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突然想来感叹一句我和现在真正的年轻人群体的信息茧房


只显示该作者

只有该作者的内容显示中。 返回到主题

推荐贴

于 2024/3/12 于 PM9点17分,Leopard2cv说道:

我觉得这不算信息茧房,而是我这一代年轻人受到的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

楼主花一些篇幅来讲了很多人区分不开网络用语和口语,虽然这里和年轻人自己玩圈子玩的有关系,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除了上课下课之外,唯一的精神慰藉可能就是晚上偷偷玩手机。对于他们来说,上下课是“工作”,而玩手机上网就是“生活”。加上由于现在大部分中学院校大量运用“衡水模式”,这种带着强制性生活常态自然会让他们模糊“工作”和“生活”之间的边界,比如一个年轻学生,每天一言不发的上课自习14个小时,上完课以后想方设法偷偷玩4小时手机,剩下六小时强制睡觉。久而久之,他思维中的“生活”就定性了,那就是每天空闲时玩手机的那四个小时。当这些年轻人熬到了大学大专或者出了社会,发现自己突然一天不需要“工作”14个小时了,而是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之前在高压环境下养成的生活习惯很快就会改变他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整日整日的沉浸在互联网世界中。如果说高中起码有些管制能稍微遏制这种倾向,大学大专对学生的放养就会加速这种倾向。这个时候,如果这个年轻人周围的年轻人(比如舍友或同学)与他也是同类,就会很快营造出一种现实和互联网之间不存在边界的氛围。这时候,他就会开始失去对一个词语是否是网络用语的判断力,因为他身边的人也在用网络用语与他交流,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总是如此。这样一来,他会将网络用语纳入自己的口语词库中,想要表达或者指代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优先使用这些词汇,因为这些词汇与古代的成语定位很类似:双方都知道这个词汇背后的典故,直接使用这些词汇比客观的叙述更能传递说话者的感受。当然,仅仅只是口头上使用网络用语,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有时候还会帮助增进友情。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的书写的白话文,并不是完全的书面语,而是在现代汉语基础上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一旦某个人日常使用的口语中掺杂了很多互联网用语,那么这个人的书面用语中出现互联网用语就只是时间问题。

要纠正这种现象,必须要改善年轻人的教育现状和目前的教育体系,让年轻人之间有时间交流,让他们有地方交流,让他们有精力交流,不能把人逼得太紧,让他们沉浸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去寻找精神慰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样的现象。不过很可惜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二三十年内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性的。

本来我以为是初或高中,结果一看申论给我整懵了。特别是楼主写电竞粉混喷和女生反唇相讥:“你是不是看孙吧,玩原神?”那段的行为我怎么都不能和大学生联系起来。

但看了一楼最后一页的老哥写的好像突然悟了。在这些年轻人看来,网络不再是一个和现实泾渭分明,需要分清的世界了。而是好不容易从沉重的学业枷锁解脱出来时的自己的“生活”。甚至还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说——网络世界就是现实世界!虽然这话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或者换个说法——十四个小时的沉重学业是在强制坐牢,网络世界才是现实世界,才是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大问题了?

但层主你写——加上由于现在大部分中学院校大量运用“衡水模式”让我很疑惑。我不太了解中学现况,就算河北学子对衡水的也是巴不得它早点死,或不想去但为了好前途又不得不卷这种无奈的态度。

想问下层主,国内真的不分地域的大部分中学院校大量运用“衡水模式”了吗?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吓人了..... 希望老哥能解答下我的疑问。

链接到点评
游客
此主题已关闭。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