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闪亮的房子》中的社区描写


推荐贴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闪亮的房子》,其中对社区景观的描写真是令我眼前一亮, 直接进行一个搬运和可能存在的模仿。:1240732356_SSB(1): 同时感慨个人还是所见甚少,城市里的老小区基本也都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哪能写出这种内容呢。

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房子及其周围的一切都完全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菜园和花圃,苹果树和樱桃树,用电线围起来的养鸡场,浆果地和木质走道,木柴堆,许多胡乱搭建起来养母鸡、兔子或山羊用的小黑棚,布局复杂却似乎一成不变。这儿没有一目了然又简单直白的规划,没有外人看得明白的秩序;然而,时过境迁,正是这种杂乱无章最终主宰了一切。这个地方已经固定成形,坚不可摧,所有积攒下来的东西都不可或缺,就连堆在后门廊上的洗衣盆、拖把、沙发弹簧和成摞的旧警察杂志都是如此。

在这个新区的结构布局中,还能看到一些别的东西——老城区,坐落于山侧的荒芜老城。必须称之为“城”,因为有轨电车的轨道在那儿深入丛林,房子都有门牌号,一座城市该有的公共建筑屹立其中,直至水畔。然而像富勒顿太太这样的房子都被尚未砍伐的森林、野生黑莓和悬钩子丛分隔开来。这些幸存下来的房子的烟囱里冒着浓烟,墙面裸露,修葺之处显示出不同的年代,日渐阴暗。破烂的小棚、木头垛、肥料堆、灰色的木栅栏环绕着这一切。这些房子经常出现在含羞草路、金盏花路和石南快车道上那些又大又新的房子中间,它们阴暗而与世隔绝,用凌乱、陡峭且格格不入的屋顶和披屋表达着某种荒蛮。街道上不可能存在的荒蛮在那儿存在着。

她看见一间间客厅的窗帘都拉上了,重重叠叠的花朵和树叶以及丰富的几何图案将这些房间与黑夜隔开。户外已然十分昏暗,白色的房子变得影影绰绰,云彩层层分离,炊烟从富勒顿太太家的烟囱里升起。花园区的格局,在白天时如此明确自信,而到了夜间似乎收缩成了原始的黑色山坡。

这种新老城区媾和的生态在显微镜一样的描写下实在是过于逼真了,让我不由得想到僵硬的杨浦区(嘉定区也十分僵硬,倒不如说上海的老建筑都是这副德行,而且生态比加拿大差远了),老房子就像霉斑一样粘在地皮上一动不动。

链接到点评
4 分钟前,哈士奇与王守义说道:

首先推倒重建成本高,其次你指望靠房价吸血的政府再搞出来一堆拆迁暴发户?

等结构使用年限差不多到了他们就有办法了,什么给你购房卷、要你贴钱补面积的补偿住房然后强制拆迁咯,一大堆操作。

链接到点评

这二四段写真很好,很细致特色也有逻辑推进感,让人读的时候就脑子里建立起视觉印象了。看到这描述,想到昨天看到的这个【海外博主探访城中村 这波反讽味道太浓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y421z7EL/?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b1f318fc768bb6cf9e161294355b0803

房子是需要维持和改造的,你墙粉屋瓦,泳池割草,都要有人做才行。再还有停车位,电梯间之类新需求也会在角落里滋生出来。国外我可以说见过的都更差,但它的长处在于门口路是市政路不是小区路,再有强制的前后院子,所以能够隔开它们来,显得不是那么局促。

链接到点评
8 小时前,lizard说道:

这二四段写真很好,很细致特色也有逻辑推进感,让人读的时候就脑子里建立起视觉印象了。看到这描述,想到昨天看到的这个【海外博主探访城中村 这波反讽味道太浓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y421z7EL/?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b1f318fc768bb6cf9e161294355b0803

房子是需要维持和改造的,你墙粉屋瓦,泳池割草,都要有人做才行。再还有停车位,电梯间之类新需求也会在角落里滋生出来。国外我可以说见过的都更差,但它的长处在于门口路是市政路不是小区路,再有强制的前后院子,所以能够隔开它们来,显得不是那么局促。

我感觉国内小区主要问题好像是没什么绿化,以前没有地下停车场的时候都搞成停车位了,配套生态上也都是各种商业综合体为主。这篇小说里写的花园区给我感觉真像是个城乡结合部,然而似乎又比我见过的乡村要好不少,所以我个人感觉上就很新奇。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