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ドウォス

【幕僚】同盟顾问
  • 内容数

    2,270
  • 加入

  • 最后访问

ドウォス 发表的所有内容

  1. 微景观 需要: 大瓶子 20元 假山石 10元 陶粒,火山岩,土 一共小几十 苔藓 10元淘宝 喷水壶 几元 镊子 几元 以上 手工编织 需要: 编绳 小几十元 教程 免费 打火机 几元 以上 手工缠石 需要: 扁蜡线:小几十元 石头:HMM。。。。 以上 手工戒指 需要: 石头:小几百元 银戒托:小几十元 以上
  2. NTR分级本来就是一种很幼稚的东西。不用理他,你喜欢什么就玩什么,根本没关系。 再说你也根本不是真正的NTR爱好者,怕什么。
  3. 哗重取宠而已。自从贴吧被严打后,那里还有个锤子的NTR。
  4. 似乎并不是抄袭。 单篇来看,明显超出小学生的平均实力。但也有可能是长期斟酌的厚积薄发。 如果有此人的其它作品来看看,可以评价得更准确。
  5. 因为我确信月见月会说: 这个问题嘛……(月见月式边玩小物品边说话) 虽然说写故事是个系统化的过程,大纲什么的也很重要,但很多时候故事是从某个灵光一现开始的。有时候确实是先想到好的片段,然后再编出完整的故事。 所以先把片段写出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要形成故事,还是要围绕片段,把故事设计完整。甚至有时候故事发展到这个片段的时候,你可能还会诞生更细节或者更好的想法,来把这个片段再作修改。 至于开篇不抓人,那是另一个问题(月见月式摊手),你有再好的片段,如果只能在这个片段里抓到人,那也没什么用处。
  6. 我同意月见月的意见。 啊他还没回复? 没关系,总之先这样说了省得过两天忘了回帖。
  7. 这部电影在女权方面绝不是田园女权所说的那个样子。权利总归是要靠争取才能获得,有争取就有所付出,有付出就有辛酸和汗水。田园女权们只看到两个女孩的辛酸,却想不到她们自己在中国的权利,也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的囚笼之中,由那些敢于付出的勇敢的人们打碎所挣来的。这并不是在反女权,恰恰相反,这就是在争取女权。 当然,两个女孩完全有不为自己的命运拼搏的权利——但同时,真正完整的女权,是两个女孩也应有可以为自己命运拼搏的权利。只有“安于命运”的权利,而没有“反抗命运”的权利,这种权利就不完整。田园女权显然没有正视这一点,她们或许已经习惯于两者都有的生活,甚至可能更倾向于男性为她们奉献的舒适的环境——这恰恰不是女权,因为真正的女权,是平权。 电影的主角吉塔一开始正是只满足于片面的权利,当她终于通过别人婚姻的不幸来看清自己身上的枷锁时,她才真正实现第一次成长,转而为“反抗命运”的权利而奋斗。这层转变,是田园女权们所难以理解的,毕竟她们已经在很大意义上得到了平权,并认为这是从天上掉下来般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在这一切还未成为现实的时代,当时的女性应当如何去抗争和奋斗。 当然这部电影的主旨并不是讲女权,关于女性权利的部分,这部电影里的内容其实也挺简单的。只不过有些人将它曲解了,才会引发很多无聊的争论。
  8. 请不要用猫来喂狗粮,谢谢!
  9. 既然@ 我了…… 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大家肯定都看过很多次了。新古典主义诞生于法国大**时期,吸取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形式特点,但又强调人的理性与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这张画就是这样的思路。在历史洪流面前,强调英雄角色理智为国,宣誓杀敌的气概。 首先这幅画整体色调是暖色的,画中央人物穿红袍,左边三兄弟也有红色的色块,表示兄弟们宣誓杀敌的英勇。但新古典主义强调的仍然是理智,在这幅画中,在哭泣的家眷和责任的长剑面前,他们选择了剑,这是画家想表达的“在历史责任面前,勇敢的背负起国家民族的责任就是理智的”,也符合大**时期资产阶级对民众的诉求。为了表达它,画家以大块庄严的白色长袍,盖住了宣誓者的红色衣服。 人物的配色还采用了其它方法。除了前面说的红色,画家还使用了沉稳的蓝色。我们知道红色的对比色是青色,这里使用了青色边的蓝色,既形成了视觉冲击,又弱化了冲击的强度,使得人物颜色冲突不那么强烈,不产生几个主要人物间的冲突感。蓝色的使用,或者裹在红色里,或者在红色下面的围裙上,也加强了人物敦实可靠的观感。需要注意的是蓝色的不同,人物衣服上的蓝色和红色冲突并不剧烈,而三兄弟左侧后面飘出的一抹蓝色衣料,在色相上是偏绿的,和红色,乃至整个画面的暖色调,在这一小块衣料上有剧烈的冲突,有暗示现场紧张气氛的意味。 右侧几位女眷的配色是白、蓝、黄、橙和蓝绿。这些除了黄橙以外,大部分是和三兄弟相反的配色,表达了家庭责任和民族国家责任的冲突,也进一步表达了兄弟们选择国家大义,舍弃了家庭。女眷配色的黄和橙,不仅可以稳定整幅画面的暖色偏向,也和她们身上的蓝色和蓝绿色冲突,表达了家庭成员的内心矛盾——既想支持丈夫,又怕失去他们。 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上,中央人物饱和度较低,明度较高,左侧兄弟们明度较低,饱和度较高,使画面中间到左侧在颜色上是处于向左加强的趋势,反映出三兄弟的决心和力量。三兄弟中央这位金黄色的头盔,饱和度很高,起到稳定的作用。 而右侧呢,因为颜色上是向左加强了,右侧在亮度(不是明度)上高于左侧,阳光从左侧洒入,照在右侧的墙上。三兄弟的头盔在阳光里发亮,然而正面的衣服却在阴影里。女眷们虽然颜色饱和度不高,但阳光照在上面,使她们和身后的墙都是亮的,也就平衡了整个画面。 还有就是,阳光从左侧进,那么三兄弟属于侧逆光,三位人物的脸型,因为高光和阴影的剧烈碰撞,而产生了坚硬的轮廓。而右边女眷则是正面光,脸上没有多少阴影,产生了柔弱的效果。阳光从左侧入,画面中央的三把剑,迎着光,被彻底照亮,这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 构图部分。画面中间,三把剑的位置最高,而又有左右两条折线(手臂),分别引导向中间和左侧的人物。观赏者的目光刚一落到最亮和最高的剑上,就会立即被手臂引导线引导走,转而去观赏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左侧显然是整幅画中最坚实的主体,三兄弟紧紧拥在一起,躯干和张开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角型,需要注意的是三兄弟和中间人物的手、躯干、腿,也形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型,给这张画面的中间到左侧部分,一种非常坚固、非常可靠的感觉。 整张画的左三分之二部分是画面主题,符合三分构图法则,看着十分舒服。右侧又亮光和女眷填补,亮光的作用前面说了,而在位置上较低的女眷,也起到反衬左侧主题的作用。 画面背景的三个拱门,分别对应画面中、左、右三个群体,而中和左的群体在构图和配色上又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画面左和右侧的墙壁,也给了整个画面庄严、理性的感觉。 写完发送,才发现原来楼主已经解析过了……嘛,反正大家讲的原理都差不多,就当再看一遍吧……
  10. 前几天开公司车送一同事的客户,一个皮肤黑黑的古巴人。 刚起步,这哥们就指着我的左车窗哇啦啦的说了一堆西班牙语。 我也听不明白,只好朝他微笑了下。 然后…… 开出一段路,我淡定的摇下车窗,伸手出去打开后视镜……
  11. 有一天我在家里扫地,偶然看向窗外,那时朝阳初升,晴空万里,我突然和一些人心意相通一般会心一笑。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在家中扫洒的女子,眉间若蹙,远山含黛,似思念似怀恋,神情流转间,最终露出如窗外阳光一般明媚的笑容。 啧,啧,啧
  12. 回到讨论正轨上来。 空间的远近大小和疏密等,在文字上的布局不同,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有没有人总结过?
  13. 就喜欢你这种拿历史发展来说事的,经你这么一整理,确实清晰了许多。从诗经起就有这种传统,而古代文学又是以此为基础一代代发展起来的。这种解释很合理。黑猫是我突然想到的。整体氛围是包裹在水雾当中的不真实的感觉,看着远景时,突然有只黑猫从眼前跑过然后消失,有种一下子把心拉回来却又茫然的感觉。好像一个人在空中飘,突然掉下来,却落在棉花里又弹到半空浮着。 雪花那段应该还可以再加点东西让画面更有层次和衬托气氛,或许松林是个选择。但加太多又会啰嗦。或许可在雪花那句,让雪落下时掠过半山腰的松林,再被山风挟裹,卷向雷纳德。
  14. 楼主写的景物远近关系在文中应用的总结很棒,挺有学习价值。 我觉得,古人诗写得这么美,但他们应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恰恰是反过来,前辈们写出了这么美的内容,然后才是教育者们将其总结起来,作为教科书,教给下一代人来借鉴。 当然这件事本身是极有借鉴和学习意义的,我觉得很棒,非常值得仔细思考。 与此同时,另一件需要仔细思考的,是没有系统学过这方面内容的古人们,如何写出了这么美的内容。我相信他们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然后以自身审美情趣的提炼得出的。这样,我觉得需要有两点: 1、观察生活 2、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只有观察生活,你才能知道能写些什么,只有提升审美情趣,你才知道什么是美的,如何将美的“关键点”传达给别人。 话说回来,学习这段远近密疏的词语与空间的关系真是挺有用的。 试改自己写过的小文: 原文: 刀剑皆已出鞘,张满的劲弩弦上,锐利的箭头发出清冷的光茫。高耸的雪崖 岭下,峭壁之旁,茫茫白雪在月光里厚厚的铺着,冰凉的寒气,将将士们呵出的 热气迅速地冷却、消灭,仅有一片片不大不小的雪花,自高崖上飘过来,被冷风 吹着,落到雷纳德身上。 改文: 刀剑皆已出鞘,弩弦绷紧,箭头闪光。雪崖高耸,峭壁在旁,茫茫白雪铺在当中, 泛起月光。将士们的呵气被刺骨风雪迅速地冷却、消灭,仅有一片片雪花,自崖顶 飘来,被冷风吹着,落到雷纳德身上。 理顺空间关系后确实有起色,连字都少了许多。 有意思,再改一个。 原文: 香港的夜,静凉如水。我陷在软软的垫子里,睁开眼来,却是车窗外漫漫点点的灯光。我手中握着軚盘,看着身边的春雪,是毕业旅行之前,开车将她送回住所之时。我想向她告白,却怎么也不敢说出心声。我懊恼躺在车座上,春雪却娇声笑着,说我是个傻瓜,她根本看不上我,心中只爱家明。我气愤的想开车离去,春雪却按住我手,慢慢靠了过来。她的香气幽幽的化开,如同春夏之交百花齐放的艳丽。她火热的身体,在窄小的车内空间,靠近我,丰满的胸脯,挤向我。我手足无措,口齿也变得不清,嗫嚅着说,你是家明的妻子,我不可以…… 改文: 香港的夜,静凉如水。我陷在软软的垫子里,睁开眼来,却是车窗外漫漫点点的灯光。外面像是下了雨,灰蒙蒙的水汽,拢着巷尾的行人。对面粉色的霓虹灯透着水雾,在另一个世界闪着。一只黑猫从巷子边无声的跑过,消失在朦胧的车灯外。就连手中的軚盘,都有些湿漉漉的不真实。我望向身边的春雪,想向她告白,却怎么也不敢说出心声。她娇声笑着,说我是个自作多情的傻瓜,比不上家明半点。我气愤着要开车离去,春雪却按住我手,慢慢靠了过来。她的香气幽幽的化开,如同春夏之交百花齐放的艳丽。她火热的身体,在窄小的车内空间,靠近我,丰满的胸脯,挤向我。我手足无措,口齿也变得不清,嗫嚅着说,你是家明的妻子,我不可以…… 字虽然变多了,气氛似乎更像我要的效果。唔……好像还是有点生硬……可能再改些字就好了吧……总体上应该是更好的。
  15. 太生硬了,缺乏韵律感和联系感。看下王小波的那个例子,那个相当棒。
  16. 我觉得只要有适当的自我心理期望,以及足够多的练习,打戏还是能够一招一式一点一滴的写出来的。 从宏观的谁打赢谁,谁逆转谁,谁和谁的打斗如何起伏,到微观的动作、步法、表情、语言等,我们拥有如此之多的前辈作品来汲取经验,有如此大量和华丽的影视作品来填充我们的想象力,只要愿意花时间去往里想象,花精力去往里填字,去改稿,投入够多,就片段上的打戏来说,一定能写成功。 所以还是要多想一想在这之前的东西,如果导向就错了,投入再多时间和精力,总归是南辕北辙。本来需要塑造主角的,打了半天读者只觉得“这个敌人好厉害”,那不是白搭。
  17. 其实你们在讨论怎么写之前,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 比如有人叫你出去干件差事,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而不是:好好,我马上去办,现在想想怎么做这件事。 因为后面这个问题是要放在第二步去想的,先弄明白为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 如果连为什么都不知道,考虑怎么做有什么意义? 同样是出去买食物,如果你知道“这是为女朋友买的”,和知道“这是为奶奶买的”,相信你接下来要去买回的食物,会有极大的不同。至少后者会柔软好嚼得多。 我们写打戏,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矛盾积蓄,避无可避; 2、提前引爆,推快节奏; 3、刻意添加,抓牢读者; 4、为了描绘人物。 当然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我一时没有想出来。 以上四种理由去写的打戏,其写法,会是一样的吗? 请各位好好想想。 再举例 [backcolor=rgba(250, 250, 250, 0.701961)]艾玫在训练场上,对着靶子射出了一箭。 (为更清楚的说明问题,以下举例均不出现艾玫以外的人物) 1、矛盾积蓄,避无可避; 艾玫叹息者,抓起了那张金纹丝叶弓。深沉的月色洒在弓臂,昔日金色的叶纹已剩下如今寥寥几段清冷光华,鲜血顺着艾玫的手指,一丝丝的,淌到弓身叶状花纹里,又汇成线,一股股的顺着弓角,滴到地上。 刚才是9环,还是10环?艾玫的视线已经开始模糊,她站也站不稳了,只有倚在树边稍作休息。不管如何,接下来这枝箭,必须命中靶心,否则…… 她不去细想,又深吸了一口气。黑云被夜风稍稍吹散,月光洒到远处的靶子上,那仿佛是天地间一座孤凉的墓碑。 艾玫猛的睁大眼睛,站直身体,取箭,搭弦,张弓,然后…… 虫鸣声消失了,整个夜空都与她一起屏住了呼吸,只有一阵轻轻脆脆的震弦声响。几乎与此同时,远处的标靶上,多出了一枝羽箭。 艾玫呼出了她最后一口气,就这样吧……我已经,战斗到了最后。 金发扬起,她倒了下去。 4、为了描绘人物。 艾玫取出羽箭,搭在那张金丝叶弓上,纤细的手指握着弓身,仿佛一枝枝镶在金叶子上的白玉。 “喂,这真的是那张,你知道我的意思,‘那张’弓吗?”她的眼睛没有望向与之交谈的客人,只是盯着手中这张精致的弯弓。 没有人回答。 她微微一笑:“不管怎样,这跟你不会再有关系。”她张开弓弦,那枝羽箭已蓄势待发,对准了远处的靶子。 “因为……”她的声音似乎是在喃喃自语,精灵特有的金色长卷发正在拉开的弦角处随风飘扬。 她顿了顿,那枝箭便轻盈的飞了出去。不等读靶人回报,她就把弓背在身上,转身离开。 “不用看了,10环。”她抬起手来,向身后的客人甩了甩:“按照约定,这弓归我了。” ----------------- 所以说,为了不同的目的,在打戏中要做的事是完全不同的。先明确目的,再设置打戏,然后再为它考虑该怎么写。 或许你在想清楚目的时,就已经想到该怎么写好它了。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