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9,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9, 2014 在神之侧.寂刃 发表于 2014-10-10 00:25 还不错......如果知道自己要死不是应该疯狂一点么? 不一定呢,不同的人死前有不同的表现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选B,我慢慢讲理由—— “扬一益二”、赶超帝都的格局既然已经定下,那么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向南转移,并且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至少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考虑到时间轴问题(皮卡位面的唐朝到故事开始时延续了四百二十七年,对应的大约是本位面的北宋仁宗时期),那么中国的小冰河期也已经到来(公元985年开始)。这将造成什么结果?冰雪线南移、北方日益干燥,草原上越来越难以维生的游牧民族将会如同蝗虫一般南下、疯狂的进攻富庶的中原地带;而农耕条件的日益恶劣,将会让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在天气和游牧民族进攻的双重打击下不断向南收缩,同时定都关陇的帝国不得不在北方维持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而越来越依靠南方来供养自身。这个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小冰河期继续、向南开拓的步伐就不会停止,而南方温和气候带来的高粮食产量将反过来为这种开拓提供无止境的动力——除此之外,战争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土地兼并与流民也迫使帝国必须努力向南方开拓。一旦帝国衰竭到无法以中央的力量领导这种开拓的地步,那么南方的地主就会站出来主导这个进程、并且为自己争取相应的政治权力。这就意味着帝国中央实际上的命脉、从长远来看已经掌握在南方各藩镇手中。而在丧失了对南方的实际控制力之后,帝国中央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控制南方产粮区的是一个友好势力(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友好势力,因为只要不撕破脸就能够通过贸易来获得粮食、如果翻了脸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扬州镇统一吴楚地区这个重要的产粮区会怎样呢(先不计算湖南,因为开发速度太慢)?显然,扬州镇是不可能立刻对帝国中央构成威胁的(距离遥远)、而统一的吴楚地区却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战乱减少、规划统一);而吴楚地区统一,税卡林立的现象将不再存在、这将抵消单一势力“垄断”吴楚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的价格上涨因素(对于帝国中央而言还不能算是“垄断”,因为他们也可以从荆州购粮)。从这一点上看来,扬州镇统一吴楚地区对于帝国中央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也就是说,上表向朝廷请封、被批准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过来看扬州镇,它目前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谁?朝廷还是益州?文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是益州。因为益州进攻荆州、将严重威胁吴楚的安全,就像陈友谅对朱元璋造成的威胁那样。朱元璋先消灭了陈友谅、而后才北上进攻北元;那么扬州镇也应该是先击退与自己争夺荆州的益州、而后再考虑其他。所以扬州镇统一吴楚之后,首要的战略考量就应当是限制益州的发展。 那么帝国中央究竟能否拿来限制益州的发展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帝国中央有求于南方产粮区,这同时包括益州和扬州,但是从地缘战略上来讲扬州有优势——因为益州和关陇距离太近了、互不放心,汉中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议点,这就使得扬州与帝国中央的关系要优于益州。如果帝国中央短视到不跟扬州搞好关系,那么它要取得粮食就又少了一个来源、届时难道在汉中问题上让步来讨好曾经被自己杀得血流成河的益州么?在这种情况下,扬州如果向帝国中央上表请求册封、并且缴纳贡赋,就完全有机会激化帝国中央与益州在汉中问题上的冲突、使得双方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峙当中去,这对扬州控制荆襄的战略无疑是有利的。 最后说到自立为王的优点在于使得军民上下一心,我不敢苟同。要让军民上下一心,不是提出一个远大目标就能完成的事情、首先是要给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利益。吴楚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大部分人民渴望的是安定下来、恢复生产和生活,自立为王不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会把他们拖入新一轮的战争当中(尽管不称王秋静岳也会东征西讨,但那可以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对方头上、反而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如果称王就不能这样做),他们肯定是不会乐意的。而对于那些渴望获得“从龙之功”的将领和官僚,则可以跟他们事先通气,说明自己的志向确实是要统一天下、向朝廷称臣不过是权宜之计,配合上未来进攻荆襄地区的战略规划、是不难说服他们的。 综上所述,既然向朝廷上表很有可能被批准、而且对朝廷提供一些财物也有利于牵制益州,那么就应当选择B这种战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曹操尚且利用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方式取得重大优势,而首先称帝的袁术却被大家联手干掉了,这是很说明问题的事情。而在元末,朱元璋同样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取得天下,所以我认为C项不足取——皇帝或者王的称号,不是注册商标、谁先抢到谁有利的。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14 11:45 通篇看完,简直太赞!!! 1.首先提出一个理解偏差,也是我没有写清楚。自封不是自立为王,而是自封扬州 ... 但是曹操跟秋静岳有个本质上的区别——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他手里、没有一股独立的中央力量,所以曹操招揽的人很多是为天子效命的、不是全心全意的帮曹家(譬如荀彧)。但是秋静岳的情况不一样,第一他没有控制朝廷、朝廷还拥有一股独立的力量,一心一意要为朝廷效命的人直接可以去关中、没必要到扬州镇绕一圈;第二,秋静岳的核心圈子继承自他的父祖、一直都是效忠于秋家这个“诸侯”,他们掌握的兵权财权人事权、自始至终都归秋静岳调动(夸张一点说,他们的身家性命都控制在秋静岳手里),即便是朝廷封官许愿、秋静岳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很难被收买(“现钟不打去打铸钟”,这种蠢事一般没什么人干)。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在此前的发言中,我论述了为什么扬州镇应该向帝国中央上表纳贡,论述的基础建立在这样几个点上: 第一,帝国中央需要粮食、但无法实际控制长江流域的产粮区 第二,一个对帝国中央保持友好的势力统一吴楚地区、有利于帝国中央购买粮食 第三,益州镇是扬州镇最大的敌人、且与帝国中央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扬州镇向帝国中央示好有利于牵制益州镇。 前两点我都已经在此前的发言中详细的说明了,第三点的前半部分“益州镇是扬州镇最大的敌人”则已经由皮卡说明,那么在这里我就来论述一下为什么益州镇与帝国中央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帝国为什么会牵制益州镇。 首先从益州镇来看,按照皮卡给出的情报,我们可以推论出梓州(就是今天的梓潼,位于成都东北方向)节度使潘家明已经开始进军富饶的成都平原,得手后就将南并云南、北夺汉中。显然的,作为一个不依赖帝国中央武力保护的藩镇,益州镇必然要控制周围的战略要地来保障己方根据地的安全,如果潘家明有野心的话(从皮卡行文来看,他确实有)、还有可能将这些战略要地作为下一步扩张的跳板。而在北面,益州镇对汉中地区的扩张将会触动帝国中央的势力范围。 “汉中,美誉‘汉家发祥地’,北倚秦岭、南屏大巴,中部是汉中盆地。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必是秦蜀二地激烈争夺的地区。对于蜀地来说,汉中和江陵非常关键,必东据江陵,北守汉中,蜀地之险才称稳固,据江陵可全据巫山之险,守汉中可人据大巴山之险。其中汉中以其据地势之上游而尤为关键。汉中关系秦蜀两地,但是汉中易守难攻,得了汉中只是保证蜀地安全,对秦地影响虽然大,却还不如蜀地关键。”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潘家明对汉中是志在必得,因为这个地区不仅对整个蜀地的战略安全非常重要、更是直接关乎他的老巢梓州的安危,哪怕付诸武力、他也一定要控制汉中地区。 除了单纯的地理因素之外,秦岭、大巴山中居住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筹码。在帝国中央和益州镇的对峙当中,谁控制了汉中地区、谁就能掌握更多的通向周围山地的通道,进而掌握更多的与栖息在山中的少数民族的贸易机会。一旦帝国中央和益州镇的对峙转变为武装冲突,那么这些山民就必然会倒向与自己进行了更多贸易的一方,在帝国中央和益州镇能够投入的兵力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帝国中央必须应对其他方向上的威胁,如游牧民族南下入侵或中原藩镇;益州镇则需要征讨荆楚)、这些熟悉地理环境而且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将会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这方面看来,益州镇必须控制汉中,否则侧翼不安、它不可能放心的远征荆楚。 那么,帝国中央有没有可能放弃汉中地区、以谋求同益州镇之间的和平呢?因为汉中地区对秦地的重要性低于对蜀地的重要性,帝国中央有没有可能为了从益州购买粮食或者单纯是为了求得南方的安全、而拿汉中地区与益州镇做交易呢?答案是否定的。 前面已经说过,位于关陇地带的帝国中央在粮食问题上受到极大的限制:汉高祖赖以夺取天下的关中粮仓在几百上千年的耕耘之后已经逐渐变得贫瘠、并且还受到小冰河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定都关陇的帝国中央还不得不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来对抗游牧民族的侵袭和中原的藩镇,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上的压力。因此帝国中央目前必须向长江流域的产粮区购买粮食来填补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中央将会安于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尔后就这样慢慢衰落下去,因为它仍然拥有“大义”的名分(虽然被大大削弱了)和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长期对抗中原藩镇和南下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是有保障的,秦地尚武之风则保障了它的兵源),依然是有能力重整旗鼓、夺回主动权的。帝国中央只要控制了一个重要的产粮区,它就能自主维持政权和军队的运转、并且获得“收复失地”的力量,甚至于还可以用多余的粮食雇佣游牧民族作为打击各藩镇的先锋,这样就全盘皆活了。问题在于,哪个产粮区比较容易到手呢? 目前看来,长江流域的主要产粮区有三块(不算湖南广东,因为就时间节点来看这些地区开发有限)——扬州镇控制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安徽、浙江、江苏临近长江的地区)、荆州镇控制的江汉平原(今天的湖北省,还有湖南省的北部)、益州镇控制的成都平原。 进攻扬州镇控制的长江下游地区,显而易见是不可行的。因为距离实在是太远、至少要穿过整个河南,倘若帝国中央有能力完成这等远征,何必困守秦地?攻打荆州镇也不是个好主意,且不说鄂西地形复杂,就算能够顺汉水南下(这还需要水师,而陕西水师……容我笑一会儿先……)、占据江汉平原,帝国中央岂不处于益州镇和扬州镇的夹击之中?而攻打益州镇显然要划算很多,皮卡已经告诉我们益州能够动员的兵力有限,潘家明还要征服云南、顺长江进攻荆州,这当然就给了帝国中央很好的机会。因此帝国中央从长远来看是一定要消灭益州镇、夺取成都平原的,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蜀道艰险、行军不易。帝国中央如果不想拿人命来填蜀道,就必须保有一个有利的前进阵地。看一眼地图就知道,这个前进阵地目前来说就是汉中地区。此外,控制汉中地区就相当于控制了秦岭大巴山的少数民族,帝国中央如果想要不出动很多军队就征服益州、当然需要这些少数民族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帝国中央也必须控制汉中地区。这在战术上,也与“夺取汉中地区以自保”的益州镇构成了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是帝国中央一时无法远征巴蜀,汉中盆地同样也产粮食(虽然比不上长江流域的产量),丢失这个地区无疑意味着帝国中央的粮食缺口进一步扩大(拿围棋打比方,就是“被紧了一口气”)。 综上所述,益州镇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控制汉中地区把帝国中央的势力阻挡在秦岭以北;而帝国中央如果想要“中兴”,也必须保住汉中地区、为未来征服成都平原留下一块前进阵地。这两者的矛盾无论是从战略上来讲还是从战术上来讲,都是尖锐对立而不可调和的:要么是益州镇灭亡、要么是帝国中央在受制于人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双方毫无妥协的余地。扬州镇既然将益州镇视为现阶段最强大的对手,那么就应当利用帝国中央与益州镇之间的矛盾、鼓励帝国中央在汉中地区同益州镇对抗,以此来削弱对手。所以我认为此时秋静岳应当向帝国中央上表纳贡、同帝国中央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激化帝国中央同益州镇之间的矛盾。 为本层和第240楼申请长评奖励:@YoYo子 @秋叶、未尽 @Drakedog @苍云静岳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linjinhai 发表于 2014-10-14 13:57 曹操应该是的,毕竟王允那个时候感觉很痛心,唉,但是当时汉帝年纪尚幼,也不能对此多说什么吧 个人觉得反 ... 不是旧病复发的问题,而是他还权给“大汉”、自己马上就会死。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说的很明白:“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所以曹操“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这就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支持曹操的利益集团(世家)也不会让他还权,因为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利益会受损失。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不证明曹操自己没有野心……曹操的野心确实是有,是逐渐萌发出来的。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14 16:13 我的锅……又没有说清楚…… 自封不是自立为王,而是说定远将军,扬州牧或者江南总管之类的官职。 延安整风整的是主观主义、山头主义和党八股啊……又不是跟老蒋翻脸。 另外我出点盘外招:按照此前你跟YoYo子他们的讨论,掌握帝国中央的那位贺某某迟早要谋朝篡位的,静岳完全可以趁这个机会蜕皮么。 话又说回来,像静岳的扬州镇这种世代藩镇(传了三辈人了),不可能不从自己的组织架构里面排除朝廷的影响、否则它也无法维持那么长时间。藩镇的根本在于地盘,而一块地盘是“朝廷的”还是“诸侯的”、取决于它的兵权财权人事权在谁手里。如果这些权力在静岳手里,他根本不用担心朝廷对手下的影响力如何,县官毕竟不是现管么。此外,曹操受“忠于汉室的力量”掣肘是因为三国乃至两晋都不得不依靠其他世家和他们掌握的读书人来实施统治、而其他世家指望着给曹氏集团留块绊脚石,但是唐朝都已经传了四百年天下了、世家的力量已经受到了科举的大幅削弱,力量分散的“寒士”们在形成官僚集团之前是不可能有力量给静岳找麻烦的、更别提拿朝廷当挡箭牌了。 还有还有,中午跟你说的那个论证我发在第250楼了,看到了么?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4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14 16:43 赞~~~ 巴蜀秦川连成一片,就会恢复成当年秦国一统天下之局。至于汉中的问题,且看我演绎吧,不剧透了~~~ ... 刚刚闪光在群里说我才发现,益州主人公是何续……但是区别不大,何续执掌益州镇的话、也是走一样的道路。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5,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5, 2014 狂徒桑也参与讨论啦,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但是关于狂徒桑的观点,我有些不同意见,在这里详细的说一下。 第一,我从来没有说秋静岳应当去学诸葛亮舌战群儒,他甚至不需要派一个所谓的“舌辩之士”,派一个普通的信使去传递消息+上贡就足够了。为什么?因为帝国中央和益州镇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用言辞挑拨就可以激化——只要益州镇一统,必然就会去进攻帝国中央控制的汉中地区,秋静岳缴纳贡赋(在现阶段,是承诺缴纳贡赋)是增强帝国中央的财力和影响力、使帝国中央不会过早的丢掉汉中地区,这就能对益州镇构成重大牵制。那么秋静岳有什么必要亲自去(或者派个“舌辩之士”去)把这个显而易见而且必然发生的事实亲自论述一遍呢?就算帝国中央短视到看不见近在咫尺的益州镇对自己的威胁、而非要去找扬州镇的麻烦(倘若帝国中央当真短视到这种地步,那么我不认为它能在藩镇控制中原的情况下活到现在),那也只需要书信说明就好了。因此,所谓“需要能人才可以执行B计划”,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至于“一个藩镇为什么不亲自去朝廷讨封”的问题……很简单啊,中原糜烂,道路不靖;扬州外敌环伺,臣诚恐宵小之辈趁虚而入、故不敢妄离也。皮卡早就告诉我们了,此时中原地区藩镇四起互相攻杀么。 第二,关于理性与否的问题。狂徒桑给我们提供的例子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很遗憾的是,这个例子并不恰当。如果狂徒桑对二战德国的经济情况有一些了解,他就至少不会举这个例子。纳粹德国撕毁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不是因为“希特勒脑子一热”,而是因为当权的纳粹党是小资产阶级执政党,既是容克们的代梨人、又是依靠工人的选票上位,所以既不敢得罪垄断阶级也不敢得罪下层民众(参见德国总动员时间就知道了)、而且还把大笔财富花在军备这种不能吃也不能穿的东西上来缓解大萧条带来的燃眉之急,那么结果就是纳粹德国只能通过侵略和掠夺才能勉强维持经济平衡。所以纳粹进攻苏联是个理性的决策,而不是如同狂徒桑所言的“非理性”决策,这个例子举出来恰恰会证明我的观点、即帝国中央将会接纳扬州镇的示好而不会逞一时意气。本位面的中唐历史也证明了我的观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有没有分封那些投降的叛将在中原当节度使呢?显然是有的啊,而且还不少。因为唐朝中央没有力量再打一仗了,所以不能立刻就由着性子把叛将们斩尽杀绝、只能先安抚他们再徐图后事。这跟秋静岳所面对的情况恰恰是一样的。 第三,狂徒桑说帝国中央不会注意到“小冰河期”,这我倒不反对、那个年代没有这样的气象牛人能够总结出“冰河期”来。但是“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即北方粮食产量下降,游牧民族南侵导致帝国中央不得不在北方部署重兵、进一步增大粮食压力——是现实存在的、也是不需要气象牛人就能发现的。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皮卡在设定中是默认了这一点,证据就是游牧民族的南侵狂潮(以“幽州雪”为代表)和帝国中央的粮食危机(在讨论时提到了这一点)。 第四,狂徒桑说B计划是要求的更多、是“摊牌”。这个说法也是不正确的:益州镇和帝国中央爆发冲突与否,不是扬州镇能够左右的事情——秋静岳倘若有这等影响力,那么其他几个人的小说也没必要写了、直接到扬州山呼万岁好了。我重复一遍,益州镇和帝国中央的冲突由于地缘战略的缘故、是必然爆发的,秋静岳向帝国中央提供贡赋、只不过是增强帝国保卫汉中地区的实力以更多的消耗益州镇。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摊牌”或者“有所求”,实际上秋静岳只是在帮助帝国中央做一件帝国希望做、同时对秋静岳有好处的事情罢了,目标是让这个事情发展得对求精与更有利、同时不伤害帝国中央的利益。此等好事,我想即便是皇帝一时“非理性”而拒绝,下面的大臣(支持帝国中央的利益集团)也会让他清醒过来。唯心主义者可能认为封建时代皇帝就能完全随心所欲,但这种忽略了政权背后的利益集团的看法是不科学的。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20,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20, 2014 封为吴候……这是打算捧杀啊、还是打算交接外藩灭权臣啊……无论是哪个都很不靠谱吧,前者完全莫名其妙(即便是从皇帝的心理上也说不通)、后者的话未免太作死……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22,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22, 2014 万里狂徒 发表于 2014-10-21 22:30 皮卡又更新了啊,看到你这个皇帝第一个反应是一个著名的帖子: 嗯,很高兴跟狂徒桑继续讨论,同时也请皮卡不要介意我俩的跑题行为(笑,我们现在扯得离正文越来越远了)。 关于舌战群儒的问题,我受易中天《品三国》里面引证的《三国志》的影响比较深(或者说,我受易中天的分析的影响比较深),我认为真正说服了孙权决心抗曹的是鲁肃(政治方面)和周瑜(军事方面),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表是不可能真正站到江东集团的立场上的、因而也就不能说是诸葛亮在孙权决心抗曹的问题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当然肯定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根据我的看法,孙权在见诸葛亮之前就决心抗曹了、他见诸葛的真实目的是摸清刘备在抗曹战争中能发挥多大力量)。因此我认为,一个利益集团做出这样的战略性选择,必然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而非外因,所以使节能言善辩与否、并不影响帝国中央最后的战略决策。君不见季米特洛夫同志在法庭上把戈林驳斥的面红耳赤恼羞成怒、甚至失态的当庭大喊:“等你一出去,我就逮捕你”这样的话,但是国会纵火案最后判决的结果不还是取缔了德共么? 当然,一个利益集团做出战略性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确实不会直接的表现出来、而需要决策部门的分析。狂徒桑认为帝国中央衰落已久、决策部门已经瘫痪,所以可能看不清战略性选择的后果。从小皇帝的角度看,也许是正确的:没多少人愿意攀附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但是,在皮卡新一章出来之前、我认为帝国中央握有决定权的是权臣贺,而倘若说这位权臣没有自己的参谋班子、或者说没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位权臣担任幕僚,这个就未免匪夷所思了。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并不能代表中央的决策机构失能,现在大陆没法控制台湾、但是这意味着国台办和厦门大学关于台湾的研究部门都瘫痪了么?显然不是的。 说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我谈到了德国的经济问题致使它选择了撕毁条约、西侵英法东攻苏联,狂徒桑似乎认为这不是主流观点。实际上如果读一下描写国际关系史的著作、或者关于二战时期的历史类著作,就会发现我的这个观点恰恰是主流观点。30年代末40年代初德国石油、稀有金属、粮食、黄金储备的存量变化和来源,以及苏德经济贸易中德方的支付情况,也完全证明了我的观点。一个已经拿着预付税单抵账的政府,除了发动武力侵略掠夺资源、也实在没有什么别的路好走了。至于说两线开战才是二战德国的主要败因,这未免把纳粹军事机器的力量看得太高了……而且话说回来,正是德国的侵略政策决定了德国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德国的侵略政策则是由它国内的经济情况决定的:如果德国在1940年没有入侵法国、或者在1941年没有入侵苏联,那么在一两年内它的经济就会完全崩溃,只要查看当时德国的经济档案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如同我反复强调的那样,这是个理性决策,如果希特勒不这么干、那么国防军和容克自己就会起来灭掉他和他的纳粹党。 有点扯远了。狂徒桑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缺乏准备、以致一溃千里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有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就以为德国不会进攻自己了。这同样是个错误的观点:首先,苏联始终在防备德国进攻自己,这点可以从苏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西部国境线上修筑永备国防工事这点上直观的看出,只不过是在德国进攻时机的判断上出现了错误、才导致德国能够拥有进攻的突然性;其次,卫国战争初期苏联损失严重的原因,最主要的要归结到图哈切夫斯基时期对红军在防御战术、装备开发、预备役组织等方面的恶劣影响,以及大肃反对红军战斗力的削弱上面;最后,如果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欧洲不是没有出现反苏统一战线的可能、从英德秘密会谈上看来这个可能性还很高。 最后说到“情感”跟“理性”的问题,我倒觉得这方面没什么可谈的……狂徒桑认为我是先开枪(主观有个论点)再画靶子(而后再去找论据),我认为我不是这样,但是双方都无法证明——这个自由心证的味道太浓厚了(笑)。狂徒桑推荐的书我会找时间去阅读,如果狂徒桑有兴趣的话、我也很乐意跟你讨论二战时期历史方面的话题。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28,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月 28, 2014 对于前半章里永王和贺良益的态度,咱的评价就是七个字——“务虚名而处实祸” 至于后半章,那天我在Q群里面已经反复陈述过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了,就不在这里赘述一遍……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二月 18,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8, 2014 选A,冬天直接进攻。但是,在进攻的手段上可以斟酌、不必非得蚁附攻城这种笨办法。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段时间是小冰河期、江南地区气候也变得寒冷。历史记载过杭州西湖整个都被冻上了,看起来这对进攻不利、但是对防御者来说难道很有利么?如果我是进攻方面的主帅,我就直接派兵封锁杭州城的城门、不让守敌得到任何柴薪,不需多少时间张庆和就只能天天过寒食节了——就算丫打算利用干粮支撑过一冬天,取暖的问题也还是解决不了。假如打算拆房取木,那攻方自然欢迎之至:目下正是小冰河期呢,张庆和愿意迅速被冻死、想必秋静岳不会有什么意见。杭州城众多的人口,这时候将变成把张庆和绞死的绳索! 至于冬季作战的粮草运输问题,我没记错的话杭州和扬州可都是被京杭大运河连着的吧?纵使冬季运河结冰,也可以利用雪橇运粮(《宰执天下》这部穿越到宋神宗时代的小说里面就描写过这个办法,可行性是非常高的),因此粮草和辎重的运输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困难——可能秋静岳弄不到足够的马匹来拉雪橇,但是给冰面上的雪橇拉纤总不是难事!放着那么多饥民,完全可以搞以工代赈。 倘若收兵而坐待来春,刚刚被加封为“吴王”带来的士气加成难免有所折损、同时也多少会让附近的其他势力产生动摇,更不要提天下大势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产生的变化。所以这个办法不可取。 冬天派兵偷袭杭州,看似轻松省力,实则是兵行险招、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就算小股部队成功的控制了城门这样的要点,但总不能仅凭他们就攻下整个杭州城——也就是说,偷袭部队必然遭遇到敌军主力的凶猛反击、只有在得到己方主力增援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攻下杭州的任务。但很显然主力部队是不能很快赶到的:如果主力和偷袭部队距离太近,很容易就会被守敌发现而达不到偷袭的效果;如果距离太远,那么冬季积雪或冻土则会影响主力的推进速度、也很难及时赶到战场接应。所以这是个失败几率极高的策略,同样不可取。 至于联络越州等地……联络他们干什么?提供蚁附攻城的炮灰么?既然这些家伙还拥有独立的地位,就肯定不会接受炮灰的命运。而这些“弱兵”加入战场反而会增加部署与协调的难度,甚至加重后勤补给的负担。至于“威望”等等,某个谋士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再赘述。 综上,我的作战方案是:首先,歼灭杜进率领的两个都的敌军外围部队、清扫杭州城外的据点,如果不能歼灭这股敌人、至少也要将他们逼进杭州城;而后,围绕杭州城的几个城门部署防御工事、加以严密封锁,令敌军无法出城获得柴薪(我想应该没有哪个傻瓜会把打柴的人从城墙上缒下来吧?有护城壕在他们回不去的);第三,征召饥民来为运河上的雪橇拉纤,解决粮草和辎重的运输问题,同时以工代赈消弭可能出现的流民潮;第四,向越州等地购买粮食及其他必要的军用物资——反正打下杭州之后,他们只有望风来降的份,吴军只不过借他们的仓库来存放金钱罢了;第五,等到城内因为缺乏柴草而变得饥寒交迫的时候,攻城。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二月 18, 2014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18, 2014 我顺便谈一下群里面聊到的其他问题: 闪光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古杭州有十个城门,封锁城门分散兵力、容易被各个击破。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 首先,围城的部队不是列成阵势、站在城门外面的平地上来包围的,他们是在城外修建了坚固的营地和防御工事、并以此为依托来进行包围的。敌人要击破他们,首先要面对这些工事——现在,冬季防御的优势从敌人那面转移到了我们这面了。 其次,城门一次能通过的部队数量是有限的,而封锁的防御工事和城门之间的距离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敌军在出城反击的时候,无法一次性投入多少部队——因为空间不够。而我军的封锁部队却可以通过偃月式的布置来集中所有的远程武器杀伤敌人。 再次,退上一步说,就算敌人夜里缒城而下、硬是在外面集结了一大坨部队(这必然是没有阵形、难以发挥战斗力的——杭州城防备完善么,那必然有护城壕咯!也就是说这些不走城门的倒霉鬼肯定没地方布置阵形),那么他们需要多少兵力来攻击一个营地?一个封锁营地里面我部署2500名战兵和2500名辅兵(辅兵不能用来进攻,但用来防守还是胜任愉快的),这样我还能腾出22000名战兵的机动兵力。《毛选》上讲打歼灭战,比较有把握的是我方三倍于敌——倘若出动一万五千战兵来反击,杭州岂不只剩下五千厢军?我在其他城门的部队难道都是死人?更何况,秋静岳所部的战斗力和士气要超过敌人、而且还有防御工事可供依托,要拖住这股敌人等待援军到来总是不成问题、甚至其他城门的兄弟部队在看到烽火之后立即攻城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后,退上一万步说,就算是辅兵在防御战中的战斗力也不如战兵,那我还是可以用民夫伪装成士兵、部署在营地附近充当“援兵”的!张庆和你在城里,能看清封锁营地周围的部队是真正的援兵还是民夫伪装的援兵么?你敢赌一赌么? 同时我还要提醒一下:在北宋年间,杭州还只有六到七座城门,剩下的城门是南宋及南宋以后新修建的!(皮卡的设定对应的时间点就是北宋)同时杭州主要的柴薪来源是南山,封锁重点其实很清楚……当然有人要是想从其他门绕过去也不是不行,但是这不就很容易被野外的机动部队发现么——张庆和,你打算用多少部队来护送打柴呢?要不要先在野外来场数千人的决战啊?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分享 发布于三月 28, 2015 [ 本帖最后由 红色精英兵 于 2015-3-28 08:44 编辑 ]\n\n冬季攻势终于开始了啊,我个人给它取个吉利的代号、就叫“天王星行动”好了(这是围歼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行动代号,笑)。 说正经的,在这三个选项中,我认为夺取灵隐寺的粮食与其他军用资源比较合适。理由如下: 先说A。且不论秋静和能否迅速歼灭杜进所部(个人不甚看好),我军的资源补给是不能完全仰赖一个不确定的因素的,所谓“狡兔三窟”,也就是必须有备用计划、后手准备。秋静和能迅速歼灭杜进、确保后路安全,那当然好;但如果不小心再来个乌巢之战,有可能就会落得个袁绍的下场。所以A计划看似保守,实则危险:冬季进兵、野无所掠,后勤工作不能无止尽的受到这样的干扰、必须找个缓急时可用的“备胎”。 再说C。在占领区内推行限制佛教的政策,其实我很支持,这可以消除大量不交赋税的僧产僧田、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甚至可以说是大大增加),同时还能解放众多被佛寺所奴役的劳动力、增加官府可用人力。然而,现在不是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像这种牵涉众多的政策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清理丈量土地、调整税务工作、人口登记造册等等都是需要大量官员来执行的工作,更不要提还必须平息各佛寺的反抗——它们或许不敢公开进行武装斗争,但是进行拖延、煽动不满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就意味着,当前方战事处于紧急状态、后方官员跟着忙作一团的时候,是没有精力来推行这个政策的,它对缓解当前围城部队所面临的后勤困境并无多大帮助,所以我们也暂时不能选它。 而B计划相对来说就要好很多——灵隐寺位于张庆和的控制区内,而张庆和此前的“坚壁清野”战术已经使得当地居民大大离心。秋静岳所部能够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把他们救出苦海,他们自然就不会在意灵隐寺会被秋静岳怎样——我全家的命都是秋大人救下来的,干你们这帮秃驴鸟事?而且,灵隐寺既然勾结豪强、广收奴婢,想来一定多行不法,秋静岳只需将欺压佃户、霸占民田这类事情加以宣传,不难让这一地区的民众燃起对灵隐寺的滔天 怒火,这正好为今后治理这一地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仅仅做这些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灵隐寺打倒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同时还不能引起过大的连锁反应。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封锁消息,不要让灵隐寺的和尚们逃走、也不要让其他人将此事外传。这要求对灵隐寺的行动要变成一场突袭,迅速控制住该寺僧侣,毕竟当年没有电报电话网络、想在兵荒马乱的战区向外传递消息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够把消息封锁到打下杭州,那么就不用担心突袭灵隐寺会在秋静岳其他地盘上造成多大的影响——到那时候,这些地盘也该开始推行限制佛寺的政策了。 第二,安上一个合适的理由。张庆和既然已经搞了坚壁清野政策,秋静岳又把杭州城围得严严实实,那么杜进所部的补给哪里来?思来想去,也只有灵隐寺能够为他们提供粮草(所有补给全赖缴获实在太冒险,难道打了败仗就饿肚子?)——大胆秃驴,资敌是个什么罪名?或者还可以派一小队人马伪装杜进所部、放谣言说要打开灵隐寺抢粮,秋静岳顺理成章可以用“保护”的名义派兵到灵隐寺,然后再说贵寺不便防守我军兵力有限、还请诸位高僧携粮食细软移驾军营……如果灵隐寺竟敢不知好歹的拒绝,那么一个通敌的罪名依然跑不掉。 第三,如果消息泄露、或者灵隐寺秃驴们不识相的要反抗(无论是武装对抗还是携僧产逃走),那么就一定要把灵隐寺定义为“敢于对抗正义之师、违背了佛祖教诲”的佛门叛徒,把他们与张庆和“抢走平民最后一口粮食和最后一匹布”的万恶政策联系在一起。不仅要大肆公开宣传(我此前所说欺压佃户、霸占民田这类劣迹宣传是仅仅针对本地区平民的,因为这种事每个寺庙应该都干,如果一开始就全面宣传、可能会在静岳的其他地盘引发动荡)——这里的公开宣传指的是向整个江南地区宣传——而且还要鼓动其他知名佛寺出来谴责灵隐寺这种“助纣为虐”的行为、以此踩着灵隐寺提高自家寺庙的声望,这就是所谓的拉一派打一派。这样一来的话,其他僧侣就会认为秋静岳不是打算对整个佛门动手、而是单独对不合作的灵隐寺动手,普通平民则会在灵隐寺的攻击者与支持者的嘴炮撕逼之中逐渐降低对宗教的热情(也便利于战后推行限制佛教的政策)。 另外咱窃以为,如果使用冬季的包围战术、等待张庆和所部因为寒食或寒冷而导致战斗力大为下降之后再发动进攻,秋静岳所部根本不可能损失1-2万人,能伤亡五至七千就算张庆和所部战斗意志超强了。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九月 29, 2015 分享 发布于九月 29, 2015 fby1999 发表于 2015-9-28 22:18第十五章 兄弟永明八年一月十九日 长安。刘府。 整个刘府,与其说是一座府邸,倒不如说是一处军营,灰白色 ... 西征此时南下的内部阻力太大,理由如下: 从短期的战术角度来看,与契丹的战斗使得女真军队的机动能力受到相当损耗(我怀疑被屏蔽的应该就是“马 力”)。攻打那些弱小的草原部落,这可能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但如果进攻有精锐部队防守的坚固城池,则无异于以短击长。何况,继续在草原上战斗,或许还有利于马匹的恢复;倘若深入情况并不熟悉的汉地,马匹甚至士兵是否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可就难说了。 从中期的战役角度来看,歼灭契丹的主力部队之后、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机会。这有利于在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大量兼并人口和牲畜,壮大女真自身的实力,进一步稳固自身的霸权地位、提高持续作战能力(更经得起消耗战)。倘若此时南下(倘若将南下作为一项战略来推行、那么它必然不是短期就能结束的),则契丹或者其他部落就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今后回过头来再想要吞并它们就要费更大的力气。此外,女真人丁稀薄,就算南下作战没有失败,其部队也必然为了控制新占领区而分散开来、后方就会变得空虚;此时唐军倘若设法支援草原部落对女真人的老家进行袭扰,女真就有首尾不能兼顾的危险。 从长期的战略角度来看,南下征服汉地意味着女真本身的经济社会形态要发生巨大转变,他们必须从渔猎、畜牧的生产方式至少部分的转移到农耕的生产方式上来(否则占据汉地并无意义),由此将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可以想见这肯定会引起族内的剧烈动荡。如果首先征服其他弱小部落,不仅可以为将来的南下作战消除后顾之忧、提供更多的炮灰和补给,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新附部族作为社会形态转变的试验品、为女真未来进一步的南下攻势(以及此后的统治问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只让部分族人领导这些新附部族搞试点,显然要比上来就赌上全族命运一窝蜂南下要谨慎安全得多。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九月 12, 2017 分享 发布于九月 12, 2017 (已修改) 久违的更新和投票,首先庆祝一下皮卡老树发新芽、春风吹又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虽然皮卡不保证能更新多长时间,但有总是比没有好么!还有期待文中活跃的主角和文外活跃的观众们在皮卡长出来之后继续活跃哦 其次说选项,这次我打算选A,理由如下: 静岳的目标是争霸天下,而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有一个稳定的、政令通畅如臂使指的根据地,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人力、金钱。也就是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一片萧条的控制区、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资源集中于大户而不是政权手中的控制区,都不是可以接受的选择。在攻打杭州的过程中,频繁的民变已经给静岳敲响了警钟、拆灵隐寺以攻杭州的手段也迟早会刺激到以佛寺为代表的地方土豪,如果不集中精力稳定内部事务、那么一场席卷数州的民变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当然,要平息这种程度的民变,对于静岳麾下的大军来说并不为难。但民变只要发生,就必然会严重削减原本可为静岳所用的人力物力、干扰生产活动。远的不说,刚刚攻占的、曾饱受张庆和“坚壁清野”政策荼毒的杭州的重建工作就要受到影响;且原本向浙东或者金陵用兵的军事部署也会被打乱。处于“进攻顶点”状态下的静岳完全可以先稳定内部,让自己的政权朝着“正向滚雪球”的方向前进、做到占一地稳一地越打越强;而不是急于扩张、用自己仅有的几州基本盘支撑越来越大的新占领区维持工作和必然随着战事扩大而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这样做的下场就必然是像柳宗元在《蝜蝂传》中描述的那样、自己把自己拖死。 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扩张的方式取得补偿、从外部“进补”来解决攻克杭州后秋静岳面临的“内虚”问题呢?是有可能的。但从目前的形势而言,B和C两个选项都不是很有利: 浙东富庶、军力却弱,攻下它们想来不难,而且还能借机弥补“内虚”,看起来是很好的选择。但浙东诸州富庶,并不意味着这些资源掌握于官府手中、而更有可能是掌握在当地世家大族手中(所以浙东诸州的军力才弱,否则如此富裕的官府在乱世、就是靠钱砸也至少能砸出一支足以自守的部队)。静岳攻下浙东诸州,要想征集到足够的资源(物资、金钱、人力),也还是要搞度田料民、在土豪口里夺食。那么与其在人地两生的浙东诸州这么搞,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主场这么干呢?况且如果在秋收时进军浙东,从静岳自己方面说、在未能充分重建的领地上征秋税就成问题(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从浙东诸州的角度讲、难免造成“同仇敌忾”(不仅是各州之间的联合、还包括官府和地方豪族的联合)的气氛。那么为什么不沿用曹操借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的故智,先让浙东放松警惕呢? 相对于辽阔的浙东八郡而言,马文威的势力范围就小得多了,不过是一个金陵外加两个残破的郡(只有一县之力)。静岳的计划则是夏日出兵、因粮于敌,减少己方的消耗,若说要打是没有打不下来的道理。不过,马文威治政昏乱、沉迷享受,在秋静岳行险进攻杭州时也没有利用他麾下强大的水师加以牵制,这就说明此人无进取之心、不会主动干扰静岳的行动。刀剑再锋利,一个婴儿也无法以之杀死一个有准备的战士;金陵的位置再险要、水师再强大,马文威没有进取之心的话也就无法以之威胁静岳的控制区和交通线。那么对于秋静岳而言,较之于马文威那微弱的“安全威胁”,难道不是生死攸关的内政问题更加重要么?但倘若静岳在夏日进兵金陵,就不能指望马文威依然毫无动静、坐以待毙,他在持久战中很可能利用水师的优势袭扰静岳的沿江控制区,甚至勾连静岳控制区内的地方土豪起而作乱。这不仅会让军事行动本身平添变数、甚至还会扩大经济上的缺口——因粮于敌意味着不能指望从马文威的势力范围“进补”来填充“内虚”…… 综上所述,我认为A是更好的选项。度田料民可能显得比较保守,但却打牢了基础,增强了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可动员的资源、提供了培养更多官吏的实践机会,这会让静岳进行下一步征服的时候更加顺利、也能更容易更快的消化新战果。 九月 12,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注释 铃Beru 60.00节操 长评糖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6, 2017 分享 发布于十月 6, 2017 于 Wed Oct 04 2017 于 PM9点27分, fby1999 说道: 选项在上一章啊~~~~~~不过红已经选了A写了一半了233~~~ 拍打大狗狗~毕竟工作了,比上学稍微闲一些~ 抱起~~~ 鄙人首次成为能一言而决剧情走向的读者(而且能一次决定两三章的篇幅),这感觉真是好2333333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14, 2017 分享 发布于十月 14, 2017 重看了一遍,情节上没什么问题,不过选择肢设计上显得太刻意了……我估计除非故意搅局,否则大家看了都会选b吧…… 那我也选b好了。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月 28, 2017 分享 发布于十月 28, 2017 (已修改) 又到了长篇大论的时节啦!首先说我的答案是选A 冬日以少数精锐押解大量战俘行军确实很冒风险,但这风险某种程度上是可控的。押解战俘行军主要带来的是两方面的困难:即行程拖长、物资匮乏,还有战俘叛乱。解决战俘叛乱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契丹中级军官及这个等级以上的领导人集中收押,所谓“蛇无头而不行”、缺乏有权威有声望的人带头集体叛乱就很难发动(契丹是游牧民族,其体制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部分士兵最熟悉的也就是这些军官了、彼此之间反而难以推举出可服众的威望者);另外就是把粮草和牲畜也集中控制(以牲畜驮载粮草、然后将牲畜用绳索连成一串),有人想要叛乱也难以取用给养和脚力。此外,草原大部队长途行军是非常依赖少数水源地的,因而往往有固定路线可循,女真军队可以一边撤退一边破坏污染这些水源地。契丹战俘就算大规模叛乱、也无法继续利用它们,最后必然还是溃散为无数小股、难以给投唐的契丹汗提供支持。 【编辑一下:楼下有人提到追击过程中有一成骑兵折损,依此否定带俘虏行军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损失的大头不是由严寒的天气造成的,而是追击所要求的持续高速行军造成的——女真骑兵必须在短时间内追上契丹主力,否则不仅有追丢的风险、自身携带的给养也会耗尽,这种强行军当然会造成相当的非战斗减员(掉队、伤病等)。但这在回程时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回程时无需太赶时间、也可以从缴获的物资中获取给养,合理的行程安排和充足的物资能够大大降低非战斗减员。】 说完了可行性,我们再来看收益,获得大量契丹战俘从战略上看,是有三个方面的长远收益的: 第一,女真人口少,经不住消耗。这些战俘无论是充作奴隶、还是收服后充作辅兵甚至战兵,都能极大缓解女真人力短缺的困难处境、使其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或军事活动。 第二,是有助于推动南进战略、防止女真内部出现“小富即安”的思想。真实历史上女真灭辽之后有许多功臣宿将甚至不愿意留在燕云、而打算携带抢掠来的金帛子女回故地,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让女真从渔猎/游牧部落发展为一个大的、稳定的帝国的,而只能让它迅速腐化(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骤然获得的大量物质财富不匹配)。而获得契丹人口的大量填充从主观上来讲可以促进女真统治阶层的野心/雄心、所谓“手握利器杀心自起”,从客观上来讲数量更多的部族和部族附庸也迫使女真统治阶层主动去获取更多的利益来供养他们。 第三,是有关将来的女真对新征服土地的统治问题。金灭北宋后迅速腐化和满清入关之后的迅速腐化(三藩之乱都是绿营平的)都告诉我们,社会制度落后的渔猎/游牧部落征服文明比自己更先进的地区之后、很快就会受到这种先进文明的冲击,冲击的结果无非是三种——被先进文明的生产力冲昏了头脑、以为自此可以无忧享受无尽的财富,然后迅速腐化堕落(金、元);学习先进文明的可取之处,融入当地社会(北魏,辽的南北面官制度也勉强可算);一边束手束脚的学、一边堕落(满清)。所以女真要想避免昙花一现的辉煌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帝国,就必须推动汉化进程。而推动汉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会遭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反对,女真统治阶层内部肯定有人想要守旧且不愿交出权力(女真这种渔猎部落联盟要想成长为帝国必须经过中央集权的过程)、这时候就能利用已经变得比较可靠的契丹力量来进行牵制;汉化过程中女真统治阶层作为一个整体不得不向汉族地主让渡部分权力,有契丹作为缓冲可以避免相比传统封建社会来说更加固化的阶层社会出现巨大动荡和反弹、还能防止汉族地主势力膨胀过快(反过来说,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甩锅给契丹)。 除了长远收益,有没有短期收益呢?也是有的。从个人来讲,完颜禾洛不是权力宝座的唯一竞争者(虽然从传统习俗上来讲他有优势),其他竞争者也各有长处,尤其是完颜禾洛威望不足、拥戴他的将士比较少。这一次追击契丹主力诚然立下了大功,但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可不是光靠胜利就行的,这需要赏赐来保证部下的忠诚、需要扩充自己的队伍来巩固部下的信念。这三万名契丹战俘(还有数量肯定更多的亲眷和海量的牧群,我没记错的话游牧部落迁徙时家属、牧群跟部队是一起走的)是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设法把契丹战俘转化吸收入自己的部族、还是干脆将其没为奴隶赏赐将士招诱盟友,都能大大增加完颜禾洛竞争权力宝座的本钱。而且,一旦南进战略正式进入征服并控制中原的阶段,这种全族大规模迁徙的经验就显得非常宝贵了。 从女真部族的角度来讲,是暂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整片草原的。正如同“大自然厌恶真空”一样,一大块游荡着各种部落的土地也不会长久出现权力真空,目前最有希望填补这块权力真空的人是契丹汗,他毕竟还有大义上名分和唐的支持(虽然完颜禾洛还不知道后者)。如果女真对战俘进行屠杀,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杀法,都会把仍然游荡在草原上的部落推到契丹汗这一边、让他的大义名分由虚变实、从软实力变化为硬实力。这显然是既无法亲自控制草原、又无法在草原上扶植傀儡的女真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女真不杀战俘,那么这些部落就会慑于女真的强大军力、而不会轻易归附刚刚吃了个大败仗丢光了本钱的契丹汗。 ================= 对了,写这么多字应该可以讨点赏吧233,顺便也求一下9月12日书评的赏 九月十二日书评求赏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十月 30,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注释 苍云静岳 18.00节操 私糖! 铃Beru 60.00节操 长评糖 1 1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一月 12, 2017 分享 发布于十一月 12, 2017 (已修改) 4 小时前, fby1999 说道: 因为气运是用奇谋,作险事的消耗啊233~~~也就是保证行险的成功率~本来如果你狗狗第一视角,打契丹的时候也要用掉一点呢~~~ 别太在意,本身实力高了,后面有些剧情(譬如争大位的时候)就能踩过去;要是低,到后面一样要行险,照样要费,你总不想看到流浪军的剧情吧233~~~ 那么,2个A咯~皮卡~ PS:纠正下,长于政务,只是表明军队相对战五渣~不过拉拢军方的思路确实没问题~~~举狗狗~ 什么回复逗比,给我说清楚~~~不然上去就是一爪~~~ 那么,2个A咯~皮卡~ 人家指的是现在论坛这个回复机制,只要一引用别人的发言就会显示被引用者的全文,这就搞得非常不方便。 这次的选项很纠结……就我看来ABC三个选项全都是有很大问题的 先说A。吴越地区是一个整体,如果天下形势没有出现重大变化的话(注意这个前提),首先攻占浙东以稳固根本的思路是没有错误的,况且静岳受封“吴王”、在没有“越王”的情况下征讨浙东似乎也算出师有名。但从本章看来,浙东军力进攻不足、自守还是可以的。倘在进攻浙东时顿兵坚城之下、消耗过甚,那向长江上游的发展就可能出现问题——毕竟荆州以水师见长且战略位置重要,这是静岳未来攻略计划中不可避免的苦战。 【想要引诱浙东内乱不是不可以,但这种计略能不能成功是很难说的;且这种“犯上”式的兵乱,几乎必然引发大规模的劫掠破坏,浙东精华能保存多少就不可知了——当然啦,倘若静岳的目标只是浙东的肥沃土地,那这话当我没说。】 再说B。鄂岳地区对江东而言,其重要性是一等一的。不过至少在目前阶段,这块肥肉看得到却吃不到。秋静岳手下的水师很难同王弘新匹敌,尽管有了赵简这个带路党,也不能说就能弥补装备和兵员素质方面的差距。真实历史上完颜亮的优势够大吧?F2A的结果是什么呢?先败于陈家岛,后负于采石矶,这可是个惨痛的教训。况且,静岳的势力范围刚刚延伸到破败的金陵,而武昌距离金陵可是非常遥远,想通过奇谋妙计来进行闪击是不可行的,那就需要建立前进基地来囤积兵力和物资。可静岳现在连金陵的屏障舒州(今天的安庆)都没到手,遑论建立这样一个前进基地了(攻击鄂岳的最好前进基地在鄱阳湖,但这不可避免的会引发同江西的对抗,等同于一次树立两个敌人,实在不可取)。 【非得要不建立前线基地硬打?金陵到武昌多远?上一个“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的,是什么下场?不要以为静岳不读《三国志》】 最后谈C。至少在目前,C是绝对不能选的。大阿卡林省(即江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而且同静岳的控制区之间有山川相隔,不便于运粮调兵。加之静岳一方对江西的情况也很不了解,贸然出击不啻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然鄱阳湖是未来静岳必须致力于控制的区域,但现在劳师远征鄱阳湖的话,就有可能被鄂岳王弘新的水师半路摘桃子、堵住湖口痛打,岂不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跳出本章,从全篇的角度看看天下大势吧。中国地理有个特点,东西向有两大水系沟通、交通便利,而南北之间的地理阻隔就比较多了。因此,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南北较长时间对峙的情况,相对而言东西对峙在时间和次数上都要少些(另外俗话为什么说“买东西”?也是因为东西向交通比较便利的缘故,商贸发达,故云“买东西”)。无论是起家两淮的静岳还是举兵四川的何续,在稳固基本盘之后、同北方决战之前的扩张大致就是沿着长江水系进行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分别从两个方面印证了这点)。所以两湖、荆襄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对于帝国中央而言,两湖、荆襄的独立状态意味着自己的粮食供应不被垄断(即决不能被何续或者静岳拿到,哪怕为此牵头组织荆州共同防御联盟);对于何续而言,拿不下荆襄就等于一辈子坐困四川盆地(进攻关中意味着在山道上拼消耗,这对人力匮乏的蜀地来说是致命的;走汉中攻上庸,就会受到来自北方的侧击;所以想要攻略荆襄必须要趁荆州尚未统一的时候);对于静岳而言,拿不下荆襄就意味着……请参考朱元璋对陈友谅。所以,针对荆襄两湖的行动会引起很大的变数:帝国中央将在长江中游地带大力促成一个亲自己或至少是中立的共同防御联盟,或设法牵制何续与秋静岳对这一地区的行动(譬如说给江西郭禹熙更大的名分,让他更容易巩固内部、稳定手下的少数民族势力);何续和秋静岳则要设法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边缘取得一个稳定的前进基地、并在适当的时候促成荆襄的内战(弥补水师短板、争取进攻窗口期)。 虽然没有选择,但还是厚颜求赏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十一月 12,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注释 尤菲斯 30.00节操 長評糖~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二月 3, 2017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3, 2017 (已修改) 引用太占地方啦,我就 @fby1999 好了,记得把地图传上来啊,没有地图这分析别人看不懂的。 新的章节中,剧情从秋静岳在长江下游一隅之地的转战、而进一步拓展到了烽烟四起的整个天下。皮卡为我们揭开了幕布、用几条情报和一张地图为我们展示了群雄争霸的舞台。而本次的评论也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秋静岳下一步关于舒州问题的战术抉择,第二部分则是分析天下大势的走向。 第一部分:战术抉择 我选择B选项。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舒州是什么地方,以及它对于静岳来说有什么意义:舒州就是今天安庆市的前身,而安庆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的门户和锁钥——早在三国时期,庐江太守陆康就把郡治搬到了舒州的前身皖县(通俗点说,就是把庐州的军事行政中心迁移到皖县),袁术、曹操和孙策也围绕皖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更有名的一个战例则出现在晚清,曾国藩为了消灭以南京为首都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派他的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主力围攻安庆,无论是李秀成逼近曾国藩位于祁门的指挥部、还是陈玉成从江北直扑武昌,都没有动摇曾国藩围攻安庆的决心,乃至于最后陈玉成和洪仁玕调动大军拼死去救安庆、也在湘军的顽抗下功亏一篑,湘军和太平军围绕安庆展开的殊死斗争、正说明了它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极端重要的意义。对于静岳来说,控制了舒州就为自己在长江下游的地盘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进可以把舒州作为出击江西、湖北的桥头堡,退可以拱卫金陵(南京),所以舒州是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舒州易手的具体情况。舒州位于淮南、鄂岳、江西、陈蔡、宣歙等多个军阀控制区的交界地带,而能维持其独立性达二十余年,这之中固然有军阀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平衡的因素在,但也不得不说其知府周宝臣是个能人、对舒州有相当强的控制力。大家都知道,位于多个强大势力交界地带的中立区往往是比较混乱的、被军阀们赶出来的流亡势力很可能在这种中立区落草为寇,那么当年能抵挡陈蔡强兵的周宝臣坚持了二十多年、也没有像金陵马文威那样自我堕落,怎么就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鱼门雄手里栽了这么大的跟头呢?是的,战争史上有许多巧合、偶发事件,但秋静岳不能把舒州这个战略要地的得失、放在这种“鱼门雄只不过是碰运气才打赢”的判断上。所以根据我的猜想,很可能是鄂岳或者江西在背后作祟、秘密向鱼门雄提供支持来暗中夺取舒州,鄂岳王弘新嫌疑最大(毕竟江西正在忙着平定蛮人叛乱、而且把势力延伸到长江以北有可能被鄂岳和淮南同时视为眼中钉)。 针对这一情况,秋静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呢? 观望待变和任命鱼门雄为舒州主官是首先要否决的,因为鱼门雄既然很有可能是鄂岳或者江西的暗子,那么这样做的结果无非就是鄂岳或者江西巩固了他们在舒州的统治。如果秋静岳发动进攻,那么兵少不足以取舒州,即便兵多也有可能因为水师不如鄂岳而打成僵持、耽误对浙东的讨伐。如果把舒州问题留在讨伐浙东之后解决、而让鄂岳王弘新有机会巩固舒州,那么凭借他手上最强大的荆州水师、就能够长期把秋静岳按在长江下游出不了头——太平天国有防备完善的南京要塞可供退守,尚且被湘军把自己在长江下游的根据地打了个稀烂;秋静岳手上的金陵现在城垣残破人口不多,只怕王弘新轻易就能在长江上切断淮南和江东之间的联系、甚至依托水师的补给在长江南北岸钉下几个坚固的钉子也不无可能。那秋静岳争霸天下的计划等于失败,因为哪怕其他军阀干掉了王弘新,秋静岳也来不及收取荆州两湖的地盘、一样要被别人顺长江而下吊打。 那么,沉稳一点,借兵给周宝臣收复舒州如何呢?很遗憾,也不行。派少了兵未必足用,而且显示不出秋静岳对舒州志在必得的决心,王弘新很可能还是会发起军事冒险夺取舒州;派多了兵则将帅不合,秋静岳麾下将领未必服气周宝臣一个外人、而且影响已经决定了的浙东攻略。毕竟,借兵给周宝臣意味着还承认周宝臣在舒州的半独立地位,很难把舒州纳入到淮南军的防御体系中;而对鄂岳、江西而言,淮南军以“借兵”的名义进入舒州、意味着秋静岳也不想为了舒州大动干戈撕破脸皮,这种侥幸心理是不利于淮南军吓阻鄂岳、江西插手舒州事务的。 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开出比鄂岳或江西能提出的条件还要优厚的价码、招降鱼门雄,同时以水陆大军直扑舒州。鱼门雄原先是个籍籍无名的土匪头目(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他虽然是鄂岳或江西的暗子、但并不是那种长期悉心培养的精英,更大可能是临时被招揽),他能在鄂岳或江西没有出动正规军队、仅提供秘密援助的情况下,攻破战略要地舒州、赶走精明强干的周宝臣,说明这个人有一定的能力、善于抓住时机而且很有志向。这样的人值得秋静岳去招揽,而且地位更高、和贺良益关系更好的秋静岳,也拿得出比鄂岳或江西更优厚的价码来收买。如果鱼门雄不投降,那么只敢暗中夺取舒州而不敢公开行动的鄂岳或江西不会有什么胆量跟淮南军主力硬抗(毕竟安庆对秋静岳的淮南军更重要,鄂岳水师自保总还是做得到的),秋静岳可以用大军掩护周宝臣回舒州;如果鱼门雄投降,那么就另外给周宝臣一个地位高有实权的官职来收买人心(周宝臣的能力也值得这样做),而以大军掩护鱼门雄在舒州附近接收物资扩充新军。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刚刚不是说派兵多了容易将帅不合、而且影响已经决定了的浙东攻略么?现在以水陆大军扑舒州,难道就不影响了么?这个问题问得好,它涉及到了这个策略的精华所在:以水陆大军扑舒州,是由秋静岳自己的将领率领的;而无论是支持鱼门雄还是周宝臣在舒州重建其防御体系,都是要让他们在秋静岳的大军掩护和物资支持下、自己迅速扩充部队,所以不用担心将帅不合、也不用担心鱼门雄或周宝臣反复无常(他们自己建立起来的部队需要靠淮南的物资供养,江西或鄂岳提出的价码说明他们只想也只能扶持鱼门雄为傀儡、而不可能接手他扩充的新军)。至于对浙东攻略的影响完全是正面的:秋静岳的淮南军出动水陆主力扑舒州,足以吓阻江西或鄂岳、使其不敢公开对舒州采取行动,那么淮南军主力到了舒州之后就可以使用金蝉脱壳的计策、乘坐回程的运输船秘密返回长江下游集结,在舒州仍然大张旗鼓、伪装成有许多军队频繁活动的样子。这样,浙东的顾兴运就会放松警惕、认为秋静岳这一手不是冲着自己来的,等到他发现真实情况就已经晚了——秋静岳的桥头堡杭州距离顾兴运的越州太近了,顾兴运来不及向浙东其他军阀求援以防守钱塘江、也来不及在越州积蓄足够的粮草,秋静岳完全可以用一支部队困住越州坐待其饿死、主力迅速扫平浙东其他地区。这样一来,浙东攻略反而能更早结束、并且损失更小。 【结合贺良益出兵洛阳的情况来看,作为贺良益的政敌、顾兴运肯定知道皮唐帝国中央已然时日无多了。那么他就有理由提前防备贺良益的盟友、秋静岳对浙东的进攻,这无疑会给秋静岳的淮南军进攻浙东带来不小的麻烦。但是,倘若秋静岳摆出“专力于舒州”这个完全合情合理的假象,就会使顾兴运放松警惕。表面上看来,把部队从大本营调到舒州、再从舒州调回浙东是疲于奔命,但却是麻痹敌人的好方法、水路行军也不容易使得部队疲惫。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未来秋静岳的淮南军同川蜀何续争夺荆州,也必然会利用长江水路调动部队物资,借出兵舒州的机会锻炼麾下官吏将士、使其熟悉利用水运输送人员和物资的工作,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附带效益。】 【关于打消贺良益猜疑、阻止鄂岳或江西直接出兵舒州的补丁:秋静岳进占舒州,可能会被此前的盟友贺良益认为是野心太大;鄂岳或江西公开出兵舒州的可能性虽小,也不能完全忽略。关于这两点,秋静岳可以采用的预防措施还是在贺良益身上做工作——贺良益出兵洛阳标志着他谋朝篡位的行动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因而要尽量消除皮唐死忠势力的影响。秋静岳可以向长安派遣使节,声称鄂岳或江西在舒州策动叛乱、意在牵制淮南军以声援浙东顾兴运。由于舒州对拥有强大水军和顺流优势的鄂岳、以及拥有鄱阳湖作为缓冲的江西的意义,小于舒州对位于长江下游的淮南军的意义,这个说法在技术上是站得住脚的;至于鄂岳或江西的意图是否真的就是声援顾兴运,并不重要,贺良益现在是最忌惮作为皮唐死忠的顾家的,就算他不相信秋静岳的说辞,也不会在这个当口上调和鄂岳同江西的关系、并怂恿他们进军淮南的,因为还需要淮南军平灭浙东顾家。而贺良益不跳出来做鄂岳和江西的中间人,这两拨军阀是不会相互信任、共同行动的,而公开单独出兵舒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二部分:天下大势 除了与秋静岳切身相关的舒州之变外,本章还通过几条情报提及了其他实力派军阀在乱世中的活动。这些与秋静岳目前状况只有间接关系的事件,却略微勾勒出了未来形势的走向,对它们进行一番分析、揣测下面可能发生的情节将会是非常有趣的。 本章提及的九条情报中,除了最后一条之外,对情节影响最大的当属贺良益即将出兵洛阳。从政治角度上来看,贺良益消灭郑王就是搬掉建立新王朝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而建立新王朝的举动毫无疑问会给天下带来强烈的冲击,许多人的心态和行动都可能由此出现变化;从军事角度上来看,贺良益控制了一支庞大而强悍的陆军、其军事实力在所有军阀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他将要进攻的洛阳是天下名城、位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河南地区(就是中原的核心地带)。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对河南、以及由河南辐射开来的周边广大地区造成极大的连锁反应,我们接下来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逐一分析。 首当其冲的是倒霉的郑王,除非出现贺良益暴死这类的意外,已经不可能有人救得了他了。从贺良益的履历来看,此人有能力(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有手腕(战略眼光、战术手段)有人望(部下、平民),并且实际控制了皮唐帝国中央、掌握其强大的正规军,虽然粮食方面是短板、但也有秋静岳这个尚算稳定的外援提供源源不断的接济。而郑王虽然也爱民勤政,但他已不具备大义名分、并且自身的硬实力也不足(经常被周边藩镇勒索),单凭一座洛阳城是守不住多久的,贺良益占领洛阳并回长安建立新王朝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次是河南的李文优,这个人可以说是河南地区最强的实力派,也是受贺良益入洛影响最大的人。因为他身上明明白白的贴了个“薛宗震叛乱余党”的标签,并且曾经被皮唐帝国中央军打崩过一次。所以出身帝国官吏将佐的藩镇是不可能援助他、甚至也不可能接受他的投降的,贺良益要是不打算让自己建立的新王朝落个千夫所指的下场、也一样不可能接纳李文优。所以李文优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趁贺良益攻占洛阳后急着回长安建立新王朝的机会,暂停跟穆恒昌的对峙、立即在河南展开扩张、控制足够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以应对贺良益登基后必然到来的打击。即便如此,李文优恐怕也很难逃脱从河南败走的命运,毕竟他在襄阳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了、积蓄有限,而河南又是强大的贺良益唯一的扩张方向、必然会全力进取。 反过来,李文优的河南攻略必然引起两个人的警觉。一个自然是未来打算进取中原的贺良益,他不可能坐观李文优在河南变得越来越强、成为自己东进路上的绊脚石;另一个则是镇守襄阳的穆恒昌,他跟李文优有深仇大恨,打了足有二十年时间、凭着襄阳坚城维持了平局,李文优在河南坐大、无疑是给穆恒昌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当贺良益回长安建立新王朝、暂时无力压制李文优的时候,他就会想到找穆恒昌来牵制李文优(顺便还能结个善缘,今后东进河南的时候不担心来自南方的威胁)。 但是单靠穆恒昌做得到这一点么?毕竟李文优曾四次围攻襄阳,这固然证明了穆恒昌守御有方、襄阳城高大坚固,但不也证明了李文优在野战中有优势、迫使穆恒昌只能采取防御策略么?而现在压制李文优是需要主动进攻的,贺良益一时之间也没法予以配合,穆恒昌就算被深仇大恨迷了神智、这种牵制一定能生效么?所以贺良益必然还会留有后手,其一就是解除穆恒昌在其他方向上的压力、使其能释放更多的力量对付李文优,其二是再找一个藩镇来牵制李文优。 先谈谈解除穆恒昌在其他方向上的压力的问题。除了李文优这个老冤家之外,穆恒昌还有两个方向可能出毛病:刚刚打赢了滇-安南联军的川蜀何续有可能出兵上庸,江陵邓咸平可能下阴手、让穆恒昌仅具自保之力。 何续要进攻上庸就要先夺取汉中,贺良益要解除这方面的问题、只需派援军支持汉中知府的防御即可,这点不足为虑。邓咸平方面要更麻烦一些,因为他和穆恒昌之间没有什么大的过节、但也互不信任,在面对川蜀何续顺流而下的进攻时、邓咸平可能怀疑穆恒昌的立场:如果他怀疑穆恒昌跟何续联手,那倒还好,因为这样他就不会去招惹穆恒昌以避免后者提前站队,只需要集中精力击败何续、就能迫使穆恒昌不战自退;但倘若他怀疑穆恒昌跟贺良益联手,那就非得先把穆恒昌坑的只能困守襄阳不可——因为即便是他击败了何续,穆恒昌有贺良益的支持一样会南下的捡便宜!而倘若贺良益支持穆恒昌对付李文优,就坐实了邓咸平关于贺、穆联手的怀疑。因而贺良益要想确保穆恒昌能有效的牵制李文优,必须解除邓咸平的顾虑、牵头组织穆恒昌和邓咸平之间的互不侵犯协定及针对川蜀的共同防御联盟。具体可使用的方法包括情报交换、军事部署相互透明化、加封官职爵位(由贺良益进行)、联姻、交换质子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如果仅靠穆恒昌就能把李文优牵制得无力扩张、那穆恒昌也没必要连续四次守襄阳了,所以贺良益还得再找个藩镇跟李文优作对。这藩镇一是要够强、能压住李文优,二是不能太强、免得该藩镇反过来吃掉河南成为新的绊脚石,三是要听从贺良益的号令行动、不反对出兵河南。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就是魏博镇的牙将曲宏:魏博镇兵精,对上李文优不会落于下风;魏博镇北面有镇冀丁家跟河东展万程牵制,虽然恒冀节度使刚刚换成丁从勋、展万程刚刚打败了代北节度使,一时不会对魏博镇动手,但魏博镇也不能无限制的在河南待下去、何况目前也还有潞泽节度使梁川洪前来讨伐;曲宏刚刚赶走乐知贤,需要贺良益在政治上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能太过违逆贺良益的要求。 不过,即便如此,魏博镇曲宏真的就会出兵牵制李文优、为贺良益火中取栗么?这不一定。贺良益想要拉拢曲宏,还需要别的办法,即诱之以利、胁之以势。诱之以利好说,承认曲宏的地位、加官进爵、经济援助等等,这些手段都好用。胁之以势,就是要向曲宏说明魏博镇的地位很危险、只有贺良益能帮助魏博镇度过难关。倘若我是贺良益的说客,我就要表达这样的意思: 魏博镇北方有两个强大的势力,一个是河东节度使展万程、他刚刚击败了代北节度使,另一个是镇冀丁家、他们刚刚完成了权力交接。如果魏博镇只想苟安一两年时间,自然可以不理会河东和镇冀的动向;但如果把眼光稍微放得长远些,就会知道这两家一旦收服了代北、稳定了内部,过不了多久就会开始扩张。河东和镇冀之间隔着太行山、交通不便,北边是荒凉的草原,河东的西侧是难以跨越的黄河、镇冀的东边是汪洋大海,您认为除了您所控制的魏博、和必然被您击败并占据的潞泽,这两家还有什么别的目标可以选择么?如果您现在帮助贺良益压制李文优,不久之后贺良益就能控制河南、在您对抗展万程与丁家的时候为您提供后援;而如果您放任李文优坐大,那么在河南与李文优鏖战的贺良益就只能遗憾的看着您被展万程与丁家夹击、而没有办法施以援手了。这中间的利弊还请您仔细考虑。 也不是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曲宏还是担心内部不稳、以及梁川洪的讨伐,而不肯向河南大举派兵。但这也没有多大关系,哪怕曲宏只是象征性的出兵滑州、汴州,对贺良益来说也足够了:如果李文优惧怕同魏博镇交手,那么他的北线就会出现一个大豁口、无法依托黄河组织防御,他占据的郑州将处于贺良益与曲宏的包夹之中、他的老巢陈州则暴露在魏博镇面前,李文优将不得不分散部署他的军队、极大拉长战线,贺良益在反攻时就能以洛阳为出发点、自由的攻击李文优的控制区;如果李文优真的进攻魏博镇驻守的滑州、汴州,那么曲宏为了维护自己在魏博镇内的声望、也将被迫同李文优展开大战。 【至于曲宏跟李文优唱双簧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一旦暴露将极大影响曲宏的声望、影响他对魏博镇的控制;就算贺良益没有抓到真实凭据,也可以暗杀乐知贤并把罪名推到曲宏头上、激起藩镇对曲宏的仇视。这对曲宏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损失,对贺良益来说则不是:毕竟只要曲宏不牵制李文优、那么曲宏的死活对贺良益进攻河南就没有多大影响。】 最后谈谈山东形势。淄青庄昶珽刚刚获取了一场大胜利,这个李文优的老同事老战友全歼了兖海节度使肖君铎的野战部队,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趁胜追击扩张地盘,而是在接受了徐泗观察使蒋新德的礼物之后回家了。能把厌恶“薛宗震叛乱余党”的皮唐军阀逼得遣使求和,说明庄昶珽获得的并不是一场“皮洛士式胜利”(意为惨胜)。那这只能说明庄昶珽即便打赢了还是无力在山东继续扩张,说不定已经达到了扩张顶点。庄昶珽原本是最有可能呼应李文优的扩张行动的人,但既然他目前在山东都没法扩张,就更不要提去河南支援李文优了——如果曲宏应贺良益的要求出兵滑、汴的话,庄昶珽支援李文优的可能性就完全消失了。话又说回来,庄昶珽回师只是为了麻痹对手、实际目的是要突袭夺取徐州这个战略要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样他只能和李文优形成战略上的呼应而无法进行实际协同、并且离他的老巢太远。 【倘若庄昶珽真的要取徐州,对于秋静岳的淮南军来说倒是有点麻烦,北面的防御态势就要恶化了。因此秋静岳在贺良益击败李文优后,或许需要注意一下李文优、庄昶珽两个“薛宗震叛党”合流、向两淮逃窜的可能性,这有可能给淮南军造成新的威胁。】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六千六百字长评求赏,跟正文差不多长度的评论呢,我真佩服我自己2333 十二月 3, 2017,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注释 尤菲斯 70.00节操 握、握草! 1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十二月 28, 2017 分享 发布于十二月 28, 2017 这半个月以来状态很不好,所以这次分析就容我弃坑一回吧 选B ——A容易过早吸引贺良益的注意力。倘若贺良益利用蜀军北犯的消息压制内部,就可以空秦地之兵而援汉中,此时决战对于蜀地来说太过行险。 ——C太缓,贺良益攻洛阳得手之后必然以河南为下一步军事行动的目标,为了遏制蜀地的发展及掩护自己的侧翼、就会策动邓咸平和穆恒昌的联盟,届时蜀军东进就会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所以选B吧,邓咸平刚刚在湖南消耗了一波力量、却只换来象征性的臣服而不能实际调动当地的资源;贺良益穆恒昌此时都无力干预何续东进。这是何续控制长江中游的最好机会。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一月 1, 2018 分享 发布于一月 1, 2018 (已修改) 首先说明我的选择是A,也就是把鱼门雄放在舒州。至于做这个选择的缘由,就有必要分析一下目前舒州地区的形势。 一、为什么舒州目前不会爆发会战? 表面看来,区区一州之地集结了三大势力的十二万人马(还没算上鱼门雄自己的部队),真个是杀气冲霄、战云密布,好像马上就要上演一场大会战一样。假若秋静岳认为有必要在舒州同鄂岳江西联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或者判断鄂岳江西联军会主动出击攻打舒州,那么鱼门雄就必须马上被调走,因为这有利于吴军收编舒州守备部队、实现令行禁止。但是正如我们此前论证过的那样,秋静岳控制舒州的行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攻略浙东服务的、是要让顾兴运放松警惕,因而秋静岳绝不会真正的要在舒州展开决战(至少现在不会)。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联军会不会主动发起决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鄂岳和江西虽然组成了联军,但这个联盟的基础并不稳固——鄂岳和江西都想自己控制舒州,只不过是因为吴军的兵力超过了这两家中的任何一家、所以才仓促组成联军。倘若鱼门雄没有立刻投降秋静岳,那么这支联军说不定还会幻想通过兵力上的优势吓退吴军;但在鱼门雄迅速投降秋静岳之后,不同已经占据了坚固阵地的吴军进行一场大战、显然就不可能控制舒州了。假如联军在会战中获胜,那么联军中损失较大的一方就会受到来自另一方的威胁,不仅得不到舒州、连自己原先控制的地盘也会出现危险;假如吴军在会战中获胜,那么联军中损失较大的一方就可能成为秋静岳的下一个猎物。这就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王弘新和郭禹煕就不能像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时那样精诚合作呢?原因很简单,曹操当时已经明确提出要消灭孙权和刘备,孙权和刘备在这种境地下可以互相信任、摆脱囚徒困境;但现在秋静岳仅仅明确提出要控制舒州,而没有表示要进攻鄂岳或江西,这样王弘新和郭禹煕之间就不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于是会陷入囚徒困境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得知鱼门雄迅速投降秋静岳、已经不可能不经一战就把吴军从舒州吓退之后,鄂岳和江西的联军的撤退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二、秋静岳如何在不进行会战的前提下、迫使联军尽早撤退? 当然,对于秋静岳来说、鄂岳和江西联军撤退的越早越好。联军早撤退一天,吴军就能早一天从舒州秘密抽兵展开浙东攻略、平灭顾兴运。所以秋静岳必须虚张声势、大张旗鼓,让联军产生“再不撤出舒州就会被吴军进攻”的错觉(因为联军摸不清吴军此来的真正意图,不知道吴军仅仅是为了控制舒州、还是打算跟联军会战、甚或进一步攻打鄂岳或江西)。有这样两种办法是效果很好而且具备可行性的: 首先是驻舒州的吴军派出大量骑兵侦察部队张开警戒幕、控制战场。这些骑兵侦察部队的任务是拔除联军在营地周围有利地形上设置的前哨、让联军的外围营地失去屏障和预警,逼近联军营地侦察其防御设施、窥探联军动向,袭击联军派出的侦察分队、将他们的活动范围尽可能的压缩到联军营地周围以防止其窥探吴军动向。吴军的这种行动进行的越积极,联军的侦察分队和哨位就会越向营地龟缩(本来就不想打大仗,所以联军不会打算在这种地方消耗宝贵的骑兵);联军越龟缩,形势就越有利于吴军发动会战;形势越有利于吴军发动会战,不想跟吴军会战的联军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就越想早点跑。 其次吴军要在舒州大量征集人力、组建新军。在联军的密探看来,吴军大肆扩充的目的无非就是获得更多的民夫和辅兵、以此来完成后勤方面的任务,这显然也是吴军要发动攻势的重要征兆。如果将熟悉当地情况的鱼门雄留在舒州负责新军的组建工作,就更容易让人相信吴军在舒州将有大动作——鱼门雄长期在舒州地区活动,熟悉地理民情,让他继续留在舒州组建新军能更高效的完成任务;从权谋的角度讲,将一个刚投降的将领留在他熟悉的地区而不调走,说明吴军在此地实力充足、不担心尾大不掉的问题。这会让秋静岳的舒州佯动作战显得更加真实。 三、鱼门雄留在舒州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弥补劣势 优势: (1)从舒州佯动作战的角度来讲,鱼门雄留在舒州负责新军组建工作能更好的骗过敌人的密探,使联军密探(或许还有顾兴运的密探)相信吴军将在舒州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采取大规模行动。 (2)从舒州新军组建的角度来讲,熟悉地理民情、跟流民打过许多交道的鱼门雄在完成这项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他自己能力出众,有利于让舒州新军更快的形成战斗力——毕竟我们都知道,吴军主力其实不会在舒州久留,那么在未来顶住鄂岳或江西可能发动的首轮攻势、坚持到援军抵达的任务就要由舒州新军来承担;舒州新军扩充越快、形成战斗力越快,吴军在西部战区受到鄂岳或江西的压力就越小。 (3)从鱼门雄本人的角度来讲,在舒州工作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把鱼门雄调动到常州,那么显然他建立的舒州军不能随行,他只能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为浙东攻略做民事上的准备,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如果把鱼门雄调动到泗州,由于庄昶珽目前没什么动静的原因,有点“投置闲散”的味道;如果把鱼门雄招入禁军,倒没有什么明显缺陷,不过不如留在舒州能得到更多锻炼——舒州的局势很紧张,但不会爆发真正的大战,让鱼门雄在安全的情况下见识一下数万人的大兵团如何运作、如何运营一个迅速扩张的城市(舒州作为吴军的西大门是必然要大力扩建乃至要塞化的),对他今后担任方面大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劣势及弥补方法: 主要的劣势是担心鱼门雄可能在舒州养成气候、尾大不掉。弥补方法是让鱼门雄专管军事建设,周宝臣负责召集流民和粮食生产,使此二人均向吴军的一名高级将领负责——要把舒州新军扩充到单靠本地的资财养活不起、必须要由吴地供应物资(粮食、甲仗、金钱、布帛等)的程度。 秋静岳要清楚的告诉鱼门雄和周宝臣:目前减少他们的实权是为了更好实行舒州佯动作战和浙东攻略而采用的权宜之策,如果他们能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为吴军战略的成功做出贡献,那么未来还是要进一步大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爵位、散官、待遇,以证明自己并不是空口许愿。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长评求糖,虽说才2300字有点少。 一月 1, 2018,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注释 铃Beru 300.00节操 17年12月优秀长评&18年1月节操Top&18年1月优秀长评 尤菲斯 35.00节操 窩覺得你這個已經很多了(抖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布于一月 21, 2018 分享 发布于一月 21, 2018 (已修改) 这次的书评还是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什么要立即攻克越州、尔后救援徐州 我的选择是B选项,理由如下: A策是完全不可行的。俗话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吴镇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佯动作战都进行到舒州去了,到头来却在越州城门口停下脚步,这对士气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挫折。况且,刚刚归降的墙头草们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的,如果顾兴运发动反击、不能指望他们发挥多大作用;而留下围城的少数吴军恐怕也难以掌握主动权,届时顾兴运凭着手头五万军队、还真有可能把浙东的天翻回来。这样一来吴镇背后仍然插着一把钢刀,今后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如芒在背,秋静岳万万不可以重蹈夫差的覆辙。 【补丁:为什么鱼门雄可信、而浙东的墙头草们就不可信了?因为鱼门雄临阵投靠秋静岳后、面临着鄂岳和江西两处外部压力,不论他再投降鄂岳还是江西、对方肯定都打算先把这个反复无常的二五仔消耗掉,以此来保证自己能稳固的控制舒州这个战略要点。而浙东的情况则不同,顾兴运单靠自己是无法完全控制浙东八州的,浙东的墙头草们对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这些墙头草在顾兴运反击时只会袖手旁观、择胜而从。】 那么B和C两策的主要区别,就是去不去救徐州。我个人认为是应当去救徐州的,当然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补丁1:徐州的重要性】 早在第二十一章的书评当中,我就提出过一个这样的可能性:庄昶珽击败肖君铎后回师、说不定是为了日后突袭徐州而放出的烟幕。并且指出了徐州沦入庄昶珽之手的后果——吴镇的北翼将受到严重威胁。假如李文优在未来一二年中被贺良益赶出河南,他也有可能来投奔庄昶珽;这两只冬日里的刺猬若要相互取暖且不被刺伤,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庄昶珽让李文优驻徐州,既不必整日担心对方火并自己、又能相互呼应。只是这样一来,数万陈蔡强兵的压力很可能迫使吴镇将注意力全部转移过来、而长期无力向鄂岳或江西扩张,这当然是不利于秋静岳争霸天下的。就算徐州残破,但是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它还是淮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无论是庄昶珽还是李文优,占领徐州之后都能获得一个有利的前进基地、能够以此为依托向淮河流域自由出击。这对于吴镇控制区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补丁2:蒋新德能不能对付得了庄昶珽?】 答案显然是不能。从秋静岳自己对蒋新德的评价来看,此人不过一犬,论军事指挥的才能或者坚持战斗的意志都远远不及庄昶珽;从麾下军队的实力来看,庄昶珽分两次彻底消灭了肖君铎,而蒋新德一次都没能救援成功,说明庄昶珽在部队实力上也占有优势;从时机上看,庄昶珽刚刚获得一场大胜、收降了大量士兵,可以说是士气高昂,蒋新德则是被人偷袭、战争准备不足。由此看来,庄昶珽的胜算很高,秋静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蒋新德超水平发挥而守住徐州这一点上。 二、如何救援徐州 那么,刚刚经历苦战之后夺得越州的秋静岳,具体来说要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救援徐州,才能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至于蒙受重创呢?我们首先要分析庄昶珽会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来进行包围,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反制方案。 庄昶珽的围城战术:首先要强调的是庄昶珽兵力有限(蒋新德还能广发信使,说明庄昶珽没能把城围死),麾下大量降兵是不稳定因素。所以庄昶珽会利用亲军监押降兵在城北修筑营垒、以此为全军提供休整地点和囤积补给;以亲军监视降兵攻城、削弱徐州防御力;以手下大将率领机动部队在徐州周边地区游弋,伺机歼灭敢于救援徐州的部队、并为大营掠取补给;以小股游骑截杀徐州打柴的士兵。 【降兵不仅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差,执行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差,让他们驻扎在长围上包围徐州,恐怕很多人会私自离开岗位四处劫掠、甚至直接逃亡,所以必须以亲军监押。亲军数量有限,所以降兵必然被集中看管。】 那么针对庄昶珽的部署,吴军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案: 战役目标:以重兵救援徐州,为徐州开辟一条补给线、提高徐州城的防御能力,避免跟庄昶珽进行大规模野战。 进军阶段——吴军应以最优秀的将领率领精兵为前锋、主力部队紧随其后,让庄昶珽手下负责打援的将领不敢轻易截击。如果庄昶珽手下的将领打算来试探吴军的战斗力,则务必予以迎头痛击。 筑垒阶段——赶在庄昶珽收拢他的各路兵马之前,在徐州南门外能与城市守军相互呼应的营垒,保证徐州拥有一条稳定的对外通道。 对峙阶段——吴军大兵团在徐州城下同庄昶珽军主力展开对峙后,应迅速在徐州-宿州之间的交通线两侧构筑兵站营垒,掩护从宿州开往徐州的补给车队、防止庄昶珽派骑兵拦截(徐州和宿州之间不过相距两百里,这个任务很容易完成)。给蒋新德提供足够的粮食、燃料、防御设施、人力(最后一条视情况而定),加强徐州城的防御能力。 这样一来,庄昶珽再想发动会战的话,要么就得去攻击防御能力和士气都大大提高、而且有高大城墙作为掩护的徐州城,要么就得去攻击兵力占优、且有营盘作依托徐州做掩护的吴军。毫无疑问,这两者都不是上策、会给庄昶珽积累起来的实力造成严重的消耗,庄昶珽只能在粮尽后选择退兵。 虽然吴军的兵力要多过庄昶珽、还要供应徐州城的居民,但吴军在后勤上反而占优势。首先是因为吴镇盛产粮食、储量非常丰富,庄昶珽治下的山东却常年战乱、比较残破。其次是因为吴军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将后方仓库中的粮食用船只轻松快速的运到宿州(大运河徐州段是元朝才挖的)——宿州到徐州只有两百里,就是说吴军的补给线实际只有两百里这么短;庄昶珽的补给线则要从齐州延伸到徐州,至少有六百里(哈哈哈,看上去真可怜)……况且由于吴军重兵屯于徐州城下,庄昶珽也不能随便派出部队到处掠夺补给了、否则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此消彼长之下,必然是庄昶珽首先粮尽退兵。 三、从吴镇的特征看秋静岳应采取的战略 以川蜀、吴镇、幽州这三股“主角”势力而论,川蜀利在“良将”、拥有最优秀的战场指挥官,幽州利在“精兵”、强悍善战的女真骑兵称得上是最精锐的野战兵团,吴镇利在“数量”、拥有最充裕的粮草和兵源。 或许崇尚军事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奇迹的人们,会轻视吴镇的“数量优势”,认为这是“虚胖”而非“强壮”。但请记住,“以少胜多”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这种事情是非常罕见的、战争史上绝大多数的胜利者还是属于“以多欺少”一派。吴镇粮草丰富、兵力众多,决定了它经得起消耗、经得起损失、甚至经得起失败——昔年刘邦多次被项羽打得仅以身免,但他还是依靠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提供的粮草和兵员重新崛起,最后击败项羽而夺得天下。现在,吴镇产粮为天下之冠、还拥有充足的人口,跟据有关中的刘邦颇有类似。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这种“数量”上的优势呢?“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个不错的策略。这就是说,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秋静岳没有必要使用过分冒险的计谋、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争夺战术上的利益,而是要竭力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在“势”上压倒敌人。在杭州、在舒州、在越州、在徐州,我为秋静岳选择的策略都是争“势”,从战略上令敌人陷入不利地位、从而达到我方的目标。这种策略可能节奏比较缓慢,需要耐心的构筑营垒、耐心的进行对峙、耐心的运输粮草、耐心的相互消耗……但这正是以吴镇之长击敌之短。 @fby1999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长评求赏 一月 21, 2018,由红色精英兵修改 注释 月见闪光 90.00节操 优秀评论 链接到点评
推荐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