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水贴——社交蒸发


只显示该作者

只有该作者的内容显示中。 返回到主题

推荐贴

这是水贴,写完我也觉得价值不大,不用细看。

 

硅谷一名社交网络设计师在他的

博客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新成员不断涌入一个开放社团时,社团中最有价值的成员会发现社团成员平均水平的降低让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批成员的离开进一步降低了社团的价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来越多高价值的成员选择离开,直到有一天这个社团彻底的沦陷成了一个平庸的组织。

他用了一个专业的科技词汇来表述这一现象:蒸发冷却效应。

然后联想到一路成长的经历有感。

从小到大求学、求知、找各种不同圈子乱七八糟的相关资料共同的感觉是门槛越来越高。小时候认为父母老师教我知识是很理所应当的,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汲取即可;后来稍大,虽然明白了不是任何人都有义务向你传授他可能多少年才总结积累出来的经验、知识、渠道等无形财富,但依然觉得帮助同学啊、给人讲题啊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一方面有好为人师来满足虚荣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教学相长,教别人的同时也确实理清了自己的整个思路,颇有收获;故而刚一开始碰上种种“高门槛”的知识获取渠道时,是颇为不大喜欢、认为小气藏私的,那时也颇为赞同一些搜索引擎的“把最合适的信息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的理念,以及学术界的"海盗湾"Sci-Hub这种网站的创办精神,也算是最原始的**思想吧,233。

可是再后来,就逐渐意识到了班上同学再怎么有差异,大都也就是在一个同水平线上下浮动,起码说起话来不累,讲的自认为基础的东西对方也能听懂,听不懂也知道是哪节课拉下了去哪补,然而在许许多多的其他方面,并非如此。要么我是另外圈子的小白,要么另一些在我的专业领域我也觉得很小白:譬如刚开始大一二学的一些基础课很杂,为了完成一些有加分的大作业、创新性作业就不得不满网络乱翻相关知识。c+的就各种找博客论坛开源社区之类的找代码,找到了再逐条把不理解的搜索或者查书,机械的就各种知网之类的下论文,不认识又是挨个查定义原理……然后就意识到了一点,很多人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是不会也没有那个闲工夫去逐条解释给你听的,总不能证个傅里叶还从1+1=2写起,那写完三本书也写不完,就是从一元二次方程写起也写不完,而自认知道些常识的我也最多算是明白二元一次方程的。

故而,一直坐井观天的我从那时起深刻体会到了“东西这么多,我要去溜一眼”的道理,开始可以关注起一些自认干货较多的网站,并选择一些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然后,就体会到了重重门槛,越是扒出来藏得较深的,越是目测大神较多的,越是注册难、存活难。不止是知识类型,资源类型网站亦然,其实接触到的第一个较高门槛的网站类型就是pt站,不过教育网的对于高校是门槛极低的,刷够流量就能玩,不刷也没谁删你号,然而曾顺藤摸瓜去的一些公网pt,那我这种无资源、渣电脑、小硬盘的生存真是麻烦,不租个毛盒之类的就一定要整天开着ut,实时换最新资源,不然大考直接咔嚓删号……其他网站什么邀请码、新人期、或者根本是团结在大神和管理员周围的一坨熟人等不再多说。

 

总之跑题这么远,是想说,我也在各种难混着也依然混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到了我这种“误入小白”在许多圈子里的“毫无卵用”,除了水区那时有闲偶尔可以打打屁混个脸熟,真的是从最上游的资源、到中间的评测debug、到下游的感想分析改进意见根本不敢多话,生怕“班门弄斧”、“妖言惑众”,更怕“有碍视听”、“误人子弟”。然而呢,“误入小白”多了,胡扯瞎掰自然也就会有了,更多无力分辨的“小白”如我也就更可能暴露了,然后整个讨论水平就会突然感觉low了数个级别,人少还好,靠着“大神”的人力劳动还能内部消化一下,把“小白”变成“老白”;多了,多到“老白”都懒得带“小白”了,那大神估计也没那个心劲再一1解释,只是闷头自己玩自己的,有更专业的圈子没准就拔腿走人了。啊,终于回扣开头,提到了社交网络(广义)上的“社交蒸发”或者“蒸发冷却效应”了。

总之呢,以我推人:我不介意回答问题,哪怕颇为基础,只要有空都不介意解释;但很烦不长记性,讲了一次还要再讲第二三四五六次的人。而当代换到大神与一个圈子的时候,如果大神正视这整个圈子,就不得不忍受无数底层小白同作为一个“圈中人”的身份来一而再再而三的问一些讲过无数遍的基础问题,烦不胜烦;而如果无视这些只与几人交,那么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脱离了这个圈子,而是到了其中分出来的一个更小的几人圈子中,而随着无视小圈外的“杂鱼”们日久,这个小圈子就随时可能“咻”一下整体“蒸发”,转移到另一片战场,反正只要小圈不散,“杂鱼”本就是可有可无的嘛,而“蒸发”后自然会“冷却”,没了大神的圈子会由第二高的部分顶上,但整体水平下降一截,然后重复这个过程,恶性循环,从而不断“冷却”。

一些论坛的蒸发冷却周期还长一点,但知乎我可是眼睁睁的看着用户平均水平的急剧下降的,其实也对,当我发现我这种很多方面的小白都能满网站的点赞的时候,就知道高赞低赞就很有可能不靠谱了,,果然,抖机灵、貌似很有道理和半瓶子水就出来忽悠人的高赞答案眼看着越来越多……

所以,门槛的设定还是颇有挡住“杂鱼”,避免“社交蒸发”的效果的滴,是有其存在价值滴,而对于真正的求知者,真想进有心一般是能进滴。然而,这就又有了另一个问题:“如果翻开书页才能看到内容,那么求知者该如何再不翻开书页的情况下判断出该去(花时间精力心血)买哪本书呢?” 只靠道听途说的评价推荐,又或是随缘赌运气翻到哪本是哪本?其实,对此,如果忽略小号问题,只考虑拦住“杂鱼”而设的准入门槛的话,大可以有一个相当程度上的联动机制,就像我在六维刷了几pb,截个图拿去管其他pt站的混过脸熟的要邀请码基本能到手(毕竟邀请机制是要连坐的,,);又或者只是为了避免蒸发冷却的话,也可以像知乎哪提到过的,人为地分割大圈子里的小圈子,像豆瓣的小组,苹果的项目组,从而简化净化每个人能看到的圈子环境,同时蒸发也有个“防火道”;又或其他还需要想一想的法子,总之,毛██说过~,一切事都要搞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嘛~,弄清楚目标再在减少“是药三分毒”的情况下“对症下药”。……不过,这段话其实没啥卵用,前面的心情与梳理思考才是主体。

 

 

 

 

 

 

 

首先,这肯定又是我闲的没事做的产物,还是一抬笔,不写完想说的就停不下来的毛病,又浪费了几十分钟人生。

其次,我突然发现除了教育网的论坛我居然好像有账号的、能水贴的论坛只有这个(何其悲催),又厌恶贴吧,其他又都是功能性、学知识的、尽量只看帖不说话的网站,就这个是当做休闲(h)向收藏的……如果不算sis和e-h的话。

然后,上两条都是刚写开头时写的。

最后,写完我就觉得,这篇用来给人看毫无价值可言,没谁会想看这么枯燥无味的文,看完也会发觉根本没啥实用价值,只是在浪费他人人生而已,这文根本是自言自语来理顺自己的想法而已。瞬间不想发了,然而为了不让这几十分钟真的浪费的无影无踪,多少留下点纪念意义,所以还是发了。

 

 

 

 

 

 

 

链接到点评
  • 攸薩锁定了本主题
游客
此主题已关闭。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