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搜索
显示标签 ''交流讨论'' 的结果。
-
昨晚把最后一集给看完了。 起初看前两三集,会抱怨网飞不用心。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时笔触的留白性很大,很多时候只概括地写某某角色在哪干了什么,而不用繁多的细节描写去堆砌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如果要把这些留白的文字付诸屏幕,就需要取舍得当,把该填补的细节、人物对话、前因后果填补进去,而了无所谓的片段就走马观花地蒙太奇一下。 大概前几集里头,网飞的导演就没做好取舍,像老何塞带着远征队建立马孔多的一段就可以再精简一点。 其次是镜头语言的简陋。导演特别喜欢用廉价的环拍及航行的俯拍镜头,不是说大镜头不好,但滥用之下,真的很破坏叙事感和观影的沉浸感。 我最近一部看完的外国剧是《风骚律师》,律师及其前作毒师都是镜头调度的佼佼者,相比之下《百年孤独》就拍得太单调了。 此外还有人物选角。由于《百年孤独》的时间跨度过大,老何塞、乌尔苏拉、上校等角色都安排了不同的大小演员。 第一代布恩迪亚的选角遗憾在于,没能给老何塞和乌尔苏拉的老年形象找一个对应青年形象的演员。青年老何塞和乌尔苏拉都还挺不错的,前者要是再削瘦一些、高大一些,就更像耶稣了。 而负责演绎第一代老年的演员则挑了更为矮胖的两位,很难想象发福成那个体格的老何塞还能有无穷的力气,以至于得众人齐上阵才能将他捆在树上。 其余角色也有大大小小的遗憾,但毕竟电视剧制作周期短,又是以改编小说为主的类型,加上网飞的商业属性,就不能要求太多。此类小说还是得要央视那种国家媒体不惜人力物力地投入,才有可能达到尽善尽美。 话虽如此,洋洋洒洒三大段,却并不代表我很讨厌网飞这个剧。哪怕种种元素不尽如人意,却也没办法否认剧组的用心。大概看到中后段,进入战争戏码,上校对保守党失望而率领马孔多起义后,就渐入佳境了。 或许剧组也选择性地将心血都倾注在上校这个人物上,毕竟如果非得找一个主角/灵魂人物,那上校就该是第一人选了。 对上校的描写加重,也刷新了我为这个人的认识。此前光看马尔克斯的留白文字,只知道上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觉得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应该使其疏远他人乃至生人勿近,但实际上由剧组在镜头下填补了事件发生的对话细节后,又感受到了上校更多的柔情。 初看剧集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导演编剧的ooc二创,可仔细将剧里的情节概括地一想,就发现他们拍的某些情节基本上是符合原文的。只不过马尔克斯为了写出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时间跨度感,而大量使用留白文字,导致一些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问候、交流被省略,而使人对上校乃至乌尔苏拉这样的角色产生冷漠的印象。 当然也有可能是在我看进去剧集后,没意识到这是偏离原意的ooc也未可知。 剧集总共八集,故事进展到上校杀回马孔多就戛然而止,如无意外应该会有第二季,补齐后续香蕉工人大屠杀、连绵暴雨席卷马孔多等事件。第一季虽有遗憾,但总体还能有七八十分,尤其是当老何塞死去那段,终于用好了航拍镜头,主题曲的调度也很好。 漫天黄花如雨般洒落马孔多,为老何塞铺成送行的地毯,上校率领人马盘踞与故乡城外,不顾乌尔苏拉劝阻执意开战,耳边回响起主题曲悠扬的笛声,画面切回黑白的报幕表,原著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数个大字赫然现于眼前,那一刻是真的感受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的孤独。 已经在期待第二季解读羊皮卷了(如果有第二季的话)
-
网文有分女性向跟男性向,姊问了几个老司机,憋屈流怎么样,他们都说nonono~ 但现在又是什么流派比较多?不舔不跪,一碰到委屈就立刻反击的刺蝟流? 姊知道女性向好象都是规则杀,遇到暴力的就委屈记小本本,等到时间合适就百倍奉还,对方讨厌什么就给对方什么。顺便一定要让对方生气而无处发挥,一定要形容对方是在地上打滚…应该没变吧
-
http://ncode.syosetu.com/n7437dj 标签:黑深残 病娇 妹妹 异世界转生 状态:web未完结(已经三年没更新了 但应该会完结)文库有三卷 简介:高中毕业开始五年间都被妹妹监禁着的我,才想说要逃出的时候就被卡车给辗死了。然后遇见的神明大人因为一些有的没的说了要让我转生到异世界。我终于能从那个恶魔般的妹妹中解放了!这么想着那一瞬间,知道了和我一起被卡车辗死的妹妹也转生到了同一个世界。我绝对不要再让那个妹妹喜欢上了……!这次我绝对要逃脱妹妹的魔手,过上幸福的人生。以这从神明大人那获得世界最强等级的能力作为武器。 ……说着这些什么的,都是因为哥哥是个爱害羞的人而已♪『监禁』还是『魔手』或是『逃脱』什么的,实在是玩笑开过头了喔?事情就是这样,上面的概要全都是骗人的,都是玩笑而已。说谎的哥哥真是对不住大家了。这个故事是,恋爱之路上有着各种阻碍的我和哥哥,最终还是变成卿卿我我LoveLove湿答答的故事……欸?虽然女主只有我?哈?有什么问题吗?没有对吧因为哥哥爱着哥哥的是所以只要有我其它不管一个人一匹都不需要血缘问题转生后就没有关系哥哥也应该是明白的只要哥哥别妨碍我快滚开令人郁闷为什么要说这些奇怪的事情这些叽叽喳喳的虫子们把现在看着的你们这些大家大家大家大家大家都杀了。(复制的) 四大病娇之一(另外三本都没看完),虽说标题上有妹妹但实际上开头就光速下线了(刚满一岁就用异能反杀), 之后与青梅还有精灵师父相遇解开心灵创伤,再就是老套的学园龙傲天剧情 想必他会和伙伴们幸福地生活下去。。。吧?怎么可能! 不要小瞧病娇的执念啊!总之再怎么说也还会跳出来的,后面剧情就像恐怖片一样明知道会冒出来但还是很期待妹妹会用什么方法来爆一个大的,也确实如此,可就算猜到了一点也想不到会那样展开。唯一可惜的是这么写妹妹和病娇的浓度有点低,妹妹基本上都是下线状态。最后,你永远可以相信妹妹。
-
前天看到文学报公众号推文说新一届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入围和得奖作品公布,于是浏览了一遍名单然后再微信读书上挨个查找。本来我无意读CN作家的作品,但是我看到大头马居然著有《九故事》这样一本短篇集,而且每篇小说的标题都是如《白鲸》、《麦田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名著。如此碰瓷塞林格等人的行为让我十分恼火,我怀疑这涉及了不正当竞争,只是作者本人死了没法和她打官司。不过微信读书没有上架此书,我就去找来了她的入围作品《国王的游戏》。这本书同样是一部短篇集,介绍语写得极为华丽——广博知识,炫丽技巧,虚拟游戏和真实世界的交织,崭新经验回答人类普遍困境和永恒矛盾。 然而我是捏着鼻子读完了第一篇作品《国王的游戏》的,我一直期待会有什么情节上的精彩设计,然而并不。作者所谓的技巧不过是双时间线交替叙事和把主人公的女儿取名为妹妹的名称诡计。整个故事沉闷乏味,文笔稀松平常,我甚至有一种看中国人写大卫亚当主日学校国王神等强行堆西方元素的幽默感。通篇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拼凑缝合。一开始以为她是丐中丐版博尔赫斯,第二天早上我寻思她是郭敬明Plus,或者Minus,至少郭敬明没有从小学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该死的文二代。 本着猎奇品屎的心态,我又去找了第一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王占黑的《小花旦》来看。这下观感就好多了,可见得这个奖的也未必都是臭鱼烂虾。我曾经某天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过有人说她的《空响炮》是CN版《米格尔街》,如今想来是不是也是一种碰瓷营销,因为这确实钓到我了。《空响炮》没在微信读书上架,所以我就只读了《小花旦》,然而就这篇中篇表现出的水平,距离《米格尔街》可能还隔了十个大卫米恩斯。甚至我刚看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开头,已经觉得这部作品水平低劣了。现在想想我是拿它在和《苦恼》做对比,这显然是过于苛刻了。还好我耐心读了下去,后面的发挥还算行。虽然本质上《小花旦》是蹭了方言的BUFF,全篇如果把上海话删掉那可能真的没什么特色了。生活派老哥用中文写作的一个困境就是你的素材选取范围着实有限,你的上限就是描写一群被时代抛弃的边缘人,他们个性鲜明,而且活得滋滋有味。话虽如此,与大头马这种畜生中的畜生相比,王占黑算是正经走文学创作的路子了。只是这篇作品为了积攒情绪把篇幅拉得太长了,而故事本身也不太有趣,大量细节刻画由于我不看都能知道她要写什么所以越读越不耐烦。每当我以为要结束了,她还能硬挤出来一些。如果能适当瘦身那就更好了。 后来我又想《天堂蒜苔之歌》的故事背景不就挺给劲的,为什么背景在上海的《小花旦》不能去小红楼表演表演?答案下一秒就自动跳出来了,因为《天堂蒜苔之歌》是莫言写的,如果是没背景的大陆仔恐怕今天发表明天就锒铛入狱。而且在一票作家里也只有莫言能有实力去学这些拉美作家和福克纳了。我一直都觉得,第一语言是中文完全是一种诅咒,这让任何不是处在统治链顶端的人都没有自由表达的自由。我曾经写了一篇内容中带有疫情两个字的短篇发表在国内平台上,稿件直接就被锁定了,不允许修改,然后就被系统删除了。Man, what can I say? 如果你只能写一些上版本的东西,那你的作品又能有什么力量呢。所以我又可以安心看没看完的《波多里诺》了。见鬼,太多书即兴插队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把略萨的书全部看完。
-
阅后感想 阅读作品 黑骑士 读后感 新老交错与碰撞。 望着少年的背影,眼中充满的情感不是愤怒, 更不是嫌弃,而是担忧 本篇算是根据活动题目战斗为主而创作, 不过比起战斗元素来说,我更容易注意一些比较不一样的点, 基本上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在描述黑骑士, 不论是战斗还是旁人侧面描写,藉由前段的旁人描写, 我更在意的是年轻人与过来人之间的冲突, 年轻人未曾经历过痛苦, 面对饱受伤痛甚至产生无法抹灭伤痕的人, 往往可以用不怎同理的说法,来轻描淡写,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早在最一开始就有人在制止这样的行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 或是说自我意识偏强的人来说, 往往不直接明确且激动的说法,对方不为所动, 甚至想要用自己的看法来说服对方, 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对方的伤口上撒盐, 更是拿着刀再次揭开这层伤疤, 用最残酷的方法让人在一次的痛苦, 这绝非用一句对方还年轻、不懂事或是没经历过, 就可以打发过去的情况, 或许会让年轻人在未来某天碰壁甚至真实体验这样的伤痛, 却没人能去做到,安慰起这已经被二次伤害的过来人了。 这场冲突自然是为了营造黑骑士所演出, 基于短篇的情况下,不可能呈现出彼此间互相扶持, ㄧ群受伤的人们再次建立起家园的描述, 面对这样过分年轻且无知的年轻人, 更难看到藉由一些讯息来让对方真实地理解, 而不是自己感受到难堪得要逃离, 反倒是去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道歉, 对于比较介怀这方面的读者来说,其实又一次的感概, 为何往往没同理心的人,总是看到自己受到怎样的伤害, 而不是在伤害别人之前,藉由一点同理心, 避免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呢,其实这样的行为, 跟后面黑骑士相比, 个人来说两者差别只是一个精神伤人一个是物理伤人就是了。 青年将那沉重的头盔,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传承,或许在一个战斗中, 彼此能从对方身上学到怎样的知识或态度, 比起一场战斗可以打的多绘声绘影还是有多激烈残酷, 我更在意这场战斗中角色中感悟或是读者理解到了怎样的想法, 前段文章其实并非把黑骑士写得非常冷血甚至疯狂, 虽然对于文中的过来人来说,黑骑士绝对是他们心中的恶, 甚至蛮横不讲理的仇人,从旁观者来说, 会更在意如果黑骑士真的只是个靠杀人满足自己的私欲, 怎又会去留下弱小之人的性命,专挑有战斗能力的人呢。 其中的渊源早已不可考,唯有相信这次战斗的黑骑士, 跟造成大屠杀的黑骑士是同一人, 或是上一位被斩杀的黑骑士就是造成三十年前灾难的那位, 才能稍稍的慰藉这些亡魂吧,透过最后传承的描述, 看出其实黑骑士可能只是种称号,得以胜利者所继承的称号, 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最早以前的那位黑骑士, 又或是后来消失挑战者们, 大概不是成为其中的亡魂就是续任了黑骑士的名号吧。 只是不管黑骑士是怎样的传承,其小镇的人们依然会去恐惧着, 造成莫大伤害的黑骑士, 那怕现在的黑骑士从未伤害其中任何一人, 却得在继承黑骑士名号的当下,将其中的怨恨一同继承下来了, 得接受这般怨恨与悲愤,或许想要取得一个强大的名号, 不能光是享受其辉煌,更要忍受产生的痛苦与磨难, 才有办法握的住这名为黑骑士的荣耀吧。 感谢观看
-
阅后感想 阅读作品 守旧者 读后感 文明的终结与开始。 因为你是没有私欲, 我才会允许你来到我的面前 魔王与勇者,在不同作者手下都有着不同的风貌, 然而传统魔王与勇者的故事,深根人心之中, 再往后掀起反套路之后,这种传统型的故事就渐渐被推翻, 每个作者都有着自己想要反转的地方, 这边的反转点就是所谓的女神是外来者, 所谓的魔族就是上世纪的幸存者,这两股势力的交错下, 就形成了这篇,所谓的新时代的人类与旧时代的人相互冲突, 类似一个守旧与迎新之间的对比。 正因为迎新派之中的人类,本性最为刚毅, 就成功获得了解真相的机会, 可惜在无限的被洗脑与谎言的编织下,那怕在怎样刚毅的性情, 在被灌输的知识下也无法认清谁才是真正应被击倒之人, 最终只能继续展开魔王与勇者的轮回, 直到寻求到更多的反抗者,延续这场对峙。 看起来好像是迎新理应被尊重被接受, 然而当所谓的守旧却是最先进且无忧虑的情况下, 比谁更加迂腐且落后的迎新和比谁更加卓越且进步的守旧者, 若用科技程度或是人类舒适感来说, 大概现代人反倒认为所谓的守旧与迎新好似场笑话一般, 只是因为所谓的守旧只是上个世纪的高科技, 所谓的迎新就是经历灾难后重新在努力地回到中世纪, 就想这群迎新最终努力的结果, 只是又一次来到了守旧派的科技程度, 这样般的殊途同归,岂又能分出怎样派系呢。 不过可以看出就是想要反转一种想法, 所谓的神并不是真的想要人类生存的多好, 反倒是想要圈养起人类的做法, 才会产生了守旧时期科技过于强盛, 就开始遭受了极大的变故,不得不被迫科技退化, 人类重新再发展,好不容易保全科技的一派, 却被形容成魔族,好似异端般无正常生存在世上一样。 号称女神的使者, 要求人类放弃过去的荣耀活在女神的引导下 剧情中不乏这种道貌岸然的情况,实际上却是一种骗局, 很明显看出让上个科技毁灭的正是所谓的神, 先给你给毁了再给你需要的物品,假装拯救者的情况, 正是一种勒索与压迫的变相操作, 好端端的科技且没有让地球毁灭, 这样使者的前来就可以把一切都消灭,还能假装救世主的话, 难怪会有一人会把握机会,把上个科技的技术都保存下来, 总会有人看出这场骗局开始布局, 可惜如果大部份人都被骗的团团转,那样少数的明灯, 也无法照亮所有人。 这群类似人类最后灯塔的存在, 面对波涛汹涌的暗流也无法拯救海上的罹难者, 只求能看见这耀眼的灯光,隋波前来岸上自救, 或许有些情况这是如此,别人的帮助无法完全的依靠, 还是得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行,他人的协助只能从旁辅佐, 最主要奋斗与刻苦的人还是自己, 如果就这样让自己委任给其他人,盲目的追随, 没有任何独立思考进行怀疑的话, 最终笔直奔赴坏结局也是在所难免。 不过女神派的赢面还是挺大的说, 看起来这故事中的魔族已经快是风中残烛了, 没有太多的经历可以在拓展自己的势力,为了新人类努力, 却不被欣赏还被冠上魔族之名,那样污名化拯救的举止, 有时候感觉付出虽然好,但是还得看对方情不情愿接受就是了, 如果对方都不情愿接受,自己就算割下肉来给对方, 那样般的壮举反倒还得了一个所谓恶心且嫌弃的脸,那又何必呢。 感谢观看 完结
-
阅后感想 阅读作品 无尽之冬 读后感 失去后,才知道珍贵。 我所到之处都无一例外是讨厌的冬天 这篇非常的短,根据可以看出的线索来说, 基本上就是属于非常人,拥有特异能力的物种, 多半这类型若是能遇上珍视自己的人就是非常幸运了, 假使被发现有特殊能力, 如果没能成功被供养就是被冠上污名后驱逐的下场, 基于人类多半会选择无法与异种相处设定, 这种不讨喜的能力更是生存困难了吧,不过根据线索来看, 可能是先体会过一段的幸福时光,后来却不小心把幸福放手了, 再次感受到这冷冽的环境,就感受更痛苦了。 很多时候,对于没有体会过好的环境, 习惯最坏的环境,就不会感觉自己的环境是多糟糕, 然而当体会过幸福之后,再回到孤身一人之后, 就会无法忍受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孤单环境了, 会不由自主的开始追逐,曾经的体会过的幸福, 只是最后还是让主角得以再次拥抱幸福到是很不错, 没有留下个悬念给人遐想,只是不免会去想象当环境改变后, 为了再次适应这个环境需要下多大的功夫, 其中的苦又有多少人能知晓呢, 若是文章可以藉由内心活动来窥探一般, 实际上反而更不能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 更容易不小心的就伤害到了对方。 其实文中还是把孤单的处境写的比较深刻, 不管所看到严冬中的人们,不论贫富都身边有人可以相伴, 那怕是冻死了,身边也有人一起被冻死, 没有落得一个孤生一人在世上, 最终还得自己孤单离开这世界的处境, 只是藉由大雪与幸福家庭的印象, 还真是许多人容易会去借用的对比就是了, 纵使不够富裕,只要能好好过活下去, 这场雪都无法真正的把彼此分开,这样总是带着雪出没的主角, 却因此找不到自己在寻找的人,直到对方找到自己, 可能就是雪总有人意味一种孤单的感受吧。 再见到他之后,有数不尽的话想说, 有数不尽的问题想问 主角这样的思想活动,我还是真的太了解了, 遇上别人之前往往内心中讲的言语都可以写成本书, 真正直面了,往往也就那几句话罢了, 至少主角还能当下说个回来了,已经比上自己来说更加厉害, 至少能第一时间说出最适宜的话语就是了, 不过藉由是被找到而不是自己找到,更是看出了个, 比起焦躁的去寻找,到不如静静地等候, 总有天会再度遇上的感受, 太过急躁反而会错失相遇的机会就是了。 又有多少人能抓住机会说出想要说的话呢, 习以为常的日子更不容易把最应该说出的话讲出, 特别是习惯身边有家人的时候, 一句简单的爱你,一下轻松地拥抱, 都是比较少见,更多是习惯了对方的存在而开始随便, 直到对方真的再也找不到了,就会开始急躁起来, 失去的感觉会特别浓厚,或许一句只有失去过了才懂得珍惜, 不管在那种年代来说都是最真实的道理, 不论在那种情况来说都是很受用的说。 一场寒冬,一个孤身,始于分别,终于相遇, 这样简单的故事,是个大故事的小分支,透过一次的读阅, 比起享受多少剧情,不如说从中看到了多少自己从未注意到的地方, 用说的道理不容易理解, 若是一次又一次藉由各式创作来呈现, 最终还是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就是了,所谓的爱要即时, 周围的人说出一声感谢从不会晚, 比起等真正的分离到来了,在后悔之前少说的话语,那就太迟了。 感谢观看
-
《侦探AI》非常常规的本格推理小说,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紧张和兴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为合尾创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开发了一款名为“相以”的人工智能侦探。相以能够在瞬间分析案情,找出真相,帮助合尾创的儿子合尾辅破解了许多看似不可能解开的案件。然而,随着案件的不断发展,合尾辅却发现“相以”似乎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而他自己也逐渐被卷入了一场更为复杂的阴谋之中。 在这本书中,作者早坂吝通过惊险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现实生活中的潜在威胁和风险。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帮助人类解决问题,但它也可能带来未知的危险,甚至可能取代人类的地位。合尾辅在与“以相”的对抗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解决一个个案件,更是在探讨人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存在意义。 除了探讨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在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矛盾,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过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并不总是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是出于复杂的心理和情感考量,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 在读完《侦探AI》之后,我深深地思考了关于科技的发展和人的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很多便利和进步,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和危险。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科技的发展,保持人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让科技成为我们的主宰。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不被外界的因素左右,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作者通过惊险的情节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科技与人类、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享受了精彩的故事情节,更是在思考了人类的未来和价值,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而且剧情时不时会有一点日式的搞笑,就不剧透了,后面还有一本《侦探IA》来着~
-
阅后感想 阅读作品 极雪崖 读后感 坚持本性,难能可贵。 侄子拿女儿来要挟伯父, 伯父为了救侄子的女儿连命都不顾 文中的辈份看了几次才理解, 所幸作者有将这种混乱的情况做点注记, 否则我还真不知道这场戏居然比狗血更狗血了, 就感觉别人几十年来都是那样刚正不阿, 然而这些后生晚辈,一个比一个还要狡诈, 就算士兵不厌诈,我想你这样的操作, 未来想要得到对方的谅解也是相当的困难, 毕竟伤害造成了岂能用个,情况不好, 我不得已出这种下策, 那样是不是情况总是不好你就可以泯灭人心, 总是如此作为呢。 这些角色一个个都在衬托雷纳德的品性, 不管是怎样的设计陷害,就一个强大的武力之下, 真的都无法成功就是了,若不是剧情需要, 我想很多时候这类具有超人类之力的设定, 多半武力还真不是盖的, 往往成为一种绝望之际最大的希望, 可是看到这种陷害还是很崩不住的说, 先是一个耍性子的角色,作死之后得要人救, 被救的过程中还得看到这种父母,纵使过往有多宠爱, 对于观众的我来说看到这种行为还是没办法跟着文章结束, 就可以翻篇过去了。 不得不说,总有人会感受这角色自己要去作死, 就算被这样利用大概也是报应了,只是作死归作死, 有没有底线的做事还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则是演戏作假让人上钩,最终对方也没有计较, 倒是给其他敌人送上便当,这样的下场还是过于简单了, 一种总是舍身救人,却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只能看到比较无道德的人有坏的下场, 却看不到真正被害之人受到应有的赔罪, 浓浓的一股,当好人总是在吃亏, 那样这群人总是无法打赢宿敌好像也挺理所当然, 比起锻炼来说,勾心斗角大概还是重头戏, 要不是有个明确的宿敌, 大概这群人想要团结也是相当的困难, 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纠纷的感觉吧。 干大事的,可不能这般妇人之仁 虽说本篇不算很短,看过几个短片后, 这种长度有点难以适应, 尤其对于其中守候几十年的那位女子跟雷纳德的感情, 反倒会是我更想要了解的地方,到底是有多大的觉悟, 才有办法说服这个看起来就是会表示一个, 两者寿命相差甚多,彼此绝不可以在一起的戏码, 意外在文中却是成功守候了对方几十年, 算是挺成功的爱情了,也许对于这种寿命差来说, 情爱早已不是重点,那种不愿意真的永远孤独下去, 进而人性消失才是重点呢。 说认真的话,古风类剧情来说, 还是比较没办法静下心来看,很容易联想到许多事情去, 特别是要梳理辈份还是看到那强烈的长幼有序, 往往激起一些比较不愉快的情绪就是了, 若不是这群人跟雷纳德有关系, 不然我想能成功活到结尾还是很玄的说, 毕竟看起来彼此间的武力差距还是极大的说, 这之中到底是怎样努力对战几百年都没有打出个结果, 只能说不能再太阳底下行走还是最大的硬伤, 透过一些技巧还是得以继续生存吧。 剧情虽然结束了, 还是忍不住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去做想象, 那怕这并非文章中的重点,假使若干年后, 又一次遇上了佳人,这样活了上百年的人来说, 会把感情覆盖过去,还是借此回忆故人, 透过这种看着对方想着他人的感情投射, 这样的走向, 亦或是真的能忘记一段感情后再去追求另一段感情吗, 其实都很难说的吧,不过根据这种个性的人来说, 大概始终无法真正的陷入热烈的感情, 那样强烈且执着的爱情吧。 感谢观看
-
《基地》与《三体》,多维层面的观点碰撞 ——相隔六十四年的两部系列史诗 摘 要:……这样两部作品应该说在各个方面都很不一样,分属于两个类别让它们的相似程度并不高,但这恰恰代表了科幻的两种流派。不同于仅仅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我打算在多个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它们确实太不同,而且太典型了。…… 事先声明,我并没有全部读完阿西莫夫的全部七部《基地》,而是只读了较为著名的前三部。尽管如此,我仍然能感受到他的才华。回顾他的一生,能在极其高产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顶级质量的作品,确实有资格被称为天才。尽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基地》的科幻有些小儿科,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那确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而《三体》可以说是我看过最“硬”的科幻作品,虽然不是100%可实现,但大刘严谨缜密的科学设定与精巧合理的故事情节让我大为震撼。不仅如此,他对人性,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把控达到了惊为天人的地步,是他让我爱上了科幻。也正因为《三体》的超高质量,我还阅读了他的许多其他作品。 这样两部作品应该说在各个方面都很不一样,分属于两个类别让它们的相似程度并不高,但这恰恰代表了科幻的两种流派。不同于仅仅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我打算在多个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它们确实太不同,而且太典型了。 科幻类型 这是所有科幻作品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用这一标准对科幻作品进行分类,以至于几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很显然,《基地》系列应该被归类为典型的软科幻。虽然小说的主要设定“心理史学”被定义为一种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勉强可以认为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仔细推理现在的生物技术和数学技术,高等文明的存在形式等等很容易发现这一根本设定是站不住脚的。还有就是,人们都超光速旅行了,居然还用纸质的媒体和文书。 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也说过,软科幻的重点本身就不在科学性上,而是更多关注文学性和现实意义。在这点上,《基地》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有人会说,《基地》的语言都比较直白简单,好像不能说是一部很有文学性的作品,但这样想是不对的。有人把《基地》称为太空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并把它形象地称为“太空歌剧”,这正是系列作品富有表现力的体现。 而《三体》作为硬科幻的代表,本身就有一定的科学使用价值,他的“黑暗森林理论”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现实警示意义。除了少数几个确实绕不开的bug之外,书中的内容都是“可实现的”。什么意思呢?就拿《流浪地球》来举例,太阳的寿命长于地球决定了书中的“太阳氦闪”现象无法真的出现,但倘若出现了,后面的故事都可能成为现实,而且可能性还不小,因为刘慈欣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也是极深的。 大刘值得被尊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三体》不仅在科学性上做到了“硬”,而且还同时具备了很高的现实文学意义,他似乎把硬软两种科幻文学的优点都包容于书中了。《三体》既不像一些硬科幻那样晦涩,也不像软科幻那么脱离科学实现性,确实难能可贵。 社会探讨 两部作品对社会的探讨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应该说,作者在这方面本身有着不同的创作目的。 《基地》创作的时候,封建社会基本不复存在,整个世界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组成。有趣的是,阿西莫夫在书中的描绘认为,人类在科技高度发达,甚至到了统治银河系,人口达到数兆亿的情况下,会出现封建主义复辟,而建立起“银河帝国”。按马克思的观点看,那时候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早已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按需分配的平等社会了。 先不论阿西莫夫的描写正不正确,之所以这么写,源自于他在书中的原话: ……自从开创星际旅行以来,整个银河系都处在不断扩张的状态。我们的社会总是不断地成长,因而也就永远是不成熟的社会。显然,只是在惟一的地点和惟一的时刻,人类社会才达到过成熟阶段。地球上,浩劫行将来到时的人类社会曾是这种情况。那里,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暂时失去所有地域扩张可能性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面临的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等等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银河系中任何其他地方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他们被迫深入研究社会科学。我们大部分或全部中止了这项研究,这是很可惜的……[1] 在读完后仔细思考,这种想象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况且,我们对未来只能是想象,所以“不断扩张的社会会保持不成熟的状态”这一设定正是阿西莫夫的观点,也是他对于社会的思考。 《三体》里的社会则比较接近现代的人类社会,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硬科幻是作家对人类未来的一种猜测与预知。《三体:地球往事》主要集中在历史层面的反思,文革时期非人的遭遇让叶文洁对人类丧失了信心;《三体:黑暗森林》提出了宇宙社会学的概念,认为文明间的关系是残酷的,暴露位置意味着毁灭;《三体:死神永生》中程心执剑人的当选是大多数投票的结果,却导致了三体文明对地球的入侵。她的圣母是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往往是错的。 大刘对社会的思考也很深,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警醒和对未来的展望都能从他的书中窥见一二,这点上就鲜有硬科幻作品能超越《三体》。 语言特色 在语言上,《基地》和《三体》是相似的,应该说,阿西莫夫和刘慈欣两个人的语言本身就有着相近的地方。这一点就是语言的平实性。 关于这个词的使用,我必须说明,平实性是与华丽性相对的。语言的平实并不意味着表达的欠缺,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能力有高要求的写法。 阿西莫夫的语言洗炼,言简意赅是相当出名的,不过这只局限于他的前中期作品,比如《基地》三部曲。这种简练的语言不仅没有影响他的作品质量,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不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像我这样最差的作家写长篇小说,好一些的写短篇,最优秀的写诗歌。”这大概也体现了语言简练的强大与可贵之处。 大刘的语言特点更是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以至于他执笔的作品一看就能知道出自谁之手。他的语言不只是简练,更是一种凝练。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都有种被浓缩,或者说是被压缩的感觉。是的,即使是长篇作品也是如此,他的作品信息量很大,要求读者非常细致地阅读,有时候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完全理清他的意思。这是他的语言特色,应该说,喜欢的读者像我会觉得这样很帅气很厉害,这也正是我写作的时候一直在追求的状态。 写在最后 有人说刘慈欣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话不假。科学技术越进步,能读到的经典著作越多,创作优秀的科幻作品就越容易。阿西莫夫毫无疑问是一位巨人,他的科幻作品在数十年里一直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刘慈欣,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如果按离地的高度,巨人肩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是巨人,但刘慈欣做到了成为真正的巨人。他的作品成就,即使用现在最严苛的标准来衡量,也是在科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西莫夫和刘慈欣都是传奇,是巨人,但他们是无法分出高下的,就像现代人和恐龙一样永远无法遇见。但将他们放在一起,仰望,学习,就能离他们更近一点了 参考文献: [1]《繁星若尘》第七章——精神音乐大师,阿西莫夫著
-
如题。标题虽然用了句号结尾,但其实我应该用的是问号。为什么呢,因为引流标题党。 第一次在这个版发帖,请问各位一个有点奇怪的问题:在推理小说之中,有人遇过有「双子出现」却没有「交换身份桥段」的作品吗? 这个问题是我最近又接触到了有双子登场的作品后,突然想到的缪问。当然我也不认为任何情况都必须符合契诃夫之枪法则(第一幕挂在墙上的猎枪必定会发射),这终究是程度的问题。而在我看来“双子”属于极度强烈的暗示,就如同许下了“交换”的承诺。如果逆势而行地拒绝履行承诺便会让故事多了点刻意,仿佛为了否定契诃夫之枪而自毁故事的美感。 所以我不禁感到好奇。有人遇过有「双子出现」却没有「交换身份桥段」的推理小说吗?
-
是这样的,咱在给觅长生做一个MOD,但受限于MOD规模和游戏的显示限制,语言文字都需要尽量简洁,咱虽然以前写过小说,但实在是没写过剧本外加对自己的文笔没那么有自信,所以希望可以找个人帮忙润色和缩短一下,毕竟这玩意儿属于我写嗨了大纲干出去8000多字的东西,最近写完1/3发现字数都飙到13000了,后面还有个大主线,按我的文笔写完怕不是字数要破5W,如果有大佬可以帮忙润色的话,提升观感的同时也尽可能减少程序那边的负担,目前是开了1500节操的临时报酬,如果不够还可以加,对修仙题材有兴趣的大佬还请可怜可怜我吧,拜托了…… 贸易市场的地址
-
这倒是头一次给这种说理类型的书写感想,阅读本作后,充斥于我脑海中的思考是我从中接收到了什么以及哪些东西需要我保留态度。 而说起这本书,是之前一位学长赠与我手。入手后便一直积于角落吃灰,直到最近才被我找出来翻看。虽是说理类书籍,但阅读它过程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倒不如说,因为一直思考着书中理论的合理性,这次的阅读体验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还算是有趣。 在开始正式涉及本书内容前,我要先稍微说一点其它东西。这部书的出版时间是1895年,距今已经超过1个世纪之久。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今看来可能不合理或者狭隘的观点,很多理论可能缺乏实际的案例支撑。但因此就全盘否定这部书是不可取的,正如我一开始所说,阅读本书我思考的事便是哪些东西可取以及哪些需要保留意见。 虽然它出版距今已经超过1世纪之久,但其中的许多理论在今天却依旧可以让人感同身受。本书的着重点是大众群体心理学,勒庞综合自己的见闻阅历来对群体表现及趋势进行阐述。他指出了他由现象归纳出的理论,但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的解读剖析,也缺乏详细严密的论证。阅读本书,无非是看读者个人的接受程度与认可程度。就好比勒庞把菜给你做好了端上来,至于具体这些菜的烹饪过程,他没说,你就说你吃不吃就完事了!而接下来我将稍微提一提我比较认可的东西。 本书开篇即描述“群体”是不理智的、多变的而又盲从懒惰的。即使是高素质者在融入群体后也依旧会具有上述特征,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群体自然而然地就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这股力量推动着整个群体为了同一个目的行动,即使这个目的是个人时绝对不会具有的。在勒庞看来,个体会迷失于群体,沉浸于这仿佛催眠般的状态。人们自以为出自于自己的意志去身不由己地进行被操控的行动。 群体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真理与否对群体并不重要。群体中的人们期待看到自己想要的群体,他们会自发地追逐他们期望的东西,即使这与逻辑真实相悖。现如今这种现象的一种很典型的表现就是网络上某些谣言的流传。“据说”、“听说是”等等开头的流言几经流传可能在某些人口中就变成言之凿凿的确有其事。勒庞认为个人思考往往要比群体思考来得复杂,当个体汇聚成群体后。思考不会因为人多而变得多样,反而会趋于简单和不理智,形成群体的情感狂乱漩涡。群体可能因为情绪爆发而变成残忍血腥的刽子手,也可能在下一刻变成慷慨激昂的正义之师,两种态度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群体上,群体正是多变而又盲从。 掌控群体需要的不是理性,理性的思考无法于群体中久存。与群体做沟通,最好的方法便是简单的断言,无需严密的逻辑铺述,群体会自发地信服于简单的信条。理性之徒会被群体所排斥。偶像般的英雄举手投足间就影响着群体,而他们掌控群体的方法也从来不是理性诉说。越是简单激情的断言才越有威力,而这种断言经过不断重复便会蔓延感染,成为群体的真理。群体的行动从来都不是追求自由,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被什么东西所奴役。 这本书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勒庞提到很多词语所代表的意义随着时间流逝已经发生了改变。理解过去的典籍,本就是在拿现有的形象观念去替代过去的形象观念。而词语的含义,也会因为民族的不同而改变。没有任何事可以不经任何变化就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个群体。 阅读本书的话,最好认识到其中狭隘的方面,始终保持自我的思考。以及这部书能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依旧算得上火热,是否也说明了它所描述的群体的很多特质经过了这么久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呢? 召唤阵 我的专业跟心理或者哲学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如果有人读过本书欢迎对我进行指教。
-
我写作习惯不停的反复查看前文并试图改的更好,可这就导致了进度无比的缓慢,有时候一章的内容改了几十上百次,到后面思绪发散,热情就大幅度下降了。 大伙有翻看前文的习惯吗?
-
如题。最近我碰到了这样的难题。嘛,虽然说是最近,其实一直都有。挖的很多坑又填不上,就是和这个事情有关。 归根结底是我积累不够。不知道真相如何,不过我就是这么想的啦。 但是又没办法安下心来好好看完一本书。连检索关键信息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各位会怎样呢? 心里有很多故事,脑海里甚至能像24小时不休业的电影院那样连续不断放出画面。可就是没法写出来。
-
前言:主题思路是,在合理的同时,”BUFF不能强到逆天”的同时保留其特殊性 有一些作品就是有了某某某个天赋的人就会注定比没有这个天赋强我不喜欢这样的,所以BUFF相对没那么逆天,有巨力这种的天赋的人也不一定比锻炼过的人强,过强的可以当成后天获得的天赋或者特殊条件才能获得的罕见天赋(比如神力,神速,潜力开发,威压) 还有就是获得了某某天赋就立刻能熟练运用了,比如有厨子技能的人立刻就能学会做各种各样的饭,刺杀者会个气息稀薄天赋就没人注意到了,我觉得不合理,这么写要么主角轻轻松松掌握全技能的龙傲天厕纸,要么就会有一种“有这种技能就注定了一辈子干什么”,很不适应 所以我设定的这些天赋几乎都是被动技能,正常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只有作者知道)除了魔法这个先天决定是否能使用的设定,也没什么技能是先天就能熟练的(包括魔法也得练,所以加了个魔力亲和BUFF 就算这些东西不写进小说里,也有可能在人物设定上给大家提供可借鉴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吐槽 火系精通 能够使用火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水系精通 能够使用水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雷系精通 能够使用雷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冰系精通 能够使用冰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风系精通 能够使用风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岩系精通 能够使用岩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光系精通 能够使用光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暗系精通 能够使用暗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自然亲和:能够使用自然属性魔法(减少其他属性精通概率 长生:能够活得更久 长生不老:生命力极大幅度增加 记忆力:拥有更好的记忆力,很难忘记过去发生的事 强运:运气上升 免疫力:异常状态抗性上升 魔物亲和:更容易亲和魔物(无法与魔物杀手同时获得 魔物杀手:魔物会本能地害怕你(无法与魔物亲和同时获得 魔力抗性:对魔力有抗性 魔力察觉:能察觉魔力的存在 魔力亲和:更容易使用魔法 魔力源泉:魔力存储量增加 强劲体魄:身体的强韧度上升 潜力开发:成长度上升 威压:敌人会本能地害怕你(一些特殊种族,如龙,或者是人类强者,贵族特有技能 巨力:力量上升 神力:力量大幅度上升 迅速:敏捷上升 神速:敏捷大幅度上升 耐久:耐力上升 持久:耐力大幅度上升 鹰眼:能看得更远 成长力:能够更快地成长 气息感知:能感觉到附近的生物 杀意感知:能够察觉到杀意 适应力:更容易适应恶劣环境 自然恢复:伤口会随着时间愈合 自我愈合:伤口会随着时间更快地愈合
-
不知道大家的阅读挫败感源于什么,但我的挫败感源自缺少阅读外国文学的“语感”。 只有形成语感才算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而文学语感的缺失会导致读不懂文学作品。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也是为了培养语感,可这种方法不那么有效。以太阳为例,太阳东升西落的象征意蕴在中日两国的文艺作品存在差异,我们的太阳通常象征人与历史,而日本则强调民族与神话。 更常见的是梗,回顾十年前的网文,我不能理解的梗可能都高达五六成,尤其是那些涉及到专业领域的隐晦梗。换作外国文学,无法接收的梗恐怕高达九成。 想要解决文学上的语感问题,也许只能多读、多思考、多交流和多总结。但在阅读外国文学的时候,自己经常被挫败感折腾得想吐,看到作者用复杂难懂的象征手法,都想喊一句“直白点,别再比喻了!” 实在受不了了,就会合上书,睡大觉。 不知道逃避算不算克服了阅读挫败感,但我就只有这种方法……
-
辞藻丰富而优雅,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但也增高了阅读门槛 文章通俗易懂,更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帮助读者进行思考,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些欠缺
-
作为较为通俗一点的小说来说,人物间对话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风景之类的一般是粗略带过还是细致描写,最好一个段落多少字整体看起来既不会显得松散眼睛也不会累。还有,为什么我自己写的时候感觉故事节奏较慢,自己重新读的时候却感觉很快?是因为自己知道剧情导致自然而然速度变快,还是故事整体节奏确实出了问题?
-
比如我现在想写一个规则类怪谈,写完之后本想到此结束然后挂上了短篇完结。但如果我过几天后突然就有了灵感想再写一篇与之关联性很大的规则类怪谈,那我能否继续在该主题下继续回复呢?
-
听说此书在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如果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再晚几年,将该书续作完成,该书的将会与《战争与和平》平起平坐,读过的或者了解的来评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