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红色精英兵

【会员】资深会员
  • 内容数

    3,679
  • 加入

  • 最后访问

  • 赢得天数

    1

红色精英兵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凯恩实际上已经隐约登场了……《争雄非洲》介绍维加将军的那段里面提到了他。今后会有凯恩的更多戏份的,在南亚和中东方面。
  2.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定位:重轰炸/运输单位 科技需求:T3 原产方:未来科技公司 量产方:无(由建造场在防御界面召唤) 关键指标: 三联装“白田”型400毫米舰炮(x3) 天西VX型脉冲导弹和伊卡洛斯近防系统组成的防空单元(x4) 质子撞击反应堆 加强型纳米钢装甲 六个由磁力吸盘吊挂的运输舱 信念:“毁灭如风,常伴吾身。” 背景: 三战末期一连串的溃败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未来科技公司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仍然受它支配的士兵和资源远远不足以同控制了大半个世界的新华约相抗衡。未来科技公司必须设法利用有限的兵力来保卫它在拉美的最后根据地,既不能耗费海量资源在每一处边境线上部署重兵、又不能留下可供新华约利用的空隙——面对这一情况,未来科技公司采取了2054年盟军在西欧用过的战术,即控制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并在战斗爆发的第一时间将其运抵战区、会合防御部队形成兵力优势以击退敌人的前锋。为此,未来科技公司不惜工本的在拉美各处要地建造空间裂缝产生器、原版超时空传送仪和西格玛谐调器,在整个拉美邦联构建了足以抵抗大规模常规进攻的防御体系。 然而,要启动这个防御体系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这意味着它不能被用来对付邦联内部频繁爆发的、规模较小但影响巨大的反抗运动,否则拉美邦联将在数年内耗尽自己的资源储备。考虑到这一点,这些不满于拉美邦联残酷剥削的抵抗者给巴西利亚当局带来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逐渐超越新华约正规部队的进攻:对于那些隐藏在莽莽雨林或巍峨群山之中的游击队基地而言,通过铁路和公路从地面上派遣围剿部队往往是缓不济急的,现有的空中运输单位又无力负载拥有足够火力的重装部队。未来科技公司不得不设计一种新的“空中运输单位”,既要拥有强大的运力、能搭载大量重型装备和作战物资,本身又要拥有强悍的支援火力、开辟着陆场并支持地面部队的长期作战。而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的成品,就是未来科技公司综合了盟军和日韩两家技术而开发出来的空中战舰——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早在第二次日韩合并之前,未来科技公司就注意到了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并认为可以利用日本的“再度崛起”促进国际形势向有利于未来科技公司崛起的方向变化。未来科技公司通过它在筑波成立的一个名为“型月重工”的分公司向芳郎天皇一派提供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援助,同时也窥探各方面的情报。新华约奇袭东京得手后,型月重工趁日本境内一片混乱之机,裹挟多年搜集的大量资料、样本和劫持的研究人员逃往北美,因此未来科技公司获得了旭日帝国开发出来的诸多核心科技,并将它们同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结合起来。 虽然名为战巡舰,但它的设计初衷是增强拉美邦联在地形复杂区域的投送能力。科迪亚克级可以利用磁力吸盘(盟军很早就掌握了一部分磁能技术,最早期的成果就是突击驱逐舰的“黑洞”装甲)搭载六个巨大的运输舱,每个运输舱都能搭载五名士兵或一辆载具、附带能支撑长期高烈度战斗的各种物资。只要有块篮球场大的空地,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就能把它的运输舱投放下去,这赋予了邦联军极高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向游击队附近派出重兵、而不必担心复杂的地形和漫长的交通线把理应快速结束的进剿战斗变成拖沓的“添油战术”甚至危险的“围点打援”。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的主要武器系统是三座三联装400毫米“白田”型舰炮,它是白田直美斗倒了广本鹿领导的樱花党后、在神奈川重工原设计的波能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式能量武器,原本是旭日帝国超级要塞的装备之一。它让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具备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能轻易夷平任何位于地表的坚固建筑、甚至对地下工事也有极佳的毁伤效果。当然,拉美邦联境内的左翼游击队往往没有能力构筑宏伟如世界奇观一般的防御工事(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也不会拥有无畏级战舰或无人机航母这类大型武器(这是“白田”型舰炮原本需要对付的目标),未来科技公司的如意算盘就是用科迪亚克级战巡舰的主炮成片的摧毁森林或山地(或许还有居民点)、以便将隐匿其中的游击队员和他们的基地一起肃清干净,以及把原本可以通过的地形炸得无法通行、借以阻止游击队的转移。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也少不了对空火力,未来科技公司不希望如此昂贵的高科技战舰被游击队的防空导弹或空优战机所击伤(强大的游击队是能通过袭击偏僻的边防基地或间谍行动做到这点的,更不要提还有新华约的秘密支援),并且也有必要提防新华约方面的“空中斩首行动”。因此,未来科技公司在科迪亚克级战巡舰上设置了四个防空单元,每个防空单元都由一组天西VX型脉冲导弹发射器和一组伊卡洛斯近防炮构成,前者负责攻击来袭的敌方空优战机、而后者负责拦截逼近战巡舰的导弹。这四个防空单元在各个方向上保护了科迪亚克级战巡舰的安全、并保证敌人无论从哪个方向来袭都会至少面对两个防空单元的夹击。 当然,无论是VX型脉冲导弹还是伊卡洛斯近防炮都不能拦截能量武器或炮弹对战巡舰的攻击,这时就轮到纳米合金钢装甲展示它的优异性能了。这种装甲被广泛用于日韩海军舰艇(如薙刀巡洋舰、将军战列舰)和超级要塞,在遭受损伤后能缓慢的自我修复,被视为除了难以量产的高达尼姆合金之外、帝国拥有的最优秀的材料。在它的保护下,强大的质子反应堆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让巨大的科迪亚克级战巡舰不仅能尽情挥洒自己的炮火、而且还能以高速长期滞留于空中,无需依靠脆弱的加油机或麻烦的前线基地来增加航程。 未来科技公司和拉美邦联对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充满了信心,他们毫不怀疑这些强大的“空中堡垒”将帮助自己消灭那些“螳臂当车”的反抗运动、甚至极大增加了“反攻北美”的胜算。从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开始服役的那天起,拉美邦联就屡次在墨西哥南部边境进行军事演习、越境袭扰的规模和频率也大大增加,许多评论家相信、中美地峡附近爆发的新一轮战争必然会伴随着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在地面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证实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科迪亚克级战巡舰的情报: 强大炮火——科迪亚克级战巡舰拥有的多重武器系统足以同时攻击空中和地面目标、以极高的效率清扫战场,或许只有与它同一级别的单位才能有效的对抗它。 惊人运力——科迪亚克级战巡舰拥有六个运输舱,总共能搭载三十名士兵或六辆战车。没有任何常规运输单位的运力能与它比肩。 装卸缓慢——在装载或卸下部队的时候,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只能一个一个的放下它的运输舱,因此一次性装载或卸下多个运输舱的单位时、科迪亚克级战巡舰会长时间滞留在低空。 唯一破绽——科迪亚克级战巡舰停留在低空装卸单位时会变得比较脆弱,此时它无法使用主炮进行对地攻击,战舰底部的装甲板也会移开、以便磁力吸盘吊装运输舱。在多次战斗中因科迪亚克级战巡舰而遭受惨重损失的游击队正试图利用这一弱点来攻击它。
  3. 猎手气垫船 设计用途:运输/控制 科技需求:T1 原产方:丹尼尔军械厂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具有防弹效果的浮空气垫 1.6m推进涡轮引擎 可改造为囚室的防弹隔间 毕兹毒剂发射器【建造战俘营后启用】 信念:“变废为宝。” 背景: 劳伦斯将军被不少军事评论员称颂为“GLA最后的名将”,甚至有许多人相信如果他在2054年之前拿到GLA的领导权就能扭转中东的战局,“黑非洲军团”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横扫大半个非洲大陆的赫赫战果就是这些人的论据:他们声称正是由于劳伦斯将军用兵如神,才能够一边用有限的兵力控制大片占领区、一边把盟军大力援助的“非洲同盟”压制在南纬十七度。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们既忽视了非洲大陆复杂混乱的政治形势给“黑非洲军团”进攻带来的便利,又不了解“非洲同盟”固有的致命弱点——人力匮乏。 由于总体工业化程度低、教育水平有限以及——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内耗严重,“非洲同盟”不仅缺乏熟练工人和精锐士兵、而且运用人力资源的效率也非常低下,这才是长期制约“非洲同盟”北上反击的根本原因。为了弥补这个短板,“非洲同盟”只能采用“质量不足数量凑”的笨办法,在变本加厉的压迫本国底层民众的同时,通过掠夺敌区平民充当奴工和强制战俘劳动的手段,来增加可用的人力资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非洲同盟”的丹尼尔军械厂对盟军援助的激流ACV实施了改装,使其能适应于这种“捕俘”任务。 改装后的激流ACV被命名为“猎手”气垫船,同盟拆除了激流ACV的“海妖”鱼雷发射器与12.7毫米重机枪,为毕兹毒剂的发射器和储存容器腾出了空间。毕兹毒剂属于精神性失能毒剂,能以烟雾的形式散布、通过呼吸道致人中毒,可以使中毒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暂时失去战斗力、却基本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非洲同盟”进行的实战测试表明,毕兹毒剂能有效瘫痪无防护或防护有破损的战斗人员,中毒者较易控制和救治、救治后短时间就能投入正常工作,符合捕俘任务的要求。 当然,能够让防护不周的敌方步兵成片倒地的“猎手”气垫船相比原版而言也要在性能上付出一定代价:除了必须卸掉所有常规武器之外,为防止毕兹毒剂意外泄露还要安装额外的防护设备,这增加了“猎手”气垫船的重量、降低了它的速度;尽管和激流ACV一样具备运输功能,但当它所在战区建立了战俘营、下达了捕俘任务后,就必须额外编制人员来搬运中毒者,此时“猎手”气垫船就从能搭载五人变成只能搭载四人了(士兵或战俘都只能搭载四人,不能混装)。 说到“猎手”气垫船就不能不提“非洲同盟”设置的前线战俘营,只有在前线指挥官设立至少一座战俘营之后、他麾下的“猎手”气垫船才会进行相应的改装。“非洲同盟”强迫战俘在这些环境恶劣的营地中无偿工作至死,以此来缓解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当然,战俘劳动的成果将会让同盟的将军和与他们相互勾结的资本家们大发其财,前线指挥官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残羹冷炙——当战俘营中有战俘工作的时候,前线基地就能获得一笔微薄的收入、并获得少许生产/建造速度的提升,具体数字视战俘营中工作的战俘数量而定。 “非洲同盟”的将领和资本家们将战俘视为纯粹的消耗品,他们不打算采取任何手段来改善战俘糟糕的待遇、而只关心战俘的劳动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利益。因此,战俘营中的战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死亡,这迫使同盟的前线指挥官们采取两种措施:第一是派遣一定数量的部队进驻战俘营、防止战俘暴动;第二是持续派出“猎手”气垫船捕捉战俘、为战俘营补充新的“消耗品”。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猎手”气垫船的情报: 捕俘——前线指挥官只有在建立了战俘营之后,“猎手”气垫船才能自动进行改装、获得毕兹毒烟发射器以执行捕俘任务。每名前线指挥官只能建立一座战俘营,其容量为二十名战俘。 效益——每名战俘能加快百分之一的生产/建造速度、或每两秒提供一元收入。战俘营可通过F技能在加快生产/建造速度和提供收入两者之间切换。 损耗——战俘的生命值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科技等级越高的步兵在战俘营内能坚持的时间越长。当战俘营内的战俘的数量达到四的倍数的时候,就必须进驻己方步兵才能保证战俘营继续运转(营内战俘数量小于或等于四人时,必须有一名己方步兵进驻;营内战俘数量大于四人且小于或等于八人时,必须有两名己方步兵进驻……以此类推)。 配合——装备有封闭式护甲的步兵(如磁暴步兵、冷冻军团等)能抵御毕兹毒烟的侵袭,“猎手”气垫船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对付中立建筑或工事中驻扎的敌方步兵。此时往往需要其他单位配合作战——譬如说,把装备有全封闭式护甲的步兵击伤为黄血、以便“猎手”气垫船捕俘。
  4. 黑鸢直升机 设计用途:战斗支援直升机 科技需求:T2 原产方:南非亚特兰斯公司 量产方:机场 关键指标: “棱镜”式光谱炮与增效透镜 机鼻处安装的抗干扰航电系统 装备减震系统的全铰接式旋翼 装有陶瓷装甲和强化玻璃的双座驾驶舱 信条:“别抱怨上帝创造了吃人的猛虎,因为现在猛虎被插上翅膀了。” 背景: 尽管未来科技公司为了压制埃斯特朗公司而对试飞活动暗动手脚、使得后者提出的光谱炮版阿波罗战机成为废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方案对于未来科技公司而言就毫无作用了。2055年秋天盟军从欧洲的全面溃退、以及瑞典宣布同新华约合作,迫使为盟军提供大量阿波罗战机的埃斯特朗公司自行解散,未来科技公司则趁机垄断了原版阿波罗战机的生产、并把机载光谱炮的技术据为己有。不过,欧陆溃败所损失的大量装备让未来科技公司无暇改装它的生产线,光谱炮和飞行器的整合工作也就这样搁置下来。 五十年代末,墨西哥资本主义政府的垮台让未来科技公司操纵的拉美邦联完全放弃了同北美左翼武装正面交战的计划,改以在中美洲广泛展开所谓“特种作战”和在世界其他地方挑动对抗新华约的局部战争的策略、来减少自身面临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未来科技公司打算把机载光谱炮技术转交“非洲同盟”、增强其进攻能力,以求在非洲给新华约造成更大的麻烦。 虽然一直没有什么时间改装生产线量产机载光谱炮,但未来科技公司还是在埃斯特朗公司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原版的光谱散射炮具备较高射速且能同时攻击复数目标,而未来科技公司改装的“棱镜”式光谱炮追求的是持续攻击——在增效透镜的辅助下,能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凝聚、逐步增强“棱镜”式光谱炮的威力来彻底摧毁坚固的点状目标(譬如敌人的建筑、高级防御塔或重装甲单位)。如果撤去增效透镜,“棱镜”式光谱炮依然保有同时攻击复数目标的能力,当然这种模式下它的威力就要大为下降了、只适宜攻击数量较多而又分布集中的脆弱单位(譬如敌军步兵)。 考虑到“棱镜”式光谱炮具有聚焦攻击和散射攻击两种模式,隶属于南非军备局的亚特兰斯公司没有将这种武器安装在高速飞行器上、而是把直升机作为它的载体——这就诞生了黑鸢直升机。装备了减震系统的全铰接式旋翼既能保障它能够稳定的瞄准自己要攻击的目标、又能给予直升机安静迅捷的移动能力。这对于聚焦攻击模式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威力的黑鸢直升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较小的旋翼声音让它更不容易引起对手的注意,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凝聚能量。在观瞄方面,特意加强了抗干扰能力的光电系统削弱了光谱炮对飞行员视线的影响,并允许黑鸢直升机在移动状态下用散射模式进行攻击。 毫无疑问,装备了这么多先进装备的黑鸢直升机必然造价不菲,而能熟练操纵这种复杂武器的飞行员和武器官则更加珍贵。为了确保黑鸢直升机和它的乘员不至于轻易被敌方拥有的各种野战防空火力消灭,亚特兰斯公司为其设计了包括吸波涂料、隐藏式进气道、排气口气冷装置、防弹油箱、互不影响的双发动机和双液压回路在内的多种保险措施以增强其生存能力,使其很难被敌方发现并击毁、即便被击落也有很大概率保住乘员的性命。这些保险措施中最受飞行员们称道的就是装备有陶瓷装甲和强化玻璃的双座驾驶舱了,常见的轻型防空武器无法立即穿透驾驶舱的防护,飞行员们有充足的时间规避敌人的火力网、从容撤退到安全的空域乃至发动反击消灭来袭之敌。此外,舱内装设的加热座椅还能给黑鸢直升机的成员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增加他们的战斗效率。 虽然大规模列装黑鸢直升机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非洲同盟”军方仍然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在2056年GLA“总崩溃”、劳伦斯将军向西非收缩之后,“非洲同盟”新的假想敌就变成了新华约的西征军;面对GLA轻便的“装甲游击队”时尚且游刃有余的短矛坦克、巨犀自行火炮,却很难对披挂附加装甲的战神坦克造成有效伤害、压制射程更远射速更高的敦煌重炮。这样一来,黑鸢直升机就成了同盟军方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支柱和对抗西征军精锐重装部队的重要筹码,同盟的将军们相信普遍列装黑鸢直升机的陆军航空兵将抵消西征军(总数有限的)装甲兵团带来的威胁、为同盟全据非洲的霸业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黑鸢直升机的情报: 集中火力——聚焦攻击模式下的黑鸢直升机能发挥可怕的破坏力,轻易摧毁令地面部队感到棘手的坚固阵地或强大装甲单位。不过,增效透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光谱炮的威力逐渐增加到最大,在这段时间内黑鸢直升机是不能随便移动的(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校增效透镜)。 各个击破——散射攻击模式下的黑鸢直升机能有效清理数量众多的弱小单位,压制敌军轻型防空武器构成的火力网。这种状态下的黑鸢直升机难以伤害拥有较好防护的对手,但能运用“打带跑”战术更好的保存自己、消耗敌人。 百计求生——吸波涂料、低红外信号、冗余设计、坚固装甲、多重备份(甚至在一名乘员因故无法继续作战时,另一名乘员仍能操纵直升机发挥其全部战斗力)……亚特兰斯费尽心思添加的各种设计没有白费,黑鸢直升机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敌方的野战防空系统不能轻易奈何它。 沉重代价——战地指挥官必须谨慎的部署黑鸢直升机,这种复杂精密的武器造价极高、培训合格的乘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它不仅造价昂贵、而且需要很长的建造时间)。如果黑鸢直升机群受到重创却没能换回足够战果,那战地指挥官恐怕就会在经济和产能两方面都陷入窘境之中了。
  5. 冕雕无人机 设计用途:反坦克/轰炸飞行器 科技需求:T3 高科技实验室 原产方:埃及赫利奥波利斯飞机制造厂 量产方:兵营 关键指标: “球形闪电”式轻型空地导弹 “腾飞”式精确制导炸弹 制作简便的复合材料机身 特制的抗干扰遥控装置 信念:“轻捷凶猛。” 背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APLA在步坦协同方面的表现始终难以令人满意。在疯狂的给突击者坦克加装各种观瞄设备以提升其索敌能力的同时,APLA认为有必要给它的步兵单位提供足够强力的近距离支援来弥补没有主战坦克伴随前进的缺点。不过,在步坦协同方面不存在类似问题的新华约和雇佣军的武器库里并没有专门应对这种情况的装备,这迫使APLA设法自行研发一款武器来填补这个空白。最后,他们选择攻击型无人机来为前线步兵提供支援、以摧毁那些远程炮火没有消灭的坚固火力点或装甲车辆。 在充分研究了新华约、雇佣军和GLA的无人机或超轻型战机后,APLA开发了一种代号为“冕雕”的攻击型无人机。这种以非洲著名猛禽为名的无人机装备了两种武器,其一是“球形闪电”式轻型空地导弹,尽管装药量不大却能有效的破坏敌方战车脆弱的顶部装甲;其二是“腾飞”式精确制导炸弹,它能够从敌方工事的通风口或射口钻入、然后在它的内部制造一场毁灭性的爆炸。这两种高效而轻便的武器构成了“冕雕”的利爪,使它能轻易猎杀那些步兵们应付不来的“猎物”。 借鉴新华约和雇佣军的成熟设计让研发赫利奥波利斯飞机制造厂在研究“冕雕”无人机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当然也省下了不少经费),譬如采用复合材料制成的机身就兼顾了防御力和轻便,一方面赋予它抵抗轻武器射击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它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这也有赖于“冕雕”装备的轻便武器,它们精准打击敌人弱点的特性使它们能发挥远大于其重量的威力);特制的抗干扰遥控装置则让“冕雕”无人机适应战场上复杂的电磁环境,诚然这不足以让它完全免疫“追猎者”电子战车可怕的干扰,但也不会出现彻底失控的糟糕情况。 作为一款步兵支援武器,“冕雕”无人机的生产权限直接被下放到了工程师手中。这也就是说,APLA的工程师除了进行维修和占领这类“本职工作”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装配并发射“冕雕”无人机这件事上。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援,APLA的工程师可以在任何地点装配任意数量的“冕雕”无人机、并让它们投入战斗。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冕雕”无人机的情报 技术混合——赫利奥波利斯飞机制造厂为设计“冕雕”无人机而采取了多个阵营的技术,因此想要在战场上装备它的前提是建造高科技实验室。 双重打击——通过在轻型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之间的切换,“冕雕”无人机能自如的打击敌方装甲单位和敌军控制的建筑。 现地装配——APLA不需要机场来建造“冕雕”无人机,只需要工程师在战场上把它的组件装配起来即可,这并不会花上多少时间(虽然确实要花上为数不少的一笔钱)。 自如控制——特制的抗干扰遥控装置不仅增强了“冕雕”无人机对电子干扰的抵御能力,而且还让它难以被敌人在战场上缴获或瘫痪:敌军无法通过消灭工程师或建造场的方式剥夺APLA指挥官对“冕雕”无人机的控制。
  6. 最近在思考APLA的战术。 它平时承担的大部分任务是反游击战,扮演守备部队和中小型支援部队的角色;加强了空中支援和远程炮火之后,也能负责在正面战场上一线平推(如西非封锁作战中后期)。 反游击战中的守备工作自不必说,分区划片,沿交通线在较大聚落和重要设施附近设置据点。 守备部队首先要守住据点,然后是确保交通线通畅,再然后是协助地方政府进行社会主义化/新民主主义化改造工作。这个在各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展开治安战中都是类似的措施,没什么特殊的,最多替换一下名词。 关键是支援部队。由于APLA派出的支援部队主要通过公路和铁路进行机动,那么它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否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抵达。它的主要任务是尽快赶到需要支援的据点并加入该据点的防御体系,挫败敌方对据点的进攻,不使敌军攻占据点、从据点中得到补给或在据点附近的聚落征召兵员。为此要加强工程部队,以便快速修复受破坏的交通线及构筑野战工事。 如果敌人规模较小且没有后继部队,那么他们就无法攻陷得到增援的据点,只能撤退。如此一来就挫败了敌人征兵/获取补给的计划。 如果敌人规模较大、有后继部队,打算围点打援,那么支援部队就迅速构筑野战工事、同据点相呼应,诱使敌人把自己的兵力全暴露出来而丧失机动性,这样新华约西征军的快速反应部队就可以通过空投的方式前来“收网”。 总得来说,这个战术还是沿袭纳瓦尔在奠边府的故智。区别在于APLA守卫的据点不位于敌人的纵深地区,大部分处于边境地带或非洲解放区内部。 这一战术的实施主要依赖政治因素,即令当地民众赞同、拥护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改造。这样,GLA渗透部队无法在地广人稀的区域征集足够的人力和补给来围攻据点,而他们在人口稠密的区域则会被民兵武装(APLA是正规部队)拖住手脚。
  7. 突击者坦克 设计用途:主战坦克 科技需求:T2 原产方:GLA控制的雷诺车辆公司 制造方:新华约控制的开罗200坦克厂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75毫米雷诺C-8S型滑膛炮 抗多重打击的隔热陶瓷复合装甲 四具双联火箭发射器 装备燃烧弹头的大口径火箭弹 口头禅:“我可是个火爆脾气。” 背景: 在2056年中东地区爆发的决战中彻底击败GLA是西征军最辉煌的时刻,但正如古话所说“水满则溢”,西征军很快面临新的困难:它必须占领并巩固此前由GLA控制的大片土地,同时还要大幅削减自己的开支以减轻新华约在这个“次要方向”上的负担。因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而建立的、主要由当地人民组成的APLA(非洲人民解放军)就必须利用缴获的GLA武器进行训练和战斗,这是能同时改善经费和战斗力这两个方面情况的唯一措施。 当然,照单全收是不可能的。且不说社会主义阵营不可能滥用生化武器,即便仅从军事角度讲、让战斗经验尚不丰富的APLA运用GLA的武器和战术去对抗GLA就是个十足的蠢主意。脱胎于天蝎坦克的APLA主战坦克——突击者坦克自然也是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改造: 首先是武器方面,突击者坦克继承了天蝎的75毫米滑膛炮,但卸除了神经毒气喷射器、换装四具双联火箭发射器。相对于要近身才能发挥威力的毒气而言,火箭弹能在更远的距离上有效的消灭隐藏在工事或者建筑当中的敌军反坦克手——弹头里装填的燃烧剂能够在整个区域内造成可观的伤害,不仅能杀伤那些试图用非密闭工事掩护自己的步兵、而且还能持续破坏包括围墙在内的低级防御设施。这种武器的唯一缺点就是200坦克厂的工程师们为了降低改装难度、节约工时而没有为它安装自动装填系统,所以在四次双联齐射后突击者坦克将出现一段长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火力空白,如果此时遇敌、坦克手们就只能切回主炮进行战斗了。 由于没有了毒气带来的加成,突击者坦克在最大速度上劣于原版天蝎坦克。但火箭发射器及其弹药并不比神经毒气容器更重,突击者坦克在大部分情况下仍然能在机动性方面同天蝎坦克一较高下,APLA的坦克指挥官们相信它具备对抗GLA灵活的“装甲游击队”战术的能力。 考虑到两者都使用了隔热陶瓷复合装甲、外形也大致相同,突击者坦克和天蝎坦克在防护方面堪称并驾齐驱。一些人可能认为被击毁后会散逸出致命毒气的天蝎坦克更加危险,但实际上突击者坦克火箭弹头里面装填的燃烧剂也称不上有多安全。无论在设计抑爆系统方面花上多少精力,200坦克厂都无法消除火箭弹殉爆时带来的可怕破坏。唯一能给APLA带来些许安慰的消息是:殉爆的火箭弹造成伤害的范围总是会比天蝎坦克殉爆后毒气笼罩的范围小上一些。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突击者坦克的情报: 远近咸宜——75毫米主炮可以有效对付近身目标,火箭弹则能打击较远处的敌人。后者的射程优势往往为APLA带来许多便利。 多种用途——突击者坦克的火箭弹不仅可以杀伤步兵、清空驻兵建筑或打击敌方低级防御设施,它还能伤害敌方装甲单位的外设或履带,一些车辆在遭到火箭弹攻击后F技能会暂时难以使用、另一些则被减速。 经济实惠——新华约从GLA手中缴获了成千上万辆天蝎坦克(尽管并不都是保养良好、配件齐全的),把其中一部分改装为突击者坦克花不了多少钱。因此虽然APLA的坦克手要经过更长时间的训练,突击者坦克的价格仍然略低于天蝎坦克。 不要聚团——突击者坦克被摧毁后的可怕殉爆会对它附近的单位造成严重伤害,APLA强烈建议它麾下的军官在指挥突击者坦克采用较分散的战斗队形,并鼓励坦克手们遇到可疑地区时先用火箭弹覆盖一轮、而不是冒失的跟着步兵冲锋。
  8. 争雄非洲——三战余波系列之一 一、非洲的剧变——新华约的抉择 当新华约的装甲部队碾过“中东军团”最后一批数量众多却士气低落、装备低劣的残兵败将,在麦加的大街上排成一路纵队隆隆驶过的时候,曾经盛极一时的GLA就迎来了它从未预想过的崩溃结局。声名卓著的“三巨头”下落不明,散处全球各地的下属机构失去了统一的领导而陷入无法挽救的瘫痪状态;无论是正规军团、护教军亦或是依附于GLA的半独立武装组织,都分崩离析或倒戈易帜;成千上万绝望的狂热分子自杀,更多的人选择了逃亡或投降……在这一片“树倒猢狲散”的凄凉景象的背后,是忙于接收战利品的胜利者们,他们的行动将决定昔日GLA控制区未来几十年的命运。 作为向GLA发起最后一击的“终结者”,新华约和它的盟友拥有强大的实力和极高的声望来推进接收工作。冼辉大将指挥的西征军几乎未受剧烈抵抗就推进到了红海的南北两端(事实上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GLA在其最后阶段实施的破坏行动),并跨过苏伊士运河与曼德海峡迅速冲向北非和东非。由不满GLA统治的中东北非战士组成的“新国际纵队”虽然无力与“中东军团”正面交锋,但在主要战事结束后执行占领任务却效率颇高,在他们的协助下新华约在最短时间内即控制了关键的尼罗河三角洲工业区(战争后期GLA工业的最主要支柱,除了战前的建设外、还包括“欧洲军团”从中欧迁来的大量工厂)和位于厄立特里亚与吉布提的重要港口。以此为依托的西征军得以将力量辐射到索马里北部、利比亚、突尼斯、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在这一区域内没有任何势力胆敢对抗拥有强大空中打击能力和快速反应部队、并能充分利用河流与铁路从尼罗河三角洲工业区源源不断获得补给的新华约西征军。冼辉将军在开罗成立的“新华约武装力量非洲司令部”争分夺秒的运转起来,着手进行这些新解放区的稳固(建立基本的管理机构、甄别并整编当地武装以新建民兵等)和战后重建工作。 与新华约处于同一阵营的雇佣军也希望发挥对非洲的影响力,虽然西欧共产党和参与九月起义的盟军温和派在刚刚成立的新欧共体中否决了向西非发动大规模攻势、彻底扫清GLA残党的建议,但与GLA有着深仇大恨的雇佣军却不会就此轻易罢手:在协助新华约积极筹备对北美的最后总攻的同时,雇佣军名将、坦克战大师于尔根·特纳率领一支混成部队在摩洛哥登陆,把“西非军团”在当地的驻军全都赶进了阿特拉斯山脉,顺便夺取了加纳利群岛并在那里设置了一连串海空军基地。这迫使“西非军团”的首脑、GLA最后一个公开活动的高级将领劳伦斯将军,匆促集结手头的全部兵力北进、试图消除这个严重威胁“西非军团”最后根据地的“摩洛哥桥头堡”。由于新欧共体大部分的资源要为即将展开的北美攻势服务、于尔根暂时没有足够的力量继续推进,但他仍然连续击败劳伦斯将军的反攻、令后者不得不加紧抽调非洲中部的亲GLA军阀回援而无暇经营那些地区。 “总崩溃”爆发之后,力图为GLA的大业留存最后一份火种的劳伦斯将军命令曾把战线向南推进到安哥拉和赞比亚的“黑非洲军团”全力向西非收缩,而雇佣军发动的摩洛哥战役加速了这场举世闻名的“大撤退”的进程。GLA部队的仓促撤退在中非的许多地方引发了力量真空,那些曾经受GLA羁縻而担当“包税人”的半独立军阀、以及在“黑非洲军团”尚且控制此地时就与之对抗的地方武装都希望趁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此时此刻,看起来投靠新华约是个不错的主意——中非、乍得和喀麦隆的反GLA武装首先联合起来向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进军、宣称服从开罗司令部的领导,而曾投靠GLA的当地军阀也纷纷表示“反正”。于是,新华约至少在表面上又新增了近240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并获得了通往几内亚湾的战略通道。 然而好景不长,意识到雇佣军短时间内无力以摩洛哥为跳板继续进军西非、而自己也没法打过阿特拉斯山脉的劳伦斯将军很快注意到了中部非洲的形势变化,并决心消除新华约对战略位置重要且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尼日利亚的威胁、重振GLA的声威。“西非军团”利用铁路和公路发动了对喀麦隆的闪击,充分发挥己方在装备和素质上的优势、赶在新华约快速反应部队向这个国家投放足够的兵力之前就摧毁了当地的反GLA武装。在向当地人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之后,“西非军团”以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为跳板、不断向中非和乍得进行渗透,最终在这两个国家组织起来声势浩大的叛乱——冼辉大将缺乏足够的运输工具和机动部队,既无法保证每次都击退叛乱者的进攻、也无法彻底切断“西非军团”的渗透路线,最终中非重新沦入GLA的控制之中、而新华约仅仅勉强守住了乍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 在喀麦隆和中非的胜利大大鼓舞了“西非军团”的士气,劳伦斯将军趁机提出“大游击区”计划,即将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建立为巩固的前进基地,从这里向新华约解放区派出渗透部队、破坏西征军对非洲的控制。正饱受乍得治安战困扰的开罗司令部当然不会坐视“西非军团”把这个无底洞扩大到其他地方,冼辉大将向中央提出暂时中止继续南下、同非洲同盟争夺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建议,而要求将这一行动所调用的资源和兵力集中用于打击劳伦斯将军正在积极筹建的“大游击区”。这个建议就是后来“西非封锁作战”计划的原型,也象征着新华约在非洲的行动由战略进攻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冼辉大将的建议在中央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民族主义派的反对尤其激烈。这是因为在三战爆发之前,民族主义派曾经在东非组织了一个“东非共同防御联盟”,其成员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赞比亚是该组织的观察员国。“东非共同防御联盟”被民族主义派视为它在中国外交战略上的“重大贡献”,尽管由于内政问题和非洲同盟的暗中牵制、该组织在“黑非洲军团”的进攻下很快崩溃,但重新控制这一区域仍然会相对容易一些——还会给民族主义派增加政治上的声望。而即便不考虑政治上的因素,这一地区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主义派为加强共同防御联盟的协调性而援建的)也相对有利于西征军调动兵力。 上述理由在冼辉大将看来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尖锐的指出目前西征军的最主要也最具威胁性的敌人仍然是劳伦斯将军率领的“西非军团”、而并非正在大举扩张并因此而“消化不良”的非洲同盟。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名来自全球各地的GLA死硬分子投奔的前者正在集中它的力量、准备将新华约在非洲的所有解放区都拉入无止境的治安战之中,而后者却为了控制新的“真空地带”而分散它的力量、在可预见的未来它的精力将主要用于把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体系以做好同新华约长期冷战的准备,哪一方的危险更大是不言而喻的。况且,由于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战前就是GLA的势力范围,作为“东非共同防御联盟”最北边成员国的肯尼亚并没有整修通向这两个国家的道路,这意味着新华约向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投送兵力的难度并不会低于向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投送兵力——在GLA的兴盛时期,“黑非洲军团”为了确保对尼日利亚这个战略要地和资源中心的控制,曾经花大力气修建了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利亚这两条战备通道(包括高等级公路、铁路和其他配套设施),并大大拓宽了原有道路。 另一个此时还不太方便公开说明的原因是,东非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主义派竭力促成的“东非共同防御联盟”观感不佳、对(中国民族主义派主导的)外国资本的入侵和本国当权者的堕落深感不满(这也是“黑非洲军团”能轻易打垮“东非共同防御联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短时间内他们未必会欢迎新华约的“复归”(尤其是在这种“复归”目前很有可能将厌倦战争的人民再次拖入同非洲同盟的新对抗中的时候);而当地的既得利益集团则往往担忧新华约在非洲占领区推行的“新民主主义化/社会主义化”建设会触动他们的利益,所以更倾向于执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洲同盟。而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劳伦斯将军的收缩政策固然集中了兵力、但却极大增加了西非当地人民的负担(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尼日利亚和作为重要前线基地的阿尔及利亚),这就引起了普遍而严重的不满、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许多地方的群众已经自发组织了武装力量来对抗“西非军团”,这就给冼辉大将的“西非封锁行动”提供了最重要的“人和”条件。 虽然消耗了较多的时间和资源、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西非封锁行动”最终还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中国军队和开罗司令部组建的APLA(“非洲人民解放军”,其首批骨干来自于“新国际纵队”的非洲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劳伦斯将军计划建立的“大游击区”全部为新华约所控制;“西非军团”损失了大片蕴藏丰富资源的富饶土地和一半以上的人口,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直接威胁新华约非洲解放区的能力、陷入严重的补给匮乏的窘境之中,新华约消耗的资源却能从新解放的地区获得补充,并通过鼓舞当地民众反GLA求和平发展的情绪,惠而不费的获得了构建“西非封锁线”的人力物力基础、把劳伦斯将军的主力牢牢束缚在西边的贫瘠地区之中。 二、非洲同盟的快速扩张 在“西非封锁行动”紧张进行、开罗司令部忙于稳定和发展非洲新旧解放区并大力建设APLA(这将取代中国军队而成为新华约保卫非洲解放区并展开新的行动的主要力量)的同时,非洲同盟正在争分夺秒的向东非扩张。与受制于交通条件的西征军不同,“东非共同防御联盟”各国和非洲同盟之间有着完整而通畅的交通网络相连,“黑非洲军团”向北撤退时也未破坏这些交通设施(劳伦斯将军和非洲同盟达成了秘密协议,以不破坏交通设施为条件、换取非洲同盟不积极追击他的部队,目的是保存实力并诱使非洲同盟和新华约在东非相互争夺),这令非洲同盟能轻易在东非各国投放并维持大量的部队;当地掌握一定武装力量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态度也对非洲同盟的进驻有利。这样一来,非洲同盟赶在新华约攻占尼日利亚之前,就把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赞比亚和莫桑比克一直扩张到了南苏丹、肯尼亚和索马里的大部分地区。 非洲同盟文官政府的计划,是全力经营基建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非、将其打造为对抗新华约的前线基地,如果有条件就趁中苏两国的海上力量集结在北美的时候夺取印度洋的控制权。这总得来说是个比较保守的方案,也符合非洲同盟的实际情况,不过同盟军方却在未来科技公司的支持下激烈反对:人数最多的陆军和没有战略轰炸力量的空军认为这个方案轻视自己的作用、却把在整个三战中一直处于陪衬地位的海军的地位过分拔高了,而盘踞在拉美的未来科技公司则认为该方案无助于牵制新华约的力量和资源、拉美邦联受到的压力也无法减轻。在陆军的主导下,同盟军方提出了另外一个计划:以安哥拉境内和刚果南部的铁路线为基干,建设向北一直延伸到喀麦隆和南苏丹的“中部非洲交通网络”,以这一交通网为依托控制并整编当地的军阀势力、建立渗透新华约解放区的“中非游击区”。 最开始军方的计划受到了冷遇,因为吞并东非的重要性对于非洲同盟来说是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喀麦隆和中非、刚果、加蓬此时尚且属于GLA的势力范围(就连安哥拉也还残存着许多与GLA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军阀,而在大规模扩军后战斗力严重下降的同盟军方并没有完全把握摆平他们)、同盟军方自己也无意另外树敌。但在五十年代末,同盟对东非的控制逐渐巩固,“西非军团”在西征军和APLA的打击下被迫放弃尼日利亚,军方这个经营中部非洲的方案看起来就没那么不堪了——在此之前,未来科技公司一直秘密向劳伦斯将军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援以求牵制新华约的力量,然而在尼日利亚丢失、“西非军团”元气大伤的现在,“非洲同盟”接手中部非洲并以此为基地骚扰新华约非洲解放区的计划就具备了可行性、并且还能为同盟争取到未来科技公司的更多援助。 文官政府认为建设“中部非洲交通网络”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因为无论是当地的人口还是自然环境都难以支撑这样庞大的计划,它将成为一个吞噬同盟资源的黑洞、影响东非地区的经营和印度洋蓝水海军的建设。文官集团还怀疑军队的这个方案是意图摆脱政府的控制、为夺取非洲同盟的最高权力而做的铺垫,毕竟自从2056年GLA“总崩溃”以来,军队(尤其是陆军)为了接收新地盘和准备与新华约的对峙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文官集团坚决反对军方的提议,认为只有完全巩固东非之后才能考虑向中部非洲发展。 三、中部非洲的角力 未来科技公司的插手再一次影响了非洲同盟的政治形势: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境内已经没有能威胁新华约统治的反抗势力活动,而拉美邦联竭力要守住的墨西哥也摇摇欲坠,未来科技公司急切希望在其他战略方向上分散新华约的注意力。在鼓动占领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对抗中国、于东南亚的异见分子和澳大利亚资本主义政府之间穿针引线的同时,未来科技公司对外援助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非洲——这里是新华约的薄弱环节,开罗司令部能调动的资源远少于北美和亚太方向、而面临的问题却至少是同样复杂。因此,未来科技公司积极支持同盟军方经营中部非洲的计划,表示一旦这一方案付诸实施、就在资金技术方面提供慷慨的支持,包括与刚果河水能资源利用和米通巴山脉以东水系相关的一系列项目。 获得未来科技公司支持的同盟军方逐渐在政治斗争中占了上风,首先开始推进“中部非洲交通网络”计划,试图借这一工程将非洲中部各国纳入非洲同盟的政治经济轨道、并为今后整编当地军阀的行动提供后勤方面的保障。首期工程在加丹加地区进行,主要工作是维护本地区已有的铁路和公路、增筑配套设施、视情况拓宽道路或修建复线,以达到增加通过能力的目的。由于加丹加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较好、工程在这一阶段进行的比较顺利,同盟军方认为在工程完成之后他们也有足够富余的资源来收买遍布非洲中部的军阀、并通过这些军阀来另外开辟一条同“西非军团”联络协同的管道,而认为首期工程有利于加强中部非洲和东非联系(加丹加地区有一条铁路通往坦噶尼喀湖西岸的港口卡莱米,该港是坦噶尼喀湖水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文官集团也没有提出不同意见。 但随后事情就起了变化,“中部非洲交通网络”下一期工程需要把刚果东南部地区比较完善的道路系统同北部和西部破碎的交通线连接起来,施工难度受客观环境制约、远高于第一阶段,“非洲同盟”花费的资源陡然上升、工程进度却非常缓慢。急于求成的同盟军方要求挪用建设东非的人力物力来继续推进“中部非洲交通网络”二期工程的继续进行,文官集团自然坚决反对这一提案,这就大大激化了“非洲同盟”内部的政治斗争。 虽然有未来科技公司在拉偏架、同盟军方得以抽调建设东非的资源来推进“中部非洲交通网络”的建设(这间接导致“非洲同盟”在东非的巩固工作烂尾、使当地民众产生了很大不满),但二期工程缓慢的进度和拉美邦联在墨西哥城战役中的失败也让巴西利亚失去了耐心,要求同盟军方务必加快交通网建设和收编军阀的行动、以早日达成牵制新华约力量的总目标。同盟军方被迫修改了此前原本的计划,无限制的征用当地人力物力推进工程、并对一些对收编提出了较高要求的军阀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这不仅极大加重了中部非洲各国民众的负担,而且在军阀中间也引发了疑虑和愤怒,令地区安全形势变得更加紧张。 四、维加将军入场 与此同时,GLA方面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在丢失尼日利亚之后,被困在贫瘠之地的“西非军团”变得无力供应下属的诸多部队,劳伦斯将军又不能轻易裁撤自己的军团(如果首先从非嫡系的部队开刀,就有造成内乱的风险;而先裁减嫡系部队则无异于拱手让出指挥权),因而打算把一大批人员遣送到中部非洲——比起硬闯新华约苦心经营的“西非封锁线”,从几内亚湾潜入名义上还算GLA势力范围的中非各国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像“借刀杀人”的计策,同时还能以“从中部非洲出击、骚扰新华约”为名从未来科技公司那里多弄到一些援助,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只不过,这股势力进驻中部非洲却加剧了当地军阀和“非洲同盟”之间的矛盾。如果说此前当地军阀还由于力量分散、互不服气这类原因而难以形成对抗“非洲同盟”的统一战线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可找到了GLA作为兼具威望和实力的靠山了——更妙的是这靠山作为同“大后方”(即西非)没有直接陆上联系的“外来户”,还必须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当地军阀。 “西非军团”在中部非洲的最高指挥官维加将军恰好也是个颇有野心的领导者:大战前他就是凯恩领导的GLA“包容派”在非洲的重要干将,也是潜入西欧组织袭击却能全身而退的少数人之一;即便在2052年秋天土耳其和伊朗兵变导致凯恩失踪、“包容派”受到沉重打击的关头,维加也还是代表“非洲军团”内的激进派军官推动劳伦斯将军发起开罗兵变、兵谏崔克斯博士(又译为斯拉克斯博士)向科塞德王子(又译为阿萨德亲王)让步以达成妥协挽救濒临分裂的GLA。这种下属不可能不引起上司的忌惮,尽管在GLA中以同情“包容派”的政治主张而闻名、但并没有追随凯恩的劳伦斯将军依然对开罗兵变前维加鼓动“非洲军团”激进派军官将自己半强迫的推上兵变总指挥位置的举动颇有微词,因而无论维加将军后来在“黑非洲军团”南下攻城略地的作战中表现的多么出色、也还是将他视为“把个人权力欲置于GLA共同利益之上”的“需要控制使用”的危险分子。维加率领部下前往中部非洲组织游击战、恢复GLA对该地区的控制,对于他和劳伦斯将军来说都是件好事,前者终于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导人大展拳脚,后者则部分理顺了“西非军团”内部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减轻了自己被来自内部的阴谋推翻或架空的可能。 话又说回来,虽然维加将军麾下有大批忠诚而且训练有素的军队、并且还得到了对“非洲同盟”强硬收编政策不满的当地军阀作为盟友,但补给问题却成了套在他身上的枷锁:“西非军团”虽然曾在喀麦隆和中非建立一批秘密仓库,但其中的储备原本仅计划用于供给渗透行动和防御作战,不足以支撑维加将军在刚果采取大规模的行动。而当地军阀也仅仅是因为不满于“非洲同盟”的强硬收编政策才同维加将军结盟、目的也限于维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既得利益不受侵犯,GLA过于激进的行动很可能使这些盟友再度动摇起来。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月中,维加将军似乎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帮助当地军阀训练部队、以及呼吁原本不相统属的军阀们组成一个全国性的联盟这两件事情上。 五、流血,以及流血的后果 看起来维加将军的策略是有效的,当地军阀们确认了GLA并不打算吞并自己,便大胆的向“非洲同盟”的前哨站和筑路队发起挑战。对峙很快演变为封锁、而封锁又激化为战斗,不到两个星期“中部非洲交通网络”二期工程的所有工地几乎都出现了流血事件,甚至有人深入交通网已经修筑完善的加丹加地区破袭道路、拦截运输、攻击车站。由于在当地得到的支持有限(前段时间过于急迫的人力物力征集行动把最愿意与同盟军方合作的军阀也逼向了中立),同盟军方既无法保证工地的安全、又难以彻底摧毁敢于同自己对抗的地方武装,甚至逐渐连占领区的正常秩序都难于维持(主要是交通常常中断导致的),“中部非洲交通网络”工程自然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激进的军方领袖主张向刚果大举增兵,打一场“斩草除根式”的治安战、彻底摧毁任何“桀骜不驯的土著”。但这种提案不仅受到文官集团的抵制,就连此前支持同盟军方经营中部非洲的未来科技公司也不赞同:巴西利亚当局希望自己提供给“非洲同盟”的援助能切实被用在牵制新华约的斗争中、而不是浪费在对付一批跟西征军或APLA毫无联系的地方军阀的行动上。军方和文官集团势均力敌的斗争在既没有人斡旋又没有第三方势力投下决定性筹码的情况迅速升温,甚至演变到了栽赃陷害和政治暗杀的地步:同盟派驻肯尼亚和南苏丹的总督(白人)被控贪污建设经费,而一个最积极的主张大规模出兵刚果的同盟少将(黑人)则在视察加丹加地区时死于火车出轨事故——同盟方面的调查表明这一事故是刚果本地军阀联合而成的军事组织“兄弟会”制造的、而透露少将行程安排的同盟“内奸”似乎与文官集团有关。 接连发生的这两起案件在“非洲同盟”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军方和文官集团都将这视为决裂的先兆。未来科技公司不得不转而努力维系同盟自身的团结,而把催促同盟北上骚扰新华约的任务放在次要位置。在公司人员的私下游说和拉美邦联通过外交管道公开进行调解之后,相互之间剑拔弩张的同盟军方和文官集团终于勉强搁置了争议、承诺暂时维持同盟的政治格局不变以避免造成全面而公开的分裂。当然,这种团结建立在非常勉强的基础上,仅仅是由于拉美邦联和未来科技公司以援助为筹码的调解、以及共同对抗新华约军事威慑的需要,才使得同盟军方和文官集团之间达成了“维持现状”的共识,军方不会放弃他们在预算中夺得的原属于“东非建设计划”的份额、而文官集团也没打算主动配合军队可能对刚果采取的任何行动。 六、未来科技公司的盘算和维加将军的行动 原本打算以援助份额为诱饵“西非军团”和“非洲同盟”、诱使它们争相牵制新华约力量的拉美邦联与未来科技公司,在“非洲同盟”内斗升温之后失望的发现原本的“买方市场”已经变成了“卖方市场”;现在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接触领导中部非洲GLA部队的维加将军、资助他发动对西征军和APLA的袭扰行动——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说服他停止同“非洲同盟”争夺刚果。未来科技公司的首席发言人凯丽·韦弗(当然,尽管外界对未来科技公司的内部结构了解不多,也没人真的相信凯丽“仅仅是个公共关系人员”、她显然在公司的最高级领导层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次显然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代表维加将军前往巴西利亚谈判的欧克桑娜·克里斯图不仅充分利用己方的有利地位迫使公司大大提高了价码,而且还把维加将军和“NOD兄弟会”(就是刚果地方军阀联合起来对抗“非洲同盟”的组织)描述成单纯的雇佣关系,声称前者仅仅是为后者提供顾问训练士兵而已。令人丧气的是,未来科技公司派往中部非洲的调查团不情愿的表明他们无法反驳欧克桑娜的说法,维加将军在“兄弟会”建立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看上去刚果的军阀们并未成为GLA的附庸、而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为了不给未来科技公司留下一个“中部非洲的麻烦制造者”的坏印象,维加将军在欧克桑娜报告协议达成之后立即着手证明自己并不是“游而不击”。一支从喀麦隆出发的GLA两栖部队袭击了尼日利亚的哈科特港、将包括军用舰艇在内的许多船只击沉在航道上,同时还点燃了港口附近的多个油库。这让新华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既无力在几内亚湾巡航、又缺乏足够的燃料组织对喀麦隆的地面突击(由于距离自己主要的海军基地和造船中心太远,新华约无力在非洲西海岸部署太多舰船;人口稠密、基建完善的尼日利亚原本是唯一可以支撑新华约进攻喀麦隆和中非的基地,但在油料储备被毁后、缺乏西征军坦克和直升机支持的APLA已不可能在维持“西非封锁线”的同时向东进攻)。而在援助抵达之后,维加将军也在非洲解放区的几个大城市和阿斯旺水库等重要设施发动了几次自爆袭击,试图引起大范围的恐慌。虽然这些袭击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但迫使开罗司令部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了“防谍肃奸”和内部保卫工作上来。 七、“非洲同盟”进军刚果 正当维加将军把人们的目光都吸引到非洲解放区内接连爆发的袭击上的时候,“非洲同盟”的军方将领们发起了对刚果的进攻。同盟军方认为凭借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没有文官集团的配合也可以轻易击败由他们眼中的“大股匪盗”组成的“NOD兄弟会”;就算维加将军和欧克桑娜骗过了未来科技公司的调查团、GLA真的是“NOD兄弟会”的后台,自信满满的同盟将军们也认为不难在GLA把兵力从北面防备新华约反击的战线上抽调回来之前、终结刚果境内大部分的战斗。 “非洲同盟”的首轮攻势从海陆两个方向同时展开,陆军从加丹加地区沿铁路向西开赛省和马涅马省推进,而两栖部队乘坐运输船在黑角港和基托纳军事基地登陆——同盟的陆军将军们甚至不打算用军舰护送这支船队,因为“兄弟会没有能力在海边部署值得出动军舰对付的目标”。“非洲同盟”的目标简单明了,就是要用最快速度攻占兄弟会的主要财源、位于开塞地区的钻石矿,并从海上突击兄弟会控制的重要城市以切断其征兵渠道。 兄弟会初期的抵抗是不值一提的。他们只装备了“黑非洲军团”当年遗留下来的常规武器,也没有良好的维护和统一的后勤补给;而“非洲同盟”为了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在首轮攻势中投入的是装备了盟军武器(美国在三战时期提供的援助)的精锐部队。几场前哨战之后,兄弟会很快意识到了双方力量的差距,主动放弃了许多据点和城镇、向后收缩,其意图就是要拉长“非洲同盟”的战线而迫使对手分散精锐、以扩军后征召的大量新兵填充战线,这样就形成了可供袭击的弱点。而一旦战事延长,兄弟会就有信心拖垮消耗巨大却资源储备有限的“非洲同盟”——毕竟文官集团没有为军方的冒险行动提供任何支持,同盟军的后勤储备水平可想而知。 八、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 如同兄弟会所料,没能捕捉到对手主力进行决战的同盟军很快就消磨了锐气。从海上登陆的同盟军在攻占了位于“中部非洲交通网络”工程已完工部分末端的金沙萨和布拉柴维尔之后就停止了行动,毕竟不适于航运的刚果河根本无法保障任何进一步攻势的后勤输送行动;从加丹加地区出击的同盟军在占领了西开赛省省会卡南加和马涅马省省会金杜之后也面临着同样甚至更恶劣的局面,因为同只隔一条刚果河、可以相互呼应的金沙萨和布拉柴维尔不同,卡南加和金杜之间相距遥远、仅有数段要横跨多条河流与荒野地带的低等级公路相连,兄弟会的部队可以在这个巨大的缺口中自由活动。 “NOD兄弟会”的反击比同盟预料中来的还要早,一些地盘比较靠近南方的军阀首先发兵突袭同盟的兵站仓库和交通枢纽,而兄弟会中的其他军阀受此影响也纷纷南下。刚果河口、加丹加地区、开赛地区一时之间遍地烽火,兄弟会全力打击同盟军的后勤补给线和物资囤积点、寻歼那些由装备缴获的GLA武器的新兵组成的守备队。精兵全部集中在前线而后方空虚的同盟军猝不及防,丢失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兼物资转运站卡米纳,一支NOD部队甚至出现在加丹加地区东南的刚果第二大城市卢本巴希、许多同盟军的储备被掠夺或焚烧。 卡米纳丢失和卢本巴希遇袭的消息严重震动了整个同盟军,前者的失守意味着马涅马省和西开赛省的同盟军部队至少暂时被切割成两个部分,而后者遭遇威胁则不啻于动摇了“非洲同盟”在刚果的基础。同盟军立刻集中全部可用的直升机和运输机,抢运前线的精锐部队回头发起围攻,意图同暴露了己方主力的兄弟会进行决战。地盘较靠近南方、在“非洲同盟”首轮攻势中损失较大的军阀由于指望着通过掠夺对手的仓库来取得补偿,所以不得不依赖交通线来运输自己的战利品,这样一来他们就失去了速度和行动的隐蔽性。 同盟军很快发现了贪心的南方军阀,而这部分NOD部队利用缴获的物资招揽半独立的游击小队以扩充实力的短视做法给了同盟充足的时间来调动部队展开包围。过分轻视同盟军反应速度而被包围在只余废墟的卡米纳的兄弟会军队自恃接受过GLA军事顾问的训练,试图利用缴获的装备和人数优势击退兵力分散且立足未稳的同盟军回援部队。尽管同盟军仅拥有盟军战斗序列中较低级的装备(其中还包括许多简化版武器),但他们依然能发挥出强大的火力:在自行火炮把NOD士兵驱赶出城市废墟之后,同盟军的轰炸机就开始精确的攻击敌军队列中的大型车辆和重武器;当NOD可能用于反击或脱逃的装备损失殆尽后,直升机和多功能步兵战车接踵而至、击溃任何试图聚集起来的士兵。缺乏反制火力的南方军阀们甚至连一场像样的正面战斗都没有打出来,就被数量远少于自己的同盟军快速反应部队用远程炮火和掠袭战术彻底击溃,而他们自己也沦为同盟军的俘虏。 第二次卡米纳战役让兄弟会失去了在刚果东南地区进行反攻的力量,南方军阀们的部队被歼灭后、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严重威胁同盟军的后方。西线战场的情况甚至更糟糕,刚果河口到金沙萨和布拉柴维尔这块狭长地带上同盟军的兵力密度更高,在这里实施反击的NOD军队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下蒙受了巨大损失、却没能获得多少有价值的战果。趁着兄弟会反攻失败损兵折将的时机,同盟军不顾部队连续作战的疲劳、向远在刚果东北部的第三大城市基桑加尼发动了一次大胆的空中突击,意图彻底摧毁兄弟会的总部和战备物资仓库。 使用伞兵突袭一个位于敌方纵深内且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大城市固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同盟军并不是毫无准备的莽撞行事,他们估计到了对现代战争尚无完整概念的NOD不会特意加强这个在他们看来因距前线很远而非常安全的城市的防备,而通过突袭手段消灭兄弟会的战略储备物资和首脑机关则很有可能让这个已经因为反击失败而士气低落的组织迅速土崩瓦解。促使同盟将领们下定决心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基桑加尼有内奸向他们提供了大量情报,极大增加了突击行动的胜算。 实战证明同盟的将军们并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NOD对空袭和伞兵突击的反应是迟缓而又软弱无力的。同盟空军不多的轰炸机(只有部分机组人员能胜任远距离奔袭敌后的任务)基本上没有受到威胁,它们在内奸的引导下轻易炸毁了一部分伪装的比较大意的仓库;另外一些伪装较好的仓库则被伞兵突击队所焚毁,仓库守卫没能坚持到援军到来的时候——不如说根本就没有援军,在内奸的接应下同盟军特种兵用机枪和迫击炮、单兵反坦克导弹封锁了附近几个军营的出口,击溃了所有试图冲出军营的NOD士兵。最激烈的战斗爆发在兄弟会总部,这里的抵抗异常顽强、伞兵和守卫的尸体铺满了每一寸土地,同盟军不得不呼叫空中支援才彻底夷平了这座布满火力点的坚固建筑物。这也导致了突袭行动另一个主要目标落空:同盟伞兵没能在建筑的废墟中发现兄弟会主要首脑的尸体,反而发现了几个地道口,由于攻占总部大楼耗费了太多时间、即便立刻进入地道展开追击也已经毫无意义。 基桑加尼空降作战结束之后,同盟的将军们认为刚果的战事已经可以算是尘埃落定了。兄弟会的首脑虽然从突袭中逃脱,但却损失了战略储备物资,这让他们很难继续控制属下那些刚刚因为反攻失败而士气低落的部队。即便是只动用那些“大扩军”后新组建的菜鸟部队、想来也能轻易把一盘散沙的NOD残党轻易消灭,同盟军方将彻底控制刚果这个中部非洲最大的国家,此时仍然龟缩在喀麦隆和中非、看起来毫无动作的维加将军也将成为“非洲同盟”的看门狗。自信的同盟军命令空降兵以基桑加尼为中心、搜寻并歼灭可能在附近地区活动的兄弟会残余部队,驻扎在金杜附近的同盟军新编兵团则携带下一步作战所需要的物资北上接应。 同盟将领们并不认为把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孤立放置在敌人后方、而仅有行军速度缓慢的新编兵团前去接应是个有多少风险的计划,毕竟NOD看起来已经彻底“完了”、不可能再组织有效的反击。不幸的是,在刚果的同盟军很快为轻敌的态度付出了血的代价,兄弟会突然施放的大量生化武器改变了战场上的形势,毫无防备的同盟军部队陷入可怕的混乱之中、因为战前根本没人预料到刚果军阀们居然拥有生化武器。在基桑加尼附近的同盟军快速反应部队很快丧失了战斗力,从金杜出发的新编兵团承受了数千人的伤亡之后则完全溃散、大部分溃兵不是死于冷枪疫病就是当了俘虏,“非洲同盟”在刚果东部的战线已经不复存在。 刚果中部和西部的情况稍微好一些,这些地方的同盟军大部分还留驻在基地当中做出击前的准备,因此他们也在生化武器袭击之下损失惨重却没有完全溃散、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同盟的将军们不得不以西部和中部的残余部队为基干收拢兵力、退守刚果南部,放弃彻底摧毁NOD、一举荡平刚果的计划。就在此时,驻喀麦隆和中非的GLA突然在维加将军的指挥下大举南进,无论是元气大损只能靠生化武器翻盘的兄弟会本地军阀、还是伤筋动骨的“非洲同盟”,目前都无法阻止他们。 九、高明的渔夫——放长线、钓大鱼的维加将军 表面看来维加将军仅仅是抓住了NOD和“非洲同盟”两败俱伤的机会而得以席卷大半个刚果的,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维加将军早在进驻中部非洲之前就知道,喀麦隆和中非虽然一度是GLA的势力范围,但人口、资源和工业水平都不足以单独支撑他的部队进一步发展壮大,只有占据刚果才有可能在中部非洲打开局面。不过,“黑非洲军团”凭借武力优势占据刚果时、尚且要依靠当地半独立军阀间接统治这片土地,那在2056年GLA总崩溃后要重新收服这些已然实力大增的军阀们对维加将军来说就更困难了。因此,维加将军充分利用手中丰富的谍报资源(作为“包容派”的重要成员,维加将军早在三战期间就得到了许多非穆斯林、非阿拉伯的部下的效忠;劳伦斯将军指挥“黑非洲军团”向西非收缩后,这些遍及非洲各地的部下成功的隐蔽了下来,不仅不断向维加将军提供情报、而且还帮助他在其他势力的控制区内执行一些隐秘行动),策划了一个庞大的阴谋。 这个阴谋的第一部分就是解除新华约对自己的威胁,维加将军从两个方面来达成这个生死攸关的目标:从物质层面,是暂时消除新华约进攻自己的能力,因此维加将军不惜动用自己安插在尼日利亚APLA中的“死间”来完成突袭哈科特港的任务——摧毁哈科特港的燃料储备,西征军驻尼日利亚的精锐装甲部队就暂时不能完成长途奔袭任务,而当地新建的APLA无法一边坚守“西非封锁线”、一边单独进攻喀麦隆。这样,新华约距离维加将军最近的一个重兵集团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对他造成威胁了,维加将军还能利用几内亚湾来接收外部援助、无需向其他势力“借道”。 但是坐镇开罗司令部的冼辉大将虽然手头缺乏机动部队、却还不至于匮乏到只能动用尼日利亚驻军对付维加将军的地步。所以维加将军还要从心理上解除新华约的顾虑、让冼辉大将认为中部非洲的GLA不会立刻造成什么了不得的威胁,而他使用的手段就是在非洲解放区的几个主要城市发动爆炸袭击:这种袭击第一没有煽动其反占领当局的浪潮(不论是和平的还是武装的),第二没有使用杀伤性巨大后患无穷的生化武器,第三没有真的造成不可挽回的实质性破坏(譬如在对阿斯旺大坝的攻击行动中,分散放置各处的炸药合在一起都不足以摧垮坝体);若从另一角度思考,反而有利于新华约名正言顺的以“防谍肃奸”的名义解除那些从“非洲军团”投诚过来的前GLA官员的实权而代之以“新国际纵队”的可靠干部、进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加速社会主义化/新民主主义化改造。所以冼辉大将在GLA的一连串袭击后并没有对中部非洲大动干戈,而是集中精力于内政建设;维加将军则借此刷了一轮声望,并向未来科技公司证明自己的援助没有白拿。 阴谋的第二部分是制造刚果军阀和“非洲同盟”之间的对立关系。维加将军要想让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就必须占领刚果、并以“发挥对新华约的牵制作用”为名揽下未来科技公司对非洲的大部分援助,而这有三个前提:首先是削弱刚果本地军阀的力量,其次是阻止“非洲同盟”控制中部非洲,最后还不能让未来科技公司意识到维加将军在主动妨碍“非洲同盟”骚扰新华约、以求揽下大部分对非援助。那么,游说刚果本地军阀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来对抗“非洲同盟”就是维加将军唯一的策略了。为了避免本地军阀怀疑维加将军是想借“非洲同盟”来恐吓自己、借机把这个组织并入GLA,负责对本地军阀谈判的欧克桑娜·克里斯图不仅保证GLA只为该组织提供顾问以训练军队和指导军事建设,还将GLA以前设立在刚果的秘密生化实验室和生化武器仓库的地图交给了本地军阀。也正是有这些生化武器撑腰(以及GLA顾问教授的释放、防护生化武器的方法),刚果的军阀们才最终抛开对“GLA吞并”及“挡不住‘非洲同盟’报复”的顾虑、下定决心共组NOD兄弟会。 在促使刚果本地军阀共组NOD兄弟会的同时,维加将军还需要挑拨这些军阀和“非洲同盟”的关系、避免他们被同盟军方所收买。这一点是相对容易做到的,“中部非洲交通网络”第二期工程遇到的种种困难,让资源不足的同盟军方粗暴违反了他们在第一期工程中许下的几乎所有诺言、大大侵犯了刚果南部军阀的独立性。而在确认GLA并没有意向吞并自己之后,刚果的军阀们完全不介意给“南方来的同盟佬”制造些麻烦——这种情况下要让封锁工地的军阀部队和同盟军方的前哨发生流血冲突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甚至在效忠于维加将军的谍报人员赶到并进行挑拨之前、许多地方的战斗就打响了。现在,NOD兄弟会已经和“非洲同盟”处于完全的对立状态,而未来科技公司也不会认定GLA有扩充地盘的野心。 阴谋的第三部分是挑动“非洲同盟”发起对NOD兄弟会的大规模进攻、而不能放弃“中部非洲交通网络”工程,否则维加将军就只不过是帮助刚果的军阀团结在一起而已。同盟进攻的规模也要符合GLA的利益:既不能太小,必须让本地军阀的兄弟会受到足够的削弱;又不能太大,以致于综合实力上占绝对优势的“非洲同盟”一举吞下整个刚果。这就需要激化主张立即吞并中部非洲的同盟军方、和主张首先安心经营东非的文官集团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同盟军方在全力进攻的同时受到来自国内的牵制、并让未来科技公司改变态度(原本支持军方扩张立场的未来科技公司不得不调解同盟两派之间的冲突,否则就要面对同盟在政治上分裂的结局;而一旦未来科技公司不再支持同盟军方向中部非洲扩张,那它直接在非洲牵制新华约的手段就只剩下援助GLA了)。激化军方和文官集团政治斗争的导火索,就是由潜伏在“非洲同盟”内部的GLA谍报人员所进行的、经过巧妙伪装以便嫁祸的检举活动和刺杀行动(“非洲同盟”在2056年向北大举扩张时,由于缺乏人手而大量留用本地官员,这为忠于维加将军的谍报人员展开渗透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虽然不能掌握实权、不过可以接触足够多的信息)。尤其是这两个导火索事件还涉及到“非洲同盟”内部敏感的种族矛盾,这不啻给本已如火如荼的同盟政治斗争浇上一瓢热油、使其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导致未来科技公司不得不放弃利用裂痕重重的“非洲同盟”直接牵制新华约的计划、转而安心维持同盟的稳定。 阴谋的收尾部分就是操控“非洲同盟”和NOD兄弟会之间的战局,同时削弱已经结下不可调节的矛盾的双方、创造一个让GLA名正言顺介入刚果的机会。这部分的行动就由派往兄弟会的GLA军事顾问们来完成,他们还负有尽量延长战斗、观察对阵双方行动以评估其战斗力的责任。因此在开战之初,NOD兄弟会的军阀们采纳了顾问的建议、使用GLA擅长的“避敌锋芒,击敌薄弱”的战术;当同盟军被这一战术拖得十分疲乏的时候,GLA顾问利用南部军阀急于挽回损失的心态、将他们暴露在同盟军的优势火力之前,以致NOD兄弟会的相当一部分军队被歼灭;接下来,GLA顾问又抓住了同盟军方大胜之后轻敌、追求迅速结束战争的心理,故意向同盟透露关于基桑加尼的情报、诱使他们把精锐部队和新编兵团分开并把前者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被同盟军的突袭打掉了全部家底的NOD兄弟会首脑们不用顾问们提议,就主动掀开了自己的底牌生化武器,沉重打击了分散在刚果各地、只凭对速胜的希望而咬牙坚持的同盟军队并使其溃败。 通过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算尽人心的布局,维加将军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机会。现在,无论是储备和军力都已耗尽、只能用生化武器恫吓对手的NOD兄弟会军阀,还是损兵折将后继无力、只能龟缩于刚果东南部的“非洲同盟”,都无力组织准备充分、士气高昂的GLA军队(维加将军当然有完备的措施来防止自己的部下被生化武器重创)迅速接管刚果的大部分地区——NOD兄弟会和“非洲同盟”之间的刻骨仇恨让他们不可能联起手来对抗维加将军,而未来科技公司也不得不默认GLA占据大半个刚果的既成事实、并向维加将军提供大部分对非援助以求达到骚扰新华约非洲解放区的目的(现在牢固控制中部非洲的维加将军是唯一能有效骚扰新华约非洲解放区的势力)。在争夺中部非洲的这一阶段的斗争中,维加将军在自己的实力没有受到多少损耗的情况下,让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吃了苦头、独吞了全部胜利果实,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 十、有所得必有所失 然而从长期来看,维加将军在中部非洲的势力扩张也不可能是有利无弊的。在“西非封锁线”正常运转数年、劳伦斯将军的“西非军团”在西征军和雇佣兵的联合封锁下难有作为的60年代中期,开罗司令部的注意力从西部重新移回了南部。考虑到目前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形势还不允许直接对“非洲同盟”采取大的行动,新华约就一边支援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左翼运动(由于未来科技公司对非援助大部交给了维加将军、以及“中部非洲交通网络”工程的耗费,“非洲同盟”投入“东非建设计划”的资源和人力严重不足,同盟内部政治对立又造成了经济动荡,东非各国左翼运动遂大为兴起、当地民众转而倾向于新华约在非洲北部实施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边积极筹备首先消灭盘踞中部非洲的维加将军、保证将来对东非采取行动时能有一个安全的左翼。 在稳固“西非封锁线”并打击维加将军在乍得发起的游击战的那几年中,新华约修复并进一步扩充了GLA兴盛时期修筑的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埃及战备通道。这不仅加快了尼日利亚的封锁线建设和恢复性重建工程、巩固了新华约在那里的统治,而且将乍得打造成了一个关键的前线基地。随着APLA战斗力的提升和正规化的发展、西征军注意力从西非转回东非和中部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就和尼日利亚哈科特港一起成为了新华约两个重要的屯兵点,在那里集结了两个强大的野战军团。新华约的战略就如同摆在桌面上一样清晰:从北面和东面进攻喀麦隆、中非共和国,把维加将军的势力范围压缩到赤道附近。这迫使维加将军抽调大量兵力回防喀麦隆和中非——如果保不住这块地盘,他在未来科技公司眼中就再无利用价值,兵源、自然资源、工业产能方面的损失也是不可承受的。 维加将军把大量部队从刚果又调回北方的行动,在这片刚占领不久的土地上也引发了波动。由于许多刚果人把地方军阀反对“非洲同盟”的斗争视作“抵抗外来侵略”,因而根基不稳的维加将军在进驻刚果之后就宣布继承NOD兄弟会的名号并改组自己的部队、大量征召本地人入伍,试图以此来招揽人心、稳固统治(后来解密的一些资料显示,这也得到了流亡中的GLA“三巨头”的支持,他们不希望看到GLA的秘密拥护者继续投奔劳伦斯将军,因而乐见维加将军脱离GLA并切断同“西非军团”的联系,这样劳伦斯将军的声望降低、“三巨头”就更有把握拉拢GLA的秘密拥护者了。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待考,因为目前新华约无人能证实“三巨头”在60年代前期到底是死是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2056年后接掌GLA秘密部队的安东·斯拉维克在这一时期曾与维加将军会面)。维加将军把包含了大量当地人的NOD部队调往喀麦隆和中非的行动降低了刚果人对他的认同,他们开始认为维加将军只不过把他们当成炮灰,因而更关注遥远的北方却不急于收复仍然控制在“非洲同盟”手中、物产丰饶的加丹加地区。维加将军对刚果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就从这时起出现了动摇,这一动摇立刻被“非洲同盟”的将军们敏锐的发现了,并且决心充分利用它。 十一、“非洲同盟”卷土重来 同盟军方并不甘心忍受自己在刚果那令人丢脸的失败、更不甘心承认维加将军对刚果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只不过由于军事失利造成政治上的劣势、以及自身实力严重受损的缘故,不得不暂时隐忍不发。当同盟的将领们发现维加将军受到来自新华约的威胁、而他的刚果领地也有不稳迹象的时候,他们立刻决定重新启动针对中部非洲的扩张行动。为了绕过文官集团的阻挠,同盟军方命令麾下的士兵换下军徽、伪装成“非洲同盟”控制的傀儡部队“加丹加部族联盟军”来挑动对NOD兄弟会的战争。 随着所谓“加丹加部族联盟军”不断在刚果各地挑起战火,维加将军的处境开始变得愈加艰难:他原本认为“非洲同盟”的将军们不会在新华约注意力向南转移的时候、还冒着加剧同盟分裂的危险在刚果发起挑衅,但他显然过高估计了理性在人类行动中发挥的作用、而忘记(或者选择性忘记)了他曾给同盟军方带去多大的耻辱。应对这种挑衅的最好方法是发起凌厉的迎头一击、以强大的力量打消敌人入侵的念头,但主力被新华约牵制在喀麦隆和中非的NOD兄弟会显然无法达成这样的要求,而做足了防护准备的同盟军也不再害怕生化武器的袭击。维加将军只能退而求其次,只抽调部分兵力回到刚果,准备用游击战耗光同盟军方的资源、等待“非洲同盟”内部的政治形势出现有利于自己的变化。 在西征军和APLA按兵不动、坐观成败的背景下(显然开罗司令部很清楚刚果的战事不会很快结束),维加将军在开赛地区和马涅马省的一系列战斗中相继取胜、拖延了“加丹加部族联盟军”北进的步伐。然而敌军凭借综合实力上的优势继续稳扎稳打的推进,接二连三的摧毁NOD兄弟会设在密林中的基地和工厂,在几个月的战斗后重新占领了东西开塞省和马涅马省的省会。维加将军本打算示敌以弱、将敌军引诱到脱离补给线的地区后再发动反攻,但这次同盟的将领们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开始在“中部非洲交通网络”工程已完工的部分修筑大量的坚固据点,且以重兵掩护工程队继续向前修整并拓宽道路。由于“非洲同盟”在上次失败后重新整训了新建兵团、并将老部队打散一部分派到新兵队伍中充当骨干,这次同盟军的可用兵力大大增加,兵力上处于劣势的NOD兄弟会一时对此无可奈何。 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维加将军面对的形势终于恶化到了极点:在东线,敌人又一次逼近了基桑加尼,兄弟会在这一地区几无纵深可言;在西线,同盟军已经进抵刚果河,开始在金沙萨周围构筑据点,且有渡河实施包围的意图;在北侧,开罗司令部麾下的中国西征军数量依旧有限、但越来越多的APLA部队已经完成了战斗准备,喀麦隆和中非的压力每天都在增加。许多分析人士都认为,维加将军的传奇即将在一年内终结,他是注定看不到70年代的第一缕曙光了。 十二、东非大起义和“非洲同盟”的一蹶不振 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转机的。 维加将军期盼已久的“‘非洲同盟’政治危机”终于爆发,而且爆发的远比包括他在内的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剧烈:文官集团终于无法忍受军队的自行其是,他们指责军方在刚果进行的“毫无意义的军事冒险”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致使‘东非建设计划’流产和国内经济严重动荡”、而且还是“破坏‘维持现状’共识、阴谋武装夺权”的先兆;而军方反唇相讥,声称“同盟遭受的一切挫折和困难”都是“腐朽、无能、短视的官僚集团”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所导致的,“真正为同盟利益着想”的“有识之士”都应当“团结在保卫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周围”。双方的斗争很快就不止于毫无杀伤力的嘴炮,包括强力部门在内的国家机器在一个又一个地区陷入分裂和瘫痪、经济形势最差政治最动荡的东非尤甚,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暴动、所有公共机关都遭到了围攻……“非洲同盟”的局势显然已经变得不可收拾,拥护文官集团和拥护军方的派系到处都在交火。 很显然新华约是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的,就在“非洲同盟”控制的东非六国(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陷入无政府状态时,已经通过“三罢斗争”、示威游行方式组织了大批群众的东非左翼运动在各个城市和交通枢纽发动了总起义。陷入狂热内斗中的“非洲同盟”强力部门根本无力做出反应,而新华约的快速反应部队已经乘运输机来到了他们的头顶。 降落到东非六国各主要机场的西征军快速反应部队得到了起义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在后者的引导下迅速控制了城市、矿山、交通枢纽等重要地区。大约两天后,一直在亚丁湾外游弋的运输船团驶入了达累斯萨拉姆港和蒙巴萨港、卸下整师整师的APLA部队,这些兵团随即乘起义群众和西征军快速反应部队早已集中完毕的火车出发、去控制东非六国的全部领土。在随后的几周时间里,东非六国领土内的“非洲同盟”武装力量大部分被缴械、只有少部分仓皇向南向西逃窜。位于索马里境内的“非洲同盟”部队眼见四面无路,主动向驻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北部的APLA部队缴械以换取回到仍处于“非洲同盟”控制下的南方各国的机会。 东非六国政变对“非洲同盟”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它在2056年GLA总崩溃后窃取的胜利果实、在一夜之间几乎全吐了出来,它的相当一部分武装力量被缴械、投到东非建设中的资源也完全打了水漂。在近十年时间里面一直垂涎、而最近眼看就要顺利拿下的刚果,“非洲同盟”也不得不把它的军队撤了回来:刚果西部的部队向南撤退到安哥拉首都卢安达;刚果东部的部队为了避免给新华约造成进一步干涉的口实(此时“非洲同盟”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还仅仅只是冷战状态),就连仅被起义群众控制、西征军快速反应部队和APLA尚未抵达的赞比亚都不敢走,退到加丹加地区之后就转而向西、跑到安哥拉的莫希科省去了;还有许多部队或是因为地处偏远退的迟了,或是因为在前段时间的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不受上官待见,就压根不跑了,有的在刚果境内自行解散、有的投降了NOD兄弟会、更多的还是脱离同盟军就地变身新的军阀。经此挫折,“非洲同盟”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阵营仅次于拉美邦联的第二号势力,而衰落成敬陪末座的小跟班了。或许唯一一点“好处”是“非洲同盟”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终于告一段落,军人集团在一片混乱中凭借手上的武力建立了军政府,得以继续在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这几个国家内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 就连新华约自己在事前都没有想到,能够兵不血刃的把“非洲同盟”从东非六国赶出去。开罗司令部原本是做好了打一场局部战争的准备,为了毕其功于一役而把“西非封锁线”上的西征军都抽走了,因而也就没顾得上对付维加将军这个“次要矛盾”。待到解放了东非六国,恢复生产、将当地人民从糟糕的形势中解救出来又成了主要任务,开罗司令部决定继续贯彻“封锁战术”、不忙于解决中部非洲的维加将军——现在的刚果形势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混乱,NOD兄弟会试图重新控制地方、前同盟军演变成的新军阀要扩张地盘、对双方都失望透顶的普通百姓也揭竿而起,各方围绕着同盟军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面修筑的成百上千个据点反复争夺,谁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奠定战局的走向。新华约对此采取的策略就是严防NOD兄弟会和新军阀向外扩张、进行黑市贸易,而加强对普通百姓组织的反抗武装的支援,同时继续在尼日利亚与乍得集结APLA、牵制驻防喀麦隆和中非的NOD主力。就这样,刚果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漫长的战争又一次拉开了大幕。 十三、大厦倾覆的余波 70年代初期,非洲的形势又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华约初步稳定了东非六国,但整个非洲解放区总体上入不敷出、仍然需要其他地区援助(虽然从量上来说正在逐年减少),这使得开罗司令部仍然难以采取大规模的行动;维加将军的NOD兄弟会依然一边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一边在刚果游击战的泥潭中缓慢失血;雇佣军以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为基地、骚扰“西非军团”的行动,在经过十多年之后已经成为整个新欧共体军队轮流展开的“实战演练”,意在用真正的战斗训练部队、检验新武器和新战术……当然,除了这些情况逐步好转或者日益恶化的势力之外,也还有两方的形势可以用“急转直下”来形容。 “非洲同盟”的形势就属于“急转直下”的两者之一。在东非六国起义爆发之后,仓促登场的军政府既没有拿出什么改善经济状况的良方,也没法从资本主义阵营的大金主拉美邦联那里讨来更多援助(从同盟军方和文官集团第一次分裂起,未来科技公司的援助重点就逐渐转向南亚),更别提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以填补失去东非六国时丢掉的“战争红利”了。与此相反的是,军政府为了维持它的权力基础——那支规模远远超过目前的“非洲同盟”所能负担的军队(出于可靠性方面的考虑,2056年后同盟军的扩充在兵源上主要是依靠从南部各国征召的新兵、在财政和装备上仰赖未来科技公司的援助;因此丢失东非六国后,同盟剩下的地盘要养活这支军队就变得很困难)——而垄断了同盟内部大部分的利益,这让它在所谓的“上流集团”中也给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军政府上台后不久,与同盟主导国南非有宿怨、而且还被迫供应大批从刚果撤回的同盟军的安哥拉就爆发了骚乱,驻扎在当地的同盟军不仅没能平息叛乱,在交战了一年多之后反而自身也出现了哗变事件。一批曾与“黑非洲军团”有关联的“有力人士”还联络上了维加将军,后者命令刚果河入海口附近的一部分NOD军队南下参与安哥拉内战、并攻克了首都罗安达,安哥拉的局势迅速糜烂。 “非洲同盟”躯体上的溃疡还不止这一处,莫桑比克的红色游击队同样也是军政府的心头大患。早在三战爆发之前,莫桑比克就沦为了南非的经济殖民地,廉价出口大量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制品、高价进口少量高级工业制成品和奢饰品,来自南非的投资垄断了许多莫桑比克的重要产业。经济上的严重剥削让莫桑比克人民在政治上天然的倾向于另外一侧、即东非的坦桑尼亚,尽管在“东非共同防御联盟”时期达累斯萨拉姆当局也曾让莫桑比克人民失望,但东非六国起义后坦桑尼亚的革命形势还是再度激励了莫桑比克人民。 “非洲同盟”缩回南方之后,为了避免新华约再发动一次东非六国式的“政变”,在军政府的控制范围内施行法西斯式统治,并且特别在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的海岸、科摩罗群岛设置大量的反舰导弹与空军基地,在陆地边境上构筑大量配备火炮和反坦克导弹的防御工事,妄图以此阻吓可能出现的APLA登陆船团和地面部队。这些举措一方面压迫着莫桑比克人民政治上的权利,一方面让莫桑比克人民在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背上了另一笔高额开支。理所当然的,莫桑比克人民再度仿效邻国的行动,到处组织红色游击队反抗“非洲同盟”的残暴统治;这些反抗虽然由于力量悬殊而不能立刻成功,却能不断得到每天都在成长的坦桑尼亚盟友的支援——东非本地的APLA正在迅速组建,他们每时每刻在用各种方式帮助仍然受“非洲同盟”压迫的莫桑比克战友、把军政府的前哨变成他们的坟场。 十四、“西非军团”的末路 倘若说“非洲同盟”要面对的还只是致人重创的手足之患的话,“西非军团”要面临的可是实实在在要人命的心腹之疾了。劳伦斯将军在总崩溃之初依然坚持打出绿色军旗、把“西非军团”树立为“GLA最后一支仍然坚持战斗的正规军团”,固然吸引了全球GLA狂热分子的争相投奔和他们带来的大量资源、人力物力、信息与技术,但却也“树大招风”惹来了各方的一致敌视。短期来看,“西非军团”得到其他地区GLA狂热分子的投奔、大大增长了实力,但狂热分子不是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新华约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已经越来越明确的昭示了GLA理想的彻底失败,愿意投奔“西非军团”的人也越来越少、何况还有不少人被“总崩溃”时潜伏下来的所谓“GLA中央机构”(自称由流亡的“三巨头”领导,但真实性待查)所招募。新华约和新欧共体对“西非军团”的敌视和警戒却始终有增无减,他们不仅从大西洋上不断袭扰军团的基地、还攻下了军团富饶的东部领地(从阿尔及利亚到尼日利亚一线)且在上面建立了一道牢固的封锁线——自那以后,劳伦斯将军的“西非军团”不仅无力出击、为自己赚得来自未来科技公司的更多援助,就连在西非的贫瘠土地上维持现有规模不散架都成问题。 如果“西非军团”像全盛时期的GLA各主力军团一样团结,那凭着劳伦斯将军个人的崇高威望和高明手腕,总还是有办法渡过难关甚至东山再起。然而“西非军团”的前身“黑非洲军团”的组织可没有那么严密: 军团内部和GLA渊源最深的一批军官来自于2052年秋天的“非洲军团”。他们由于不满时任军团长哈桑将军的庸碌无能和希望保守派首领崔克斯博士(又译为斯拉克斯博士)向改革派妥协、对GLA做出适当调整,而在开罗参加了一场兵谏——问题在于,这场兵谏的最主要推动者是军团中的“包容派”激进军官、包括劳伦斯将军本人在内的许多立场较温和的军官是被胁迫参与兵谏的,最后所有人却都作为崔克斯博士向改革派妥协的代价、而被分配到新成立的“黑非洲军团”,因此这些理论上应该最团结最忠于军团的军官们相互之间早有嫌隙。 军团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劳伦斯将军从各地收拢的“护教军”。这些“护教军”原本也是参加了开罗兵谏的部队,崔克斯博士为防止“黑非洲军团”坐大、特意将他们从参与过兵谏的军官手下调开而并入护教军,在其他战区都比正规军低一等的护教军唯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隐隐压过正规军团的势头,而指挥护教军的宗教官员和指挥军团的行伍军官之间得矛盾更是由来已久。 军团最大的隐患还是来自于那些半独立的地方军阀。“黑非洲军团”成立初期实力相对弱小,但必须要征服的地区却十分广阔,劳伦斯将军就充分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挑拨他们自相残杀,趁乱扩大GLA的势力和影响力,最后扶持亲GLA的半独立地方军阀作为“包税人”代管某一地区。这样能以较小的成本控制辽阔的土地,也是“黑非洲军团”进展迅速的关键——然而在向西非撤退时,劳伦斯将军出于充实力量考虑而带回西非的半独立军阀就成了军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他们极少考虑军团整体利益或者GLA的理想、而只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相对于这个巨大的“定时炸弹”而言,劳伦斯将军在“总崩溃”后收编的、因不肯参加兵谏和反对实施改革而留在“非洲军团”的部队,倒还显得可靠得多。 成分这样复杂的“西非军团”在其建立之初,还能凭着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素质维系于一时。但随着形势的日渐恶化,内部的各种矛盾也愈发激烈起来了: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世俗派军官、护教军的宗教领袖、对前途愈发悲观失望的下层官兵彼此相互瞧不起,而半独立军阀们则越来越视GLA的旗帜为“招来打击的靶子”、为了分到更多利益时而相互斗争时而联合起来抵制军团命令……在遭到“丢失‘大游击区’”、“未来科技公司减少援助”、“维加将军叛离‘西非军团’自立门户”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之后,半独立军阀们认为必须立即从GLA这条快沉的破船上离开,为此要抓住哪怕看上去还不太成熟的机会。 十五、不是结局的结局 机会很快就来了。劳伦斯将军因为积劳成疾而不得不暂时离开“西非军团”、去拉美邦联接受治疗,他在离开之前把权力交给了“非洲军团”时期就跟随自己的温和改革派军官。这当然引起了许多GLA顽固保守派的不满,他们自认为是“西非军团”得以坚持下来的关键、而且对曾经参与逼迫崔克斯博士在战略方面做出让步的行动的“温和改革派”抱有极大的怀疑。劳伦斯将军赴巴西利亚治疗后不久,顽固保守派联合“护教军”、声言军团内存在一个“意图出卖GLA的叛徒集团”,打算借机掀起一波清洗运动以获得最高权力。 虽然顽固保守派和“护教军”的宗教军官们主观上是想要对付那些掌握实权的劳伦斯将军嫡系,但他们却惊扰了心怀鬼胎的半独立军阀们,后者显然认为这波清洗的目标是要侵吞自己手中的实力。因此,当“根正苗红的GLA出身”的将军和官僚们在巴马科(马里首都,“西非军团”总部所在地)吵成一团的时候,原本还主要忙于相互斗争的军阀们已经结成了同盟,并且为了弥补自己在军团内部边缘化的劣势而秘密联系了与GLA死忠分子有深仇大恨的新欧共体。 尽管暂时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自己去控制辽阔而贫瘠的西非,但新欧共体——尤其是出身雇佣军的那部分人——仍然很乐意去做这种看上去只是在“火中取栗”的事情,因为这能够让他们获得大量政治资本和很高的声望:在越来越难以破获GLA在全球的地下组织的今天,一举消灭“西非军团”中身居高位的“名人”(其中甚至还有人参与了2050年那场对西欧造成严重破坏的突袭)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新闻。总而言之,新欧共体的特种部队在军阀们的帮助下迅速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以至于原本已经快要康复的劳伦斯将军听闻“西非军团”遭到的损失后直接被送进了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抢救。地方军阀们趁势扯下了GLA的绿色军旗,到处围攻死忠分子所坚守的据点,人数上的巨大劣势和领导者的大量损失让这一系列战斗很快演变成了对后者的屠杀。 当地方军阀们的联军的坦克和运兵卡车在炮火轰鸣中开入巴马科这个GLA忠诚派的最后据点的时候(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个据点所遗留下来的一片废墟),劳伦斯将军也在ICU病房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曾经被诸多GLA残党视为“复兴的最后希望”的“西非军团”已经不复存在,属于GLA的时代终于彻底落幕。在这块广袤的大陆上,新华约仍然力图平衡解放区的收支、“非洲同盟”正在一片混乱中不可逆转的走向崩溃、NOD兄弟会艰难的建立自己的霸权、西非的军阀们很快撕毁盟约自相残杀……经历了多年的战火洗礼后,非洲不会就此死寂、它将迎来一个稳定与混乱并存的新时期。
  9. 伊克尔瓦坦克(短矛坦克) 设计用途:主战坦克 科技需求:T2 原产国:南非 制造方:南非丹尼尔集团公司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90毫米滑膛炮 模块化远程操作平台 新式合金构成的管架结构底盘与差速传动装置 榴霰弹发射器 信条:“横冲直撞。” 背景: 无论在战争的哪个阶段,“非洲同盟”都不缺乏炮灰,但如果说到有经验的技术兵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同盟内仅有南非一个可靠的工业国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才和技术装备一样稀缺。不巧的是,盟军提供给“非洲同盟”的却恰恰是守护者坦克这种需要形成数量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威力的装备(考虑到守护者坦克本身的性能和它承担的任务的危险程度,它也是一种易消耗品、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高度易消耗品”),这让“非洲同盟”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用它来充当陆军中不可或缺的主战坦克(相对于盟军其他技术兵器而言守护者坦克的确极易量产,但“非洲同盟”无法像盟军那样豪放的补充有经验、属于“技术兵种”的坦克车组)。 好在丹尼尔集团公司很快提供了另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借鉴了守护者坦克上成熟的技术、重新设计了一款遥控坦克。由于没有驾驶员,该型遥控坦克可以略去传统有人战车必需的大量设备并尽可能的削减其装甲,这些因素和管架结构底盘一起极大减轻了它的战斗全重。 遥控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90毫米滑膛炮,它被认为足以击穿假想敌GLA麾下大部分装甲单位的护甲。因而丹尼尔集团公司放弃了复杂的目标指示器,认为没有必要增加战斗全重和控制者的操作难度——如果遇到罕见的GLA重装甲单位、那么呼叫更强大的支援炮火即可,反正遥控坦克自己没有乘员、送死也不心疼(至于可能伴随坦克前进的炮灰步兵向来不再考虑范围之列)。 当然,由于观瞄系统易被毁伤及战场上很有可能出现的复杂电磁环境等原因,在防护方面颇为不足的新式遥控坦克要近距离对抗隐蔽的反坦克步兵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丹尼尔公司的工程师们索性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案:控制者可以命令遥控坦克全速径直前冲以碾压敌方步兵、而后遥控坦克将利用它装备的榴霰弹发射器自动向周围倾泻一波反步兵的“钢雨”。遥控坦克较轻的战斗全重令这一冲锋能达到颇为惊人的速度,不过这也只能维持极短的时间而已(否则就连特制的、只有普通履带10%重量的新式履带和保障履带不会掉下的差速传动装置都救不了它的行走机构)。 “非洲同盟”军方对这种兼具高机动性和强大火力的遥控战车大为赞赏,将其命名为“伊克尔瓦”(iklwa,即“祖鲁王短矛”之意。外国军事评论员常将该型坦克称为短矛坦克)。他们相信“伊克尔瓦”坦克将会像短柄宽刃矛帮助19世纪的夏卡酋长征服诸多部族、建立祖鲁王国一样,帮助自己扫平非洲大陆、建立一个真正的“非洲同盟”。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至少已经揭示了以下几点关于“伊克尔瓦”坦克的情报 极高速度——无需乘员使得短矛坦克的战斗全重被降低到丧心病狂的速度,它甚至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并维持96公里/小时的极高速度,尽管这种极速通常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通用威力——90毫米滑膛炮、短时高速冲锋和榴霰弹让短矛坦克具备了对抗它可能遭遇的大部分地面单位的能力,如需对抗其他目标就必须请求友军支援。 “真空上阵”——短矛坦克几乎没有任何装甲,它只能依靠新式合金构成的车身来抵抗轻武器的射击。它能对抗的大部分目标都有能力反过来摧毁它。 不甚稳定——当需要遥控的短矛坦克处于一个充满复杂电磁环境的战场之中时,就有可能在错误的时机触发其冲锋技能并向周围抛射霰弹;如果当时短矛坦克的周围还有友军步兵,那会触发令人遗憾的误击事故。虽然更注重保住技术人员的同盟将军们对此毫不在乎,但前线被当作炮灰的步兵们却未必这样想……
  10. 巨犀式自行火炮 设计用途:压制火炮 科技需求:T3高级许可,高科技实验室 原产方:南非国家武器公司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单管150毫米重炮 6x6轮式底盘 烟幕弹发射器x4 焊接双层装甲 信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背景: 三战期间,为了对抗从非洲北部滚滚而来的GLA“黑非洲军团”、盟军计划建立一个对抗GLA的地区性军事合作组织。他们最开始想把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尼日利亚作为这一组织的核心,但尼日利亚同周围的法语区国家糟糕的外交关系、以及内部的宗教民族矛盾让它很快沦为GLA的控制区。这样一来,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且远离“黑非洲军团”的南非就成了盟军在非洲对抗GLA的军事组织“非洲同盟”的主导国家,并接收了来自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 不过,由于盟军在全球各地对抗GLA的战斗中遭受的严重损失,盟国在装备制造方面承受了非常巨大的压力、即便美国将拉丁美洲也转型为军工生产基地也没能完全补齐这方面的缺口,自然就更不可能按照盟军的标准来打造“非洲同盟”的部队。盟国因而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即向南非提供技术支持、使它能够凭借自己的水平仿造盟军的武器装备,从而达到增强“非洲同盟”战斗力的目的。巨犀式自行火炮就是南非国家武器公司对“平定者”自行火炮进行仿制后得出的成果。 尽管得到了未来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但南非国家武器公司还是无法量产“平定者”自行火炮这种等级的精密武器,因而巨犀式自行火炮相比原版而言进行了许多重大简化。首先就是火力系统,“平定者”自行火炮招牌式的双联150毫米重炮被替换成了单管,这导致巨犀式自行火炮的火力密度被降低了;更糟的是由于火控系统的不完善,巨犀式自行火炮的散布范围增大而射程有所降低。不过作为补偿,巨犀式自行火炮的故障率被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火力持续性则增加了许多。 机动性方面的改动也很大,南非方面认为全向式气垫悬浮支架的技术要求过高、而且并不适用于非洲的许多地形,因此将其更换为6x6轮式底盘。这一改动让巨犀式自行火炮失去了两栖能力,但开火前也无需再展开、缩短了射击准备时间,此外还极大降低了它的能耗、满油行驶里程被大大延长了。 防护方面是改造的重点,由于取消了双联加特林机枪来对付极近距离内的目标,巨犀式自行火炮被赋予了焊接双层装甲来抵御来自敌方反坦克火力的袭击。如果敌方火力对巨犀式自行火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那么它还可以通过装在车体四周的四个烟幕弹发射器放出浓密的烟雾以扰乱敌人的瞄准、掩护自己安全撤退。因此,巨犀式自行火炮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可观的, “非洲同盟”寄希望于巨犀式自行火炮能有效压制GLA的远程火力并摧毁其防御工事(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解释为“非洲同盟”对自己空中力量的不自信、以及对GLA野战工程能力的鄙视),但实战中巨犀式自行火炮能发挥其设计目标的机会意外的少:“黑非洲军团”自侵入安哥拉和赞比亚之后就很少进一步发起大规模主动进攻,而“非洲同盟”则是在GLA总崩溃、劳伦斯将军指挥“黑非洲军团”向西非撤退之后、才首次跨出自己的势力范围大举向北推进的。这让最低仅被配属到师级的巨犀式自行火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出战的机会。不过在六十年代入侵刚果的时候,巨犀式自行火炮总算还是频繁出现在战场上,虽然此时它的对手已经不完全是当年预想的那些人了。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巨犀式自行火炮的情报: 误差!——巨犀式自行火炮的精确度由于火控系统的落后而比较难以保证,这直接表现为它的射击散布范围要比“平定者”自行火炮更大,所以最好让友军远离弹着点。 机动!——双联变单管的确降低了巨犀式自行火炮的威力和火力密度,但这也让它的战斗全重下降了不少,6x6轮式底盘因而能提供比悬浮支架更快的速度。 牢固!——对于“非洲同盟”而言巨犀式自行火炮是宝贵的技术装备、要尽量避免它的损失,因而设计了坚固的焊接双层装甲来保障它不会被轻易击毁。 隐蔽!——“非洲同盟”并不认为自己总能完全控制战场、或是永远只需要面对无力打击纵深炮兵阵地的敌人,因而烟幕弹就是巨犀式自行火炮的最后底牌,它往往能帮助自行火炮躲开敌人远程火力的反击。
  11. 自从四月中旬我的硬盘不幸挂点、损失大量资料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不过不会总不更新的。 最近开启了一个新的系列,即“三战后新热点地区形势的演变”,“新热点地区”包括拉美邦联占据的南美洲和中美地峡、GLA残党和“非洲同盟”控制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印度资本主义政府控制的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军团” 中反对投降的叛乱分子和澳大利亚资本主义政府活动的南太平洋地区。 本系列将在西非战记、墨西哥战记和“关于南亚的一些碎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充,向大家提供更多关于三战后“新热点地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会为在这些故事里出现的“子阵营”设计新的兵种(也不能完全算是新的)。 “子阵营”和此前设计的六大阵营(中、苏、盟、日、雇佣军、GLA)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装备都脱胎于六大阵营的已有单位,但根据它们面临的客观情况而有所变化——有的是“简化版”,有的进行了针对使用者或使用地区的适应性改装,有的是升级版,甚至还会出现不同阵营科技混合后组成的新单位。 截至目前,关于战后非洲形势演变的背景设计已经写到12000字(不包括已经完成的大纲),进展很顺利、预计很快就能和大家见面。在那之前,每天将放出一个“子阵营”的新兵种设计。
  12. 非常抱歉回错了帖子……刚才同时开了两个论坛页面,结果搞混了
  13. M42军服和贝克菲尔德让我以为主角来自美国,可能是伞兵 《国家社会主义》和追猎者这个名字让我以为主角来自德国,可能是装甲兵 马利诺夫卡这个地名和运输机让我彻底搞不清楚主角来自哪里是什么军种了……按照古德里安在《坦克-前进》里面的说法,德军装甲兵没有直接把新兵招进部队的习惯、都得在军校里面先进行基础训练的吧?还有陆军就算前送新兵也就是坐火车吧
  14. 一段段说?卡廷森林波兰白军军官在苏俄革命战争时期欠下多少血债?波兰萨纳奇一个公认的法西斯组织还能洗了?乌克兰大饥荒现在又拿出来了,不看原始数据档案全凭一张嘴有意思?三十年代富农破坏生产抗拒征购有理咯?谈三年自然灾害既不看CIA在当年发的报告、也不看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编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有常识没有? 就具体事例而论具体事例,当然是只涉及直接相关人。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单独的具体事例,历史是个完整的过程,脱离环境看个体,就好比吃到第十个包子饱了、于是吃前面九个包子都是浪费。形而上学论可以休矣。 胡适所谓“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恰恰是研究不透整体规律、解决不了根本矛盾而只能逃避到书斋里面的表现。主义是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它起到的是指导性的作用,没有主义的指引,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会陷入经验式、碎片化的发展,而无法通过总结形成框架。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就正是在描述这种情况。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通过血腥的原始积累提前完成了工业化、并利用这个优势确立并控制今天涵盖全球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剥削在国际层面的表现形式。《国富论》具有指导意义,但任何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它同时也研究资本主义的客观事实和运行规律。发达国家是不是遵循《国富论》提出的建议才成为发达国家,跟《国富论》是否得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事实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结论,并没有什么相关。你并不了解凯恩斯主义和新剑桥学派的主张和在今天的影响力,这源于你对经济领域的无知,而并不能由我来负责,更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它们没有正确的描述客观事实。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上当然存在,并且正是由于它们的活跃才逼迫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更新——客观描述这方面情况的著述和数据汗牛充栋——你对此视而不见我也没办法。至于所谓“只谈信仰”云云,恰恰出自于你这种完全不了解客观事实而只顾脑补之人:任何一个对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资本主义自我革新的开端罗斯福新政在施行期间,美国内部的舆论是如何评论的;而留心时事的人们也不会不知道今天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福利社会”和社会保障方案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哪里,哪怕极右翼的《纽约时报》也承认这点。 学者的确没有必要炫耀自己的阅读量,因为学者通常不会单独同一个对学者本人钻研的方面毫无所知的人进行辩论。譬如说,没有哪个社会学家会跟一个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都不知道的人进行辩论、也没有哪个历史学家会跟一个对历史学这门学科毫无了解的人进行辩论——你所谓“知道历史上是怎么做到,现在却做不到”、以及所谓“一句话就能描述历史”的观点,正是对这一区别毫无所知的鲜明表现。 完全不期待你的任何回复,因为对一个连1+1=2都不知道的人讲函数是毫无意义的。
  15. 突然想起来,《魔兽世界》里面关于瓦里安阵亡的那段剧情,联盟和部落两边的CG视角不就是这样的么?
  16. 买椟还珠?你还指望长期寄生保密等级高的人员?这只能说你对架构严密的组织一无所知。 至于我在哪发是我的自由,还不劳连设定都没看完就胡乱指手画脚、因为缺乏常识还喷不到点子上的人操心。
  17. 只有成虫才能控制人的活动,达到削弱对方士气的作用。只有幼虫顶什么用?一线的战斗人员能知道多少超过战术级别的情报?而且一旦脱离控制距离,子虫就没法跟母虫联系,别说传递什么情报了、连存活都成问题。没寄生成功虫卵就自动死亡,你是打算到战场上冒着炮火一点点收集?还是说打算等战斗打完了把整个战场都翻一遍?崔克斯博士通过基因改进获得了母虫能够控制子虫的寄生虫群,你不搞明白寄生虫群的基因序列意味着什么还想复制出来相同的受控虫群?
  18. 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无非是提高生产力,现在大部分人的疑惑无非是生产力能否提高到普遍满足人民欲望的地步,但其实并不必有此担心——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相当部分的欲望实际上是资本家为促进消费而制造出来的非自然欲望(即未被异化的人不会存在的欲望)。刨除掉资本主义社会制造出来的欲望后,得到发展的生产力是可以满足人的正常欲望的——打个比方,一个瘾君子无论怎么拼命赚钱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毒资,但戒毒之后、他经过努力就能赚到维持自己正常生活的收入了。 马克思把人表现出来的欲望区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制造的消费欲望这两类。再打个比方,我要健康生活,那究竟是选择正常饮食辅以适当运动呢、还是在资本主义消费欲望推动下的暴饮暴食+各类减肥产品呢?究竟是前者限制人的自由,还是后者限制人的自由?究竟哪个有利于我的健康?
  19. 根据你在上一个回复中表现出来的可悲的理解能力和对别人行文任意篡改的习惯,你特地跑去看也并没有什么用。 寄生虫群落能控制人脑并不意味着在控制之后人能够长期正常活动,更不意味着寄生虫群落能在距离拉远后能维持通讯效率。所谓“暗中控制世界”高度依赖于宿主的流动性,距离拉远寄生虫群之间的通讯就会被削弱乃至中断的话,如何保证寄生虫有效传播?既然寄生虫群的活动受限于子母虫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可能在战略层面上发挥影响,那有什么必要继续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把一个主要效用是削弱敌军士气并造成混乱的战术级武器非得改造成十全十美?志气?雇用科学家研究武器是为了提高作战效率,而不是为了什么可笑的“志气”、“尊严”。 设定中写的很清楚,虫卵一旦寄生成功就会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结合并且迅速发育。想给被寄生士兵开刀的,只会遭遇一只蹦出来的成虫。另外寄生虫群繁殖的关键在于生化指挥车内的母虫(相当于蚁群内的蚁后),你抓子虫的成体或幼体根本毫无意义。退一万步说就算抓住了母虫,破解不了崔克斯博士的基因密码也什么用都没有——等你破解完基因密码、差不多大战也该打完了。
  20. 核弹能无效化点的是物理科技树,寄生虫和化学武器属于生物科技了,这两者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对于现代科技分类有基本认知的人都不会搞混这种事——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土著修的起金字塔却造不出轮子,历史上科技不平衡的例子多得是,你这叫蜀犬吠日、少见多怪。 看到你所谓的“分析”就知道你根本不理解设定,GLA使用的变异生物包括许多类别而不是你笼统概括的所谓“寄生兽”。受到控制的主要包括三种:植入过电子芯片的巨魔、改造而来的石油异生兽和生化指挥车控制的宿主。具有完全自我意识的主要是地狱复仇者。不受控制的主要是在敌后散播的病毒细菌及战争后期出现的小型集群变异生物。 巨魔和石油异生兽主要用于前线作战而非敌后破坏,它们的控制方式类似于其他阵营驯养的军犬军鸽,并不需要太高的智能、更无反叛之虞。生化指挥车的主要目标是让敌人内部出现“战友反目”、从而极大降低敌军的士气和凝聚力,它本来也不需要长期发挥作用。而基因改造决定了每个寄生虫群服从于虫母、而虫母受制于控制人员,想要策动虫群反叛?请先破解基因密码——等到这个工作完成,差不多大战也该结束了。地狱复仇者来源于主动接受改造的志愿者,更不担心所谓的“反叛”问题。投放至敌国后方的小型集群变异生物诚然不受控制,但它们迁徙能力有限,GLA为什么要操心这些受限于活动范围而只能在敌后搞破坏的生物? 最后这段回复显示了你不具备对中文的基本理解能力:“全面清算敌国原有统治集团、及依附于它的其他利益集团”就等于“全面清算敌国”?这种奇葩的等式不知你从何得来。二战后盟国全面清算德日法西斯主义及垄断集团的史实,恰恰证明了全面战争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作为主要矛盾的最集中表现不会屈服于生化武器带来的“政治压力”这种次要矛盾。
  21. 如果不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在当前水平下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话,那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危机或迟或早会造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毁灭,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影响的范围越大。朝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在当前水平下发展社会主义对人类整体而言,不是像《文明》里面仅仅是“可选道路之一”,而是唯一的解决方案——1929-1933年大萧条、以及此后的“罗斯福新政”正是很明确的体现了这一点,凯恩斯主义在今天的重新崛起也是一样。当然了,资本主义社会范畴内的改动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它指明了趋势。 至于欲望,在今天的社会中人的欲望究竟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促进消费而建构出来的?这些欲望的实现有多少是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又有多少是在破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就人的异化和资本创造非自然的欲望方面已经讲的够深入的了、虽然初读起来往往不易理解。包括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阶段在内,朝着共产主义社会方向的努力正是将人从异化和资本创造的非自然欲望中解脱出来,以认识并实践自己真正的欲望(而非被促进消费的需求或保值的需求牵着走)。而说到所谓“控制人口节制欲望”,这种事情不是共产主义者在做的,而恰恰是资本家在做的——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岂不正是把工人的数量控制在资本家所需要的范围内、超出这个部分的一律只有饿死这个下场么?而那些处于需要范围内的工人们岂不正是被置于“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么?(这部分描述来自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来源的研究》、舒尔茨《生产运动》、贝魁尔《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的新理论》) 当电子邮箱的数量有限的时候,人们试图通过抢注并囤积的方式牟利;但当电子邮箱的数量不再有限的时候,这种抢注并囤积的方式就毫无意义了。同时,人类发展的新社交手段微信/朋友圈,也具有类似于公共产品的性质,抢注并囤积微信号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22.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你没看过吧?全面战争时期,战争需要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拎不清?你以为全面战争还像十八十九世纪王朝战争那么温情脉脉、打败了仗割地赔款就完了?经过一战的教训之后,各国都知道全面战争只有一种结束方式,那就是必须全面清算敌国原有统治集团、及依附于它的其他利益集团。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以为有人会顾忌放生化武器带来的什么“政治压力”? 另外,你真明白设定里面的“变异兽”指的是什么?GLA使用在正面战场的变异兽都是受控制的,而不受控制的小型集群变异生物都是投放到敌人后方、或者投放到己方放弃的地区的,目标是扰乱敌方的生产、削弱敌人的士气、延缓敌人的进攻步伐。就这些目标而言,小型集群变异生物还真比人类军队好用得多,因为小型集群变异生物更容易隐蔽、也可以通过繁殖迅速的增加数量、还能承受比较恶劣的环境,这样就能在敌人后方长期制造破坏、并迫使敌人把大量原本可以用于生产的人力物力转移到防治乃至根除变异生物和修复损坏上面来。
  23. 你觉得,呵呵……很可惜,这个世界跟“你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而且差别不小。各主要国家根据公约销毁生化武器,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保留生产与升级生化武器的技术——哪怕不是为了最终使用、也可以用于研究以在其他国家或组织使用时采取相应对策。举例来说,俄罗斯和美国现在还有实验室保存着天花病毒;驻韩美军仅在2009-2014年就进行了15次关于炭疽杆菌和鼠疫杆菌的生物武器试验。现实世界并不像你所幻想的那样把“重点科技树早被人一波打死了”,各国的决策者比你有远见得多。 至于成本,你知道为什么生化武器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因为它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说是相对廉价而且易于生产的。氯气、光气、氢氰酸等都是化工工业中重要的产品和中间反应物,一个有点规模的化工厂一天生产个几百几千吨不要太容易。哪怕一个工业国事先完全没储备,几十天内也可以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化学武器库。而生物武器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主要集中在研究阶段,相对核反应堆、离心机等等吞金巨兽而言,一个配备完善的生物武器实验室花的那点钱就是毛毛雨。 至于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要顶住政治上的压力?世界大战开始后,除非担心遭受等规模报复、谁还担心什么政治压力?就算是越战这种局部战争,美国人撒橙剂撒了四整年,担心政治压力了么?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成千上万的杀伤伊朗士兵和平民,担心政治压力了么? 至于“GLA何许人也”……我只能说连设定的基本情况都没搞清楚的人,胡乱评论就不可能说到点子上。
  24. 最关键的是,你压根没看完全文,根本不知道我的设定建立在什么背景之下。就算只玩过红警、星际这类即时战略游戏的玩家,也知道扰矿断经济是多么实用的战术。全面战争中设法破坏对方的控制区、以阻碍对方利用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正是起到与此类似乃至更上一层的作用,二战英美的战略轰炸、德国的V式导弹和遣美特工、日本的气球炸弹、海湾战争和空袭南联盟时北约运用的石墨炸弹都不是用来“刚正面”的,但其思路都与此类似。GLA向敌方控制区投放生物武器,以此破坏敌方的持续作战能力、并在平民中制造恐慌削弱士气,正是与这些案例的思路是符合的。
  25. 所以你不看完设定就出来评论,压根就说不到点子上——全球大部分核武器都因中子干扰器而失去了作用,只有经过新华约科研机构改进的部分战术核武器能正常使用。而且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GLA是不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的。 我提的日本和德国的例子,是想提醒你:使用生化武器从来不是掀起反战浪潮的主因,对于全面的世界大战的反战浪潮、只可能出现在国家已经无力继续支撑战争的前提下。你最好先判明我举这例子是要说明什么。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