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虽然不懂音乐,但这种歌听起来很舒服,放松心情。
琴师:是一首网络歌曲,由古风歌手音频怪物谱曲,是音频怪物的一首代表作,收录于专辑《老妖的奇异之旅》中。
陌上白衣
小说改编:小九
填词:不系之舟
选曲:《琴师》笛子版
演唱/后期:宁月曦语
海报:芊芊
案:又是一个雨落的黄昏,晚风轻吹过窗沿,我抬首望见瓦当下摇晃的铃儿,
它发出阵阵低吟。今年,你依然没有回来。我看着这帘外的雨,想起那一年,
你白衣玉笛,陌上清立的身影。
案前书翻出一卷黄昏雨
淅沥一段旖旎回忆
在杏花烟雨江南阡陌里
连晚风也如此写意
那年我无心水榭焚香琴一曲
不过一支寻常昵昵儿女语
回头望你白衣似雪持一玉笛
笛声竟解我潜藏的忧郁
负琴年年赴约来这里
只是不见陌上白衣
珍藏你送我的那卷墨迹
勾抹一折平仄相思意
案:
那年,外面烽烟四起。听闻吴王为报父仇亲举大军征越。
刀兵之年,女儿家不能上战场保家卫国,只能在这一方小苑里抚琴遣怀。
水榭间,正不得意,却忽听山间陌上笛声轻和。曲中之情,竟能解我心意。
目光所及,你白衣如玉,笛声清幽,自此,我抚琴,你吹笛。日日如此。
我的心,也仿佛沉醉在了这与你琴笛共和的光景里,忘却了所有的烦忧。
夜色迷离看江岸战火起
听闻吴剑已斩越旗
兵燹过后陌上草色萋萋
风儿也低吟你名字
平湖月怎奈秦淮灯影流离
刺伤心事散碎了一地
鸿雁过尽始终没有你的消息
这相思 琴声再也荷不起
我还在阡陌里裁剪一段诗句
温习形若昙花相遇
马蹄踏碎的刀光剑影里
你是否也会把我想起
案:我始终没有问你的名字,因为女儿家的矜持,也不敢同你讲一句话。
直到,你走下山间,走到我面前的那一天。那是我同你唯一如此亲近相处的一日。
我们都没有问彼此的名字,只是饮茶谈诗,谱曲弈棋。
下棋的时候,雨下了起来,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就能和你多待些时间。
棋间,我无意提起战争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越国不知能不能安然度过。
你的眉头皱了起来,放下了手中的棋,你说你要走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是那一刻我这样害怕。临走前,你写了一阕诗,说送给我。
那一天,看着雨中你远去的身影,眼泪止不住的落下来。
我沉沦陌上花未开的故事里
黄昏雨轮回了一季又一季
如今的你正为谁披上新嫁衣
那玉笛又句读了谁琴意
那年未下完的一局棋
是不是预示了结局
菩提树下默诵过的谶语
原来早已书写了结局
负琴年年依约来这里
琴声动再无笛声起
焚烧你送我的那卷墨迹
静静拨送最后一支曲
恍惚间又见陌上白衣
案:你走之后不久,即传来消息,越国都城破,国灭,越王为奴。我想你可能不会再回来,但我还是想等下去。于是,我在这里等了一年又一年,
你始终没有再出现。我烧了你送给我的那首诗,想起你走的那一日在菩提树下默念于心的那一句,君若不归,妾当死侯。
原来,早已就是我们的结局。就让我再为你抚最后一曲罢。
泪眼婆娑间,恍惚又看见陌上你白衣翩翩,持笛微笑,一如当年。
《琴师》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歌词写得扣人心弦,引人遐想纷纷。原型版本颇多,然后词作者出来澄清。以下为微博原话。
@ediq : 最近很多人猜《琴师》描述的原型是谁,这首歌原型其实是钟仪。
以下为钟仪简介:
钟仪[1] ,春秋时楚人,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
晋成公9年(约公元前582年)去世,晋景公继位,到军中视察,遇见了他,晋景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琴臣。”景公就命令手下的人松绑了钟离,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他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它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自己的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待他,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钟仪便被称为四德公,其后世以其为祭祀祖宗的堂号。
原文: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従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