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楼主与前面的朋友说到的一样,我再来补充一些观察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
最典型的一点就是以前放学后,学生出没的可能是各类文具店、报刊亭,再高龄段可能是网吧。
但现在这些都逐渐消失了,并且在愈演愈烈的家庭焦虑下,只有各类托管班和全封闭式学校能成为学生的归处,但这些真的只是课堂的延续而已。
那么他们唯一的社交生活时间,就真的只是手表或者手机上的那点网络时光了。或者说,对这一代人来说,他们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在网络中进行的。
这批真正的网络原住民,很多需要现实中培养的沟通原则都还没来得及建立,就已经被丢入了风险巨大的匿名化环境中。再加上他们本身也是被现实世界“驱赶”到网络世界的,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栖身之所。
于是各种缩写和黑话产生了,圈外的看不懂,被排除,圈内的人共鸣,增友情。这也多少属于一种标识身份、排除异己的自我保护手段了。
而且他们还撞上了信息流推送时代。以前上网的第一步往往是各类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在获得信息前往往还需要一步检索过滤。但现在上网的第一步就是各类app,不说首页推荐和信息流广告,连内建搜索都有面向用户筛选的。再加上现在的富营销,目的就是铺天盖地的精细化的创造茧房,让你产生某种言语或商品就是很火很普世的幻觉。别说缺失了一部分社会判断能力和主动搜索能力的新z世代了,我们自己究竟什么时候踩进了茧房都要打个问号。
至于未来嘛,说到底,有什么群体有动力打破现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