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红色精英兵

【会员】资深会员
  • 内容数

    3,679
  • 加入

  • 最后访问

  • 赢得天数

    1

红色精英兵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你为何认为使用生化武器会导致反战情绪爆炸?德国一战末期反战情绪爆炸不是因为生化武器,而是因为物资匮乏到极点+巨大伤亡;日本二战也没少用生化武器,也没见日本国内反战情绪爆炸。还有除了1917年那种大家都打得山穷水尽的情况,反战情绪对于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世界大战来说真心不算什么。
  2. 感谢贴吧的tebic1208同志整理 ============== 变革之潮位面的赤道美洲交通线体系这个设定的来源是这样的:在现实世界中,拉美各国间的陆上联系由于环境因素相当有限,而在亚马逊平原和圭亚那高原这些地方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而在变革之潮位面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南美洲和中美地峡成为了残余的资本主义世界和未来科技公司所要不惜一切代价守卫的三个最后据点之一,对于战略防守而言,这种样子是无法接受的。虽然如果战争再次爆发且开战后新华约部队得以占领南美北部,在这之后也得艰难地翻越圭亚那高原穿过亚马逊雨林才能从陆路进攻巴西和阿根廷的经济中心,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新华约部队打垮北部的部队,驻扎在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的后备力量根本无法快速支援——而如果能做到的话,完全可以避免依靠圭亚那和亚马逊的天险去拼消耗。于是有了以下这一系列工程建设。备注:黑色为铁路线,红色为运河与水道在巴西境内的工程:东部海岸线铁路网延伸至亚马逊河河口,途径福塔雷萨,特雷西那,圣路易斯到贝伦。亚马逊河河口的马腊若岛西边的水道加以施工挖深拓宽,建成“比埃托水道“以连接亚马逊河河口地区的水上航运。整条亚马逊河的航道疏浚,整修到航运标准(比如探明航线之类的;不过因为亚马逊河干流宽阔浩瀚水流充沛,没有瀑布和险滩激流,7000吨级船舶可达玛瑙斯,4000吨级船舶可达伊基托斯,非常适合通航,所以这一工作不会太难),沿途港口码头基础设施扩建,工业设施扩建。沿着韦柳港-朗多尼亚-马托格罗索-库亚巴-卡佩拉-大坎普现存的公路修建一条平行的铁路以连接韦柳港和南部。扩建从大坎普到蓬塔波兰的铁路支线以连接巴拉圭境内铁路的延伸。在韦柳港所在的马代拉河修建一条“截弯取直”直通玛瑙斯的运河。从马卡帕出发,基本上沿着海岸线已有的道路修建平行的翻越高原通向法属圭亚那地区卡宴的铁路。从丰特博阿修建翻越雨林和安第斯山通向哥伦比亚波哥大的铁路。在秘鲁境内的工程:从伊基托斯修建翻过雨林和山脉通向厄瓜多尔基多的铁路,进而连接亚马逊河航运系统和哥伦比亚铁路网。沿海岸线修建从塔克纳到通贝斯的打通秘鲁全境的铁路,并与玻利维亚,智利和厄瓜多尔连起来。在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境内的工程:沿着海岸线上的现存道路修建连接卡宴,帕拉马里博和乔治敦三城的铁路,并翻越高原继续向西通入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境内的工程:加强铁路联络,在北部海岸修建一条贯穿全国的铁路干线,从东部边境经过玻利瓦尔城,埃尔提格雷,加拉加斯连接上已有铁路线,再在巴基西梅托向西分别通道马拉开波和库库塔,进而把圭亚那和哥伦比亚连起来。在哥伦比亚境内的工程:分别在帕斯托,库库塔和波哥大与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巴西通向本国境内的铁路连接,并在麦德林修建向巴拿马-中美地峡延伸的线路。在巴拉圭境内的工程:沿着亚松森-康塞普西翁-蓬塔波兰的公路线修建平行的铁路线。在智利境内的工程:修建铁路连接北部沙漠地区的阿里卡和伊基克两城,进而联通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铁路线组成网络。在中美地峡的工程:沿着现存道路修建一条途经巴拿马城,圣约瑟,马那瓜,圣萨尔瓦多城和危地马拉城的干线,同时在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北部海岸修一条支线(或者说把现有的铁路连接起来)。阿根廷,巴西,智利其他部分和乌拉圭全境因为现有基础设施已能基本满足要求,所以没有大规模的新建,只有小规模的扩建和维护。而玻利维亚境内由于现有铁路勉强满足了需求,立场坚定的雷迪亚兹左翼政府与公司的激烈冲突和工程上的困难,基本上没有什么工程。这些工程实际上都是在战前为了开发在圭亚那高原和亚马逊雨林被发现的新矿产资源而修建,否则以公司对战争局势最后被证明谬之千里的估计,哪怕是从北美战场开战时开始修建工期都不够。因为主要的设计用途是矿业铁路,所以公司并没有搞出横跨亚马逊雨林这类规模和耗费同样空前的工程,而是尽可能利用了亚马逊河自身的航运潜力。这些工程大多是公司,公司的盟友和公司的白手套代理人以“开发雨林地区”,“矿业专线”,“带动经济增长”或是“联通国土”的名义开发建设的,虽然在建设时也有给自己修建战略通道的设想,但这些借口至少听起来冠冕堂皇无可置疑(事实上这也是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干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再加上南美各国一直以来政府控制能力低下的顽疾,导致公司对拉美各国的渗透非常深入,在当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能够在后来连续颠覆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圭亚那,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的左翼政权。正是因为这些准备工作和暗中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政治经济渗透,代理人扶植——公司才得以在大战结束后撤退到已经转变为最后堡垒的南美洲继续顽抗社会主义阵营。与这些工程相配套的还有当地人口和工业水平的暴涨和雨林开发的进步。在大战后的“邦联”时期,亚马逊雨林地带已经成为了邦联最重要的原料产地之一,能够与智利和委内瑞拉相提并论,而河口的贝伦港不仅地位大幅提高,还成为了亚马逊河流域新矿产资源的最重要的冶炼中心之一,城市规模和工业产值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虽然贡献出这些提高的大头的都是被公司敲骨吸髓,居住在实际上占据了大部分新增城市面积的贫民窟里的矿业工人,航运水手和冶金工人。
  3. 前半段推论的很有意思,但是就后半段而言,为什么你认为文明是追求本能的手段而不是追求本能的结果呢?况且你听到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本能的追求方式和掌握的力量”,都曾经同时出现在其他国家身上、就连中华文明自己也不是一直具备这种“追求方式”和“力量”,这样的论据如何支撑你的论点“中华文明超越任何一个其他文明、势必会孤悬于世”呢?
  4. 即便是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失业率被人称为“耸人听闻”、那也不超过20%,这比起工业革命时期的数据来说可以说是大大不如了。另外,农业社会倒是没有失业,但土地兼并产生的无地农民在任何一个王朝中后期都不鲜见。要知道如果地主打算耕种总面积相同的土地,需要的佃户可总是比自然分布其上的自耕农要少许多的……
  5. 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所需的极大物质财富和极高生产力,固然为此前人类社会所未见,但也并不是说“今天人类要全员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水平、地球资源尚且不足,实现共产主义所需要的资源就更不是地球所能承担的,所以现在还是老实搞资本主义吧”。 首先,马克思很明确的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的需要并不完全是必要的,其中有很大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促进消费而制造出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很清楚的谈到了这点。 其次,阶级社会的演变不是像《文明》或者《帝国时代》那样,哪年哪月达到了某个标准,唰的一下就“城头变幻大王旗”了,人民也一下子就由上一个社会的人民脱胎换骨而为下一个社会的人民了。每个社会都是逐渐发展进步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与交接同样也是个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的时候,旧时代各种各样的陈规陋习会作为废弃的上层建筑遗留下来、需要人们奋力做斗争去消除它们;同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走到尽头之前(事实上,不做任何斗争它也不会自行崩塌),也不意味着人们就只能坐等资本家的善心、甘心当剥削阶级的顺民。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前置,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已经具备了,只不过建设的高度和顺畅程度(难易度)可能受到某一阶段具体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因此,今天就可以而且应该向社会主义社会努力,避免生产力在经济危机中一次次被毁灭,使人民觉悟并迫使资产阶级做出一定让步。
  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影响力是很大的,但是他自己的计算并不能支持他的论点:未来的冲突会以文明的形式而爆发。 其实这个还是可以归结到共性和个性上,按照马哲的说法叫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世界上的人,可以按民族划分、可以按文明划分、可以按阶级划分、可以按国家划分,每一个人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标签(特殊性),而在面对不同的矛盾的时候、不同的标签就会以不同程度发挥各自的作用而决定人们的立场和行为。那么要解答未来冲突会是什么形式,就要想想看什么是人们最离不开的?什么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都必须解决的?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决定其他事物的? 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是生死问题,而决定你是生还是死、以及生活的如何(决定你何时以何种方式死、以及死前能不能繁衍后代)的是什么呢?答案是生产活动。还是那句话,人一天不死要吃、两天不死要穿、三天不死要住。人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必须首先进行生产劳动(各种形式的,体力或脑力),而民族、文明、国家这些都是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我们就不难推断出,生产劳动是人们最离不开的、推动社会变化的也是生产活动、其他事物的根本决定因素(当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是生产劳动(包括进行生产的能力和分配生产产品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阶级斗争是“最终解决形式”了,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宗教/文明矛盾究其根本、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矛盾。
  7. 资本主义国家兴衰交替,其历史相比起封建时代还是短了些。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全球化的规模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交替的具体形式必然也与封建王朝的兴衰起伏有所区别。但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危机这一种周期律是摆脱不掉的、直到它激发无产阶级革命(可能从一国开始,也可能多国相继爆发)消灭资本主义自身或者人类一错手把自己干掉为止。
  8. 鲁迅没有反社会人格(笑),他是一贯支持左翼运动和无产阶级,鲁迅全集里面许多相关文章都可以证明这种倾向。 至于阿Q这个形象出现在今天么,只能说社会环境很令人遗憾的保留或者说复生了当年的土壤。
  9. 事物总是存在共性和个性的,所以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的差别很大、导致社会科学的发展分歧,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理论要看什么理论,是具体到个性问题上的还是综合到共性问题上的。具体到个性问题上的,当然要因时因地制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何能例外?而在共性问题上……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是不同(西方人之间也差别很大呐,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在我们看来都可以算“西方”),但毕竟还是一个物种,就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都经历过奴隶社会么(笑,正经点举例应该说古印度“地水火风”vs古希腊“土水气火”vs古中国“阴阳五行”)。 另:若说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人研究出来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不适合我们,大卫·李嘉图和托马斯·马尔萨斯往哪里摆……
  10. 能把价值取向判断和事实判断混淆在一起的除了你也没谁了(大笑),拜托打比方的时候至少考虑一下本体和喻体是否属于同一性质。 原来就你看来,所谓的智者是从真空里面冒出来的,不是从劳动者积累下来的经验中吸取经验、更不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抱歉,这种陈词滥调连唯心主义英雄史观都不搞了。 顶着剑桥的名号出来糊弄人?凯恩斯主义要笑死了知道么?你对经济学是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对吧?还是那句话,不读书不是你的错,什么都不了解还出来忽悠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我反复强调“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你始终装着看不见,这我也没有办法。而且我始终在强调的是供给大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你举得钢铁和粮食的例子恰恰在打你自己的脸就没注意到么?所谓“谷贱伤农”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存在,难道你认为剥削是从资本主义时代才开始的?大卫·李嘉图会气的在坟墓里打滚的。 国际共运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没了共产国际还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不影响国际共运的进行,更不影响国际共运逼迫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而使其演变为今天这个样子。对一个事物一无所知你就没有资格去评论它,尤其是在最基本的概念和事实都错的离谱的情况下。我读书确实不如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多,但碾压你这种对历史和经济没有半点常识的小白还是毫无压力的。 顺便:以一个国家的兴衰评论其谚语的价值……你这价值观真够扭曲的
  11. 任何阅读过相应著作和史料、并进行客观分析的人,都可以掌握其实质。尤其是不仅能通过后人的记载和论述来了解、还可以直接查阅当时的报刊杂志文件档案这一类一手资料,这相对于文件档案不全、记录稀少或不便查阅的更早的历史时段而言是非常大的优势。或许具体到每个运动的每个细节、每个人物的每种思想仍然是难以细察的,但是任何有基本史学研究能力的人对总体情况和发展脉络都不难得出个大致认识。当然,对于不做具体研究只看流言蜚语和地摊消息的人来说,这种要求是高了点。
  12. 噗,阶级矛盾还真不是共产党人预设,阶级矛盾起于剥削,而赞同剥削概念的新剑桥学派还真就不是共产主义者。 人类历史历来都是由劳动者推动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进步,这种进步恰恰是由广大劳动者执行的。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理论和工具也无不有赖于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环境。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来就不会减少劳动,你连劳动的定义都不知道、简单把劳动等同于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自然只能得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论,更加不能正视劳动者的贡献。 至于工农业制成品的产能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你是看不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个词么?产能大于需求没有意义,因为只有具备购买能力的需求才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而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恰恰受到剥削的制约而永远少于供给。 说白了,你脑子里面还是胜者王侯败者寇那一套,不了解也不愿意承认国际共运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带来的巨大进步。至于共产主义运动在今天的发展更是一无所知,偶然看到一个乌有之乡就以为那就是唯一的左翼网站了。“宁可闭口不言,让人怀疑你是个蠢材;也不要开口胡诌,让人立刻肯定你是个蠢材”这句英国谚语,送给你倒是蛮合适的。
  13. 一次不会就有两次,两次不会就有三次……资本主义经济越发展,剥削造成的供给与有购买能力需求的缺口就越大、经济危机就会爆发的越频繁、持续周期就越长。科技进步和全球化一方面在短期内给资本主义社会“续命”、一方面预支对经济危机的缓冲能力,然而这是有极限的——毕竟地球就那么大,现在可不容易找到一块拥有消费能力的新大陆了。而等到缓冲能力预支殆尽之后,那就是工人运动演变为革命的时候。 中国的王朝周期律虽然是建立在以土地为最主要生产材料的封建经济存续性之上,但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伴随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的会不断出现大量自耕农逐步破产,最后导向土地兼并、出现大量失地农民;无论如何从税制、清查土地、徭役等方向入手,都不能扭转地主兼并土地的大趋势,封建王朝的续命方法就是开发新的土地——但当土地开发到封建王朝所能控制、自然条件所限制的最边缘时,这种“续命”手段也一样会失效,清朝实际上就体现了这点。
  14.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福利制度是救不了资本主义的,因为只要有剥削(换句话说只要私有制下还存在雇佣劳动),那么就会产生供给大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从而引发资产阶级内部的竞争并导致降低成本-削减工资/裁员直至毁灭“多余”生产力重新让供给和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趋于平衡这样一个死循环。这一循环只有到了革命最终消灭私有制时才会停止,届时才会让剥削消失。 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部分资本拥有者也要受到剥削的。虽然许多人倡导所谓的“橄榄型社会”,但在从“剥削链”的角度去看、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折不扣的金字塔型。
  15. 是否信仰共产主义,和在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本来就不一定相干。
  16. 所以说你对共产主义一无所知,共产主义并不主张压抑人的欲望、而主张满足人的合理欲望,你以为“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什么?
  17. 实际行动是生产和消费都在全球化,外抗外国工业品内削封建关卡的民族主义终归要随着经济发展走到尽头。干出来?威信?建构主义的设想是很好的,但是建构主义决定论者往往忽略了在什么基础上才能进行建构、以及这个基础是怎么发展的。
  18. 你只看到了建国后阶级斗争和运动的表象,而并不理解它的实质。
  19. 你自称共产主义信徒,然而对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的定义一无所知。
  20. 呵,能做到舍己救人的人也不多,是不是就不要搞这方面的宣传、不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呢? 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的全球化、规模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感情的演变,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21. 民族矛盾毕竟只是衍生品、而且还是资本主义不完全发展阶段的衍生品,它的进步性在这个阶段完全结束之后就会消失。 况且即便在资本主义不完全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的受剥削阶级之间也不存在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日本侵华为例,日本人民本身并没有从侵略战争中获得利益、反而承担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结束侵略战争、消灭剥削阶级对日本人民而言和对中国人民而言都是一样有利的。
  22. 你的设想和推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资产阶级对“长远利益”的重视程度、而认为他们可以轻易地做出让步。事实上,由于资产阶级内部也一刻不停的进行激烈竞争,首先对无产阶级做出让步的人很有可能因在成本或效率方面处于劣势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至被其他人吞并,这样发展下来、不经激烈斗争是不会有进步的。所谓“资本家会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如果他不卖而别人卖、那么在他被绞死之前就会首先被其他赚了更多钱的人吞并。
  23.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目前世界的主要矛盾不在于阶级对立?难道经济问题不再是支配人们生活的最主要因素了么? 人一天不死要吃、两天不死要穿、三天不死要住,人的物质需求在当代还是占支配地位。而只要物质需求还占支配地位,那阶级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还会依然以阶级对立为根源,形形色色的表象掩盖不了内在的实质。
  24. 很可惜,历史数据不支持你的论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完全失业率常年高达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持续工作(只有生产旺季能找到工作,旺季一过就被裁掉)。而在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当代,哪怕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工业国家(注意是工业国家)的失业率一般也不会突破20%,青年失业率也不会突破30%。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