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osan520 发布于昨日 10:29 分享 发布于昨日 10:29 我是相信在一个比较理想的历史情境下,比如收入富足、就业稳定、性观念恰到好处之类的,至少我国的绝大部分青年都是愿意去感受与子偕老之类的婚姻生活的。 现在非婚观念流行的原因,我觉得是青年在婚恋过程中遭受阻碍的概率、难度太大(婚育的经济成本、人际成本,还有类似接盘、出轨之类的伦理问题)。他们在由恋爱迈向婚姻的环节上失败了,甚至有的人在由朋友迈向恋爱的环节上就失败了。这给他们带来了失望情绪,于是退而求其次也好、破罐子破摔也好,他们就宁可回退到非婚单身的阶段。我觉得这是非婚观念的起源和路径,一开始可能就小部分人会抱有这种想法,因为那时难度和成本不如现在。 而历史情境的不理想加大了难度和成本,扩充了这条路径上的队伍,但归根结底,第一批被迫走上这条路径的人始终是“被迫”的。他们是尝试过、想要拥抱婚姻的,但没办法。而第二批或第三批走上这条路径的人,就像大学生里一些考研的人,他们不一定知道自己读研后是否有优势、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但看别人走这条路,知道就业(指婚姻)很难,没有尝试过便跟在队伍后面。第二批和第三批里跟随的人,看上去是衡量利弊后主动选择了这条路径,但他们实际上也是“被迫”的。就像现在初高中有一些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男女生,他们享乐的机制不一定天生就是同性的,而是他们“主动选择”拥抱了同性恋这一时尚单品后,逐步将同性的享乐模式“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我觉得一些网络上的所谓女权,也是这么一回事。 当然我不是在谴责非婚的人,我实际上是在谴责那个不理想的历史情境。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