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死神狙击手

【会员】新手上路
  • 内容数

    70
  • 加入

  • 最后访问

死神狙击手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很囧。我调了一下模拟器磁盘大小,结果直接没了。但是当时vmk文件还在,结果又弄了半天,文件彻底没了!
  2. 今天很怪。因为我不用梯子平常也是照上萌享、漫画补档什么的。结果今天不翻还上不了了。这里翻也打不开。我一度以为是我的电脑设置出什么问题
  3. 我用安卓模拟器上tachiyomi的,结果数据没了,正在一个个弄回来。
  4. 我前天还是大前天重装电脑。这两天在装软件、恢复一些数据。刚把梯子弄好,上来看帖子有什么回复。结果刚刚一直502,就一边整理漫画一边刷
  5. 虎扑那边叫灯马想,因为死神狙击手是在08年左右注册的号,而且注册了看看论坛就忘了有这回事,因为我不看篮球。所以后面注册邮箱都是雅虎邮箱,早就忘了,一直找不回号。后面重新注册的
  6. 那是未登錄現實的UID編號。nga的名字是死神狙击士
  7. 从小说技法角度分析:浅谈《海贼王》和之国篇不好看的若干点原因 因为在写金庸小说的技法的论文,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在宋梧刚先生著作的《中国小说传统技法》中,发现了这么一段话: [quote]"通观今日楔子,大都似乎不甚解其义,或不甚知其法。不甚解其义,便常常会搞成或则故弄玄虚,迷惑读者,与后文无大关联,或是毫不传奇,一开始便使人能看透其心肝肺脏,不起楔子的作用;不甚知其法,则往往弄得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勉强写成,亦蹩脚之至。常见的是能放而不能收,或收得宽而收得不紧,甚至是无目的的漫天打网——使小说楔子成为与主题无关或关系甚微的笨嘴解说或冗长的场景描写”[/quote] 这是宋先生在“正楔法”这一章的反面论述。正楔法是指比较传统、正规的楔子手法。楔子指的是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铺垫。金圣叹指出,《水浒》“以瘟疫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为楔,楔出天师,以天师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为楔,楔出游山,以游山为楔,楔出开碣,以开碣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谓正楔也”。依据一条环环相扣的线索,从一场瘟疫,到放出一百单八魔星,联系紧密。 不得不说,宋先生的“今日楔子”的论述,确实是现代创作的常见问题。现代创作下,经常由于作者缺乏完整的规划,甚至经常想到哪写到哪,并且后期没有打磨、修订,而导致或前言不搭后语,或挖坑不填,或转折突兀。《海贼王》最近的创作,几乎就把上面说的全犯了个遍,尤其是最近的和之国篇,基本上各个部分都能拆分出这些问题 御田其人事迹,犯的是“故弄玄虚,迷惑读者,与后文无大关联”。早在漫画919回,锦卫门一行和草帽团 团坐在一起议事,锦卫门说起当年的事,似乎要解密了? 正想是什么事呢,好不容易到920(此话标题甚至是“我们都喜欢御田”)一看,原来最关心的内容都到了两话之间的时空裂缝里了?不知道是什么事,只看到一群人在各种激动愤慨,到底是什么事呢? 好,我大概能理解这是人未登场,先壮其势的手法(如《笑傲江湖》里,令狐冲未正式登场前,已由仪琳铺好风光大路)。 然而当时估计想不到,御田要到960话才正式登场,相隔40话,按照三话一休判断,其时已间隔近一年。而御田的悲壮之事,则还要再等到969话 但估计,读者也想不到居然是这么个悲壮法 好吧,尾田想的估计是这个场景的“悲壮”,然而前一图现在已然是御田的代名词。 尾田这个铺垫手法,堪称是名副其实的“故弄玄虚”,然而并没有给御田加上什么分,反而让人觉得920话众人居然没有一个人觉得御田有问题,,奇栽怪哉。加之期间又让白胡子、罗杰这两个极能代表海贼王的人物对御田赞不绝口,简直是迷惑读者。后来的行为和前面的所谓“悲壮”,也即是“无大关联”了。 这么一个传统的经典的人未至声先至的手法,到了如斯田地,果然不甚知其法,则往往弄得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勉强写成,亦蹩脚之至。此一节几可作为和之国总评。 大和是“一开始便使人看透其心肝肺脏,不起楔子作用”。无外乎衬托御田得道多助,凯多失道寡助,然后上船的人选之一,给草帽团第十人增加悬念,一眼就看穿就这些,也确实没什么其他作用。 一会写这一会写那,一会和之国一会世界会议;凯多篇打斗,一会写这打打一会写那打打,但无论哪里都没写清楚,没写好。非常明显的“无目的漫天打网"纵观下来,“能放而不能收,放得宽而收得不紧”。或许,从德岛开始,就已经这样了。 如果尾田不如此拐弯抹角,明明白白把他的事迹说一下,也不需要改什么,就是别那样拐一年的大弯抹一年的大角 那么,或许他能及时收到读者的反馈,至少避免让罗杰白胡子,草帽团听完或许也能说个,虽然他做的事我不认同,但我依然帮和之国。那或许和之国还不那么让人讨厌。
  8. 恶人女社长转生成被霸凌致死的JK并决意展开复仇https://manhua.dmzj.com/erennvshezhangzhuanshengchengbeibalingzhisidejkbin/目前出8话,每一话最多12页,最短5页,众数是6页。作者:纳豆まぜお前不久看到这个漫画,觉得标题有趣就先订阅了,一直没有去看。直到昨天更新,无意间看到作者名,认出是《受尽欺凌的她被推落毒沼转生成为最强毒蛇的故事》的作者,由于很喜欢《毒蛇转生》,就点进去看了,非常畅快,一口气看完。故事内容就是标题,不多赘述。欺凌和复仇都是我非常关注的题材,这一作虽然相当简短,但内里的价值观我非常认同。比如:对受害者的同情、鼓励、控诉他们受到的伤害、其对欺凌的看法甚至比某手冢治虫文化赏获奖漫画更为深入:比如,指出校方在欺凌的时候,一般是以掩盖为主要手段。受害者会有多少因为这句话而被牵着鼻子走,然后被出卖,事情被掩盖,石沉大海受害者根本无从得到帮助纳豆まぜお似乎是个网络漫画家,他的作品特点是篇幅较短,更新较多。毒蛇转生的画风还比较粗糙,今天推的《社长转生JK》相对就精致多了。另外说一句,在某欺凌-相互理解拯救一切的漫画之后,欺凌题材的强度陡然上升。虽然不是没有,但原本欺凌题材基本上还是到打骂、冷暴力为主(如流星花园)。一些优秀的作品如三月的狮子也会试图以更加合法、合规、讲理的方式解决欺凌问题。而近来的校园欺凌题材,欺凌内容变得相当激烈。强奸、被逼卖淫、致残等级的伤害、逼人自杀、杀人、虐杀等逐渐普遍。而相对的,复仇也因此更倾向于“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地步。体现这一点的作品有,南瓜魅夜(2017)、是欺凌者有错还是被欺凌者有错(2020),我班上的学生一夜之间死了24人(2020),你将我们称作恶魔之时(2017),复仇教科书(2020),复仇教室(2013),追缉线索,科搜研法医研究员的追想(2016),等。(括号内为作品开始年份)看来,学相互理解不能救欺凌。
  9. 第一话反而不会这样分哦。第一话就是要吸引人气的关键了这样搞无异于自寻死路。一般是比较后面的才会有吧
  10. 所以他没办法变成1话2话3话。作者其实知道这样的分法不科学。
  11. 你说的是现在比较多的1.1话1.2话这样?其实还是,数一下页数,和之前的比比。 另外第一话往往会比较长,因为需要足够多的信息、剧情来让读者感兴趣。例如ge恋爱成就的第一话足有七八十页
  12.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一定的时间里,作者能给读者传递的信息数量,漫画是没办法和小说相比的,因为画画的时间成本相当高。周刊漫画一周二十页左右的剧情内容(其实现在海贼王都没一周20页),小说里最少只要用一千多字就可以说完说清楚。所以一话的觉得内容少是正常的。
  13. 看已经出很久很多的啊。大多漫画其实更适合一口气看,尤其是周更的。福本伸行的漫画你一话话追,可能一话的内容里连一张牌都还没摸,但是一口气看才会发现人家是多细致。
  14. 这个数字还能体现的是检察官把很多难打赢的案子做成不起诉。 另外,日本那个人不是检察官,而是律师,叫冈村勲,而且他表示自己从未主张过废死 不过也不需要因此就否定人类的双标。 几年前台湾那有个4岁女童被杀,乳名小灯泡。目睹了一切的其母王婉谕一直希望法院判死刑。但是她之前一直是废死团体成员。所属政党其实也是以各种政治正确为纲领的。事件初期她居然还说“我不支持死刑,但我不同意廢死”这种模棱两可的话,简直。 最后凶手确实没被判死刑。
  15. 我与《诈欺猎人》 一:前言 2017年3月8日晚20点50分 我的《诈欺猎人》完结了。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打这句话了,那时候要好的朋友都被我烦了一遍了吧,当时激动的心情,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那一天,盼望已久的《诈欺猎人》系列的最后一本,完结篇,终于寄到了我的手上。在等待结局的日子里,其实心里总是隐隐不安的,因为之前接触的很多作品,毁在了结局上。合上最后一页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结局,完美,我很少用这个词,但是现在可以用一回了。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75p2cwj30f00k076l.jpg 我认为,漫画也是文学。这个观点,每当读完一部优秀的作品后,都会更加确定。下面,就让我带各位进入《诈欺猎人》的世界吧。 二:引子 十多年前,在我家对面商铺里,发生过一起不为人知的诈骗案。 其实,大多数路过的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因为涉案的店铺,看起来离诈骗案太遥远——那是一家玉米窝窝头连锁加盟店,(品牌名字已经记不清了)——而且生意非常不好。是的,当时的我偶尔路过的时候,也觉得奇怪:要知道,那个时候,“养生”这个概念还不存在,人民群众也是刚刚富裕起来——端起碗,是要吃肉的——那是个白面馒头都没那么好卖的时代,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人,会去买窝窝头忆苦思甜。 某日,我在本地的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小小的报导,是记者对玉米窝窝头连锁店的调查。其中提到,大多数加盟店在开张之初、短时间的试开期内生意都挺火爆,但是时间一过,就门可罗雀;而大多数店长都认为,主要商品玉米窝窝头实在不对人民群众已经逐渐变叼的口味,有的尝试自己作粽子一类的食品卖,但很快就被总店警告、要求停止售卖自制商品;而沉重的加盟费、货款,已经压得店主们无法喘气了,但是却被合同期限束缚着无法脱身。但是这篇报导,现在想来,实在有点浅薄——所有的分析调查都浮于表面,而且,记者甚至不敢断言,店主们就是落入了一场骗局;自然,读者更不能指望了解骗局的全貌及运作方式。 几年前,我的朋友刺猬君向我推荐了《诈欺猎人》。在第六卷当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奇特的词组:“特许连锁店经营诈欺”。阅读中,我立刻回想起,对面那家可怜的小店——那时,早就关门大吉了。凭着记忆慢慢对照,我想,十多年前的谜,有了答案了。 二者有多相似? 1:在一开始都向受害人画了一个大饼,并提供优厚的条件,至少看上去如此。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9fckhj30gv0h17ml.jpg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b550xj30l20bodra.jpg 2:就算商品都不对路,生意很差。但是依然要定期向总店进货。(漫画的例子是清洁公司所以是清洁用品,而窝窝头店自然是玉米粉、面粉之类的原料,以及印有商标的包装纸、塑料袋等等)。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ccxm2j30dh0dtk0x.jpg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dt071j30kd07bjzo.jpg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gclqaj30gx0a1qd3.jpg 3:店主尝试卖能卖出去的商品的时候,总店都不允许。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fflnjj30kz0a97fi.jpg 4:店主被合同绑住,无法中途退出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jy1q5j30g809mwom.jpg 等等等等,还有很多。但实际上,《诈欺猎人》中的内容要多得多,要完整得多。 比如:一开始暗藏的各种陷阱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l7dx7j30gi0b1ald.jpg 比如,让受害者求生不能的条款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imhr0j30g40erqj1.jpg 比如,事后要如何收场。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nt5szj30gg0hvtpg.jpg 而在附录的白鹭档案中,阐述得更为系统。当年蜻蜓点水的记者,与此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眼前这部作品的分量。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8r0t75j30m80h21kx.jpg 三:诈欺猎人:取材做到了极致 “取材”这个词对读者来说,往往意味着停更,所谓“外出取材下周休刊”;当然,某些长期休刊的作者,取材早就已经没办法当借口了。但对我来说,取材意味着作者对题材的责任。 《诈欺猎人》并不是第一部涉猎金融的漫画。夏原武曾经看过不少金融及黑社会题材的漫画作品,但是那几乎都是描述有超能力的主角用非常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作品,可现实里的受害者又怎么可能依靠超能力来得到伸张呢?此类作品只会让金融业者和黑道流氓不屑,这激起了喜爱漫画的夏原武的创作动机。因此,《诈欺猎人》里介绍了形形**的诈欺手法,下到强买强卖的“送货诈欺”,上到狙击银行的“LC诈欺”;小到骗路人零钱钢镚的“募捐诈欺”,大到受害人数和涉案金额都破日本记录的“和牛委托诈欺”;旧到已经成为笑柄的“是我是我诈欺”,新至刚迎元年的“剧场型诈欺”;种种手法,有的繁复,有的简单;有的要看上好几遍才能明白其原理,有的合上书就可以出门尝试实践;有的手法令人觉得简单得不可思议,有的手法却需查阅相关法律和金融书籍。但它们有个共同点:真实。夏原武本身是个调查记者,在取材上力求尽善尽美,讲述的手法都不是他想象杜撰出来的,而是有着大量现实案例作为原型和基础。为了获取新型诈骗手法的资料,夏原武曾在香港、台湾采访调查,甚至被当地的黑道抓起来禁锢;另一位作者黑丸也说过,她和夏原武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夏原武就介绍了几位作民间信贷的人士给黑丸认识,希望对黑丸的创作有所帮助。其中,还有一名作赃物买卖的,他深沉的眼睛给当时年仅23岁,还是个刚出道的小姑娘的黑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丸坦诚,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参考性。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nke3ij30de0dl4br.jpg 桂木复杂深沉的眼神,是不是参考了那位赃物商呢? 真实的手法,翔实的材料,给读者介绍了一个以前闻所未闻的世界。读者能从中认识到,诈骗离自己有多近。 形形**的案件里,最具代表性的是“和牛委托诈欺”。“和牛委托诈欺”是《诈欺猎人》第二部《新·诈欺猎人》第15卷开始的篇章,原型取自“安愚乐牧场”事件。2011年,安愚乐牧场突然宣布破产,一个惊天大案才就此暴露。该事件是目前为止日本最大的诈骗事件,涉案金额达4300亿日元,远超之前的top1 “丰田商事事件”的两千亿。波及人数更是超过丰田商事的三万人,达到七万三千人,每1700名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该事件的受害者。讽刺的是,因为规模巨大,警方直到两年以后,2013年才正式宣布安愚乐牧场是骗子公司。而早在事件败露的2011年当年,夏原武就访问了安愚乐牧场被害人对策律师团团长、律师纪藤正树,获取了珍贵的资料。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p5s9bj30lu0gx181.jpg 二人合照 2012年,彼时人们在大众媒体上还只能看到些安愚乐牧场的、无关痛痒的新闻;而一股暗流则在悄悄的涌动——《新·诈欺猎人》开始了“日之浦青空牧场”的故事,这自然是安愚乐牧场的化名。故事里,处处体现着夏原武和纪藤律师的讨论,抽丝剥茧,为读者揭开了钱权交织的厚纱。 如,这案子的特殊性——储蓄性大于投资性。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potjsj30hu0d00xo.jpg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qers2j309h08h406.jpg 牧场饲养和牛不得要领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qyzmrj30lj0a6jvp.jpg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ru6ohj30i30brjxd.jpg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sfg8yj30it0f7gss.jpg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tfenhj30hj0a6jwq.jpg 宣传手法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u41c7j30kw0aiaf8.jpg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vrgvbj305x0aqmy5.jpg 日本民主党海江田万里涉案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v7lpmj30ib0dmq75.jpg 我一直认为,漫画不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学。漫画中的散文,有《横滨购物纪行》;漫画中的诗歌,有《银河铁道999》,而《诈欺猎人》,就是漫画中的纪实文学。某一卷末尾,夏原武也留下了如此触目惊心的话。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gwdw57j306d0cxtbd.jpg 大概,《诈欺猎人》里就有夏原武想告诉读者的现实。 四:人物塑造 4.1:主要角色 多年前,有人提出了这么个观点:日漫就是卖角色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自认为发现了日漫的本质,把这当做日漫(甚至动漫)低俗、低劣、幼稚、无聊、没营养的论据。这种观点曾红极一时。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公平的。所谓日漫(动漫)卖角色,实质上和文学、影视中的塑造人物并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不妨想想:提到《水浒传》,是不是就想到了武松鲁智深宋江?提到《无间道》,是不是就想到了刘德华的刘建明、梁朝伟的陈永仁;其他,诸如《西游记》的孙大圣,《天龙八部》的三兄弟,也不外如是。创作,塑造人物是最重要的。动漫上的创作,并不例外。 当然,近些年来的萌肉风气日盛,塑造一个丰满的形象,似乎已经不重要了;现在流行的做法,我只看到一个外表可爱,而浑身贴满名为“属性”的标签的角色粉墨登场,时不时像发情的雄孔雀开屏,展示着身上的标签。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堕落,一种悲哀。 《诈欺猎人》的人物塑造非常好。《诈欺猎人》可以说是一部群像剧,不但主要角色形象丰满,间中又有细节衬托,使心理刻画入木三分。每个章节过场的诈欺案受害人的焦虑与无助、诈欺师的磨刀霍霍也是活灵活现,体现了夏原武阅人之丰和取材之细。下面,就让我评判一二。 黑崎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28r8lj307808awg0.jpg 曾经是诈欺案的受害者,因此而家破人亡,但之后黑崎居然作了诈欺师,并且成了狩猎“白鹭”的黑鹭。但黑崎却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赎罪,或者说,让心里,好受点。黑崎制裁了多少只白鹭,但这不过只能稍稍弥补他内心的空虚。他过去从没为家人做点什么,现在,狩猎白鹭是他唯一能为死去的家人们作的了。但黑崎也明白,成为了诈欺师的自己,就是对家人们最大的背叛,所以他生活里处处有自虐的迹象,甚至,一个劲的抵触他人的好意。黑崎看透了人情冷暖,但最终,还是个人,还是个年轻人,还是个想回家的年轻人。黑崎是上上人物。 吉川冰柱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3izfnj306706w0tn.jpg 黑崎对谁都戴着面具,但是对着冰柱,他却能显露真我。冰柱是照进黑崎漆黑内心的一束光,尽管微不足道,但黑崎的心里慢慢感受到光的温暖,尽管他一直不承认。在这段感情中,冰柱一直是主动的。她的小小心愿,也只是让黑崎知道,还有个人在关心着他,还有人在想念着他,不管黑崎在哪里,甚至,死在哪里。此段告白之苦涩,有情人心里口里自知矣。所幸,倦飞的黑鹭最终必将停留栖息于冰柱之上。冰柱是上上人物。 桂木敏夫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2vie7j30bw0atago.jpg “我就在这里”是桂木老爹对黑崎的永远的承诺,简单一句话,给当初刚刚家破人亡的黑崎有了活下去的目标。面对黑崎这么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孩子,桂木老爹从来坦坦荡荡,不闪不躲。百年树人,但桂木五年以来栽培黑崎,心中完全明白,日后不免死于黑崎之手。但黑崎有事,桂木向来大包大揽,保他周全,生死仇亡,在桂木眼里好似过眼云烟。人中龙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桂木是上上人物。 早濑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1ri1sj30a609odix.jpg 桂木的保镖早濑的戏份不能说少,但作用委实不大。其个性沉默寡言,并不十分突出。不过,早濑曾指出,桂木对于黑崎的偏爱,源于“对黑崎的人生有所亏欠”,纵观全篇,此可谓一针见血。仅此一节可见其心性智慧,可列上中人物。 白石阳一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5gsfsj30au0b8wjv.jpg 从白石的外形、经历等方面来看,白石阳一应该是夏原武在作品里的化身,和罗琳之于赫敏一样。白石行为处事,颇有些前辈高人之感,无往不利,经手的都是数目上亿的大案。然多智近妖,令人有点喜欢不起来。白石是上上人物。 小黑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4ws7ej30fc09y43q.jpg 九品论人的不少,但论到了宠物猫的,恐怕这还破天荒是头一遭吧?小黑是黑崎从无良宠物店里带回来的,黑崎的伴侣。尽管受到全屋人的宠爱,冰柱更是照顾备至,但小黑的地方还是黑崎的房间,黑崎的床头,小黑一定会回到那里,此一幕绝倒。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4jfrej30cn0b2dl6.jpg 小黑是一只可爱的上上猫咪。 神志明将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677vrj30is0g7ah1.jpg 神志明警部补是一个被浪费的人物,在《诈欺猎人》的世界里他处处碰壁,徒劳无功,非他之过,实乃作者命不在神志明。神志明是中上人物。 鹰宫辉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m7cicpj30b60b0goo.jpg 鹰宫是个管说不管做的温室花朵,本以为能有什么惊人之举掣肘黑崎,到头来也只敢磨磨嘴皮,遇到事情立刻惊慌失措,大失风度,贻笑大方。鹰宫辉这种人,现实里不知道有多少。鹰宫辉是中中人物。 4.2:受害人与加害者 《诈欺猎人》对于受害者心理的刻画,有很大的警示作用。“我不会被骗”、“我怎么会被骗呢?”这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是大多数受害者的心态,甚至不少受害者,连“骗”这种事,都没有想过。在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他们肯定能通过电视、报纸上接触过类似案例。但一方面,新闻报导实际很有限,关键手法很少详细报导;加上为了新闻的趣味性,很多报导都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把受害者塑造成头脑简单的白痴笨蛋,而毫不考虑受害人当时的环境和骗子的手段和话术的作用;并且,都市传说、甚至是一些科普节目当中,出现了用根本不存在的“**”、“迷魂粉”来“控制”受害人的桥段;这种不负责任的报导让观众对骗更加不放心上。另一方面,受害者本身也缺乏相关知识,例如高利贷诈欺里的受害者,往往连利率都不会算,甚至对利率的高低毫无概念。并且,受害者往往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好人”,毫无心防,对陌生人也完全信任,毫不怀疑——但是,被亲戚朋友出卖的人都不计其数,何况陌生人。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u9f90ij30io0c8n8j.jpg 再者,部分受害者就算有所怀疑也会抱着侥幸心理自欺欺人。这时候的受害者就好像一个快要输光的赌徒,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只好赌自己并没有受骗,当然到了最后,也只有输光。 http://wx1.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ua3p94j30g20bhdjl.jpg 而骗子对受害者是毫无怜悯的。他们心里想着是“为什么你要被骗?”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uds5y6j30em06otdm.jpg 他们自诩为捕食者,毫不留情的啄食猎物。他们所倚靠的关键因素,就是自身的知识,比如,在“诉讼诈欺”里,合同要怎么写才能误导对方,又要怎么利用法律条款的漏洞“控告”受害者,这些不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是根本想不到、做不到的。然而,知识是把双刃剑。他们可能从来都想不到,最终还是要栽在自己的能耐上。黑崎的狩猎里,往往会使用以牙还牙的手法,把恶果送回到加害者手里。为受害者、为读者,出一口气。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ufsmf5j30gf0gt1by.jpg 五:作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论述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这部作品上,是教科书般的体现:因为诈骗层出不穷的存在,催生了《诈欺猎人》这部作品。而《诈欺猎人》这样的、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作品,普及了反诈骗知识,一定程度上减少诈骗案,又是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的表现,也是文化能动的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体现。 但是,国人其实很少意识到,“漫画”也是一种文化。跟风把动漫斥之为“亚文化”进而不屑一顾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悲哀的是,其中甚至有很多是动漫爱好者。这种提法的害处主要在于,否定了动漫(和其他被称为亚文化的)具有的内涵和积极的社会作用,而单纯把动漫(和其他被称为亚文化的)视为消遣、娱乐,甚至不分原由打成怪癖、不良嗜好。并且,在发生负面事件的时候,无限放大凶手这方面的倾向,哪怕和案件本身毫无关系。2015年,部分媒体在报道台湾地铁杀人案的凶手、造成四人死亡的郑捷时,就有意无意地强调“郑捷是游戏宅男”“死刑前还想看《海贼王》”,尽管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郑捷在漫画和游戏上的爱好和事件本身有关。 下面,我将论《诈欺猎人》这部作品对现实的意义。 5.1法律思考 《诈欺猎人》和《怪医黑杰克》在某些方面其实很相似:在法律意义上,主角做的,其实是非法的事情。法律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准则,而是废纸。他们不相信法律,不信任法律。黑崎尤甚,他甚至会去利用法律、玩弄法律。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oxdr4j30cn083dg3.jpg 怪医黑杰克 曾有律师朋友说过:如果人类真的只能在道德与法律当中选择一个,那么,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法律。其实我很同意这句话,但是现在我也有了质疑:法律真的那么万能吗?其实,我们相信法律、敬畏法律,是因为我们坚信法律能保护自己。就算不幸受害,我们也能依靠法律这座靠山,求得公义。但是,倘若有一天,我们发现,法律不能保护我们呢?法律还真的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吗?那么,法律真会有如此疏漏不?有啊!于欢案还没过去,聂树斌也才刚刚瞑目啊! 在这方面上,夏原武其实是偏激的。长年深入黑灰色地带调查,被法律背叛的人。他看得太多,尤其是诈欺案。作品中、现实里,都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就算骗子被抓住了,被害人也很难挽回损失。作品里提到,日本组织犯罪处罚法新通过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该项法律修正,使得没收不法所得、并且返还给受害人成为了可能。但在黑崎看来,该项法律简直漏洞百出——不说别的,对于懂得操作的人来说,要把不法行为得到的黑钱漂白,根本易如反掌!法律一直是扮演追逐的角色,却永远赶不上犯罪的脚步。 不过,夏原武并不是完全对法律失望。在《诈欺猎人》的最后,留下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在我遇到的无数诈骗受害者中,多的是要求我“拿回被骗的钱,让那个骗子被警察抓到”,要求我“不惜用非法手段也要报复那个诈骗犯”的人,——却是一个也没有。受害者都由衷希望,诈骗犯能受到社会公认的“正当惩罚”。他们渴望的公义,是用正当的方式证明诈骗犯是加害人,而自己是受害人。 法律要如何实现公义?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做到的了。倘若有一天,法律真的能实现公义,对于法律的所有质疑,都将不攻自破。 5.2:事件的当事人永远活在事件里。 《诈欺猎人》曾经改编为日剧,但总体上乏善可陈,亏得有原作打底,而保证了下限。但有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件的当事人永远活在事件里。原作里并没有直接点出这句话,但一直在体现这句话。 http://wx3.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13mn7oej30zk0k075k.jpg 不过,看剧的当时,我并没有了解这句话。一直到林森浩案结束的时候,我才逐渐理解:彼时,林森浩死刑已经执行,尸体恐怕业已成灰。看客们的争论也渐渐趋于平静——或者说,趋到了别的事件上了。这个事件,好像已经过去了?但是,事件的当事人呢?黄洋、林森浩两位,已经死在了这个事件中,再也走不出去。而他们的家人呢,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却也还是失去了什么——而且失去了的,再也回不来了。若是事件本身还有什么后续,看客们可能不关心,却一定和当事人们息息相关。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pgknrj30zk0k0wfx.jpg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为这句话再添半句:事件的当事人永远活在事件里,看客们永远活在事件外。 5.3:生活里的防范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转折点。改革构建了适应开放世界的内部结构,对外开放则是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正式一步。改革开放是伟大的进程,通过对外交流,中国与外国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政治、经济、文化、都因此获得了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好的、正面的、积极意义的交流;台面下,异色的、负面的也在交融,其中,就有诈欺手法。近几年来,我发现很多流行于外国的诈欺手法见诸报纸,甚至有一些还在国内进化出了变种。下面取几个例子详细说明。 5.3.1:是我是我诈欺、双重诈欺。 “是我是我诈欺”得名于这种方式最初是由最简单的打电话给受害者,进行诸如“是我啦,我开车撞到人了,借我多少多少钱,我现在走不开叫朋友去哪里哪里拿”等模式的对话,以此来骗取金钱。这种诈骗方式在21世纪年初期就已经席卷全日本;2004年,此类诈欺案的涉案金额超过150亿日元,此类手法的受害者不但没有因新闻曝光而逐年减少,反而发展出了诸如“剧场型”、“恐吓型”等诸多变种,而使受害者于金额逐年增加。为此,《诈欺猎人》在2005年2月推出了紧急企划,以增刊号的形式发表了《是我是我诈欺完全解析》(中文单行本收录于第六卷最后),详细剖析了“是我是我诈欺”的背景、模式并针对该种手法给出了防范建议。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suzjmj30a209578t.jpg 夏原武指出,以诈欺手段来说,是我是我诈欺是最不入流的方法。因为该种方法实际上是由地下钱庄业者想出来的,一开始是以虚构债权或者网络交友见面后才发现是收费服务(类似强买强卖)等借口,以电子邮件或者电话进行胁迫。比起诈欺来说,更偏向于恐吓勒索。因此,在诈骗手段中,技术含量实在太低,因此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实际上,国内这种手法的主要受害者也是以老太太、学生等心防较为薄弱的人群,在许多新闻评论中,视此为“智商筛选机”。此类手法的横行,是银行金融业以及通讯行业发展的副产品:日渐发达的通讯业使得获取能隐藏身份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变得容易、银行业的发展金钱转账也变得简单许多。 解析的最后,夏原武说这种案件实在不入流,没有多少深入挖掘的价值,暂不打算让黑崎吞吃此类白鹭。但是后来,随着“是我是我诈欺”的发展日趋繁复,夏原武在“双重诈欺”(指对已经受骗的受害者再一次进行诈骗)、“剧场型诈欺”(是我是我诈欺进化版,不再是单一人假冒被害者亲友,改由多个人假冒诸如律师与医生、证券或者商品的卖家与买家,一对多地进行诈骗,提高得手几率)等章节里,都引入了“是我是我诈欺”或者其变种。 5.3.2:M资金诈欺 M资金诈欺的特征是紧跟时代潮流,让被害者认为“真的有这么一笔见不得光的巨大财富也不奇怪”,作品中,骗子选择了以“ODA还流资金”为幌子。ODA就是政府开发援助金,一般指发达国家支援发展中国家建设发展的优惠贷款或者赠款。作为发达国家,日本每年自然会有ODA的预算编列,那么,编列的钱,是否都用于当地的建设呢?会不会有要员、贵胄等拿了回扣性质的“还流资金”呢?政治上的脏钱还少了吗?ODA有回扣有什么奇怪的?骗子利用的,正是这种心理。 在我看来,M资金诈欺和经典尼日利亚王子骗局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假冒手握巨额财富的王公贵族,许以高额回报要求被害者给予手续费等方式。不同的是,尼日利亚王子以电子邮件为手段,目标是普罗大众;而M资金诈欺,则敢于与被害者进行会面,目标则精确狙击具一定规模的公司企业。实际上,此类手法中,最讲求的正是门面。“贵族人物拥有的”豪宅(实际上是租的),豪车(同)是最基本的东西;有些时候,骗子具有的身份,居然是真的!例如,作品中,设局的七名白鹭当中,有的是大公司的要职人员(实际上已经离职)、有的是国际友好团体负责人(实际上是个空壳团体)、有的是政治家秘书(实际上也早就离职了),甚至,还有一位真正的外国大使馆职员(小国大使馆的职员可以比较轻易地用钱收买,在大使不在的时候才请受害人到大使馆会面)。并且,在会面当时,扮演贵族身份的首脑还会说一些大而无当的套话,在气势上彻底打破受害者心防。总之——能多高大上就多高大上,只要能让被害人相信这是真的。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r7sxoj30le0grqmg.jpg 国内也出现过类似案子,但是准备工作则简陋得多,打的幌子更没有这么“潮”。因此,锁定的目标人群标准自然也只能降低。2013年,7名骗子成立了投资公司,女首脑王英兰假冒清朝公主,自称拥有被冻结上千亿的清朝皇室财富。用假冒的公主服饰、假金条、假美钞等道具骗取了6位60岁以上老人572万元,借口当然是“用于解冻的手续费”。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s3n91j30hs0bu757.jpg 5.3.3:高利贷诈欺 高利贷诈欺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我自己总结的,其实作品里并没有这个词。但作品里有一类手法,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在被害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让被害人陷入高利贷的陷阱,因此我称之为高利贷诈欺。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两个手法。 a:租赁诈欺:此类手法的受害者本身就已经是债台高筑的多重债务人,已经没有办法正规地从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借到钱。此时,骗子会向受害者建议一个偏门的手法:从钟表店内借一支高价名表,拿到当铺里去典当,从而获取借款。为了获取被害人信任,骗子还会大方地垫付了押金(保证金)及名表首期租金。从当铺拿到钱后,骗子自然会取回垫付的钱。而被害人还能剩下不少钱来周转,完全没发觉自己已经落入了陷阱。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ulz9xj307108qgnr.jpg 假设名表定价240万(日元,下同),一年租金至少是定价的二成,就是48万,每月4万;当铺的利息假设是每月1万;那么相当于那笔借款,每月光利息就5万,一年就是60万。而一支名表,被害人最多敢向当铺借50万。所以,为了了结这笔新债务,前前后后连本带利要付出110万元,年利率超过120%。是彻头彻尾的高利贷陷阱。而且,被害人不知道,典当的名表实际上是不值钱的高仿货,钟表店、当铺都是骗子的同伙!接下来,他们会以“定期检查”等借口,要求被害人把手表拿回钟表店。把租借的东西擅自典当构成侵权罪,被害人不得不再凑一笔钱来赎回手表,又落入了四处借钱的恶性循环。接下来,还有以失窃为借口的骗保戏码,和高利贷无直接关系,就不详细说明了。 b:信用卡变现诈欺:在日本,信用卡变现曾经是很简单的事。卡主购买变现率高的商品,如购物卡、新干线的回数券等,再把商品八折卖给票券商,变现率约8成。但2010年6月,贷款业法修订后,年收入不高的人借钱变得困难,而且借款额度还不能高于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并且,信用卡公司原则上再不许刷卡购买票券。在这个背景下,信用卡变现业者推出了新的变现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急需用钱的人,用信用卡向信用卡变现业者购买“商品”(实际上商品是一文不值的东西,常用的就是玩具戒指)。付费后,扣除了手续费的现金会转进持卡人的户头。这种方法的高明之处在于,无论如何,业者一定能拿到钱,毕竟持卡人无法还钱麻烦的是信用卡公司。但是,若急需用钱的是家庭主妇或者自由业一类并没有年收入的人呢?新法令通过后,他们无法再办新卡,该怎么办呢?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0zup4gjj30ho0ab0xl.jpg 这种手法的骗子正是恶质的信用卡变现业者。他们会向没有办卡资格被害人提供特殊的“服务”。让被害人成为他掌控的幽灵公司(纸面公司)的员工,给被害人开具薪资证明,让被害人能再次申请新的信用卡,接下来就是重复前文所述的变现手法。但是,用这个方法的话,手续费极为高昂。假设被害人假消费30万,拿到手的只有12万。但是,被害人往往还在为自己能顺利拿到钱而庆幸,甚至感谢骗子的帮助。 实际上,这种手法是预扣利息的做法。通常借钱时利息是在事后加算一并归还,但是这种方法却是要先预扣。信用卡还款期限最长60天,换言之,被害人两个月就被拿走了相当于本金的60%的利息,月利率达30%,换算成年利率就是360%,完全是地下钱庄的利率。并且,被害者的行为并不是简单地钻漏洞。和信用卡公司签约的不是变现业者,而是被害人。被害人用伪造的薪资证明来签约,在法律上已经构成了伪造文书罪。 高利贷诈欺在国内的表现,最典型的就是近几年来,各种借贷平台、校园贷平台、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叫作裸条借贷,简称裸贷。这种方式专门针对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借款人被要求提供一张持身份证的全裸照作为抵押,来借取几千到上万的钱款,利率可达每周30%,而且往往是复利计算(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贷款人声称,若是借方不按时还款,他们就将发布裸照给借款人父母、亲友、甚至在网上散布。其中,还会以种种的名目收取手续费,手续费甚至可达借款数额的10%-20%。 然而,这种借贷关系从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借贷关系中的抵押物品,在借贷结束后,是要原物归还的。而裸照这种东西,请问怎么原物归还?难道是你在QQ上发给我,还款后我在QQ上发还给你?行吗?所以,不管借款人还不还钱,抵押物都不可能还回来了,换句话说就是,就算按期还钱了,债权人也一样可以把照片放到网上去啊。其实,抵押物本就不是简单的一张裸照,而是贞操、名誉一类根本没办法归还的东西。所以借贷关系从一开始,就不成立。再者,裸条借贷的利率着实惊人。周利率30%,以单利计算,换算成年利率超过1500%,也就是一年后利息就超过本金的15倍;以复利计算,换算成年利率更是达到可怕的84149938.68%,也就是说,哪怕只借1块钱,一年后就要还超过80万元。而所谓的手续费,其实就是预扣部分利息,如果再算上这部分利息的话,利率就会更为惊人。 这种高昂的利息,一般的大学生根本无力负担,欠缴、迟缴才是常态。由于利息远高于法律限制要求,债权人根本不可能以正当手段回收债务。这时候,债权人就会动用“催客”来追债。催客实际上就是讨债公司,在信息发达的现在,催客也有类似于滴滴打车、外卖平台的“接单平台,甚至还可以“就近接单”。催客若成功回收债款,会得到债款二到三成的报酬。尽管债权人出于安全、降低风险的考虑,会“告诫”催客们不要违背法律,甚至会“建议”催客看看法律方面的书籍,掌握做事的尺度,不要触线;但在催债的过程中,暴力实际上不可避免。电话轰炸、威胁散布裸照、催债告示等手段如家常便饭。若要上门催债,催客还会以纹身、金项链等暗示自己是“黑社会”来慑服讨债对象;而喇叭、棍棒家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对讨债对象的心理和身体上都采用了暴力。 而等到借款人被债务彻底压垮后,债权人还有多种方法收回贷款。比如,其一是威胁借款人的父母,向借款人的父母发送借款人的裸照等作为威胁;其二是威逼利诱借款人去从事**、卖处、包养等**易赚取金钱;其三则是威逼借款人在女生宿舍、女生更衣室、女生厕所一类的隐私场所偷拍,类似于“传销找下家(下一个受害者)”的行为。 其实,校园贷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度过校园生活、更早的进行创业尝试,其中确乎也有很多是低利率的合法贷款。但是,类似于“裸贷”的恶质高利贷混杂其中,已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或者因为创业需要资金、或者因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需要挥霍,加上此类借款平台借款相当容易,而深陷债务泥沼,有些人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2017年4月,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在校女学生如梦(化名)就因为不堪债务压力而自杀,其债务总金额不详,但仅在一家借款平台上就有257笔借款,总数达570985元,其中尚有56455.33元未还清;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学生郑某因负担沉迷赌博彩票、而在网络平台大量借贷,欠下数十万债务,因而选择跳楼自杀。这样的例子两年来不断见诸报纸。有数据显示,在2016年,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而在网络平台获取贷款只需要提供少许个人资料,如个人身份证号,所在院校、入学年份、学号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往往在借钱后才会发现原来利息、手续费如此高昂,而此时,他们已成了待宰羔羊。有的大学生不得不饮鸩止渴,以借钱还贷的方式周转一时,但最终还是不免要被债务压垮。虽然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通过设立对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机制和应对校园贷的处置机制等手段防范校园贷对学生的危害。但说到底,该通知只能算是一个建议性质的文件,并没有强制力,具体执行上更是模糊不清,对学生来说连增加一道防线都说不上;对于校园贷业者来说,更是毫无约束力——总而言之,和一纸空文无异。 六:冰柱纪 最后,我想谈谈女主角,吉川冰柱。 冰柱作为女主角,着实有些憋屈。戏份上,她还不如桂木、神志明这些配角;因为电视剧的改编刻画失败,很多通过电视剧而关注漫画的读者也非常不喜欢她,让她承受了很多本不该承受的谩骂和批评。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157z655j30dm08674d.jpg 日剧版扮演者:堀北真希 但是,在这部背景和故事都显露出残酷与冰冷的作品里,冰柱的存在让人感到一丝温暖。也许正因为冰柱很清楚,一个立志作检察官的学生和一个诈欺师,是很难有结果的。所以冰柱对黑崎的爱,是非常纯粹的,无所求的。“就算我当上了检察官,或者你被警察抓了,又或者是你,在很远的地方死了,也一样。我只希望你能够记住,在这世上,有个人一直把你放在心上。”这是最温暖的话语。特立独行的黑鹭冷冻的心,慢慢被融化了。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154fq5jj30gv0es4ci.jpg 在这段感情里,冰柱一直是主动的。而黑崎却是抗拒的。身背血海深仇的黑崎,抗拒着家庭,抗拒拥有家庭。直到有一次,黑崎眼看大仇得报,但最终落空。巨大的挫败感让黑崎失控了。面对着濒临崩溃的黑崎,冰柱什么也没说,仅仅是抱紧黑崎。黑崎终于不再抗拒,像个孩子一样,靠在冰柱身上。冰柱的爱确实就像母亲一样,纯粹,无所求,温暖。 http://wx2.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155i91ej30iq0cgtir.jpg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gy1ffe156lvd3j30i40feqbe.jpg 后来的黑崎,终于不再像刺猬一样抗拒,对冰柱的感情也慢慢显露出来,冰柱受伤了黑崎狠狠报复,冰柱有危险了黑崎冒险亲自现身救人。但是,正式回应,却一直到了临近结局的时候。彼时黑崎马上就要逃往外国,前途未卜。“你以前跟我说,假如有朝一日我金盆洗手,遇到一个愿意接纳我所有过往的人,也许我就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去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原本我只觉得那种话不过是小屁孩的痴人说梦,因为那根本就不可能,我也没想要那样的未来。可是,假如,假如太阳从西边出来,我这种人也配得到那样的人生,那么,我会想要你跟我一起过。保重咯,冰柱。”、 http://wx4.sinaimg.cn/mw690/0069qPDCly9ffe1kc3j0lj31120rtk83.jpg “我知道再会飞的鸟儿,也有疲累的时候。迟早,他也会厌倦,厌倦在黑夜中不停地飞翔,而决定收起翅膀,找棵树,落下来休息。”这是冰柱的期待,还是一样的纯粹,不愧是冰柱,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女性。 七:结语 其实,《诈欺猎人》在日本,2014年就完结了。中文版迟到了三年,终于在2017年2月中完结了。同年3月,我的《诈欺猎人》完结了。现在,我又迎来了一次完结。 在写作的期间,辱母案、校园贷等新闻,可谓纷纷扬扬。我想把我对这些案件的一些思考,也一起呈现出来。本来是想简单地写篇图文并茂的漫评,但写着写着,越来越像论文,越写越长。索性就比照论文的格式分章分节。虽然我知道,这样看的人,只会更少。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里,漫画的内涵价值只会越来越难获得认同。 但是我就是不服。
  16. 我这题目,是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婚姻观、历史观等词汇中类推、生造出来的,是想谈谈推理漫画作品《神通小侦探》(QED证明终了)和《CMB森罗博物馆事件目录》的作者加藤元浩对【复仇】这一主题的看法。恰逢《CMB森罗博物馆》完结,就把此文当做纪念吧。 在政治上讲秩序、国际上讲和平、经济上讲安定、社会上讲法制、道德上讲仁爱的现在,“复仇”这个词,看起来很不和谐。在推理漫画里也是如此,推理作品中,犯案的动机无论在杀人故事上还是案情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复仇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理由,从各位作者对复仇的处理上,可以窥见他们对复仇的态度。 然而不管是最出名的柯南,还是号称最专业的金田一,都对复仇持或多或少的否定态度。 金田一前期的案件里的复仇案,经常的结局是,凶手自杀了,死前还得忏悔一番。 典型如,《事件簿》第20卷的《墓场岛杀人事件》里,凶手自杀时还后悔,表示应该放弃复仇。 而在《事件簿》第一二卷的跨卷案件《歌剧院杀人事件》,金田一甚至给某个事件做了如下定性 *事件说明见附1 柯南里面,最为人熟知的,大概是这段正义·勇气的论点。 *动机详情见附2 从上可以非常明白的看出《柯南》和《金田一》的态度,他们都是把宽恕视为理所当然,旗帜鲜明的反对复仇。这其实比很多港剧更加空洞。港剧目前有个风气,就是极端的强调“法律”,强调法律,应该寄希望于法律寻求公道。 在一片宽恕与法制的和谐环境里,加藤元浩的声音显得刺耳。对比起金田一大声呵斥“你报仇错了”、小兰指责“你怎么能用勇气来形容杀人”,《神通小侦探》第21卷的《连接起来的腰带》中,凶手很冷静淡定的拍开上来扯住他衣领的受害人儿子的手 冷静淡定的叙述了他的杀人动机*见附3 最后,还非常冷静的说出了这样的话 他的态度是如此的无可辩驳,仿佛他做的,是一件天公地道的事,正正当当。 其实,这个案子里他为了隐秘罪行有杀害无辜灭口的行径。并且其实和死者的仇恨并不是血仇,往大了说,是骗去身家;往小了说,是母亲被羞辱嘲笑。进一步分析,“大的原因”上他反而接受了母亲的劝说,“还回去了”;反而是“小的原因”最终成了杀机。而在整个过程里,他其实非常的冷静,一直等到三年后母亲去世才着手进行报复计划,化名进仇人公司任职多年,静静等待机会。 但是,明明是这么偏执甚至偏激的行为,加藤元浩却没有给予严厉的批判,反而着重塑造他的堂堂正正,谈及母亲的时候,更令人悲从中来。这固然与加藤元浩重视孝道与亲子有关,但更能说明他对复仇的某些看法。 个人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加藤元浩代表作,即《神通小侦探》、《C.M.B.森罗博物馆之事件目录》,截至2020年9月,已出版的东立中文版总共有88本,合计约200个故事。其中约有12个故事涉及“复仇”——包括私仇和国仇;还有大约10个是防卫、预防型犯罪,也就是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在出现自己不愿看到的后果前,抢先一步下手。而这些案子里,无论是主角还是作者的态度,基本上都没有对嫌疑人有过多的指责和苛责,反而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其的体谅和理解。相对于动辄让犯人跪地忏悔乃至自杀的做法,加藤元浩的态度更能看出不置可否乃至肯定。 相对的,对动机为名利的“利益性”犯罪中,则就会有强烈的批判和指责,比如下面这个。 取自《C.M.B.森罗博物馆之事件目录》OP.93。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了加藤元浩对复仇如此的宽容? 加藤元浩的笔下,最偏激、最黑暗的复仇,要数46卷收录的《巡礼》。 https://manhua.dmzj.com/stxzt/32097.shtml#@page=103 《巡礼》是一个结构十分精巧,但异常骇人的故事。我希望在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先点击上面的链接看完,再看下去。因为我接下来必然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概括,这会破坏其结构,毕竟这里说的是推理悬疑故事,被剧透的话会极大影响阅读体验。 巡礼,核心上是讲述了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雨水慈,在心爱的妻子不幸因为抢劫被杀后的行为。罪犯远逃海外,最终在当时的法属印支半岛被捕,并在当地被审判。但离奇的是,曾因为妻子被害而自杀的丈夫,在凶手极有可能被判处极刑的情况下,居然在法庭上居然为犯人求情,并因此让犯人获得了无期徒刑的宽待。 之后数十年内,这位鳏夫雨水慈古怪诡异的行径一直为其他人所不解,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慢慢揭示其中的谜团。 中间过程不多赘述,只说结果:雨水慈因为长期被憎恨所折磨,自己都承认,已经变成了一个怪物,单纯的对仇人肉体毁灭已无法满足他。他的做法是,为犯人山井清明求情,但是,回过头来,又以同样的手法杀害山井清明最爱的妹妹,并且通过信件通知了狱中的山井——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以眼还眼,甚至可以说是真正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杀了我的亲人,我不杀你,我杀你的亲人!充分而等价的把自己经受的痛苦疫病一样的传染给仇人。成功地把山井变成自己的同类——漫画中用了一个略带讽刺意味的词——“能够互相理解痛苦的[有同样想法的]人” 最终,山井被压垮了。 因为是引用到【复仇观】的文章里作例子,在这个语境下是多少能得到提示的,或许有更多的人能猜到雨水的行为并不是慈爱。但我还是想问一句,事件的真相,有没有骇到你? 更为令人惊骇的是,雨水是在完成危险的长途步行后再执行这个恐怖的杀人计划的,这可以说明他犯罪时的状态是相当的理性,他是否已经接近、甚至就是法学里理想模型里的“理性犯罪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所谓的“超越人类智慧的慈爱”,结合真相,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 “杀了他也无法如何如何”这种句式。似乎是废死派经常用的?放在这里看呢? 你的命,要来清偿罪过 背后的真意让人毛骨悚然。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后面的真相,只单纯字面意思看的大概和下面这玩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事件的最后,也留下了让人无言深思的一句话。几十年过去了,相关者都死了,一切都俱往矣,一切都成为了历史。那么,在今天,该怎么看待雨水慈的行为呢?是难以原谅呢?还是能认同呢? 而这句话,或许更加点题 但也有新的问题,这个魔道,指的是什么呢? 个人的理解,就是复仇的正当性,乃至对法律的质疑。数百年以来,人类逐步确立了现代的法制与法律观念。守法的观念,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而雨水慈的行为,则是对法律的彻底质疑与否定,但是他的行为,彻底的贯彻了人类观念里最原始最传统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是,如此就能认同吗?如果认同雨水慈,等同于否认了法律与秩序,社会会崩溃的。从这个意义来说,魔道,名副其实。 或许这个问题也接近了魔道:假如你,假如在读这篇文章的你遇到类似的事情、当你的亲人被害死的时候,你能保证绝对不会走上雨水慈的巡礼之路吗? 但我们也要想到,为什么在崇尚法制的现在,复仇会被抬起来呢?加藤元浩在《CMB森罗博物馆》37卷《OP.121:棕榈树图案硬币》 中指出了法律和复仇的关系:法律是从复仇中衍生的。典型就是法谟拉比法典里的名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报复的规则,也就是不允许没有限度的报复。报复在过去,是一定要做的事。原谅仇人会导致社会混乱,所以一定要给予犯错的人处罚。但是,冤冤相报下去,势必会因为互相报复而导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以才会制定谁可以在何种范围内进行报复的【法律】。为了避免误伤无辜,又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调查机关,确认犯罪的真假是非。一直到了现在的形式,也就是禁止报复,改为由国家调查犯罪并施以刑法的制度。将报复的形式修正到了最好,也就是现在的刑法。 也就是说,加藤元浩也清楚的知道,现代,人们是把复仇的期待寄托于国家与法律,希望国家与法律给予他们公道。并且同时也指出并承认,若私刑、复仇泛滥,社会是会无序化,后果不堪设想。 但如果国家法律做不到呢?法律如果背叛了民众,背叛了受害者的期待呢? 我想起了一个人,小说人物,武松。 武松的复仇,一开始也是相当尊重律法的。带了证人(仵作何九叔和带武大郎捉奸的郓哥)证物(武大郎酥黑的骨殖与西门庆买通何九的银两),去县衙告官。结果呢,官府早就被西门庆银子买通了,任凭武松铁证如山,一番花言巧语(*见附4)就敷衍过去了。武松自此才放弃了走官府,而是自己寻求自己的正义,手刃潘金莲西门庆。否则武大郎,死了,真的是白死。武松其人,有些许关于滥杀无辜的争议,但为武大郎报仇一事,却几无争议。 日本纪实性漫画《诈欺猎人》里,也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在最后又加上了一句更为沉重的话: 被法律所背叛的人,是很难再相信法律的。 “以社会正当方法给予制裁”当然是人的首选,但如果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你是就这么算了,还是会选择“不正当的方法”也要予以制裁?换句话说,如果法律不能回应人们复仇的期待、不能给予人们应得的公道,那么法律就不再值得尊重,不再是道德的底线,只是一个纯粹的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有的时候,甚至会成为犯罪者的保护伞。 而日本,现在就有这种趋势。舆论被少数人把持,大张旗鼓的搞废死。2018年7月,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的邪教教主麻原彰晃以及其他几名邪教骨干被执行死刑,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麻原彰晃早在1995年就因为毒气事件被逮捕,2004年就已经被下了死刑判决,2006年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全案定谳。哪怕从上诉驳回时计算到执行,也已经隔了12年了,可以说,正义的制裁到来本就迟到。然而,法务大臣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抨击、声称他是“杀人犯”。 原来,因为西方思潮影响,日本的废死主义还挺厉害的。过去的司法大臣是废死主义者,而执行死刑,是需要他签字的,他拒绝签字,导致很多死刑无法执行。几个继任者也都不敢签字,怕名声不好。可以说在那段期间,日本几乎是“事实废死”。所以执行了邪教教主死刑的时候废死组织急红了眼——眼看就要多一个废死国家了,岂能在这时候出岔子? 但综合来看,这还是很荒唐。拒绝签字的那些个司法大臣,难道不是渎职?按一般逻辑的理解,案子审判无误,已经宣判,所有法律程序均已完结,那么最后的审查并签字就是职责了。而那些个人,要么因为个人原因,要么怕影响名誉,居然故意拖延。那么,无法提出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反驳提案 用拖延推诿的方式避免履行责任,这绝对属于渎职,那么,有追究他的人吗? 另一方面,堂堂司法大臣,履行自己的责任,按照法律对已经走完整个司法流程的罪犯处刑,居然会影响个人名声?难道日本司法体系的畸形已经到如此地步? 真不巧,似乎还真的这么畸形。例如在《诈欺猎人》里,在表达日本政治献金的时候,有如下说法。 不客气的说,这显然是一条既得利益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加的条款,是日本老人政治的一个映射。在国内,类似的情况,会对行贿人以行贿罪威慑——你老实交代就回家睡觉,不老实交代就上行贿罪大棒。对受贿人,有打击力度比司法机关更为强大的纪委,还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兜底。哪怕是抵死不认账的,也无法逃脱纪律处分。虽然并不是完美无缺,但远非日本这种羸弱的司法可比。 而在法庭旁听题材作品《裁判长》中,审理抢劫杀人案例,居然要证明凶手“怀有杀意”。于是整个法庭宛若一场不好笑的闹剧,大的案情都不说,只一个劲在边角细节里,争论凶手这样握刀是有杀意,那样考虑是没杀意。 或许正是这样扭曲的法律体系环境,会催生福田孝行案那种近似荒谬的辩词? 1999年,日本山口县光世县,时年23岁的主妇本村弥生,与其女,时年不满1岁的夕夏被杀害。弥生甚至在死后遭到性侵犯。四天后,凶手福田孝行被抓获。原来,案发当日,福田孝行乔庄为水管工进入本村家中,意图性侵犯,在遭到死者弥生的激烈反抗后,将其掐死。之后捆绑尸体双手、封住口鼻,进行奸尸。还是个小婴儿的夕夏因哭闹不休,并试图爬向母亲遗体,遭到福田孝行多次重摔,最后也被其勒死。这个案子的证据不想多说,因为连辩护人都无法提出在证据上提出异议,可以说,证据确凿,无法抵赖(否则他们也会抵赖)。 但就是这个证据确凿的案子,足足审了13年,直到2012年才审结,总共历经五次审判。他们到底在扯皮些什么?须知所谓世纪大案“辛普森杀妻案”也不过审了九个月,已经被称为“马拉松式审判”,那么这个案子呢,拉力赛式? 而在这个过程中,荒诞的辩词却层出不穷。例如,辩护律师让福田孝行当庭向死者家属鞠躬道歉,然后就此宣布福田孝行已经有“悔意”应予以轻判。(实际上,后来检方获取的福田孝行信件中,有这样的语句:一隻公狗某一天在路上遇到一隻可愛的母狗,就這樣騎上去……這樣是罪嗎!?”果然悔意。) 但是,最让人惊愕的,大概是大律师安田好弘的一连串辩词。 福田孝行没有强奸——是渴望母爱,想拥抱弥生。 福田孝行不是奸尸——是要把精子注射进死者体内要其复活。 福田孝行不是杀婴——是想不让夕夏哭泣而给她绑蝴蝶结 福田孝行不是藏尸——把尸体放进壁橱是要召唤哆啦a梦来为他解决问题。 ——总之,福田孝行是过失杀人。 这种荒谬的辩词,仅仅是为了让他逃脱死刑。已然与正义、与法律没有关系。或许更大的理由是,福田孝行犯案时时年18岁,按日本法律尚未成年;如果判死刑的话,对日本的废死进程是一个阻碍。 如此软弱无能的国家机器下的司法,足以让人失去信心,犯罪无法遏制,必然数量上升。加藤元浩的复仇观,或许正是这个环境的写照。在正当的渠道上无法充分处罚坏人,社会只能转向必然的自净,也就是社会的私刑、血亲的复仇。福田孝行案中就有报社收到痛斥律师团的信件,还附上子弹,扬言福田孝行若不能被判处死刑,法官都该杀。去年的韩国N号房事件后,有韩国民众不满对性犯罪者的处罚过轻,而自行在网络上组建了“数字监狱”网站,公开性犯罪者的长相、姓名及其他资料。但说穿了也就是个性犯罪者版的百度百科,什么人都能随意编辑,没过多久就频繁出现误伤的情况,甚至有人为自证清白而自杀。 欧美在这方面则已有一个转变的脉络。在早年,阿加莎笔下有大量私刑正义的作品。如出版于193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死者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绑架孩童并且撕票的杀人犯),中,阿加莎也通过波洛之口把凶手比作陪审团和行刑队,并且波洛最终帮助凶手掩盖;《控方证人》里,胖律师的“她处决了他”也说明了阿加莎的态度;而在波洛最后一案中,阿加莎甚至让波洛亲手杀死无法被法律制裁的恶魔。但如今,已经彻底反转了。1974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电影中,波洛尚且对凶手不予置评。而到了2010版,儒雅而富有人格魅力的波洛已经变成了一个在意被愚弄的人,对凶手是歇斯底里的斥之为“可笑的正义、无权审判”。2017版的改编更加煽情可笑,也更加多余,在此不赘述,只简单说波洛的态度依然是“有罪”。个人认为,这种扭曲核心与作者意愿的改编,是非常可耻的。编剧大可自己编一个故事宣扬自己的观念。 2010版 东方快车九十年来的转变,足以看出欧美现在的风气。 其实,平心而论的话,我也认为死刑是迟早要废除的。因为古往今来,确乎有一种刑罚趋于轻的方向。在过去还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现在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以剥夺自由来替代。基本上保留的肉刑,也就剩下死刑了。假以时日,各个条件成熟的话,会有替代刑罚来替代死刑,比如流放远恶外星等。 但是,死刑的废除,是政治的一部分。若死刑废除,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成熟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我们叫一群人去街上喊口号:我们废除死刑吧~就废除了。这简直儿戏。 但是这种口号性的,比游戏还像游戏的政治运动,居然存在于世,而且居然也有作用。日本就是这种喊口号喊晕了的完全忘了自己的现实条件。只是隐约知道,废除死刑,好像很文明?那咱们大日本帝国也要文明啦~这样。 其实进一步说,我认为现在在地球上,废除死刑的,都过于冒进。 但实际上来说,现在的方向,世界范围内不只是激进的废除死刑,还在削减其他刑罚,若是过失犯罪,那么多多少少还有一定道理;但这种现象则多发于主观、恶意性极大的犯罪上。例如上面说过的福田孝行,如果他没有被判处死刑,而是次一等的无期徒刑,其的实际刑期不会超过10年,在大约8年之后就可以假释出狱;中国台湾省梁姓男子在吸毒后37刀砍杀自己的母亲,并将母亲头颅砍下。一审无期,二审无罪,理由是因为喝酒和毒品已经无意识。 ——哦,原来杀人之前要吸毒。 日本男子神作让,是赫赫有名、毫无人性的罪案绫濑水泥案的四名凶手之一的少年C(一说少年B),在1991年因未成年被获得轻判,在案情为参与掳走轮奸一名17岁少女并且囚禁四十多天最终导致死亡的前提下,仅获得不定期有期徒刑5-10年。成年后,又犯下一起监禁伤人案。检方求处70年,最后法官只判了4年,法官给出的理由是:有前科这一点的确间接影响到他改过自新。 ——原来如此,有前科就要轻判。名牌大学毕业的法官大人自己能捋顺法理不? 2016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发生多起伤人袭击案,受害者都是有前科的恋童癖。如第五个受害人,Demarest,在2006年时曾经猥亵还在上幼儿园的幼女,他的刑期为九个月,外加三年左右的所谓“辅导”。而伤人者被抓获后,判处25年有期徒刑。 伤人者名为Vukovich,年幼时曾经遭到继父的多次侵犯,据称,时间长达十年。继父最终因为侵害其他的幼儿被捕,但最终只判处了缓刑,一天牢也没有坐;而他对继子的兽行,则一直无人发觉。无法逃出阴影的Vukovich16岁就逃家流浪,因为盗窃多次被捕。多年来。他一直无法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受性侵的孩子一辈子要活在痛苦的牢笼里,而性侵犯却能很快拥有自由?回过神来的时候,当年无力反抗的幼儿,已经是一个浑身刺青的壮汉。当年在性侵中只能渴望门外冲进来救他的超级英雄,现在,他自己就要去做那个超级英雄。他拿起了铁锤,袭击犯罪过的恋童癖。 事件的结果或许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有意思:“他在接受到了童年PTSD的治疗后。在审判时,他说自己会对犯下的罪负全责,不会再把过错归咎给童年的经历。” 这是什么事?难道受害者连怨恨的权利都没有了吗?这何尝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简直是按头让人宽恕让人“走出阴影”。 但这种强行宽恕的情况,并不少见。 原文 在文艺创作中更不稀奇。和自己杀父母仇人称兄道弟说他最帅的少年漫主角都出现了。某手冢文化赏得奖漫画则更先进了,匠心独运地提出加害者和受害者没有相互理解是恶的根源,所以,让加害者原谅了受害者。对此,我引用加藤元浩的漫画来给予评价 (QED iff 第14话) 说直接点,创作这些人物的作者根本没有经受过痛苦,说不好听的,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这样的人,不假思索的大谈宽恕,只能说是站着的人说话不腰疼,三季蚂蚱没见过冬天,晋惠不知何不食肉糜,最终也只能是止增笑耳。 而加藤元浩,并不是不懂宽恕,不如说正好相反。前面说过的《OP.121:棕榈树图案硬币》,其实不止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宽恕的故事。 这个案子,是玛乌委托森罗调查某个村庄的秘密。这个村庄位处战乱之地,却能在多次战火的摧残下幸存下来,到底是为什么? 但加藤元浩给出的答案,用森罗的话说,就是: 原来,小村落得以存活的秘密,其实就是宽恕一切,绝不报复。哪怕亲人、全家都被杀了,哪怕自己都被杀了……也依然号召宽恕一切。因为,他们无力,他们只能这样活下去。 这句话简直是渗着血泪 惨痛的宽恕,无奈的宽恕,宽恕的痛苦,这大概就是加藤元浩对宽恕的理解和看法了。宽恕是可贵的,也是沉重的,是要带着相当的觉悟。 说复仇始,谈宽恕终,这就是我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 感谢:为我提供专业意见的三位律师。 以及,多个月来的多位审稿者。 杂记若干: 由于已经写了几次关于加藤元浩作品的推介、评论,想来以后已无下笔余地,故把若干条感想、笔记写于此,并无十分完善之论证,权当暴论耳。 1:不知道为什么,看加藤元浩的作品的时候,总隐隐约约觉得有手冢治虫风格。 2:国内科教类动漫创作应多参照加藤元浩作品。国内动漫创作有一条多受诟病,即希望能在动漫中放进知识科普,寓教于乐,《蓝猫淘气三千问》这类就是代表。但是,科普本身不是问题,国内的问题在于手法上的问题极多。如所谓科普,是在结构固定如八股文的系列单元故事内,非常突兀的放进一段所谓科普,实际上几乎看不见创作者的个人理解,简直就是直接从百度百科复制进来的。和故事内容也很少有联系,复制另一个百度百科也未尝不可。加藤元浩的漫画里也多有科普,但其中可见其个人理解及所悟,以及丰富生动的图解。尽管会因此加入个人价值观导向,但无论如何都比单纯复制百度百科好得多。整个故事也会围绕科普内容展开,紧扣主题,密不可分。 但是不幸的是,国内未见效仿,已见抄袭。 另外,实际上,加藤元浩的科普也确实难能可贵,日本不是没有复制百度百科的科普,如寺泽大介的美食漫画,其科普生硬如铁。 3:加藤元浩的作品质量有波动性特征。就是会有一段时间质量不行,而且是连续的不行。然后突然来了一个高质量篇,保持这个质量一段时间,然后又开始不行,循环往复。其实很多单元剧漫画也有这种特征。 4:加藤元浩对证券金融有着强烈的批判。其本人应是偏向实业的。 5:我曾经说过,“金田一是推理漫画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但没想到,加藤元浩居然一步步的,踏过去了。 6:最近一年多,加藤元浩的两部作品都隐隐有一种奇怪的倾向,就是体现出对检察官相当的敌意。《QED iff》目前大约出30话,有这方面体现的至少三话。如第10话,裙带关系上位的检察官做伪证逼得无辜者自杀,第22话,检察官玩弄手段文字游戏构陷差点制造冤狱,27话,检察官恶用证据,强行定罪明知无辜的人。虽然在推理作品里检控双方都是常见角色,但如此敌对的情绪仍属罕见。个人猜测是不是日本那边检察官又制造什么冤狱了,但目前无头绪。 另外,对很多作品里出现的“检察官败诉会没面子”及类似逻辑,个人相当不理解。 附1: 附2: 附3: 附4:次日早晨,武松在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谁想这官人贪图贿赂,回出骨殖并银子来「骨殖银两又在县堂上。」,说道:“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三字骗得进士,骗不得武二。○下四句俚鄙可笑,上却装此大冒子三字,可发一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忽与潘、驴、邓、小、闲作对,真乃以文为戏。」,——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 ——《水浒传 金圣叹评点本》第二十五回 偷骨殖何九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
  17. 直接打开了。没问题。不过我多用另一个同步站
  18. 第一遍我甚至下载下来看的。有想看其他人怎么评价才会去网上看
  19. 原本一年会写三四篇。近年来是一两年写一篇。
  20. 我就发些文章就可以了。我的文章质量会让你满意的。 只是数量我自己也不满意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