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Prism

【会员】新手上路
  • 内容数

    123
  • 加入

  • 最后访问

1 位关注者

关于Prism

经济

  • 羽毛 0.00 根
  • 节操值 0.00 节操值

最近资料访问用户

577 次访问

Prism的成就

原初之火【点亮新的世界】

原初之火【点亮新的世界】 (4/9)

  • 坛友的态度×10:坛友对你的内容进行大量的表情评论
  • 赏金到手:今晚搓一顿
  • 跬步之积:看啊,我已经签到了这~~么久了
  • 我的态度:按个表情按钮能省不少字
  • 坛友的态度:坛友对你的内容进行表情评论了哟

最近徽章

  1. 我教我外公学手机的时候,大概总结出两点原因。 1. 现代UI设计与其说是更加直观,不如说是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中年人知道,成年人知道,青年人知道,唯独很多老人对它并不熟悉。 2. 很多习惯是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一步一步迭代过来的,硬件上和软件上都是,大多数人都共同经历的这个迭代过程,形成了一个平滑的学习曲线,点击触发,长按展开更多,这些已经在潜意识中烙印的思维,用户和开发者在“什么地方该有什么功能”已经形成了默契,很多操作都是下意识的,而老人面对的是功能机到现代智能机的一个极其陡峭的学习曲线。
  2. 前两年还可以,但是声卡带到学校去给丢了...不过我这技术也不出来丢人了=w=
  3. 个人还是发音逆推拼写,多阅读来增加输入,词根词缀个人感觉用处不大,英语本身就是极度缝合的语言,不同的词源之间关系也没多少
  4. 存在啊,睡一觉我就时间就旅行了好几个钟头( 钟慢效应本身只适用于相对的比较,你自己体感上经过的时间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觉得你时间流逝变慢的只有别人,而不是自己,可以参考星际穿越。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时间唯独不能逆行,诸如“当你的时间开始逆行时,你会立马回到刚开始逆行前的状态,由此结束了你的逆行”“假如时间能够逆行,那么世界会立马全是人”这种观点。 不过有时也没必要那么严谨就是啦(),之前看过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讲的就是时间旅行,挺有意思的
  5. 朴实无华的爬格子爬音阶,加快速度加长时间改变指法这种,前几天看到这个感觉不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K421x77N
  6. 我也超喜欢ComfortablyNumb,不管是录音室版还是Pulse版,不过现在感觉录音室版更短小精悍点。很多歌都是乐队一起排的,像Lady Fantasy,Red,Hey you之类的,然后有像Mood For a Day,Peace这种更偏独奏的小曲子,之前乐队说好了排Close To The Edge和Starless,练得差不多了,最后鼓手要保研提前去导师那边打工了就不了了之了...最近在弹Camel 的Freefall,发现手指机能不够用了 我现在也更喜欢旋律主导了,每次听到好旋律都感叹他们怎么这么厉害 Funk我也弹不干净,特别是高把位的横按,弹快了全呲了
  7. 是这样的!对于一门完全不知道的语言,词就完全失去了它表达涵义的功能,进而人声变成了纯粹的乐器。没有词作,单靠器乐确实有些抽象了,不过这种更强的主观性也是它的魅力
  8. 我本身倒是不太挑风格的,硬要说的话就是前卫摇滚了(虽然这个风格本身就过于宽泛了),诸如pink floyd,king crimson,yes,camel这样的,类似大段速弹的炫技这些不咋喜欢(绝对不是因为弹不了)
  9. 前两年还在想要好点的琴,现在感觉没那么想要了...我主要用的是一把日产 Mustang 69,苹果红(没错就是中野梓),还有把印尼的子弹系列有时候也会玩玩 之前用过朋友的LesPaul,感觉肋骨要被硌断了(
  10. 挺菜的其实....四舍五入可以说完全没有上过课( 弹到现在感觉哪哪都有缺陷,重新筑基了
  11. 其实没那么专业啦( 我乐理学了点就没学了,主要是本身主弹吉他,大学玩过乐队,所以偶尔扒谱写歌啥也没写出来,所以对器乐部分更加敏感,其实更偏向演奏技巧、旋律、节奏、搭配这些更加感性点的分析
  12. 开端 有一天和室友聊起来为啥他总是听中文歌而极少听外语与纯器乐曲时,他的回应是“我只能听得懂中文,器乐太专业了我也听不懂”,尚且不说后半句,前半句着实令我感到扼腕。此外,在这两天翻文章时,也看到了这样一篇讨论纯音乐和非纯音乐有什么区别呢,遂写下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我对这方面的认识的梳理。 人声即器乐 音乐的有词和无词区分出了纯音乐,最早有意识地转换到听纯音乐为主是接触到了后摇滚时,评论中的观点是:“剔除了人声的音乐显得更加纯粹”,但是随着进一步深入,我也听到了带有人声的后摇滚,这似乎与前面的说法相悖,此时,我又了解到了另一个观点:“后摇滚中,人也被同等地视作一种乐器”,这也是我至今也比较推崇的观点。 完全不会腻(大概) 之后,后摇滚因为套路听起来差不太多而被我丢了我又经历了一系列喜爱的风格变迁,能够欣赏器乐,也能理解人声,早已不介意音乐的“纯”与否。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既然人声也是器乐,且人声经常在一首歌中占比较大,为什么重复的人声却不会像器乐演奏一样引起人的厌烦?我喜欢变化,这也是我偏爱前卫音乐的原因,人声中有什么是变化的,最明显的一点,显然是词,词既是直观地传达歌曲思想的方式,也是给人声声部提供变化的主力。 在听了 Yes 的《Close To The Edge》之后,我对“人声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首歌的某一条主旋律中,主唱几乎只使用两个音交替(是不是想起莫扎特了),但是通过复杂的歌词与重音偏移,带来了非常优秀的听感,而更重要是,我意识到,即使抛开词本身蕴含的意思,即使听不懂英文,这首歌的人声也具有相当独特的魅力,所以歌词带来的重要变化主要有两个:一是发音与咬字,二是词的内涵。 真-乐器 人声天然是乐器,拥有稳定的音色,不错的音域(因人而异),当乐手以不同的手法对音色进行微调时,歌手也能轻松对嗓音进行细腻的调整,《The Great Gig In The Sky》说明了,即使失去了歌词,人声依旧是迷人的乐器,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其他乐器更加自由,更复杂,拥有更多可能,不管是阿卡贝拉式的演奏,是效果音,还是在无调性音乐中,人声都展现了其独特的潜质与无限的可能。 总而言之 在我看来,人声拥有更加具象的、更容易让人产生连接的部分,即词本身拥有的字面意义,但除此之外,或许只是一个人人都拥有的乐器,它和器乐一样,拥有更加抽象且广阔的解读空间,器乐也和它一样,即使抛弃内涵,在表层上也具有很多值得分析品味的价值,我现在听到器乐,也会下意识去拆分轨道,分析旋律,分析节奏,分析乐手的手法,分析每一个轨道的搭配(然后我现在几乎做不到边听歌边认真干活了,一听歌算力全放歌上了),在音乐中,人声之所以如此独特,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对它太过熟悉了,熟悉到每个人都可以听懂它,分析他,尝试理解它。
  13. 最高原则:一开始画的时候,丑是肯定的,但是画就完了 画画≠学习画画,绝大多数时候,学习是一个痛苦而枯燥的过程,所以建议画着玩和学习混着来 单论学习的话,基础练素描,日常速写,然后再色彩。 设备的话,最简易的铅笔+纸,或者买个手写板在电脑上画 画画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人体为例,骨骼肌肉结构啥的都是得学的,这样才能知道每根线为什么是这样的,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审美,可以先临摹对比(照片和成图都可以),看看怎么画才是对的,闭门造车是不好的 初学的时候报个班确实挺有用,自己摸索效率非常低(前提是这班不是骗钱水课
  14. 大概是跑跑卡丁车了,一定得刚枪的话就是 CF 了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