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叔本华《附录与遗补》,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叔氏的文学成就不敢说,尼采对德语的贡献是很大的。
比如你读《查》,主线是查氏下山,然后每一章都是查的作为和演讲。尼采没有兴趣去解释他借查氏口所讲的话,所以就形成了一种高度内化的风格,经常会让我们不明觉厉。
“尼采表示你们那些书,我能用一句格言概括。
而我的一本格言书,你们将用几本书才能阐述。"(引用自知乎用户 北方向北)
这话讲的有点夸张,不过你知道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作家写作都要考虑到一般大众的接受水平。比如四大名著或者是欧洲的通俗小说,宗教文学(比如圣经),并不是说这些作品思想性就差,但是因为要考虑到受众,所以限制了天才们的发挥。
到了近现代,天才们逐渐把”大众审美水平“这跟拐棍丢掉,只为能理解自己的人写作。于是格言体这种高度装逼的风格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