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谈个人对现今汉化的一些看法


只显示该作者

只有该作者的内容显示中。 返回到主题

推荐贴

 

 

OK,下课了,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要声明一点,我仅能代表我个人。

而这个个人,现在正在读日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我一开始摆出自己的情况并不是要秀优越,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就翻译这一行为本身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事实上,这个翻译并不仅局限于中日互译,而是泛指所有的翻译行为。

 

从我读日语第二学位开始,就经常听老师提到目前国内翻译界存在的最大问题。那不是外语水平有多低,而是汉语的表达能力不行。或许一开始听到这个会觉得很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己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便越发觉得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就蘑菇此帖中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也是脱离不了这方面的原因,故稍微简单地补充一下。

 

我自己还没有深入研究目前各位著名翻译理论家的理论,能找出来的支撑也确实不算多。前段时间因为要在课堂上进行发表,对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意翻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说是研究,几天时间也就只能粗浅地咀嚼下前人总结过的心得,算不得什么。或许,用学习两个字会更为恰当。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1.有两种翻译手段是较为合理的翻译手段

语意翻译——忠实作者,较为客观,形式上贴近源语言,屈从于源语文化等

交际翻译——关注读者,较为主观,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屈从于译语文化等。

2.两种翻译并非完全对立与孤立

两种翻译均建立在认知翻译的基础之上,且任何翻译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同时包含这两种翻译方式。

优秀的翻译手段,实际上是就具体翻译情况调节两种翻译方式的比重,最大限度展现原文价值。

[fold=如果你觉得翻译理论没用的话,可以点开看看]

单纯看理论肯定没人想看,甚至有不少人应该会不以为意。

毕竟就连很多知名的译者都否认所谓翻译理论的存在,不乏在当年的课本上留下过痕迹的名家。

但是,认真想一想,这些翻译理论真的就没用吗?或者说,表面上觉得这不是个问题,自己实际翻译的时候就真能保证翻译的质量?

我来举个例子。

人们都知道严复所说的“翻译三难”,即“信”“达”“雅”。作为中国第二个翻译发展期的代表理论,至今依旧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就连严复本人都没能遵循他自己所定下的原则,这点恐怕就没多少人了解了吧。

所谓的理论,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用于指导实践的。

理论本身其实就建立在实践经验的提炼上,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实际。

所以自以为知道理论是一回事,能用好理论是另一回事。

在实行翻译行为时,必须要能给自己的具体翻译情况寻找到理论支撑,那才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翻译。[/fold]

对于大部分的文本类型,以上提到的两种翻译方法都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对应。

就纽马克提到的文本类型,主要是三大类。

[fold=具体文本类型]

[align=left]表达型(Expressivetype)。表达功能的核心是原作和原作者。这类文本常见的形式有政治演说及文件,公认的权威人物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等;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等,这类文本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align][align=left]2.信息型(Informative type)。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部情况,即语言之外的显示。信息类文本的格式和内容通常是正式的、规范的,常见的有教材、技术报告、报纸、会议记录等。此外,纽马克还提出,虽然在翻译信息类文本时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但当文本本身的形式或内容存在问题时,译者应该意识到并进行更正。[/align]3.呼唤型(Vocative type)。互换功能的核心是读者。呼唤型文本用来呼唤读者作出行动,比如去想、去感受等。广告是最常见的呼唤型文本。除此还有通知、说明书、指南等,呼唤型文本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fold]

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

这三种类型基本上可以涵盖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经常接触到文本。

简单来说,表达型通常用语意翻译,而后两种则用交际翻译。

理论说得差不多了,那就回到游戏汉化,即文本翻译上来。

在本区,自然还是以Galgame为主要讨论对象。就目前的业界来看,游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玩家而言,当然更希望追求原本游戏所能带来的效果,也即感受与日本玩家一样的游戏体验。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毕竟对于“原装”的执着,普遍还是要高于“魔改”的。

要实现这一点,通常要熟练运用交际翻译才能够实现,因为交际翻译本身就要求“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

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要“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做到通顺,简朴,清晰,直接”。

而译者,真的能保证自己说的中文足够地道吗?

很遗憾,对于本身就处于亚文化范畴的游戏界而言,拥有这种水平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说,目前很多汉化组都会准备一个专门的项目——润色。

说实话,这并不能说明分工合作的优势,这只能算是对译者水平的妥协

并不是要批判什么,而是单纯就事论事。

说实话,这种已经算是好的了。

更糟糕的蘑菇在帖子里已经说得很明白,那就是不照顾作者亦不照顾读者的改译,且容我用一个带着引号的“归化”来进行概括。

实际上,“归化”的出现也不完全是中文水平的错,日语水平也存在着影响。

中文水平不足会出现的结果就是,无法找到汉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只能避重就轻改头换面,以超乎限度的“归化”来自圆其说。这种情况下,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含义的,估计一个人都没有,包括译者自己。根据译者本身的水平,汉语能力越弱则语义偏离越严重,整体呈负相关趋势。

而日语水平不足,导致的自然是译出与译入本身存在偏移。结果上来说,与中文水平不足时近乎一样的。

两个水平都不足的情况,请自行结合以上两者的分析。

总的来说,我个人并不抵触所谓的“归化”。不论哪种情况都是译者本身的不成熟所导致,这存在个体差异与各种主客观原因,任何人都无法避免错误的存在。不过,在拥有相应能力的前提下依旧采用“归化”的手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蘑菇提到,有些“梗”的运用可以强化游戏本身的表现效果。如果理解了刚才我所举的理论,应该能明白这可以用交际翻译来解释。然而,交际翻译存在缺陷。这个缺陷简单来说,就是译者要面对一个“假想的读者”。译者很难保证自己所设想的“读者”具有普遍性,因为翻译行为的产出物(译文)针对的实际上是独立的个人,而非一个民族。当译者本人没有尽量客观地进行翻译活动时,即本人“轻视”了翻译这一行为时,所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谓的关注读者,并不是采用“归化”的理由。“归化”与交际翻译同属译语重视型翻译方法,但质量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不忠实于作者,亦不忠实于读者,只忠实于自己——这不叫翻译。

 

于是下面的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就翻译批评这一行为来看,我是相当支持的。有理有据的翻译批评能有效促进思维的活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为其他人提供实践指导。然而,有一件事却是颇为纠结,不易讨论的。那件事,就是译者本身的态度。

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其实我想强调的就是这里。可以说前面都是为了这“针对译者翻译态度”的尖锐问题而进行稀释淡化,以及铺垫。

如果是能力不足,我没有任何意见,因为本来就没有人不犯错误。

但是,拥有能力还玩“归化”这一套,且拒绝接受批评,我不能苟同。

我在论坛也就接手了一部同人游戏的汉化,目前因为学业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处理完剩下的琐碎部分。

我深刻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也时常进行自我批评与反省。

只是碍于时间,最终没能将作品完善到最好。这也算是一个遗憾。

不过,我不觉得这能作为我免于批评的挡箭牌,相反我更希望有人能指出我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那不论是对读者还是译者,都是一种进步。

可惜的是,对于大部分不熟悉日语的玩家而言,有汉化就足够了。

是的,这就是恶性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加上译者本身的态度问题。

译者与读者双方的怠惰,最终引向的就是译文质量的持续偏低

所以,我现在根本不想玩汉化游戏,哪怕是我最喜欢的会社被汉化后的游戏。

这样刺激出来的学习欲望,真的算是一件好事吗?

我可不会以这种原因引发的结果而感到自豪。

 

一口气写下来也没怎么仔细整理,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

 

别小看了翻译。

别高看了译者。

 

若是满足于现状,那我我话可说。

对于有追求的玩家,我建议你们还是去学好外语吧。

连更容易掌握的交际翻译都没人能做到,想要体验原汁原味的语意翻译不如趁早自己学。

我不喜欢妥协,尤其是被人强迫妥协。

所以,总有一天……

链接到点评
  • 回复 113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falandes 发表于 2014-10-23 19:11

10多年前就在汉化组里看着一群汉化者人追字追词,力求准确,凡是固有名词都查据出处,

连人名都要查找历史 ...

说得非常中肯。

其实对于汉化,我要针对的也就是译者的态度。

汉化质量本身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对于译者的能力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就翻译出来的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相信有上进心的人都不会排斥。

目前的汉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已经被别人占掉的坑,自己很难再挖一个一样的。

主要是费力不讨好,还得考虑所谓的“潜规则”。

那么,别人填掉的坑,不管好坏,也就只能放在那里了。

链接到点评
linjinhai 发表于 2014-10-23 14:10

作为伸手党的我或许没资格说什么吧

但是还是表达一下我的想法吧

首先,日语毕竟是外来语种,而且不归入日常 ...

 

所谓翻译,大多总是要遵循一个原则的,那就是等效。

这是目前翻译界最为流行的一个理论。

且不说理论本身的问题,就文本的内容本身,总有其价值存在。

翻译就是要将这种价值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动行为。

对于译者,究竟是忠实于作者还是忠实于读者,那其实都可以按你说的“100【略”来进行解释。这姑且也算是可以接受的。

 

我所无法容忍的,是译者只忠实于自己。

不论是客观翻译原文以展现原文风貌,亦或是主观调整句法以便于读者理解,这些都没问题。只要没有偏离文本本身的作用。

然后,因个人态度放弃对文本的严谨,那着实需要批判。

可惜这种批判最终大多以偏激的舌战结束,几乎没有一个良性的结果。

链接到点评
xylpta 发表于 2014-10-23 14:38

其实窝玩过的汉化的作品不多。。。但是也大概可以感觉到从日语翻译成大家都能懂的中文要保持意思完全不变还 ...

 

事实上,蘑菇此帖的主要目的,是对译者态度的批判。

能力不是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对于翻译,并不是简单就能妥协的。不论是译者还是读者,都需要加以重视。

若是被汉化质量逼得去自学,那并不是一件好事。

链接到点评
darkeyefox 发表于 2014-10-23 14:47

嗯,我比较同意8楼的说法,关于魔导巧壳那部分,日语部分说什么我能看懂,但翻译成那样我也能接受,原因就 ...

 

首先有一点要强调的,E社本身不会在正常剧情中加入这样的文字。

E社的剧本不说赶上别的大作,至少不会没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除了为H服务的性魔术以及必要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用常理进行解释的。

就魔导巧克来说,威斯海德(ZOD译)的个人特质很明显,公私可以说是非常分明。

在战场上玩那一套,是想给什么人看?

ZOD的翻译说是内部使用,结果还是公开给了大众。

这种行为在满足了快餐心理严重的玩家之后,留给作品本身的只有深刻的负面影响。

至少对于我这种知道事实真相的死忠而言,那就是个祸害。

因为想要推广就容许这种翻译流行?

那我还不如战个痛快,就是没个程序员解决问题罢了,论态度谁怕谁。

所谓的翻译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的。不管怎么解读,也不应该刻意曲解。本身作品的基调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恶搞,不合时宜地改动只能说是败笔。

翻译是一件严谨的事,这点无论如何都不容许妥协。

链接到点评
无所谓啦 发表于 2014-10-23 15:24

是时候表态了

A汉化了一部作品,你觉得好,可以拿去用,你觉得不好,无视就好了,没有必要去管他

...

 

要明确的是,没事找事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到某些人。

对于想要对国内宣传游戏的人而言,汉化是一件最为有效的方式。

然后,这种方式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失去其便利性。

当有条件采用这种方式而偏离了汉化的方向时,对于真心希望宣传游戏的人来说,并不是好事。

看前面拿魔导巧克当拔作,我不怪汉化怪谁。

神论终究是神论,不是一般论。能解决掉翻译之外的问题,谁会担心自己的翻译不如人。

CAN的不是一个东西,不可能轻易UP。

链接到点评
fanli1230 发表于 2014-10-23 16:31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脏翅膀的汉化事件

有个人(or团队?)在游戏出了一个月就把汉化补丁给放出来了,这个 ...

 

追求速度是一种方向,但长期来看绝不是件好事。

除了在初期能满足一部分要求不高的玩家,之后剩下的只会是无尽的缺陷。

对于一个确实需要慎重对待的游戏,若是采取这种方法,只会造成严重的误导。

那个时候,就不是推广,而是在毁了。

链接到点评
linjinhai 发表于 2014-10-23 20:31

虽然我很认同翻译的原则是等效

但实际而言,翻译者水平大多是差次不齐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了

而且日本的 ...

 

所以说能力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在于态度。

肯虚心接受针对译文的批评,那自然没有任何人会对译者本身进行指责。

 

对于译文的判断,有个很简单的方法进行判断。

那就是同了解原文的玩家进行交流,或是直接看他人的感想。

若是整体基调都出现异常,那自然不可能客观。

另外一种就是上下文的逻辑判断。

前后的描述出现偏差,是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尤其脱离原文整体进行翻译时。

对于认真翻译的人来说,即便无法在校对时独力纠正,也能够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进行调整。

 

说白了,译者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时,需要实事求是。

翻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清楚,该接受批评的地方就不应该死撑,那对任何人都没好处。

链接到点评
无所谓啦 发表于 2014-10-23 22:57

你真这么认为么?也拿魔导的事来说吧

虽然也算不上瞎搞,但是的确有写地方翻译得很有问题

因此很多人误把 ...

 

事实上,即便有人想要继续翻译,程序问题也没办法解决。

为什么?因为已经有个现成的“完整汉化”在那里了。

所以说这就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比起这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倒宁愿没人汉化。

链接到点评
无所谓啦 发表于 2014-10-24 00:57

只要想做,程序问题其实根本算不上问题

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有一个(对于某某某而言已经是完整的)汉化了 ...

想不明白吗?因为破解程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实际上已经存在破解后的程序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1.寻求已破解者帮助;

2.找其他人重新破解。

对于第一点。

分工合作本来就是有前提条件的,谁又会无缘无故就给与帮助。

若是那么简单就能将已经破解的程序交给别人再汉化一次,岂不是要打原译者的脸?

既然有过合作,那自然不能轻易就将程序易手,这是“面子”问题。

对于第二点。

从头开始破解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短。

在其他人已经完成过破解工作后还要重复进行劳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试问对普通人来说,有一套凑合着用也没问题的房子在那里摆着,有多少人会花钱再去买一套性能不一定会更好的房子?

要说根本,这或许不是根本,但程序问题永远都是关键阻碍。

程序是不可能凑合的,而翻译,别人能凑合。

链接到点评
无所谓啦 发表于 2014-10-24 13:52

你这个例子有问题,既然你看不惯渣翻译,肯定是推了重翻,重翻之后性能肯定比原来的勉强凑合着能用的房子 ...

 

你没有理解我到底说了什么。

我现在说的是对于想要重新开坑的译者而言,难度比开一个没人挖过的坑更难。

你觉得一个没有任何实绩的人拿什么去说服别人帮助自己挑战既有的游戏?

某个想这么做的人早就已经在贴吧被人轰杀至渣。

没人在乎原译者的态度,而只会挤兑一个新人。

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去挖坑?

链接到点评
无所谓啦 发表于 2014-10-24 18:35

某人难道曾经就不是新人么?在他汉化了幻1之前,有人认识他么?

他当时就没被【轰杀至渣】么?那他又是怎 ...

 

因为那家伙以前是翻译小说的。

实绩只是一方面。

关键是有一点,我们这种人是想要追求一种纯粹的翻译环境。

整个汉化界的环境并不能说有多好。

真正要搞汉化,我就不会大张旗鼓的去找人。

SS是我在网络上和陌生人的唯一交流窗口,而我在SS已经不止一次强调我的意思了。

别的地方,和我没关系。

链接到点评
希望の盲从者 发表于 2014-10-25 00:14

首先魔导巧壳那个游戏的汉化,人家根本就不想放出来,只是一个群里面内部玩玩的汉化而已,不过有人作死把它 ...

 

首先有一点,本来是没打算放出来,就结果来看还是放出来了。

既然放出来了,那么自然也就该有被批评的觉悟。

所谓批评,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一种双方的提高。

所以对质量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没有任何问题。

 

语文的问题,我前面提了。

不再赘述。

 

蘑菇的翻译质量也并不能说一定高到哪去,但至少在“忠实”方面要比原译者更加讲究。

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原译者本身就没有重视作品,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麻烦的任务进行处理。

原译者本身是汉语专业,单就文笔而言或许会更为优秀。

但对于国人而言,“信”“达”“雅”的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就广泛性而言,自然是“信”更适合作为心理的标杆。

 

对于翻译质量,我本人并不想多做什么评判。

毕竟读者永远是个人,而不是群体。

我个人也仅仅只是个初接触翻译的学习者,没什么资格去俯视别人。

不过,对于合理的翻译批评,我绝对会持认同态度。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思考,而非盲目的妥协。

 

链接到点评

 

 

毒蘑菇汤 发表于 2014-10-25 01:08

嘛 首先 关于翻译和语文表达的问题 在之前的回复里不管是我还是糟糕酱都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也就不再复述了 ...

于是,蘑菇你现在应该注意的,就是加强对译文的修饰。

这个修饰其实并不是说要写的多么好,关键在于地道。

事实上,“忠实”是件好事,但是在与表达效果产生矛盾时,也可以视情况进行调整。

 

举个例子,还是拿严复说事。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自己都提到过“译事三难,信、达、雅”,结果他自己翻的天演论完全不是这回事。

他的翻译是在“吃透了”原文的含义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或增或减或改,让人看不出翻译的痕迹。

所以,就地道而言,没人会去那他自己的理论去解释他的翻译,也基本上不会有人说他翻得不好。

这种翻译在过去的翻译界算是非常流行,更有代表性的就是林纾。

有意思的是,我最近也才知道陈独秀曾经参与过悲惨世界的翻译,还进行了大肆改动。

这种改动对于抨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非常有力,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具有其价值。

若非要强行按“信”的标准去看,那都已经可以算是同人文了。

 

真正强调翻译要忠实源语的,是鲁迅。

 

说起来,和当年一样,偏向意译的总是要多一些。

这种算是一种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了。

自然,意译并不是说完全按照译者自己的想法进行“篡改”,而是为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采取的细节调整。只不过,当年鲁迅要强调直译,或者说“硬译”,更多的是要强调对源语言的学习。这点在当时算是非常少见的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因为鲁迅认为,汉语(主要指当时的)的表达功能太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倒也算是事实。因此,他要强调直译,更多的是为了学习他语言的优秀之处,甚至更进一步为学习他语言进行铺垫。

 

对比现在又如何?

同样是“意译”成风,这个“意译”的水分却又不同了。当初对于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意译可以说是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直译能够将那种写作的思维方式给照搬过来,给译入语的使用者以启示。

而现在,根本不需要学习意识流,翻译行为本身都可以“意识流”。

对于不愿意学习外语的人来说,有一个翻译也就够了。对想要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则就是一种误导。

 

举个例子。

一个喜爱游戏的玩家,由于不懂外语,只能从汉化版中获取信息。在和能够理解源语的玩家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自然也是汉化版中的信息。但是,由于译者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了翻译内容出现偏差,致使信息传达存在谬误,从而使得交流出现明显的不对等。这种情况下,恐怕就没有人会觉得汉化的质量很好吧,虽然那并不一定是译者的故意为之,也并不一定在全局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这种类型的文本上,追求忠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却也没必要死抓着直译不放。

前面我还专门列举了一种翻译的理论,或者说翻译的方法。

说句实在的,那个翻译方法的要点就是“该严谨的时候严谨,该变通的时候变通”。

文本的核心是需要严谨对待的,也即确切的意图要忠实表现。但表现的效果,则可以由译者进行把握。

毕竟翻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读者,尽可能让读者接受是译者的一个努力方向与目标。

所以蘑菇你有时候可以变换一下思考方式,不需要完全对应两种语言的句法和结构,而是在自己确认理解了之后用尽可能便于理解的语句转述。

这种翻译方法和“过度归化”是两回事,你自己确定理解无误就算可以了。

 

链接到点评
希望の盲从者 发表于 2014-10-25 05:08

我不能同意你的想法,

 

这种感觉就和你自己在家里写些东西,然后只给自己喜欢的人看,但是有一个人不小心 ...

 

首先你要明确一点,这些汉化都不是“不小心泄露出去的”,而是“自愿放出”。

这有着很明确的差别。

如果说对公众放出了汉化,却不允许任何人发表批评,这就如同在论坛发帖子却拒绝所有人提出质疑一样。

那这纯粹就是自我满足欲过剩了。

如果你想继续就ZOD汉化的魔导巧壳进行举例,很遗憾,那个是对公众开放的,只强调了不允许转载。

以及“不想玩可以不玩”。

而所谓的“争论”,并非无意义。

我以前也强调过多次,所谓的“讨论”就是一个激发个人独力思考的过程,其结果终归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不可能因为什么“理解方式的不同”而沦为无用。

所谓的批评,并不是要指责汉化者怎么怎么样,而是一种对盲目的拒绝,一种对自我的追寻。

有了质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对主流意识妥协。

对于你的看法,我或许无法认同,但我也不会轻易去否定。

本来翻译针对的就是独立的个体,任何读者都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这里,就是单纯的展开自己对翻译认识的思考,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错误。

既然没有引战的意思,那就无需担心什么。

链接到点评
  • 2 周后...
潜望镜 发表于 2014-11-2 19:10

"但对于国人而言,“信”“达”“雅”的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就广泛性而言,自然是“信”更适合作为心理的 ...

 

我学的是翻译专业,不过没有参加过汉化工作,所以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基础。

所以能够分享这种感悟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谢谢。

 

事实上,“信”“达”“雅”算是一个比较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理论,虽然理论的创造者自己都没严格遵循。

你所提到的“信”“达”两点,其实按照翻译方面来看,也就是偏向“异化”还是偏向“归化”。

简单点说就是想要“直译”还是想要“意译”。

 

“信”而不“达”的两点:

一,完全直译。这方面有个更典型的例子,而这个例子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鲁迅。

这种翻译对读者而言要求很高,其主要意义就在于方便译文读者对原作者思维方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缺点很明显,一般人看着别扭。

二,忠实原句结构。这个也属于“异化”的典型,其目的基本上和之前那一点是一样。

这种严格的句式对等,说实话也算是过于极端了,通常情况下实在部分场合使用,不可能通篇对等。

那样做会有很大的问题。

 

你对于这两种情况的理解很到位,看得出确实有所感悟。我对此基本上也都是认同的。

 

“达”而不“信”:

偏好“达”的这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算是主流。而且,这个“达”有时也是和译者本人的目的有关的。

这些例子不少,我也就不多举了。陈独秀翻《悲惨世界》能自己加进去一章我也是醉了。

正是因为注重“归化”会有明显的译者主观影响在里面,当年鲁迅才会强调“硬译”。

不能说“归化”不好,只能说“归化过头”很难让人感悟到作品的原味。

 

你所说的读者问题,这确实是正常现象。读者看不出问题,所以找问题的都是同行。

翻译批评就是这么一回事了,要有人来指出问题,不然问题就永远是问题。

 

事实上,翻译这种活动本来就是因人而异。

我虽说是翻译专业的,却也不代表我能指导别人。

只能说懂的理论多一点,更方便借用理论来阐释问题而已。

实际上,蘑菇的翻译已经不止一次被我吐槽了。

他就是典型的“直译”追求者。

我对你具体列出的翻译例子就不详细评价了,翻译的效果都比蘑菇的用句要更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

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超译”和“欠译”都很正常,在我看来关键就是翻译的成分是否有纠结的必要。

拿游戏文本来说,主要还是一种偏向呼唤类型的文本,也就是重点在于引发读者共鸣。

要引起共鸣的一个关键,自然是阅读时是否通畅。

也就是说,在不影响理解偏差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译文读者的习惯,修整不重要却又很麻烦的地方。

一个简单的例子,日语中的形式体言就不是非翻不可的东西。

译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更需要大胆改造,而非局限在所谓的“达”里。

对于某句话的翻译,一些冗余的部分需要去除,一些欠缺的地方需要补充。

再上升到小节乃至篇章中,一些无关大局的语句其实也可以去除,一些有必要补充的语句则需要添加。

这些都基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即是说译者本人要对原文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所译出的文本即不失原意核心,又能令人读起来感觉到通顺,那我觉得就算是一份优质的译文了。

 

或许说起来有点虚,不过最近事情比较多,一时间也抽不出空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证明,只好抱歉了。

 

确实,坑的问题一直都很麻烦。

如果是基于客观原因,不得不提前放出不完整的汉化,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认同的主要还是基于主观的弃置。

不过我的看法是,有爱又有条件的话,重新开坑也无所谓。

汉化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行为,区别只在于满足自我的什么而已。

有些书的译本可不止一种两种,同理,汉化的版本也可以不止一份两份。

宣传上有影响是个问题,不过,那或许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墙吧。

链接到点评

 

 

潜望镜 发表于 2014-11-3 21:12

感谢理论阐释,事情比较多还百忙之中来阐释,再次感谢!

 

记得本人以前也和其它人(均非专业)讨论过“本 ...

嘛,其实这类讨论正适合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该感谢的应该是我才对。

毕竟没有融入到实践中的理论只能算是空谈,算不得真正理解。

在翻译经验上我其实还远远不足,也就只能举些大家的观来点武装自己了。

(注:然后我就堆了下面那一大串的字……我也是蛮拼的_(:з」∠)_)

 

其实“归化”与“异化”这两者本身并没有绝对的矛盾在里面,也就是看译者怎么平衡了。

我在帖子里最早说的理论——交际翻译与语意翻译——其实就是寻求两者统一的一个设想。

容我列个表吧。

[table=98%]

[tr][td]SLemphasis(重视译出语)[/td][td][align=right]TLemphasis(重视译入语)[/align][/td][/tr]

[tr][td]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对字翻译)[/td][td][align=right]Adaptation(归化)[/align][/td][/tr]

[tr][td] 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td][td][align=right]Free translation(意译)[/align][/td][/tr]

[tr][td] Faithful translation(忠实翻译) [/td][td][align=right]Idiomatic translation(地道翻译)[/align][/td][/tr]

[tr][td] Semantic translation(语义翻译)[/td][t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td][/tr]

[/table]这就是纽马克理论中对翻译的八种划分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比。

结合纽马克推崇的交际翻译与语意翻译理论,可以看出,他追求的就是两者尽可能统一。

而实际上,对每一个想要认真对待翻译的译者来说,大多都会想要找到一个既不失原味,又能够通畅的译法吧。

同样属于语言学派的奈达,在建立起翻译界中影响广泛的对等理论后,也逐渐想要将偏向归化的“动态对等”转变为更偏中庸的“动态对等”(虽然依旧是归化)。

 

然而, 绝对的对等不可能存在——这样的观点也是存在的。

所以,有一个功能学派被建立了起来(我不会说我今天的课就是研究这个)。

功能学派注重的,就是归化了。

当然,必须要提的一点就是,翻译家的理论都有着很多重合之处。

就我今天接触到的莱斯理论来看,其实和语言学派也没太大差别……也就是关注点更为具体,有自己的特色罢了。

我还和同学开玩笑说,今后大家多研究研究,拿别人的理论改改自己也去弄个理论出来好了……

不过这也说明,尽管表面上说翻译的情况因人而异,但某些东西是有着共性的。

 

前面举学派啥的都是现学现卖,无视就好。窝其实也没深入研究过→_→

 

抛开所谓的学派理论分歧,我还是提一下我感受到的相似点吧。

就我目前接触的一些西方翻译理论(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世界性翻译理论)来看,基本上还是有倾向“归化”的一面。

差别就是“归化”多少了。

即便是想要搞“中庸”的纽马克也承认交际翻译的存在价值,只是觉得这种风气太重才想要树立一个偏向“异化”的方法论。

由此我又想起鲁迅了……

于是,在这种潮流下,怎么样进行具体的翻译实践,成了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在本帖最前面提到过三种文本类型,表达型、信息型、呼唤型

也就是表达型(高度严谨、具有明确的作者意图)这类有必要追求下“异化”。

这种类型有什么呢?

政治演说及文件,公认的权威人物写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著作等;自传、散文及个人信函等。

因为要方便译文读者对文本本身乃至作者本人进行研究,才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风格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换言之,搞汉化的基本上是没必要这么做了……

一般的Galgame,或者换言成通俗小说,还是偏向呼唤型文本,即寻求读者的行动(思考、感受)。

而要引起读者思考,用之前提到的“异化”来翻译,终归是有点不合适。

或许有些东西可以用“宅久了自然就懂”来应付,但,宅到深处的永远只是少数人……

而且宅文化也并非全是积极正面的东西,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不纯粹了。

盲目的还原,并不能算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对等方面,我个人是不喜欢直接拿“酱”啊,“桑”啊一类的直接翻。

【顺手给黑历史补上一刀www

 

其实,翻译者——具体来说是汉化者——不用太过于执着具体的文本。

翻译本来就是由译者对原文进行分析重述的过程。

汉化者在翻译游戏文本时,确立翻译标准的倾向性还是很明确的吧。

即,考虑的不是“原文出于什么目的,为谁而作”,而是“翻译出于什么目的,为谁而译”。

这么整理,很明显还是“归化”更加适合了吧。

 

不过也还是那句话,能保证“信”的时候就尽力保证,毕竟我们做的是翻译而不是再创作。

核心的地方坚决不能乱动,但细枝末节完全可以按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说着是挺轻巧,但要真的能做好这句话所说的,可就真的不容易了。

我现在也只能算是粗浅地接触到翻译,还有许多经验上的不足,需要多多学习。

大家一起加油吧!

链接到点评
潜望镜 发表于 2014-11-4 13:50

复习了一下之前的理论,原来“归化”是指译者自己改译啊……昨天错用了,见笑了……已更正为“交际翻译” ...

其实那个理论中的“归化”只能说“归化”的极端,和平时的“归化”还是不同。

所以之前用“归化”也没问题,这其实表示的是对一种大倾向的概括,即重视译入语(目标语)。

当然,用“交际翻译”的话能够更确切地表述自己的倾向。

 

实际上,这种纠结是任谁都没办法避免的吧。

毕竟每次翻译所遇到的句段、语篇都是新的,都得从头分析,没有固定的参考。

即便有所谓的“参考”,还有“译无定法”这一说呢。

这世界上要是有标准翻译,别的翻译就不用干活了……针对已经翻译的那些。

所以我之前也提到重新开坑的事,毕竟没人敢说自己翻译出来的东西完美到别人无从指正,那存在多版本译作自然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就是收效是否能够满足后来者的差别了。

 

纠结是无可避免的,定译也是不会存在的,那么所能做的事情也就只有不断实践、总结了。

继续分享下今天上课时了解到的一些东西吧。

虽说在课本上没怎么被提到过,但傅雷也还是个非常有名的人吧,虽然大部分人知道的是《傅雷家书》。

实际上,傅雷是个实绩出众的翻译家。

据说,我们学校图书馆里就有傅雷译著专柜,大概五六个这样吧……

傅雷也算是偏归化的代表了,从“神似”说就能看得出来。

这边倒是没打算继续展开他的理论,毕竟总说理论也没啥必要。

我想提的是傅雷对待翻译的态度。

为了追求“神似”,首先要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

比如先把书看个五六遍才动手,不断推敲直到彻底弄懂之类。

先看个五六遍……在这个时代我很怀疑能不能找出一个来,至少我是没能做到。

通个几周目游戏才算不上看啊,重复的有谁不C……

有了充分的准备,就做到“化为我有”的阶段了……

之后的“传神达意”考验的是中文水平,总之先不断练不断改吧。

在国内翻译这块,短板大多还是汉语言文学功底不足。

 

怎么感觉又变成理论介绍了……

那就顺带说完吧……

傅雷的理论就是要把自己化作原作者,设想原作者就是一个熟练的中文使用者,译文其实就是原作者用中文写的。

所以,最终还是变成汉语的问题了,也就是“归化”。

 

前面提到的短板就来了。

学翻译的,基本上还是在外语上花的工夫更多,而忽略了母语的深入研究。

这倒也算是人之常情。

毕竟对母语的认知早就快成为本能了,就算平时交流时有什么不地道的地方,也都能自动矫正过来。

这种便利的机制容易让人产生麻痹,结果遇到需要严谨推敲的场面时就要混乱了。

 

其实,要表现出“原味”,有些时候倒不是拘泥于“异化”。

“异化”要表现的是源语文化,而并不是能够对等的译语文化。

拿你提到的古风来说,难点还是在于我们如何在母语中寻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个就是中文水平的问题了……

要能够表现出人物特点,却又不至于太过违和。

我突然觉得是时候去多研究下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虽然我估计自己是看不下去……

链接到点评
潜望镜 发表于 2014-11-6 13:16

五六个个人译注专柜……好大的语言学校

 

是啊又回到了中文水平问题……贵专业会开设提高母语水平的课程否 ...

 

我这也不算是语言学校,只不过图书馆比较大罢了。

不如说是傅雷太夸张了。

 

MTI的只修读2年,基本上是没可能开中文课。大多还是理论和方法上的学习,然后花时间自己实践。

 

主要是汉化时的文本没有深读的必要吧,基本上不是什么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虽然有些网络用语太多的游戏比近代著作更难懂……

链接到点评
游客
此主题已关闭。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