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推荐贴

        本来这篇早就着手写了,打算当作十月革 命九十九周年的献礼,奈何拖呀拖的,就拖到了今天……

要感谢贴吧的tebic1208同志提出写这个方面,并撰写了本篇的第一部分

       

       

        黎明之前——北美平叛记       

        (一)和平要来了么?       

        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漫长的世界战争的困扰和十一个月与新华约军队在本土两条战线上直接战斗的激烈消耗之后,2058年四月下旬,美利坚合众国正在面临着建二百八十二年以来前所未有的绝境:       

        在国际上,随着盟军阵营在三年前的九·一二起义和接踵而至的新华约秋季战略攻势后基本瓦解,美国的盟友仅剩下屈指可数的加拿大,墨西哥,拉美邦联,澳大利亚和“非洲自由国家联合体”(通常简称“非洲同盟”)几家,而且最糟的是这些仅存的伙伴不是与自己一同腹背受敌自顾不暇、就是相距遥远远水不解近渴,对于战略局势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经济方面,联邦政府的经济状况从大战爆发前就开始逐步恶化,战前国际贸易体系的停摆和崩溃加上新华约从2055年冬天随着“两洋消耗战”一同开始的对北美洲航运的封锁不仅创造了天文数字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阻断了所有不能在本土补充的稀有原料的进口,迫使不少军工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然后,在十一个月的本土交战之后,一大批工业基地,能源产地,经济中心和产粮区——包括全国最大最重要的东北城市带,大湖区东部的钢铁-军工工业基地,盛产煤炭的阿巴拉契亚山区,航运重镇和造船工业中心新奥尔良,国家级的粮食和石化工业基地得克萨斯,西海岸沿线的新兴工业地带以及几乎所有海岸线都被新华约军队所占领,结果,因为战局不利,前线消耗和原料短缺带来的连锁反应——包括物流卡顿,农业减产,工厂停工——从2057年初冬开始,美国就开始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因为严重短缺而不得不凭票供应,且供应量捉襟见肘,普通人配给的粮食仅够勉强果腹,冬季供暖聊胜于无,至于燃油配给为了满足战争需要而基本上不存在,只有公共交通系统才能获得勉强够用的燃油供应;在2057年的严冬之中,大湖区包括芝加哥,德卢斯和密尔沃基在内的多个城市的居民不得不靠焚烧家具和城市绿化取暖,起源于经济困难和物资短缺的地下黑市则“欣欣向荣”,给本来就一团乱麻的经济来了个火上浇油,混乱程度上了一个数量级;底特律的市民甚至在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和激进反对派的煽动下爆发了武装暴乱,一度占领全城,最后被国民警卫队的装甲机械化部队经过几天激战后平定,造成了一万余人死伤。       

        在军事方面,连续不断的战争——尤其是新华约的2055年秋季战略攻势,新奥尔良战役和灾难性的北纽约州冬季战役——使得曾经不可撼动的美国军队损失惨重,失去了几乎所有有足够经验的精锐部队,百分之四十五的指挥员(甚至包括原最高统帅罗德尼·盖茨五星上将)和百分之三十五的技术装备,可供机动的战略预备队寥寥无几,编制表上的很多新建部队纯粹是依靠紧急征召仓促训练的新兵和临时从仓库里拖出来的老旧装备武装起来的,战斗力薄弱得除了在后方维持治安外就只能在维持战线时依靠数量硬扛。       

        在政治方面,虽然战争的压力总算是缓解了之前臭名昭著的“否决政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一个多月前阿克曼总统在临时首都圣路易斯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骚乱而丧命,政治重新陷入了混乱之中:妥协派,“独 立派”和未来科技公司的代梨人天天吵得不可开交,连续几天开会都只能得出“延期再议”的结论;同时因为妥协派依靠原副总统杜根而占了上风导致内讧高涨,“**阴谋”丑闻不断。除此之外,在极端困难的外界环境的诱发下,各类战前就存在的社会问题快速激化——种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部分新建部队都发生了不同族裔人员的内讧),多个城市因财政困难导致公共服务停摆,社会秩序崩溃,进而犯罪率暴涨——最后一项还进一步加剧了机动部队捉襟见肘的问题。       

        于是,在2058年五月一日杜根总统代表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向新华约无条件投降时,虽然美国的广大基层群众出于爱国主义立场而集体对祖国的战败投降致以哀悼,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那种样子:美国人也是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已经被一场漫长而绝无希望获胜的战争变得心力交瘁,渴望和平,希望尽快结束令人痛苦的经济困难和战争状态。而向新华约投降虽然面子上有辱国格,但一方面事实证明新华约并不是被宣传了几十年的见人就杀奸淫掳掠的匪帮或蛮横的异国征服者,另一方面这也确实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快和唯一(对于某些问题而言,比如结束战争)的途径,很有可能还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民意基础上,新华约组织的全美人民代表大会(被参与者戏称为“新大陆会议”)于6月10日在东北部的独立战争时期的临时首都费城基本上顺利地召开了。与会代表除了各地按比例推选的人(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反体制分子,比如无政府主义者和激进左派人士)之外,还包括现任总统麦克·杜根,煽动底特律暴乱的激进反对派“人**线”领导人,在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仍然在坚持活动的共 产党的领导人,致力于种族平等的有色人种协进会的代表,立场转变到进步方向的军队人员代表,为原住民特别划拨的席位以及各地的地方分裂派。会议经过漫长的讨论,在同年九月最终达成了框架性的决议: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法院和各级代议机构及其军队将会被解散,然后重建一个“新美国”,新生的新美国不会直接被称为社会主义而将经历一段“新民主主义”过渡期以推行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过渡改革。新美国将会承认并继承原合众国二百八十二年的历史和原合众国的国父们的地位,但同时将通过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包括所谓“民主的独裁政体”——以解决“第一合众国”期间一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社会痼疾并复兴这个国家。这些决议看上去几近完美,无可挑剔,以至于一个兴奋的新华约方面的记者直接感叹道“新时代的黎明已经来临,曙光已经照亮了天际,无产阶级专政的阳光即将烧尽一切黑暗中的丑恶”。在当时的几乎所有人看来,一个“苏维埃美利坚”的出现不过是时间问题,那不仅会是北美大陆的红色黎明——还会是一个温和的,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新时代的黎明——也会是全人类的通向文明全新阶段的红色黎明。       

        不过,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由于客观因素的牵制和磕绊,这个前所未有的光辉未来并没有像广大人民群众先前预想的那么顺利地来临,虽然黎明前的黑暗注定不会长久。       

        (二)事情没那么简单       

        最早的不和谐音来自于美国军队:2058年五月一日杜根总统宣布投降的时候,就有许多军官拒绝向新华约的军队缴械、并率部退向后方。到五月六日,美军剩下的三个主要的野战兵团,也就是由温伦率领的中央集团军群(在田纳西州布防)、汤文斯(也译为托马斯)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位于科罗拉多、堪萨斯和俄克拉荷马三州交界地带)、希尔率领的西方集团军群(位于南达科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都宣布拒绝投降命令、将在“合法政府”(显然的,是指从圣路易斯逃出的未来科技公司派和本土强硬派政府成员)的领导下继续“为保卫自由而战”。虽然这三支部队中很快出现了大量的逃兵、并且士气低落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但毕竟还是建制完整的正规军,他们的行动鼓励了更多原本处于动摇之中的“观望派”投入抵抗之中、令局势处于更大的动荡之中。       

        尽管对强硬派抗拒无条件投降的反应有所预料,但是新华约还是没想到杜根对美国残余势力的控制力居然如此之弱、以至于几乎全部的野战军团都倒戈投向了坚持抵抗的官员和议员,受降活动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温伦、汤文斯和希尔的部队对杜根政府仍然控制的地区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而切断了大部分新华约部队同这些地区的陆上联系;欧列格率领的苏联陆军和弗拉基米尔大将的红海军陆战队刚刚歼灭美军匹兹堡集群、需要休整,并且还分别担负着接受加拿大军队投降与控制美国东海岸中部诸州的任务;安吉莉娅的雇佣军则分散在已占领地带、根本抽不出足够的兵力……       

        可是现在没有时间让新华约慢腾腾的休整或者调兵了,叛乱的美军正在抽调兵力对圣路易斯发动了一次规模不小的钳形攻势、意在争夺合法政府的名义并控制残余的物资。显然杜根总统掌握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抗这一轮进攻,新华约必须立即派兵进入受降区稳定形势。       

        五月十日,欧列格和弗拉基米尔大将的部队紧急结束了休整、派出一支特遣队前往圣路易斯,因为有传言声称叛军会集中残余的伞兵、向这个城市发动一次空降作战。与此同时,更多的苏军正在集结、准备不顾疲劳和物资短缺而前往杜根政府的控制区受降,胡霄汉麾下的中国装甲兵团则向当面缓步撤退的西方集团军群发起了追击、力求牵制住对手而使其无法东进。作为应急手段,美国西海岸的中国军队还集结了大量的运输机与“云顶天宫”浮空母舰,准备在苏军赶到杜根政府控制区后空投补给物资和增援部队、与欧列格一道稳定当地的形势。       

         就在苏军先头部队刚刚出发之际,一个坏消息传了过来:在数天的谈判之后,温伦·富勒完全控制了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的美军,这意味着温伦现在可以直接阻击欧列格派往圣路易斯的部队、并在俄亥俄河上自由活动。五月十一日,温伦占领了印第安纳州的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这是叛军从杜根政府手里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而且它与圣路易斯有铁路相通、只有不到400公里的距离。这很快在圣路易斯和芝加哥引起了巨大的恐慌,物价飞涨、市民纷纷出逃,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幸运的是,杜根虽然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抵抗温伦的军队,但是他对交通部门的掌控还是得力的。印第安纳州赶在叛军之前将所有的火车和载重卡车都转移到了芝加哥,而温伦拥有的大部分车辆和飞行器必须用来支持田纳西州的防线、否则即便夺下了圣路易斯也无法摆脱尤金·德鲁姆的追击。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少量轻步兵可能造成的威胁之外,圣路易斯暂时还比较安全。         

         五月十三日,欧列格再度启用驻守华盛顿的预备队第313空降军,命令将第517师空运到圣路易斯、第518师空运到斯普林菲尔德(伊利诺伊州)、第519师空运到芝加哥,立即稳定当地的秩序、准备迎接从克利夫兰赶来的苏军先遣部队。由于叛军掌握的空中力量大部分都被牵制在前线,第313空降军的三个师顺利的完成了部署,并与在城市附近活动的叛军侦察部队多次交火。在空降兵们基本稳定了城市内的秩序、确保交通线安全之后,欧列格命令从克利夫兰出发的苏军地面部队加快速度,利用芝加哥方面派来的运输工具、绕过印第安纳波利斯尽快赶往目的地。         

         (三)“大圈套小圈”         

         现在,整个北美战场形成了一个“大圈套小圈”的诡异形势:最里圈的是杜根政府和苏联第313空降军、以及正在从克利夫兰赶往芝加哥的苏联地面部队,温伦、希尔和汤文斯指挥的叛军部队在外线对其形成了夹击和包围的态势,而更外围是中国和苏联的主力部队。由于相距太远难以相互呼应,最外圈的新华约主力事实上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关键就在于内圈——谁能占领并巩固内圈所围住的大部分地区,谁就能取得优势:倘若新华约能做到这点,那么叛军在几个月之内就会因为缺乏补给而土崩瓦解(倘若届时还没有因为孤立而被各个击破的话);倘若叛军能做到这点,他们的三个主要的野战军团就能连成一片、并且获取足以进行长期抵抗的资源,相反新华约则会由于战线被大大延长而处于困难境地。         

         得知苏军控制了圣路易斯和芝加哥、且建立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补给线之后,温伦知道敌方已经抢到了先手,因此改变了策略:不再谋求歼灭杜根政府及其控制的武装力量,而是尽可能的抢占中间地带、为己方夺取补给的同时压缩对方的势力范围,避免新华约趁机扩大其占领区。在五月十五日叛军召开的视频会议上,希尔和汤文斯都同意了温伦的意见,叛军的行动随即由缓慢的大军合围转化为灵活的小部队抢占城镇、仓库交通线。         

         叛军的新战略立即给新华约带来了困难:在没有能力一举歼灭叛军三个野战兵团的情况下,新华约原本希望通过正面进攻的方式牵制住敌人的守备部队、并将其机动兵力牵制在少数几个物资相对比较丰富的大城市周围,这样不仅能分散叛军的兵力、而且还可以诱使他们为了争夺大城市(以及城市里的物资)而消耗自己为数不多的储备,从而为下一步一举歼灭叛军主力、在短时间内平定北美创造条件;但是现在,叛军放弃了对驻有苏联部队和杜根政府的圣路易斯和芝加哥的围攻、转而以小部队控制其他城镇和地区以获取补给,这虽然会让他们获取的物资总量有所减少,但却牢牢抓住了主动权、使自己能够在新华约准备好下一轮围攻之前就撤退到更有利的阵地上。         

         情急之下,新华约方面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一方面命令美国东部的苏联和雇佣兵部队加紧对哥伦布-辛辛那提-列克星敦防线发起攻势,另一方面命令驻守圣路易斯-芝加哥一线的苏军空降兵主动进攻叛军派出的小股部队、为了防止兵力不足还提前将美国西部的中国预备队空运了过去。五月二十至二十七日,进攻哥伦布-列克星敦防线的新华约部队由于疲劳和物资匮乏、始终未能取得大的进展,这又使得温伦得以放心的调动兵力对付苏联第313空降军——五月下旬,第313空降军在印第安纳州的韦恩堡、埃文斯维尔连续两次被叛军击败,未能阻止对方搜集物资并将其后送。六月三日,在又有两个中国陆军师被空运过来之后,新华约在这个地区做了最后一次尝试、意图同时夺取堪萨斯城和斯普林菲尔德(密苏里州),以求阻碍汤文斯和温伦之间的联系。中国和苏联的部队原本已经占领了这两个城市,但是此时摆脱了陈龙军所部追击的汤文斯将军率领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反攻,又把新华约军队赶了回去。这一连串败仗并未给新华约造成重大的人员或装备损失,但对士气的打击却很大,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新华约已经很难一举全歼叛军主力、在短时间内平息叛乱。         

         六月十日,隆重开幕的全美人民代表大会吸引了众多目光,而在这些目光所不及之处,另一波叛乱的浪潮正在悄然袭来。新华约刚刚遭遇的失利被叛军无限放大、而圣路易斯和芝加哥等大城市则陷于严重的生活物资短缺之中(叛军主要谋求的是储存在这里的军用物资,生活物资根本无法满足上千万市民和难民的需求),杜根政府的威信一落千丈,许多尚未被叛军分遣队控制的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考虑到现实情况,全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基本上都来自于2058年五月之前新华约的稳定控制区,供应的匮乏则是另一个主因)也开始积极响应叛乱、并且迅速蔓延到了圣路易斯和芝加哥当中。         

         六月十三日晚上,圣路易斯和芝加哥、斯普林菲尔德(伊利诺伊州)的电力供应突然被终止了,在中国和苏联的宪兵与卫戍部队来得及搞清楚情况之前,大规模的骚乱和纵火事件就在全城爆发。无数武装暴 徒高呼着各种各样的口号(从“美利坚万岁”、“民 主自由万岁”到“要面包”、“杀死劣等种族”等等无所不包)肆意抢劫、纵火乃至杀戮,凌 虐手无寸铁的平民的同时也不免相互火并。当中苏两国的战斗部队出现在街头、准备消灭暴徒恢复秩序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不仅拥有枪械还拥有各种重火力和简易爆炸装置的暴徒并不好对付——许多主要道路都被临时搭起的路障阻断,还被火焰和爆炸形成的大坑所覆盖;隐藏在平民之中甚至以平民为人质的暴徒则使得平叛部队投鼠忌器;许多公共建筑物或民居被付之一炬、形成“火障”以阻挡平叛部队的行动,而遭到蓄意破坏的供水系统则令平叛部队难以第一时间扑灭正在吞噬整个城市的火灾……好像嫌这个晚上还不够混乱一样,叛军控制的残余空中力量对城市进行了小规模的空袭,一些叛军的突击部队甚至逼近城市、使用“平定者”自行火炮进行覆盖射击。         

         虽然事起仓促,但是新华约的驻防部队并没有慌了手脚。他们正确的判定叛军不可能真的进攻城市、同中苏精锐的野战部队来场正面对决,其主要目的除了扰乱秩序、动摇新华约在当地的统治之外,应该还包括削弱新华约对这一地区的投送能力与供应能力。因而在应对暴乱、空袭和炮击的同时,新华约卫戍司令部始终在机场、仓库和主要水陆交通线保持足够的预备兵力。这些防备措施被下半夜的情况证明是有效的:叛军的特种部队对新华约的指挥中心、补给仓库和交通枢纽发动了突袭,然而被守军猛烈的火力所击退,形势终于没有落到最糟糕的境地。         

         不过,也仅仅是没有到“最糟糕的境地”而已。在平叛部队摧毁城内的暴乱之前,新华约就明白这次受降行动实际上是失败了:仅有的战利品是充斥着废墟和饥饿民众的几个大城市、以及一个变成了空架子的杜根政府,整个“中间地带”现在充斥着各种叛乱分子(虽然他们并不都是和叛军一条心)、而距离最近的新华约部队却无力去打击他们,叛军的主力得到了足够(虽然不是充足)的补给、并逐渐摆脱追击完成了汇合。北美的形势完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趋于平静了。         

         (四)变乱之夏         

         在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扼守现有防线、迟滞新华约部队的推进之后,温伦率领的中央集团军群开始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最终集结在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北部。中央集团军群留在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的阻击部队则向西收缩,盘踞在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与俄亥俄河的交汇地区,并依然控制着路易斯维尔、埃文斯维尔、克拉克斯维尔等城市。汤文斯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主力从新墨西哥州撤退到了俄克拉荷马这个盛产石油与天然气、拥有大量金属矿的州,但该集团军群并未在陈龙军的追击行动中受到沉重打击、甚至还有余力分兵到科罗拉多州南部建立新的防线。至于希尔的西方集团军群虽然被胡霄汉率领的中国装甲兵团从盐湖城一直赶到了内布拉斯加州和南达科达州,可仍然守住了关键的丹佛市,不仅保持住了同汤文斯之间的联系、还迫使追击者因为右翼受到牵制而无力继续前进。         

         依靠这三个集团军群的力量,反对投降的美国议员和官员们争取到了明尼苏达州、北达科他州、威斯康星州、艾奥瓦州的支持,把杜根政府在五大湖东部的势力范围缩小到了密尔沃基和芝加哥两个城市。2058年七月四日,他们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宣布“重建合众国”、誓言“继承阿克曼总统的遗志、将赤色分子和劣等民族赶出北美”。         

         然而此时新华约却无法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攻势来将这些叛乱分子一举扫平,因为他们部署在北美的所有军队都处于极度疲惫、物资紧缺的状态:在杜根政府投降之前,新华约在北美的控制区就已经非常辽阔,在前线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同时解决控制区内人民的温饱问题、修复战争破坏恢复生产、消灭或明或暗的反抗力量就已经是极其繁重的任务了;而在远离海岸补给基地、叛军环伺之下的美国腹地受降并维持社会秩序无疑是更艰难的考验,何况还要尝试捕捉并歼灭——至少是重创——叛军的主力(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尝试是失败了)。现在,还没有从与叛军的激战中恢复过来的新华约军队散布在北美大陆的各个地方,一方面要注意叛军主力的新动向、打击各处的叛军小队和盗匪,另一方面要从有限的补给中挤出一部分来进行重建和恢复生产的工作。这些“麻烦”令新华约暂时丧失了在北美进行战略进攻的能力,并且滋长了新的、更严重的问题:由于预见到战争将会延长,曾经被杜根政府投降的消息激起了希望的广大新华约官兵此刻更加失望,民族主义派在新华约军队内部产生的不良影响由此被进一步放大——物资匮乏、社会动荡、叛军骚扰与反向宣传、人民代表会议上无尽的扯皮……这些都打击了战士和干部的士气,使得维持军队纪律变得更加困难、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无限扩大化。以上因素又反过来恶化了军队和地方的关系,动摇了新华约的控制力、增长了叛军的力量。         

         2058年九月,全美人民代表大会闭幕。这个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决议,打造了社会主义美国的框架。但同时它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会议召开时许多地区尚未被纳入新华约的控制范围,所以它们没有自己的代表;在处理旧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时候,大会在某些方面表现的简单粗暴、在另一些方面则怯懦保守,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这次会议所通过的决议不仅令许多留在新华约控制区内观望风色的剥削阶级大为愤怒,在普通平民甚至新华约的支持者内部也引起了一些分歧。九月初,新华约控制区内的主要城市纷纷爆发游行示威、对全美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些决议表示抗议,示威活动很快扩大到中小城镇乃至农村,并部分的升级为罢 课、罢市、罢工运动,抗议的对象也在不断增加。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么这并不会干扰新华约下一步的行动。北京和莫斯科将这些抗议活动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并准备坐下来务实的同抗议者协商解决问题,同时认为这些抗议活动不会对前线的军事进攻造成大的影响——在筹备了将近两个月后,新华约驻美部队虽然仍然没有恢复最佳状态、但自认为可以轻松的摧毁盘踞在美国中部的叛军。不过,形势很快恶化,以一些不明身份的枪手在抗议人群附近开火、造成流血事件为开端,许多和平示威活动迅速转变为骚乱,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的一些部队和机关在处理这类事件的时候又大大的违反了纪律,新一轮武装叛乱的导火索随之被点燃。         

         (五)九月叛乱与内部整顿         

         2058年九月中下旬,杜根政府投降前新华约的稳定控制区内广泛的爆发了武装叛乱活动。在FBI(美国情报部门基本上都投靠了反对杜根政府投降的未来科技公司派和强硬派)的支持下,感到自己无法从新政权中获益的原剥削阶级和流氓无产者裹挟了大量原本只是参加和平示威与“三罢”运动的群众,利用流散到民间的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发动了叛乱。这些叛乱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中心、也未能夺取任何主要城市,但其规模极大、波及范围极广。新华约被迫取消了原本进攻美国中部的计划,并将大量前线部队抽调回来、控制空虚的后方。         

         北美解放区的九月叛乱浪潮震动了新华约,新共 产国际派和民族主义派相互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政策导致/纵容了叛乱的发生。“一个国家、两种经济制度”下积累的矛盾很快促使这场论战升级,引爆了新华约内部社资两派之间的决战——当陈龙军将军从北美返回并提供了大量不利于民族主义派的证据之后,这场政治层面上的决战就以与爆发时同样的速度而落幕了,新共 产国际派迅速掌握了全部权力。         

         尽管清理民族主义派在军队和机关内部的影响需要时间,而且北美占领区也确实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难(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但是新共 产国际派采用的正确政策使得形势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示威运动兴起初期新华约方面愿意谈判的态度,以及前线部队回援后军事压力同“分清叛乱分子与受裹挟者”的政策结合,使得大部分被卷入的普通群众很快脱离了叛乱;对全美人民代表大会一部分不适当决议的重新讨论和调用战备物资平抑市场帮助战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脱离了僵局、重上正轨。当然,调用战备物资不可避免的让进攻美国中部的计划再一次被取消,同时即便调动了大量军队回后方平叛、消灭叛乱分子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此外本身也需要系统的整顿),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新华约消灭了内部最严重的隐患、并不下于最强大的外在敌人的隐患,而新生的社会主义美国也借此真正得以稳定下来。         

         (六)物资危机         

         对于美国来说,2058年的这个冬天异常的寒冷:五大湖有超过95%的面积被封冻,而即便是位于墨西哥湾畔的新奥尔良、一月最低气温也跌破了零度。这对于战火尚未熄灭的北美大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只是对于交战双方而言,受这场罕见寒潮影响的程度并不一致。         

         虽然新华约控制区内的人口更多、并且此前受到更严重的战争破坏,但中国和苏联拥有的强大工业力量与运输能力还能够承担这种程度的压力,在2057年就开始建设并随着军事胜利而逐步铺开的行政系统也有效的发挥了作用。新华约有能力在扫荡占领区内叛军和进行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的同时广泛展开救灾活动,占领区内的民众对社会主义美国的依赖和信任也一点一滴建立了起来。此外,作为整军运动的一部分成果,在不影响作战任务和训练前提下积极参与公共设施修复与建设的新华约军队也从美国民众那里赢得了不少加分(清理民族主义势力后,新华约采取软硬两手策略解决部队纪律和军民关系问题,一方面严惩犯罪者,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官兵参加文化学习、技能培训与公共设施建设,以此改善军民关系并为解决退役后就业问题提供便利、以及避免战士因“无聊”和“前途无望”而违纪)。         

         对于坚持抵抗的美国强硬派和未来科技公司残党来说,情况则糟糕得多。新华约针对占领区内的叛军实施了军事进攻与政治招抚双管齐下的策略,而对活动于美国中部地区的叛军正规部队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这使得成千上万的民众开始逃亡——不过与几个月之前截然相反的是,这一次逃亡的民众把目的地换成了飘扬着红旗的城镇,因为那里有更充足的食物、衣物、燃料……新华约控制区内绝大多数的叛军非正规部队都因此而崩溃解体,能够勉强维持队伍逃回叛军正规部队地盘的只有少数幸运儿。不过,当他们绕过新华约的封锁(由于兵力缺乏的原因,封锁主要针对的是依赖道路的大宗物资流动、小队人马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的)之后,才发现“主力”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         

         早在杜根政府决定投降之前,美国中部诸州的物资存量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哪怕是低水平的生存需求,叛军正规部队在2058年夏秋进行的一系列战斗更是大大加快了这些物资消耗的速度。由于缺乏资源和人手、以及同外界的联系大部分都被切断,叛乱分子无法在这些地区恢复生产、填补物资缺口。作为野战主力的三个集团军群不得不封存了大量技术装备、因为没有足够的备件和其他物资来开动并保养它们,汤文斯将军从德克萨斯州撤退回来的大量军火工厂也因缺乏资源而无法开工,而平民更是已经陷入了严重的饥饿状态、叛军控制区内的主要城市都萧条得成了“鬼城”……罕见寒潮的到来进一步加重了叛军的困难,而且他们还没有能力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叛乱分子刚一宣布“重建合众国”,就立刻发现了他们手头那点可怜的家当不要说“光复美国”、恐怕连维持自身的存在都力有不逮。最初叛军企图利用走私的方式从“敌占区”获得他们想要的物资,这个策略在短暂的“丰收期”过后就迎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新华约大量运抵的援助物资和生产活动的逐渐恢复令“敌占区”对美国中部各州产品的需求快速下降、叛军越来越难以支付给走私者足够的报酬,而九月份之后新华约的“整军运动”也让走私活动的风险迅速上升到了得不偿失的地步。         

         这样一来,袭击中苏军队的前线补给仓库看起来就不那么像一个自杀行动了。在多次与截击走私团伙的新华约部队交手之后,叛军认为新华约的大部分军队要么被调回去围攻游击队、要么分散开来消灭武装走私,防守其物资囤积点的兵力被削弱了很多。为了验证这个策略是否可行,率领西方集团军群的希尔将军挑选了位于怀俄明州夏延市附近的活水基地作为“试点”的对象。         

         活水基地是中国军队在美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支点。2058年五月,中国装甲兵团曾经以它作为进攻出发点、对希尔的西方集团军群进行了猛烈的追击作战。在中国军队主力由于补给线过长和敌方游击队骚扰的原因撤回到落基山脉之后,活水基地就成了西部战线上最关键的怀俄明突出部的核心:在它的南侧,一支叛军正规部队盘踞在丹佛地区、几乎控制着整个科罗拉多州,而且他们还依靠夏延山军事基地里囤积的物资、装备和生产设施保持了战斗力;在它的北侧,游荡着大量的民间武装,叛军试图利用拉什莫尔山基地储存的武器来装备他们、并将其编组为“独立纵队”以求扰乱中国军队的后方(之所以不直接编为正规军、主因是粮食不够);在它的东侧,是叛军西方集团军群的主力、以及叛军最主要的根据地。有鉴于此,中国军队建立了一个以活水基地为中心的据点群。一方面是为了给将来的进攻提供后勤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压制相邻地区叛军的活动。         

         2058年十月初,活水基地发现怀俄明突出部周边地区叛军的活动异常频繁。最外围的据点不断遭到叛军小部队的骚扰,卫星侦察也显示许多叛军部队正在突出部附近集结、其中包括了大量半年多来难得一见的重型装备。新华约北美西线指挥部判断,叛军打算趁中国军队主力回师平定九月份占领区内爆发的新一轮叛乱的时候,集中兵力摧毁以活水基地为中心的突出部。尽管北美西线战场的中国军队主力正在忙于平定解放区内部此起彼伏的叛乱活动,但胡霄汉将军认为这是一个诱歼叛军机动部队的好机会,他抽调了自己的老部队、可靠的第一坦克师埋伏在盐湖城东北方向的群山之中,希望在活水基地驻防部队牵制住叛军的时候,以这支强大的装甲兵团发动雷霆一击、把西方集团军群的主力打成残废。为了确保行动成功,胡霄汉还把分散在解放区各地清扫叛军游击队的空降兵第15军收拢起来作为预备队,打算在必要时用空降作战的方式切断敌军的退路。         

         随着摸哨、冷枪冷炮、路边炸弹这一类袭扰活动日渐频繁的发生,希尔的西方集团军群如同暗夜里的幽灵一样逐渐从阴影中浮现出来。十月中旬爆发在怀俄明突出部北翼和东侧最外围岗哨和据点的一波袭击揭开了整个攻势的序幕:叛军不再满足于杀伤零星人员和破坏部分设施的小规模骚扰,而是坚决的要拿下中国军队据守的阵地、摧毁活水基地的外围警戒网。在第一个战斗之夜,格林炮塔的弹幕点燃了每一处岗哨外的开阔地、但仍然无法压制住叛军前赴后继的攻势——相反,改装后能发射增程火箭弹的多功能步兵车依靠前期袭扰中获得的数据、发挥射程优势有效的压制了守军的火力点,全地形突击车越过被迫击炮炸毁的障碍区、直接把战斗工兵投送到岗哨的碉堡和战壕旁边……叛军的首轮攻击非常凶猛,他们在夜幕和电子干扰的掩护下摧毁了活水基地的整个警戒幕、为己方的大部队赢得了一个更接近的展开地域。         

         活水基地南侧的夏延市在第一个夜晚还算平静,但这注定不会持续多久,因为交战的双方都非常清楚这个怀俄明州的首府与交通枢纽具有多重大的意义。在叛军进攻的第二个夜晚,夏延市也出现了暴 乱,充分吸收了四个月前经验的叛乱分子耐心的等到中国巡逻队出现在街头之后、才开始真正的攻击行动,给城市守备部队造成了更大的伤亡。几小时后,叛军从丹佛发起了进攻,矛头直指夏延。这加深了他们此前给活水基地和北美西线指挥部留下的印象,即此次作战的主要目标是围歼突出部地带的中国军队。         

         叛军在第三天的攻势中取得了很大进展,活水基地南面的第一道屏障、柯林斯堡和格里利落入了他们手中。叛军工兵顶着中国远程炮兵的火力、立即开始修复位于柯林斯堡东南方向的拉夫兰机场,准备将其用于支持直升机部队的活动。活水基地认为敌人已经上钩、可以开始执行下一阶段的反攻作战了,但北美西线指挥部发现叛军始终没有在前线投入大量技术装备、而是主要依靠轻型单位来发起攻势,因而胡霄汉将军认为反攻的时机尚未成熟、贸然出击很可能把敌人吓跑,指示活水基地“演的再像一点”。         

         为了诱使敌人投入重型装备,活水基地开始收缩防线,把兵力集中到北普拉特河与夏延市之间的狭长地带,同时在敦煌重炮的火力掩护下、集中坦克向叛军过于突前的部队发动了几次猛烈的反冲击。这一行动将许多装有大量物资的仓库放弃给敌人,试图给叛军营造一种守军力量不足的错觉;而收缩防御和反突击行动则是给叛军制造一些麻烦,让他们知道要彻底摧毁怀俄明突出部单靠轻型单位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重装备的支持。         

         叛军前进到北普拉特河一线之后,其作战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最初几天的进攻中,叛军表现得非常坚决、带有一种不惜代价也要达成突破的气势;在活水基地守军向内收缩之后,这种气势消失或者至少是大大降低了,叛军依然试图夺取北普拉特河沿岸的诸多居民点、以及攻占整个夏延市(中国军队在丢失柯林斯堡和格里利之后将它作为基地南部的主要支撑点),不过这更近似于牵制行动而非围歼战。面对活水基地守军发动的反冲击,叛军调动了一部分重型装备进行抗击,但从不将其投入追击作战、而是谨慎的将其保存在己方防空火力圈范围内;迂回中国军队驻守的各居民点并向活水基地主要部分渗透的轻装部队主要执行对交通线的破坏任务,这并不像是要为主力部队开路的样子。敌军的异常动向让北美西线指挥部产生了怀疑:他们的目标真的是摧毁活水基地、消灭怀俄明突出部么?         

         为了搞清叛军行动的真实目的,胡霄汉将军下令加强对叛军使用的几条主要交通线的侦察活动。卫星和飞机侦察显示,叛军搜罗了控制区内所有车辆执行运输任务,有至少五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正在丹佛、拉皮德城和林肯市集结,这似乎又说明叛军还是打算发动一场总攻的。出于谨慎,胡霄汉将军暂时没有放出自己的杀手锏第一装甲师,而是等待陆军侦察兵发回的更详细的情报。         

         经过几天难熬的等待之后,侦察兵从叛军后方发回的情报给北美西线指挥部泼了一头冷水:集结起来的叛军装甲兵力绝大部分是逼真的“充气式伪装武器”,而在前线和后方来来回回的运输车辆其实是将从仓库中缴获的物资运回后方,叛军的目标是掠夺活水基地下辖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而非摧毁怀俄明突出部。这令胡霄汉将军非常恼火,因为歼灭叛军机动兵力、摧毁其技术装备的计划完全落空了,他立即下令出动第一装甲师和空降兵第15军支援活水基地、尽可能消灭留在基地周围的叛军部队。         

         接下来的战斗毫无悬念,中国空军的猛烈轰炸重创了活水基地周边的叛军轻型部队、后者根本无力抵抗强大装甲部队和精锐空降兵的凶猛突击。在本身就没有受到重大损失的活水基地驻军的配合下,胡霄汉将军很快收复了此前丢掉的全部外围阵地,并且继续追击——新华约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空手而归、尤其是在这个紧要关头。         

         现在,怀俄明突出部周围游荡的叛军武装已经在此前的攻势中被大量消耗,而叛军的正规部队则大多保护着掠夺来的物资向腹地撤退(这些轻型部队中的幸运儿在叛军尚且掌握主动权时就已经依靠机动性上的优势快速退走,而他们不那么幸运的战友们要么倒在了活水基地防御网外、要么就在中国军队的反攻中被歼灭),这赋予了中国军队这一区域内的活动自由。胡霄汉将军不必担心他手头不多的机动力量陷入泥沼,可以给他们挑选一个不太远的反攻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丹佛,它距离中国军队控制的夏延市仅有一百六十公里,而且驻防此地的叛军集团在战略上是相对孤立的。对于新华约来说,储有大量军事物资和装备的夏延山军事基地(甚至有传言说那里还有多个完整的武器生产线)、以及驻扎了多个叛军空军联队的斯彼得森空军基地也是非常不错的战利品。         

         凭借夏延山军事基地储存的装备,科罗拉多州的叛军还拥有相当一部分重型装备,他们在通往丹佛的道路上同第一装甲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战。叛军的计划是集中剩余的守护者坦克、在阿波罗战机的掩护下且战且退,将急于消灭敌方技术兵器的第一装甲师诱入伏击圈,然后使用数量较多的老式灰熊坦克配合冰冻直升机进行包抄。阵型严整的战神坦克用炮射导弹逐一摧毁那些敢于开启目标指示器的守护者坦克,并用精确的行进间射击驱散叛军的坦克群、而后消灭暴露出来的步兵战车。装甲和火力方面的劣势使得叛军诱饵部队的士气完全崩溃:在夕阳最后一抹血红色的余晖还照耀着战场的时候,一些绝望的坦克手调头向第一装甲师的阵列发起了疯狂的自杀式反冲锋、随后就在100毫米主炮的怒吼声中化为扭曲的残骸;他们的战友则四散而逃,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他们的行为导致第一装甲师很快就发现了由灰熊坦克与冰冻直升机组成的伏击圈,而后就是一边倒的狩猎游戏,因为冰冻直升机根本无法接近龙马战车保护下的坦克群,在机动、火力、防护三大项上全部处于劣势的灰熊坦克甚至没法将对手纳入自己的有效射程之内。中国军队甚至无需借助惨白的月光来观察敌人,熊熊燃烧的敌军载具就足以照亮余下叛军的行踪。         

         摧毁了科罗拉多叛军的主要装甲兵力之后,胡霄汉将军命令他的部队继续向该州首府丹佛推进。叛军剩余部队已经无法再对空降兵第15军构成任何威胁,尽管他们在城内修筑了大量的工事,但叛军空中力量已经在此前掩护坦克战的时候消耗殆尽(这些阿波罗战机是那天交战中唯一起到了较大作用的叛军单位,他们至少暂时阻止了中国空军的对地支援行动),中国空军的天鹰战机瘫痪了斯彼得森空军基地与丹佛国际机场,并封锁了丹佛通往东部的道路。当空降兵第15军迅速攻克了南普拉特河以北的市区、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之后,许多叛军走出工事缴械投降,少数死硬分子试图纵火焚烧城市、也被搭乘凤凰直升机的空降兵迅速歼灭。至此,科罗拉多州已经没有成建制的叛军了,八一军旗在夏延山基地的大门口和美国空军军官学校那座造型别致的教堂顶端高高飘扬。         

         无论是新华约还是叛军,都宣称自己在十月爆发的这场“怀俄明-科罗拉多”战役中获得了胜利。叛军极力渲染自己从活水基地下属的仓库中掠取了大量物资、达成了作战目标,并且依据这一经验准备在冬季发起更大规模的劫掠行动,至于这些抢来物资到底有多少能立即发挥作用则绝口不提;新华约则强调解放了科罗拉多州、消除了怀俄明突出部南侧威胁的战果,对一举全歼叛军机动兵力的原定目标讳莫如深。交战双方对战役结果都不甚满意,而这将让即将到来的严冬染上更多的鲜血。         

         (七)叛军的最后一搏         

         袭击怀俄明突出部掠取的物资虽然数量很多,但远远不足以满足叛军越冬的需要,他们必须趁着士气尚未衰落、物资没有用尽之前取得更大的进展。叛军认为,西方集团军群对活水基地下属仓库的掠夺已经破坏了新华约在西线的进攻能力,东线的新华约部队仍将忙于消灭控制区内的叛军游击队、缺乏力量保卫留置在前线附近的补给物资,因而自己有两个月左右的窗口时间在东线进行大规模的掠袭行动。获得了来自西方集团军群的经验之后,温伦和汤文斯相信拥有更多兵员和技术兵器的东线叛军能干的更漂亮。         

         2058年十一月初,北美东部战线呈现出复杂的交错态势:在最北面的五大湖区,新华约军队控制着威斯康星州东部和南部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但该州大部分地区、包括北面的格林湾都属于叛军的势力范围,五大湖区南侧的伊利诺伊、印第安纳、俄亥俄三州中,新华约解放区仅限于伊利诺伊河以东、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哥伦布铁路以北,叛军能在亨廷顿以西的俄亥俄河流域自由来去;在美国中部地区,尤金·德鲁姆将军夺下了密西西比河上的重要城市孟菲斯,但纳什维尔这个田纳西州的最重要支撑点仍然掌握在温伦的手中,这不仅有力的保障了叛军在俄亥俄河上的自由行动权、而且迫使新华约部队从肯塔基州退回阿巴拉契亚山脉;在战线的南方,汤文斯将军的南方集团军群顽强的守住了阿肯色州,使得新华约驻孟菲斯和达拉斯的部队无法相互呼应,既无法威胁俄克拉荷马州、也无法北上支援圣路易斯。总得来说,新华约在北美东部地区的战略态势比较被动,这种缺陷又因兵力不足而被放大——美国东部地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九月叛乱影响的人数和范围都远超西部,这迫使东线的苏军和雇佣兵完全转入防御状态、专心平定解放区内部爆发的叛乱。         

         从十一月中旬叛军的第一轮进攻来看,他们显然充分利用了该状态带来的优势:最初的袭击发生在密歇根湖沿岸,在部分拒绝向新华约投降的加拿大军队的帮助下,叛军越过冰封的湖面进犯密尔沃基、芝加哥和密歇根湖的东岸;两天之后俄亥俄河畔的辛辛那提与田纳西州东部的诺克斯维尔、查塔努加也遭到了进攻,叛军的攻势看起来像是要在新华约的封锁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而却并不打算派主力部队深入;又过了两天,叛军南方集团军群开始突击路易斯安那州北部的东西向公路和铁路、并试图渡过密西西比河以切断孟菲斯与新奥尔良之间的交通线。从这些行动看来,叛军的目标似乎是越过战线输送增援力量、以支持解放区内叛军游击队的活动,同时将新华约的部队进一步割裂为难以互相支援的孤立集团、使更多地区的新华约基层政权失去武力保障。         

         不过在十月份的战斗中吸取了教训的可并不是只有叛军:在经过多种手段调查了叛军控制区的经济状况之后,新华约东线指挥部判断这次战役叛军主要的目标依然是掠夺前线仓库中储存的物资、向解放区的叛军游击队输送支援力量充其量不过是个次要目标。东线的苏军部队并不打算使用什么花哨的计谋,他们只是单纯的派遣少量部队应付叛军的首轮牵制性攻击、然后把前线仓库中储备的物资向后疏散——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将耗尽叛军的所有家底,如果行动落空、他们就将在凛冬的寒风中彻底崩溃。         

         如同新华约所料,叛军将主要的物资都提供给负责进攻并掠夺前线仓库的主力、参与牵制性攻击的部队完全没有能力扩大战果,就算他们能打开一条通道支援,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支援还不知在哪里活动的游击队。苏军撤退前线仓库的行动逼迫叛军主力立即出击,然后他们就一头撞在了对方预先构筑好的阵地上:从十月中旬西方集团军群围攻怀俄明突出部的活水基地以来,东线新华约部队就一直在达拉斯、孟菲斯、圣路易斯、芝加哥这几个主要的物资囤积中心周围部署防御体系;而与活水基地周围旨在扩大控制区的据点链式防御不同的是,苏军的阵地是完整的弧形防御带、也并没有打算诱敌深入,因此有效的阻止了叛军推进。         

         苏军出乎意料的强烈抵抗极大增加了温伦和汤文斯的压力,他们被迫将仅存的所有技术兵器都提前投入战场,以求尽快突破新华约的防御圈、赶在东线苏军运走大量物资并集结足够的兵力发起反击之前完成掠夺行动。只不过,有近半年时间缺乏保养维护的世纪轰炸机、先锋炮艇机和平定者自行火炮在菜鸟驾驶员手中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它们真正的威力,叛军短暂的在几处防线上打开了缺口、却并不能把这些进展转化为更实际的战果。无论是温伦的中央集团军群还是汤文斯的南方集团军群,都没能占领足够多的新华约补给仓库,自己与后方之间的交通线反而遭到了不断的轰炸、运输效率大不如前。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之后,仍然没能在任何一个方向上达成决定性突破的叛军渐趋绝望。就算他们能够及时打穿苏军的防线,恐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将战利品运走、并且将面临从解放区内调回的更多新华约部队的追击。进入十一月份以来,叛军获得的关于解放区内部叛乱的情报就非常有限而且模糊不清,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游击队在哪里活动、也搞不清赶回解放区内部平叛的新华约部队在什么位置。暂时没有在前线附近发现新华约反击部队集结的迹象,是支撑叛军主力继续进攻的唯一理由。         

         十二月二日,气象部门预报又有一股强大的寒潮从北方袭来、顺密西西比河平原南下,这将给缺乏物资的叛军控制区带来极大影响。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寒潮并不是他们在这天最需要关注的事情:胡霄汉将军麾下的中国军队,比叛军预料的早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开始了他们的攻势,当漫天大雪又一次开始覆盖美国中部广阔的平原地带时、中国军队的空降兵和装甲部队发起了雷霆般的进攻。         

         利用十月下旬进攻科罗拉多州这一行动的掩护,胡霄汉将军在活水基地附近秘密集结大量部队、并尽量不引人注意的重新建立可供这些部队向东发起一场长距离进攻的物资储备。与之相对的,希尔担心他的西方集团军群会遭到新华约的报复性打击,因此完全放弃了怀俄明州、在南达科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也大踏步向东撤退,在这之后叛军对西线新华约军队的动向只有最模糊的了解。这导致了一个致命的后果,即叛军情报部门完全误判了中国军队的集结速度,他们没有料想到十一月份向东部战线发动的掠袭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成功——即使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就攻破了所有仓库,温伦和汤文斯也来不及把物资运回后方。         

         当然,现实的情况对叛军而言更加糟糕: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消耗了怀俄明突出部战役中掠夺来的大部分物资却没有取得任何值得称道的战果,不仅损失了大量残存的技术兵器、还使得自己被牵制在东部前线。希尔虽然竭力组织抵抗,但是他的部队在装备、物资、数量方面都不占优势(技术兵器和掠来的物资大部分交给了东部前线,许多部队被分散到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以减轻补给压力),根本无法抵抗从夏延和丹佛顺铁路与高速公路大举东进的中国军队。在整个十二月的战斗中,胡霄汉将军面临的最大障碍是遥远的路途和大雪对后勤补给的压力,而非西方集团军群逐渐衰落的抵抗。围攻芝加哥、圣路易斯和孟菲斯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温伦的指挥下,顶着苏联空军的轰炸全力回援。但东线叛军所余的技术兵器、物资和车辆也已被大幅消耗,未能在此前的进攻中取得战果更令士气降到谷底,许多士兵在回援路上就已经逃散,剩下的部队又因为运输工具不足而分散抵达战场、对战局起到的影响非常有限。苏联军队在东线发起的最后反击则成为了“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促成了叛军前线的总崩溃。         

         在2058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和2059年一月一日,新华约先后攻占奥马哈和叛乱分子“临时首都”堪萨斯城,粉碎了希尔所指挥的西方集团军群最后一轮有组织的抵抗,而温伦从芝加哥和圣路易斯方向抽调回来的增援部队也被消灭殆尽。继胡霄汉指挥的中国军队和欧列格在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会师之后,东部战线的苏联军队把所有可调动的机动兵力都交给了位于南方的尤金·德鲁姆,对俄克拉荷马州和阿肯色州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叛军南方集团军群在擅长防守的汤文斯将军的率领下还是给苏军带来了一定麻烦,尤其是激光炮台多次延缓了对手的进攻。但这也只是垂死的挣扎,在供电设施因能源短缺而停摆之后,汤文斯将军精心设置的防御阵地也失去了作用,他麾下缺乏回旋余地的部队也随之溃散。苏军占领了俄克拉荷马州和阿肯色州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之后,曾经声势浩大的北美叛乱就真正步入了末路——尽管还有大量散兵游勇在广阔的无政府地带游荡,但成建制的叛军已经不复存在。         

         (八)曲终人散

        尽管叛军的主力在2058-2059年的冬季作战中分崩离析,但军事方面的失利并非最主要的因素:新华约的左翼政治和军事领袖们在纽约战役结束之后就不再担心美军部队的威胁,但他们始终担忧来自于美国人民的抵抗(这种担忧被他们的右翼同事嘲笑为“杞人忧天”,这些同事似乎认为没有机枪、集中营和连坐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毕竟,新华约的大军是在一个有着辽阔国土、众多人口和辉煌历史的发达国家作战。而在2058-2059年的这个冬天,九月叛乱(这场叛乱让极力避免遭遇“人民战争”的新共 产国际派下定决心同民族主义派决裂)以来一度声势浩大的叛军显出了它最致命的弱点,即无法解决控制区内人民的生存问题。         

         新矿产大发现带来了一次规模惊人且影响深远的经济大动荡,某些资本主义财团趁势而起、将其力量扩张到了此前无人敢于想象的地步,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把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推到了固有矛盾总爆发的境地。随着40年代爆发的致命危机把新矿产大发现带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最后一次经济繁荣彻底毁灭,美国再也无力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种种矛盾,而只能选择依赖它所建立的全球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同盟、通过战争手段转移视线。当军事冒险不仅没能获得足够的收益、反而遭到惨烈的失败和严重的亏损的时候,人民就愈来愈不愿意为了少数财团的利益忍受日益增长的贫困乃至付出越来越多的鲜血了。         

         不满的情绪在三战的最后一年达到了顶峰:的确,新华约军队登陆美国本土曾经引发了相当的民族主义情绪,美国人民并不愿意看到自己曾经称霸全球的祖国沦落到这等境地;不过,未来科技公司的残党和美国强硬派不知道如何动员人民的力量、也不想去真正这么做。当发觉已经无法依靠正规部队阻止中苏大军的进攻之后,未来科技公司的残党指望的是掠夺美国的一切并榨干其剩余价值、以便为经营自己在南美的基地争取时间和资源,而强硬派则希望“破坏一切以便让新华约为占领付出尽可能多的代价”。在这种政策下,美国人民遭到了骇人听闻的剥削和压迫,这自然不会有助于点燃他们的民族主义热情或增长反共宣传造成的印象,而只会让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更深切的绝望。         

         当叛军在2058-2059年的严冬中显示出他们也没有能力收拾北美的烂摊子之后,“北美人民战争”的最后一丝可能也随之消弭:新华约缺乏足够的干部来进行宣传和管理工作,但有相对充足的物资来保证美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恢复(水平远不能与美国全盛时期相比,好在经历了长期衰退与战争影响的人们要求也不是太高),在清算民族主义派并消除了他们的错误影响后也显示了解决问题的诚意——无论全美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出现多少问题,至少九月叛乱后新华约的态度说明他们愿意真正倾听美国人民的要求。         

         现在,尽管对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美国”还充满着疑虑,美国人民至少已经不反感同这个新政权合作,这就抽走了抵抗力量的基石、而美国不致变成一个无底的“泥潭”。虽然还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消灭散落各地的大量叛乱分子,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重建乃至完全赢得人民的信任,但在新美国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北美终将为全球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它的力量。         

         

         ===========         

顺便呼叫朋友们来看更新——

@YD教授 @逝去王女 @YoYo子 @秋叶、未尽 @qweion @酱油无视掉 @13312552 @万里狂徒 @南川彩文 @我不是大少 @苍云静岳 @fby1999 @Drakedog @syjgld @2114xiao @月见闪光 @难勃丸 @凤凰.诺斯缇 @zeroomjh

@柳葉白菀 @闇夜の影 @奥比希金 @轰炸机喵计 @赤紅の涙 @结局的续篇 @Level5

@蛋疼的死猪 @小人物z @闪光恋恋 @空空 @SuiLang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 2 个月后...
  • 回复 1.1k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本主题的最活跃

热门回复

红色精英兵

【由于论坛改版后精华主题不能轻易修改首楼,故今后目录的更新将在二楼进行,望周知】   这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红色警戒3的设定,利用了原版红警3和命令与征服:将军的部分框架,但是整个设定的时间线是我设计的。由于这个设定太大,有几十万字,不可能一次发完,所以请各位坛友帮忙回帖、这样我就能避开三连了……   这个设定最开始是在我的百度空间和百度红警3贴吧发表的,受到了

红色精英兵

科迪亚克级战巡舰    定位:重轰炸/运输单位    科技需求:T3    原产方:未来科技公司    量产方:无(由建造场在防御界面召唤)      关键指标:    三联装“白田”型400毫米舰炮(x3)    天西VX型脉冲导弹和伊卡洛斯近防系统组成的防空单元(x4)    质子撞击反应堆  

红色精英兵

任务“先发制人”     指挥官同志,华北战事已然进入最关键阶段。在此前几天,旭日帝国因损失过大而被迫放弃对大连-旅顺的进攻,并且也未能从我军手中夺取承德。这意味着帝国既无法将其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投入对渤海西岸的进攻,也无法穿过燕山山脉迂回北京,现在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强行突破狭窄的辽西走廊、冲入华北平原,凭借优势兵力展开对京津的包围。当然,帝国军队也很清楚在没有水上力量策应的情况

         南亚碎片之“杜尔迦行动”

          三战爆发之前,印共毛派曾经长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其力量增长却并不算迅速。制约纳萨尔红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因为印度的国家机器还算完整,印共毛派只能在较为偏远贫困、政府控制力相对差的地区开辟根据地,这些地方人口分散、生产力较低,进一步建设根据地和扩大红军的能力自然也就比较有限。四十年代印度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社会日益动荡,得到新共 产国际在资金和训练方面大力支持的印共毛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印度当局下决心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围剿”纳萨尔红军之前,来自GLA“南亚军团”的威胁又迫使新德里暂且容忍印共毛派的活动、只要后者答应暂停“反叛活动”并参与到针对GLA的战斗中来。 

         曾经盛极一时的GLA在2055年分崩离析,使得印度资产阶级政府能够重新把注意力移回国内的“赤色威胁”上来。尽管印共毛派由于暂停了针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斗争而出现了一些动摇,但经历了多年同GLA特遣队的战斗后、已完成正规化整训和装备升级的纳萨尔红军已经变得更为强大,这让新德里不敢轻易违逆人民对于和平的愿望、主动挑起内战——哪怕它在三战的前四年时间内接收了来自西方的大量援助、并通过向自己投降的“南亚军团”的渠道收容了许多GLA流亡者(这些押错了赌注的投机者们为了在失败后摆脱追究、从GLA卷走了大量资源并将其献给印度资产阶级政府以换取政治庇护)。 

         当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力用军事手段解决纳萨尔红军、不意味着资产阶级政府默认印共毛派对各个解放区的控制(虽然三战爆发后开辟的新解放区几乎都是纳萨尔红军从GLA特遣队手中夺下来的)。专门负责“对内肃正”的印度情报局策划了一整套针对印共毛派和纳萨尔红军的行动方案:扶植“中立政党”、乃至不主张进行武装斗争的印共其他派别,以分流印共毛派的政治影响力;对印共毛派的解 放区进行严格的经济限制甚至封锁,削弱印共毛派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拉拢印共毛派和纳萨尔红军中的动摇分子,利用小资产阶级的弱点来构建情报网、制造分裂和叛逃事件以及培养所谓的“党内反对派”……而这些方案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当属由内政部下辖国家安全警卫大队执行的“杜尔迦行动”。 

         这个以湿婆神的配偶、嗜杀的复仇女神的名字命名的行动,是新德里系统性摧毁印共毛派基层政权的重要一步:在右翼民兵或事先潜伏进去的情报人员的帮助下,国家安全警卫大队趁夜色摸进解 放区的村庄,暗杀或绑架这一地区的印共毛派负责人——可能是游击队的队长或驻军指挥官,也可能是行政官员或党 支部书 记。印度情报局指望通过这种手段来制造恐慌和混乱,阻止印共毛派通过它的基层组织从解放区广大农村获得任何资源。“杜尔迦行动”同时还是策反印共毛派内动摇分子时可资利用有力筹码——如果情报局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正在犹豫是否与它展开“进一步合作”,它就会在时机成熟之时挑选与该目标有关联的地区实施“杜尔迦行动”,逼迫目标提供更多的情报或便利、否则就宣扬这次行动是根据目标给出的线索进行的。 

         印度资产阶级政府相信印共毛派不会轻易重举武装起义的大旗,因为长期为印共毛派提供支援的新共 产国际正忙于对抗盟军和战后重建、希望南亚局势保持稳定,印度国内民众高涨的和平呼声及左翼力量内部的斗争也牵制了印共毛派的精力。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在宣传战中取得有利地位,印度情报局还是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掩饰“杜尔迦行动”:最初是利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GLA战俘,声称这些案件都是“漏网的GLA残余分子”所为;继而收买在解放区周边活动的右翼民兵、让他们宣布对此负责,资产阶级媒体则高声斥责纳萨尔红军“擅离防地骚扰民众”、“引起民愤咎由自取”;到后期,随着对动摇分子策反工作的进展,情报局开始操纵舆 论、将“杜尔迦行动”造成的案件描绘为“印共毛派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清洗”、“不堪忍受红色暴 政的农民揭竿而起”。 

         在2056年刚开始执行“杜尔迦行动”的时候,印度资产阶级政府还比较谨慎的将范围控制在恰尔肯德邦,意在避免诱发内战的前提下、削弱印共毛派在这个关键的工业地区的影响。但因印共毛派自“南亚军团”崩溃以来在思想和组织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混乱、以及印度情报局颇具成效的策反,导致印共毛派未能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还击。这助长了新德里方面的气焰,他们大力扩充国家安全警卫大队的规模,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印共毛派的各个解放区建立情报网和安全屋、并把“杜尔迦行动”的范围扩大到所有这些解放区。到2057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府甚至不再满足于通过暗杀和绑架削弱印共毛派,而谋划借暗杀手段激怒纳萨尔红军、诱使其主动挑起武装冲突,将印共毛派置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

          2055年后解 放区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新共 产国际援助的减少和思想与组织方面的混乱,让印共毛派在2058年之前几乎无所作为,印度情报局甚至乐观的估计“可望在六十年代初将纳萨尔极 端组织削弱到无足轻重的地步”,当然从此后形势的发展看来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以2058年1月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为开端,印共毛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纯洁运动”,着手肃清党内和军内的间谍与叛徒,并大规模撤换那些不称职、不可靠的军事干部与地方干部。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印共毛派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而彻底的清除了资本主义政权在解放区设下的间谍网、捣毁了为“杜尔迦行动”提供支持的诸多秘密据点。肃清被策反的动摇分子和资产阶级安插进来的间谍特务之后,印共毛派在解 放区内重新整顿了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充分依靠群众监视盘查可疑人物、断绝敌人的耳目,以GLA崩溃后退伍的正规军战士为骨干重新编制各级民兵(“南亚军团”投降后,由于经济压力和和平谈判的需要、印共毛派复员了许多战士)、加强村庄的防卫力量和不同居民点之间的联动。 

         仅仅消极防御并不是印共毛派的风格,“纯洁运动”深入开展的同时,党的宣传部门首先发起了针锋相对的反击:利用被捕的间谍、特务和叛徒交待的情报并结合解 放区受害情况,印共毛派通过较为中立、自主性较强的报刊电视台进行了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在资产阶级政府按捺不住而开始干涉国内媒体的活动之后,则借助传单、秘密小册子、地下电台、网络和国际媒体进一步揭露新德里当局以“杜尔迦行动”为代表的反 共反和平活动。 

         坚信“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的印共毛派除了“文”的一手之外,还进行了“武”的一手。执行“杜尔迦行动”的国家安全警卫大队尽管百般设法保密,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还是不免暴露了许多蛛丝马迹,印共毛派在收集了大量信息之后、对国家安全警卫大队的多个驻地回敬了“斩首式”的袭击。被两年顺风顺水的战斗麻痹了神经的国家安全警卫大队猝不及防,损失了数百名特种战小组的成员、许多与“杜尔迦行动”有关的机密文件也被印共毛派所缴获,这让资本主义政府于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宣传战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2058年5月份在比哈尔邦爆发的“遭遇战”终结了很多事情,譬如新德里发起的“战后第一次反 共高潮”。在这次印共毛派精心策划的战斗中,纳萨尔红军几乎没有付出多大伤亡就干脆利落的歼灭或击溃了多达十五个营的印度中央警察后备部队、这还不包括受印度陆军雇佣的前GLA士兵。惨痛的失败让资产阶级政府从“战胜GLA”后产生的狂妄自大中稍稍清醒了一点,意识到他们在短时间内不仅不可能消灭印共毛派、甚至连此前制定的“最小目标”即“蚕食直至摧毁一个纳萨尔极 端组织的主要根据地”都无力完成。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失利,迫使新德里当局从其反动立场上略微后退、保证“有条件的停止对印共毛派及其武装力量的敌对行动”,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已经变为资产阶级政府的一项“负资产”的“杜尔迦行动”。当然,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印度情报局对“杜尔迦行动”最后几个月效果的评估:印共毛派在2058年初开始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手段使得“杜尔迦行动”既难以获得及时可靠地情报来源、又难以顺利潜入目标地区,任务失败的概率已经上升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印共毛派终究挫败了“杜尔迦行动”乃至“战后第一次反 共高潮”。不过,这也仅仅是南亚次大陆风起云涌的革 命运动的间奏,未来十几年中还有各种形式的激烈斗争等待着人们。

         ===========         

顺便呼叫朋友们来看更新——

@YD教授 @逝去王女 @YoYo子 @秋叶、未尽 @qweion @酱油无视掉 @13312552 @万里狂徒 @南川彩文 @我不是大少 @苍云静岳 @fby1999 @Drakedog @syjgld @2114xiao @月见闪光 @难勃丸 @凤凰.诺斯缇 @zeroomjh

@柳葉白菀 @闇夜の影 @奥比希金 @轰炸机喵计 @赤紅の涙 @结局的续篇 @Level5

@蛋疼的死猪 @小人物z @闪光恋恋 @空空 @SuiLang

,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链接到点评
月见闪光 发表于 2017-2-13 20:28

我偶尔也会有这种颜色变蓝了但对方实际并没收到提醒的情况

定期重新用@输一份就好了 ...

那么重新召唤一下:2月12日更新,1000楼成就达成!

 

@YD教授 @逝去王女 @YoYo子 @秋叶、未尽 @qweion @酱油无视掉 @13312552 @万里狂徒 @南川彩文 @我不是大少

@苍云静岳 @fby1999 @Drakedog @syjgld @2114xiao @月见闪光 @难勃丸 @凤凰.诺斯缇 @zeroomjh

@柳葉白菀 @闇夜の影 @奥比希金 @轰炸机喵计 @赤紅の涙 @结局的续篇 @Level5

@蛋疼的死猪 @小人物z @闪光恋恋 @空空 @SuiLang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表于 2017-2-14 19:54

唔,之前根本就没收到@看到北美篇的结束……

其实本来咱是以为能依托落基山脉的地理优势阻滞攻势,西海岸也 ...

嘛,印度这个的确是我复刻了解 放战争前的态势。但从“南亚军团”投降到印度内战重启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印度资本主义政府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开战(毕竟国际形势对它不利)、因而被迫用自己获得的资源收买民心试图与印共毛派“文斗”,另一方面新华约需要南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静、以利于继续进行三战乃至战后的重建。

 

至于北美这一块么,原本新华约是没有能力大规模攻击美国西海岸的,但是美国人的运气实在不太好——

第一,新华约缴获了两座浮岛要塞、并迅速用自己的技术改装了其动力部分。

第二,新华约缴获了日本在2054年扣下的那台超时空传送仪(虽然现在它必须在传送目标点有一整套极其庞大且耗能的接收装置才能工作),因而能够通过它向浮岛要塞源源不断输送援兵和物资。

结果就是中国军队获得了在西雅图、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大规模登陆的能力,详细情况会在将来的西海岸战记里面介绍(虽然我也不知道哪年能写到那个部分……)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7-2-14 20:14

嘛,印度这个的确是我复刻了解 放战争前的态势。但从“南亚军团”投降到印度内战重启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 ...

原来还有西海岸战记……

浮岛我记得前面提到过,但当时还以为全部投进东海岸了,东西两线同时登陆,这对新华约的内线也是个极大的挑战啊。

嘛嘛,慢慢写,希望能最终见证这个系列解放全人类啊。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表于 2017-2-14 20:29

原来还有西海岸战记……

浮岛我记得前面提到过,但当时还以为全部投进东海岸了,东西两线同时登陆,这对新 ...

东海岸只有一座,佛罗里达方向的登陆是以古巴和加勒比海诸岛国为基地的。另外一座就交给了西海岸。

虽然说是东西两线同时登陆,但东线主要是苏联主导、西线主要是中国主导,除了登陆时间一致之外,基本上还是各打各的。最大的麻烦是运输能力,这个交给浮岛要塞+超时空传送仪解决

链接到点评

 

 

一直更新到现在,辛苦了。

 

但看完了最新的一篇,我的心情,不知道应该说是遗憾,还是失望。

 

大红你的文章,比起战争小说,更应该说是战争传记(尽管是架空的战争),这是我们都早已知道的。传记自然有传记的写法,所以对于一直以来和小说相背的写法,或是一些情节走向,我认为我是没什么发言权的。尽管如此,我却一直觉得这篇,大概称得上巨作了吧,有什么地方不对。

 

直至我最近了解到了一件事,“一篇好的传记,不只是要让读者了解里面的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更该让人明白在他们做出那些关键抉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面临着什么。”

 

请允许我这么认定,这篇文章最大的不足正在于此——你给了读者太多的上帝视角,以至于篇中的人物和势力,仅仅只是“做出了正确的决断,所以胜利,或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所以失败。”,这没什么逻辑问题,只是在面临重责和重压时,谁能肯定自己的正确呢?正如最近的这杜尔迦行动,横跨三年的行动,牵扯那么多的暗杀,渗透和策反,我们是否可以遐想其中的几个关键节点,谁暴露了最多的情报,谁又一直坚定到底,并抓住了反击的弓矢?但很可惜这些都没有,你只是给我们看了结果。战争并非没有波折,斗争也不可谓不激烈,但里面的一切却只是像被大势推动着走,少了几分“主观能动性”,少了几分给人的触动。

 

我们想想真实历史上的战争是怎么样的,那场不可忘怀的大战。关于二战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但关于它的挖掘似乎永远不会结束。怎么能结束呢?前有德国革新军事理论的闪击战,后有偷天换日的诺曼底登陆,前有列宁格勒的不屈抗争,后有中途岛的致命失误,有辛德勒的名单,也有拉贝日记,有《拯救大兵瑞恩》,也有我最喜欢的那部电影,《卡萨布兰卡》,最后,一切在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武器下拉下帷幕。其中的人们做出了无数艰难的抉择才带来了现今历史书上几行字的“结果”。艰难吗?当然了,对于身处那其中的九千万人,对被卷入其中的二十亿人,他们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进行一场必胜还是必败的战争,只能竭尽所能地追求胜利,挣扎生存,并祈祷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不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而我们也永远只能想象,若是那其中一个人两个人做出了另一个决定,我们是否会迎来截然不同的历史。所有这些“如果”就是战争史的魅力所在。这不是宣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表现出那些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人们,如何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而所有这些带来的感触,甚至包括沉重和悲痛,正是我认为的关于历史的文章的趣味之处。

 

我推荐看看一本小书《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以我的水平无力去评价这本书论述的历史是对是错,是公正还是偏斜,但它的写法本身是值得参考的。

链接到点评
  • 1 个月后...
14 小时前, 红色精英兵 说道:

因为损失实在太大,我同时开了三个方向的背景设定,本来想哪个写得顺手就推进哪个,结果这一家伙损失至少五万字、还不算为了写设定而搜集来的资料

虽然很悲伤……

但是总要继续的,晚开始不如早开始……

加油吧!

链接到点评

终于完成了全部修复工作,累成一条死狗……

由于四月份硬盘挂点的沉重打击,所以大概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写长篇了吧(心情沮丧士气低落)。下一步可能会写短篇,简单介绍一下拉美邦联……或者非洲同盟?主要是介绍三战后它们军事方面的情况,具体还没想好

链接到点评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5.22 任务:“惊涛拍岸”)
  • 铃Beru将标题更改为变革之潮——第三次世界大战风云录(10.4 铁幕装置)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