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前言: 我这是在写科普,所以暂时不会涉及过于专业的内容。 等到我真的要写那些的时候,想来回帖时请务必慎重。 还有,这是杂记,所以我不保证逻辑的严谨性。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翻译是一门科学。或许有些人对此会感觉到难以理解,说:“翻译怎么会是科学呢?”面对这样的问题,那笔者只能建议你去找人科普下什么叫科学了。 正因为翻译是一门科学而不是盲目的活动,正因为翻译在当今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加强MTI(翻译硕士)的培养工作,近几年这个队伍还会日趋庞大,在国内的研究生中占据客观的比例。笔者也是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专攻日语笔译。 国外的翻译研究,自古罗马时期便已有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距今已经两千余年。而在中国,三国时期的《法句经序》也已有明确谈论翻译的文字出现。受个人水平的限制,笔者是没有再去深入研究具体的典籍,翻译活动的出现肯定远早于史料记载,或许还有更早的记录存在,这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了解了。这里只要简单地对翻译活动的出现时间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可以了。 虽说国内外开始翻译研究的时间都较早,但两方所走的道路却不一样。西方长期以来都是直接关注翻译的具体问题,也就是“怎么译”。其特征就是二元翻译法,“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等等,注重从经验出发,总结出具体细致的翻译方法。而国内,则大多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能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指导翻译活动。这一点与中西方的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在科普阶段不做详细分析。且这一点并不仅局限于翻译学,其他科学的研究也是如此。单举一个例子:面对历史上的一次饥荒,西方的史书或许能把死亡的人数精确到十位,而国内的史书就四个字——尸横遍野。我国向来注重感受性,从文字到文化都是如此,这在提升了精神素养的同时却也忽视了研究所需要的严谨。 在国内,流传较广的翻译理论“信”“达”“雅”诞生的时间并不算太久,却在短短的百余年间根植于国人心中。确切来说,这三个字仅是严复在他所翻译的《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到的一个标准,严格来说连理论都算不上——毕竟严复自己都不是按这个标准来进行翻译活动的。这三个字能够如此深入国人的内心,同笔者之前提到的感受性倾向自然是有所关联。但要说从这三个字就能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则算得上是过于勉强了。严复之后的诸多翻译家在提炼理论时也多有这种偏感受性的倾向,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这些都是只有理论的提出者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他人在参考时只能算作“揣测”。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国内翻译研究的发展,所以效仿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工作与翻译研究,算是翻译工作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西方的翻译研究,现在可以说是达到了“百家争鸣”的地步。虽然有些夸张成分在里面,但也可以看出其思想的界限十分宽广。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个语言学派,这批学者跳出了单纯的经验层面,实现了向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转变,使整个世界的翻译研究进入到了新的层面。其中尤金·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十分深入人心,就笔者的了解,国内大多数翻译工作者必然会对其理论进行学习,足见其理论的实用性。 而后,更多的学派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发展了不同的理论,如从文化学派、功能学派、解构学派等等。现在暂时不做详细阐述,笔者以后有时间会逐步做一些补充说明。 此次的杂记算是笔者为了整理自身所学的一次记录,也兼有进行科普的目的在里面。笔者虽然才学尚浅,但也勉强算得上是这一学科的研究者了。对于翻译的一些认识,笔者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扩展一下的。笔者欢迎愿意在翻译学习上有兴趣的读者一同进行探讨,毕竟笔者个人的水平也很有限,多进行些交流可以拓宽视野,共同进步。 最后再来一个科普:翻译学的术语其实不是Translatology,一般学界还是用Translation studies. 后记: 之后打算整理下研究生阶段理论学习方面的内容,再整理下日语方面的一些学习笔记。 发帖的理由,自然是方便我写翻译实践报告…… 不。 其实是我想婊人。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XerxesBreak 发表于 2015-3-29 00:47额,这么麻烦。表示我翻译的时候看得懂就行了。 就和自己在家做饭能吃就行了一个道理。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okuftr 发表于 2015-3-29 01:11[ 本帖最后由 okuftr 于 2015-3-29 01:14 编辑 ]\n\n雖然我並不是翻譯專業但是關於上述舉例出的學派樓長喜 ... 實際上,你所說的這些現象都是翻譯活動肯定會遇到的。 所以說,翻譯沒有絕對的正確性,只有是否妥當之分。 直譯,也就是傾向所謂“異化”的翻譯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一些修辭、文化的內涵,適合激起讀者了解原文語言文化的興趣。 而意譯,也即是傾向所謂“歸化”的翻譯方法,則可以使譯文的表達更加地道,方便讀者消化吸收,不需要花費過多精力去理解原文內容。 兩種翻譯方法各有各的優缺點,就諺語、俗語這方面,實際上在單純的文本對應之外還有一種文化上的對應。如果強調兩種語言的文化中都有同樣的寓意,那用現有的諺語來翻譯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果強調兩種語言的文化中對同樣寓意有不同的比喻手法,那採用直譯的方法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就我個人來看,還是傾向於第一種,因為除了強調文化差異的譯文環境之外,還是用更容易另譯文讀者接受的語言來表現更為有效。如果要強調文化差異,也還是要加上註解,不然對讀者要求過多自然會篩掉很大一部分讀者群。 是否保留,或者說保留多少給讀者選擇的權力,這就要看譯者本人是如何考量的了。翻譯活動本身具有複雜性,所以才應將其視作專門的學科而不是單純的活動,之所以會出現以不同視角來切入翻譯活動的學派,原因也就在於此。關於這些翻譯理論,以後我會逐步進行些介紹的。 最後再舉個日語的諺語對應好了: 「鬼に金棒」,直譯就是“給鬼拿上鐵棒”。 對應中文諺語就是“如虎添翼”。 日本的“鬼”本來就與中國的“鬼”不同,直譯過來有明顯的母語負遷移問題。雖說目前利用網絡能很快解決一些文化上的理解問題,但當這種情況*10、*100、*1000之後,給讀者的壓力就會很大了。所以,除非是真的要對讀者進行篩選,留下對原語言與原語言所包含的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否則我個人是不喜歡在這上面進行直譯。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okuftr 发表于 2015-3-29 01:46感謝講解 此論調我也贊同 嗯,以後我會看情況寫些東西的。估計以後還會開些日語小課堂之類。 理論方面的東西可能就有些枯燥了,要想把科普寫得有意思對我來說還有點難度。 盡力而為吧。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okuftr 发表于 2015-3-29 02:13確實兩者的鬼差異很大呢!! 可能要先了解將翻譯書的讀者群是否大多有接觸日本文化 謝謝你的肯定。 實際上翻譯還是比較容易受其他條件影響的實踐活動,文化算是其中一個方面。專業詞彙的問題最近在翻譯專利介紹時已經感覺到相當大的壓力了,可以明顯感覺到翻譯的實踐還是離不開其他學科的知識積累,是沒辦法單純只研究翻譯理論就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不過,所謂理論就是從普遍的實踐中升華出的指導性規律,不學的話總還是會走一些彎路。 貼合我的專業來說,就目前的日語亞文化來看,經常會出現翻譯上的障礙,比如一些宅系詞語的空缺問題。論壇小黃油的漢化工作也會受到這一現象的影響,不過,總感覺在那之前更大的問題是對翻譯的認識問題了。愛好和職業之間總還是會存在些差異,我來做科普也是打算加深下會員對翻譯這一活動的認識,希望能輔助下你的工作吧。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八雲 七罪 发表于 2015-3-29 02:42科学啊。。。。。。 我是不尽信所谓科学的。形而上者更符合我的风格。 应该说科学本身的定义就不足够明确。 ... 科学不说啥,自然有科学信者来干这活。过两天我拿你的话给社科老师看两眼就能婊了。 所以你觉得,有多少人真的能够悟到别人所悟的东西? 而且你悟到的还是一个去悟别人作品的人悟出来的东西。 那么要真正领悟原文,是不是不需要翻译,直接拿原文悟就可以了呢? 借古讽今的意义远大于所谓的靠不靠谱,我强调的是现在的人不靠谱。 再说我也没说多久以前的史书。 我举史学的例子是要婊中国从古至今都轻严谨,西方那边萌发科学认知之后的严谨性有目共睹,不严谨人萨卡整天婊中医? 极端化的偏信没人逃得了,该婊的时候都该婊,包括自己。 说到底,从极端开始就已经偏离了科学性。 是啊,因为百家争鸣争到后面都被儒家干翻了,还有个毛线靠谱——这想法两千多年了都。 人理论是有靠谱的地方,当然也有不靠谱的地方。 不靠谱的地方就想办法把人理论变得靠谱,重点是看人靠谱的地方。 所以现在的人不也整天在给信达雅加理解吗,人严复表示当年我根本没想那么多,你们在说啥?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okuftr 发表于 2015-3-29 02:47抱歉我有點遲鈍, 我現在才發現你是打繁體字, 是同胞嗎? 不,繁體字一般是針對交談對象改變的,我本身是大陸人。你其實也可以理解我正在簡單地進行簡繁體的翻譯。 我本人是電子專業的本科,後來讀的日語筆譯碩士。實際上,即便我是工科出身也還是很難應付專門的用語,這肯定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翻譯的一個基礎其實就是實踐經驗,昨天與老師和師姐們吃飯的時候也談到這一點。翻譯的複雜,就是因為其與其他學科都能夠進行結合,然後再特化發展的方向。專門的翻譯工作還是會按部門進行區分的,否則要培養一個合格的翻譯人員就要花太多時間了。 其實吧,那帖子就是我馬甲發的,之所以之後沒有繼續進行,其實是在等討論區的環境改變。 我個人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要花費太多精力去引導別人進行思考就太累了。 有機會的話我再去發一些吧。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9,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9, 2015 八雲 七罪 发表于 2015-3-29 03:44嘛,科学信者就随他去吧。 不过信者二字不是中文用法啊。 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词,所以直接利用原文来进行隐晦表达。因为母语正迁移作用,理解上出现障碍的可能性不算高。 还有,我知道你懂这个词的意思。 至于科学到底包不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能论述清楚我这辈子也就值了,反正哲学表示没有我人类就别过了。 所以说,学识理论这种东西是可以悟,但这一点的个体差异性太大。 依赖这一点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至少相对于普适性的理论而言在基础建设方面不占优势。 现在缺的就是基础。 我没否认中国文化的优势,只是特别指出其劣势。 是否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是最先需要考虑的,过去和未来都是其次。 至于靠谱不靠谱,你也说了是人的问题。 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文明都存在靠谱和不靠谱的一面,我一样只是单从不靠谱的一面出发。 因为我的目的就是要婊不靠谱的一面,靠谱的知道就行了,我干嘛还要专门指出来。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确实有其严谨性存在,但是是不是真的轻这方面,那么多年的封建社会还需要我强调些什么吗。 老拿中医说事的话,那我只能说,没能从经验主义上升到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借用某二代目校长的话,肝毒性和肾毒性是西医诟病中医的第一点,无药理机制无双盲实验是西医诟病中医的第二点。 解决不了自身弊端,被人黑也没啥可抱怨的。 赞同你的优势没啥意义,好的东西我直接用就是了,主要还是批判不足的部分。 不爽?不爽改完了拿干货继续战呗。 所以说,从被封建专制淘汰就已经输了。 喜欢一棍子打翻是个人的问题,拿这个说事其实也是在一棍子打翻。 真正要做研究,自然还是会从优缺点两方面进行研究,好的继承,坏的批判。 继承来的东西没必要不断强调,说得多了或许反倒会有反效果。 还是之前说的,关注点在于缺点,那才是研究所需要突破的地方。 西方推出新理论并不代表他们的说法错的多,只能说明人追求进步的想法更加迫切。 肯定这种态度不存在任何问题。 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正因为其具有指导性、普适性。 信达雅的过度概括正是我所想要批判的。 我不是说拿这三个字做标准有问题,我说的是只拿这三个字就想解决所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化境神似的问题也在于此,高度个人化的理论缺少普适性,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你强调悟,那你悟出来的是别的东西了,和原本的理论不可能一致。 那这样的理论又能对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多少帮助呢? 连基本的指导都没有,谈何帮助。 所以我批的就是国人向来喜欢高度概括,在看上去高大上的同时然而却没什么X用。 有这种理论没问题,问题是全都是这种理论。 这类过度充斥于学界,结果自然就是难以同底层实践进行结合,给基础较为薄弱的工作者带来了巨大压力。 简单来说,我所提的问题都是弊端,不打算谈论积极的一面。 毕竟我一开始就说了这是不具严谨性的杂记,没必要每次都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问题。 重点不是我有没有提到好的方面,而是是否同意我说的坏的方面。 中西方的理论我以后还会一个个进行说明,到时候自然会从综合的角度进行介绍。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29,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9, 2015 banana7160 发表于 2015-3-29 12:00啊~大家都好認真,但咱實在寫不出那麼嚴肅的內容,那就來分享兩張有趣的圖吧233 首先咱們中文字呢,在外 ... 這裡其實並不需要太過嚴肅,我這只是雜記而不是論文。有想法可以隨便提,在論壇發表的目的之一也是進行些交流。 其實這個之前小茜茜同學也提到了,只不過用的是中俄之間的文化來做比較。 兩幅圖其實就展示了文化理解偏差帶來的負面效果。 這也是翻譯時要懂得在一定標準下靈活變通的原因。 链接到点评
闇夜の影 发布于三月 30, 2015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三月 30, 2015 八雲 七罪 发表于 2015-3-30 14:11个体差异性和基础。。。这是个好问题。 但是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没有依靠过所谓的基础理论来推动普遍发展。 ... 所以自太祖以来没一个不背锅的。 总想着那些条框来束缚自己,本来能争取到的东西也都争取不到了。 我的看法就是好的继承,坏的批判,偏哪方面都有问题。 依赖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这点纯粹看你想往少数人靠还是想往多数人靠。 现代人是否达到推动普通发展的水平,这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 这不投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谁都没基础谈论,基础。 两者的比重又从何而谈? 说的好像辩证就没考虑过比重一样。 你这不也是一棍子直接打翻了吗。 觉得烦很正常,但自然也有不觉得烦的人把这套玩得很溜。 少打个集权就被挑刺了呗,这不就是所谓的片面分析问题,没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吗? 所以整个就成了推动历史潮流的核心到底是伟人还是群众的讨论了。 你也说了辩证心烦,那我也懒得在这方面继续和你说。 中医的事我接触的并不少,自己的大姨妈(真)就是医生,每次家族聚餐少不了一通养生的说教。 现在每学期还得抱着日本对汉方的研究资料在翻译,管理里还有俩学医的分管时不时会说一点这事。 从头到尾我也没黑过中医,我对中医没啥偏见,我说的弊端又不是不存在,说出来不代表我黑中医。 五十步笑百步没啥,反正有问题一起批,不偏不倚。 中医靠着几千年的人体实验总结出一套经验体系很正常,但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自己都没办法确切证实,既然说服不了别人那就有必要继续深入,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 不找点问题追求进步,岂不是大家抱着经典物理用一辈子算了,反正死之前我也用不到量子物理。 这倒是轻松,我还真就不喜欢数学,小学学那些够我买菜不被坑就行了。 至于干货,嗯,然而这并没有什么X用。 我并不懂专业理论,这方面纯粹是转述某医科校长二代目的话。 按我的想法,那就是中医还没摆平只信西医的那些人,那就老实点继续接着搞。 别说没有质疑的,整天网上那些评论见得还不够多吗。 我说输就是输在其时代局限上,不适应时代的理论自然需要调整。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一个仁字,结果用了几千年,不就是方便当权者利用吗。 至于普通百姓,那我没辙了,这世界上好像也没多少不是普通百姓的。 所以你觉得我要不要来上一棍子? 有些东西笑笑也就算了,总拿来说事没什么意义。 这年头质疑的其实不少,但肯干活的却不多,这才是问题。 立言,做学问,这是要花上一辈子去做的事。 然后这辈子连三分之一都还没过完真的能认清些什么吗? 反正我是普通人,我少说话,多poi。 普适性,那就是普适咯。通俗易懂是另一回事,我针对的一直都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 谁都没说有感悟不好,但问题是,基础打牢了没? 人精炼出来几个字,自己是觉得满意了,然后自己盯着看上几天、几月、几年,然后就悟了。 你觉得能得到多少别人思想的精华? 人类一直都是踩着前人铺好的阶梯前进,这点没有否认的必要吧? 那你觉得,你在年幼体弱的时候走在一级一级仔细铺就的台阶上好呢,还是直接找个弹簧直接飞天算了? 所以说,多些理论有问题吗? 我好想也没说不去实践吧? 我这两年的MTI除了实践还真就是实践,理论课两门一学期就没了。 然后,实践就不需要理论了? 人这一辈子,谁不是在各种理论的影响下走过来的? 说得夸张点,有必要否定人类、生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的规律吗? 你说想要看前辈怎么做的,那人前辈做理论的时候不都是拿实例进行分析的吗,不然哪来的理论。 我所谓充斥,那就好比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没多少人乐意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全跑去搞高等教育的教学了。 这是我能想到的较为妥当的比喻。 因为这么多年来除了鲁迅那种极端化的直译,我感觉到的都是倾向于意译。 倾向意译没什么不好,东西方都有这种倾向,毕竟生搬硬套的对应不如消化吸收后的调整。 比起直译,我也喜欢意译。 但是,缺少了直译的研究,怎么给意译打好基础? 各行各业都有熟练程度随经验(时间)积累增长的现象,翻译这行尤为突出。 我是觉得,有足够牢靠的理论指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感悟终究会感悟,但有没有必要一开始就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感悟,我持保留意见。 于是乎,感觉你还是没有直接针对我所提的一些弊端做出直接回应。 别的问题肯定不肯定是另一回事,有些问题是不受其他问题影响的。 就如我一直强调,好的东西我不打算说什么,我只批存在问题的地方。 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掉问题,那不管大小那就是问题。 这和专业与否没有多大关系,有些问题不是专业的也能看出问题。 正如我们讨论的这些基本都和专业没关系一样。 那非要从专业的角度谈这些,按照你所说的,连立言都不会,何谈辩驳。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