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云静岳 发布于七月 28, 2015 分享 发布于七月 28, 2015 即使水浒的逻辑,其实也不是所有人能读得出来的。就像最开始的风和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注意到那样的细节。 而红楼的反逻辑自然就更加...抱歉我还是更喜欢用“含蓄”这个词。当然,反逻辑的手法,显然英国人来写,可以的;让一个法国人来写,也是可以的。但是反逻辑的时候反什么?怎么反?这,才是真正体现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的时候。 就比方刚才提到的熙凤的那一段。其实原文的处理也不至于说王熙凤那时候失踪了。毕竟可卿死前那夜托梦,给足了王熙凤戏份。所谓含蓄,飞白,抛开是不是反逻辑不谈,亮点在哪呢? 请看本章开头: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再看本章结尾: 一时女眷散后,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儿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王夫人听说,便先同邢夫人等回去,不在话下。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反逻辑么?仔细想想,简直再合逻辑不过。 宝玉是个有情的人,所以曹先生写他哀伤吐血;贾珍或与可卿有染,所以写他痛哭流涕;贾蓉从头来那个媳妇或许就不是他的,丧礼他也做不得主,所以直接抹掉;而王熙凤呢? 我们的办公室主任【笑】在本章首尾出现,出现的时候,句句不是妯娌的日常交流,就是谈~公~事~ 所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要做两件事,第一,看看曹雪芹都写了什么,第二,看看曹雪芹都没写什么。】这话确实对,毕竟作者曹雪芹有这样的水平,让隐去的内容也表达了一定的真相和态度。 像王熙凤这段,我觉得关键同样在于【曹公隐去的应该是王熙凤对于葬礼外热内冷的漠然态度】。王熙凤在可卿的葬礼上不会哭么?肯定会的,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但是曹公偏偏一个镜头不给,大概,也是为了为亲者讳吧——我一直觉得曹公对于他笔下的女孩子有着如对亲人般的爱怜和悲悯心。不只是含蓄和隐晦,而是【这种】含蓄和隐晦,我觉得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下来到曹公这里的爆发。 当然说是爆发,也是转折。大家可以去看看之前的中国传统小说,可以说其中的绝大部分里,对女孩子们丝毫不留情面地一概拿出来虐的丑恶嘴脸,啧啧啧。我自己是很不喜欢的。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