。并且外婆从没提议过什么好事情。就在这次海岸之旅悬而未决的时候,一个自称业余催眠师的男人来到加油站。他与外婆谈天,聊起自己的业务,并表示他已通过催眠治疗好了数个病人。 外婆当然不信,她只相信那些在她漫长生命里固化下来的观念,犹如大树的年轮般一圈圈围绕在她骨头上。梅感觉机会来了,她无比希望外婆吃一次瘪,好让她过一次战胜这个家庭中皇帝的瘾。外婆与催眠师打赌自己绝不会中招,而催眠师则是拿起汽水瓶盖施展他的技术。 天上下起雨来。催眠的拉锯战还在继续,令人意外的是外婆居然一下子直挺挺地扑倒在了桌上。男人被吓得落荒而逃,自然是失败了。梅以为外婆又在玩什么花招,就只是坐在加油站的台阶上。直到雨下大了,她返回屋内,才意识到外婆确实赢了,不仅赢了,而且还大获全胜。她直接在催眠中死了。 文章到此结束,梅意识到外婆这下真的死了,但她后续的动作和想法作者并没描述。我不禁想: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一次精神上的弑父,那么极限情况下如果父亲或者文中的外婆真的死了会怎么样呢?一阵莫名的感伤突然袭向我,一个艰苦支撑家庭的老家伙,他是否真的有那么可恶,以至于我如此希望他出洋相甚至去死?此时便可以理解到所谓的“海岸之旅”实则是一场分离之旅,是主人公与天真童年的分离也是主人公与掌控着她生活的外婆的分离。 如果做一些煽情的表达,那么或许就是:长辈的身躯如此宽广厚实,为子女遮风挡雨;但他们的十指也过于坚硬,将子女禁锢在狭小天地里。当雏鸟成长到与牢笼不相称的时候,痛苦便纷至沓来。一方要突破牢笼,一方则要加强控制,这样的矛盾几乎伴随着所有人的青年时期。 但当成熟的鸟终于冲破桎梏得以翱翔天际时,回望却发现曾经的栏杆和屋顶都分崩离析,似乎无可避免地会感到一阵酸楚。这便是海岸之旅的意义——松动的铁门表露出了妥协的意愿,但脱产的囚犯还未领悟真意,爱的牢房就突然粉碎了。
  4. 阅后感想 阅读作品 水晶剑 读后感 一场变革,背后得要无数的铺陈 它已经成为了自省,勇气,与胜利的象征 透过一场水晶剑的拍卖,延伸作为后续变革的起点, 原先的水晶剑不单纯是柄剑,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纵观过往,许多跨时代的发明, 在当下未必能引起注目,甚至可以被发现其潜力, 唯有遇上伯乐或行家,提供了舞台或场所, 展现出真正的价值后,才有办法得以展现其价值, 若换个角度想,同样的价值与知识, 往往在不同人的身上能成就不一样的高度, 正是有没有慧眼与能耐,成功的做到不一样的成果。 其实在文中更有提到一点,纵使没有刻意作秀与安排, 水晶剑依然会发光发热,不会真的就此埋没下去, 只是藉由一场安排与造化才能将水晶剑的功用提前被重视, 从这点我就看出了一个想法,怀才不遇往往是一时的情况, 对于有真本事的人来说,那就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只要能随时处在一个准备好的状态就不用怕不能成功就是了, 毕竟实力都是自己可以掌控且不容易被改变的特点, 遇不上机会只是时候未到罢了,无需介意太多, 有颗耐心去等候,该来的总会来一种积极正向的思考。 一场拍卖、一场秀或一个成就,从阅读的角度来说, 观点确实会跟里面的角色一般,当下并不能理解这样的举动, 根据后来的变化,才会产生不一样的解释, 每个人的看法其实都不那样的相近, 或许有些人执着的不会去特意去展现自己的才华, 甚至认为隐藏自己的才华是种美德, 从该篇来说,才华往往不该是被埋没, 甚至成为别人一个小小话题,反倒是更要去发掘这些, 积极地去展现才是的感受。 新的事物出现,总会遭到旧事物的压制与抵抗 改变或是变革,开头的人往往会承受最大的压力, 或许有些人可以透过各种方法,营造出向水晶剑这般, 慢慢地一步步去规划这次的变化, 让人不会感受到突然就要你做改变,无法适应甚至难以理解, 然而太过急躁的情况下,急于一时的强硬, 反倒会成为另一种延后,使这样的改变被迫延期, 受到大的压迫也说不一定。 有时候想要去说服人,或许要学会水晶剑这样般的精神, 不急、不逼或是不强制的做法,才更容易去让人信服, 同时更意味着,动脑想办法,营造出的局面, 从不能因为自己做不来,就矮化这些思维, 冠上心机等相较负面的词汇, 事实上往往是比较会动脑, 会去营造气氛思考人与人之间要如何相处, 才更能去推动一项事物, 然而基于事实这种推动更多的结果是偏个人盈利的走向, 才产生一种偏见,若是更多的情况下, 结果都是大众受益的话,就不会这样般的矮化甚至抵触, 反倒成为一种必学的技巧也说不定。 根据每个人的行事做法,产生不同的解读, 面对自己做不来的情况下,总会赋予一些比较负面的情绪, 得以不让自己变成一种只是无能,才没办法做到, 达成一种抬高自己的方法,说实在, 这角色算非常人性化且正常的想法, 比起注重一场小小的拍卖是多大的时代变革的起点, 更多会因为自己不是那场变革的推手,产生忌妒, 甚至会抓出一些小瑕疵,借此说出点不一样的见解, 不过会想这样做的人, 大概又会被文内的另一个配角当场修正就是了。 感谢观看 本帖结束
  5. 谈诗 时人不解诗中意,我道无非若品茗。 入口只觉叶间涩,回气方晓彻骨清。 七分香已壶中显,余下三分口舌鸣。 玉碗粗瓷非一意,小楼清溪两样心。 其中妙处需自取,浅言看官聊且听。 (最近读诗的时候突然有兴,随笔一题,诸位看官聊且一赏)
  6. 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那天的蝴蝶》,为自己是个丑陋的白河豚感到羞耻。我一看到女孩们的相互接触和复杂幼稚的情愫就闻到百合的酸甜味。 不过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作者对细节的显微镜一般的刻画,让我察觉到了更多真实的女孩子们的心思和行动。 我看见迈拉和吉米走在我前面的山丘上,他们俩总是很早就去学校——有时太早,以至于不得不在外面等守门人来开门。他们走得很慢,迈拉时不时地半转身过来。我经常像她那样磨蹭,想要同落在自己身后某个重要的女孩一起走,却不敢停下来等。眼下我觉得可能迈拉也在和我做一样的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能让人看到跟她走在一起,更何况我不想这么做——可是,另一方面,那种由谦卑而满怀期待的转身所带来的恭维感并非让我无动于衷。某个我无法抗拒出演的角色正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善意识使我无比愉悦,还没等我细想自己在做什么,我叫出了声:“迈拉!嘿,迈拉,等一等,我带了一些焦糖爆米花!”她停了下来,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迈拉等着,但她没有看我,她以她见到我们时一贯的内敛而僵硬的姿态等着我。也许她以为我在戏弄她,也许她以为我会跑过去,朝她脸上扔个空爆米花盒子。我打开盒子给她看。她拿了一点。当我把盒子递向吉米的时候,他躲在她外套后面不愿意拿。 “他这是害羞了,”我安慰道,“很多小孩都是这样害羞的。或许长大点就不会了。” “是的。”迈拉说。 “我有一个四岁的弟弟,”我说,“他害羞得不行。”其实不然。“再来点爆米花吧,”我说,“我以前一天到晚吃爆米花,但现在不了。我觉得这对气色不好。” 沉默了片刻。 “你喜欢艺术课吗?”迈拉细声问。 “不。我喜欢社会研究、拼写和健康课。” “我喜欢艺术和算术课。”迈拉可以心算加法和乘法,比班里其他所有人都快。 “在算数方面,我希望能像你一样出色。”我说道,觉得自己很洒脱。 “但我不擅长拼写,”迈拉说,“我出错最多,说不定我会不及格。”她听起来并没有为此感到不快,而是庆幸于还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说。她的脑袋一直远离我撇向一边,盯着维多利亚街沿路肮脏的雪堆,说话的时候,她发出一种好像在用舌头舔舐嘴唇的声音。 “你不会不及格的,”我说,“你的算数不要太厉害。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她看起来迷惑不解。“我会帮我妈妈,”她说,“在店里工作。” “好吧,我要做个空姐,”我说,“但别跟其他人讲。我没告诉什么人。” “好,我不会说的,”迈拉说,“你看报纸上的《斯蒂夫·凯尼》吗?” “看。”想到迈拉也看漫画就怪怪的,或者说,除了她在学校的那个角色之外,她做任何事情都很怪。“你看《瑞普·柯尔比》吗?” “你看《孤女安妮》吗?” “你看《贝特西和男孩》吗?” “你都没怎么吃爆米花,”我说,“吃点吧。抓一大把。” 迈拉看向盒子。“里头有奖品。”她说。她把它扯了出来。那是一枚胸针,一只小小的锡制蝴蝶,镏着金,镶嵌着看起来像是宝石般的彩色玻璃块。她用棕色的手握着它,微微笑着。 我说:“你喜欢这个吗?” 迈拉说:“我喜欢这些蓝色的玻璃块。蓝色的玻璃块就像蓝宝石一样。” “我知道。我的生日石就是蓝宝石。你的生日石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七月。” “那么你的生日石是红宝石。” “我更喜欢蓝宝石,”迈拉说,“我喜欢你的生日石。”她把胸针递给我。 “你留着吧,”我说,“谁找到的就归谁。” 迈拉一直伸着手,似乎不明白我是什么意思。“谁找到的就归谁。”我说。 “那是你的爆米花,”迈拉胆怯又郑重地说,“是你买的。” “但是你发现的。” “不是——”迈拉说。 “好了!”我说。“听着,我要把它送给你。”我从她手里取过胸针又塞回到她手里。 我们俩都吃了一惊。我们看着彼此;我涨红了脸,但迈拉没有。当我们的手指触碰在一起时,我意识到某种誓约形成了。我惊慌失措,但我想这没关系。我想着,我可以来早一点,以后早上跟她一起走。我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去她那儿,跟她说说话。为什么不呢?为什么不呢? 迈拉把胸针放进口袋。她说:“穿漂亮裙子的时候我可以戴上它。我的漂亮裙子是蓝色的。” 我就知道会这样。在学校,迈拉始终穿着她的漂亮裙子。甚至在隆冬时分,在一群身着羊毛彩格呢裙和哔叽布束腰外衣的人中间,她仍穿着天蓝色塔夫绸,或积尘的绿松石色绉纱,虽光彩照人却令人悲伤,这些衣服改自成年女子的长裙,V形领口处沉甸甸地挂着一个大大的蝴蝶结,折在迈拉空荡荡的胸前。 我很庆幸她没有戴上胸针。要是有人问她从哪儿得到的,而她告诉了他们,我该说什么呢? 迈拉是个被同学们孤立的倒霉蛋,有个不找姐姐就没办法一个人去厕所的弟弟。 主人公是从乡下去镇里读书的土包子,谈论着向往成熟实则幼稚话题的两个女孩子手指触碰时的贴贴如此令人动容。呱!我又怎能抵挡了? 但是走到门口时,我听见她的呼唤;她在叫:“海伦!”只有少部分人听见了。达林小姐没有听见,她早就走到前面去了。我回到病床前。 迈拉说:“我收到太多东西了。你拿点什么吧。” “什么?”我说,“都是为你的生日准备的。生日的时候你总能收到很多礼物。” “嗯,你拿点什么吧。”迈拉说。她挑选出一个人造革化妆盒,里面装有镜子,还有一把梳子、一把指甲锉、一支天然唇膏和一条绣着金边的小手帕。我之前就注意到了这个。“你拿这个吧。”她说。 “你不想要吗?” “你拿着吧。”她把它塞进我的手里。我们的手指又触碰在一起。 “等我从伦敦回来,”迈拉说,“你可以放学后来我家玩。” “好的。”我说。医院的窗户外面,从街上传来一阵响亮的嬉闹声,也许是大家在追逐今年最后的雪球。这声音使得迈拉、她的胜利、她的礼物,最重要的是她那有我一席之地的未来,变得模糊,变得晦暗。所有摊在床上的礼物,那些折叠的包装纸和彩带,那些出于歉疚送出的礼物,都已沉入这阴影之中;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礼物,可以被毫无风险地触碰、交换和接受。我现在不想要这个化妆盒了,但我编不出谎言来让自己脱身。反正我会送给别人的,我想,我一定不会玩它的。我会让我弟弟把它拆开。 护士端着一杯巧克力牛奶回来了。 “怎么回事,你没有听到蜂鸣器响了吗?” 于是我解脱了,被那些如今包围住迈拉的层层壁垒,她那未知而遥远的弥漫着乙醚气息的医院世界,以及我自己内心的背叛所释放。“嗯,谢谢你。”我说,“谢谢你送我这个。再见。” 迈拉有没有说再见?似乎没有。她坐在高高的病床上,纤瘦的棕色脖颈从对她而言过于宽大的病号服中伸出来,那张轮廓鲜明的棕色面孔没有受到背叛的影响,也许她早已忘了她送出的礼物,准备好被大家隔离开,成为传奇,跟她曾经站在学校后廊时一个模样。 此时的手指相触,那份心情又不一样了。对确立了友情但又晦暗不堪的未来,我只觉得压力重重。终于护士把我从重力中解救了出来,我润了。蜂鸣器等于春日影。呱!这份触而不得的情感亦令我难以把持呀!无能为力!无能为力呀!话说我想到简爱里的海伦,同样是和女主人公一起贴贴,然后度过了她的临终时刻。实际美好!
  7. 当年觉得写的不错,可惜太监了,不知道有没有大佬知道是什么情况
  8. 刚看完辐射小马国,意犹未尽,求同类型外文同人小说,最好能有翻译
  9.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闪亮的房子》,其中对社区景观的描写真是令我眼前一亮, 直接进行一个搬运和可能存在的模仿。 同时感慨个人还是所见甚少,城市里的老小区基本也都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哪能写出这种内容呢。 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房子及其周围的一切都完全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菜园和花圃,苹果树和樱桃树,用电线围起来的养鸡场,浆果地和木质走道,木柴堆,许多胡乱搭建起来养母鸡、兔子或山羊用的小黑棚,布局复杂却似乎一成不变。这儿没有一目了然又简单直白的规划,没有外人看得明白的秩序;然而,时过境迁,正是这种杂乱无章最终主宰了一切。这个地方已经固定成形,坚不可摧,所有积攒下来的东西都不可或缺,就连堆在后门廊上的洗衣盆、拖把、沙发弹簧和成摞的旧警察杂志都是如此。 在这个新区的结构布局中,还能看到一些别的东西——老城区,坐落于山侧的荒芜老城。必须称之为“城”,因为有轨电车的轨道在那儿深入丛林,房子都有门牌号,一座城市该有的公共建筑屹立其中,直至水畔。然而像富勒顿太太这样的房子都被尚未砍伐的森林、野生黑莓和悬钩子丛分隔开来。这些幸存下来的房子的烟囱里冒着浓烟,墙面裸露,修葺之处显示出不同的年代,日渐阴暗。破烂的小棚、木头垛、肥料堆、灰色的木栅栏环绕着这一切。这些房子经常出现在含羞草路、金盏花路和石南快车道上那些又大又新的房子中间,它们阴暗而与世隔绝,用凌乱、陡峭且格格不入的屋顶和披屋表达着某种荒蛮。街道上不可能存在的荒蛮在那儿存在着。 她看见一间间客厅的窗帘都拉上了,重重叠叠的花朵和树叶以及丰富的几何图案将这些房间与黑夜隔开。户外已然十分昏暗,白色的房子变得影影绰绰,云彩层层分离,炊烟从富勒顿太太家的烟囱里升起。花园区的格局,在白天时如此明确自信,而到了夜间似乎收缩成了原始的黑色山坡。 这种新老城区媾和的生态在显微镜一样的描写下实在是过于逼真了,让我不由得想到僵硬的杨浦区(嘉定区也十分僵硬,倒不如说上海的老建筑都是这副德行,而且生态比加拿大差远了),老房子就像霉斑一样粘在地皮上一动不动。
  10. 如题。标题虽然用了句号结尾,但其实我应该用的是问号。为什么呢,因为引流标题党。 第一次在这个版发帖,请问各位一个有点奇怪的问题:在推理小说之中,有人遇过有「双子出现」却没有「交换身份桥段」的作品吗? 这个问题是我最近又接触到了有双子登场的作品后,突然想到的缪问。当然我也不认为任何情况都必须符合契诃夫之枪法则(第一幕挂在墙上的猎枪必定会发射),这终究是程度的问题。而在我看来“双子”属于极度强烈的暗示,就如同许下了“交换”的承诺。如果逆势而行地拒绝履行承诺便会让故事多了点刻意,仿佛为了否定契诃夫之枪而自毁故事的美感。 所以我不禁感到好奇。有人遇过有「双子出现」却没有「交换身份桥段」的推理小说吗?
  11. 晴夜难眠戏作 流云悠悠簇玉轮, 骤雨洗得月华新。 一夜清光无处去, 经我窗前一道明。
  12. 如题,因为现当代文学课郁达夫是重点所以多少了解了一下,趁着考完试把《沉沦》读完了。读了一小时的《沉沦》,就感觉照了一小时的镜子。 不得不说郁达夫是真的有水平,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实在是太自然了,令人产生一种“天哪这简直就是我”的感觉。例如: “像这样的奇书,不应该一口气就把它念完,要留着细细儿的咀嚼才好。一下子就念完了之后,我的热望也就不得不消灭,那时候我就没有好望,没有梦想了,怎么使得呢?”   他的脑里虽然有这样的想头,其实他的心里早有一些儿厌倦起来,到了这时候,他总把那本书收过一边,不再看下去。过几天或者过几个钟头之后,他又用了满腔的热忱,同初读那一本书的时候一样的,去读另外的书去;几日前或者几点钟前那样的感动他的那一本书,就不得不被他遗忘了。 就这么一段文字,昏昏沉沉的读到这一段,整个人都清醒了,就好像被人戳了痛处了一般。类似的段落还有很多。《沉沦》主角的孤寂感,自顾自地拒绝了一切示好的人之后又觉得自己受到了全世界的孤立,对周围人疑神疑鬼,与女性搭话后想入非非但又很快进入自我否定之中……等等类似的桥段,让人感觉这简直就是全世界心思细腻特征的集合体。然而心思细腻也是许多人的共同特征,因此也就很容易被这样的桥段给套进去。  熏风日夜的吹来,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旅馆近旁麦田里的麦穗,也一寸一寸的长起来了。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他本来是一个非常爱高尚爱洁净的人,然而一到了这邪念发生的时候,他的智力也无用了,他的良心也麻痹了,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而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的到他的眼前来。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中年以后的妇人的形体,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发他情动的地方。他苦闷一场,恶斗一场,终究不得不做她们的俘虏。这样的一次成了两次,两次之后,就成了习惯了。他犯罪之后,每到图书馆里去翻出医书来看,医书上都千篇一律的说,于身体最有害的就是这一种犯罪。从此之后,他的恐惧心也一天一天的增加起来了。有一天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消息,好像是一本书上说,俄国近代文学的创设者Gogol也犯这一宗病,他到死竟没有改过来,他想到了郭歌里,心里就宽了一宽,因为这《死了的灵魂》的著者,也是同他一样的。然而这不过自家对自家的宽慰而巳,他的胸里,总有一种非常的忧虑存在那里。   因为他是非常爱洁净的,所以他每天总要去洗澡一次,因为他是非常爱惜身体的,所以他每天总要去吃几个生鸡子和牛乳;然而他去洗澡或吃牛乳鸡子的时候,他总觉得惭愧得很,因为这都是他的犯罪的证据。   他觉得身体一天一天的衰弱起来,记忆力也一天一天的减退了,他又渐渐儿的生了一种怕见人面的心思,见了妇人女子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学校的教科书,他渐渐的嫌恶起来,法国自然派的小说,和中国那几本有名的诲淫小说他念了又念,几乎记熟了!   有时候他忽然做出一首好诗来,他自家便喜欢得非常,以为他的脑力还没有破坏。那时候他每对着自家起誓说:   “我的脑力还可以使得,还能做得出这样的诗,我以后决不再犯罪了。过去的事实是没法,我以后总不再犯罪了。若从此自新,我的脑力,还是很可以的。”   然而一到了紧迫的时候,他的誓言又忘了。   每礼拜四五,或每月的二十六七的时候,他索性尽意的贪起欢来。他的心里想,自下礼拜一或下月初一起,我总不犯罪了。有时候正合到礼拜六或月底的晚上,去剃头洗澡去,以为这就是改过自新的记号,然而过几天他又不得不吃鸡子和牛乳了。 虽然我本人是个手冲杯水主义者,但是多少还是有些代入感的。特别是将手冲换成诸如“上课好好听讲”或者“不把时间浪费在某某上”时,代入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败感便爬上心头。强烈的情感,极端细节的描写使得其“自叙传小说”的性质得到充分彰显。看似在写小说,实际上不如说在写自己,以及自己为代表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文人群体。 这时候就想起我们现当代文学老师的话了:一个适合写诗的文人,他是很有可能抑郁甚至自杀的。正因为心思敏感,细腻,才会更容易洞察到社会的乱象。内心的情感一丰富,便更容易陷入绝望,以至于抑郁了。 本人口拙,不太擅长表达,只是粗略读过《沉沦》之后有些感触,想到啥就写啥。有不对或是有争议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讨论。
  13. 个人在阅读时的感觉: 1、相对于影像、声音等作品,文字可以说是“留白”最多的形式,给人留下的遐想空间更多; 2、遐想本身也取决于个人的阅历、心情 3、所以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观众可能看不出一千个蝙蝠侠 4、我小时候看过的文字现在重温,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温故而知新,多半也是温故的人,已经是新的自己 还是很喜欢文字这种内容载体,可能喜欢文字的大家普遍想象力都还算比较丰富,能由文字这个引,诱发自己的很多感受吧
  14. 很多人都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然而这是一个谬论,更确切地说是断章取义。 首先要先指出这句话的误区,因为鸡蛋本身就是生物,它并不代表一个无机物或是其他什么,它同样也是生命,它能够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正因如此鸡蛋需要适宜的温度,需要呼吸,需要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上的交换,因此对于鸡蛋的定义历来存在纷争,有人认为鸡蛋不是动物,因为它不具备动物的捕食能力和行动能力,但认为它是动物的人反驳的观点为鸡蛋只是鸡的另一种状态,从它从鸡的肚子中诞生起,它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细胞,而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需要在母体内进行培养,且其不包含叶绿体,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是一个动物。 虽然众说纷纭,但毋容置疑的是,鸡蛋是一个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同人类的婴儿一般需要其他生物的庇护才能得以生存。而鸡蛋变成鸡的过程,对于鸡本身来说是一个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从一个需要被庇护的个体转变为能够自食其力的个体。 这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鸡蛋从外部被打破是食物这句话就能发现端倪,实际上鸡蛋从外部被打破,被谁打破,被什么打破,这些严格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由量变引起的质变,但以就事论事的态度而言,这句话明显漏洞太大,在没有限定量变的情况下直接说出质变的结果,就极有可能变成诡辩论,即没有主题,没有依据,亦或是依据本身就有问题,便产生了谁人都能自圆其说的诡辩论,因此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这句话本身便是诡辩论,因为由辩证法推演,无论是鸡还是鸡蛋,都是生物,而现在生物圈的最高点是人类,在人类以下的生物要么变成人类的食物,要么变成人类食物链中的一环,因此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无论鸡还是鸡蛋都是食物,无论从内外打破均是食物,鸡蛋的内部打破,只是一种形态上的转变,而对人类而言,只不过是物质的形式发生了转化,但没有达到质变的要求,鸡蛋并没有从一个生命,一个个体,转化为其他的什么,而是由自己的一种生物形态,变成了另一种生物形态,仅此而已。 因此,鸡蛋从外部被打破是食物,从内部被打破还是食物
  15. 我写作习惯不停的反复查看前文并试图改的更好,可这就导致了进度无比的缓慢,有时候一章的内容改了几十上百次,到后面思绪发散,热情就大幅度下降了。 大伙有翻看前文的习惯吗?
  16. 不知道大家的阅读挫败感源于什么,但我的挫败感源自缺少阅读外国文学的“语感”。 只有形成语感才算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而文学语感的缺失会导致读不懂文学作品。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也是为了培养语感,可这种方法不那么有效。以太阳为例,太阳东升西落的象征意蕴在中日两国的文艺作品存在差异,我们的太阳通常象征人与历史,而日本则强调民族与神话。 更常见的是梗,回顾十年前的网文,我不能理解的梗可能都高达五六成,尤其是那些涉及到专业领域的隐晦梗。换作外国文学,无法接收的梗恐怕高达九成。 想要解决文学上的语感问题,也许只能多读、多思考、多交流和多总结。但在阅读外国文学的时候,自己经常被挫败感折腾得想吐,看到作者用复杂难懂的象征手法,都想喊一句“直白点,别再比喻了!” 实在受不了了,就会合上书,睡大觉。 不知道逃避算不算克服了阅读挫败感,但我就只有这种方法……
  17. 辞藻丰富而优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但也增高了阅读门槛 文章通俗易懂,更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帮助读者进行思考,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些欠缺
  18. 每次工作日早晨在阳台向下看,总能感受很多 许多人向前迈着步子,多少车的行进日益重复 有多少人只是麻木地前往着与昨天,前天,甚至明天所去的同一个地方,而后又从那个地方回到那个昨天,前天,甚至明天所就寝的同一个地方 他们走着,却不知道自己的归途,自己想要的净土究竟在何处 他们只是走着,迷茫地走着 我不禁回想起学生时期的那些人,他们有很多看起来拼命,但实际上眼中透露出仿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遭受过羡慕的目光,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去哪里,他们只是安别人说的做,走在这自己都看不见的道路上 还有一些人,他们眼神清澈,时不时会露出坚毅的眼神望向远方,他们说不定是可以被称作清醒的人,甚至有人尝试找我给他的游戏提供灵感,然而这么多年似乎仍旧驻足在自己的想象当中,没做出来啥大动静。他们或许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但也只是在那看着,未曾迈动双脚 这两者之间孰优孰劣?我不知道,但假如有人真能明白自己的路,并向前行走的话,不说他是否流芳百世,但相比也会活出精彩吧。 这又绕回到那个话题,清醒的驻足,与迷茫的前行,孰优孰劣呢? (啊感觉文笔烂的像初中生)
  19.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夏丘 张子凤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兰娇 许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静电衣 静电帽 静电鞋 静电手套 静电环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作者许立志(1990—2014),农村出生,中学毕业后长期在珠三角打工,他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却无法从中捞到任何发展的红利。许立志虽然在学校只读到高中,但是自身却十分热爱读书,一有时间就泡在书店,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他最向往的一份工作就是称为书店的店员,这样他就能一直和文学作伴了。在读到许立志的诗前,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只属于中产以上阶层的游戏,直到我看见了许立志的诗,其文字的真实和叙事的巧妙深深地打动了我。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独爱以血书者。在许立志的笔下,你很难看到普通诗词创作者们爱写的风花雪月,也没有气势磅礴的大好河山,只有工厂里普通人难以窥见的疲惫、麻木和痛苦的角落。有人说这首诗最棒的地方在于结尾几句,把工厂里的艰辛和秦朝的残酷做比较,但我觉得这首诗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于前文大量的平铺直叙。这首诗刻意地大量使用了白描和排比的方式,让我仿佛感受到电子厂里工人的物化,他们在日夜的操劳中,逐渐脱离了人的属性,融入无情的流水线生产,化作机械毫不起眼的一部分。
  20. 之前一直在写的同人小说写到4万多字就进行不下去了。 剧情有……就是不知道如何把破碎的剧情串联起来,还有人物怎么处理符合原作。 或许都怪我挑剧情写,我直接从中后期的一段剧情开始了。卡那有一两个月了,每次动笔都只能写几个字又划掉。在这样下去那本又会和挖过的坑一样遇到瓶颈无法突破导致弃坑。
  21. 本人对于文字的魅力一直很痴迷,不过苦于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又无趣又尬,有时甚至让自己觉得原来自己的表达能力竟然如此地下 各位觉得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呢?怎么样才能把故事写的越来越好呢?怎么样才能慢慢变成一个合格的作家呢!
  22. 想要写一篇类似游戏一样可以互动的小说,小说中的选项由读者来选,最终根据选项统计来决定文章走向,不是作者摇骰子来决定选项 如果没有人回复的话,我会自选选项继续写,统计截止时间应该是看我什么时候登录和回复数量把 文章更新次数目前打算最少一周更新一次,直至文章完结,更新次数根据回复量把(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动力!) 根据以上这些想请教一下版主大大有没有要特别注意的发文格式,以免违反版规,谢谢!
  23. 主要是针对于galgame的游戏评测和动漫电影作品的影评,一直觉得自己写不太好或者说深度不够,想问问文学大佬们怎么利用文学批评的知识去写一个好的作品批评。 具体来说,比如一个好的批评的通用结构是什么,其中的每一个方面表达句式需要注意什么,怎样的修饰方法才会让文章看起来更深入人心,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引经据典...........等等一系列能想到的关于文学批评写法的问题。 总之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我提出来的问题,关于文学作品或者一般向游戏方面的批评写法也可以,主要想参考学习下。
  24. 当初看的时候就当沙雕福利番看的,只是觉得挺好玩 但现在重新看下来感觉作者有点儿讨巧,选择了一个最容易的方向去突破,而且最后其实多少有点儿血崩的劲儿 有没有可能把背景翻转一下,变成《只有黄段子存在的无聊世界》捏? 想了半天感觉没什么头绪,无论如何都是有点儿尬的,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
  25. 前言:主题思路是,在合理的同时,”BUFF不能强到逆天”的同时保留其特殊性 有一些作品就是有了某某某个天赋的人就会注定比没有这个天赋强我不喜欢这样的,所以BUFF相对没那么逆天,有巨力这种的天赋的人也不一定比锻炼过的人强,过强的可以当成后天获得的天赋或者特殊条件才能获得的罕见天赋(比如神力,神速,潜力开发,威压) 还有就是获得了某某天赋就立刻能熟练运用了,比如有厨子技能的人立刻就能学会做各种各样的饭,刺杀者会个气息稀薄天赋就没人注意到了,我觉得不合理,这么写要么主角轻轻松松掌握全技能的龙傲天厕纸,要么就会有一种“有这种技能就注定了一辈子干什么”,很不适应 所以我设定的这些天赋几乎都是被动技能,正常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只有作者知道)除了魔法这个先天决定是否能使用的设定,也没什么技能是先天就能熟练的(包括魔法也得练,所以加了个魔力亲和BUFF 就算这些东西不写进小说里,也有可能在人物设定上给大家提供可借鉴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吐槽 火系精通 能够使用火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水系精通 能够使用水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雷系精通 能够使用雷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冰系精通 能够使用冰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风系精通 能够使用风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岩系精通 能够使用岩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光系精通 能够使用光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暗系精通 能够使用暗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自然亲和:能够使用自然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长生:能够活得更久 长生不老:生命力极大幅度增加 记忆力: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很难忘记过去发生的事 强运:运气上升 免疫力:异常状态抗性上升 魔物亲和:更容易亲和魔物(无法与魔物杀手同时获得 魔物杀手:魔物会本能地害怕你(无法与魔物亲和同时获得 魔力抗性:对魔力有抗性 魔力察觉:能察觉魔力的存在 魔力亲和:更容易使用魔法 魔力源泉:魔力存储量增加 强劲体魄:身体的强韧度上升 潜力开发:成长度上升 威压:敌人会本能地害怕你(一些特殊种族,如龙,或者是人类强者,贵族特有技能 巨力:力量上升 神力:力量大幅度上升 迅速:敏捷上升 神速:敏捷大幅度上升 耐久:耐力上升 持久:耐力大幅度上升 鹰眼:能看得更远 成长力:能够更快地成长 气息感知:能感觉到附近的生物 杀意感知:能够察觉到杀意 适应力:更容易适应恶劣环境 自然恢复:伤口会随着时间愈合 自我愈合:伤口会随着时间更快地愈合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