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莫妮卡 发布于四月 30, 2022 分享 发布于四月 30, 2022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中学时,那可谓是一段昏暗的日子。 名副其实的没有阳光,也看不到希望。 学校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那里足够安静,大多数时候只有我与管理员二人。 我已记不起是怎么拿起这本书的,大概是鬼使神差一般,选择了《挪威的森林》。 但我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大多数文字, 譬如 “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又或者 “ 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 ”、“ 死了的人就这样死了,活着的人还要为他的继续生活付出代价。” ...... 面对这些贯彻全文的死亡,我感到不解。 为何直子要一直拒绝渡边,最后她的自杀为了结束自己的痛苦吗?绿子真的爱着渡边吗?反过来呢。 读完过后,这些沉重的文字,使我的内心愈发难受起来。 我没有过多的思考,大概因为当时我还没有经历过死亡。 后来当我站在棺椁前,望着里面那副冰冷的躯体,我陷入恍惚。 葬礼结束后,免不了亲朋们围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我未向任何人搭话,独自离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架上取下,翻开略带灰尘的封面。 ...... 我开始尝试理解何为死亡,我也会很快支付那些活着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 过去许多年了,也慢慢放下这些包袱,再次翻开这本书,也有了新的感觉。 我想“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大概和我曾经理解的有所出入。 死是生命所跳不出的轮回,生作为一切生命共同的特点。两者必然有很强的联系。 正是我的生赋予了自身的死,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活着,所以我会死。这不是废话嘛(笑) 已经逝去之人,想必依然在与活着的人有所联系。 她会作为我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永存",直到死亡降临在我身上。 而我也会在其他人的记忆中作为一部分而“永存”,直到最后一个留存有我身影的人接受死亡。 至此,我或许就真的死了吧。 其实我想村上春树他一开始并不是以生死为题写下的《挪威的森林》,里面也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描写。 渡边会对绿子说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诚然最后开放式的结局让我并不知他们会不会携手走完余生。 但我能体会到渡边对绿子的爱是真挚的。 最后我想说,村上春树的小说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就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样自然而顺畅。 有些作家的文章很棒,传达的思想也很深刻,只是最后仿佛会有一道略高的门槛挡在面前,让人觉得这始终是在讲述他人的故事。 以上为我个人不成熟的见解,如有错误或者歧义还请海涵 四月 30, 2022,由Halland修改 注释 铃Beru 180.00节操 活动奖励!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