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urukawa鹤川忧 发表的所有内容
-
好久以前就看过《凉宫春日》系列了呢 当时看完2009版只觉得是一部轻松愉快的日常奇幻番,看完最后一集之后会心一笑,心想“这集的叙事方法很有特色嘛” 然后点开了《凉宫春日的消失》 接着就为长门有希意难平了很久很久...... 去谷歌拼命查“凉宫春日下一季(涼宮ハルヒ 三期)”,各种祈愿谷川流会来继续写书之后京阿尼能继续做动画 当然随着京阿尼战略转向原创文库+纵火案影响,这些也不太可能发生了(叹气
-
说到平台... 个人其实一直觉得,目前国内的平台,或者严格来说,内容分发商什么的,在“小说、漫画”这种权利人高度确定的作品上,应该搞日本常见的点对点fan支援模式(也就是读者去给自己喜欢的作者按计划打赏,从而看到相应作者计划内的限定公开内容);只有类似“动画、电影”这些权利人复杂的东西,平台提供统筹式分发比较方便(也就是观众给平台充会员看所有会员专享节目)... 其实我之前也就国内的文化分发市场这个话题上 发表过我个人认为很正确,但是别人乍一听很像是天方夜谭的意见。 我以前在知乎上这样写过(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1362224/answer/2077426420)—— 就引用这么多,再多就涉政了。 就,很显然,只有写小说、画漫画的作者能够“因为读者喜欢自己的作品而直接拿到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的订阅费”的情况下,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起生产力,并且不论是多小众、冷门的作品的作者,只要有人订阅,都能够拿到一份回报,足够优秀的新人作者也能够靠口口相传快速崛起; 而如果平台控制欲过剩,继续推行“平台强行筛选出一批公开作品和非公开作品、用户给平台付钱(充会员)才能看到非公开作品、按照浏览量和热度给作者分成”的模式,那初来乍到的作者、小众题材的作者永远也拿不到自己应得的回报,其他作者的性质也多半是在给平台打工,只有那些恰好蹭到热度的作者能够获得丰厚到不讲理的回报(当然也有确实优秀的作者,但是跟蹭热度的比起来算是凤毛麟角吧)——并且这个现状会引诱其他作者疯狂去蹭热点。 其他同人性质作品(比如同人志、同人动画、同人游戏)同理,不过涉及到媒体作品分发的法律问题...我也不多做介绍了。 当然也没必要盲目悲观...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近百年了,七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高度繁荣的日本给包括现代游戏分发、现代流媒体、IP衍生等诸多产业从无到有地定下了雏形,并且这些模式在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沿用至今。 我们的路还很长。拭目以待吧。
-
谁知道呢 近几年反垄断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说不定会产生适合国漫发展的环境嘛(虽然概率很小就对了x 总之~拭目以待吧(o゜▽゜)o☆
-
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做这样的概括,一方面腾讯虽然事实上手握着网文和网漫生态的主要有生力量,但是阿里文娱、爱奇艺、网易文化互娱等等势力并不会坐视不管。除了网文改之外,其他资本力推的原创动画、靠各种力量叠buff艰难起步的民间IP,近年来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效应。 另外,我在文中也有提及——我个人认为,以本土游戏公司主导的、以游戏和相关衍生平台为渠道的大型跨媒体企划,是未来中国大陆二次元以及泛亚文化发展的唯一可行方向。 在游戏生态这一方面,腾讯落后的不是一点半点。虽然数据好看,但近年仍在为人津津乐道的游戏仅剩王者荣耀与所谓“和平精英”,而腾讯在PC上3A游戏的尝试(例如《无限法则》企划)、拓展中国大陆主机市场的尝试(例如主动与Nintendo合作、试图以“家庭娱乐”的场景为噱头售卖Switch),目前来看都以失败告终。 与之相对的,是以米哈游、鹰角为代表的本土游戏新势力,以及以上海幻电(也就是b站)为代表的综合代理商在市场的攻城掠池。 很多人说“原神这么多人黑肯定都是腾讯的水军,因为腾讯急了”,我对前半句话保留态度,但是我敢说——目前的腾讯是真的急了。
-
嘛...我可能要泼点冷水哦... 先从技术角度谈一谈。。。 目前国内大多数IP动画化基本主要是3D动画,你知道原因吗 因为3D动画建好模型之后后面就直接无脑跑渲染就行了,此外巨头们还有游戏行业CG领域的经验可以参考,所以这方面要追日本这些国家不难,仅此而已。 中国大陆的动画业界,从平面原画师到音响监督,从动画美术人员到分发商生态,都是全面崩塌的。中国大陆在动画产业任职的平面原画师数量甚至比台湾地区还要少... 国内真的在做平面动画的公司,也就以绘梦为首的那几家。而且大多数——要么是广泛地把原画业务外包给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甚至越南的公司(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去这些平面动画的片尾看看制作人员名单,要么会出现日本人韩国人的名字,要么会出现一些职业外包分发商的名字...),要么是像五六七、罗小黑这些线条相对简单、原画工作量小的作品。 另外,商业逻辑上也走不通的。 动画的制作成本可是很高的,以日本常见的24分钟一集的标准TV动画制作成本为例,一集大概是1000万日元左右这个数量级(数据来自增田弘道《アニメビジネスがわかる》)。而中国大陆的动画从业者虽然水平不如日本,但是薪资一点不比日本低(对这一条有疑问的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日本动画原画师大概是什么个薪资水平),所以成本肯定就更高了...... 既然花出去这么多钱也要把动画做出来,那肯定得想办法给挣回来不是?我们先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把钱挣回来的—— 首先,日本人的动画是在电视上放送的,你得购买了那个频道、在播放的那一天蹲着点打开电视调到那个台才能看到。如果想多看几次得自备录像机把动画录下来。要不然就只能去买碟。而动画光碟可是很贵的,,,几百上千元一张、一部动画总共四五张甚至更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除此之外,手办、联名,还有各种各样的周边,都有着高昂的价格,为动画的制作方和版权方赚回不菲的收益。 日本那边的动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原创、改编和跨媒体企划。 改编动画可以卖原作赚钱(比如2015年TV动画《学园孤岛》播出后,其原作漫画销量暴增,成为芳文社最值钱的IP之一。) 跨媒体企划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挣钱(比如《LoveLive!》系列,光声优演唱会和卖歌带来的受益都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了...) 就算是最不来钱的原创动画,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衍生作品可以回血(比如TV原创动画《魔法少女小圆》的衍生游戏《魔法记录》,以及各种官方外传漫画等等) 回过头来想想——中国的动画是怎么挣钱的呢? 有人买动画光碟吗?——因为中国人对于看番的认识是“我想看的时候就打开网页在线观看”或者“找个盗版网站下载下来”,根本就没有实体碟片的市场,因此碟片根本就没人卖,怎么买。 有人买原作吗?——先不说中国实体书市场的疲软,这个年头有多少人看完《斗破苍穹》之类的动画会跑去买小说?就算是看完动画意犹未尽想要支持原作的也是去各种网文平台上看吧?这样一来收益就流向了网文平台,而不是原作方。 而跨媒体企划——......现在国内真的有跨媒体企划吗?什么时候原神、第五人格、明日方舟这些游戏打算出包括系列动画+官方周边产品线+衍生漫画小说等等的生态了,我可能勉强承认“中国确实有跨媒体企划”。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目前国内动画行业真正发展起来最可行的方式了。 原创动画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除了类似《哪吒》这类的动画电影爆款,其他的国产原创动画真的就做一部亏一部。 不是我悲观,而是事实摆在这里,想乐观也乐观不起来... 真的,因为市场畸形啊,还有各方面的因素,近些年内很难指望国产动画发展起来,更谈不上什么国漫崛起。 真的想知道一个国家的动画应该怎么从落后到崛起,可以看看隔壁韩国——人家的动画产业一直落后于日本,但是近年来居然追上来了,成为了仅次于英美日的第四大动画强国(注:以海外营收额计),而且人家是平面动画追上来的,不是靠3D。 至于韩国做了什么嘛...谁知道呢,只是因为限韩令的存在很多国人看不到就对了。 国漫崛起——任重道远啊。
-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有这样的童话能看我也满足啦 只希望以后也能在院线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品捏
-
如果说“美化”的话,其实本作还是有美化的部分在里面的,比如说本作相对于原作和真人电影,淡化了残疾人的苦难、美化了残疾人的生存环境 不过至少没有把残疾人的处境洗成心想事成...(在这一方面上)跟声之形相比已经算是进步的了x
-
涉及影响观看体验的剧透部分已经遮盖,请在观看过本作后再打开。 首先明确一点,从“关爱残疾人”/“刻画弱势群体的冷暖”/“慷慨者对弱者的救赎”/“强者与弱者之间微妙的情感表现”这些角度而言,动画电影《乔西的虎与鱼》偏题了,而且偏得很严重。 然而,作为带有现代童话色彩的青春成长故事,本作其实十分出彩。 豆瓣/Bangumi的低分,伴随的大多是原作党对动画电影本身的不满意,以及新人对原作中部分桥段“狗血”的质疑——然而,须知本作的原作小说最早刊登于1984年[1]。“狗血”方面的指摘,究竟是原作本身矫揉造作,还是观众在一轮一轮的快餐作品洗礼下变得过度敏感,实际上有待商榷。 (顺带声明一点,网络上已经有1080p的日配中英双语字幕版本流出,但中文翻译十分生硬,以至于影响情感传达,建议有条件的前往影院观影) 本文将以上述视角展开讨论。 首先是本作与原作小说/真人电影所不一样的地方: 乔西的婴儿车被替换为轮椅,乔西的家从大阪贫民窟移到了大阪府八尾市玉串川柏村町附近[2],周围人的态度从赤裸裸的恶意变成了偶尔的碰撞,奶奶的态度从“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丢脸的孙女”变成了溺爱......很显然地,我们会发现: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原作的恶意、黑暗等要素都被最大程度地剔除了 大阪府八尾市玉串川柏村町附近景观 来自谷歌地图 为什么? 让我们看一下哔哩哔哩动画对本片监督田村耕太郎与动画制片人铃木麻里的访谈: 概括而言,制作方由于“不希望本片成为一部‘现实,悲惨,完结’的平庸电影”,将本片的定位调整为了“吸引年轻人的青春积极童话故事”。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影中虽然对残疾人士的生活刻画得细致入微,但又刻意回避了许多现实主义要素。 此外,在本文开篇提到过,时间的要素不可忽视。换而言之,现实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也很大程度影响人们对作品的观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阪贫民窟曾经确实是布满了铁皮棚户,但是现在的大阪贫民窟一带街道景观长这样 大阪府大阪市西成区 萩之茶屋以东一带 是公认的大阪贫民窟所在地 倘若本作将乔西的家放在这里,到底是尊重原作呢,还是魔改呢?至少我个人更喜欢动画组把乔西的家从贫民窟移到柏村町的改动,至少在故事本身已经定调为现代童话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显然在画面和意境上更讨喜。 随后,我们关注一下剧情推进的处理方式。 很多回答里提到“有些事情感觉根本不符合常理,就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存在的”。怎么说呢,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设置什么东西本身并没有错。现实世界也并不讲逻辑,没有人会说“这件事根本就不该发生,太奇怪了”,但是却会对电影里的事情吹毛求疵,要求其符合常理、符合逻辑,这是一种矫枉过正。 然而我并不是说电影的处理没有问题。换而言之,“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设置什么东西当然可以,但是不该被观众发现这种不协调感。 那么,这种不协调感是从何而来的? 让我们理一理本作的结构。 #剧透注意 结论上来说,在观众潜意识认为“这一段感觉跟前面的某一段好像啊”的情况下,这两段之间的差别就会模糊化,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说简单点就是——明线的周期性变化,把暗线给遮住了。 这就是在我看来本作最大的问题——没能处理好明线,搞成了某种往复运动,因此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本作品的合理性。 然而这种剧情安排也并非没有出彩的地方。在我看来,“情节往复运动”的缺点,伴随着对本作的理解加深,也会转化成某种鲜明的对比与呼应性,在二刷或多刷本片时尤其明显。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导演是故意在利用这种“重复”来制造对比与呼应。 综上所述,虽然在剧情的展开上本作并不是很大方,但是在利用对比制造反差和呼应以体现某些更深层的意味这一点上,个人认为导演确实下足了功夫做到了优秀水准。 随后就是本作中的“象征意义”。 我们不妨抛出一个问题——“虎”指现实的困难,“鱼”指理想和远方。在这种隐喻下,本作中“乔西去动物园看老虎”的一幕安排,到底算是巧妙还是笨拙? 要解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在轻松明快的故事里,最常用象征和隐喻的都是些什么作品? 有些人可能已经想到答案了,是童话。 不论是本片中出现的《人鱼公主》故事里的美人鱼、魔法贝壳、光辉之翼、化作泡沫的情节,还是我们生活中常看的童话里吻、诅咒、爱、魔法之类的要素,本质上都是各种各样的象征和隐喻。我们不会因为童话里到处是象征而去责怪童话作者“你想写理想就理想嘛,为啥非要写个魔法贝壳?你想写未来就未来嘛,为啥非要写个光辉之海?” 因为童话就是这样的。 换而言之,倘若以“童话”的视角来看本作,那就消解掉所有的不合理、抛开所有“现实就现实,为啥非要拍成乔西去动物园看老虎了”的质疑,抱着一颗年轻人的读童话的心去体会故事,关注人物的经历、情感与成长,那么本作最为人诟病的几个点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这个结论也与一开始“本作并无意重现现实主义与悲剧,而是希望做年轻人喜欢看的青春的、积极的、成长童话故事”的论点相吻合。 所以,我对本作的评价颇高,我认为本作品是在“青年向童话故事”的题材动画上的一次出色探索。虽然在剧情串联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但是本人对导演和编剧在改编时的创新性、开拓性工作表示肯定。 当然做出这样的评价也并非完全客观、并非一点私心都没有,毕竟本作的画面、BGM、主题曲和人设(以及HE和发的糖)都非常讨喜,希望以后能见到更多比这优秀的动画作品。 以上。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本人从《乔西的虎与鱼》bilibili特约主创访谈[3]与Bangumi用户 @六出绯花 影评《被糖衣消解了残酷的现代童话》[4](虽然放的是知乎链接,不过我其实是先在Bangumi看到的x)获取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观点。两篇文章都很优秀,不妨拨冗一阅。 参考 ^最早刊载于角川书店《月刊KADOKAWA》1984年6月号。 ^本人手动查询谷歌卫星地图大致判断。 ^http://bilibili.com/read/cv1277507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394883/answer/1938053433 发布于 08-26 02:29 本文由本人首发于知乎:如何评价动画电影《乔西的虎与鱼》?哪一个情景令你难忘?——Daniel的回答 如果喜欢本文,希望可以移步知乎贡献一个赞w
-
这个毕竟是面向日本传统中产阶级家庭的,按购买力来看的话其实那边貌似没几个人觉得花上个几十上百RMB买个书买个游戏很贵的...消费观念问题嘛
-
我也好期待 只可惜自己根本就没有switch...qwq
-
第一幅画其实流传很广了...但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画师 好可惜
-
你也觉得吧! 就算不买游戏也至少区关注那个画师!我不允许有人不知道那个画师 我用那个画师的其中一幅当头像,另外一副当壁纸 用了好久的说 啊还有这一副我也很喜欢www
-
先说说背景,我一直有关注一个叫做しおん的画师,他的作品一般是灰暗色系,笔触并不算精细但画作中总是有一种细腻的感觉,很多画作都有一种奇妙的或冷淡或温暖的氛围 然后这个画师从19年9月就再没在p站更新过,最近发现了他转的推特才知道他最近在干什么 于是我就知道了这款叫做《アサツグトリ》的游戏 以下内容大部分翻译自《アサツグトリ》的公式サイト 概念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0htcGR0HIs&ab_channel=日本一チャンネル 故事梗概 发出安静噪音的机器——右臂上注射器一般的装置 在陌生的房间中醒来的云雀(ヒバリ) 以及房间中7个相同境遇的女孩。 迷茫的少女们上方传来了这样的讯息——“你们当中只有1位生还者 能够走出大楼” “我建议你们 为了生命接下来的的每一秒钟而努力——尽力而为吧 说不定还能使出魔力哦” 少女们不可思议的生活开始后的几天 奇异的事件接踵而至 云雀为发生在自己面前的死亡事件而追悔莫及——”如果能回到那孩子死去之前的话...“ 第二天 云雀醒来在去食堂的路上 却看见本该已经消失的少女 和昨天之前一样 若无其事地生活着 ——时间回溯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的话,不论多少次都可以重新开始... ”绝对不会让任何人死去了!“ 人设详情(人名均为个人音译) 详细的人设信息会随着时间逐渐在这里公开 系统介绍 事件发生——在怪诞的游戏世界中 事故悄然而至 时间回溯——利用云雀的回溯能力 回到事发前的时间 为了不让事件再次发生而开始调查 情报探索——调查周围的环境 收集信息和证据 由于回到了事件发生之前 您甚至可以听到受害者生前的声音 事故避免——根据搜索部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推断 尽力避免事故的发生 安全地度过一次次事件以推进剧情 其他信息 ◆标题——アサツグトリ ◆体裁——タイムループ探索アドベンチャー ◆对应机种——PlayStation®4、Nintendo Switch™ ◆发售日——2021年11月25日(木) ◆价格——【通常版・下载版】:6,980円(税込7,678円) ◆人设担当——しおん ◆CERO—— 《アサツグトリ》原声带&特典 豪华DigiBook规格示意 ・原声带OST的CD盘——@a_hisa 的20 首歌曲 ・ 包括特典封面在内的24 页(长16 厘米✕ 宽12 厘米) 包括游戏中的插画与各种设定 emmmmm 虽然我还从来没接触过这个体裁的游戏 也没有主机...但是真的!真的!觉得!这游戏很吸引我! 希望发售后会有dalao发一下游玩感想!!! (新人第一次在一般游戏区发帖 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求放过qwq)
-
说实话...冲着推理来看这番的一定会失望 要我说,这完全就是一部挺典型的日式奇幻类轻小说,只是女主恰好是侦探所以标题里有这个词罢了
-
第一段跟lz的想法其实是差不多的,我个人对于大多数意义下的作品,更关心的是剧情展开、角色塑造、叙事节奏、表现手法、情绪渲染、画风画质之类的要素,评价一部番好不好也是只会看这些,而不会去看人物本身 但是那只是评价一个作品好不好的准则,是相对来说比较有客观性的东西;而是否喜欢一个角色是更加主观的——换句话说,我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喜欢上一部烂番里的角色,也可能会对某部我眼中的神番里的所有角色无感,而这些归根结底都是有主观原因的,也就是说“人对于作品的评判标准和对于角色的评判标准,就算截然不同,那也是理所应当的”。 如果问我最喜欢的番剧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报上《冰菓》、《K-ON》、《物语》、《魔法少女小圆》、《命运石之门》这些番剧的名字;但是问我平时最喜欢的角色,恐怕很多都出自口碑一般甚至没人听过的番剧,就算也是来自不错的番剧也并不是前面列举出来的那些,比如我对《学园孤岛》中的胡桃、由纪、慈姐念念不忘,比如我对《命运石之门0》里的椎名篝的印象其实超过助手,比如虽然《Charlotte》叙事节奏严重崩坏但我还是喜欢友利奈绪,比如《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见兔女郎学姐》中我对樱岛麻衣无感却到现在还很心疼翔子和花枫......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我或许只是因为角色的命运对其心生怜悯(刚刚列举出的角色的命运都不太好,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查),激起了一种介于恻隐之心和保护欲(甚至是恨不得进入作品帮角色承受一些痛苦的欲望)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深刻的、温馨的、正面的印象,表现出来就是我似乎很“厨”那些小众角色 换句话说,所有的“角色厨”都是有原因的——很显然是超越外貌的原因(p站那么多大触画原创图,比动画漫画画风还唯美的多了去了,我就从来没见过哪个原创图里的角色能有大多数动画的人气的),那么很显然就是情感的原因。当然不论是《超电磁炮》里的炮姐还是《Re0》里的蕾姆,跟风厨都有很多,要分析角色喜爱的原因,就得去弄清楚最早一批角色厨是角色在作品中做了什么之后(发生了什么剧情之后)才出现的 御坂美琴有哔哩哔哩的站名加成,早期以mikufans(也就是现在的b站)为渠道了解二次元的国人基本无人不知站长是炮厨,因此姑且不论。让我们以蕾姆为例,国内蕾姆厨大规模出现是《Re0》动画出现之后的事,但显然他们不会在昴被鬼化蕾姆追杀的时候成为蕾姆厨,他们大规模出现正好对应蕾姆对昴不离不弃、帮昴走出自闭的那几集,蕾姆的人性光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关于蕾姆的剧情则随即急转直下。一边是解开过往心结中透露出的凄凉,一边是被救后无条件信任主人公、愿意为自己的英雄做出任何事的善良,一边则是怀着这种性格却惨遭命运捉弄的悲戚,一个热门番中这些要素加在一起自然就会塑造出一个广受推崇的、拥有众多厨的角色 虽然还是会对控上一个角色后拼命喊老婆的行为感到厌恶...不过个人角度来说我是可以理解这样的情感的,但是这种现象——具体来说,是“观众对于番剧质量和角色喜好的错位”这件事——本身对于业界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最近看到的轻小说、漫画、原创动画里某些角色身上各种要素跟叠buff一样、剧情却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这些作品因为受众对于特定角色的感情而大行其道,势必挤占各方面都优秀但没有“拼命叠buff以塑造角色”的作品的生存空间。(不要对号入座,不过相信有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作品。)毕竟厨角色的人往往比那些看重番剧综合质量的人更有利于创收,业界自然会倾向于讨好前者。 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能在喜欢角色的同时不要把并不那么好的番剧吹成神作,我当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品能兼顾角色的讨喜性和整体的质量。 祝全世界动画业界乃至周边轻小说、漫画、游戏业界越来越好。
-
老虚、大妈、新房、苍树、泥犬都集齐了,把k团骗回来唱首歌应该也不是很不可能(做梦ing
-
我是作者中心派,显而易见旧约派和新约终章派是不会轻易承认新世界观的 我觉得老虚未必真的是14年就写好了剧本,他这样说可能其实是为了减少老观众对新设定和新世界观的抵触吧 总之我是相信新房、相信老虚、相信梶浦苍树泥犬沙发套的,希望他们不会让我失望w
-
虽然TV动画搁浅了很多年,但是老虚可是早早就写好剧本了 本质上你说这是2014年的番拖到现在才做也没什么问题w 不过…这次的争议显然会大的多,我敢说不论拍成什么样都会有一群人以“狗尾续貂”为理由打差评
-
*注:本文由本人原创于知乎,有删改 不资深圆厨前来报到 今天(21/4/25)看了生肉的魔法少女小圆十周年庆典直播,一直到快结尾了,看到声优们都忙着卖书卖碟推销游戏,挺失望的,突然灯光一黑,宣布有新作,直接叫出声来,随即涕泗横流 如大家所见,魔法少女小圆在放送10周年之际终于公开了正统新作——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在2013年《魔法少女小圆 剧场版【新篇】叛逆的物语》(以下简称“《叛逆》”)放送结束后,まどマギ的企划一直处于搁浅状况中,IP的衍生创作虽然没有停止,但是基本都是局限在漫画改编、漫画补足剧情、官方外传、游戏开发等等,虽然SHAFT在2015年的圆物语展上公开了新作的概念视频,但再无下文,动画的正统续作始终没有消息。 私以为,这有如下几个原因: 1.2015年开始,随着日本动画行业的波动,加上SHAFT内部的一些变故,推测是因为许多骨干职员离开了SHAFT,因此在2015年后可以看到SHAFT的作品出品速度有一定的下降(到2019年更是只有一部不算是TV动画的《续·终物语》......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炎炎消防队》大半人马都是SHAFT出来的,人才流失的严重可见一斑),因此まどマギ企划也被搁置; 2.虚渊玄沉迷机甲片和布袋戏(这个老生常谈了...); 3.至《叛逆》结束,世界观已经趋于完整,一直作为情节推动的角色的QB,已经退出了舞台,因此在不吃设定的前提下,做出水平相当的续作实属不易。 那么到了今年,小圆的续作会出现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1.推测SHAFT的职员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2020年开始稳步回到了一年2部TV动画的出品速度,新房在休息一年多后又重新出山了; 2.虚渊玄叫回来了,剧本大纲得以推进。(东离剑游记系列故事趋于完整,老虚有精力雕琢剧本了); 我着重讲一下剧本。 仔细看这个标题,内容直译是《魔女之夜的回天》——而在原本的世界观已经发生的故事来看,魔女之夜是不应该再次出现的存在。事实上众多以《叛逆》的续作为目标的同人作品中,也极少提及魔女之夜的出场;此外,声优表中包含加藤英美里(QB役),而QB同样是本不该再出现的角色。 因此不难看出,又要在不吃设定的基础上,跳出原有的世界观框架了。 先谈一谈演出。 在《叛逆》中,剧本是通过隐瞒要素与欺骗性叙事来实现这一点的——先隐瞒这是TV续作的事实(相信不少人第一次看《叛逆》的开头时会认为这是倒序、前传或是某一次轮回),同时把魔女的结界用隐晦的手法展现成现实世界的状态。 考虑到隐瞒要素与欺骗性叙事在TV版中也有出现(如,隐瞒小焰是轮回者的事实,并且有意无意地塑造其负面印象),我猜想,或许在新作中也会用到这一种手法。 再谈一谈剧情。 说实话有《叛逆》的精彩表现,我并不敢对续作妄自做过多揣测。我就说一些目前个人已经基本能够确定的事实 巴麻美的位置变成了第三,这与2015年流出的新作概念视频是一致的,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学姐在新作中有重要戏份。而且根据这一点相同这一事实来看,很有可能2015年的概念视频仍然对今天公开的新作具有重大参考意义,换而言之故事大纲很可能没有大改;(更新:看到前面知友已经放出老虚的推特截图了,他本人表示剧本大纲在多年前已经完成,也印证了这一点) 《叛逆》结束后,世界最大的不稳定要素在于随时可能回想起圆环之理的小圆和宁可让所有人忘记自己也要让小圆好好活在人间的恶魔小焰,以及被整个化为恶魔结界(银之庭)的宇宙本身,而魔女之夜、QB的重新登场无不昭示着这一脆弱的平横将被打破,而一定会维护这一平横的小焰、一定会想起自己的身份的小圆,同作为重要角色的学姐,以及再度出现的百江渚,四个“阵营”中间至少会发生两次碰撞。 我怕打脸,所以不负责任的推测就只做这么多。 当然,打脸也是好事——如果是因为新房昭之和虚渊玄又一次给我惊喜的话。 那么,再次祝贺小圆出新作——圆厨一本满足。 祝愿小圆、小焰,以及《魔法少女小圆》系列中每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善良角色,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
说起来 貌似当年国内就没几个人能玩上正版吧 2014年玩了忘却的旋律版 后来在外网找到了正版购买渠道。。。到现在想想 当时居然会为了一个游戏花一周的时间 翻墙 找官方 翻译网页 小学生的生活真是无忧无虑(作业太少)啊hhh
-
我其实反倒不怎么喜欢听歌(有歌词那种) 每天一有空就去听OST(Original Sound Track)的应该全国就没几个吧hhh 梶浦的沉郁 神前晓的明快 泽野弘之的厚重 川田瑠夏的美好 都让我挺印象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