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读后感】来自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的回忆-《我从哪里来》


lastrei

推荐贴

从何而来/将往何去/所为何事 乃是哲学终极三问,(不是早饭吃什么,中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

《我从哪里来》这本书,标题类似,但是对这个问题几乎确几乎没有直面的讨论或者感想,更多的是对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和一段已经遗忘的历史,进行作者自己的回忆。

2019年10月,年仅41岁的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摘得德国图书奖,媒体赞誉他“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德国当代文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但其实,他并非生于德国,而是出生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14岁时以波黑战争难民身份逃亡到海德堡,从那时起,他才开始学习德语并用德语写作。《我从哪里来》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全书由两条主要的线索交织:一条是对南斯拉夫的追忆,另一条则“我”作为战争难民来到德国之后的经历。

以上来自与这本书的简介,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国家,和我们也曾经有着深刻记忆的国家名字:南斯拉夫

书从作者在德国移民局填写表格开始,引入到对曾经祖国的回忆,家乡的小镇维舍格勒和生活在那里的家人通过一个个故事浮现了出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他的奶奶,翻译本在开始的简介上就写到:“在我人生最初几年里,奶奶一直照看我,因为我母亲正在读大学,父亲忙于工作。奶奶是黑社会的人,我给移民局这样写道,干黑社会这一行,有的是时间照看孩子。”

有趣不?一个黑社会奶奶?

通过后面的回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黑社会奶奶,贴近与以前的苏联母亲形象:坚韧不拔,处乱不惊,能够想到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就算解决不了,也会嘀咕,“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在多年后,作者回到故乡看望奶奶的时候,她已经很老了,甚至有一点老年痴呆,但是通过对她行动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依旧可以想到当年这位黑社会老太太的习惯(让手下人帮忙跑腿 hhh

作者在描写故乡的种种的同时,另一条线就是举家逃往德国的故事,政治学教授的母亲只能去洗衣房帮忙,而经济学家的父亲则去了工地,碰到的各种移民都在艰难的度日,这些与对故乡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台,当下与历史的轮番出现,展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

书里倒是从头到尾没提欧洲(北约对当年战争起了什么影响,而在回到故乡的时候,作者内心更多的是体现对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理解,这就表现出了一种割裂感,一方面对故乡生活的大书特书,而回来之后确表现出一种莫名的烦躁。(带着点恶意揣测,是不是这样才拿的德国最佳图书奖。

略过作者的态度不谈,从对当年的生活的描写,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我们曾经挂在口边,确又陌生的国家:南斯拉夫,那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以及故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注释
铃Beru 铃Beru 180.00节操 活动奖励!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