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六月 14,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六月 14,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这一部分其实并不是更新,而是我和贴吧ID:tebic1208 同志讨论的一些相关事宜。主要包括我对一些尚未完成具体设定的情节的概括,以及tebic1208 同志对【三战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思想文化影响】这部分内容的设定预想,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tebic1208: 试验挖坑: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视角: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草稿和大纲)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只是一些零碎的想法,贴出来看看效果。有机会再扩充。 持续了十一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最激烈,最血腥的冲突之一。战场几乎遍布全球,包括中立已久的瑞士和瑞典,在上两次大战中远离战乱的美国和加拿大,乃至“与世无争”的黑非洲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卷进了大战末期的北美行动中了,而GLA在大战正式爆发后在南美洲也发动了恐怖主义袭击)。这场空前的大战殃及了全球绝大多数人口,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政治:第三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全球政治版图的颠覆性变化。战前的多极格局中的中国和俄罗斯(苏联)在大战中实力增长,最终成为了主宰战后格局的主要力量。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核心——美国在大战中遭受了沉重打击,最后战败投降,实力和影响力大减(类似于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打击)。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两个部分中,欧洲各国最终与社会主义阵营结盟并依附于新秩序,日本再次战败,并被纳入到社会主义阵营当中。负隅顽抗的资本主义势力逃亡南半球,依托南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诸国继续与“新华约”对峙。第三世界很大部分被纳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小部分被资本主义残余控制,在战前的伊斯兰世界拥有相当大影响力的GLA组织因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已经基本瓦解消亡,仅有极少数武装分子仍在活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形成了国际社会的第二次两极格局,其中社会主义阵营成功实现了多极化。本质上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人类发展道路上由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引发的不平等和其他危机不断积累的结果。(你觉得这样的定义怎么样?可以改善吗?)第三次世界大战虽然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可以说,诱发大战的最主要因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国际不平等——这两大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战后阿拉伯世界有安排吗?) 经济:可以考虑的东西:各国都经历了漫长的战时经济状态和配给制(苏联2047年,盟国,欧洲,中国,GLA控制区2050年,帝国2054年(?)开始),为了支持战争消耗而造成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爆发式增长,造成了事实上的“无用功”(我的意思是说用于大战的资源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欧洲,中亚,中东,北美沿海为甚)——有经济危机的冲击,直接的战争损毁也有诸如全球贸易停摆造成的损失。战争末期北美地区的经济困境。 环境:巨大的冲击。爆发式增长的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GLA滥用生化武器和比方说有意往热带海洋倾倒石油,蓄意污染河流,点燃石油储存库等蓄意破坏造成的各类污染,“死河”和废土(也许还有某些地区野生生物变异的情况)。多个战场的森林破坏问题(密集的炮击,燃烧弹,化学武器和老挝北部的那枚核弹等等。参考一些一次大战期间的照片,被轰炸得寸草不生的战场)。土壤炸药残留。大量没有引爆的地雷和水雷需要扫除。水电站和堤防的损毁。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加剧问题。大量使用超级武器引发的“红色秋天”(削弱版的核冬天,炸起的大量尘埃和灰烬在一段时间里降低了全球气温)。 社会:“大遣返”风波(监禁,驱逐西亚北非移民)。大战把一些城镇乃至城区抹掉了(原因包括大战的征兵,恐怖袭击的后果和残酷的奴役政策(GLA),驱逐,袭击西亚北非移民的运动(欧洲)等等)。战后裁军,退伍军人满街跑引发的就业问题。战争期间社会对军人的态度。持续近十年的战时配给和短缺经济的深刻烙印。基础设施损坏造成的困难。游击抵抗运动的社会影响。战争造成的人口损失(比方说,85~90亿人暴跌至70亿)和某些地方的劳动力短缺。阿拉伯世界的变革。战争期间和之后成长的人们。(比方说,战后成长的美国人和阿拉伯人对大战和战后局势的看法;从后方感受战争)大战对各参战方社会的影响(如丧失世界霸权的美国,重拾尊严的苏联,实现复兴的中国,再次面对废墟的欧洲和获得新生的阿拉伯世界)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和重回主流。战争对社会观念的冲击(例如,各地都培养出了或多或少的**主义者)。反映大战,有关矛盾和战争根源的文艺(比方说收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和有关大战的小说电影漫画等)。大战与宗教(YSL的问题非常,非常头痛,还有南亚与印度教的问题)。 (这两个部分简直是天坑,每点都够一篇设定了 ) 有空开工或者补充。 ===========================这是分割线================================= 我: 战后阿拉伯世界要和新华约控制的非洲北部及中部地区一道实行社会主义化,饥饿和宗教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因为极其残酷的战乱和GLA同归于尽的“末日作战”杀死了大量人口、并使宗教情绪最深厚的地区彻底对GLA代表的极端思潮绝望。 之所以战后能形成社资两大阵营的对峙、而不是一边倒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新华约一方为了修补战争创伤和进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化,这使得新华约不得不付出经济上的极大代价。而没有受到战争波及的南美邦联则接收了以未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带来的海量资源,因而能以下风之势保持对峙 超武威力不足以造成全球性的影响,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地区性的,这个位面的战后环境远远没到C&C系列的红区或者辐射系列的废土的程度。总体上,受破坏的环境是可恢复的,其中主要人口聚居区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的环境将在终战后五到八年内的时间内随战后生产活动的恢复而回到可接受范围内。 移民遣返的问题相对比较小,GLA通过隐秘渗透的手段控制并组织了大量移民,这些人几乎都陆续死于战事(尤其是GLA于战争末期发动的“末日作战”)。新华约作为战争的胜利者为解决退伍军人就业问题而组织了大量的海外建设援助队伍,利用战后国内产能复归民用后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于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海外援建队伍附带部分的解决了一些激烈交战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以及战后一些不稳定地区的安全问题。 三战表面上结束之后,地区性战争、局部冲突和治安作战仍然频繁在全球发生。规模最大的地区性战争发生在南亚,印度当局在吞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之后、试图运用投降的GLA部队打击日渐强大的印共,而GLA残党也有自己的打算。战后两大阵营都运用各种方式来影响这场混乱的内战,试图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21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70年代前期,逐步完成战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华约向非洲投入了更大的力量,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左翼**最终导致了“非洲同盟”退出非洲中部、控制范围仅限于南非及其邻国。GLA残党渗入了加蓬、安哥拉、刚果和卢旺达,在那里同左翼与右翼游击队进行混战。新华约和“非洲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借此控制了坦桑尼亚、赞比亚、乌干达和索马里南部,但GLA残党从西非渗透到非洲中部也拉长了新华约的战线、使其不得不投入更大力量以保证新解放区的安全。 美国长期的、大规模的抵抗力量一度是中国和苏联在美洲面临的最大问题,杜根政府的投降不意味着军事行动全部结束。大量美国正规或非正规的武装力量仍然拒绝放下武器,在美国辽阔的内陆坚持抵抗,他们得到了未来科技公司残党的积极支援。尽管由于缺乏工业生产能力,其整体规模在数年内逐渐下降。但即便是在新华约用了两代人时间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后的21世纪70年代末,仍然有一定比例的美国民众至少是暗中支援反抗者在较偏远地区的活动。虽然此时他们已无力影响美国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提供与其规模和质量相应的贡献,可在部分特定区域内仍然是令当地负责人头疼的麻烦。 GLA最后一支正规军团在战后曾长期控制西非,当它最杰出的领导人劳伦斯将军在21世纪80年代中期不明不白的死亡后,早萌异志的本地军阀和GLA最后死忠之间的内战使这个军团烟消云散。然而,此后西非仍然是个军阀主宰的“无法之地”、GLA残党在全球的活动也并没有明显削弱。 GLA“三巨头”在战后行踪不明,不论他们是死亡还是隐于暗处、GLA残党在全球的活动依然不容小视,他们现在得到了南美和非洲同盟的帮助、以及未来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除了常规的渗透、恐袭、混乱地带的叛乱、有组织犯罪和宣传活动外,经常出现的变异生物甚至“生物兵器”看来也不仅仅是大战的遗存。在某些特定的悲剧性条件被触发后,这些经常出现的小规模“怪兽”群有可能在罕见的情况下形成规模较大的浪潮。其中最大的一次“怪兽潮”出现于内战中的印度,虽然印度人在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将其解决、可全世界已然为之震惊。 ===============这又是分割线================= tebic1208: 这么说:战后黑非洲局势:50年代到70年代前期:黑非洲的冷战;2070年代某年:“第三次非洲大战”,以东非左翼**引发的正面战争,结果是北方的“非社盟”胜利,控制中部非洲;然后局势“回到了大战结束时”——非社盟对付GLA残余势力,整合新领土,组织重建;敌人在南部非洲负隅顽抗。第三次非洲大战的说法是看到刚果(金)内战因卷入了大量邻国的武装派别而被成为“非洲大战”,以此类推,GLA在黑非洲的行动被成为“第二次非洲大战”,70年代的冲突就是第三次了。 ===============分割线=================== 我: 第三次非战看起来规模很大,实际上并不激烈——“非洲同盟”自身凝聚力差(三战中南非强行兼并其他反GLA势力而形成)、经济状况不好,结果战后“消化不良”,其中较有战斗力的坦赞两国倒戈后非洲同盟北侧对峙线立刻陷入崩溃。不过,收缩后的非洲同盟更加精干,而溃兵则使中非混乱。非洲的形势远远没到可以安心的时候。 ===============分割线======================= tebic1208: 嗯,谢谢回复和交流。 “末日作战”应该意思是说GLA在大战末期搞了大量的类似旧日本和1944年撤离苏联境内的德国军队那样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破坏活动和自杀式攻击(比方说,海湾战争期间焚烧石油生产设施的先例或者向敌方控制区扔生化武器;在重要航道和港口凿沉船只,布设水雷;以及大规模拆毁破坏桥梁铁路发电站等基础设施等这样)。 我个人的意见是阿拉伯世界与黑非洲的边界需要调整以解决马里,乍得这些国家无解的民族问题——正好GLA的活动也基本上拆毁了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北部的原有秩序。从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的边界开始,然后大体沿着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向东,把苏丹的黑人居住区(这点可以讨论)和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划进经过修正的黑非洲范围内,把阿拉伯人的南部分支和认同阿拉伯文化的柏柏尔人划进经过修正的北非。你觉得这个怎么样?厄里特里亚,吉布提和索马里的问题可以再议。 战后局势我之前有所了解了,不过感谢进一步解释。战后的海外援建队的想法很好。 虽然之前设定过“不改版图”,但……也许这很幼稚,我觉得战后……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横跨亚非的统一的“泛阿拉伯国家”(也许可以叫“阿拉伯民主共和国”,这个名字是从一部后毁灭小说里借用的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wise/smart/image_editoricon3.gif)呢,还是维持一个联盟呢?好像黑非洲是确定为组建联盟了。 =============分割线============== 我: “末日作战”的对象不仅包括“即将撤离的占领区”,也包括即将被新华约或盟军占领的GLA根据地(即阿拉伯世界),类似于希特勒在1945年下达的意图毁灭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命令。而且不幸的是,战争末期的GLA拥有比德国更先进且有效率的毁灭手段,其造成的结果也更加悲惨。 与二战后相比,三战更强调的是阶级解放而非民族解放,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界限被有意识地淡化了、而更强调其阶级上的共同点。各国组建的联盟/邦联的发展趋势都是向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前进的,尽管其中也考虑了历史因素、民族因素、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而在某些地方有所调整,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经济考量。 六月 13,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六月 29,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六月 29,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南亚形势的一点碎片 ============================== 有人曾经不无道理的指出,三战其实为印度当局提供了消灭纳萨尔派红军的最好机会。因为支撑后者坚定战斗几十年还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理念,是从大资本的残酷剥削之下把贫苦大众解 放出来,而这一理念正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冲击:新共 产国际出于对抗GLA入侵的需要、并不愿意让印度资产阶级政府就此崩溃,所以屡次表示“希望印度人民团结起来抗击侵略”;GLA“南亚军团”领袖凯恩和他手下的“包容派”军官们,则极力强调他们“反抗压迫”的属性、派出大量分遣队深入印度内地鼓动民众反抗。坚持“印度革 命目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印共毛派难以违抗新共 产国际派的公开指示,同地主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仅许多群众跑到了GLA分遣队一边(对于这些还没有建构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对GLA也没有直观认识的印度下层群众来说,支持这些“爽快的为他们伸冤”的分遣队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纳萨尔红军内部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思想混乱——纳萨尔红军在21世纪4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过快扩张造成的恶果现在显现出来,他们没有足够的优秀干部来引导战士和群众,许多投机分子和斗争经验匮乏的干部在印度资本主义当局的“政治诱降”之下被拉拢过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摘自《国际共运史·南亚卷》,不列颠联盟出版社2082年3月出版 【注:不列颠联盟是新欧共体的成员国之一,不列颠联盟出版社是该国国家通讯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大型中央级出版社】 —————————————————————————————————————————————— “……或许这些GLA分遣队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纳萨尔极端分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袭击我们的警察、政府和企业了——现在是打着绿色军旗的GLA武装在进行这些活动。纳萨尔极端分子受制于印度和中国在对抗GLA的战争中的合作关系,不得不停止或至少是减少叛乱活动和反政府宣传,这使他们在不发达地区中的威望大为下降。显然的,新共 产国际已经向它在南亚的支部发布了命令,要求他们遵循2051年1月所签订的《东京条约》的精神、同我们一道反击GLA的进攻。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最近几个月的谈判说服纳萨尔极端分子撤出在海德拉巴和赖布尔周边地区,这将使安得拉邦和切蒂斯格尔邦的安全形势大为改善。” “通过与纳萨尔极端分子的接触,我们发现他们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极端分子的一些领导人、尤其是在最近七至五年内被提拔起来的指挥官,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狂热分子。这些人当初或许是一时冲动或凭着一股激情而加入了极端组织,而后就逐渐厌倦了无休止的叛乱活动与血腥杀戮、重新开始向往和平的文明生活。我们的情报人员同这一类人进行了私下接触,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案:先则主张当前反对GLA侵略的重要性,指出纳萨尔分子和政府的斗争已经成为历史,中国和印度现在也是共抗GLA的盟国;而后则强调对方的才华和出身(21世纪40年代加入纳萨尔组织且愿意同我们私下接触的指挥官,一般而言都来自于城市里的败落中产阶级家庭)不应被浪费在穷乡僻壤之间,当局能够而且愿意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优越的待遇。此后这些领导人往往就愿意同我们进一步接触,并在我们兑现部分承诺之后同意发展更长远的关系。” “这套转化方案不仅能让我们获得关于纳萨尔极端组织的珍贵情报,还有助于让我们打入其组织、甚至建立一个倾向于我们的派别。如果这个计划成功,纳萨尔极端组织自此将没有秘密和团结可言,我们可以在不久之后轻易将其瘫痪乃至连根铲除。” ——摘自印度调查分析局2051年提交的一份报告 【注:这份报告在2058年被一名新闻记者部分的公布出来。虽然细节——譬如受“转化方案”影响的人员名单——并不包括在公开内容中,但人们通常确信这与印共毛派在这一年的发起的“内部整顿运动”是有关联的,也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印共毛派并没有因新华约主要国家清洗“民族主义派”的行动而更改印度革 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 “印度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派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野心勃勃的想要独霸南亚。在全世界人**合起来反抗极端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三战之中,新德里当局耍弄两面派手法,打着抵抗GLA侵略的旗号、实际上却在GLA失败之际秘密招纳其残兵败将扩充实力。在三战结束之后的今天,新德里当局对外强占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与GLA残党沆瀣一气而拒绝把权力移交给当地人民,对内加紧剥削压迫、紧锣密鼓的筹备针对进步势力的‘围剿’。” “目前把持印度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派,正在妄图为过去的西方主子复仇、在全球范围内夺回剥削阶级失落的天堂,这给他们‘独霸南亚’的计划带来了浓厚的‘国际化’色彩:被国际共运的浪潮赶到拉美、非洲南部和澳洲的资本家们,对于赤膊上阵直面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还心有余悸,但他们很乐意出钱出枪在远离自己‘新家’的地方打造一个反人民的桥头堡;而新德里当局也甘于充当国际大资本的马前卒,把反动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残余在南亚巩固下来、并进而感染其他地区。” “这种野心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印度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派在‘外交’和‘内政’两个方面同时采取的进攻性策略:在‘外交’上除了积极充当国际大资本的传声筒之外,还频繁对我国【注:此处指尼泊尔】进行封锁和渗透;在‘内政’上压制工农争取合法权利的运动,并不惜利用投降的原GLA官兵来增强其军警部队、积极为旨在消灭印共毛派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面对这种形势,我党【注:此处指尼泊尔共 产 党(毛主义)】也应当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首先,要紧密团结在新共 产国际中央的周围,秉承‘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坚决回击新德里当局的任何挑衅行动;其次,要严防新德里当局的渗透、保卫无产阶级专政,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识破资产阶级的各种伎俩;最后,我们要和其他社会主义盟国一道,援助整个南亚次大陆上仍然被压迫的阶级兄弟、帮助他们早日摆脱剥削阶级的奴役。” ——摘自尼泊尔共 产 党(毛主义)中央委员会2058年9月16日会议记录 ———————————————————————————————————————— “……不,我不管那些该死的记者和议会里面的蛆虫怎么说!他们愿意怎么用战后重建的名头讨好那些卑微的贱民,那也由得他们!可是下个财年的军事预算必须增长50%!我不管这笔钱从哪来!” “见鬼!还要问为什么?这个月光是在北方邦就又发现了纳萨派的三个训练营!就是说,这个季度结束的时候那些叛军就会得到至少三千人的补充兵力!到时候让我拿什么去挡住那些赤色分子?靠那些猪一样蠢的军警还是那些贪得无厌的民团?” “我不听什么‘政治因素’!与其拿钱去修那几座四年都修不好的破房子或者塞进‘重建委员会’的小金库,不如给我的手下多买点武装直升机和坦克!现在那些纳萨尔派都有了自己的兵工厂了……什么?!本土产的装备更便宜?!闭嘴!就算是北美反抗军进口大战前的灰熊坦克、都比印度战斗车辆研究院那些只能拿来阅兵的坦克靠谱!” “……唔……唔……唔……不花多少钱是不错,可你怎么保证那些GLA听从我们的命令?大战的时候我们可还跟他们杀得血流成河……嗯,是的,对那些赤色分子和不听话的贱民就得用毒气,GLA对此的确是有经验……很好,我会去先检阅一下GLA的人,看看他们是否派的上用场……原则上我同意把GLA部队调过来对付纳萨尔派,不过你得保证他们服从命令!这些人说不定很不服气我们,认为大战中不是我们打败了他们呢……” ——摘自印度陆军总参谋长2058年12月3日通话记录 【注:灰熊坦克,大战前最后一代主战坦克,21世纪40年代中期后逐渐被新一代“中型坦克”取代;北美反抗军由于装备匮乏,经常将退役的灰熊坦克作为固定炮台使用。】 九月 21,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布于六月 29, 2016 分享 发布于六月 29,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6-29 13:16关于南亚形势的一点碎片==============================有人曾经不无道理的指出,三战其实为印度当局提供了 ... 印度不是号称全世界最民主的国家吗,政治撕逼和土邦内斗想必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印度内部会因为新华约阵营的胜利而产生分裂,既然存在忠心耿耿一直给大资本家当狗的那帮,肯定也有眼尖明白形势准备改弦易辙的吧。而且,印度强占巴基斯坦……新华约里就没有逃难过来的原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吗(这帮引狼入室的家伙呀,笑) 还有克什米尔地区,阿克赛钦呢?要是印度军队迷路跑错地方了这不是送把柄给新华约吗(笑 对了,印共毛派是新华约的傀儡吗?看你这架势这可是打了几十年的游击呀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六月 29,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六月 29, 2016 · 只看该作者 zeroomjh 发表于 2016-6-29 20:34印度不是号称全世界最民主的国家吗,政治撕逼和土邦内斗想必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印度内部会因为新华约阵营 ... 巴基斯坦在三战前被GLA渗透了啊,三战之后新华约需要在全球搞战后重建、并且对抗GLA与未来科技公司的残党,没精力直接在南亚行动。另外,印度在三战期间参与了全球联合阵线,是战胜国,并且也没有参与盟军的超时空突袭。 印共毛派和尼泊尔共 产党(毛主义)都是新共 产国际的支部(类似第三国际),国际的指示对支部还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尽管并没有第三国际时期那种一锤定音的影响力。 关于三战后的南亚,我打算通过这种碎片式材料中设置一定基本条件,其余部分开放给同人。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七月 19,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七月 19,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这一部分设定来自于贴吧的tebic1208同志,可以说是质量非常高的优秀作品。我在经过一定的整理与修改之后,把这部分设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生态环境领域造成的附带损伤的调查报告 (这个版本的来历是根据战后在互联网论坛上流传的一些片段组织起来的,其权威性可以考证。最早的传播者就是扫描了原始报告的公开部分,但由于原作非常繁琐、复杂,充斥着各种用来论述的枯燥数据和填满了蝇头小字的表格这类东西,通行的概括传播版把它们全部剪掉了。还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失事故。比如说大多数的公开传播版都会遗失三到五个地名或者具体数字一类的东西,而某些东西几乎所有论坛传播版都没弄出来过。) 第三次世界大战损失清算调查委员会,2068年提交 在造成了难以统计的巨大物质财产损失的同时,持续了十一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能忽视的深刻冲击。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总体上是一场包含游击战和治安战的高科技大规模工业化常规战争,而不是曾被预想了近一个世纪的大规模,毁灭性的互相毁灭的核战争;但这并不是说这场战争对自然环境就是“友好无害”的;相反,由于21世纪的现代化先进军事技术,这场空前绝后的战争对自然环境的附带损伤也是空前绝后的。 植被覆盖问题 在几乎所有进行过激烈的战斗的战场上都出现了严重情况不等的植被破坏问题。在战争中,投放各类燃烧武器,司空见惯的密集火力支援,化学武器的大规模运用乃至在某些战场核武器和其他超级武器的小规模运用都毁灭了数量可观的植被,更不用提恐怖分子团伙的蓄意的破坏活动和伟大的五月革 命战争时期遍布整个沦陷区的坚壁清野了。 案例1:白俄罗斯-乌克兰森林沼泽地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2049年6月苏联工农红军发动举世瞩目的战略反攻行动之前,位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边界一带的的森林沼泽地带保持着一片美丽的,没有受人类多少干扰的自然森林风光:潮湿的土地上遍布着沼泽,生长着茂密的松树,杨树和白桦,林间散落着交通线路和小块的农田,稠密的,甚至没有明显河岸的河网在低洼平坦的土地上慢悠悠地流淌。但这一唯美风光在2049年的夏天为了苏维埃人民的独立,自由,复兴和尊严做出了必要但也是惨痛的牺牲。 从2049年5月开始,自沦陷后就开始活跃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工农红军游击队就开始按照工农红军最高统帅部的指令,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森林地带袭击“维和”干涉军的后方哨所和据点了。在6月11日正面战场的红军转入反击之后,游击队迅速展开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大规模行动,在沦陷区的农场农民和林业工人的齐心协力的协助下,游击队员在森林区域拆毁铁路设施,破坏桥梁,砍伐树木堆成路障阻断公路,烧毁干涉军兵站附近的林区以迫使敌人放弃偏僻据点同时断绝敌人获取替代燃料的可能性。虽然无论是工农红军最高统帅部还是敌人的“联合司令部”都承认游击队的坚壁清野活动和此起彼伏的伏击战对于干涉军主力部队从7月开始的的土崩瓦解和千里溃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战术也对当地的森林资源造成了相当的浪费损失。 依据2049年11月和平条约签订后林业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2049年夏秋季红色游击队和其他起义者总共以烧毁和砍伐的形式破坏了相当于一个加里宁格勒州面积的森林(注:相当于15100平方公里)。虽然借助这些树木堆积的路障和伪装,一些装备和训练都比较好的游击队大部队取得了一次战斗就消灭了敌人6辆中型坦克,十余辆装甲车/卡车和两架轻型直升机的辉煌战果,但从其他方面来说,这次坚壁清野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接近30多亿元,这还未包括重建费用和林木再生资源的损失,以及多年后林木减产,林区人员重新安置的费用,如果算上环境恶化的因素,这些损失几乎可以超过80亿元。同时,因各种意外——如失控的林火、伐木过程中操作不当等——还造成当地未直接参战的的农庄庄员和林业工人中42人遇难,53人受伤,近一万余人因林火而流离失所的非战斗损失。 从2050年开始,当地林区建立了一整套恢复、更新工作体系,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更新、天然更新和封区育林等多种方式,全面立体地进行火烧迹地更新和生态系统恢复。根据林业部门专家的最近调查结果,经过将近20年的恢复,曾经被游击队员和起义者搞得一片狼藉的森林沼泽地带已经基本上恢复了2049年前的原状。在当年游击队战士们在林间留下的星星点点的“伤疤”上,1.5万平方公里的人工林已经拔地而起,平均树高达6米。据林业专家介绍说,目前在一些封闭保护且长势最好的区域里,白桦、云杉、赤杨等更新林最高的已超过20米,林冠下各种野生植物枝繁叶茂。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基本得到了恢复。 案例2:西欧中部地区(范围西起巴黎,东至不莱梅,南达日内瓦,北临北海),欧洲新民 主主义国家共同体(简称新欧共体) 凭借着几百年的工业资本主义和海外掠夺的积累以及对重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转移,在2050年4月30日全球反恐战争以一系列突然而血腥的暴力恐怖袭击为前奏拉开帷幕前,这个区域的居民享受着全地球上最稳定,最富裕的生活和最优美,最和谐的生活环境(至少是之一)。当然,这种童话般的虚幻最终被现实无情地粉碎了:欧洲的稳定和平富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际分工不平等带来的“输血”和虚拟泡沫经济上的——而大战把这种繁荣的表象戳破了。 不仅如此,这个区域还是整场大战里最激烈,最残酷的拉锯战和消耗战的战场之一。从2050年恐怖组织的“血腥五月”大规模暴乱开始,到2051年春天西方盟军一系列力挽狂澜的艰苦防御战斗,再到2052年初夏第三次瑞士战役从米卢斯到贝桑松的浴血苦战,然后是同年秋天损失惊人的罗兰号角空降突击行动,最后是2055年夏天大气磅礴震天撼地的德国南部攻势以及秋季的九·一二起义,贡比涅会战和阿姆斯特丹战役,最终英勇的工农红军战士,为争取欧洲的和平和民 主而战的欧洲盟友部队和投向正义一边的起义者们彻底消灭了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和冥顽不化的反动派,将和平重新带回了欧洲大陆。 但在长达五年多的激战平息之后,暂且不论骇人听闻的物质财产损失,欧洲的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也遭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猛烈打击。这里主要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法国东北部的贡比涅。[/align][align=left]作为一个除了历史纪念意义外没有别的什么特别重要意义的法国小城,贡比涅在2050年的大暴乱中被十几个渗透的恐怖分子使用轻武器,炸弹和少量化学武器短暂地袭击过,造成了一些古建筑和纪念碑一定程度的损毁,顺带把城中心的不少行道树给熏死了。不过,首先这当然没有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由几百基干恐怖组织武装分子所执行的连环化学武器爆炸那么骇人听闻,而且在法国的政府和军队从最初的混乱和茫然中反应过来之后,就全国动员,全力出击平定各地暴乱,袭击贡比涅的那些恐怖分子很快就被紧急动员的反恐部队包围歼灭了。真正对贡比涅附近环境造成重大损毁,乃至“炸回到1918年”的,是2055年9月24日到27日的那场著名的打垮了欧洲大陆反动派军队主力的光荣的贡比涅会战。 哪怕是在恐怖分子突袭之后的2055年夏天,贡比涅周围仍然被交错着的苍翠的森林和草地覆盖着(恐怖分子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制造恐慌,他们对自然植被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浪费资源,那几棵行道树纯粹是附带损伤),呈现着一幅西欧地区典型的温暖潮湿,终年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阔叶林景象:原野上群岛一般分布着的的森林里生长着各类栎树,中间掺杂着少数的白桦,枥树和山毛榉;在整片平原上,散落着的林地和广袤的草地,牧场和农田一起装点着这座很快就要成为新的战场的小城。 从9月24日的清晨开始,欧列格·凡丁将军在贡比涅所指挥的这场大决战是一场典型的立体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大战。在持续了四天的厮杀中,交战双方除了在狭窄的战场上动用了总计达达30万(直接在战场上参与贡比涅战役的盟军达到20万,然后最初阶段有约7万苏军,后来约3万余雇佣军,在这里是“欧洲盟友”加入战斗)规模的庞大装甲机械化部队之外都动用了大规模高强度的空中支援和密集的炮兵火力准备,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大西洋边的库尔斯克战役”(凡丁将军在战斗结束后的评论)中,反动派先是丧心病狂地调用所有能被调动的轰炸航空兵和炮兵火力狂轰滥炸工农红军的防御阵地,然后,获得及时补充增援的人民军队又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彻底打垮了负隅顽抗的敌人并活捉了其统帅罗德尼·盖茨五星上将。但同时,这场激战也差不多彻底夷平了战场所在的贡比涅诚及其附近地区,按照凡丁将军和参与反攻的特纳将军的说法,战场“坑坑洼洼得就像月球表面一样”。(注:设定成9月28日凌晨开始下雨)在连续不停的轰炸,炮击和装甲兵冲锋的摧残下,仅仅用了四天,原来茂盛的植被就被轰炸得荡然无存,一扫而光,留下的只有因下雨而填满了污水和稀泥的弹坑,焦黑的,残留着大量未引爆炸药和弹片的土地(还因为下雨被弄过的泥泞难行),蜿蜒曲折的堑壕,星罗棋布的碉堡,拒马和散兵坑以及碳化的只剩树干的树木。植被被毁于战火的土地在贡比涅战场附近到处都是,面积总计达到了100平方公里(包括森林,草甸和农田等,当地的统计数据),同时有一部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和塑像在军事行动中损毁。 从2056年初欧洲和平局势奠定开始,联盟的联合部队就开始了修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工程。工兵人员排除了未被引爆的地雷和哑弹,还拆除了大部分残余的碉堡,拒马,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填平了多数的堑壕和散兵坑,拖走了抛弃在淤泥里的大部分装备残骸;农林业部门动用飞机播撒草籽和树种,基本上在当年夏天就成功地用草甸掩盖了战斗留下来的焦土。截止2068年,虽然和正常的天然林相比贡比涅附近的树木仍然稀稀拉拉“不成体统”,但是除非钻进去找到至今仍未被填平的堑壕,仍然存在的碉堡或者在泥土里淤陷了十几年的坦克残骸之外,大战的痕迹已经基本上被辛勤的劳动人民和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海外建设援助兵团战士们消灭了。现在,贡比涅附近不仅仅恢复了在原野上星罗棋布的美丽的栎树森林,而且还光荣地成为了标志着无产阶级在西部欧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光辉地标。 案例3:中南半岛(主要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的国土) 中南半岛各国20世纪的历史是在无与伦比的风云变幻,时代激荡和战火纷飞中度过的,在这个区域战争几乎从1941年日本侵占“法属中南”开始一直不间断地持续到了1991年越南放弃其地区霸权野心为止。在20世纪的漫长战争中,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对东部三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反动势力为了达到消灭人民武装力量的罪恶目的动用了大量被称为橙剂的有毒落叶剂,造成了至今仍未被彻底清理的环境污染。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恐怖组织在中南半岛战场的侵略扩张和一系列罪恶的战争暴行,以及人民军队为对抗恐怖主义而造成的少数附带损伤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堪比当年帝国主义干涉中南半岛战争的第二次剧烈冲击。 中南半岛的自然环境主要是具有亚洲特色的热带季风气候,生长着茂盛的季风雨林,在平原地带则分布着水田农业区。虽然中南半岛的热带气候因为季风而带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在干季时一些森林甚至还会出现落叶的状况,但总体上说还是相当典型的热带气候和丛林景观:气候炎热潮湿(越接近海岸越是这样),水热充足,非常有利于森林生长;物种十分丰富(1平方公里内季风雨林可有70~80种乔木,热带雨林的这个数字还可以更高),林冠稠密,层次复杂,除了乔木外还有大量的藤本和附生植物,出产优质木材,天然香料等多种宝贵的(有时还是特有的)林业产品;平原上开垦的水田也是重要的粮食高产产区之一,出产的各类热带水果还能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生活。 2050年4月29日,第三次世界大战随着预先潜入的恐怖分子同时在越南,泰国和缅甸发动破坏和暴力袭击而在东南亚战场爆发了。除了在现代化战争中司空见惯的密集火力支援之外,就像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战场上一样,恐怖组织无视任何国际法则协议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类生化武器。从开战时的袭击开始,恐怖分子就已经零星地在战斗中使用生化武器;而在8月10日,为抵挡越南人民军在顺化附近地域发动的反击战,恐怖组织军在东南亚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地使用了生化武器,这也是在东南亚战场上生化武器规模最大的运用;在次年2月2日的毛淡棉保卫战之后,虽然慑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武器威慑,恐怖组织对生化武器的大规模使用略有收敛,但零星的和小规模的运用(即难以追究的战术级别,例如在巷战中放毒气熏人)仍然屡见不鲜。这些使用除了夺走了大量反抗恐怖主义的军民的生命外,还殃及了战场生态环境的“池鱼”。除了恐怖分子团伙的暴行之外,支援缅甸等国反抗恐怖主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击恐怖主义势力的行动中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附带损伤:毛淡棉保卫战期间,为了支援该城守军薄弱的防御,同时为了报复恐怖分子先前的“生化恐怖主义”战术并对其实行“一对一还击战略”的威慑,在确认已经疏散转移毛淡棉以东地区的全部和平居民的前提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动用驻扎在毛淡棉的炮兵部队的大口径榴弹炮向东边国境上的的他念他翁山脉的山地丛林发射了50枚当量1500千克TNT的战术中子弹,用光辐射和中子射流彻底歼灭了向毛淡棉进军的所有恐怖分子;但同时也焚毁了这一区域的一些森林植被。 依据战争局势基本稳定后的2054年的调查统计数据,化学武器和核武器的运用在东部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毁坏了15%的森林和1%的农田,还造成了数万先天畸形案例。因为大战产生的半岛五国3000余万流离失所的难民(2053年底的数字)在半岛北部避难期间也为了居住和燃料而砍伐了数目不明(但肯定不会少)的森林,加重了当地由于人口增长本来就已负担沉重的生态环境的压力。除了核生化武器的使用以外,热带的激战还带来了大量的地雷和未引爆弹药的问题。 从2054年战争局势稳定下来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无私的国际主义援助下,半岛五国就开始着手清理大战留下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地雷和未爆弹药交给新华约驻军(战后变为SOCAC)的工兵部队和扫雷部队处理,一般弹药留下的焦土直接用飞机飞播覆盖,残留的落叶剂和其他化学武器问题(一些甚至是上个世纪越南战争期间遗留下来的)由防化部队(SOCAC-CRBNRDC,Chemical-Radiological-Biological-Nuclear Response Division Command,核辐生化响应部门司令部)进行无害化处理,洗消和销毁工作;泰缅边境的辐射区被封闭并受到了彻底的洗消,然后进行飞播作业,难民问题和基建破坏由SOCAC工程建设部队通过战后重建解决。截止2068年,常规武器造成的植被损失已经基本恢复了80%以上,而各污染区的情况因污染严重程度而略有不同,虽然大多数地区因防化部队的努力而恢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但仍有极个别情况严重地区至今仍驻扎着CRBNRDC防化部队。 水体环境问题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海战战场基本上遍布了全球各地除了北冰洋冰盖外的所有海区。虽然看上去没有陆地地表的植被那么明显,但现代化战争还是通过泄漏的石油,投放的生化武器和沉没的核动力舰船等方式对海洋和其他水体环境造成了各种形式的干扰和破坏。 案例1: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的“摇篮”之一,拥有长达着5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诞生了人类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在中世纪是曾经取得光辉灿烂成就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地带,在近现代又由于石油资源的发现而一度富甲一方。但是,在2055年的夏天,后两者在错误时间的错误组合为这片在热带干旱区难得的沃土带来了一场生态灾难的悲剧。 在战前,虽然有过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的石油污染的和司空见惯时常发生的钻井平台漏油事件,但是波斯湾的海洋环境总体上还算正常,为沿岸国家提供了渔业和水产养殖的便利,沿岸一些岛屿附近还有珊瑚礁生长。注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则为美索不达米亚提供了宝贵的灌溉水源,在横贯西亚北非的热带荒漠草原地带里开辟出了一个富饶而拥有悠久文明的“农耕之岛”。 但这些自然环境资源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期受到了恐怖分子团伙有组织的相当程度的破坏。 2055年夏天,英雄的人民军队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之后已经胜利地前进到了恐怖组织的最终巢穴中东地区。为了阻击所向披靡的人民军队,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除了大规模开展臭名昭著的“末日作战”,大肆屠杀奴役哪怕是阿拉伯人的和平居民之外,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有组织有预谋的破坏活动。波斯湾和美索不达米亚就成为了这一罪恶的“战略”的牺牲品。 在解放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决战中,恐怖分子团伙就像一百一十年前的法西斯分子一样,无所不用其极地使用了各种甚至践踏了中世纪的道德标准的卑鄙手段——从使用和平居民当肉盾抵御空袭和炮击到组织一切拿的起步枪搬得动炸弹的人进行纯粹的自杀性冲锋;从发了疯一般点燃海湾沿岸的所有油井(后面会提及)到即将提及的蓄意布设水雷,倾倒石油和生化武器以抵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人民革 命武装力量。虽然最终他们的螳臂当车被彻底粉碎了,但是这仍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至今仍然在弥补的巨大影响。 在整场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期间,出于阻击人民军队的实际目标和“末日作战”以系统性毁灭阿拉伯民族的计划,通过蓄意炸毁储油库,凿沉油船,破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乃至直接排放等方式在战役期间向波斯湾排放了113万吨原油(注:一艘超级油轮满载时可运载20~30万吨原油,数倍于2010年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的泄漏量,而1989年的造成大范围环境灾难的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件“仅仅”漏了3.5万吨。海湾战争期间泄漏了27~82万吨(估计值),而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发生在陆地上,1910年3月~1911年9月加利福尼亚的莱克维尤油矿在18个月里因为井喷喷出了123万吨原油。),如此多的原油几乎覆盖了波斯湾的海面和所有的海岸线,给两栖登陆行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在陆地战场上,恐怖分子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还多次使用了生化武器以阻滞前进的人民军队,残余的战剂对注入波斯湾的两河也造成了污染。虽然这一切并没有起到从战略上扭转局势的作用(事实上是完全没有达到),但相比而言,这些“壮举”差点达到了毁灭当地生态环境的目标。 在战争基本结束之后,所有的漏油和油井火灾用了一年时间才被完全解决,彻底停止泄漏或燃烧。泄漏的原油一度覆盖了狭小的波斯湾的整片海面并覆盖了沿岸的所有海岸,在战役期间几乎一举杀死了海湾里一切多细胞生物——风干的海鸟躺在沙漠地表由“油池”形成的沥青之中,沾满了原油的死鱼被冲刷到了被染黑的的岸边,曾经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因为水中的大量污染物(比如可溶于水的苯和遮挡阳光的重油)杀死了珊瑚虫而褪去了颜色,只剩下了苍白的石灰质骨骼,仿佛一张褪色的水彩画,那些生机勃勃的珊瑚岛全都停止了生长,在战后还被建筑工人们为了获取方便的建筑石材和制取石灰的原料而拆得七零八落。这次飞来横祸还毁灭了沿岸地区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与此同时,在陆地上,虽然恐怖分子团伙完全没有当年萨达姆那样的时间和条件去开挖引水渠破坏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但是在其周边地区和上游战斗中生化武器的使用仍然影响了这片在西亚难得一见的湿地。由于流入沼泽的河水中携带的各类毒物的影响,在战争基本结束时,沼泽地带原有的近20万居民(被称为“沼泽阿拉伯人”)中仍留在沼泽地带的仅有不到2000人(历史上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夕的估计值为约1600人),其余的99%的居民不是在战争中被恐怖分子团伙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杀害,就是在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其他地方流离失所。根据调查,沼泽地的生态损害甚至对西伯利亚和高加索山区的迁徙候鸟种群造成了影响,因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沼泽地是这些鸟类迁徙途中重要的中转地点。 大规模的生态灾难还带来了严峻的社会危机。根据阿拉伯民主共和国2063年的统计数据,由于激烈的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带不仅有几百万之众的难民拥挤在城市里,而且由于沿岸渔业几乎崩溃,而灌溉农业区又因为正在治理的水污染而停摆,不仅每年都对共和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让已经支离破碎的经济更加难以治理,而且使战前就存在的粮食自给率问题进一步恶化,对粮食的补贴成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共和国财政的沉重负担。除此之外,拥堵的城市结合上粮食不足迫使共和国政府不得不长期推行定量配给制度;拥挤的城市还对交通,教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结合上战争期间那代人普遍的营养不良和慢性疾病,医疗方面的困难尤其突出,甚至很大程度上要依赖SOCAC的国际主义援助才能使医疗状况赶上联盟的最低标准。 战后的美索不达米亚的环境修复工作是最艰苦的工程之一,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完工。每当战线在局势刚刚稳定下来的时候,SOCAC工程部队就开始修补石油生产设施以阻止继续漏油,在海面上喷洒化油剂,用吸油毡和高压热水清洗沾上石油的海岸,同时在陆地上防化部队也开始销毁恐怖组织留下来的生化武器并展开对平原的洗消工作。对海洋原油的清理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依据一个悲观的估计,可能只有15~20%的原油被彻底清理了(埃克森案例是不到10%),而相比之下,陆地上的状况要好上不少,截止2068年,相当多的沼泽地和灌溉农业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经过评估已经恢复到了可以接受的状态。 案例2:哈德逊河,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另外两个案例不同,哈德逊河-五大湖-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流域在大战期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水上战斗,有的也只是在2057年夏到2058年春夏之交战争的北美阶段这段时间双方的轻型护卫舰,内河炮艇,巡逻艇,拖船和驳船以及高速攻击艇这些排水量最大不到2000吨的小东西之间的小规模互相袭击和对岸攻击/防空支援而已,大型舰只的在内河水域运用仅限于新奥尔良战役最后攻城阶段的火力支援中红海军在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动用了两三艘导弹巡洋舰。如此有限的,而且是常规的交火自然无从谈起生化武器污染或者沉没的核动力舰艇上的反应堆了。 但这并不表示北美东部的这个重要水系就能从三战带来的环境污染中幸免于难了。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北美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体质量虽然仍然有上个世纪的工业污染的残余影响,但从整体上来说,拜环保组织/人士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以及美国本国的产业升级转型它所带来的和“产业空心化”所赐,北美东部的水体污染问题不算特别严重,或者说,“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北美大陆地中海”和美国的母亲河至少看上去是赏心悦目的,那里的水接触起来或者用于灌溉也无毒无害,相对于历史上能培养出脊柱扭曲变形的畸形鱼的最糟状况。 但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通过间接的手段又在八年里把水质再一次污染得“回到了工业革 命时期”。 战前美国(以及几乎整个西方世界)的环保成就的背后除了环保人士的努力,人民环保意识的觉悟(比方说,寂静的春天激起的反思和水俣病汞污染事件带来的强烈反弹)之外,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结构的“空心化”转型。从冷战后期开始,由于资本全球化追求最大效益的结果,发达国家就开始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像20世纪初的一些经济学家们忧心忡忡地预言的那样向那些不太发达的和完全不发达的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高人力消耗的相对低级的工业产能或者工业体系的非核心部分(除了斯里兰卡制衣工人和尼日利亚的石油工人这样的典型案例之外,印度的大量IT从业者,那些从事互联网低端工作的“码农”也可以归进这类),同时迫于国内环保运动(以及运动推动的环保标准),经济政策(比如裁减对一些国内产业的补贴)和劳工成本(工人争取到的高福利低工时等权益和福利)的压力削减国内的对应产能,只发展高端制造,成品组装,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和创新研发等“非实体”产业,即所谓“产业空心化”。在大战爆发前,总体上说资本主义世界早已将纺织、造船、零件制造、重化工、冶金、资源采掘等自动化程度很低且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第三世界,自己只保留了研发机构、高端农业(自动化,有机等)、服务业、食品工业、成品精制工业和微电子、基因生物工业和其他高端制造业等。虽然这在大战前一度引发了史上罕见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控制了全球造船吨位的60%以上,全球钢铁产量50%左右,全球稀土出口量40%上下的颠覆了传统世界工业产值分布的“奇观”,但这样做在和平时代确实让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赚得盆满钵满。 (从另一个方面,这也展示了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环保和人道主义的虚伪本质。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奥罗伊比利油田的石油管道经常爆漏,导致三角洲水域石油横流,当地人用虹吸管都能从水面捞油;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制衣工人就像当年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的先辈们那样集体蜗居在简陋的且缺乏卫生和洗浴条件的棚屋里,在随时可能垮塌的危房里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6天,领着入不敷出的1800元人民币的月薪,熟练工月薪也不过2000元且完全没有医疗保障。这些状况触目惊心,却从没有招到过比非政府组织的抗议更严重的麻烦,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官方层面和“上层”对这种状况从来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更讽刺的是很多女性制衣工人生产的还是一些欧美女权主义者活动家的个人潮牌。石油产区的情况基本上差不多,石油生产商永远都是抛出承诺之后除了用表面文章充数之外一切如故。) 但这种状况在2050年夏天大战突如其来地爆发之后彻底终结了。一方面,对抗疯狂扩张的恐怖主义势力,或者说“保卫文明”的激烈战争的消耗需要大规模的军事工业生产来弥补,另一方面,战争的爆发,全球贸易的停摆和恐怖组织扎根于第三世界的现实也断绝了依靠海外廉价劳动力代工以节约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再加上结合上浴火重生的苏联的快速再度成为工业强国,2050年占世界人口17%的联盟在2050年底的世界工业产值中占比达到了恐怖的57%。为了在可预计的解除恐怖组织威胁后能消灭新华约,资本主义世界现有的甚至赶不上恐怖组织控制区的工业产值(虽然只是略低一些而且资本主义世界尚未转入战时经济状态)很明显完全达不到这个目标。在这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大战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空谈了几十年的“再工业化”成功地以并非理想甚至有些讽刺的方式实现了:战争开始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虽然主要是军事工业生产——开始了一个猛增的过程,为了应对巨大的损失和持久消耗战的需要,美国在2053年就生产了12812万吨钢(含1348万吨特种钢),465万吨原铝和191万辆载重卡车。暴涨的工业产值虽然基本上满足了前线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加大产值,获得更高利润,先前制定的劳动保障标准不得不被削减乃至彻底废弃,结果引发了国内劳动者的强烈反弹,导致了不计其数的抗议示威游行和愤怒不满情绪,社会矛盾大幅激化;另一方面,暴涨的重工业产值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环保神话。 大战期间,美国东北部的“锈带”老工业区的重工业生产产值出现了可喜的复兴,但问题是环境污染紧接着也接踵而来。在钢铁工业昼夜不停全速运转了五年之后,水文学家的调查发现工业区附近的水体的PH值下降到了6.2(注:正常水体应该是中性的,酸雨的标准是PH低于5.6),同时水体黑臭,水生生物销声匿迹的问题在某些工业城市附近再次出现,个别水域甚至出现了鱼类集群死亡的状况。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都是重工业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加上从发电站到钢铁厂的各类工业企业排放的各种各样的污水废水以及采矿业带来的矿物处理再加上一些没法再输出到国外处理的废弃物只能在国内处理带来的结果。 密歇根州工业城市大急流城的“锈水风波”就是一个对人们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案例。 大急流城是密歇根州的一个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工业,是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的家乡,还是美国第一个向饮用水供水里添加氟化物的城市和2010年美国评选的的“最宜居的中等城市”。格兰德河(Grand.R,不是美墨边境的那条)从城中穿城奔流而过。河流在20世纪沿河工业繁荣兴旺的几十年间曾经有过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但在大战之前因为产业结构变迁和环保立法的原因早已大有改善。但在大战期间,沿河城市的工业再次快速发展导致河流的水质再次恶化。与此同时,XX的城市供水来源恰好是X河。由于XX城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很多铅制水管已经“陪伴了好几代市民成长”)和负责当地供水的未来科技旗下的水务公司为了节约开支导致的严重的玩忽职守和不负责任(私营企业为了盈利的一贯作风,尽可能不去花钱),对河水的处理糊弄了事很不认真,结果含有大量工业废料的河水侵蚀了陈旧的铅制水管,接着,从2056年冬天开始,市民们就发现自来水龙头里往外流的开始变成带着臭水沟异味的棕黄色锈水,导致当地人心惶惶。供水公司起初以“水管老化”搪塞,但接下来,当地出现了几十例血铅超标案例,紧接着又有人捅出了铅超标的实际情况外加当地政府和水务公司在一年前就偷偷地在自己办公室里装滤水器的“壮举”。要说起来,当地市民很早就发现了水质恶化的问题,但迟缓的应对措施将这场危机演变成一场灾难。人们一开始就发现自来水色泽、味道、口感皆有异样,不断投诉,但是地方政府起初对此熟视无睹,错失了应对的关键时期。于是当地舆论大哗,愤怒的群众围堵市政府和水务公司办事处抗议,局势险些失控。事件最后由美国中央解决,国民警卫队被派遣到当地维持秩序,挨家挨户分发滤水器和瓶装水应急;阿克曼政府宣布由政府官方接管当地供水系统并特别拨款修缮自来水管网。但是截至停战时,当地还在靠滤水器和瓶装水对付生活需要——当地水务局用了一年多去研究地下水管的老地图,接下来正在绘制电子地图,以便再下一步研究更换哪些锈蚀的水管…… 在大战的正式对抗于2058年结束之后,随着战时工业生产的戛然而止,当地主要的污染源也就不复存在了。作为整个战后重建规划的一部分,一些SOCAC单位也被派遣到了北美洲从事战后重建和环境公害治理的工作。截至2068年,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和SOCAC人员打捞垃圾,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当地环境虽然还没有回归理想状态,但相对于大战期间的那种样子已经大有改善,至少没有那种“成片死鱼”的极端状况了。而城市供水问题则由工程建设部队彻底翻修各城市的自来水管网同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重新规划取水点和配套整修自来水处理工厂,确保其正常运行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决。 空气污染问题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漫长、最血腥、损失最惨重的全球性战争(持续11年,范围遍及除了南极以外的各大洲,造成了约20亿人死亡和大量无家可归者,几乎所有的世界人口都被卷入了战争),史无前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前所未有地在地球的大气层里都留下了不少自己或多或少的“附带损伤”痕迹——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远超前两次大战。 一些案例(按时间顺序排列): 在2049年革 命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红色游击队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森林沼泽地带进行的破坏活动期间焚毁了多处地区的森林植被,给当地和俄罗斯联邦西部地区一些城市带来了持续了一两个星期的不小的雾霾问题,当地雾霾期间能见度下降到了数百米,灰褐色的烟雾甚至可以被侦察卫星从太空轨道上看到。 从2050年的“血腥五月”开始,恐怖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以肆无忌惮的生化武器应用开路的疯狂的扩张,残酷地杀害各地的抵抗着的人民,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结果,恐怖分子开进到那个地区,哪里的空气中就要飘浮一段时间的生化武器气溶胶(气溶胶基本上就是烟雾)。在某些大量使用生化武器作为火力准备以计划达成突破的战场(比如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多瑙河沿岸,“匈牙利走廊”,越南中部的顺化及附近地区和西欧地区的“盟军最后防线”这些)毒雾能在战斗结束后继续飘荡几公里,在战场上留下大片发黄枯萎的植物和地面上大量中毒死亡的鸟类,昆虫和其他小动物。甚至可以说,生化武器的使用已经不只是空气质量的问题了。 2051年2月2日东南亚战场上的毛淡棉保卫战中,中国人民解 放军炮兵部队为了保卫这座重要的港口城市,向已经被完全撤离的东边发射了50枚战术中子弹,将进犯的恐怖分子全部一举消灭在了泰缅边境。但这样除了焚毁了边境他念他翁山脉上的一小片森林之外,爆炸产生的辐射尘(实际上寥寥无几)和燃烧过后的灰烬(相对于前者来说相当多,虽然也不多)在地球自转和季风的推动下向南飘移,尘埃轨迹覆盖了毛淡棉-克拉地峡-那空是贪玛叻-宋卡-吉隆坡-巨港(巴邻旁)一线的东南亚土地,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一阵短暂的雾霾(或者一阵夹带着灰烬的灰色雨,这取决于天气)以及大概相当于每人接受一次X光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注:一次X光透视检查的辐射量并没有多大危害,这点没有疑问)。 在恐怖分子于2052~2053年间连续遭遇反击,转入战略收缩之后,为了迟滞反恐力量的追击,堵截和进军,对即将撤离的区域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破坏(后来演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末日作战”)。总体上说,在欧洲大陆,破坏就是拆毁基础设施和散布生化武器,引发的烟雾和其他问题在此不赘述;但是当恐怖分子团伙与进军到他们最终巢穴——中东的英雄的人民军队对抗时,借用了中东的一种特别的自然资源:石油。在争夺伊朗高原,波斯湾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战斗中,恐怖分子除了蓄意向海洋里倾倒石油之外,还大量点燃油井和在反坦克壕里倒入石油之后点燃以干扰联合人民革 命武装力量的人民空军的出动外加阻击登陆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这些由856个油井和“油池”每天能烧掉9.5万立方米原油和120000万立方米天然气的油井大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烟雾,以至于通过侦察卫星看去几乎整个波斯湾都被灰黑色的烟雾盖住了,由于担心坠机风险,靠近燃烧的油井的大多数空军行动被撤销(比方说,除了紧急的特殊请求,强击机和直升机部队不进入烟雾中执行任务)。在出现了几例因呼吸系统问题而住进野战医院的案例之后,所有参战人员全部无时无刻地带上了防毒面具。烟雾和大火将能见度降低到了几百米,进而成功干扰了双方的所有激光制导武器的运用。虽然中东的决战以人民军队最终的战略胜利而告终,但油井大火的影响远未终结:火灾经过了一年才由SOCAC工程部队和数家颇负盛名的私营灭火公司合力扑灭,火灾损坏了85%的油井,产生的烟雾让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南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片从不消散的雾霾当中,这与沙尘暴相结合,导致了大量(由于恐怖分子控制而数量不明,但达到了上千人)老人,儿童和呼吸系统病变患者外加看不清道路的司机在战斗期间因非战斗因素意外死亡。 战争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因为战前国际经贸体系的瓦解而不得不从头开始重新建立各类工业产业,虽然这实现了已经空谈几十年的“制造业回归”的目标,但也让他们付出了环境代价。总体上说,为了驱动各类工业而燃烧的化石燃料给各个工业区都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酸雨问题,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因为酸雨而发黄落叶,满目疮痍,还侵蚀了不少历史建筑的外墙雕刻;由于大量的汽车和与日俱增的工业企业(污染源主要是后者)燃烧了大量燃料油,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在工业城市几乎每一个晴朗的白天都会连续不断地出现,据信诱发了一大批哮喘案例,导致大量城市居民因眼部不适,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等症状就医,城市中大片绿化带和行道树以及远达几十公里外的植被枯萎,以至于不得不频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学校停课,限制外出,工厂停工,公共场所歇业。在少数极端情况——比如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和高压——下还会出现“正统的”雾霾天气。一年有一百多天的天气有健康警告的时期再一次开始了。在一些世界闻名的老工业基地,比如说美国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地方,由于战时工业需求的缘故,这片21世纪初散布着废旧工业设施的美国“锈带”乃至其包含着的几个“最悲惨的城市”的经济和失业率状况由于扩建各类工业设施而得到了大幅度的缓解,但是由于制造业的本质和技术的缺陷(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战前就取得的全球领先的、比一般的天然气电站还环保的清洁燃煤技术)卷土重来的工业污染也接踵而至:在底特律,每个月有好几次整个天空因为钢铁厂炼钢变成肮脏的橘黄色,居民们——从工业区和老城区开始,逐渐向整个城区扩展——越来越多地抱怨空气弥漫着汽油,臭鸡蛋和烧焦的塑料的气味,吸进去像掺了胡椒粉的沙子(根据事后的调查,那是因为空气中充斥着燃煤电站,水泥厂,钢铁厂,炼油厂等工业企业排放的有毒有害的氮氧化物,臭氧,甲醛,盐酸,硫氧化物,苯,镉,汞,多环芳烃,铅,可吸入颗粒物等致癌物和呼吸道刺激物)。这些地区的哮喘病例和空气过滤器以及哮喘吸入喷剂的销量(在像底特律这种地方其实战前就很高)在战争期间像火箭一样迅速增长。以底特律为例,当地居民在战争结束时的哮喘病发病率高达36%,还出现了“先天性的”哮喘案例这种状况(儿童的母亲们在生育他们时暴露在空气污染之中,胎儿的肺在母亲子宫中从未有机会正常发育。当孕妇呼吸时,污染空气分子经过肺进入血液,渗入血液细胞——这些混有污染空气分子的血液细胞流向胎盘,延迟、损害胎儿肺发育。于是胎儿的肺所形成的肺泡数量或将减少,从而先天性肺功能不足。更有甚者,空气污染还导致当地居民的精卵细胞被改变,使得其后代更容易患哮喘和过敏),群众对呼吸道疾病高发的事实几乎达到了麻木的程度,大量资金被浪费在治疗哮喘和过敏上,结合上根深蒂固,“历史悠久”的社会产业结构问题和空气污染已经表现出的造成儿童认知发展迟缓和早产、出生低体重等大量会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大脑发展的妊娠不利结果和阻碍学生学习的各类呼吸道疾病高发,加剧了贫困,不公和经济发展磕磕绊绊的问题。总体上说,工业区的空气质量到战争结束后才有所改观(因为不用再按照战时标准大规模生产了)。 总结: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冲击,但是,在各地的劳动人民的努力,SOCAC的国际主义援助和联盟层面对战后生态修复的高度重视下,截止2068年,虽然仍有像越南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的极端案例,但总体上说联盟控制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基本回归正常稳定,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的环境已经随着战后生产活动的恢复而回到可接受范围内。这对于让世界从大战之后的废墟中尽快复原,让受到战争沉重打击的地区实现复兴,为巩固在世界大多数地方已经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快速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乃至在未来开始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建设,直到走向人类文明必然来临的全新阶段而言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一伟大成就的光荣属于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和SOCAC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们! 九月 21,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八月 3,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八月 3,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三战中的改装兵器 尽管各国的武器专家们都尽全力研发出最具泛用性的装备以适应战场上的各种情况(当然,某些“专精”单位除外),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前线士兵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需求永远大大超出后方科学家的想象力与能力,而为了不算普遍的现象(尽管对于碰上这些现象的士兵而言,往往是生死问题)单独开一条生产线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所以,三战中各阵营的士兵往往对自己手头的装备加以适当的改装、以使其发挥规格之外的效力。 恐怖机器人 敏捷而凶悍的恐怖机器人自出现在战场上那一刻起,就是敌方步兵和装甲部队的梦魇——仓促应战的步兵难以在短短几秒内给恐怖机器人造成足够的伤害,而装甲车辆则无法顺利瞄准低矮的恐怖机器人。然而在巷战中面对据守建筑物的敌人,恐怖机器人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敌军可以依托房屋架设火力更强大的武器(譬如说重型榴弹发射器),而且只需要封锁几条固定的冲击路线;而室内的走廊与房门对于恐怖机器人来说,也往往不够宽敞…… 为了让恐怖机器人在CQB中也能施展威力,红军战士们在巷战前往往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装。最开始的思路是给恐怖机器人的机械腿安装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吸盘,这使得它可以在建筑物的墙壁上自由活动、进而可以从更不易被发现的方向接近建筑内的敌人。不过很快就有人指出这将使得恐怖机器人无法使用它的主要武器——合金撕裂爪——进行战斗,而只能执行侦察任务。战斗工兵们于是实施了进一步的改装,给恐怖机器人加装了小型榴弹发射器作为新的武装。 经过简易改装后的恐怖机器人在CQB中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它可以通过攀爬建筑物墙壁的方式避开火力封锁、更隐蔽的接近敌人,而后向其倾泻一波震撼弹/闪光弹甚至是致命的杀伤性手雷,从而给己方步兵创造进攻的机会。攀爬墙壁、隐蔽接敌带来的优势令恐怖机器人完全不必担心速度上的些许减成,而仅够一轮发射的载弹量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一个短暂的火力空窗期足够红军战士冲入敌人据守的房屋,即便需要更长时间的压制、使用多个恐怖机器人对单个火力点轮流射击也是个好办法。 前线战士的创举启发了后方的研究人员,卡兹米诺夫设计局正在考虑批量生产更多种类的标准配件、用于帮助战斗工兵们改装恐怖机器人。设计局还在根据前线战士的反馈,尝试设计新的配件以使恐怖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条件而改装成更多的新型号。 冲锋车 三战中大概没有哪款载具像GLA的冲锋车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改型”了。被笼统称为“冲锋车”的无数型号不一的武装皮卡在各大洲被GLA的工程师们改装的面目全非,武器、护甲、速度、备弹量、载员数……不同战区甚至仅仅是不同部队拥有的冲锋车都可能在主要指标上大相径庭。不过,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那句老话,满足实际需求的经典改型总是会在GLA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军团中流行起来的。 “火箭吉普”就是这样的经典改型:重视骚扰和游击战术的GLA非常需要一款装备了远程范围杀伤武器的高速载具,以此打乱敌人的行军队列、让城镇和基地睡不安枕、乃至逃跑的时候糊追兵一脸……机动性最高的冲锋车经常被拿来执行这种骚扰任务,然而它原装的机枪和反坦克枪往往难以达成最好的骚扰效果。于是在地下工厂阴暗的维修车间里,经常可以看到劳工们笨手笨脚的拆下皮卡上固定的机枪和反坦克枪,然后把107火箭炮安装到尾部的车厢上、准备用来充当袭扰战斗的主要火力输出。 事实上,这种改装非常符合GLA“打了就跑”的战斗风格、并且弥补了其小部队难以获得压制火力支援的弱点。GLA部队拥有这种改装为“火箭吉普”的载具,就意味着获得了在视距外有效打击敌人的能力、并且还不必为此冒着动用更大更珍贵也更容易被发现的技术兵器的风险。尽管107火箭炮的精度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并且皮卡的载重量(还有维护状况)也决定了“火箭吉普”上只备有供一次齐射的弹药,可是骚扰战术需要的本来也不是精确的持续压制:一次威力足够大的范围射击往往足以令敌人陷入混乱、或者令己方小分队逃出生天。 “火箭吉普”的加入让GLA的骚扰变得愈发具有威胁、而执行骚扰任务的游击队也大幅提高了自己的生存几率。现在,越来越多的冲锋车被临时改装成了“火箭吉普”,正踌躇满志的要给GLA的敌人们带去死亡和无穷无尽的烦恼。 爆裂机器人 秦皇岛会战中,旭日帝国拥有兵力兵器双重优势的陆军精锐在中国军队凌厉的装甲突击面前出人意料的遭遇惨败。这不仅让帝国在即将实现其“天命”的前一刻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更让帝国陆军对中国装甲部队产生了无法抹消的恐惧。为了对抗这些貌似无法阻挡的“装甲恶魔”,旭日帝国一方面加紧生产现役反坦克兵器、另一方面则积极鼓励全国的军人与科学家思考对抗坦克的“土办法”。 尽管通过这种病急乱投医式的“头脑风暴”想出来的办法大多无法实施,但其中也的确存在可行的战术:在从东北一路败退、直到被迫放弃朝鲜半岛退回本土的惊慌失措的士兵中,还是有聪明人发现在巷战中对抗坦克更加容易一些。虽然中国军队良好的步坦协同让依托建筑和废墟意图伏击的反坦克小组往往在一击之后就“魂归九段坂”,可是以帝国的技术、建造一些无人反坦克武器应该不成问题吧? 顺着这个思路,帝国工程师们把脑筋动到了爆裂机器人上:这种原本主要用于侦察和干扰的小型机器人被拆掉了原有的侦察设备和干扰装置,换上了小型机枪与威力更大的定向控制爆破炸药。帝国军队所采用的战术是利用城市中的高大建筑物作为掩护、待中国军队的坦克开入街道后放出爆裂机器人,此时爆裂机器人将用小型机枪压制坦克周围的步兵、为自己争取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飞到坦克顶部——而后就用定向控制爆破炸药和坦克同归于尽。 看上去爆裂机器人的成本要高于士兵手中的单兵反装甲武器,但这种战术的优势在于不会把有生力量暴露在敌人的火力面前、只需要一个全程无需开火的观察组进行引导即可。在有经验的士兵大部分埋骨于大陆的时候,帝国陆军相信他们能依靠这种新战术在本土抵抗住新华约排山倒海的攻势。 九月 21,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八月 21,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八月 21,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磁暴坦克 基本信息 制造需求:$2200/22秒 必要建筑:超级发电站,作战实验室 设计用途:反地面/电子干扰坦克 设计方:鄂木斯克科学部 制造方:乌拉尔机械厂 原产国:苏联 量产方:苏联重工 生命值:750 攻击力:100×2电击类;虽然磁暴坦克只能攻击一个目标,但是两个线圈枪的反射磁暴射线可以攻击不同目标 攻击间隔:2.2秒 射程:150,电磁干扰半径75 速度:62.5 碾压/被碾压等级:20/20 弹头修正比:枪弹50%,机炮50%,狙击0,肉搏0,火箭100%,破片100%,穿甲100%,光棱100%,电击100%,高爆100%,鱼雷0,毒素5% 【配套装备】 轻型特斯拉线圈炮×2 一体化焊接钢腔装甲板 绝缘材料复合装甲夹层 大功率接地式电磁干扰仪 对抗高爆冲击物的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 背景资料 即便是只有磁暴科技这一项成就,也没有人能够否认鄂木斯克科学部在苏军乃至整个苏联科技史上的伟大贡献。有趣的是,在这一辉煌科技成果的军事化应用中,最简单、也是最早提出的坦克载具方案反倒姗姗来迟。技术难度、战争的延误以及社会变革中的动荡等问题显然不是这一戏剧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从现有的些少资料来分析,军方的过多介入才是现今他们不断追究的真正症结所在。这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决策大多是出于无奈——为了不让更多勇敢的红军步兵牺牲在完全无希望的对抗敌军坦克和机枪的较量中,军方选择了制造并损耗更多的重型坦克,以确保存留宝贵的有生力量。 在对抗白军和干涉军的困难时期,从大局着眼的军方领导人决定由生产磁暴线圈的乌拉尔机械厂承担实验科学部磁暴坦克项目的研发和小批量生产工作,而作为苏联主战坦克主要供应方的阿格汉斯克坦克工厂则全力生产铁锤和天启坦克供前线使用。这一决定在现在看来是相当明智的,但它客观上大大推迟了磁暴坦克的列装时间。阿格汉斯克技术部的不满情绪又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提供的屡屡出错的技术图纸令乌拉尔机械厂和实验科学部的专家们为磁暴坦克究竟该选择天启底盘还是铁锤底盘而争论了大半年。在这些令人愤懑的无用功之外,军方负责人伊万诺维奇中将的朝令夕改,不断推翻设计方案又进一步把磁能坦克的日程表无限期推后。直到国内革 命战争的最后一个星期,第一个磁能坦克连才正式走上了战场,而很不幸,它们遇到了一个冰冻直升机分队,在半小时的猎杀之后,第一批磁能坦克就毫无悬念的全军覆没了。 不过,糟糕的初战表现并不能代表磁能坦克的真实力量。尽管是由铁锤坦克底盘加装双联装轻型特斯拉线圈炮简单组合的战车,数年磨一剑的结果并不能用1+1=2来代表。见识过磁暴步兵和磁暴线圈巨大威力的盟军指挥官都很清楚,磁能坦克那一对威力无比的磁暴线圈炮意味着死亡和毁灭,其可怕程度甚至凌驾于令人谈之色变的天启坦克“联盟”式加农炮之上。即便是不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磁暴坦克射出的致命电流仍可以自动的继续传导到下一个受害者身上。并且,由于有特种绝缘复合装甲层的保护,磁能坦克有远强于铁锤坦克的耐久力。同时,虽然相对于天启坦克,采用主战坦克底盘的磁暴坦克有防护力的先天不足,但实验科学部的工程师们为其加装了更为灵活的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感应高强度爆炸物的接近,并发射短程高能磁暴射线将其75%的爆炸威力拦截于距离车体数米处。有报告称,该车体防御系统之所以不能应用于更易受重炮攻击的天启坦克上,是因为它的原始激发能必须由磁暴线圈炮提供。 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地面突击部队,磁暴坦克也装备了大功率接地式电磁干扰仪,与磁暴步兵装备的低端货唯一的不同就是该干扰系统影响范围更大,它可以停滞包括启动电磁拖叉的天启坦克在内的所有已知载具。由此,一些新华约的资深评论人士指出,这些武装到牙齿的钢铁怪兽将有能力颠覆主战坦克的时代。 作战摘要 -> 致命电流——作为磁暴科技的顶尖之作,磁能坦克拥有将一切生物目标瞬间化为灰烬的致命电流,即使哪个不知趣的家伙妄图用人海战术压倒它,磁能坦克也会以连锁闪电热情招呼。这种电流对大多数载具也十分有效,而且像磁暴快艇、磁暴步兵一样,磁能坦克也可以为磁暴线圈充电。 ->重炮杀手——鄂木斯克科学部引以为豪的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让磁能坦克可以穿梭于战场上密集的压制炮火中而几乎毫发无损,这种对大威力爆炸物的天然抵抗力让它成为了敌方压制火力的命中克星。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实战中,指挥官们最喜欢使用磁能坦克与天启坦克搭档。 ->站着别动——磁能坦克装备了与磁暴步兵一样的、但功率更大的电子干扰仪,以完全停滞附近敌方载具的动作。由于相对磁暴步兵拥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再加上它对高爆类攻击的巨额抗性,快速穿插到敌后,瘫痪敌方炮火支援成了它的拿手好戏。 -> 尖端科技——像天启坦克一样,磁能坦克也是苏军最最尖端的装备,只有那些申请到作战实验室提供的机密图纸的指挥官才有权使用。而且,即便是与天启坦克一起组成势不可当的地面装甲突击群,敌方的空军仍是它们挥之不去的噩梦。 六月 13,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八月 22,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八月 22,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火炮机车 基本信息 定位:轻型轰炸载具 原产方:乌拉尔摩托车厂 原创国:苏联 量产方:苏联军营 信念:“我们捎来胜利的消息!” 配件: 1100 cc 双汽缸引擎 装甲乘客子车 伸缩式「携带型迫击炮」 运送弹药用的防火行李箱 漂亮的沼泽绿烤漆 背景: 苏联革 命战争期间,无处不在的游击队曾经让不熟悉当地情况的西方干涉军吃足了苦头。但是,干涉军利用其机动性与小队战斗力强的优势把部队分成很多部分展开对抗后,红军游击队就受到了很大限制——他们缺乏一种既能够有效压制那些拥有强悍火力的干涉军步兵、又能够以高速跟上游击队的行军队列的轻型装备。在三战爆发,红军遇到GLA兼顾速度与火力的“装甲游击队”后,这个限制就发展成了红军小规模的侦察部队和突击部队无法克服的困难。 为了平息前线部队越来越大的不满,红军装备部下令尽快开发出一种能够为小队战斗提供有效火力支援的轻型载具。然而,在各大工厂的生产计划已经被现有装备排得满满的战时,从头开发一种专门的载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好在情况很快就有了转变:一名装备调研员在听到了著名的《搭枪卡之歌》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用挎斗摩托车搭载迫击炮,为前线部队提供及时而猛烈的近距火力支援。 早在二战时期摩托就被红军广泛应用于作战,因此这次“火炮机车”(这是这款被新推出的轻型载具的正式名字)部队的编组可谓是驾轻就熟。它们被配置给那些与敌方游击部队相抗衡或者是突击敌方据点、后方基地的红军小型单位,负责在战斗的时候用大量的汽油弹来淹没敌人,在必要的时候也停车并展开迫击炮进行更加准确也更加致命的攻击。由于能够安全地运送大量汽油弹的防火行李箱被设置在在子车乘客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所以火炮机车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射击,这保证了它可以非常有效的压制敌方的步兵火力并轻松地对敌方据点进行骚扰;而介于重型火炮与步兵武器之间的迫击炮则能够迅速清除敌方的防御工事,为步兵的进攻开辟道路。 火炮机车投入战斗后,红军侦察部队与突击部队的伤亡大大降低,而任务完成的效率则直线上升:GLA的防御阵地、渗透部队、后勤基地都遭到了持续而凶猛的攻击,以至于其下一步的攻势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为红军的防御与反攻造成了极大的便利。红军战士,尤其是侦察和突击部队的战士亲切的称火炮机车为“带来胜利消息的信使”。尽管本身缺乏正面对抗敌方装甲力量甚至是重型步兵的能力,但火炮机车快速、灵活、准确的攻击作战,正在将苏维埃红军引领向胜利的坦途。 战场情报 根据战地侦察结果,至少获得关于火炮机车的以下情报: 汽油弹旋风——虽然火炮机车的名字源自于其上搭载的重型武器,红军子车炮手仍旧偏爱使用汽油弹发动打带跑攻击,这可以让他们在完全不用减速的情况下进行战斗。这些家伙似乎受过良好训练,能在高速移动下精准投弹,使用汽油弹的技巧远比他们的步兵同志更为出色。 携带迫击炮——使用这种火炮机车最强大且射程最远的武器,机车必须停止行驶,才能够精准地发射炮弹。这些武器对付固定防御设施非常有效,前提是火炮机车的人员必须一击中的。 快速且凶残——火炮机车的极速是它最危险之处。在技巧高超的驾驶操作下,火炮机车可以绕着敌方部队不停打转。根据推测,为了练习高速下驾驶机车的技巧(以及提振其同志的士气),火炮机车驾驶经常和苏联恐怖机械人竞赛,看看到底谁的速度比较快。 军营新势力——火炮机车相当小巧,因而可以在一般的苏联军营组装及维护。然而,当地仍旧必须要有红军战车工厂提供其余的零件、燃料以及弹药。 六月 13,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 只看该作者 SuiLang 发表于 2016-8-22 22:41火炮机车……这玩意儿的载弹没问题么……总感觉打不了多久的样子。 唔,首先火炮机车属于连级压制武器,它对抗的敌方单位理论上来说应该也是同级的。因此它的载弹量大致也符合这个要求。从火炮机车的示意图片来看,它的口径大约是60毫米,炮身长度大约跟射手的上半身差不多长、大约为600-700毫米。由此可以推断迫击炮弹的长度大约是240毫米左右、重量约为1.3千克。现实中我军的60毫米迫击炮的炮组有五个人、携带的弹药大约是50发。那么,火炮机车只要能装下50发左右的60毫米迫击炮弹就符合标准了(显然汽油弹的大小和重量都小于迫击炮弹,那么我们就按迫击炮弹来计算载弹量以留出余量)。 从我军93式60毫米迫击炮的炮弹携行具来看(按长弹标准设计),单筒应该能装下两枚240毫米的长迫击炮弹,一个携行具就能装八枚。目测挎斗部分两侧各能挂一个携行具(16枚)、挎斗尾部(备胎)处应该能固定两个叠在一起的携行具(16枚)、挎斗前端和驾驶员左侧应该也各能固定一个携行具(16枚)。加起来48枚,与50枚的要求很接近了。 这48枚炮弹基本上能满足火炮机车支援连级单位作战的需要,如果战斗中打完了需要进一步补充,那就要另外配备专门的弹药车、让火炮机车开过去接受补给了。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分享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8-23 08:42唔,首先火炮机车属于连级压制武器,它对抗的敌方单位理论上来说应该也是同级的。因此它的载弹量大致也符合 ... 四面都是携行具啊……下意识会感觉挤占备用油箱的空间呢……话说迫击炮上能不能设置类似与坦克上的那种炮管稳定装置呢,就是在移动中保持炮管水平不变的。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 只看该作者 SuiLang 发表于 2016-8-23 09:44四面都是携行具啊……下意识会感觉挤占备用油箱的空间呢…… 话说迫击炮上能不能设置类似与坦克上的那种炮 ... 从EA原本的设计来看,应该是没有炮管稳定装置的。因为火炮机车在移动状态下只能使用手抛的汽油弹进行攻击,要使用迫击炮必须转入驻扎状态才行。事实上,曲射火炮一般都不设计炮管稳定装置,因为没有意义。 重型摩托车的行驶里程一般来说足够支撑连级单位的机动要求,所以备用油箱的意义并不是很大——除非火炮机车需要单独执行长途任务,但在这种任务中战斗往往不是重点(想想看,高速长途行军、有多少单位能跟得上火炮机车呢?没有友军配合与掩护的情况下,自然对战斗能避则避),所以这时可以削减载弹量而加挂备用油箱。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分享 发布于八月 23,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8-23 11:07从EA原本的设计来看,应该是没有炮管稳定装置的。因为火炮机车在移动状态下只能使用手抛的汽油弹进行攻击, ... 也对,尤其是用汽油弹,杀伤范围大,苛求命中确实没啥意义……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九月 16,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九月 16,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帝国之敌蜷缩于有形的金属外壳之中、自认为可以对抗天命,然而这些愚昧的蛮人却疏于照料他们脆弱的精神。真正瓦解无知土著和赤俄匪徒的力量,来源于米英鬼畜的‘文明’;但西方蛮夷早已迷失于力量,其‘文明’与精神同毁于腐坏之社会、岂能与帝国之昭昭天命同日而语。” 尽管位于茶香氤氲的私室之中、面前又是自己最亲近的独子,天皇的声音仍然如同高踞于御座之上时一样威严,每个字都蕴满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只不过,这些还尚不足以改变达郎太 子的观念: “父亲大人,请恕我无礼。苏联的确毁于内乱,然而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压倒性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和工业实力——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而我不认为帝国在短时间内,能拥有力压东西两大阵营的实力。而没有实力,敌人将会对天命嗤之以鼻,无论帝国如何将天命奉为圭臬。” 一抹微笑从天皇的嘴角边浮现,让他那严肃而古板的面容显出了些许赞赏,原本铿锵的语调也略微温和起来: “达郎吾儿,留学西洋果然打磨了你的心智。然而昭示天命无需野牛相斗之蛮法:真正的武士知晓如何用智慧动摇天命之敌的意志,而落胆败犬则无从施其爪牙。昔年信长公斩义元于桶狭间,今川氏纵拥十万之众,复有何能为?” “只有真正具备智慧之人方能了解何为实力,而世间众多愚氓寄其盲信于三五死物。若以雷霆一击毁灭之,帝国不可战胜之形象将深植于蛮夷心中——畏血之妇孺纵持村正妖刀,又安能与百战武士相斗?” “可是,父亲大人,阿拉伯人撞塌了世贸大厦,却只是点燃了美国的怒火、而并没能摧毁他们的意志啊!” 并没有立刻反驳或呵斥高声抗辩的爱子,天皇轻啜品茗杯中的清亮茶汤,直待达郎意识到自己“君前失仪”、红着脸慌忙道歉之后,方才慢悠悠的回答: “达郎吾儿,时过境迁、安可刻舟求剑?今日之世,支 那赤党视谁人为洪水?欧米列强目何者为猛兽?亚非欧俱若浸油薪柴,岂乏火中取栗之人?帝国正可谋卞庄刺虎之利!” =============== 闲来写了个正文碎片,背景是从斯坦福留学归来的达郎与天皇的对话。 话说实在学不来RA3过场里面天皇中二满满的台词风格,于是最后偏到文言体去了…… 九月 21,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zeroomjh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分享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9-16 23:26“帝国之敌蜷缩于有形的金属外壳之中、自认为可以对抗天命,然而这些愚昧的蛮人却疏于照料他们脆弱的精神。 ... 所以芳郎的意思是——白左圣母误国(滑稽)RA3里的芳郎是神棍吧,利用封建余毒荼毒民众,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国际秩序(虽然美苏打得也没啥秩序了) 好久不见了(大概是因为我太懒了)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 只看该作者 zeroomjh 发表于 2016-9-27 09:46所以芳郎的意思是——白左圣母误国(滑稽) RA3里的芳郎是神棍吧,利用封建余毒荼毒民众,悍然发动侵略战争 ... 芳郎的意思(或者我对芳郎的理解)是:第一,承认各国的硬实力(军事、经济实力)是关键,帝国在这一点上落后于东西方两大阵营 第二,认为各国硬实力实际上能否发挥上来,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如果人民的意志崩溃了、国家就没有抵抗力量了 第三,认为没有“天命”信念的外国人只会把意志/自信心寄托在少数标志性的建筑/军队/战役胜利上,而帝国可以通过突袭的方式摧毁这些军队/建筑并获得初期的关键性胜利,并成功摧毁对手的意志 有趣的是,芳郎天皇对外国人的判断实际上全部应验到了日本人自己身上。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分享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9-27 10:54芳郎的意思(或者我对芳郎的理解)是: 第一,承认各国的硬实力(军事、经济实力)是关键,帝国在这一点上 ... 咱觉得这种思维,本质来说和当年偷袭珍珠港没什么区别……然而国家机器终究不似脆弱的人的个体,非经彻底、反复之倾轧而不能摧毁。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九月 27, 2016 · 只看该作者 SuiLang 发表于 2016-9-27 19:45咱觉得这种思维,本质来说和当年偷袭珍珠港没什么区别…… 然而国家机器终究不似脆弱的人的个体,非经彻底 ... 这是帝国唯一的选择,限于人口资源这种难以迅速改变的客观条件。帝国的进步之处在于,这一次东西方两大阵营已经承担了数年沉重的战争负担、而帝国自身尽可能的捞取了实惠。 只不过芳郎的这一套理论,最终是应验到了帝国自己身上——帝国军民的“强韧意志”只有在战争顺利的时候才能够发挥,一旦局势开始败坏,帝国军民的意志是最先崩溃的。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2,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十月 2,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GLA防御设施补遗 GLA围墙:带胸墙的战壕 3D打印技术和MCV的普及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把军队的补给基地甚至是装备生产基地搬到了距离前线更近的地方,“坦克手搭乘刚开下生产线的坦克抗击敌人”不再是二战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专利。这当然使得部队能够获得更有效的补充(至少在防御阶段),但也同时增加了安全保卫方面的麻烦——就算可以设法将敌人炮击和空袭的威胁减到最小,战场上的混乱态势也会给谍报人员和特种部队提供许多可供渗透的弱点。为了避免战斗正酣时“后院起火”,交战各方采用了种种措施来阻止对手的渗透或骚扰,这其中自然就包括围墙这一古老的封锁手段。 与技术先进、可以利用预制材料为采矿设施或生产设施迅速修筑围墙的其他阵营相比,GLA就显得有些寒酸:容量相对较小的GLA基地车无法搭载太多的预制材料,所以他们的围墙只能“就地取材”,也就是挖掘一道壕沟、并用由挖出来的土石填装的沙包垒成围墙。显而易见的是,尽管这种简易的沙包墙和壕沟也勉强能起到阻止敌方谍报人员渗透的作用,但要它抵挡对手骚扰部队的火力射击就太强人所难了。 好在GLA的工程师们大多善于变通(某种程度上,这是被物质条件的匮乏逼出来的),他们从另一种角度上提出了解决方案,也就是把壕沟改为战壕、使得GLA士兵能驻守其中以抗击骚扰部队。这样一来,沙包墙抵挡敌方火力射击的能力虽然没有提高、但敌军骚扰部队必然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完成任务。 GLA工程师们设计的这种“新式围墙”由两道开有射击孔和出入口的沙包墙组成,中间是可以驻守步兵的战壕。GLA士兵可以在战壕中任意向外射击,除非使用毒素或火焰这类反驻军武器、否则敌人必须摧毁至少一道沙包墙才可能伤害到他们(也就是说把围墙打到半血)。另外,战壕和沙包墙的掩护还会让敌方部分武器更难伤害到驻守其中的士兵(譬如说高爆、破片、枪弹、机炮、火箭等伤害类型)。当然,由于采用了这种相对复杂的结构、并且没有预制材料可用,要修建这种可以驻守士兵的新式围墙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毫无疑问,GLA的新式围墙不仅使其前线基地拥有了防备渗透和骚扰的手段,而且还大大增强了它的防御能力。现在,与GLA为敌的指挥官们必须更谨慎的部署自己的骚扰部队和渗透单位,并重新评估进攻GLA基地的难度。 九月 21,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3,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十月 3, 2016 (已修改) · 只看该作者 国庆献礼第二篇……貌似国庆期间只打算写两篇? 各阵营发电厂升级: GLA发电厂升级:部署放电装置 无论战斗开始之前指挥官考虑的多么周到细致,战斗打响后也总会冒出一些意外情况来:譬如当你的部队在前线与敌人激战正酣时,却突然发现原以为警戒森严的基地预警系统不知何时已被突破、敌人的间谍或工程师接近了自己的重要建筑……每个指挥官当然都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过对于GLA来说是个更严重的挑战——可驻兵的沙包围墙建造起来颇为耗时、防护能力却又相对脆弱,这总是让敌人更容易找到可乘之机。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GLA的工程师们设计了另一个“备用方案”。他们在GLA的每一栋建筑上都设置了一个由发电厂供电的放电装置,只要指挥官下达命令、就可以启动它来杀死任何试图渗透或占领这栋建筑的敌方人员。为了避免发电量不高的电厂超载、或者不熟练的技术人员无法应对电网的复杂波动,一个发电厂只能始终为一栋建筑的放电装置提供电能、并且放电装置开启之后就不再关闭(当然这个放电装置只会对试图占领该建筑的敌方间谍或工程师生效、不会造成其他影响)。一旦基地由于某种原因停电,那么在停电期间放电装置同样是不会工作的。GLA发电厂自己是不能被安装放电装置的,否则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 GLA指挥官们据此发明了新战术,即命令手下士兵在驻守中立建筑时也为其安装上放电装置、并命令自己的发电厂给这些放电装置供电,任何胆敢冲击被这些放电装置保护的建筑的帝国武士或维和步兵都将会被电死。对GLA的敌人来说幸运的是,从外观上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出哪些建筑设置了放电装置的。 苏联发电厂技能: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 苏联反应炉拥有与其体积不相称的巨大发电量和令人称羡的低能耗,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外人看来神秘莫测的特斯拉磁能技术。不过,与被严格保密的磁暴武器技术相比、苏联反应炉的设计图并不是那么难以获取——尤其是在2047-2049年的内战中,关于磁能反应炉甚至是超级反应堆的技术与实物不可避免的被散布开来、有些甚至落入了西方国家的手中——那么为什么没有别的国家尝试建造这类发电厂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运用特斯拉磁能技术建造出来的发电厂(尤其是超级反应堆)不是非常稳定,在它被摧毁时往往会引起爆炸(爆炸威力视电厂规模而定)。除了因为物质条件匮乏而不得不为的新苏联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把如此危险的爆炸威胁设置为己方基地不可或缺的电力来源。 即便是苏军自己的指挥官和工程师也不是对基地内的这些“易爆品”完全放心的,所以他们要尽最大可能避免反应炉和超级反应堆被敌方摧毁、造成巨大的附带伤害。作为对策,鄂木斯克科学部改进了磁暴坦克上装备的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够发射短程高能磁暴射线以拦截爆炸物、降低爆炸带来的破坏。如果反应炉或超级反应堆升级了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那么敌人要想摧毁电厂就变得比较困难了。 尽管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不能降低电厂爆炸时造成的附带伤害,但它大大降低电厂被摧毁概率的效果仍然使反应炉和超级反应堆变得极其实用。为了避免敌人获取主动防御系统以建造他们的特斯拉电厂,鄂木斯克科学部要求军方对这一技术高度保密,必须在每个设置了主动防御系统的电厂派遣保卫人员以保证它不会被敌人缴获。这也就是说,前线指挥官给反应炉和超级反应堆升级特斯拉主动防御系统需要额外的花费。 盟军电厂技能:涡轮增压 如果单就电力技术这一点而言,盟军发电厂其实并不落后。然而,盟军基地内无处不在的高科技产品需要大量的电力,而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将这些昂贵的科技造物毁于一旦、盟军又不得不用许多小型电厂来代替大型发电站。这就造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境:如果一个盟军指挥官想要建立大量的防御设施来保卫自己的基地,他就需要为数众多的小型电厂来保证它们正常运转,而这些分散的小型电厂所占的空间又迫使他扩大自己的基地面积、反过来还加重了防御方面的压力…… 为了从这个困境之中解脱出来,盟军要求它的技术部门着手研究提高小型电厂工作效率的方案,而这一研究的成果据说同涡轮增压器有关。如果盟军指挥官愿意给他的某个电厂升级涡轮增压器,那么这个电厂就可以提供更多的电能。这就在不建造新的电厂、不扩大基地面积的前提下,解决了盟军基地用电的问题 不知为何,涡轮增压器的升级并没有成为盟军电厂的标配,升级它仍然需要盟军指挥官花费额外的金钱。公开的说法是这一升级会影响发电厂机械的寿命,因此必须额外派遣人员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同样也有阴谋论声称这是开发这一技术的公司试图垄断技术、牟取暴利,不过迄今为止尚无人指出究竟是哪个背景深厚的公司敢于实施这样的行为。 雇佣军发电厂技能:备用发电组 对于潜入敌方基地进行破坏这种行动,雇佣军至少与GLA一样熟练——如果不是更加熟练的话——因此他们很清楚电力系统被瘫痪将会造成多么大的恶果。与GLA“防患于未然”的积极风格相比,非常清楚战场上的混乱态势会给渗透行动带来多大便利的雇佣军更倾向于“有备无患”的选择。 所谓“有备无患”,就是雇佣军指挥官可以选择给自己的发电厂升级备用发电组,这一发电组与电厂本身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在基地电力系统被渗透时仍然可以工作(但如果恰好是升级了备用发电组的电厂被渗透,那这个电厂和它的备用发电组都会变得暂时无法工作)。当然,备用发电组的发电能力比较有限、只能提供相当于发电厂本体50%的电力,而且它只有在基地电力系统被渗透时才会发挥作用、平时不会提供额外电力。 如果备用发电组只有这点作用,那么额外花费一笔资金进行升级似乎就是得不偿失了。实际上,由于备用发电组平时与基地主要的电力供应系统相互独立,所以即便雇佣军发电厂本身被摧毁,备用发电组也不会受到影响、立刻可以转入正常供电,这给雇佣军基地的电力供应提供了一重额外的保险。 日韩发电厂技能:纳米护罩 纳米虫群屏障可能是帝国最具影响力的装备了,因为它帮助缺乏战略纵深的帝国摆脱了敌方超级武器的威胁。不过,纳米虫群屏障所消耗的海量能源决定了它不能在正面作战时尽情发挥、即便是最受信任的帝国指挥官也只能在作战时使用需要长期充能的“简版”纳米虫群屏障。 帝国军队并不打算安于这种令人沮丧的状态,继开发了海啸坦克装备的纳米偏导罩之后、一种新式纳米护盾被开发了出来:它耗费的能量小于最小型的纳米虫群屏障、仅需一座瞬息发电机就能支撑,且在不被攻击的前提下能始终存在;与此同时,它的防御力也强于纳米偏导罩,敌方火力在消耗完它的能量之前是无法伤害它保护的单位的。每座瞬息发电机都可以为任意一座帝国建筑(不包括防御建筑)施放纳米护盾,但只有唯一一次施放机会、并且为了避免护盾之间相互干扰也不能同时将多个护盾叠加到一座建筑上。在承受一定程度的攻击之后,纳米护盾会自动消散,而瞬息发电机也将重新提供正常水平的电力。 尽管仍然有许多“不知足”的指挥官对于需要电厂持续供电的纳米护盾不能保护自己脆弱的变形机甲部队而表示不满(毕竟帝国没有多少稀有金属资源,无法为载重量有限的变形机甲制造高防御力的轻型装甲)。但即便单凭能有效的保护基地安全这一点,也还是会有更多的指挥官选择升级自己的瞬息发电机、以换来一次施放纳米护盾的机会。 九月 21,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电厂是附加于主建筑地基下方的地热发电站,其升级对应主建筑的科技等级。中国大部分建筑都可以打包移动,移动后原地热发电站不动、而且会给予迁移来的其他建筑以相应科技等级。 ——也就是说,中国电厂的F技能就是升级科技 链接到点评
月见闪光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分享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11-16 10:50中国电厂是附加于主建筑地基下方的地热发电站,其升级对应主建筑的科技等级。中国大部分建筑都可以打包移动 ... 换挂件的意味吗?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作者 分享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 只看该作者 月见闪光 发表于 2016-11-16 12:32换挂件的意味吗? 的确如此,但意义不算很大,毕竟也就是兵营和重工能互换一下而已 链接到点评
月见闪光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分享 发布于十一月 16, 2016 · 只看该作者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6-11-16 14:09的确如此,但意义不算很大,毕竟也就是兵营和重工能互换一下而已 我感觉SC2里最奇怪的设定就是建筑能飞,挂件不能飞,明明挂件看起来小多了,而且怎么看也不觉得会有地下设施。实际里,换挂件的用意就是开局的时候节省时间,优化运营,到后期确实就几乎用不上了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