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osan520 发布于七月 13 发布于七月 13 · 只看该作者 先讲点背景故事吧。 lz和这位同学在初中就有过一面之缘,后来上同一所高中,又有幸分到同一个班,也算缘分颇深。由于这段巧合,我和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饭搭子。 他长得普普通通,算不上帅哥,在南方身高也不出众,但和女孩相处的目的性很强,总能混进乖乖女的圈子里。于是乎,虽然“魅力四射”的女生对他并不感冒,他却意外地能吸引文静的女孩。 他同男生也不过密往来,我算是他为数不多的近距离“朋友”。 在和他相处的最初的时间里,大概数星期不到,我就摸到了他为人处事的“底线”。这并非是我不知分寸,鲁莽越过了雷池,倒不如说,像他这样在一定的女生圈子里混得如鱼得水的“人物”,对人却意外地疏远。 概括地说就是,他是一个分寸感和界限都相当分明的人,对不必要的亲密常疏而远之。但这种疏远并非是众生平等的,他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冷漠的人。他的疏远是一种防御性姿态,当他觉得某种交往、某种帮助可能会引来后续的麻烦时,便会提起警戒心,摆出一道栅栏,然后矢口拒绝你的请求。 老实讲,我对这种距离感并不感到厌恶,反倒觉得个中道理十分自洽。因为我学生时期就是一个虚伪的滥好人,自以为无微不至的温柔会受人欢迎,可一旦碰见爱占人便宜的小讨厌鬼,我就会为自己吃亏而愤愤不平。我知道滥好人的姿态是一种天真幼稚的姿态,做人终究要学会说拒绝。他的姿态、他的观点,也就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榜样。 只是呢,在他心里显然有一把标尺,用来度量他为人处事时所能提供的“底线”。和他交往的时间里,我也算摸清楚了一些他的标准:和女生来往时,标尺和底线显然是放得最宽的;和男生来往,又分两种情况,一是普通同学关系的,通常只要请求不太过分,就会答应下来,二是来往频繁的,玩得熟络的,他反而会拉开一个很大的距离。而后者,恰如上文所说,我是他为数不多的近距离“朋友”,因而也就指的是我了。 由于摸到了他底线变动的规律,我在同他交往时便力求小心谨慎,把他的标准也当作是我的标准,尽量和他保持一个“舒适”的范围。可此前也说过,我终究是虚伪的,哪怕心里想着要坚守他的底线,但看到他愿意为其他关系更疏远的人放宽标准时,内心仍旧会堵上一块硬石。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在女生圈子里所交到的女朋友,恐怕不是他真正的“女朋友”,说不准,我才是他的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朋友”。 当然,我对他是没有敦伦幻想的,上述只是比喻。 总之,即便内心会感到不平衡,和他的关系也一直保持在这样的距离。我和他很难说得上是什么好朋友,但或许他会这么觉得也说不定。实际上,他那一套底线变化的背后原理,我现在多少有些明了。 首先,他对女性的底线最宽松,这是因为他和女性交往的目的性很强,这点毋庸置疑。其次,对待男性,普通的男性同学、同事,只要不太过火,请求通常都会答应,这是为了在外人面前维持一个最基本的形象,不让他人觉得自己难以合群,也顺带掩饰一下自己对女性的区别对待;而对待来往频繁的男性友人,底线最为紧实,是因为对方距离太近。关系浅疏的男生,即便答应了一些略微过火的请求,也不会因为这一次两次而令对方失却分寸,从而导致得寸进尺的情况。而关系紧密的男生,如果不小心放宽的底线,随之麻烦接踵而至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因而男生的关系越亲密,反倒越是引起他的防御和警戒。 如此看来,他其实也不那么会处理人际关系,或者说,他其实不太能拿捏特殊的、具体的别人的性格,也不太能拿捏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取而代之地,他严格遵守了一套看上去灵活随心,实际上却略显僵硬的“普遍”标准,将人首先依照性别和自己的目的,进行二分,再于特定性别中分出两套准则,形成了一套三分法。相对于“一刀切”,我想他的做法可以被称为“三刀切”。别人是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他恐怕是三棍子打死三船人。当然,作为一个曾经的虚伪的滥好人,我也没什么资格说人家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话题扯远了,重新回到正题。 和他这样子维持关系,一直到高中毕业,大学各奔东西,来往减少,但相比于其他高中同学,也算极其频繁。收发信息的时刻多半是各自心里有苦水、有牢骚,压抑在胸口却又无处释放的时刻,于是想起手机里还有一个物理距离很远,无论吐多少情绪都不会对当下现实生活产生太大影响的人,于是就顺利成章的互道苦闷,互相吐槽。但彼此对对方而言,都没有什么深刻的价值(说是价值,这么讲恐怕又太过势利,一时半会想不起合适的词汇,就将就看吧)。 某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这种关系似乎散发着一股异味。其实此前我也应该多少察觉到了这种异常,但就像一个人长久待在一间有味道的房子里,鼻子会不自觉地失敏,除非他心血来潮到屋外走了一趟,重又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再回来时,才能恢复这种嗅觉的敏感。 我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吸过一口“新鲜空气”,从而又让自己对和这位老“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总而言之,我的嗅觉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上。我知道自己和他这样相处下去,彼此脑海中的某些耐心终有一日都会耗尽。或者说,人是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散发着异味的屋子里的,等到未来的某天,他心血来潮走出屋子散步,或者我们同时选择走出这间屋子,而在那之后,我们都不会再转身进屋。 我意识到了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尽头,也可以说是某种死期。对我来说,如果知道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就会发生意外、突染恶疾,从而丧命,那我肯定会选择在死神挥下镰刀前自我了断。毕竟我是虚伪的,哪怕都是一死,我也想要获得一种虚伪的主动权。 于是我开始想要主动斩断与他的联系,话虽如此,利利索索地割裂就需要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要把上述这些所思所想,统统明明白白地告予他听,并且让他安然接受,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是那种稍有些阻力便会望而却步的懦夫,与他主动割断联系这一行为,最终是不了了之。 直到一个星期前,我们再次互倒苦水。我聊工作上的不易,他聊导师的阴险。突然间,他问我公司管理该看什么书,我说不甚了解,也不知道一个通信工程硕士在读要看管理学,是为哪般。我调侃他研究生都没毕业,就开始考虑入职后晋升管理层了。他有些生气,只说他自己查资料了解算罢。我问起他到底要拿来干嘛,心想他可能老爹作为工程师,在企业里有人脉,能提携他直接做相关工作,但没想细问。他又说你别管那么多,个人因素。 我实际上并未对他的所说所言感到恼火。的确,相关事宜是个人因素,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人家愿意道出,就听个三分入耳,不愿道出,也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我像是突然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觉得这是某种“机会”。于是手疾眼快地拉黑了他的微信,取关他的各平台账号,就这样姑且断绝了和他的所有的往来。如今想来,当时我所察觉到的所谓的“机会”,其实也是一种虚伪的,能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机会”,是一种能够让自己顺理成章当上懦夫的“机会”。 注释 花刺 30.00节操 1
mengjing 发布于七月 13 发布于七月 13 · 只看该作者 既然不是交心的朋友...那我觉得你这操作也没啥问题呢.. 毕竟嘛...踏入了社会的圈子..学校时期没能玩到一块又有太大距离的情况下....基本上下次见面都是对方喊他结婚了这种..要不就是对方喊你去当传销... 像你这样的....即便不用你特意斩断联系...日子久了自然也都疏远啦..
魑魅魍魉 发布于七月 13 发布于七月 13 · 只看该作者 你和他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一样,相似却又对立,但我觉得人这一生,应当活的清醒和真实,你既然已经洞察了自己和他的性格,何不放下无谓的伪装,建立真正的原则?不知你意识到了没有:你滥好人的行为,和他的三刀切行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无区别的对待他人——只不过他伪装的更好而已。而这种无区别的待人方法,对真正的朋友来说,不公平。
vola 发布于七月 13 发布于七月 13 · 只看该作者 就我经历来说,刻意拉黑反而会让你时不时回想这个事,乃至自责自己是否过分。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结交新关系,他发消息你回少点,慢慢自然就疏远了 vola抓到了盗链的熊孩子,受到了环姐的嘉奖7节操。
专属丶小金 发布于七月 14 发布于七月 14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10 小时前,mahosan520说道: 我实际上并未对他的所说所言感到恼火。的确,相关事宜是个人因素,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人家愿意道出,就听个三分入耳,不愿道出,也没有任何关系。 不管之前的关系有多好,现在也只是能相互吐槽,分享些生活琐事的朋友罢了,当有一方觉得对方无法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情绪价值的时候,也就没有维持这段关系的必要了,硬聊下去也只会起到反效果,假如我有一个分享琐事后没有附和和安慰,只有语气中透露出“那咋了”“无所谓啊”“要你管”的朋友,我也会选择赶紧结束这段关系,不然只会是不断地猜疑和失望,早点把关系撇清比什么都强 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选择拉黑的行为确实很懦夫,只不过有时候这种问题对自己来说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七月 14,由专属丶小金修改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