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a 发布于10 小时前 发布于10 小时前 不好意思啊,被作者邀请来拜读小说,但确实是看了几段后,实在看不进了。 能写这么多,作者的文字热情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也许因为我不是这个圈子的,我倾向于用更加直观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书写、阅读、归纳概括世界的观察,所以读起来颇费力气。下面是一点我未完的阅读的想法,但因为其中有不少负面意见,或许作者不看比较好。 剧透 首先劝退的地方就是开头的设定轰炸,我在没开始读小说前先被抛来的一堆人物设定砸晕……本来就是相对生僻的题材,每段还有许多注解,实在有掉书袋的嫌疑。 写作的视角,感觉一半像史诗,大段的对白而欠缺对环境氛围的描写,需要读者脑海的补足,但另一边感觉就是摄像头怼脸,哪个角色说话就给这个角色描写几句,然后再怼到下个角色身上。这个算作写作风格吧,只是我个人不好这口。 以及各角色的语气和性格,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引经据典的对话中得不到展示,每个角色像警世寓言的舞台剧一样说出安排好的华丽台词(是的,我感到被安排的色彩太浓郁了,不像是角色平常就会这样讲话和做事),然后镜头转给下一个角色。读起来感觉缺乏叙事重心。看下来全是一堆辞藻堆砌,实在头晕,生不出仔细阅读的想法来。 因此就我看的部分来说,反而是最顶上的序言最能引发我的注意乃至共鸣。我想起自己也有自谦乃至极端到自贬的写作习惯,写个什么前都要声明一下,要么是作者自知有缺陷而献丑,要么是声明此乃戏谑之作当不得真,说不清这样做到底是在安抚自己还是想象中苛刻的读者。实际上这个习惯到现在也残存着,我只是不再过分表现出来,把不安埋到自己的心里…… 这些观点是我的一面之词,不一定具备代表性。希求在一个并不以文学交流见长的二次元论坛能得到很多读者,确实是颇有难度的……好似麻辣碰上乙女,各自的圈子语境和需求不同,自然会对同样的作品有不同看法。但是,许多工作和事业并非显露给外人,而是做给自己的,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投入并产出,我认为这就已经构成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可能有时候两段经历看似有相似之处,但路终究是要自己走,连同学、学长、家长、邻居这样环境类似的周边熟人都未必能互相理解,在互联网上寻找共鸣实在是艰巨的冒险,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旅人行路的时候,偶尔瞥见身旁同样秉灯持杖的路人,两相示意,也算美事一桩。 1
vola 发布于8 小时前 发布于8 小时前 当初读圣经片段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读荷马就更早了。不过说到这里,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考虑往堂吉诃德的方向靠,人物可以端庄正派,但叙事风格和故事展开可以更加幽默诙谐一点,因为说到现代小说就想起堂吉诃德收到的一种评价就是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小说。不过这也是纯个人意见,我是倾向于读些更加世俗化的东西。 说到在小说中展示理念和道理,其实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开头主教和国民公会代表G的对白。不过和作者这部小说的时代精神基本上没太大关系就是了。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