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SZRAY

【会员】中级会员
  • 内容数

    492
  • 加入

  • 最后访问

SZRAY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人总会念旧的,记得我高一时就在怀念初中的日子了。其实,并非过去真的有多么美好,而是像故乡一样,只有回忆中的,才是最令人向往的
  2. 已经是烤面筋的前奏了
  3. 嘿嘿,这次是暑假了,理论上一定不会错过的
  4. 哇哦!好有趣的样子,我想参加!
  5. 在我看来,没有歌词的音乐虽然可以用于传达情感,但这个情感是由听者决定的。而有了能够准确交流的语言来做歌词,那么究竟要传达什么情感就可以由作者来决定了。 说个和我有关的吧:在正式学俄语前我常用MP3听《牢不可破的联盟》(对于当时我的来说,听不懂歌词又没翻译就相当于没有歌词😖,人声在此时确实纯作为了乐器),我发现,在不同心情下听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开心时,感觉它就只是在歌颂一些伟大的事物;但在我伤心时,却感觉它在鼓励我振作起来🤔?反正挺久远了,不过还有一点点印象啦~
  6. qq空间:来看看都有哪些好友在关注你吧~
  7. 女子高考715分,清华立刻打来电话,惨遭五个字拒绝……
  8. 下了晚自习,一出教室就被冷风灌满了衣袖,冷得直打哆嗦。地上也忽地多了不少黑点,原来是在飘雨。 排队买了块烤鸭腿,仍还觉冷,索性又拿了瓶纯生。稀疏的雨、料峭的风,再配合朦胧的光,一并构成了我印象中深秋的模样。 头上不时路过昏暗的路灯和零星的雨点。又一阵冷风吹过,缩缩脖子,便扯下一口肉,还灌上一口酒,旁边是有说有笑的朋友。世间最好的享受,莫过于此了吧。 2024.12.14
  9. 酷哦! 最近呀,也没做什么事情吧…看了看书,玩了玩游戏,思考了不少,也记录了许多…… 对了,还去写了几套卷子来着~ 只不过嘛,结果不太理想的说 目前呢,也打算好好放松下咯。这几天才去找一个专业老师傅看了下志愿方面的事,感觉还行吧~ 我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10. !你怎么知道我点赞了😳 之前看到了但没想好说什么,后来觉得既然没说话那就点个赞吧😊
  11. 🐟 哈哈,没想到吧,这么明显的错误,我怎么可能会犯呢! 所以大伙儿都参与暑期返乡活动了吗~
  12. 此内容有访问限制,请到内容页面查看。
  13. 此内容有访问限制,请到内容页面查看。
  14. 所以我一般都剥夺它们的通知权限,哼,竟敢玩弄我的感情😢
  15. 凯哥生日快乐呀! 感谢凯哥一直以来对大伙儿的支持和帮助,祝愿你也一直开开心心哦!
  16. 如果人生本就没有意义 或是说,如果我并不接受我所能想到的每一个“意义”,那么,我的人生是否就没有了意义? 意义是无限的,总能找到认可的那一个。 不,我这是在回避问题。我没有从正面回答。 我真的是平庸的吗? 是我的主观意识与感受,给了我“与众不同”的“感觉”,从这一点出发,假设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每个人都不平庸。可为什么从整体来看,也没啥区别? 普遍只能存在个别,不存在脱离个别的普遍。 我确实是“个别”,却也与其他“个别”一起组成了“普遍”。 当然,我也可以欺骗自己,去认为除了我以外的都是假的:我的身体和感知是假的,我的亲人与朋友是假的,我的存在也是假的。那到头来,如果一切都是假的,那我是什么? 显然,这是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可我又怎能保证,被我用于推导的公理,不是偶然? 如果要进行推导,必须得有确定的前提,才能够得到确定的结论,而不是胡乱想一通。这是逻辑与迷信的区别。 人生的基础是活着。 不活着就是死去。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人生的基础就是不死去。 可人生终会死去。那么人生的目的,是否就可以有一个“一直不死去”? 然而当前的人生终会死去。 人生的基础是不死去,但人生最终会死去。 现在我拥有一样东西,我可能会只拥有它一小会儿,也可能会拥有它很久很久。但最终,我会失去它。 我无法决定它的到来,但我可以在它失去我之前,主动失去它。这也说明了,我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决定是否失去它。 现在我将会拥有一样东西,我在拥有它和失去它的瞬间都会失去一切记忆。而现在我还拥有着它。 那我为什么拥有它? 假设我在拥有它之前,有着某些目的,可在拥有的一瞬间,我就失去了那些目的。那我拥有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或者说,我的目的一开始就已经达成了?我的目的就是拥有它并失忆?这不就成轮回说的那一套了嘛。 再或者说,我本来就没有目的?毕竟,一堆分子、原子又能有什么目的。可偏偏就是这堆分子、原子构成的我,正在寻求所谓目的…… 人生的基础是不死去,但人生最终会死去,而我能在一定时间内决定是否提前死去。 那我为啥不提前死去? 一定要个理由吗? 可以是目前还不想死去吗? 那为什么目前还不想死去? 为什么要有那么多为什么? 这是在逃避问题。 有些问题注定只能得到“不知道”。 那为什么有些问题注定只能得到“不知道”? 不知道。 现在我面前有一个未知效果的按钮,在一段随机的时间过后,它就会自动按下。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提前去按。 我会提前去按吗?不按白不按? 我要提前去按吗? 双翼机启动之前,翱翔蓝天还不过是文学与空想; 航天器轰鸣之后,漫步广寒便不再是神话与梦幻。 可人类从爬行到上天都用了上万年。 我却只有短短的一生。 但人类从上天到登月仅用了几十年。 我却能有完整的一生。 那就算科技战胜了死亡,可如此宝贵的机会又怎么轮得到我? 一个念想罢了,一个希望罢了。如果我继续存活下去,那其可能性肯定是大于早早结束的。 ——2024.12.22
  17. 当我问自己“游戏有什么意义”时,游戏就会索然无味,因为我会想到这个游戏的最终结局——玩腻了不玩了。既然这样,那还玩什么呢?可当我接着玩时,一切又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类似地,当我问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时,活着就会索然无味,因为我会想到,活着的最终结局——死去。那还活什么呢?可当我接着活时,一切又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难道凡事都别问意义,只管当下吗?我觉得不应是这样。 有种说法,叫“死得重于泰山”。 可我仍然想问:我已经死了,什么都与我无关了,那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是否有人记得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也是一具尸体,也无法与现实发生任何互动了。 因此,我并不接受这是意义,这不过是给思考得少的人一个安慰。 还有种说法,是“活着本就没有意义,要是强行去找个什么意义,会是痛苦的”。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对于“目的与意义”的思考,我似乎没有记录在手机里,不过我还记得二者的关系,即“目的总会产生意义,而意义也会影响目的,二者通过行动联系”。 活着,如果作为一种目的,那么它必定会产生一些意义。 例如,在“为国家而活”中,“为国家”就是产生的意义;在“为国家而死”中,“而死”就是意义对目的的影响。 但这也是“目的与意义”的关系,并不是“活着与意义”。 难道活着本身真的没有意义吗?难道活着就必须作为一种目的吗? 倒不如说,当一件事开始被寻求意义时,这件事本身就成了目的。而当有个目的作为指向后,无论如何也能找到意义。 而如果把“寻求意义”作为目的,那除了一众“意义”作为意义以外,“寻求意义”本身也可以作为意义。 游戏的意义,可以是为放松、为快乐,以至于没有,但这些答案之外,也可以是“寻求游戏的意义”。哪怕玩到最后会腻,但此时此刻,我正寻求游戏的意义。 活着的意义,可以是为国家、为后代,甚至是没有,但这些答案之外,也可以是“寻求活着的意义”。哪怕活到最后会死,但此时此刻,我正寻求活着的意义。 这本身就是意义。 所以,“有什么意义”,已经变成了“是否接受这个意义”。当目的确定之后,意义无穷无尽,关键在于接受哪个。 那些问活着的意义的人,都是觉得现有的意义不足以充当“精神动力”的人吧。无妨,“这会儿还不想死”,也是这会儿活着的意义。 ——2024.11.28
  18. 我生在一个走向毁灭的世界。如今,我们将改写文明的命运。 前人们为探索微观世界的尽头,建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型强子对撞机,试图击碎夸克。然而对撞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被撞夸克的情况无法确定,重复实验也是如此。诡异的是,同时期的大量宇宙学家却发现,整个宇宙突然由膨胀转为了收缩,初步估计收缩将会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就当时主流的时空观来看,这种“停止”带来的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 时间流动的本质为连续的运动,没有连续的运动就不存在时间流动,而空间的膨胀或收缩使得运动得以连续。因此,有了空间的膨胀或收缩,才会有时间流动。要是像宇宙学家所估计的,宇宙作为最大的空间,其收缩停止,那么时间流动也会随之停止。届时,跨越千万光年的死寂将会把无边寰宇冰封在那永恒的一瞬。 这无疑是个坏结局。 为了避免那终结万物的一刻到来,“末日论”熏陶下的新一代的学者们在实践与应用方面走得更远。科学迅猛发展,随着可控核聚变与冬眠技术日益成熟,人类也在那时候走出了内太阳系,前往了更为广阔的星际空间。 可为什么会有如此灾难的发生呢?我求学时的教授、爷爷的同事解释道:“前人所著的《分形原理》中曾预言,世间万物都具有自相似性。如今我们便发现了宇宙的自相似性。即可以用任意一个夸克,去代表整个宇宙。理论上,所有夸克层面的扰动,都会加倍体现在整个宇宙层面上……”他和蔼的脸不经意间蒙上了一层阴霾,“当年的那几次对撞实验,是没有击碎夸克的,也不可能击碎。那难以想象的能量,作用在夸克的外侧,就相当于加倍作用在宇宙的外侧,以至于让这整个宇宙由膨胀转为了收缩……” 我听得很认真。 我是非常敬佩爷爷和教授的,他们为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个人生。 我认为,人,就应当如此。 年轻时,他们的团队发现,巨大的引力源能够牢牢地“扯住”自身所在的空间,他们称之为锚定效应。理论上讲,移动巨引源是可以顺带“扯动”空间的。也就是说,如果以一块空间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移动巨引源,则那块包含巨引源的空间就可以算是在膨胀! 那年,爷爷的同事讲到这里时,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了,只能加倍地攥紧爷爷颤抖的手,甚至没发现打翻的杯子已浸湿了一份文件的草案。 也是那年,“锚星工程”带着一丝咖啡香,飘出了办公室,化作一缕照进所有人心中的光。它像一颗无比闪耀的启明星一样,照亮了文明延续的方向。 所谓“锚星工程”,就是根据锚定效应,在本星系群外围选定的几个空间都“锚上”巨引源,接着牵引那些巨引源向着本星系群之外移动,从而使这包含着巨引源的一整块空间膨胀,最终达到避免时间停止的目的。 我们将有机会改写自身的命运,而这份希望的力量是无穷的。 感恩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伟大贡献,我父母那一代的青年们发奋图强,像日出时的阳光一样积极地为每一块土地送去希望。若想文明能够延续下去,就必须结合所有人的力量。于是,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所有有志之士都团结在了一起,人们称他们为锚星者,向往并拥护着他们。一场革命,燃烧了银河系的整条猎户旋臂,不出二十年,人类文明现有的每一颗星球都得到了统一,他们成立了联合政府,为了“锚星工程”的实现而努力。 我的父母也都是光荣的锚星者。 在我出生那年,对远航舰队的建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儿时,父亲常眉飞色舞地跟我讲述当年峥嵘岁月,每次都听得我满腔热血;母亲则更多是讲一些故事。记得她说过,“锚星工程”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同步抵达预定位置。 目前几个不同行政星区之间的交通都得依靠修建在首府恒星系的折越星门来实现,传统聚变飞船的航程仅适用于短距的恒星与恒星之间。若是想要用过去的技术飞跃500万光年抵达本星系群的边缘,恐怕就不是“聚变飞船-冬眠”,而是“喷火棺材-长眠”了。 母亲总是很有趣。她还说,我无须等到地老天荒,这可多亏了近年来日趋成熟的“阿库别瑞引擎”,它还有个响亮得多的别称——曲率引擎!它用波动的方式扭曲空间,形成一个高速前进的曲率泡,从而牵引泡内的飞船前行。理论上曲率引擎的扭曲程度越大,速度越快。于是,在夜以继日的计算与优化之下,数百万年的航行时间被不断压缩到了现如今所确定的1007(±2)年。 过去总是因为利益或仇恨而冲突不断的人类,在团结起来之后,迸发出了无限进步的潜力。如今,十一支承载着文明希望与未来的定锚舰队朝着目标方向,分别于各大行政星区的中央星港启航,驶入那深邃黑暗的星际空间,驶向那璀璨光明的星之彼岸。 而我,早已告别垂垂老矣的父母,正在回忆与幻梦交织的冬眠舱中沉睡。我们将改写文明的命运。 不知何时,我醒来了。 此刻的感觉就像灵魂被抽离了一样,我虽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但却什么都不知道,无法思考,只能呆滞地坐着。 也许是一小时,也许是十分钟。我渐渐开始理解这一切。我是一名光荣的锚星者,如今正从二号舰的冬眠仓中醒来,我的目的是在太空中的指定位置定锚。 可很快,我刚刚略有恢复的神智,却又陷入崩溃边缘—— 旗舰炸了? 怎么回事?为什么啊?炸了?什么…… 舰载智能无情地播报着残酷的现实,一遍又一遍地撕碎我的理智。 恍惚间,我似乎坐在了一艘穿梭艇的驾驶位上,对着陌生的老式操作面板娴熟地进行操作。 “我这是……” 还没等我嘀咕完,穿梭艇前方猛地亮起了刺眼的光芒,于是我看向那里,这情景似乎有些熟悉。 那是一艘宏伟的战舰的侧面,零星有几束纤细的光线从那庞然大物身上射出,其遮天蔽日的躯体几乎挤满了驾驶位前的玻璃。而在其靠近舰首的一半,正有一团不断扩大的白光,贪婪地撕咬着烧红的钢铁。 “炸了?” 我不自觉地呢喃出声。就在我走神的这一会儿,那团白光已经将整个舰首吞噬,接着猛地向周围爆开,顿时漫天残骸,场面无比震撼。 一块拳头大小的碎块在玻璃前方迅速飞来,瞬间就成了一座山,上面还依稀可以辨认出几座双联激光炮台。 眼看就要撞上时,我猛然醒来!大口喘着粗气,仿佛死里逃生。 “锚星者荣光永存……” 我回想起来了,刚刚经历的片段,正是父亲讲得耳朵都听烂了的传奇经历! 当时,父亲所在的战舰编队经历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反动派的多艘巡洋舰直接插进了我方阵列。双方舰船几乎同时开火,霎时爆炸四起、火光冲天!导弹与鱼雷在太空中穿梭,不时有光束刺破黑暗,引力武器迫使双方的船贴向一起…… 最后,双方几乎都全军覆没,连我方唯一的航母也—— “炸了。” 回忆逐渐消散,我也逐渐理解了这一切。我所在定锚舰队的旗舰由于曲率引擎故障,功率超载导致空间扭曲程度过大,以至于给空间本身都撕开了一道口子。 与我同船的乘员们清醒过来的并不算多。情况不容乐观。我迅速前往通讯室,尝试联系本舰队里还没疯的人。 不久,我们便对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旗舰炸了,还撕开了道口子,这口子目前还在不断扩大。参考不少自前人以来的论文,并结合大量数据库里的资料,我们一致认为: 这口子里,是我们的宇宙之外。 这并不难认同。首先,在被撕开前,那块区域是正常的宇宙,而撕开后,则应当区别于正常宇宙了;接着,当前的宇宙是在收缩的,可以看做是“真实空间”不断缩小的一个过程,而这个口子在不断扩大,正符合“真实空间”缩小这一特征……更多的例子正在被八号船清醒的秘书记录着,我们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 前人的对撞实验,是通过轰击夸克而影响的宇宙,夸克被轰击的是外侧,于是宇宙就像受了来自外侧的力一样由膨胀转为收缩;经反复确认,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正是所谓宇宙的内侧,我们要做的,也正是对其“作用”一下,宇宙就会由收缩重新转为膨胀。可代价——却是整个舰队。 “最少都要这么高的能量?我再算算……”“千真万确啊,我刚刚一直在验算……”“死又如何,我本就是要当英雄的……”“应该还有别的办法吧……” “没有别的办法了”,舰队首席科学家斩钉截铁地说,“而且要快,理论上它再增大一倍,所需能量就要增大八倍”。 看来,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整体初步核算完成,正在二次清点项目……” 其实,都到了这一步了,似乎也没什么不值得的了。 “正在进行最终总核算,预备调用库存反物质……” 从我爷爷那一代,甚至更早的人开始,大多数的人就失掉希望,浑浑噩噩地活着了。 “正在调用07-02船所有反物质储备,请相关人员远离……” 官员尸位素餐、贪污腐败,人们或是极端地寻求刺激,或是醉生梦死地沉浸在虚拟世界……这样的文明有什么意义? “正在调用07-13船所有反物质储备,请相关人员远离……” 难得,我这一代人从小就生在有希望的时代,我们健康地长大,拥有着各自的梦想与追求。 “第七舰队全体十三艘船所有反物质储备皆已调用完毕,预备启动辅助引擎……” 而我所追求的,正好就在我的眼前。 “第七舰队全体十三艘船所有反物质辅助引擎皆已启动,预计将在十个标准分后进行舰船撞击……” 因此,我只是浅浅地回忆着,静静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喂喂,大家都在听吗,这里是第七舰队随舰政委……” 人,就应当这样,对吧,爷爷? “……记住了,你们,都是英雄。” 我生在一个走向毁灭的世界,如今我们将改写文明的命运。 ——2024.05.20
  19. 中间太压抑了,这个结局倒解脱得很干脆。 力母忘记力海鲜过敏这一段,刚看到时感觉有些刻意,再看又觉得合适。因为现实通常不会有母亲忘记自己孩子海鲜过敏,而文中“毫无感情”的记账师却忽略了力母的可疑之处,任凭力母算盘打得叮当响。这里应该是“感恩压力”的一种舞台化表达,即简单明了地让观众理解、感受,又不影响角色“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实虽然没有亲情记账师,但越是穷苦懂事的孩子,他心里的亲情账本就越厚重,以至于会压得他喘不过气。不切实际地望子成龙,最终只会得到一个病态的孩子,一个冰冷的孩子。
  20. 文章写得很厉害。无论是前面用诡异感来吸引我的阅读兴趣,又或是中间对一个个小故事的讲述,还是最后慢慢变得平静淡然,都给了我很棒的阅读体验👍 最开始感觉很吓人,越看到后面越轻松。但看完后,又突然想到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感到毛骨悚然。因为我这一年来,时常有一种感觉:真正的我早就死了,如今活着的只是一具躯壳。 长话短说吧:我经历了大起与大落,并在大落之后一蹶不振。我也多次尝试抖擞精神,可最终在不断的自我分析与解构中迷失。我否认了很多过去,也忘记了很多过去,当我真正准备好面对时,才忽地发现,自己已然面目全非。 我选择了逃避,在自己死后,又重新回来扮演自己的角色。我什么都忘了,过去的梦想、执念,如今却没有任何感受,仿佛被死去的自己剥夺了权利,就像沉默的力。 或许真正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或许虚伪地活着才是腐烂的开始。
  21. “近日,位于我国西北的东方核子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粒子对撞实验。据相关专业人士透露,本次实验采取了全新的粒子加速技术……”苟堂没再观看大厅电视播放的新闻,开始平复紧张的心情——今天是参加毕业答辩会的日子,可不能出什么意外啊。 时间过得可真快。高考的结束仿佛就在昨天,可一不留神,便是数载春秋。大学校园里的银杏树黄了又绿,如今也要步入社会了,还是有些适应不过来呢。 紧张时,过往的回忆总会涌上心头。马上就到苟堂了,他收回思绪,清了清嗓子。 “老师们好,我是物理系的苟堂,我的论文题目为:《从运动学角度思考时间》……” 在答辩会上,学员先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地介绍下论文标题及主要论点。 “我们引入了霍金于《时间简史》中采用的三大时间箭头的相关概念,即宇宙学箭头、热力学箭头、心理学箭头,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类比与阐释。先说说时间箭头吧,它为我们指明时间方向的一些规律,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接下来我将多次提到它们。” “宇宙学箭头即宇宙膨胀。宇宙自诞生之初便一直膨胀,它的膨胀像力一样拉动了时间,使时间沿着一个方向流动。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客观上时间的加速度,它像运动学里加速度影响速度一样,影响着时间的方向与流速。” “热力学箭头即熵增。事物总是朝着无序发展,而事物的发展即连续的运动,这是客观上时间流动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客观上时间的速度,用它来描述事物的运动情况。” “心理学箭头即记忆。我们记得过去,却不会记得未来,这便是主观上时间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客观上时间的位移,影响着主观上对时间的感知。” “三大时间箭头正如同类比他们的运动学概念一样,一级一级影响下去。这里我举个不那么严谨例子:宇宙在膨胀,那么它就有个拉着时间流动的加速度,则时间的流速会增加,而在我们眼里,便有了事物的发展……” 很快,苟堂完成了基本介绍。现在,他将回答老师的问题,通常是三个,这次也不例外。 “你认为,时间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时间是人类描述运动的工具。作为速度的标准,人类制定了量纲,规定了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时间和运动不能混淆,时间是人类测量运动快慢的尺子。 ” “那你觉得,宇宙膨胀的速度与时间流速是怎样的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了一个加速度,他与宇宙膨胀正相关,也就是说,宇宙膨胀速度是这个加速度的变化率,可以理解成‘加加速度’。” “你对该理论及其发展有怎样看法呢?” “宇宙膨胀可以理解为时间流速的加速度,其关系基本等同于运动学中的关系。论文中后面提到过一些猜想,其中一个便是:如果宇宙不再膨胀,改为收缩,那么加速度也将反向,带来的影响则是时间流速变慢,我们很快也会感知到的。也许,我们真的能反转它。粗略来说,可以在宇宙边界的外侧施加一个作用,让它由膨胀转为收缩。也许您会觉得这是鬼扯,‘宇宙边界’?‘外侧’?其实——”苟堂清了清嗓子,“向上看不行的话,我们可以向下看……” 所谓向下看,即向微观看。目前在微观领域中,最小的粒子就是夸克。过去科学家们曾试过很多办法,想要将其击碎,但都苦于加速器给予的能量不够。而就在前几天,罗布泊下巨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撞击,加速器把粒子加速到10^20吉电子伏特,这是宇宙大爆炸开始时的能量,是万物创生时的能量。理论上讲,在这难以想象的能量下,夸克将有机会被击碎,而实验数据会告诉人们发生的一切。 可当撞击结束后,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几位顶尖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都傻眼了——并没有比夸克还小物质出现,也不能确定夸克是否完整,实验数据完全不可理解。激烈讨论之后,东方核子研究中心很快完成了第二次创世级对撞实验,但数据依旧令人瞠目。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里,争论声渐渐盖过理智。 “也许,夸克就是最小的粒子了。但是,几何学上分形知道吧?部分代表了整体,每个夸克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但也代表了整个宇宙……我们撞了我们自己的宇宙!” “哦,亲爱的伙计,我看你是撞了自己的脑袋吧!多么荒谬的言论!别的不说,宇宙可是在膨胀啊……” “我认为也有道理,你们这样想,所有的夸克都在膨胀,包括组成我们的,因此我们感受不到区别……” “胡扯!质量、体积、密度、强力、电荷、色泽、自旋那些全都变了是吧,我不赞同……” “朋友们!大家冷静下来,不管那几位朋友的说法是否是对的,我们都得好好想想,这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到后来,实验的结果也没有公开,只是说什么重大突破、里程碑式意义之类的话。人们也没多在意,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 苟堂也是如此。他顺利地毕了业,没过几年便去了一所不错的高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校外有个公园,那里种满了银杏树。每到秋天,便是枯黄飘落的季节,也是新生入学的季节。苟堂在闲暇之时就喜欢去那里走走,这总是让他回想起自己大学时的日子,真是怀念啊。 翩翩落叶恍惚化作青萍之末,转眼,便是三年的三年。 也许是老了罢,苟堂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慢。他带过许多届学生,退休后,也喜欢在那公园里晃悠,或是摆个摇椅,盖着日落小憩。 变慢的时间呀,就像晨跑结束前的那一段路,不断地减速,直到停下,但在停下之前呢,总归是在前进的。 其实,苟堂知道,自己的理论是对了的。他曾密切关注过物理界的前沿,在当年碰撞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断断续续在完善自己的理论。但,这又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说让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要从所谓“宇宙边界的外侧”来作用,那么从收缩转为膨胀的话,就得去作用“宇宙边界的内侧”了。而苟堂,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高中物理老师罢了。 宇宙是无穷的,是没有边界的,如果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又怎么能够做到呢?人类通过轰击夸克让宇宙从膨胀转为收缩,可真是巧妙的想法哇。 也许,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上一个由膨胀转为收缩的宇宙吧? 也许,一切都将走向毁灭,可毁灭之后,又是全新的开始吧? 也许,在那时间的尽头,在那停止的一瞬到来之后,宇宙也会继续收缩下去吧—— 苟堂突然从摇椅上惊醒了。那停止的一瞬!那停止的一瞬!那停止的一瞬…… 没人知道这老头在嘀咕什么,只是加快走开,毕竟,停下来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 “你认为,时间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呢?” 年迈的苟堂于恍惚间听见,当年大学毕业答辩会时的第一个问题。 “……时间是人类描述运动的工具……时间和运动不能混淆,时间是人类测量运动快慢的尺子…… ”“……而事物的发展即连续的运动,这是客观上时间流动的体现……” 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时间,存在的只有运动。只不过,人类为了方便描述连续运动的先后与快慢,才主观地创造了所谓时间。 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袭来,将苟堂吞噬。 “在你看来,宇宙膨胀的速度与时间流速是怎样的关系?” “……宇宙膨胀速度是这个加速度的变化率,可以理解成‘加加速度’……”“宇宙自诞生之初便一直膨胀,它的膨胀像力一样拉动了时间,使时间沿着一个方向流动。” 谁说非得是宇宙拉动时间,就不能是时间撑着宇宙?究竟谁才是那个自变量? 事实上,宇宙的膨胀与收缩本身就是一种连续的运动,真正的自变量其实是“位移”。虽然苟堂的模型能够描述膨胀的宇宙,但当其收缩时,就得另作讨论了。 速度,不过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不过是速度的变化率。归根结底,研究的还是位移。我们可以用加速度等概念来描述运动,仅仅是因为这描述本身符合运动,而这与运动本身是无关的。因此,当这种连续的运动停止时,那么速度、加速度也会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当宇宙的膨胀或收缩停止时,时间流动、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将随之停止。 有的高一学生在做运动学相关习题时,会错把减速时的加速度a当作恒定存在,从而得出进行减速运动的物体在停下之后还能反向加速的错误答案。 苟堂当年也是如此。 宇宙膨胀时,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快。由于宇宙整体的膨胀是不会被属于宇宙的光速所限制,因此,只要没有某个契机使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宇宙就能一直膨胀下去。但当宇宙收缩时,时间会变得越来越慢,而慢是有极限的——停下便是最终的结局。 现有的宇宙是由一个奇点膨胀而来的,要是重新回到奇点,也许就能再次发生宇宙大爆炸,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宇宙。理论上讲,一次能量合适的创世级对撞实验正好就能使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并且,此时收缩成奇点所需的时间恰为此前膨胀所用了的138亿年。 可要是多来几次呢? 用苟堂的话来说,宇宙的膨胀带来了一个时间的加速度,可几次撞击下去,它不仅反向了,还比以前更大了!带来的后果则是,时间的流速会更快减小为零,而此时的宇宙还没来得及收缩回奇点,一切都将被定格在一瞬,就像水晶球一样。 苟堂重新躺回夕阳里,任凭霞红沉入星空。 在那时间的尽头,运动将不复存在。秋风于林间凝华,银杏叶也僵硬地中断舞蹈,就连光也会悬在空中,世界将迎来无垠永夜;星系们不再相互缠绵,原子也停止了振动,跨越千万光年的死寂将无边寰宇冰封在那可怕的-273.15℃。 他静静地欣赏着属于整个宇宙的落日。 ——2024.04.20
  22. 我们是好朋友,但不影响我们走上不同的路。 记得从初三开始,我们就很少再一起仰望星空。 他学了文,而我学的理。不久我便离开了威远,而他前往了德阳。知识的差异与地理的隔离,注定了我们会偏离彼此记忆中的模样。 我们都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圈子。他迷上了音游,我试着融入过“风都侦探所”,却终于缺乏兴趣;我成为了撸狗,他也试着开号尝尝咸淡,却止步首次对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之间或许也会形成“可悲的厚障壁”——唉,顺其自然吧,命运就是这样。 我们都走向了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圈子。或许会有些许交叉,但并非常态。 就像现在这个“随风梦旅”,起初我还以为是生存服务器,类似曾经玩过的花雨庭大世界,可我登录上去才发现,原来连树都可以不用撸。 不过我也学到一些东西——比如一些电脑常识,这个不主动去学可没人教。 回想其他从小时候的好朋友们:车干喝上了酒,月锦抽上了烟,狗子成了网瘾少年…… 我们无不例外走上了不同的路,无不例外进入了不同的圈子。 在我看来,我们无须刻意去“加入对方”,这样做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偶尔打打招呼,开开玩笑,聊聊近况叙叙旧,有机会再去日之屋聚个餐什么的,感觉就是最合适的了。 星星还是那样的星星,短短几年不会影响到它们。 但对我们来说,足以形成两个世界。 ——25.06.18 《病与记录》
  23. 也是,每个人家里情况不一样的。 要振作起来啊,我们相互支撑。记得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Ass♂we♂can . 是的,我们一腚可以的😋
  24. 那挺搞自己心态的😖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告诉家长说这个工作太垃圾了不适合我,接下来我会找到更合适一些的😎(然后半夜偷偷在被子里掉小珍珠🕶️👌😢)
  25. 跟家里人玩间谍游戏?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