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fatecemetery

【会员】高级会员
  • 内容数

    702
  • 加入

  • 最后访问

  • 赢得天数

    1

5 位关注者

关于fatecemetery

经济

  • 羽毛 8.00 根
  • 节操值 0.00 节操值

最近资料访问用户

最近访问块目前为禁用并且不会显示给其他用户。

fatecemetery的成就

声名鹊起【你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知】

声名鹊起【你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知】 (6/9)

  • 四季之轮:春樱、夏蝉、秋月、冬雪
  • 赏金到手:今晚搓一顿
  • 门庭若市:大家在你的帖子下各抒己见~
  • 要溢出来了:这可满满地都是精华
  • 跬步之积:看啊,我已经签到了这~~么久了

最近徽章

2

社区解答

  1. 一方面要找到兴趣点,另一方面要强迫自己去读。不去读很难找到感兴趣的书。 我之前很少读文学类的作品,后来强迫自己一本本看,导致很多书都被“糟蹋”了(状态太差了),但逐渐就能够找到兴趣点,沉浸在一些作品里了,算是进步吧。反正不是要当读书up或者作家,没必要对每本经典都有鞭辟入里的理解。 前段时间刚糟蹋了《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感叹托尔斯泰的文笔之细腻,然后放弃了阅读《战争与和平》、《哈吉穆拉特》的想法。我还是更喜欢《伊万伊里奇之死》和他的《忏悔录》这类风格的作品。但也就是试错嘛,之前读《包法利夫人》,都说怎么怎么好,我读起来没什么感觉,几度想要放弃,一边看着钟一边读,但幸亏未因此放弃阅读福楼拜的其他作品,《萨朗波》就非常对我的胃口。
  2. 如果决定好的话,其实颇为容易,至少保安应该会轻松一些。我有朋友是做城管的,也比较轻松,但工资一般般啦。不过到手之后可能会萌生他念,或许清闲也没那么容易闲下来吧。我经常用「三十岁退休」的话术安慰自己,但恐怕是不可能的,就算退休我也不能接受此般无聊。 我觉得工作是有价值的,或者换句话说,受苦是有价值的。只是有些苦是别人加的,有些苦是自己找的,有些是损害身体的,有些是有助精神的。希望能找到能甘之如饴的事业。
  3. 换一个问题,变成蝙蝠是什么感觉?强物理主义者会认为这是可以知道的,托马斯·内格尔等人认为是不可以知道的,不过我想大部分人都是不可知论的。有感觉的前提是可感,死后是否可感,我觉得是不清楚的。强物理主义者可能认为不存在死后感觉,但或许过于独断论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大。感觉(sense)是什么,死亡是什么?如果死亡是「生命的终结」,那么从语义逻辑上看「死亡后无生命」,而如果感觉是生命才能具有的功能,那「死亡后无感觉」。如果死亡是「肉体失去了功能P」(肉体主义),那么「死亡后可以有生命(如人格)」,或许可以有感觉。但也有人认为感觉是肉体的功能,那就没有感觉。 我倾向于物理主义,认为死后大概率是无,不存在感觉。考虑到现象学立场,如果接受死都只对活人才有意义的前提,那没有必要考虑死人的感受(但需要考虑到人对蝙蝠周遭的感觉,和蝙蝠对自己周遭感觉的区别)。所以最后依旧是独断论暴论。 死亡是否能被比作长眠?我觉得不能。首先睡眠中是否有感觉(再次诉诸感觉的定义)?其次睡眠是「我在睡眠」,死亡是「我在死亡状态中」吗?我在死后存在吗?
  4. 自我同一性问题。传统分析哲学里分成三个阵营:灵魂、肉体和人格,大多数不怎么严格对待灵魂说了,后两派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各有问题。 拿破仑问题:一个精神病是拿破仑的铁粉,知道几乎他的一切,甚至忘掉了自己的过去,觉得自己就是拿破仑了。如果按照人格理论,他就是拿破仑(荒谬)。但人格论支持者可以声称,当精神病睁开眼的时候,他的记忆停留在厄尔巴岛病死,再之前是征服欧洲、在科西嘉长大等等。他现在想要组织军队重夺王位,说着法语。难道这个人不是拿破仑?然后再反驳,如果有另一个精神病也这样了,他们都是拿破仑吗?(反直觉)支持者可以援引时空虫的例子说,其实只有一个拿破仑,但分裂在两个人身上(分叉重联)。 所以,或许问题就在题面上。相同指的是什么?比如在时间x出现了一个A的完美复制,记作B。在此之后,如时间y,他们的遭遇并不同,那么此刻他们已经不同了。在时间x,他们是相同的,比如说都被称之为C。在时间y,他们已经是不同的了,不能被称为同一事物也合理。因此,在复制后B存活而A死亡,B可以作为C存在(如拿破仑问题),也可以不作为。但应该不能说B作为A而存在。精神病(B)有拿破仑的人格,可以被称为拿破仑(C),但他不是A对应的拿破仑。当然,有些学者根本不觉得有A的存在(无必要的实体),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称呼(比如拿破仑例子里我也不知道A指的是什么)。
  5. 分情况来谈。 如果想要平淡地度过一生,我觉得喜不喜欢工作并不是很重要,甚至重要的是学会接受做一些无用之功,然后利用金钱或者空余的时间从事些感兴趣的事情之类的。我有一些朋友是这么想的,他们也如此践行。比如一位在军队里熬日子,攒钱买房子结婚,顺便买买漫画、打打炉石;另一位曾在银行里忙里偷闲写作。如果有足够的爱好,且不期望有太大成就,那也挺好的。因为仅用闲暇时间所达成的成就,恐怕难以企及从业人员的高度。经常被提及的当年明月,他所著的作品之高度自然无法和史学家们相提并论。如果他是一位职业的历史学者,或许能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但反过来说,他的世俗成就远大于大部分历史学者)。但有些人在工作的消磨之中,逐渐连爱好也没有了,我的父辈不少都是如此。他们在体制内做些讲不上来的事情,稀里糊涂,除了工作和家庭外几乎一无所成,但也基本上快熬到退休的年龄了。 以我的父亲为例,无论其志向是什么,他也没有利用上班的空闲时间做出什么成就(我和他上过几次班,很闲),曾经当过人事部的科长但他性格暗弱,没有治人之术,上下不想得罪结果都得罪了,又回到小职员,每个月几千的工资养老。现在因为我祖母生病,其他兄弟姐妹没空,他就心甘情愿地照顾老人了。我的母亲热爱赚钱,但比较踏实,厌恶风险。在教师的本职工作以外,她经常去钻研理财、代卖老家特产、参与补习班,想尽方法挣钱,可以说我们家大部分的钱都是她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两人都比较闲,也都没怎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前者上班时浑水摸鱼,后者钻孔心思挣钱,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我父亲曾经喜欢过围棋、读书,但一度堕落为看网文,最后变成刷短视频,实在是令人唏嘘。他有时也会感叹,想去读些名著(他对杨绛的书有执念),但静不下来心。我多次鼓励他,也未见效果。而我的母亲随着精力衰退,逐渐没那么多挣钱的心思了(所幸没有步我外祖母的后尘),闲下来时会看《红楼梦》,反复地看。倒不是说看短视频不是什么正经爱好,但我认为需要些高级的审美提升精神。许多良性的爱好正能起到此功,帮助我们抵御自我的碎裂:回望过去时能够发现自己有些一以贯之的习惯。 如果想要做些什么,可能也要分成两类:一种是希望做出成绩,不挑行业;另一种希望从事某行业,无论成绩。我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前者,希望能够实现出点人生的价值。怎么实现呢?别人的承认最好了。可大家承认什么呢?社会地位、工资、学历、技能,我可能觉得就是这几者。第一种偏向于职业的属性,虽然今天这个时代很多职业都祛魅了,但教师、牧师、律师、医生等等似乎还是比保安、一般蓝领工人什么高级些;有些地方体制内比大厂更加荣耀。第二种的话大家都清楚,赚钱几乎是当代工作的第一要义。第三者则是需要高学历的行业,大学的讲师教授、主治医生、各行业的学者都在此类,最起码是博士起步的。最后一种各行各业都有,只不过很多在日常中排不上用场。我是学数学相关的,平日里能用到数学的场景几乎只有教亲戚家小孩念书,前几日还母亲被讥讽到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理财(当然,她不知道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但数学似乎比理论物理学有用,因为教数学的机会更多(乐)。如修家电、心理治疗、会计相关的技能会比数学多派上些用场。无论做什么,感觉比别人强也是一种动力,如果能有机会在青史里留一个名字那就更好了。我每每看到以人名命名的定理都非常羡慕那些人,他们凭借出众的智力和些许机缘得以延续生命。 最后一种,即使有如斯通纳一样的生活也能感到幸福,虽谈不上孔颜之乐,但以此中之乐忘却口体之奉不若人便足够了。但这在我看来是最难的,我身边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应该去从事什么行业,除了在数学系见过一些热爱数学到废寝忘食的老哥老姐们。找到一个能够扎根的行业,是当今这个宣传“圣职”的时代里莫大的幸福。或许这种幸福也是资本主义炮制的幻觉,可我从某些热切者身上感受到的真诚是实打实的。当然,事情可能如尼采所言,“(除了英国人外的)人不追求幸福”。想要有所成就,难免要遭受大量的苦楚和折磨。那些看似幸福的成功者也或许承担着不少的折磨,经历过多少夜不能寐的时刻,也应了passion一词的含义。 总之,想要找到 感兴趣+有成就感+稳定+钱多 的工作并不容易。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它只占了稳定,钱凑合,但不断地让我感到沮丧。“我的生活是何等无意义啊!”,我经常这么想,但有的时候我也感恩于此。如果哪天我能对此安之若素,恐怕要么是我超越了,要么是我堕落了。大前天母亲的学生来新加坡看演唱会,她是看着我长大的,帮了我不少忙。这次能请她吃一顿饭,并觉察到她有些不想让我破费这件事让我开心了许久。一份饭钱,虽然不代表什么,但让我觉得挣的钱有了意义,比我自己花掉好太多了。当下,我希望能提高社会地位、工资、学历,提升技能,但这份工作基本上都做不到。我唯一能做的,或许是利用闲暇时间培养技能、积攒财富以等待时机。甚至,我有些憎恶挣来的钱,有些假清高-真虚伪的作风。就是为了这碎银几两,我无法追求梦想。不过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其实没什么实际的梦想,只是在为懒惰找借口。想要去行动、去提升,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难道不行吗?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找到一份令我感兴趣的工作,而是找到愿意视之为工作的兴趣。接受(工作)或许是日子人的最优解,寻找(立业之所在)是热切者的必经路。前者不容易失败,但后者我总觉得是更值得过的人生。 此外,难道工作除了能得到工资外没有一点好吗?它培养了我定时起定时睡的习惯,不然我可能会彻夜打游戏;让我能和他人沟通,不会天天宅在家里;让我受苦受难,提升逆商;让我精疲力尽,意识到自己的强健;让我有社会身份,不会被他人耻笑;让我心烦意乱,找到拨云见日之路。这未尝不是一种宏大的酸葡萄心理。现在年少,活力四射又青春美丽,却把时间耗费在三尺桌台之上,实在是可悲,时常萌生脾肉之叹。有时我会想,正是意识到不能事事顺意,我在中年时才能承受责任,肩负起家庭。但有必要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牺牲现在吗?这值得吗?我未来会感恩现在的自己吗?就算会感恩,又是不是无奈之举或水到渠成的结果呢? 时间流淌着。
  6. 我觉得一个惊喜的地方是发现了在阅读时未曾关注太多的细节。有一个是投票期间的收刀令,当时读的时候无非觉得是一种政治上的保守,但看的时候站在妇女们的家庭立场上能感觉到有多么别扭。 原作里也能感觉到乌尔苏拉撑起了家族,但看片的时候感觉更直观了些。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