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云静岳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分享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真·标题:【京剧水+摄影+鲍照】大漠苏武·现场(所以就非要把所有元素写在前面才会有人看是吧) 但是我已经猜到了你们肯定要说—— 我是来看鲍照的。【笑 昨晚去梅兰芳大剧院看了京剧大漠苏武。以前对京剧接触不多,所以这次去之前是做了功课的。结果比预想的要好太多了,我是全程毫无困意地听下来的。这次现场给我感触也很深。没兴趣的可以跳过以下的文字直接到后面看鲍照然后给我丢一个节操算是点赞。 有兴趣的人嘛,来来来,我们来坐下慢慢聊聊这出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 [align=center]http://i2.tietuku.com/707a5359279c1070.jpg[/img][/align] 苏武牧羊,取自班固所著的汉书·苏武传。故事的大概,是汉朝使节苏武奉命以中郎将之职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持节不屈,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 从某种角度讲戏剧创作和我们现在写同人故事是一个套路。有一出戏叫斩貂蝉,讲的就是曹操招降关羽之后为让关羽死心塌地追随自己,就把貂蝉赐给关羽;怎知关羽夜读《春秋》,惊觉书中都是妖女误国,一怒之下便决意杀了貂蝉的故事。如果说陈寿的三国志是一设,三国演义是二设,那么在此基础上的戏剧创作至少就是三次创作了。 别急,后面还有。 后来有人以为关羽一代武圣,对弱女子下手着实不妥;而且貂蝉本人也并不是像褒姒妲己一样的误国妖女,而是为大业献身的识大体的女子。所以后来又有改编为关公月下释貂蝉的版本。 这算是四次创作了吧。 我的一位大学历史老师曾经说过句很经典的话,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套用一下,一切戏曲也都是当代戏。不符合现代审美和大众观念的桥段要删减,符合的要增添,老故事在新时代背景中就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新编”两字,在我看来指的就是这个层面上的“新”。 而大漠苏武描述的故事,和班固汉书中的苏武传,就如同我们的时代和汉朝一样,已经相去甚远。 [align=center]http://i3.tietuku.com/32dd5e2994d351c5.jpg[/img][/align] [align=center]大汉使节·苏武 饰演者:张建国 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奚派 工老生【图片来自网络】[/align] 苏武牧羊的故事改编戏曲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之前的版本名叫苏武牧羊,乃是马连良先生的经典剧目之一,建国之前就已创作完成。而大漠苏武则是2011年,也是在我这次观演所在的梅兰芳大剧场首演,距今不过四个春秋。 前后对比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同的时代赋予了这个老故事以不同的剧情,而从这些不同的剧情中,我们也能窥得时代的变迁带给我们每个人观念上的改变。 先说苏武。 既然要说苏武的故事,那么爱国主义则必然是这部戏的重点。但古人的爱国之情和今人的爱国之情差别也是相当的大。马连良先生的苏武牧羊,是这样刻画苏武的: 【苏武不慎将褪旄节杖绊倒,立马大惊失色,跪呼】白:哎呀!一时粗心,符节掉在地上,哎呀呀!大为不恭!哎呀呀!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现在人看来,苏武的举动绝对跑不了个“愚忠”的评价。 而在班固的汉书·苏武传(实为汉书·苏建传。苏建是苏武之父,苏武的传记是附在苏建传之后的)中苏武的一些举动也逃不了“愚忠”嫌疑。 再看汉书中的这一段: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这段话是汉将李陵归降匈奴之后,前来劝降苏武的一段话。翻译一下就是: “你哥哥扶汉武帝下车的时候出了个小失误,然后被人弹劾大不敬,于是自杀了。你弟弟奉命抓捕逃犯,没抓到,因为害怕,所以也自杀了。” 翻译的够简单了吧【笑。 且不管汉朝人是不是觉得“折辕”和“逐捕不得”是小失误,至少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总之罪不至死。结果在当时苏武的一兄一弟竟然都因此迫于舆论自尽(当然,由此可见苏家的人在忠义之道上确实是爱惜羽毛的,这样苏武为何能坚持十九年不变节也就更好理解了)。 要按我的心意,“这样要自己的兄弟为了这种小事去自杀的国家还是灭亡好了”。还出什么使,大哥自杀那天我就打从长安城一路向北快马投匈奴,聚群匪啸山林挥师南下。什么大汉基业千秋万载统统滚一边,俺就是要让天下人都过上人人皆兄弟,衣则同袍寝则同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日子,哇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等等,我们说的是苏武来的,不是水浒传。打住打住。 总之,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剧情必然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和审美的。那我们该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 删! 苏武兄弟的遭遇,砍掉。苏武的愚忠情节,砍掉。苏武旌节不离身的举动在唱词中也更偏重于爱国家、爱同胞、坚守民族气节,也体现了这种爱是因母亲的教导而起。试看唱词: 苏武(白): 儿受命为议和匈奴前往, 拜别时老娘亲挂肚牵肠。 儿怎忘娘教训忠心为上, 儿怎忘守承诺正直坚强。 ...... 李陵(白):汉皇啊,汉皇!我为你而战,却落得叛汉背主之名!我好恨呐! 苏武(白):莫要怨恨!我等,不但为汉皇而战,也为我疆土为我百姓而战,也为你李氏祖先的英名而战!少卿啊,你当年的志向何在?那气吞河山的壮心何存!你辜负了李家的祖训,玷辱了李广将军的英名,愧对那些殉国而死的将士! “凡是改编,都得再创造,但再创造的幅度或大或小,效果或好或坏,就要看原著情况怎样,改编者的胆识如何。”大胆删去原著与前辈作品中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观念的部分,并取代以基于历史研究的对剧中人物的新的解读和塑造,大漠苏武确实做到了站在当代人的审美角度上,对古代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出了好的改编。 于是说完了删,我们来说增。 [align=center]http://i3.tietuku.com/cb24444583e422c3.jpg[/img][/align] [align=center]败军降将·李陵 饰演者:黄炳强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 工老生【图片来自网络】[/align] 整场戏看下来,让我印象最深不是主角苏武,而是配角李陵。 李陵确实是《大漠苏武》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下了功夫的一个角色。据说剧作者在这个角色的塑造时融合了史学界对这个人物的最新观点和研究,而这种融合让这个人物与之前那个脸谱化的反角相比,变得更加真实,有血有肉。 历史上的李陵的遭遇是这样的:在苏武被擒数年后,李陵引军与匈奴交战,因为寡不敌众被俘,拒死不降。武帝听到李陵归降匈奴的误传,下令处死李陵全家。李陵无奈,只能归顺匈奴;之后李陵到北海劝降苏武,被苏武以大义指责,最终掩面而走。 在《大漠苏武》的改编中,剧作者给了李陵以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而最终剧情导向的也不是对李陵不忠的指责,而是对他做出了错误选择的一种惋惜。 新编的版本是这样来表现李陵之错,错在选择之上的: 第二幕李陵出场,讲李陵为了营救苏武而寡不敌众被困山谷。营救苏武的动机,埋下了之后苏李见面详谈,而不是直接闹崩的伏笔。而在被俘之前,李陵与小兵的一段对话,也昭示着李陵错误选择的开始: 李陵:杀败了哇,杀败了!想俺李陵在汉皇面前夸下海口,只要步兵五千,定能挫敌之锐气,救出中郎将苏武,破敌凯旋!如今遭此惨败,有何面目去见汉皇! 士兵:将军!我等被困山谷,身临绝境,唯有以身殉国,拼死一战! 李陵:然!吾不死,非壮士也! 之后的武戏颇为精彩,一番鏖战之后,这位大义凛然的士兵战死沙场(顺便这小哥的颜也是全场最赞的),而李陵呢? 他没死。而是被俘虏了。 之后,就是匈奴故意散布李陵归降的消息,汉皇怒杀李陵全家的剧情。李陵无奈,归降匈奴。 然后,剧情发展到李陵前去劝降苏武。剧中杜撰了在苏武在被俘后,他远在长安的老母过世,是李陵安排后事下葬的剧情(事实上是谁做的汉书上并未记载),进一步拉近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为苏武拒绝归降的气节,加上了拒绝恩人的另一份筹码。 故事发展到现在,其实观众留下的更多的还是对李陵这个角色的惋惜。因为之前第二幕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线索表示李陵的一切遭遇始于他没有在战场上选择慷慨赴死,以身殉国,而是委曲求全,无奈被俘。而之后,剧作者非常巧妙地插入了苏武与李陵隔空对话的一个间章。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一片漆黑。唯有两束聚光灯下,苏武与李陵分别就座在舞台的东西两侧。 他们身后,红色的烛火跳跃。 然后就是之前摘录的那一段对话: 李陵(白):汉皇啊,汉皇!我为你而战,却落得叛汉背主之名!我好恨呐! 苏武(白):莫要怨恨!我等,不但为汉皇而战,也为我疆土为我百姓而战,也为你李氏祖先的英名而战!少卿啊,你当年的志向何在?那气吞河山的壮心何存!你辜负了李家的祖训,玷辱了李广将军的英名,愧对那些殉国而死的将士! 然后,苏武处的灯光渐熄,舞台上唯余李陵一人。周围如同李陵自己的回忆一般,响起了当年战死沙场的战士和他自己的声音: 将军!我等被困山谷,身临绝境,唯有以身殉国,拼死一战! 将军!我等被困山谷,身临绝境,唯有以身殉国,拼死一战! 将军!我等被困山谷,身临绝境,唯有以身殉国,拼死一战! 吾不死,非壮士也! 吾不死,非壮士也! 吾不死,非壮士也! 回忆中的声音伴随着舞台上李陵的捧胸扶额,痛不欲生的表演,最终将“原来这便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震撼与恍然,狠狠地打进每一个在场的观众心中。 最后,为苏武报告汉皇迎他回朝的消息的也是李陵。这段戏里李陵话不太多,但有很短的一句,让李陵在最后一幕中的表现在我的心中达到了与主角苏武一样出彩的程度: 李陵(白):仁兄,今日归故乡,青史美名扬。大漠将兄望,情义共久长! 苏武(白):贤弟,你与仁兄一同回转故乡。 李陵(叹,白):我,我回不去了(liao)! 一句“我回不去了”,说话间时间不过数秒,李陵脸上表情有喜有哀有恨有羡。喜是为苏武能荣归故里而高兴的心情尚未褪去,哀是悲痛于自己早已无家可归,恨是为自己为汉皇忠心而战却落得如此下场,羡是为苏武归国青史留名而自己只能落得客死异乡的下场。这样的表现,让人更加对这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降将的命运而感到叹息。 关于另一个原创角色胡阿云,这次就先不详述了。 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京剧也可能只是听过一些皮毛;但身为一个写作者,即使从这些皮毛中,我们也能找到如何更好地凝练自己故事和剧情的力量。 艺术确实是有自上而下的源流的。有的时候高雅的艺术中,确实蕴含着区别于流行文化的,更加优秀的部分的。高雅艺术当有主动进一步走向通俗,能让更多人欣赏的努力;但是与此同时,观众可能也更应该主动去走近自己不了解的世界。 怀着上帝的心态去了解一切的人,终其一生不过也就是一个艺术产品的顾客;唯有怀着主动的心态走进艺术,人才会成为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者。 [align=center]http://i3.tietuku.com/d485d1da3a23d4a4.jpg[/img][/align] [align=center]待嫁胡姬·胡阿云 饰演者:郭霄 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工青衣,花衫【图片来自网络】[/align] [align=center][/align] [align=center]梅兰芳大剧院的二层包厢。观戏的最佳位置之一。[/align] [align=center]http://i3.tietuku.com/9a9f210ac1c944a3.jpg[/img][/align] [align=center]持节牧者·苏武[/align]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最后的曝照!依旧是没有正脸的www~[/align]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5-1-23 14:19苏武忠的不仅仅是皇帝、国家,还有他自己的“道”啊,寻道者 说得在理。也幸在苏武有命有运,最终能在有生之年得偿所愿,否则他就不是寻道者,而是殉道者了。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月见闪光 发表于 2015-1-23 15:19说是剧评,结果是研究如何现代改编吗【笑 确实,不同的时期的故事总能串联起一部文化史和思想 ... 研究现代改编也是剧评的一部分嘛,而且要不是这方面的评论的话,我就不发文区了,发三次元区了{:10_628:}确实,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性和商业性是一体的。文中说到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再进一步表达地话,将一切历史变成当代史,也是我们身为当代人的责任呢。 当夏洛特到我们这代人眼中变得笑不出来之后,我们是否又能写出属于我们的威尼斯商人,来供今人观赏,供后人评说呢~ 你看我看着你期待的眼神。【笑】 [backcolor=black]顺便你居然只是觉得看着像?!你忘了么?本来苍云静岳就是你的小号来着,其实这个评论是自己评自己呢~~~~【纯粹是口胡】[/backcolor]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一月 23, 2015 xiaomaxim 发表于 2015-1-24 01:02看戏我一般不太留意剧情_(:з」∠)_ 我感受的是演员语言中的穿透力,动作中的暗示,以及舞台的氛围。 语言的穿透力的话,我觉得你说不定会喜欢京剧。古文的念白非常有力量,而且内涵深厚。而且京剧演员的嗓音确实有其特殊的魅力。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布于一月 24,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一月 24, 2015 pp123qwerty 发表于 2015-1-24 14:21我个人倒是不太喜欢中国古代的戏剧呢,感觉人物都有些偏脸谱化,正义就是正义,**就是**。 好了,我不懂戏 ... 确实。脸谱化一向是人们诟病古代戏剧的原因之一。所以这次新编剧对李陵的解读我很喜欢,抛开了脸谱化的设计,采取了比较中肯的表达,有抑有扬,人物塑造地很真实。 我确实又瘦又矮的www~而且由于喜欢穿长款的衣服平时会显得自己更矮233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