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红色精英兵

【会员】资深会员
  • 内容数

    3,679
  • 加入

  • 最后访问

  • 赢得天数

    1

红色精英兵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三言两语很容易说清……私有制下,不掌握生产资料的被剥削阶级的生产成果、绝大多数归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所有,生产的越多贫富差距在比例上就越失调,福利制度能缓解这个趋势但不能扭转或阻止这个趋势。因此劳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和自己的劳动付出等比例上升,自然劳动积极性就下降了。
  2. 更奇怪的是你文不对题的回复,本文主要内容讲的是福利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阶级矛盾、所以工人运动终究还会继续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跟“投入教育导致良性循环”有什么关系?难道你认为,只要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就能解决“供给大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个根本矛盾?或者只要提升社会生产力就肯定能改善生活水平?
  3. 关于生化武器和变异生物—— 除了少数几种以人为基础、已经正式“列装”的变异生物部队之外【虽然“石油异生兽”在外观上看来似乎与人没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GLA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并不打算大力研究“变异生物”、并将其培养为正面作战时可以应用的武器,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现有生物上——譬如说,利用蚊子老鼠之类的寄主传播针对人类的传染病,或投放能够使得粮食与经济作物大量减产的害虫与病原体。当GLA的科研人员发现他们投放的生物武器已经被全球联合阵线的成员国有效针对之后,也经常对病原体进行“改进”而使之更具破坏力,但这毕竟不能与“正面作战时可用的变异生物武器”相比:利用病原体实施生物武器作战在很大程度上与“发射后不管”的导弹有相似之处,投放者无需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指挥;然而在正面作战中,倘若武器不能服从使用者的命令,那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实上,GLA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变异人或以人为基础的变异生物部队是唯一能担负正面作战任务的生物武器。 但是,正面战场局势的逐渐恶化,开始迫使GLA寻求新的生物武器。尤其是战争后期,由于胜利的希望已经破灭、最乐观的下场也不过是战后残存于一隅之地,GLA不再谋求于正面战场致胜,转而研究如何在敌国领土上制造破坏或毁灭敌方即将占领的区域,以使敌军无力继续追击。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千奇百怪的变异生物随之出炉: 尽管GLA一方最具知名度的生物武器无疑是庞大而可怕的“噬魂者”【迄今为止它的存在都没有被真正确认过】,但GLA的科研人员更喜欢将体型更小、数量更多的生物作为蓝本,譬如杀人蜂、食人蚁、蜘蛛(群居性)、蜈蚣、老鼠等。GLA重点提升这些变异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攻击性(包括携带毒物的能力),适当改变其大小。当一个变异生物群落从较小规模的实验室(相对)蜂拥而出之后,就能利用其优秀的环境适应能力迅速扎下根来、并依靠强大的繁殖能力很快增加自己的数量,最终依靠其攻击性与破坏力给当地居民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无尽的恐怖。 与制造变异人部队时重点提升其战斗力的方针不同的是,GLA科研人员更注重利用这些小型变异生物制造恐惧并破坏生存环境、相对不重视其对人杀伤能力(当然这也仅是“相对不重视”,事实上死于这些小型变异生物的人数非常可观),这方面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变异白蚁群、战后一些大规模洪灾就是由于它们破坏了堤坝而发生的。GLA对这些小型变异生物的定位是“正常生活的破坏者”和“恐怖气氛的传播者”,一位新华约反恐专家曾作出这样的评论:“一只大型的变异生物或许看上去很威猛,但体型和食量决定了它只能单独活动,这样就很容易被地方机构消灭掉——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就安全了,毕竟培育这种变异生物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也不是小规模的流动实验室能做到的;一群较小然而数量众多的变异生物则没这么好对付,体型和食量使得它们能集群活动、并以数量优势形成更大更持久的杀伤力与破坏力,想要对付它们就不得不调动专业力量、还很难保证根除——于是GLA长期扰乱地方并牵制对方精力的目标就达到了。”
  4. 说好的战报呐?怎么只有一篇檄文…… 我还跑到一般游戏区找了半天。
  5. 关于印度犯罪率的问题我插一嘴,全球最大的城市数据库网站numbeo的数据显示,印度犯罪率在128个国家中排行45(排行越高、犯罪率越高),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极低”了…… http://m.sohu.com/n/444054765/ 另:宗教覆盖面并不广、同样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排行第88
  6. 摘要:被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所激起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促使了福利制度的诞生。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阶级矛盾、使工人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但是只要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无产阶级就依然会受异化的劳动产品的奴役,工人运动也就不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停下自己的脚步。 关键词:工人运动,福利制度,私有制,异化。 资本主义通过越来越有效率的剥削手段为自己创造庞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锻造毁灭自身的武器和使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者。在反抗封建势力压迫的时候与资产阶级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的无产阶级,越来越不能忍受资产阶级无止境剥削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他们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增加并集合成了更大的群体,并把单个资本家同单个工人的斗争逐渐扩展为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运动。于是,工人运动产生了。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爆发,意味着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社会经济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导致工人生活极其困苦。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工人运动只在资本主义处于危机之中、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时才会发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列举了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状态,并考察了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第一种是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之中,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正是在这个状态下爆发出来的。即便国民经济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下工人所遭受的痛苦最大:“没有一个阶级向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二种是社会财富正在增长的状态。按照一般的观点,这种繁荣的社会状态是对工人有利的,因为此时有效需求大于供给,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而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也就会超过工人的供给。这样,工人就能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上、可以为自己争得较高的工资并进而追求较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现实却造就了与预想相反的结果: 工资的提高会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私有制与雇佣劳动的结合,意味着工人不能拥有他的全部劳动成果、而只能获得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即工资),这也就导致了异化的产生。工资愈高则工人过度劳动的程度也就会愈高,而工人本身也就愈发非现实化并愈发受其生产的异化了的劳动产品的统治。于是,无论工人通过“较高的”工资获得了什么、都不能远远不能抵偿他所付出的一切,而他所获得的部分也在他的劳动过程中不断贬值、财富也随之更快地积聚到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家手中。 资本的积累会扩大分工,而分工又会增加工人的人数、并缩小工人之间的差异(单个工人生产劳动产品时所要完成的工序越多,劳动复杂程度越高,所需要的技术、体力等个人素质也就越高;而分工减少了单个工人所要完成的工序,对工人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就降低了)。这样,工人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了,熟练工面临着非熟练工的竞争(单个工人工作所需技术水平越低、培养熟练工越容易),成年男工面临着女工与童工的竞争(分工使得对单个工人体力要求降低了),工人的可替代性被提高了、其劳动力价格自然也就会随之下降。此外,资本积累还会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技术进步则会创造新的、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工人还必须面临这种新的生产工具的竞争。 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在短期内,这意味着资本家可能会为了扩大生产而暂时提高工人待遇。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不会永远维持在这个水平,破产的资本家会增大工人阶级的数量、并使资产阶级的数量减少从而减缓竞争。大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既然得以减缓、不必激烈的争夺工人,他们自然也就不愿继续维持自己雇佣的工人的高待遇、必然会削减其工资以降低成本。而工人对数量减少了的资产阶级的依赖性则增强了(可选择的余地进一步变少了)、彼此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尖锐而难以缓和,超出生产所需的那部分人必然会面临失业的境况。 这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财富正在增长的状态下,工人阶级也仅仅会经历短暂的“好日子”,很快就会再度陷入窘迫之中。 第三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延续,即社会财富已经达到顶点、难以继续增加。这时大资本家们就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也很难通过扩大生产来积累资本(有限的市场已经饱和),他们压倒彼此的主要手段就会是通过削减工人的工资来降低成本——能维持现有的工人人数即可。在这种状态下,工人所得仅能维持其从事劳动期间最低水平的生活与繁衍,依然不是作为人而只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活的零件而存在。 显然,无论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何种状态,工人都会遭受很大的痛苦,因此无产阶级掀起了工人运动力求改造乃至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工人在单独面对资本家时处于弱势地位,于是他们团结起来、建立工会并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由于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无论何时都境遇悲惨,所以他们建立了政党、力求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危机集中爆发之后——其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国际性的工人运动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乃至于出现了一个能与资本主义世界分庭抗礼的社会主义阵营。 无产阶级通过工人运动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震撼了资产阶级,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新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罗斯福新政开始,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尝试采取福利政策来安抚受到沉重压迫的无产阶级、稳定国内的秩序;而在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保守的右翼势力因与法西斯阵营合作而在政治上声名狼藉,左翼则因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的扩展及自身在二战中坚持抵抗的表现赢得了更普遍的支持(二战结束时,法国共产党拥有八十万党员、是法国第一大党,意大利共产党拥有二百万党员、其领袖陶里亚蒂在1944年巴多格里奥政府中任副总理,英国工党击败了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在西欧之外的美国,1955年劳联-产联合并时拥有一千六百万会员、占美国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促使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实施福利政策的步伐、乃至开始建设“福利国家”(即以《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普享性、统一性、均一性原则为纲领的现代福利政策)。 除了工人运动这个主要压力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福利制度之外,福利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开始广泛施行还受到生产力进步的影响。一方面,资本主义能够创造的财富总量大大增加了,即便资本家剥削的比例依然保持不变、工人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社会财富增加阶段工人阶级的“好日子”可以持续的相对更长一些;另一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进步不仅仅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更剧烈的改变了整个社会,尽管分工的程度如同每次出现技术突破时那样、进一步的细化了,但是工人现在需要培训才能掌握足够的生产技能并适应经历变革的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了、而对没有或略有技术的工人的需求相对下降),而这有赖于福利政策的保障。此外,美国在战后推行的欧洲复兴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政策提供了基础。 战后欧洲实行的福利政策号称“从摇篮到坟墓”,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于因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这些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福利政策还提供了一部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 工人运动源于无产阶不甘忍受残酷剥削下的痛苦生活,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政策自然有抑制工人运动的因素。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大削弱了工人运动的动力,例如二战后建立的“德国工会联盟”就在工人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承认资方利益团体的合理性并愿意有条件的同资方合作、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相互之间利益冲突,这与魏玛共和国时期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的劳资利益集团冲突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的工会在外部受到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和制约,在内受到黑帮分子的渗透和条块分割、各自垄断的结构的掣肘,与资方共谋、成为就业信托,对工人则动辄出卖其利益、瓦解其组织(对于美国工会的这些现象,罗伯特·费奇在他的著作《出卖团结:腐败如何毁害了劳工运动,削弱了美国的前程》中有详细的描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已经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激烈阶级斗争的结果,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稳定器之一、淡化了意识形态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而即便是这样的工会——毕竟它还能够将工人组织起来——工人也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参加:2005年法国工会的入会率不过只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九。工会尚且如此,无产阶级政党就更加衰弱:曾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内最大且最有影响共产党的意大利共产党长期执行改良主义政策,将自己从一个无产阶级列宁主义政党变成了完全放弃无产阶级先锋队身份和革命理念的“群众性政党”、“世俗化政党”,并同意大利总工会相互对立。总而言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政策之后,工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衰弱下去了。 那么,福利政策的实施与发展,会不会最终把工人对工运的参与降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将阶级斗争熄灭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无论资本家们在福利政策方面做出多大让步,他们也依然在经济上掌握着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垄断了国家机器、在文化上控制主流媒体。福利政策没有、也不可能取消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决定了工人仍旧在承受异化劳动产品的压迫、充其量是程度上有所变化。资本仍然在加速积累,将资本家和工人的差距进一步拉开。“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这决定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绝不会消失,它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缓和、但始终会存在下去。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会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来为自己时刻扩大的生产提供市场,但市场本身是不会无止境的扩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产品无非只有两种买家:一种是无产阶级,另一种是资产阶级。今天,无产阶级的境遇或许不会像十九世纪那样悲惨(并不尽然,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边的贫民窟总是能充分的向我们展示异化所造就的“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但是由于他们依然承受着异化劳动产品的压迫而不能获得与其付出等值的回报,所以他们的购买力与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总价值之间必然存在极其巨大的差距。而资产阶级虽然通过剥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们绝大部分都会被投入到再生产之中、而非购买奢侈品以填补生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缺口。此外,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的讲究的需要大得多的盈利来源”,也正是说明了资产阶级单靠自身对生产过剩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萎缩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会由于福利政策的出现而消失,它仍然会定期毁灭溢出的生产力、并一次又一次使无产阶级无力满足其最必需的需要。 全球化的发展或许能将相当部分的剥削从资本主义国家本国的国民头上挪走,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足够深厚的积累来提供高水平的福利。在一定时间之内,凭借着技术上的优势把控高端产业链、剥削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其他国家,的确是可以将本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大大缓和下来。但这绝非长久之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的转移同时也是在提升落后国家的技术水平、从而在未来为自己树立新的竞争对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的竞争能力则会随着这个趋势而逐渐下降——在内政层面上,就是福利政策的成本逐渐增加以至于越来越难以承受。同时,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转移走的剥削并不是凭空消失,而是落到了接受产业转移的不发达国家劳动人民头上,这只不过是把阶级斗争涂抹上一层民族的色彩、而完全没有把阶级斗争本身消弭掉(不如说,反而使其变得更为激烈)。 或许还有人会争辩说,二十一世纪的无产阶级虽然没有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但其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总体进步也还是有所提高的;只要这个生活水平高到一定地步(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就是说不会经常大范围饿死人),无产阶级就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反抗。但只要翻翻历史,我们就能轻易地找到反例: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主力军虽然是生活困苦的农民和城市平民,但处于领导地位的却是资产者——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都属于上层,可也还是为了进一步争取政治地位而投身于革命之中。关于这点,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里面有段精彩的比喻: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 既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财富仍然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向资本家手中集聚,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也会随着“较小房子的居住者”的“越发不满意”而持续下去。福利政策或许可以暂时加以缓解,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之下,它永远不能取消工人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7. 终于完成了全部修复工作,累成一条死狗…… 由于四月份硬盘挂点的沉重打击,所以大概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写长篇了吧(心情沮丧士气低落)。下一步可能会写短篇,简单介绍一下拉美邦联……或者非洲同盟?主要是介绍三战后它们军事方面的情况,具体还没想好
  8. @铃Beru 这次全部修复完毕,包括目录的两百多超链接,并在二楼设置了备份目录、这样今后有更新就不必再找一楼的麻烦了。申请修复奖励,以及将原帖标签重设为精华文章
  9. 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全部修复完毕,计修复220层楼、包含约80万字的内容。 第一楼目录的超链接无法修复,因为普通会员无法选择“精华文章”标签、而要编辑主题帖的话就必须重新填写标签,也就是说如果我修复第一楼就会失去精华。希望论坛方面能修复这个bug,或者提醒所有长篇帖子与资源帖的作者将目录或资源超链接放在第二楼(以便更新或补档)? 另外贪心的问一下:如果论坛就精华文章首楼无法编辑一事进行修复或出台相应措施,那此后我修变革之潮的目录超链接还能拿赏钱咩?
  10. 对了,你以前不是在本帖里发过一篇短篇么?能否把那篇的格式重新整理一下?
  11. 因为损失实在太大,我同时开了三个方向的背景设定,本来想哪个写得顺手就推进哪个,结果这一家伙损失至少五万字、还不算为了写设定而搜集来的资料
  12. 了解,非常感谢……不过月见劝我还是自己修,那我就慢慢来、修完了再说 锁帖暂时不必,毕竟这帖子常年冷清
  13. @SuiLang 很遗憾,已经写了一万多字的远东战记在四月中旬跟着我的硬盘一道挂点了……遭此打击士气低落,懒得动笔
  14. 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 申请版主协助修复,这个工作量实在有点大…… 顺便问下如何修改原本的内链、使其能指向正确的楼层?
  15.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从五个方面“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在其中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之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并着重强调:“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也就是说,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就必须要把爱国主义作为自身的主旋律。 仔细阅读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的讲话,所提的全部五个问题中有四个提到了鲁迅先生或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言,并称赞鲁迅先生创造了“世界文明瑰宝”、“对人民充满了热爱”、是“进步作家”。那么,在习近平主席眼中,鲁迅先生的文艺作品——至少是最有名气、价值最高的那些——无疑是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艺作品了。我们不妨就从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阿Q正传》开始,来研究它是如何“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尽管当时可能还没有这个概念,但道理是相通的)而“把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的。 在《阿Q正传》的时代背景里面,先后存在了两个“国”,分别是留着辫子的清朝和剪了辫子的民国。可是无论是白举人、赵老爷这样的所谓“上等人”,还是阿Q、小D这样的所谓“下等人”,抑或是赵白眼、邹七嫂这样的所谓“普通人”,似乎都没有对清朝或者民国产生什么“爱国之情”,就更不要说光头的县长和诬良为盗的把总了。并且鲁迅先生自己在《阿Q正传》里,对清朝和民国也是讽刺揭露居多,这很难让人感受到对清朝和民国“爱国主义”的存在。 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着重赞扬的鲁迅先生,却并没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著名的作品《阿Q正传》里面“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呢? 再细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似乎可以发现一点解释: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个问题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这样看起来,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就只不过是对“社会上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和“一些丑恶现象”进行反映,并不能算是背离了“爱国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存在。 可是接着这段往下看,问题又来了:习近平主席告诉我们,“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那么在《阿Q正传》这篇小说当中,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在哪里呢?光明和美善、美好希望和梦想又在哪里呢?而在鲁迅先生一生中出现了两个国家即清朝和民国,但他并不爱其中任何一个:剪掉辫子说明他并不爱清朝这个“国”,诸多辛辣的杂文说明他也不爱民国这个“国”。 看起来,被习近平主席高度赞扬、理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鲁迅先生,实际上却并没有践行“爱国主义”呢。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清朝(至少是晚清)和民国,并没有多少值得鲁迅先生、值得当时的广大劳动人民、乃至于值得今天的我们所爱的地方。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晚清和民国内部阶级矛盾严重、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奴颜婢膝、向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权益。这样的国家除了给一小撮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提供利益之外,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的只有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即便是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孟子》里面尚且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么任何同劳动人民具有相同利益的人并不热爱晚清和民国、乃至于仇视它们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那这是不是就同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反复提及的“爱国主义”产生矛盾了呢?也不是这样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这也就是说,晚清和民国并不是劳动人民的国家,从历史上看他们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主要也是灾难和痛苦,那么劳动人民为什么会对这样的国家产生“爱国之情”呢?或许有人会拿晚清反抗外来侵略和民国抗战作为反例,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外部侵略首先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了苦难、劳动人民是为了保卫自己(不论直接或者间接)而不单是为了保卫那一小撮剥削阶级而战斗的,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河南农民打击国民党溃兵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小撮剥削阶级及其把持的国家机器——无论这国家机器叫做“清朝”还是“民国”——是不能代表历史上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和劳动人民自身而僭称“祖国”的。如果否认这一点而把劳动人民保卫自己的斗争同国内剥削阶级对抗国外剥削阶级的斗争混淆起来,就不免堕落到亚罗什那一流人之中、奉党卫军乌克兰师为“民族英雄”而视保尔·柯察金为“叛徒”了。 劳动人民、以及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的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很显然,是在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劳动人民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取得政治统治”之后。只有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国家,才能捍卫劳动人民的权益、践行劳动人民的意志、为劳动人民服务,这样的国家才能让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其产生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是狭隘的、单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精神,而是将国际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之后形成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精神。 当然,就如同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民族主义精神的一部分元素就在古代有所体现一样,在劳动人民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之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存在。譬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到的范仲淹、岳飞、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文艺作品,就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不过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天也同样不能被片面的理解为对“一家一姓”或者对统治集团的爱,而应该被理解为对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的爱。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就谈到了这个方面:“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尽管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同我们所说的“劳动人民及其创造的劳动果实”不完全相同,但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到这里,一切问题就都理顺了。鲁迅先生无疑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并将其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狭隘的资产阶级爱国精神、不是热爱仅仅代表一小撮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者的晚清和民国,他的作品当然也就不会为晚清和民国涂脂抹粉、而是对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抨击。这是鲁迅先生为了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并发展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果实而秉持着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进行的文艺创作。而在今天,不仅文艺工作者要遵循这种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来创作,我们作为读者也要根据这种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来理解文艺作品,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并进而以之指导我们的实际生产与生活:国家机器本身只是工具,要把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集团及其国家机器同“祖国”这个概念正确的剥离开来,对前者要坚决的加以批判,把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倾注到劳动人民及其创造的劳动果实上。
  16. 我还不算很挑吧……实在是不合逻辑或者时代太古老(原始人?)的大概不喜欢
  17. 嘛,倒是曾经在网吧一玩一天的时候把饥饿造成的头晕误认为晕3D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