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0,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0, 2022 我粗略地看了下你开头发的文,其他人的意见和讨论很长,我只看了前面一部分,就简单说说我粗浅的看法吧。 首先,判断文章好坏主要看写作者的用意是什么,预设的读者群体是谁。从个人写作的角度来说,能让作者感到满足的就可以说是好文章,从集体写作的角度看,满足了作者和预设读者群的就是好文章。当然,如果要进行权威的艺术性批评的话又是别的一套标准。总之,因为我不清楚作者的用意和读者群,所以我不对文章好坏作出评判。 然后,前面有人说到的,所谓的“第三人称却写出了第一人称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缺陷,这是一种组合方式,因为我认为人称和视角并不是对等的,人称和叙述话语属于叙述者集团的具体表现形态,而这里所说的“视角”可归于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全聚焦等)的一部分(第一篇文应属于内聚焦)。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种组合方式,而所有组合方式也都曾成功地被运用到杰出的作品中。 现在说一下你所感觉到的“虽然是照着我想要传达的画面写的……但是细读下来发现还是离我想要说的东西有点远……有的场景我用得到,可是我不会写。我该如何写这些我完全不会写的片段呢?”这也是我最大的感受,我首先对文章的认识是一篇轻小说,后来看了评论才发现可能是同人,如果这不是一篇同人作品的话,那么它的环境描写是相当贫乏的,所谓环境描写是指事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描写,而它又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在这篇文里,少一些大环境描写其实并无大碍,因为这是开篇,可以作为楔子来写。但是小环境描写的缺乏就比较致命了,尤其是细节描写的欠缺,仅有的画面也比较散乱,一言以蔽之,没有全景和景深。纵使有较多心理描写,但在这种慢节奏的步调下读者还是很难代入,因为读者找不到一条容易跟进的线索(事件还未开展,感官没有集中,描写不够充分,三者中只要达成一点就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线索)。 至于你们后面一直讨论的叙述方式和用词的问题,我觉得有点跑偏了,语境可以粗分为三块——具体文本(也就是常说的上下文)、小环境与大环境。你们在讨论具体文本,我比较关注环境。写到现在也差不多1个小时,也累了,没有复查,有问题直接指出。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既然你改了,那么我也试试用我的笔法,看看与你的有什么不同,仅做参考。 “这里是C4,我们遇到猛攻!” “这里是F5,遭遇伏兵!” “这里是K地区,向总部请求援军!” 战后的秩序,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被打破了。 一片混乱。 人们争相逃亡。(这一段是开头的倒序,简要涉及了一下背景,但是很模糊,C4、F5、K是地点代称,因为它可以是一个城市、小镇、山头、市区或是别的什么,是在一个国家内,还是蔓延到了全世界?这里都没有体现。“战后”是时间代称,战是指二战吗?这里同样比较模糊,可以埋悬念,但是这里的悬念因为信息实在太少,难以代入,所以也体会不到紧张感 天上漂浮着金色的圆盘(二维的画面,如果展示成三维可能更充分些),与古代众多诗人所描绘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用满月、圆月更贴切些)相似。不禁让人觉得,也许从遥远的过去,人们就和这些东西朝夕相处了。(这段写得好,尤其最后一句,形象生动 那些会自转的圆盘,突然间降临到人们头上。(开始正序 出于政府和为贵的理念,人们并没有敌视这尊机械降神,而是在第一时间,派遣了一支空中小组调查。调查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决策者更好的地进行决策。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全都靠空中小组的第五类接触带来的结果。这次调查全程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公众公开。(背景叙述,但政府、人们,都是比较空泛的词 这一天,新闻界的各家报纸上,那些身份不明的圆盘纷纷占据了版头。登上头版头条。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远在贫困地区衣衫褴褛的农民也都知道,头顶上有这么一个怪家伙。(进一步叙述 就在空中小组驾驶直升机盘旋在圆盘前的时候,在全球范围内各地支配着交通要道、控制着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次大陆等的,如此重要的一些军事基地里,发生了异常情况。(进一步叙述 宛若传说中的怪物在人间复活一样,从地底下钻出了许多以活人为目标的攻击性生物。它们,大多与幻想世界中的怪物们相似。如此荒诞的事情就在突然间,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叙述+描写,只强调传说中的、幻想世界中的、以活人为目标的怪物,显得空泛 10米长的巨大动物(初印象是蛇状动物?太模糊)吞噬人类,酿成悲剧。而飞在天上的金色圆盘们却毫无动静。地球防卫军在体制上陷入了混乱。 于是,有了开头的几段通讯音频内容。这些几乎都是来自受到攻击的防卫军部队向伦敦总部发出的求救信号。(解释开篇,但是在前面就可以稍微介绍下地球防卫军这一概念,否则这里太空泛 现在,距离金色圆盘降临的时间大半年后的现在,他们所在的位置的战况依然不明。由于早前受到攻击,现在总部已经近乎处于消灭瘫痪状态。(时间名词大半年后,他们-重要军事基地受到攻击的地球防卫军,总部-伦敦总部,这一段都比较清楚,很好 唯一能追朔到事件(有些歧义,容易联想到金轮出现这个事件,但后面有补充,所以无大碍)开始的情形的东西,只有一台在凌乱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的,显示卫星监控画面的手提电脑而已。 它就那样被遗弃在办公室里,就连画面也没关闭,充满飞溅的血迹的办公室房间和凌乱的布置令这间原本需要获得许可才能进入的房间变得宛若戏曲中人走茶凉的意境一般。(房间变得像意境一般?感觉不是很通顺,意境往往不能与实景相对等 无人控制的通信阵列中回荡着人类的惨叫声,在未断线的电脑上不断更新着的地图里,带有特殊标志的物体接二连三的地消失。(这里的前后文衔接有些突兀)事件最开始的时候,在这些电脑上的地图中,几片大陆上出现一小圈红色的危险带,接着,这些红色的危险范围开始扩大,最后,明亮的鲜红色占据了整个屏幕,反馈到现实是……安全的地方,已经不存在。 但是,对普通人来说,所有的悲剧,或许最早应当追朔到“开放日”活动的首日,那个被烟花和庆典氛围包裹的早晨。(承上启下,引出下一章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有些东西我并没有详细设定。比如这里。 天上漂浮着金色的圆盘(二维的画面,如果展示成三维可能更充分些),与古代众多诗人所描绘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用满月、圆月更贴切些) 这里的后半句,可能是我给的参考不充分。或许我可以这样再改改——天上飘浮着金色的圆盘,那圆盘即与古代众多诗人所描绘的月亮相似,亦与罗兰·艾默瑞奇先生导演的《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电影中的外星人飞船形似。不禁让人觉得,也许从遥远的过去,人们就和这些东西朝夕相处了。((并不是说不够充分,其实我觉得已经很形象了,毕竟月亮本来就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加入具体作品的话也不是不行,不过我觉得还是直接描述好 叙述+描写,只强调传说中的、幻想世界中的、以活人为目标的怪物,显得空泛 我把这里的东西当作一个概念,在下文再进一步描述。 我接着改一点。 10米长的巨大动物,就像《X放射线》中那些巨大的节肢动物一样的生物((这里同上,加上“节肢”二字就生动了不少)),吞噬人类,酿成悲剧。而飞在天上的金色圆盘们却毫无动静。地球防卫军在体制上陷入了混乱。((这里可以把两段并为一段,加个“而”字,没那么生硬))而地球防卫军,简称E.D.F,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伦敦成立的统一武装。它的成立,宣告着人类向着世界政府迈出的巨大一步。防卫军创立的宗旨是保卫人类文明。“防卫军”一词取自其专守防卫的政策理念。从创立之初一直活跃下来。 于是,有了开头的几段通讯音频内容。这些几乎都是来自受到攻击的防卫军部队向伦敦总部发出的求救信号。 它就那样被遗弃在办公室里,就连画面也没关闭,充满飞溅的血迹的办公室房间和凌乱的布置令这间原本需要获得许可才能进入的房间变得宛若戏曲中人走茶凉的意境一般。(房间变得像意境一般?感觉不是很通顺,意境往往不能与实景相对等 至于这一段,我是想表示整个建筑处于半瘫痪状态,和所谓的“人走茶凉"想要表达的东西相似,所以才写的。这里属于我不会的内容。((这个我知道你的意思,就是读起来不通顺,可以改为“房间变得有种宛若戏曲中人走茶凉的意境一般”,虽然还是有点小不顺 至于后面,另起一段如何?((这个没有什么大感觉,抓住事件作为线索就行了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4 分钟前,前田秋锦说道: 直接描述的话需要补充的东西太多了,想象力还没那么丰富……我打算边写,如果能补充细节就再补充,最后再根据描写形成一个设定。 文字描述的话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场景。通讯另一边的人完全不知道这边已经没人。而总部的情况比前线更惨的那种。 直接描述≠赘述。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尝试一下白描。房间状况OK,人走茶凉的意境也OK,是这两者的语言衔接上有点问题而已。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1, 2022 14 分钟前,前田秋锦说道: 我也感觉很困难。这或许该另起一段。不做为一整个句子。 拆开来变成短句也可以,可以好好打磨一番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2,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2, 2022 5 小时前,前田秋锦说道: 我进入了第一章。但是我发现,如果非要结束这个画面跳到我想要的下一个画面的话,转场会有些困难。 我想在最后,跳到一个新场景去。 一 早晨如约而至。 城市的命脉在经过一夜的血液补充之后于清晨康复。这是城市被开出出院证明的时间。城市就像一个人一样,有着自己的作息。何时起床,何时出门,何时工作。反映在城市规模中,就是何时亮起电灯,何时恢复繁华的交通,何时出现赶路的上班族。种种带有城市的生命气息的社会活动,都从清晨开始。 在鸟啼中,在虫鸣中,在溪流流淌声中,在汽车引擎的轰鸣中,城市的复活就从这种地方开始。 列车穿城而过,老式蒸汽机车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一丝复古怀旧之情。仿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回光返照一般,停留在现代。 穿着商务装的上班族和穿着制服的公务员们,背着书包的学生们,彼此交错,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天空中有飞行尾迹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实在是太过平常。 有一只军队驻守在这里——地球防卫军的第214基地。这座基地拥有防卫军突击兵、飞翼潜行兵、空袭兵、剑兵、战术支援机器人尼克斯、布莱克战车,可以说是防卫军的主要基地之一。兵种和战术兵器齐全的基地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214基地建筑庞大,建筑分支齐全。集战备,训练,招募,各功能于一身。 和世界上所有防卫军基地一样,今天214基地也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开放日”活动。为了让平常以严肃著称的军人改头换面,这项活动在筹备的过程中都会让人倍感辛苦。 214基地的文官们也对此感到头疼,多亏文官们硬着头皮上才令活动得以成功举办。 到了节日的这一天,文官们脸上的表情才总算放松了许多。他们站在综合大楼的办公室里展望地面,纷纷表示“总算松了口气”。可见工作量庞大,细节繁杂。令人劳神。 当他们看到基地再次迎来人山人海的盛况时,他们的内心都是开心的。即使,或许脸上多少有些不悦,甚至扑克,文官们当中,总会有几位像是“大隐隐于市”一样藏在人群里,于市民们一起享受。就像是,在检查自己的工作之余偷懒那样。 平常只有喊杀声的军事基地迎来了一年中仅有一次的气氛转换事件。 就像是将同人漫画作家们的发售会和展览会搬到了军事基地一样。 整备班甚至将以往很难有登场机会的兵器都搬了出来,供人们参观。每台技术兵器都有专人负责介绍,甚至在某些以往没有许可禁止进出的区域,都迎来了陌生的访客。 有人在摆满了关于防卫军的漫画/小说的摊位前驻足观看,有的人在四处寻找感兴趣的东西探头探脑,有的人聚集在战车前听军官讲课,来的人穿着打扮一人一个样。有的坐在飞机座舱里,有的坐在坦克驾驶室里。基地里热闹非凡。 转场确实是一个功夫活,最简单的就是直接说“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或者“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如果想过渡得自然些,可以通过时空、相似物蒙太奇、意识流等方式衔接,说得简单些,你可以想想如果是你平时看的电影、漫画会怎么处理这个转场。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3,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3, 2022 2 小时前,前田秋锦说道: 转是转好了,但是,新场景仅能想象出来,不好动笔,有没有什么关于”洞穴探险“这种故事的桥段可以用来参考呢?新场景摆在了巨大洞穴里。 想要写什么就先去了解什么,比如说对于【洞穴】你了解多少呢?洞穴是如何形成的?它分为哪些类型,又分别有什么成分呢?里面的生物聚落又是如何的? 链接到点评
戰魂二二七 发布于十二月 13, 2022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3, 2022 24 分钟前,前田秋锦说道: 我没去推敲细节,我试着简单写了一点。因为要在这里引出故事里的人类最初遇到的敌人。 然而,就在稍早之前。离这里大约一百多公里的地方。那里有处孤零零的地质公园。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随之而来的,是令很多本地人都大吃一惊的地理发现。 一支由学校教师率领的探险队到地质公园来了,他们的目的是在这里展开实地教学。同时为孩子们普及一些地理学知识。为此,除了参加这个活动的初中老师以外,随队的还有一名地质学学者。 尽管令人在意在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是如何有闲暇参加这种活动的,但是,眼下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位学者顺理成章的进入了队伍中。 由于是教学活动,老师们并没有做什么特殊的准备。他们像往常外出活动那样,举起自己学校的旗帜,整支队伍如同登山队一般。 地质公园里较为平静,往日这里不说人山人海,也算是小有名气。这里能够看到复杂的地貌,还有其他特殊的景色。宛若风景画一般,有渐变,有形变,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才算是公园。 “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洞穴?” 他们走到一座山的山脚下时,在道路的拐弯处,他们停了下来。 学者首先发问。大家纷纷摆出一副不知所云的表情。 甚至有的老师还歪着头,好似一个大问号降临在心头。 学者的肩上挎着一个军绿色的单肩包,他的穿着打扮非常单调朴素,全身几乎都是一个颜色。 他拿出分析仪,取了一些洞穴附近的土壤,开始工作。孩子们则好奇的看着学者的动作和仪器的变化。 只见学者定睛看了看仪器的仪表读数,沉吟着,思索着,仿佛在大脑里做着精密的演算。身体时不时的做出一些令人难以解释的动作。半晌,他恍然大悟,大叫:“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孩子们和老师们都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明白学者知道了什么。大家都在等着他的说明。 “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学者说话的语调就像是在成果展示的时候那些胸有成竹的发表人一样抑扬顿挫,他补充说道:“这个洞穴是最近才形成的,形成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听话的众人点头如捣蒜,有的人发出“噢”的长音。学者似乎不在乎这些学生和老师有没有听懂。他提出了一个提议:“我觉得,这个洞穴的大小不太正常,并且形成的时间连一周也不到,也许很少有人踏足这个足以容纳车辆进驻的洞穴吧,可以说是一条隧道了。我提议,就由我们,这支以教育研究为核心工作的队伍做一次洞穴探险,如何?” 随着附和声高高扬起,无数只举起的拳头代表着强烈的愿望。带队教师也只好抽动着嘴皮发处不流畅的笑。老师的心里升起一股不安的情绪,老师的右眼皮跳了几下。 俗话说,右眼跳灾。 洞穴……或许应该纠正一下,可能洞窟、地宫一词更适合这种庞大的空间。这里没有光源,空旷无比,人在其中就像是身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长久下去,人或许会失去关于时间的概念。沙漠还有沼泽以及密林,都是古往今来最容易出现失踪人口的地方。至于为什么没有这种洞窟的记录,是因为或许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如此庞大的洞窟。 以往的洞穴洞窟都只能容纳一人或两三人通过,如果有在矿井工作的经历的话,或许会更容易想象到世界上这些地形的相似处。 一行人走过了漫长的通道,来到类似大厅的场景里。四周的石壁比人还高,漫长又无趣的路途令队伍中最勇敢的孩子都有些泄气。孩子们的热情来的快散去也很快。过了没多久,小探险家们的脸上已经慢慢露出了疲惫的表情。 但是,在这座宽阔,道路却十分狭窄,可通行的地方几乎和桥梁一样的空间里。所有大人的感觉都变得迟钝了起来,最灵敏的,反而是孩子们。 “好像有什么声音?” 一位初中女生说道,声音中含着对未知的恐惧。 “啊!确实有!” 有一位男孩子大声说道。 接着,是好几个孩子之间的窃窃私语。 不知从何方传来的咝咝声和怪响,在被大人们听到前,先传到了孩子们的耳朵里。 在这之后大概在写一点……表现一点场面的紧张感,然后就能引出怪物。 描写看起来还行,就是剧情发展有点生硬,因为正常来说洞穴调查的流程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专业的地理学者。洞穴的形成方式和种类千奇百怪,一个陌生的洞穴是非常危险的,有些内含有毒气体,有些里面栖息着熊、狮子、蛇等,而且地势往往都十分复杂(岔洞、竖井、暗河,先不说塌陷之类的,连专业人士都可能会在里面迷路),在进入调查前必须先要做足一系列安全准备。所以你不应该这么写,要么改变这个思路,要么制造一些巧合。顺便推荐你一个知乎问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190837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