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刺 发表的所有内容
-
〈你是我最后的停止〉 明信片迟迟寄不出去。 从认识你的那一天 这世上的时钟都失去了意义 手腕的表痕悄悄变淡 开始学会放慢脚步 与你并肩走了一小时 时针仿佛走了一大格 广场满满的人群 喷水池旁啄食夕粒的鸽子 飞向你挥手的云端 你在绽开铃兰的明信片里 独自为我的掌心下雪 这世界的一切都只为了你停止 笔尖写下的许多话寄不出去 有的在伸出却收回的手 有的随著风筝尾巴远行 从认识你的那一秒起 我开始在心底写一封长信 假设与你并肩走一辈子 床边的闹钟逐渐透明 听不见任何钟声 当每一个熟悉的邮筒睁开眼睛 离开广场也离开人群拼凑的夕阳 学会转头更学会如何牵起一个人 手腕多了新的表痕 提起装满书本和零食的袋子 右手拉著我让渡的时间 与你并肩走到来生 我们是彼此最后的停止 2024/3/25
-
〈天涯〉 每过一条渠道,他就失去一个步伐 不会再有新的天空 不会再有新的海洋与人群 每过一座城市,失去一个他梳洗的 熟悉各种流动的听众 渠道里的青蛙是白色的。 那种白是透彻的白,不太像燃烧后的灰 长舌上沾的蚊子寥寥数只 仿佛昨夜脖子没洗净的碎沙 不及过滤,成为车辆奔驰而去的边缘 白色的仍有推门后默默盯著你手心的空瓶 空瓶内插著永生花,永生花在你双眸 以不朽的花香挖了两条沟渠 一条流经旧的天空 多彩的人海霸据了另一条 最后我在散步中找到了你的脚印 不疾不徐的节奏中,像一根针穿透 并拔起柔软的道路──通往一处僻野 那儿拥有简单的歇息,与埋有果实的洞 一个人在崖边向下俯瞰 他静静像你我一般用眼神坠落雪白 2024/3/22
-
〈渡〉
如果世上剩下一叶小舟
我将化为船桨
扬开迷雾
将你送往清晰的彼处
靠岸时遍地薰香
纵使一路颠簸摇荡
你回头凝望小船,放下身边
唯一一把伞,蹲坐草堆
等一场干净的雨飘坠
落在船桨上仿佛流萤轻吮
伞骨挺拔,撑展我当年的承诺
接起一滴滴希声的岁月
这样静谧也罢。暂离湖央的涟漪
抹上你的瞳孔,我沉浮于仰躺的蓝天
将小船轻轻推开,船底摊开的秘密
流向远方
远方有一片双面透明的镜子
许多旅行在那交换互视的故事
2024/3/19 -
一元复始新春到, 爆竹声中旧岁除, 天寒莫忘加飧饭, 但愿年年皆有馀。 SSTM的坛友新年好,在新的一年,文学区祝福大家龙年吉祥,事业有成 让我们来看看2023年文学区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作品吧 优秀散文推荐: 《雨,猫,人生》 一场雨,一只猫,你遇见了我,我抱了你,相伴度过的是你的一生,也是我的人生。 普通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呢,只要有个陪伴在身边就已经足够满足了。 《行走湖畔》 总有那么些人,相遇又分开,分开后又想念,再见时却相顾无言。 可错过从来都不是错,只是过了而已。 优秀短篇推荐: 《祖灵颂歌》 铃Beru: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下了太多定义,夫妇,亲友,同伴...... 但归根结底,只要是行于同一条路即可,太多的修饰大可不必。 ruanzhuin:如果没有至亲之人陪伴在身边,就算一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描写主角两人的情感外,故事中的宗教和世界观也是一大亮点。 《长旅》 铃Beru:在这无比漫长的旅途之中,“正义”与“义举”从未曾褪色。 但执义者难道从未有过哪怕一丝的动摇? ruanzhuin:整个故事的世界观,人物和战斗的描写都写的十分细节,是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地方。 而这场正义之旅,仍然会继续下去。 优秀长篇推荐: 《夜梦恋》 精彩节录: “ 幽暗中,她与唯一的亲人相依相偎,谨慎的迈着步伐,想要离开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她们手无寸铁,柔弱不堪,在永远看不见希望的黑暗中,除了相亲相爱的姐妹,没有其他依靠。她累了,瘦骨如柴,几乎贴胸贴后背的身体,再也压榨不出力量来踏出脚步,就连牵着姐妹的手,都快要松开。虚弱的女人为了重新振作,想要看看姐妹的脸庞,尽力的转过脸去,睁大双眼见到的,却是一张被红雾包围着的扭曲脸庞!那张惊悚的脸张着血盆大口,在她耳边发出了刺耳的尖叫,女人受到惊吓后立刻松开了她原本不肯放开的手,甚至用不知从哪来的力气,猛地把恐惧的对象推开。红雾缠身的怪物,在坠落于无尽深渊之时,留下了眼泪,她最后的话语,蕴藏在那晶莹剔透的露珠中,洒落在女人的脸上。 “不要!” 她因后悔伸出的手,在虚空中抓了个空。可怜的女人,连她最后的依靠,也失去了。她想要哭泣,遗忘则夺走其眼泪;她想要嘶吼,绝望则扼住其喉咙;她想要捶打,饥饿则束缚其肢体。在什么都做不到的情况下,女人只得五体投地,眼睁睁的看着红雾缠身的姐妹,在痛苦的挣扎和叫喊中,逐渐的下坠、下沉,直至身影消失,声音消失。她的周围,再度寂静如初,什么都没有。 黑暗不仅覆盖了周围的景象,还慢慢的吞噬了她。她发现自己的双腿正消失在黑暗里,她就像从来就没有腿一样,不仅动不了,还将拥有双腿的感受遗忘。女人很害怕,害怕像她的姐妹一样在苦痛中消散。于是,骨瘦如柴的手,又一次为了生存的欲望,在什么都没有的虚空中探求。这一次,她抓到了什么,温暖,柔软,实在,一道光,在她面前,破开了黑暗,照亮了整个世界。女人抓到了一个少年的手,一个,改变了她命运的少年。 ” 《【绝命的闪刀姬】》 精彩节录: “ 突突突—— 橘红色的火舌下,密集的子弹泼水似得朝着零依瞄准的,距离自己最近的那个敌人射击,让对方不得不转移位置,而身上的迷彩也因为被子弹擦到而产生了局部故障,让一部分形体暴露了出来。 零依趁着这一空挡飞快扫视了四周,才发现实际上拥有光学迷彩的只有一个敌人,其余人恐怕是使用了某种干扰设备。 轰隆! 剧烈的爆炸声随着地雷的撞击而迸发,零依视网膜上的HUD中,雷达地图上的红点随着这一声爆炸而减少了一个。 敌人还击的子弹很快就扑向了零依的身影,后者丢掉几乎打光子弹的MP9,闪身躲到一根立柱后又重新取出新的MP9和爆炸物。 这一次,零依取出的是两个台球大小的金属物体,她没有丢出去而是张开手指任凭这些圆球自行移动。 这种抄袭全境封锁里特工的武器,其性能还远远不能与原版相比,但即便是拼凑出来的可功能依旧齐全,在激烈的交火中这两个圆球悄无声息的滚动着,贴近了另一个随机选定的目标。 滴滴滴! 急促的警报声在零依耳畔猝不及防的响起,她立马反应过来身体往一侧一歪,视线看向左侧一处堆满了杂物的空间,在那里一名敌人的轮廓被红线高亮标注,而对方此刻早就完成了射击动作。 一次短促的三连射让三发7.62mm钢芯弹,呈品字形射向了零依的脖颈,虽然零依已经是第一时间闪躲了,但还是有两枚子弹打中了她的脖子,虽说都没有击穿她身上的战衣,但子弹的冲击力,还是击碎了零依脖颈上的软骨,进而让气管变型阻塞了她的呼吸。 但同样的,零依也在中弹前用手中的MP9朝着对方射出了一梭子子弹,仓促之下那仅仅一发命中的子弹正巧贯穿了对方的眉心,然后翻滚着在后脑勺的位置开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坑洞。 肾上腺在这一刻充满了零依的全身,她的下意识比她自己更快的行动起来,唤出交闪空间内的治疗针,猛地一针扎在脖子上,让里面的纳米机器注入进去,加上战服自身的纳米机器,以极快的速度让伤势得到控制。 ” 以上,便是2023年优秀文章推荐,希望新的一年里,文学领地能够收到更多优秀的文章!
-
我觉得挺好的,两者之间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寄托。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得出来莫雨笙确实很宠溺后辈,这也是后辈对莫雨笙依恋的原因。但是在描写上,太侧重描写莫雨笙,而关于后辈的描写又太少,这方面有一点可惜。 另外在主题方面,巧克力勉强算点上主题(我觉得算是点缀为主),月亮与旅行则都能紧扣本次的主题。 以本篇主题排行来说,1.月亮,2.旅行,3.巧克力。 最后不得不提,在宗教的大背景上,静岳描写的很成熟,很有趣,看完下面的设定后,瞬间觉得整篇文章的格局都高起来了,而且甚至能继续写成长篇。 以上,感谢静岳愿意参加这次的活动。
-
还记得大学时候有位教授在课堂上这么和我们说: 「你们现在的学生啊,很幸福,却也很可怜。因为你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新奇的东西可以玩,然而你们能玩的时间却比以前的学生更少。」 当年在课堂上,我还不是很理解这句话所代表的涵义。 然而在快要将近十年之后,这句话却始终没有从我的记忆里消失,始终沉澱在我的脑海里,而且随著自己离开学校生活,体会到世界朝著另一个世代转变之后,这句话却反而鲜明得勾起了许多的思绪。 有时候,只有经历过某个时期再转头去回顾某些过往,才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另一种观点。 而且当自己明确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转变时,那样的感触才更加明显。 那就是被这个时代过于快速的时间所影响的,并不是只有学生,而是受到整个世界席卷而来的浪潮。 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这个世界的技术开始进入了如同暴走般的加速模式,每天都有多到爆炸的资讯透过越来越方便的网路、社群平台,还有影片流入自己的世界,我们每天也不断习惯于那些更新、更好、更进步的事物。 然而,那些事物的数量实在太多,多到我们并没有那个时间去一一筛选细细品味形成记忆,就得囫囵接收下一个摆在眼前的新事物。 如果不是特别有意思的影片,会动手拖曳影片的进度条;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致的剧情和过场动画,也会兴起想要跳过快转的想法;小说故事什么的更是重灾区,连几十分钟都没有耐性看完的话,又怎么能寄望看完整本的故事到底需要多少的时间? 那些东西都很好,随著时代的演进,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华丽、也越来越精美,然而大多数的人们,却早已渐渐失去了一种闲心。开始在这个仓促的时代里迷失,渐渐失去了刻画回忆痕迹的情绪。 现在的游戏,比以前的要好玩得多。 可是现在的人却也觉得,游戏开始越来越不好玩了。 并不只是游戏而已,有时候我总会想著,会不会人们总有一天总会迷航在越来越进步,却也越来越茫然的心里。明明眼前的事物都更有趣,也比过去都要更加美好,但是永远都在追逐著的他们却早已失去了认知情绪的能力,直到回忆总有一天变得冰冷,而感受不到任何温度。 明明以前吃到好吃的食物会回味无穷;好不容易买到的游戏会满心期待的游玩,买一本小说或是漫画可以看个几天,甚至反覆重看个好几回;在线上与新伙伴认识时那种不安又兴奋感。 那样的心情,已不复以往。 而现在只想著,如果不适合就换一个,永远都只是在寻找那一个「下次」,结果就连原本握在手中的事物,都就这样放任流逝。 或许人就是这样,拥有的越多,就越是感到不满足。 扪心自问,现在的我们真的有好好去体会过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物吗? 或是说,这个世界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过于习惯去追求那些稍纵即逝的冲动和快感,用那些一次比一次更为刺激的事物麻痹自己的感官。 时代的流变,并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 但有的时候,身处这个时代的自己,也会感到迷惘。 也许我们是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里。 然而忘记那件事情的,也同样是我们自己。
-
如果你过得很好 我曾向认识的朋友那么讲过: 「如果你过得很好,很可能你不会看到我。」 我觉得当时朋友的脸上应该充满了各种疑惑,心想著:这个傢伙到底胡说些什么奇怪的话? 而我自己也承认,这话本身并没有那么好理解。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并没有那么喜欢和团体簇拥,当一群人都向著同个地方前进的时候,我的视线总会往其他的地方飘去;当所有人在运动会上喧腾鼓舞加油的时候,我只是默默看著场上的比赛;当所有人为了某个精彩的表演欢呼喝采的时候,我只会一人轻轻地鼓掌;团体出游的时候,安静的角落是待起来最习惯的地方。 以前的长辈会说:这孩子就是害羞、就是腼腆、就是不好意思。 反倒是我这当事人感到迷惑,自己真的如他们所说的,是那样子的人吗? 说不定我只是单纯觉得那些事情太过刻意和嘈杂,所以没有特别想要参与其中的意思。 当一个人已经拥有了过多的祝福和掌声的时候,通常我就明白,我并不会参与其中。或许我会默默看著,我仍然会保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自己只会就这么关注著,却不会有更多的表示。 没办法为成功者献上掌声,因为在我眼中,他们已经拥有得够多。 这大概就是我最不受人所喜的地方。 越是被人吹捧、越有名的事物,我就越是提不起兴致去跟风。我对于那些事物的观点也就越是严谨,越不敢妄下评断。 我能够理解,当一件事能够被人推崇,一个人能够受欢迎,肯定也会有相应的「过人之处」。 但是对于那样的对象,自己就不会特别想著参与其中,或许是一种天生的反骨心态吧。比起那些已经成为众人所注目的焦点,自己反而更喜欢那些同样努力,却相对来说没有受到重视的对象。 这是一个相对现实的社会,受到关注的、有所名气的人,他们自然能够逐步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支持者。而在我的眼中,真正需要鼓励,需要有人加油的,却是还没有踏出脚步的人。 而我反而更愿意和那些人交流、给予鼓掌,让他们加油。 其实我的心中可能存在某种想法,比起那些众人共有的喜悦,自己可能更适合成为一个人在挫败时,真正感到迷茫、真正想说出心里话,陷入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时的交流对象。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当下,他们才更需要这些。 就算总有一天,当那些人重新走入人群,他们总有一天会因为过于忙碌,受到许多人的关心、有更好的倾诉对象而忘记自己,自己似乎也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心情上的起伏。 多半是已经习惯了吧,即使知道不算是什么好习惯,但自己也渐渐体会到始终在这种情绪上执著并没有什么意义。 对我来说,人际其实已经不再有什么绝对的聚散离分。 可能偶然某天,自己还会出现在他们一闪而过的印象中,而对他们来说,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一个人烦恼,有著自己的交际圈,有更多能够倾诉和理解自己的对象。 ──如果你过得很好,很可能你不会看到我。 我将隐没人群中,平静的看著你渐行渐远。 或许你会想起我,或许也不会。 而我可能依旧平静坐在角落的位置,默默看著,和从前一样。
-
我可以放下,但别让我原谅 或许可以说是人本身的际遇并不相同,又可以说是我这个脾气修养不足的人实在开不了几个玩笑。在我的记忆中,其实并不乏几个因为不尊重自己而列入拒绝往来户的对象。 可能这就是身为一个记性稍好的人的烦恼也说不定。 就算对方可能在事发后过几天就忘记了那些事情,那些让自己难堪或是气恼的事情,却还会在自己的脑中留存很久很久的时间。 而最后,这会产生两种分歧,一种是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情,也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的人,很乾脆的被列入老死不相往来的名单。那倒是还更乾脆,有时候我更烦恼的,反而是那些在未来某一天为了那些往事而向我道歉的人。 那种人,视情况我能够和他们正常的谈话,正常的应对。很可能当他们想起那些事情的时候,通常早就已经时过境迁,自己早就没有什么想法,也不再有什么情绪,那已然成为了一种放下的过去,然而那些人的话语,却又不得不逼迫自己去把那些很久以前的结痂的疮疤重新掀开。 我很少去真心去憎恶一个人,因为我觉得要真心去憎恶一个人,对自己来说反而是件累人的事情。或许就只有自己记住了那些,结果对方全然并不在意。只有自己活在那样的情绪里,那搞得好像反而是在惩罚自己似的。 我其实也就这么认了。 任凭他们将我看作是一个无趣的、歇斯底里的、难相处的人。 在他们的眼中,他们认为有意思的、有趣的,不过是玩笑话的内容,有时候对自己往往是不尊重的态度和举止。 有时候,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恶心的。 旁人会说,唉呀人家跟你开开玩笑,别那么没度量。 我其实都想问,凭什么?凭什么让我对他们一句不经大脑思考,只为了自己乐趣而说,丝毫没有考虑过我感受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表现度量? 我始终觉得,尊重是一种互相的行为,既然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来说是不舒服的,那么自己当然也没有必要去给予宽容。 以前的自己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对方用那种无礼的态度和自己相处的时候,有时也会经不住心里的怒气向对方发起脾气。 随著心态的转变,自己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在乎别人的想法,所谓的口舌之争,到头来其实也只会变成是一种无意义的烦恼。何况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会感到烦恼的通常也只有自己一人。 多半都是能放下的,某些心绪积在心中从不是什么健康的事情,随著时间过去,那些原本的冲动也会渐渐消散。 但那并不代表我会遗忘。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我可以选择不去在意,不为那些过去的事物耿耿于怀;但我也同样没有办法为过去的自己原谅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曾经那个觉得愤怒,感到难过的自己,不可能因此而得到释怀。 产生过的裂痕,就算再怎么修补,也不可能回到完好如初的模样。 既然如此,为何不从最初时就多想一分钟,那些伤人的话语和行为究竟会带给别人怎样的心情? 我能够在遥远未来的某天装作没事,一如初次见面时的平静,可以聊聊近况,可以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写得怎么样,最近玩些什么游戏。 只要他们乐意,我当然都可以放下。 然而,那也仅只是放下。 那些曾发生过的事,他们永远在那。
-
随便 我听过不只一次,当别人询问自己的意见时,回答随便是一种非常没有礼貌,也缺乏没有主见的行为。而且当别人越是认真的想要从自己的回答中试图得到回覆,自己越是不在意的态度也越会招人反感。 其实很久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自己也同样对那些开口闭口都是随便的人感到厌烦,觉得从他们口中想要得到准确的答案是一件极其浪费时间的事情。不过随著时间经过,自己却也逐渐开始理解到某种情绪,在自己的答案里也开始出现了「随便」这样的答案。 应该说人的心情本来就是一种会变化的事物吗? 还说因为看的角度不同了,所以人的想法也开始产生了偏离呢? 自己过去其实更乐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更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从某个时间段开始,那样的心情也变得不复以往。当接触的人情世故越多,那些结果的决定权就越来越不是操之在自己身上。 有时候,那种事物著实会把自己搞得格外烦躁。 其实我始终不能理解,既然心中已经有既定的答案,那为什么还要再浪费时间去询问那些自己根本没有打算列入考量的回答和建议? 当意识到个人意见并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我就开始很少表达关于自己的想法。如果打从开始自己的想法就不被尊重,那么自己也不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应对问题,最后得到的,也就是「随便」这样的回答。 与其说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冷漠,不如说开始更重视人与人的相处上的互相尊重。如果说从前对人的态度还多有礼让和为人著想的那一面,现在的自己兴许是逐渐忠于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当然,这么做也理所当然的收穫了许多不尽人情和难相处的标签。 ……欸不是,既然从头到尾都没有尊重我的意思,为什么还期望我会笑容可掬地去应和你的态度? 自己更偏向从事物的源头去思考问题,如果对一个人表现出明确的嫌恶,通常那都不是毫无缘由的。虽然我的家人总说我脾气不好,这点我也不会特别否认,因为我对于自己厌恶的点往往不讲情面,若有人执意去踩我的地雷,很抱歉就是直接爆炸。 如果之后有机会我应该会再写一篇关于「不要轻易试探别人」之类的想法,如果把自己撇开在情境之外,其实很多事情从旁观者角度都是很有趣的。 明明可以选择相安无事的结果,却这个世界却总有人喜欢在各种层面挑战你的上限在什么地方。 促使一个人改变的原因有很多,而成长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 有时候我觉得,当自己选择了「随便」这样的回答的时候,反而是一种退让,那并不是因为自己心中真的觉得无论怎样都好,而是在选择之前就已经认知到了自己的想法并不会被重视,为了让自己的情绪不会真的受到后续接踵的结果所影响,所以才做出的冷漠回答。 比起结果是否有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那些以不同选项表现出豁达开明,实际却根本没有想要听取他人想法的虚情假意反而更让人觉得寒心。 明明并不想总是随便了事,却又不得不用随便这样的回答掩饰自己的思绪。 有的时候我确实很迷惘,这个世界往往将事情从简单的一面变得太过复杂,让人不得不去掩盖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去把一些事物的焦点轻描淡写带过。 或许,自己本质上并不是一个随便的人。 但是这个世界,有时却又让人不得不无奈的放弃某些执意和念想。
-
你不知道你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或许是因为手艺不好的缘故。依照惯例,今天轮到你下厨,你一脸倦怠,压根儿提不起劲:在你眼中,红萝蔔和高丽菜只存在著形状与色泽的差异,直到他示范了各种作法,萝卜可用刨刀削去粗糙的外皮,令那薄薄的表层落进流理台,顺著水声被滤网搂住;又可切成块状,与闪烁的玉米及静默的青豆共舞,俨然成为小学生即将的梦魇;再者则为撩人的流苏,像刚划过夕阳的情侣,女方甩动了秀发,婉拒了倾身向前的索吻。但高丽菜的烹调一直是个谜团,你始终无法理解,将原本饱满圆润的型态,经由有意识的剥除,慢慢由大变小,慢慢从一变多,最后不是堕入滚水就是一片片散入炒锅,锅底骤伙开始怒鸣,锅中的热油喧嚣如闹街小贩,朝你满是坑疤的肌肤投来同情却又不免带著些许兜售的炎炎夏意。 你睁开双眼,发觉这个世界的沟通离不开调味与刀工,关系建立在多了几大匙糖、少了几小匙味素或盐,但没有一样东西能够下嚥。这是一个只取悦视觉和厨艺的世界,所有料理完成之后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天空永远是暗褐色的,而放眼望去的城市或住宅,每一件都色彩缤纷。马路是用烧饼铺的,偶有的突起那是多放的芝麻粒,虽不像石头那样硬,却还不至于将人绊倒;交通号志的每个颜色都填塞著不同类型的甜点,红灯是选用上等红豆的大福,黄灯是爽口的芒果薄饼,而停留时间最长的绿灯,是会随著路人注目而融化的抹茶冰淇淋。 你怀疑交通事故是否不存在时,你发觉除了你以外的任何人,身上都不是完整的:不是纵切,就是横切;不是斜切,就是乱剁。但切面却没有丝毫伤口,你可以透过切面,窥看一个人的本质:有的人的肺脏像一对热情的飞鸟,永远高唱著爱与坚贞;有的人大脑如一团找不到线头的毛线,用力一扯居然就是个迷宫。你在此像是个异类,身上既没有切面,也没有傲人的厨艺,更不懂用视觉去判断料理的美好。 你走过义大利面缠卷的螺旋梯,身上沾染了几滴青酱;途经年轮蛋糕抱拥的圆环,那高耸的城门彷彿水蒸蛋糕,华而不实,好似随时会崩塌;最后你回到山东大饼堆砌的图书馆,翻开你最爱的书,才发现每一本都是高丽菜叶,密密麻麻的眉批都是红萝卜丝。 你口袋中只有一颗金黄色奇异果。想起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在圆周上起点和终点是同一个点。」但不管你怎么摸,你只摸到刺痛和尽头。此时有人递给你一把水果刀,他被纵切过五官还算端正,你接过刀子点头示谢,毫不犹豫切下。脑中浮现的,是父亲横切奇异果,一脸呆滞收看运动直播,偶尔回头递给你其中一半的模样。 你终于知道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
不如好好吵一架 游戏,尤其是由各种不同人们所组成网路游戏,是对我成长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要素。 而游戏世界里,人与人的关连与其说虚幻不实,不如说它变化的速度实在太过迅速。快得让人无所适从。由于游戏的特性,不管是相遇还是别离,都彷彿不小心按下了32倍的快转按钮。 或许当手机游戏逐渐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大宗之后,原本就已经越来越快的节奏又无情地推进到了64倍。现代人不得不去习惯,不得不去适应那些太过快速的心情起伏。或许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感觉到人们失去了一种缓慢看著事物缓慢累积,加深加厚的情感。 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变成为了一种速食的薄弱联系。 当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时候,人就不会察觉到问题到底在何处。当察觉不到那样的改变时,许多事情就会演变为一种理所当然。 我这个人其实并不怎么擅长与人的交际,不是那种处事圆滑的人,所以看待与人的关系,对于情感的事物总是没有办法那么轻易释然。也因为如此,偶尔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对于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有些过重,反而很难和人正常交流,总是没办法放得开。 能够谈得来的对象还是有的,因为游戏等各种不同关系结识的社团、公会、群组也同样有,但是每次看著那些人,自己的心里却总和他们隔著一道无形的墙,只愿意和他们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距离。 其实我并不排斥快乐相处,和乐融融的景象。 但是或许是经历得也有点多了,所以那些欢乐的画面,看在我眼里看来,却像是多了一层浅薄的表象。那些快乐的事物或许确实也是真的,但也都仅止于表层的关系。 我喜欢这么说: 「如果想和某人保持长久的关系,那就不能只看到快乐的一面。」 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和谁都能要好,所以想要与某人深交的时候,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到底有快乐,而是那些面临压力考验时,会用什么态度面对彼此。 极端点的说法,如果从未和一个人认真的吵过一场,你又怎么知道对方内心真正的想法,知道彼此真正的底线到底在什么地方? 虽然听起来彷彿在怂恿人去不断试探别人底线,但实际上并不是。我认为就算两人有著相似的个性或想法,抱持著相同的理念,但是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际遇下,肯定还是会遇到想法相互牴触的情况发生,当和一个人越是长长久的相处,也就势必经历越多的磨合。 对于那些点头之交,在心中并没有把对方看作是会实际走入我们生命中的人们,我们若不是表现出能符合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约束礼节,就是毫不在意对方想法和情绪的冷漠。 只谈论开心的事物、只表现出正面的情绪,只是一昧的退让,那种人际的关系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融洽,却始终不可能真正走入一个人的内心。 人会习惯性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 人也会习惯性的让自己逃避那些不想经历的事物。 但也因为这样,人们常常会因为被那些主观的情绪所困,没办法接受那些过于现实的事物。 与其勉强维持关系的言不由衷,不如敞开心房明白的吵上一架。 对我来说,能够真正长久保持关系的,并不是那些因为共同分享快乐而围绕在身边的群众;而是那个即使在理念不合地大吵一架后,仍然能够言归于好,直面彼此的人们。当然,如果就在思想互相摩擦后就此分道扬镳,那也只是说明了,或许打从最开始,两人的关系就始终维持在最浅薄的表层关系。 一份关系越想长久,也就越该有属于那份时间的重量和觉悟。只有在那些并不快乐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谁始终在自己身边,才会知道到底什么人才会真诚的对待自己。 当因为那些冲突而互相伤害在心里留下痕迹,仍然能够接受彼此,言归于好,重新找回彼此之间的距离的,真正走入对方内心之后,那样的关系,才更能为长久,更加地弥足珍贵。
-
别总拿年龄说事: 大概是出社会之后吧,或者更早之前,自己就已经意识到了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能再和过去那样。 往日终究只是往日,从学园生活和寒暑假一起被从人生中彻底除名的那时开始,自己就已经和「年轻」这个词失去了最后的牵连。 其实对自己来说,年龄并没有带来多少意义,反而是给了自己更多限制和枷锁,更甚至是旁人挑事的理由。因为能够真正带给一个人成长的,是经验和思考,而并非徒长的年龄。 「唉,你成年了,就该OOO,不要还跟以前那样XXX」 像这样的句型,大概一年里总会听到个那么几次。 我想在那些比较老一辈还抱有传统思想的人眼里,自己那些离经叛道的行径确实蛮让他们伤脑筋的。因为对我来说,成长本身提供的应该是一种选择的权利,而并非全然是一种履行义务的说词。 对于想做的事情,当然也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 希望满足购买的欲望,所以需要更努力的去储蓄和理财。 对于感情抱有憧憬,所以需要认真考虑婚姻生活、孩子的养育、以及经济消费之类的各种开销。 想要享受更好的生活,所以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金钱去改善自己的周遭环境、订立目标,然后朝目标去努力。 那些事物的需求和获得,其实都是一种因果的影响。 然而我觉得,那些因果的影响和我自身的年龄并没有绝对的关连。年龄唯一产生的影响,只是允许我去做那些事,而并非让我必须去做那些事物。 在我的概念里,并没有长大了就非得做某些事,或者长大后就不能够做某些事那么死板的概念。 很多时候,我觉得盲从别人的意识去比起什么都不做还要更糟糕。 没有对自己的认知,也不知道自己的期望,只是看著别人觉得应该那么做,自己就跟著去勉强、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去交出成果。 并非毫无选择,却只是为完成而去完成的人生,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至少自己是存疑的。 终究是自己的人生,也终究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必须背负的因果。 没有做到固然可惜,在自己的人生中少了某些机缘和尝试的机会,但那也不是该是被年龄强加限制的事物。人的境遇本不同,哪有什么一定得做,或者一定不能做的事? 只是选择什么和付出什么的差别罢了。
-
文字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 我们活在一个网路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们,巧妙利用了网路的隐蔽性藏匿起自己的真实身分。 但也因为如此,这个时代的人们,发言也时常变得肆无忌惮。彷彿隔著萤幕,把自己的身分隐藏起来,泯灭掉自己的良心以后,什么污言秽语都能够脱口而出。 一个人不够,还顺便煽动群众一齐口诛笔伐。 现代人有时还就这么信了,毕竟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他们未必会把时间放在思考与判断上。人们开始相信声音更大、人数更多的那边。想著既然大家都这么做了,那应该自己这么做也没错吧? 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有时人们会开始失去自己的主见,躲在所有人的背后。 一句话、一段文字,可以是一根针、一把利刃。 文字,是会伤人的。 不经思考的话语,也足以让人痛彻心扉。 我喜欢说:画面能带给人最快最直观的印象,而文字带给人的,则是最深刻且最长久的感受。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来文章,对某段文字有所感触。但只要进了心里,它便会嵌在心上,扯都扯不下来。 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那些冰冷的论调。 或许讲的人不自觉,对他们而言只是一时嘴痒,只是习惯了那种讥讽的文字,当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文字累积在当事人的心里,又缺乏排解释怀的方法,久了就会成为一种「毒」,而那样的毒化解不开,最后则很可能成为「憾」。 不会一次就发生,甚至找不出明显的痕迹。 随著时间累积,像是在内心系上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可憎的是,造成那些遗憾的却往往是那些无心的众人。明明是那些伤人的话语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但他们却几乎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他们依然会蛰伏在人群之中、躲在萤幕的后方、用著虚假的身分,讲著最不负责的冰冷言词。 文字,是可以杀人的。 ※ ※ ※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好的作者。 因为对我来说,我有绝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在重现我曾经历的人生片段,而并非天马行空的创作。所以我并不会刻意去精鍊自己的文字,让它变得特别专业,让剧情变得格外精彩。 因为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 写作的事情,肯定有人能写得比我更好,也肯定有更有趣、更吸引人的故事。 若有人觉得我写的好,那大抵不是在说技术面的事情,而是他们在我的故事里看到了某些相似的轮廓,或许他们心中有同样的共鸣,又或者那是他们心中所想却没有办法表达清楚的事物。 我是写不出什么大喜大悲的剧情的,因为那不符合我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但就是这样平淡的故事,也曾经让一位濒临崩溃的女孩潸然泪下,也曾经阻止过本要从手腕上划过的利刃。 她说不知为何而哭。 虽然当时自己心中多少有一些想法,但也认为并不需要去解释。 在那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能用文字去打动一个人的内心。 我认为,写故事的人多少也会瞭解一些心理。 当描写角色的心情,能够传神的叙述一个角色的神态变化,那真不是单凭想像信手捻来的东西。有本事写故事,就意味著对于周遭环境的气氛和景致,至少要能看得比别人多一些,想得比别人远一些。 其实能看透别人的心理是件细思恐极的事,尤其对于某些心思纤细得如同玻璃艺品般易碎的孩子,洞悉看穿他们的心理,就代表可以透过文字去操纵、去改变他们的想法。 这也就意味著,自己同样也能左右他们的内心。 而我始终觉得,熟悉文字、运用文字的人们,也同时需要自觉到文字本身所包含的份量,以及它可能会带给某人的影响。 摧毁那伤痕累累脆弱的内心并不需要多少功夫。 但或许在这样的一念之间,文字,同样能拉起原本误入歧路的心。 文字可以杀人,但同时,也可以救人。 ※ ※ ※ 我想对于我而言,喜欢写作,就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没有其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甚至想过就算没有人看也会写下去。 只要我能完成自己心中的故事,有读者被自己所触动,就已经是最大的快乐了。 人活一世,总想创造些什么,就算只是再小的事物,也是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去写作,就算只是再平凡,再小的一段文字,也能感动别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意义。 或许,你的文字哪一天也能够触动,温暖,拯救别人。
-
努力之前,先认识自己 有时候我会不禁产生一种想法。 现代的人们,实在有太多迷惘。 最常见的几种问题,不外乎薪资消费、感情生活一类的话题。出现频率之高,早已比网路所称的「网络常见问题」都还要更频繁,几乎是天天都可以看到有人为此烦恼,把那些问题交由别人给自己提供建议。 『我的薪水这样算高吗?』 『我要存多少钱才够?』 『我该和另一半继续这样下去吗?』 彷彿是在和自己的工作伙伴讨论共同努力的方案似的。 每次看到这种类型的提问,我自觉都会露出一种百无聊赖的表情,或者应该说是已经麻痹到一种程度了,以至于连情绪的起伏都提不起来。 先不论现在网路环境有时对某些特定提问的态度并不是那么友善,我认为普遍最大的迷思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弄懂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别人更不知道他们的期望到底在哪里。 越是主观的问题,就越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那并不像实验里的化学反应生成物那样,有个固定的公式解和化学结构。 因为所有人他具有的条件和环境全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从别人口中的得到的那些答案,最多也只能当作是一种「参考」。 再说,别人所认为适合的方式,也未必一定会适合自己。 有人一辈子兢兢业业拼搏,最后回过神来得到的却是茫然。 努力吗?努力。可是有得到想要的事物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 我并不会鼓励人躺平什么事都不干,哪怕现在的环境条件对于某些人而言确实是显而易见地不友好,我也同样不可能说出那种只要努力就什么事都能够达成那种不负责任的保证。 和那看来总是厌世至极的观点有点落差。 其实我很喜欢看一个人为自己喜爱的事物认真努力的模样。 哪怕他们的成败与自己无关,当看到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物努力而得到回报的模样,自己的内心也会觉得被鼓舞;而他们的努力被辜负,最终只能吞下那些无奈的时候,自己同样也会觉得不公。 但我从不会去干预一个人的选择,我也不觉得自己有权利去干预。 在某些人眼里看来,或许我就是个冷漠的傢伙。 可我也的确不想拿自己的想法,去对社会上的某些环境变化和他人自身的期望及价值观自讨没趣。 我认为一个人放弃也好,怀抱野心和理想也好,最重要的并不是努力,而是要先问过自己,你所期望的事物应该要付出多少努力? 有些人就是盲从,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 我绝非说努力不重要,是,努力很重要,尤其要达到的目标越高,背后所需要经历付出的努力就很可能越多。 但是在努力之前,得先认识自己,而不是没头没脑跟著别人的价值观。 你看到了别人的建议,但你又是否有认真的问过自己到底需不需要? 有些问题,本就不应该去问别人,从别人那边用片面的观点去影响你本该由自己去做出的抉择。 别人的价值观,那只属于别人。 而你的价值观,那也只属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