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介绍就不做了,《虫师》本身在各大平台就享有很高的评价,看番多的人多少都对这部作品有所耳闻,所以在这里主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日本审美底色上的一些看法
19世纪对中国的论断似乎现在还适用于日本,日本完整且连续地继承了传统儒家社会的礼仪规范,登峰造极,甚至到现在还保留着敬语系统。这样的社会必然压制人向外扩张激情的一方面,从而转向内省,产生了所谓物哀的美学。相对地,欧美,尤其是美国那种喜欢超级英雄上天入地则代表着向外扩张和征服的另一个极端。
无以言表,只能用两首歌表达自己对两种审美的刻板印象:
https://music.163.com/song?id=508917186&userid=308536032( 北美蛮子处不得,艺术这块还得看欧洲)
https://music.163.com/song?id=4966653&userid=308536032
过分的社会规范占据了人的几乎全部生命,以至于世界在人眼中几乎是完全人工的,虚假的秩序遮蔽了真实的自然。作为对这样秩序的反叛,人们在想象中构建起了一个原初无垢的”自然“形象,美少女也是这种形象的化身,像晓美焰这样具备勇敢品质的更为人所推崇。但如果要上升到严肃的美学高度,宫崎骏的作品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宫崎骏热衷于用小孩子这样完全脱离各种世俗欲望的个体表征那种完全不受社会暴力沾染的自在形象,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血腥的冲突,痛苦的离散,几乎找不到一点残酷色彩,纯真的愿望总能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再也不对动漫中那些斗争,理想的要素感兴趣的原因,跟现实的残酷比起来,动漫中的沮丧显得矫情,不值一提。人们更愿意看看日常百合,或是宫崎骏的天真烂漫来抚慰一下内心,短暂地麻痹自己,但再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真实的,而永远在搁置在彼岸,当意识到这样的不可能时发出物哀之情。
*《虫师》的无人境界
日本传统美学眼中的自然本质上是一种刻意的人工,用各种意象为自然打上了过多的标记,而《虫师》的基调却是平静寂寥的,即便是对于各种悲剧也不会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叙事上也尽量回避对于悲剧本身的刻画,几乎看不到人物剧烈的情绪波动。没有过多反转或者复杂的背景架构,基本上一上来就交代了大致发展,然后等着银古出面解决问题。整个剧情都在为人为因素做减法,甚至连银古本人也不能说是绝对的主角,在续章中有一集仅仅作为投宿的过客,有不到五分钟(没记错的话)的出场时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虫和自然运行着的法则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银古只是一个碰巧投宿下的虫师。
不知道洛夫克拉夫特会怎么看待这部作品,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很契合他“宇宙主义”的遐想。
* 自然的理性与公正
对人和客体世界关系的探讨是任何作品都逃脱不了的主题,即便“自然”如科幻小说也是如此。《虫师》的世界放到其他作品中去可能是相当恐怖的,到处充斥着未知,不可控的疾病与灾祸,怪异的现象,人会因为莫名的原因而消失(有许多这种剧情)。银古的师傅为救银古被常暗吞噬,人们无从得知她的遭遇,甚至对她的记忆也会一并消失,而银古也为此失去了一只眼睛。这种古怪和反常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在古代人们通过各种迷信和巫术,不可言的泛灵崇拜来消解对未知的恐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联合工业革命使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从而把这种恐惧从人们心里抹除了,人们习惯于接受科学所解释的那个稳固的自然。而《虫师》则将自然的不稳固,将未知和危险带了回来,这是对现代由技术进步催生出的人们对征服一切未知力量自信的挑战。我在这里并不想说诸如敬畏自然一类的话,这种观点本身不过是另一种迷信,只是把恐惧的对象从自然变成了技术。《虫师》即否认了那种空洞的迷信,也取消了人们对自己全能性的幻想,仅仅是把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有限性这一问题重新提了出来。《虫师》所表现的理性不是关乎暴力与征服,而是审查,所以几乎不能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多少人激情和能动的一方面,因为它总是过问选择的意义,把人为制造的价值标准放到自然的序列里衡量。就像银古从不强迫人做出选择,而只是建议,把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留给他自己,让人们为自己立法。虫代表的自然的冷酷和无序和人类的规范与有序被毫不偏颇地被整合到了一起,相信能够投入欣赏《虫师》的人多少都对其中透露出的那种自然与人类不可撼动不可收编的尊严,二者静态的统一所折服。
两首虫师的OST:
https://music.163.com/song?id=30431599&userid=308536032
https://music.163.com/song?id=469883&userid=30853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