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大姐姐控

【会员】限制会员
  • 内容数

    38
  • 加入

  • 最后访问

大姐姐控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一本大学生平均水平,四六级能裸考过线的水平...... 其实现在手机有电子辞典,一般的游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日系的游戏大多用词比较简单直白,像战场女武神、海王星之类的我大一就能玩了。 但是像Stellaries这种文本量大、高级词汇多的,刚刚买游戏时打开游戏一个小时都读不通顺介绍词,就一直得等到汉化出来才能玩下去了。
  2. 我一般不会去社区同官方高频互动。质量差的话那就用钱包投票呗......
  3. 我觉得首发纪念和炒冷饭性质也不太一样。 一般首发的实体纪念版在游戏内容上和数字版不会有差别,额外付费是为了实体纪念品。 但是炒冷饭的话又是另一回事了,可能它会和原版差别很大。有的可能原版是十多二十年前的游戏,用现在的技术来重制,提升空间会比较大。如果冷饭炒得认真的话,我觉得再买一份也不是不可以.....
  4. 倒并不是特意关注英化。能玩汉化当然还是优先简中啊。 因为有的游戏只有英化没有汉化,或者有的直接就是英语为原版的。所以有一些游戏我是带着字典玩下来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比如石头门我刚买时就是玩的英语版,上架一年之后才有的简中。还有一些小制作组的游戏,自始至终就只有英语版。当然,如果是太难太复杂的英语,那也只能放弃了。 这种情况以前比较多,现在随着汉语用户市场变大而越来越少了。 总之就是,如果我能玩得下去,那我就会支持网络平台上的正版。但如果表现得完全不在意海外市场,那我当然也无所谓。
  5. 这肯定不同人不一样。 也许有的人是为了最早一批拿到游戏,也许有的人是出于“用爱发电”的心态,也肯定有一些人是为了收藏限定的纪念册和周边去买的。 不管怎么说,既然是一个能够这么长时间流行于全世界的厂商的做法,发行纪念版肯定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策略。那就是说很多人会吃这一套的。
  6. 最近的新汉化情况我并不是很清楚。 但是SSTM应该是我玩过的民间汉化游戏里,比较集中而且稳定的平台,所以印象比较深吧(虽然以前并不是在这里下载的)。以前有一些个人汉化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相对不会那么稳定。 补票的话一般也只会买一份吧......大多数游戏在steam上发行时,都是几个不同语言的发行商共同出售同一部游戏的,不会像DL上不同语言的游戏分开出售。有一些比较老上架的游戏确实有过买英文中文两份的情况(甚至有一些买了两份却没有玩过),不过随着16年中文区上线,以后应该不会再有这种现象了。 别的平台的话,买过的游戏加起来也没有steam一个平台上买过的多。不过如果是给玩过比较喜欢的游戏补票,也不会特意放在愿望单里等-50%,大多都是首发入手的。 另外,我还是比较实用主义的,一般不会花上千元去买纪念版,也不会有一部游戏给小号买很多份的癖好......
  7. 因为最近找到了硬盘上存着的很多年前SSTM上发布的游戏......所以想着看看论坛上有没有新的感兴趣的游戏。SSTM毕竟名声比较大,所以就首选这个论坛了。 虽然这些年steam用得比较多,但是能够上汉化和英化的毕竟是少数。DL上的绝大多数都是日语,如果看见想玩又没有合适的官方渠道的话,我是会选择先上车再补票的。
  8. 因为并不是每天都看电脑,想起来了才会看一看...... 很多年前我其实还有个SSTM的号,但是因为长时间没登录,完全忘记账号信息了,这个网址也在收藏夹里吃了很多年的灰......
  9. 这个就不是玩家能得知的东西了......
  10. 知道倒是知道,不过这游戏发行时我没有时间玩,等我有空玩时那个最有争议的版本已经被更新优化掉了...... 要我说的话,当时节奏中双方都有点问题。 早期的版本对于一些会影响结局的重要决策的后果提示是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而很多玩家也并没有去读那一些描述文本。也就是说设计的提示不足、很多玩家也比较猴急。 而且其实有很多的营销号在其中起到了一个煽风点火、断章取义的作用,让很多没有仔细阅读文本的轻度玩家或者“云玩家”对于故事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这些自媒体,让制作组想传达的信息和观点在本身就做得有一些不太清晰的情况下更进一步被扭曲了。 另外还有一点,那几年的舆论环境和现在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有一些幼稚的。 那几年是我们舆论上的自信心重塑最成功的几年。当然这本身是好的,但很多人都被自媒体所谓的“宏大叙事”迷了眼睛,对很多严肃的议题有一种娱乐化的倾向。但是两年后真的世界级的大灾难来了,要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去配合集体利益时,才有很多人明白所谓的齐心协力大生产不是阿宅敲敲键盘就能搞得定的,人不是机器,哪怕大难临头了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诉求的。很多人把“人民群众”想得太扁平、太标签了。这个问题要细说的话就复杂了。 但总得来说,这个制作组的游戏无论是早一些的《我的战争》还是《冰汽时代》,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那些极端个人主义的所谓的“白左”还是不太一样的。 那几年很多人总举例说,欧洲就是被白左忽悠瘸了。但我既不想做乌克兰人,也不想做大洋国人。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民难道就除了活下去以外就不配有别的利益诉求了吗?那我们又是支援西部又是复兴东北,是图啥?贵州人四川人在悬崖边上种苞谷也一样能活下来,根本不用去费人力物力给他们搬迁、去安排就业、去建设社区,对不对? 这部游戏里的人民也是一样的。让人“活下去”本身就不应该是【唯一】的评判的标准。在设备和物资本应该能够达到保证所有人存活标准的前提下,你扮演的那个角色为了自己统治的便利,去屠杀民众、去搞军事独裁、去建立极端宗教组织、去推行奴隶制,那受到诘问的游戏结局设计我也不认为它是那么离谱的。当然,早期版本做得有些粗糙,但是后来已经改得挺不错了。 这部游戏是属于小工作室制作的,但是美术设计和音乐相当成功,文本也很不错。它是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的,无论是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还是美术、文化都比较考究,整体的艺术氛围非常有特色。它的很多设定,例如像女性地位、童工问题、像工人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比较有时代特色。可惜很多玩家没有耐心去体会到这部游戏“这值得吗”以外的闪光点,当然,这也需要玩家自己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化视野。 我挺喜欢这个工作室的这两部作品。
  11. 当然这也还看情况。 如果是那种战棋游戏第几步谁往什么地方走、RTS几分钟出什么兵往哪里送那种抄作业式的攻略,一般不是卡了很久的关的话是不会去看的。
  12. 什么类型都有吧。从文字冒险到RPG,甚至带有强剧情交互的RTS或者射击游戏之类的。有一些带有探索元素的游戏设计时就很反人类,不去看攻略鬼打墙几个小时(比如像光环那样的)反而是折磨自己...... 有一些像《我的战争》或者《冰汽时代》那样的游戏,提前看过一点攻略能避开坏事件。这种游戏主打的就是玩家的“共情”,打出坏结局反而会消耗对游戏的兴趣了。 如果是比较出彩的剧本——比如我在玩石头门之前就知道凶真会捅自己一刀,但是这其实并不太影响我去玩这款游戏;像《沙耶之歌》反而我是看了剧透才提起兴趣去找来玩的。提前了解一些游戏的内容构成、知道大概剧本的重心在什么上,反而能帮我筛掉一些不感兴趣的游戏。
  13. 会。而且如果是好的剧情,不怎么怕剧透。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