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七月 29, 2015 分享 发布于七月 29, 2015 在战争当中,从侧翼实施迂回往往比从正面实施强攻要有效得多。 在写作当中,这经验往往也很适用:作者经常需要首先让读者了解自己的设定、然后才能让他们顺利的理解自己的故事,这时候生硬的罗列上一大段令人不明觉厉的“专有名词”多少会令人望而生畏,但倘若借故事中角色之口婉转道来那效果就会好得多、而且叙述时的口气和用词还多少会帮助作者把“叙述者”的角色形象丰满起来。 楼主在这封信之中把“侧面迂回”的“战术”运用得很好,不显山不露水的就初步完成了大背景的铺陈、并借写信者之口给出了一个主要角色的速写——就其涵盖范围而言,这一“迂回”利用少得多的字数更加流畅自然地完成了使用“正攻法”需要较多篇幅和数个场景才能完成的任务,并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令他们满意的印象:既不感到啰嗦又不感到一头雾水。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贬低“正攻法”的作用,只是说性急的读者未必有耐心纠缠于细节却又需要了解那些作者想让他们了解的东西以便读懂故事(难伺候啊,笑)、这时候使用这样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本文还给了我另外一个启发:介绍“背景”的时候未必非要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首先从小处选择一个适当的“切入点”有时是很有效的。在往常,我的习惯是先把总的形势介绍一番、而后再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当中去,这手法在写设定或者“报告文学”时比较有利(许多时候是必须的),然而在写小说的时候、未尝不可以“以小见大”——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来暗示整体的情况。至于如何在读者不熟悉大背景的情况下把握好“暗示”的度,我目前还在摸索。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