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章 历史
华夏的历史,经过夏商两周,秦汉三国,五胡乱华,在隋朝末年,忽然拐了一个大弯。
大业二年(606年),二十岁的皮无意从军。
大业八年(612年),二十六岁的皮无意追随隋炀帝杨广,首次讨伐高句丽,战功显赫,崭露头角。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杨广二伐高句丽,同年六月,杨玄感造反,未及一月,便被平定,杨玄感被皮无意斩首。
大业十年(614年),杨广三伐高句丽,自大业七年便开始爆发农民起义,开始愈演愈烈。
大业十一年(615年)七月,时年二十九岁的皮无意,于会稽郡起兵反隋。
同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于龙门遭遇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大业十二年(616年)一月,皮无意据吴越之地,杀萧铣,兵逼荆楚。
大业十二年九月,皮无意统一吴楚两地全境。
大业十三年(617年),皮无意于襄阳称王,王号为唐!
同年,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入关中。
大业十四年(618年)一月,杨广弃江都,领兵二十万,入洛阳,压制王世充,意图重返关中。(正史杨广为兵变死在江都)
同年五月,皮无意攻入蜀地,十一月统一蜀地,至此,整个南方。
次年(619)一月一日,皮无意称帝,建国为唐,建元光统,取光复华夏衣冠,再兴汉家正统之意,史称皮唐。
光统元年(619年),李世民引兵伏杀杨广,尽降二十万大军,出兵灭洛阳王世充。
此后,李渊于关中称帝,也建国为唐,史称李唐。
同年,河北窦建德败罗艺,统一河北,立国为夏。
自此,南北两唐对立,窦夏屹立河北,天下呈现三分之势。
皮唐统治整个南方,包括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以及徐州、豫州,窦夏割据河北,李唐控制西北,包括关中、西凉并洛阳。
此后,三方势力连年对峙,战争不断。
光统十一年(629年),窦建德病逝,因其无亲子,因而养子继位,皮无意御驾亲征,出兵攻夏,大破之。李唐以秦王李世民为帅出兵援救,双方对峙三月,皆返。
自此,窦夏国势大衰,再无争雄之力。
光统十三年(631年),李渊于长安病重,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正史为626年),杀太子李建成,但为齐王李元吉所杀。
李渊禅位,李元吉继位为皇帝。
光统十四年一月,李渊病逝(正史为635年),皮无意趁势攻之,与李窦联军三战,皆大胜,斩李孝恭、刘黑闼,李军退入关中,窦军退回河北。
光统十四年三月,皮无意入洛阳。
光统十四年九月,皮无意入关中,破长安城,李唐灭亡。
光统十五年三月,皮无意迁都长安。
光统十五年七月,皮无意挥师河北,进攻夏国。
光统十六年九月,夏国灭,自此,华夏一统。
光统二十年,唐军北伐突厥,先败后胜,后粮尽,折返。
光统二十三年,突厥、吐蕃联军犯唐,太子皮光华亲率大军击之,大破,斩吐蕃酋首松赞干布。
自此,吐蕃大乱,二十年后国灭,突厥也随之大衰。
光统二十五年,唐伐高句丽,灭之,尽迁其民。
光统二十六年,唐伐东瀛,灭之。
光统二十七年,皮无意以求仙名义,派遣舰队出四海。
光统二十八年,皮无意驾崩,史称唐太祖。太子皮光华继位,史称唐太宗。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转眼,大唐已是四百年的江山。
大唐疆域东临沧海,西控流沙,北接大漠,南至五岭,国势极盛,威仪万国。当然,在这四百年中,也有过两次大危机与中兴。
第一次大危机,发生在大唐立国一百五十年后。
游牧民族契人崛起,雄踞西域,北控草原,全族上下并附庸共有精骑三十万,大唐第八代君主武宗皇帝引兵西征,不胜,受箭伤,薨于军中,二十万唐军除由何观率领的东路三万人外,全军覆没。
内忧外患中,十七岁的太子中宗皇帝继位。
此时,契人起兵二十万,破大散关入秦,围困帝都长安,九十万唐民罹难。
契人退兵后,中宗励精图治二十年,一举出兵大胜契人,尽逐其族。而后,清吏治,平田亩,兴科举,抑豪族,大唐再显勃发之相。
第二次大危机,则是在大唐立国三百五十年后,爆发了一次由陈流景引领的农民起义,此次反乱历经十一年,席卷了整个江南,为大唐第十八任君主宪宗皇帝所平定。
但是,这次反乱的后遗症持续至今,大唐对吴越与巴蜀地带的控制,开始渐渐乏力。
大唐立国四百二十七年后。
大唐的第二十五位君主,三十四岁的长治皇帝,在御宇七年后,因病英年早逝,九岁的太子继位,建元广晟。长治为太子留下了高赖、岳达、贺良益、顾长峰四位辅政大臣。
两年后,也就是广晟二年,十一岁的广晟皇帝驾崩,由长治皇帝第九子,广晟皇帝之弟,七岁的楚王曙继位,建元永明。
同年,岳达告老还乡,高赖因病去职,顾长峰也暂避锋芒,在四位辅臣中排列第三的贺良益,开始总揽朝政。
永明元年。
大唐的江山开始连年灾害,烽烟四起,虎蚊满地,各地豪杰逐渐割据。
北方草原上的胡人,也开始激烈对抗,逐渐一统,对汉人江山虎视眈眈。
这一年。
永明皇帝七岁。
秋静岳十六岁。
何续十二岁。
完颜禾洛十五岁。
刘幽二十三岁。
好了,那么第一次选择,决定是谁的第一视角。
A.秋静岳第一视角 ——扬州慢
B.何续第一视角——蜀中云
C.完颜禾洛第一视角——幽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