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厌恶的,不是圣母泛滥的同情心和不知何处安放的爱,而是他们难以与自己的愿望相匹配的能力。
没有人厌恶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可以,每个人都想“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如果可以的话。
客观世界、或者说虚构故事中的“客观世界”注定是符合某种规范的。此处不讨论爽文及其衍生物,不过在那种作品里一般也没有圣母让观众批判。
因此,选择是在所难免的,牺牲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清楚地知道以上事实,想要保全两方,却因为能力不够而一无所全,甚至是被表面的、短暂的、虚浮的现象冲昏了头脑,舍大保小,那就注定会为人所唾弃——由于观众总是与主角/描写较多的人物共情,后者常常比前者更招人厌弃。
在《侏罗纪世界2》的结尾,克里斯·帕拉特——可能大家对星爵这个名字更为熟悉——不忍心看到恐龙被毒气杀死,打开闸门,将数以万计的恐龙,其中不乏凶猛的肉食性恐龙放归城市郊外。虽然这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根本不用带着大脑入场,但是我还是必须承认这一段结尾狠狠地恶心了我一下。仅仅视眼前的利益为利益,仅仅视眼前的生命为生命。圣母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用他人的正当利益乃至这世上一切可以被他抛弃的美好来挽救、来弥补近在咫尺(此处主意指抽象距离)的痛苦和损失。
没有人会对苦行僧抱有恶意,你能自由支配的就是你所拥有的,也仅是你所拥有的。
引一句很多人可能都听过的话,「我特别厌恶那些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大度的人,你离他远点儿。这种人,雷劈到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