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通宵列车】《少女逸闻~于雪夜消散之声》


铃Beru

只显示该作者

只有该作者的内容显示中。 返回到主题

推荐贴

小说的魅力,或在人物、或在情节,而这两者魅力的表达往往交织在一起——推理小说也是如此。

用推理的方式解开故事的谜题是推理小说的主要剧情走向,既需要自圆其说的设置并解开谜题、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起侦探那令人深刻的形象。事实上,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塑造得巧妙的侦探能丰富故事的色彩、并鼓励读者深入故事同角色们展开智力竞赛,而一个精彩且合理的故事也能烘托出侦探的形象、为侦探的精彩表演提供舞台。

或许在今天,古典本格派信奉的诺克斯十诫和范达因法则已经过时,但我认为“限制作者与读者站在同一平面、拥有同样的线索可以解开谜团”这种精神倒是颇值得尊敬的。遗憾的是,在本文当中仍然有一二脱漏、使得故事情节与推理过程显得不够完满,侦探在文中也没能真正做到“真相只有一个”。

在本文之中,犯罪分子的做法,实在是有够让人莫名其妙的:送餐列车员认出了包厢内的被害者是他的仇人,愤而将其击毙;尔后串通巡视列车员演戏,假造了一个“密室”和自己的不在场证明——但此时列车尚在行驶,这么做岂不是凶手自行帮助警方确定了嫌疑人范围么?如果送餐列车员杀人后就那样若无其事的放着不管,等到列车到站、旅客离开后,再佯装惊讶的发现尸体(或者让其他同事发现尸体亦可),岂不就能大大扰乱警方的视线、使其头痛于如何召回那些已经离开的旅客了么?就算警方侥幸立即将旅客找回,这些人对于车上情况的记忆也要模糊了、法医对于案发时间的判定也要扩大范围了,这难道不对凶手有利么?提前引发事件,而且还将凶器留在身上、又把门锁这个戳穿“密室陷阱”的证据留下了,显然不是摆脱嫌疑的好选择啊!

当然,也有人会说:你太鸡蛋里面挑骨头了,倘若凶手把案子做得天衣无缝,侦探怎么推理呢?这说的也是,毕竟送餐列车员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仇人要搭这趟车,他杀人属于临时起意,没时间做个周密计划、于利害考虑不全面也属正常。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推理过程——

假设除了凶手和共犯之外,所有人都在说实话,那么作者提供给读者什么线索呢?后两节包厢里的客人们完全没有进入过被害者所在的包厢,主角一行人也没有见到过除了列车员之外的其他人从他们这一侧进入过被害者所在的包厢,只有列车员接触过被害者所在的包厢。而主角的判定就是:送餐列车员杀死了被害者,巡视列车员在被害者包厢内放空枪假造犯罪时间并将现场伪装成密室,证据是被害人身上的鲜血已经凝固、显然不是刚刚死去。

但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可能是送餐列车员收走餐具后、巡视列车员或争吵列车员进入车厢杀人呢?文中显然没有交待列车员接触过几次包厢(就算另两节包厢内旅客的互相证明是可信且完整的、而且其他车厢内的人也没有跨过餐车进入过被害者所在包厢,但主角一行人用餐时可没交待清楚列车员的动向……),那么,送餐列车员、巡视列车员和争吵列车员就都具备杀人的能力与机会啊!【甚至说,记者先生在餐车看到的手推车里也可能隐蔽着另外两名列车员中的一个啊】这就意味着,读者或者侦探还是没办法确定到底是谁开枪杀死了被害者,不过侦探就断定了杀人者一定是送餐列车员。这样的案件推理真的算得上是严谨、完整么?主犯是谁完全没法判定啊,这让检察院怎么起诉(如果这个世界观里有检察院的话)?

推理小说要用推理的方式解开故事的谜题,就好像学生用排除法做选择题一样——单选题排除一通之后剩下三个答案,这也算不得成功。《银河英雄传说》里的政治权谋堪称幼稚却不影响它的经典,是因为它的主要魅力在于它塑造出来的一批优秀的人物形象;观众也不关心《大独裁者》里的德国军队会不会真的蠢到把一个容貌相似的人错认成希特勒,因为卓别林就是要辛辣的讽刺希特勒和独裁主义。但如果一篇推理小说的推理出现了漏洞……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红色精英兵在看最新一期的月报时想起以前的月报一时兴起前往整理,发现以前留下的私房钱 7节操

注释
铃Beru 铃Beru 40.00节操 长……长评糖……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