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无名酱的小文论)词语与空间


as_2038

推荐贴

 

 

[fold=写在前面]

大家好!这里是无名酱。

 

在文区也呆了好长时间了,看了大家不少的文字,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但是在看大家东西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少缺陷都是很常见而且很容易解决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来过...

 

大家在评论的时候往往都是针对剧情,但很少是针对某段或者某句话用词不妥/编排不当/细节有待加强而提出意见的。

 

而在来文区之前个人在本科的时候,在学校文学社受到过一点写作训练,这些写作上的问题其实多多少少都能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解决,或者是通过读名家作品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法。

 

但是有些方面,真的是不提出来就很难想到!个人也是在这上面吃了很多亏,有时候缺陷一被点出来就会发现很傻...

 

而且大家在看名家作品的时候,都会冒出“哇这个地方写的好好”“哇这个地方非常打动我”“我也想写这样的作品!”类似的想法。

 

但是真正自己在写的时候,却总会发现似乎少了什么...总是感觉词不达意。

 

我写这篇东西就是试图写出些大家没发现的但是确实有用(可能?)的能够提升文字感染力的一些东西。

 

由于第一次写,有什么意见请提!有什么想问的也请问!

 

感谢大家!(鞠躬)

[/fold]

本篇文章我将谈到的是,词语和句式在空间上的特点。我们知道在小说里面总会涉及到或多或少的环境描写,虽然这些描写的功用不同,但相似的是我们都需要选取我们想要摆设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在文中,然后通过某些字词把他们连结起来。然而选取什么景物,按照什么顺序,如何连结,是我们在写到场景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为难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可以直接将景物铺开,或者只是简单罗列我们在场景中所视所问的事物,然而我们仍然应当注意到,这种组织方式和较有经验的写作者在场景叙述上的差距。

 

在接下来我将试图通过几个例子,去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1、 词语是有空间感的

2、 利用空间感编排词句会使场景描述更为丰富

3、 词语的空间感能做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好的让我们现在开始。

 

首先要提到的一个概念是空间感。如同我们常识所理解的那样,空间感就是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我们在描写场景的时候也会经常写“头顶上有……左手边有……脚底下有……”,这就是在试图给读者传达一个空间的概念,只不过在上个例子里面我们直接用方位词把空间构建出来了。

 

那么不用方位词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那就是利用词语自身的空间特征。我们古人早在千年前就掌握了这一技巧: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是一种结附在物体表面的细小之物,需要离近才能发觉,加上“地上”这个空间限定词,这句话就把场景描绘在了一个低且近的空间位置上。然后是“举头”、“明月”俩词,则是把场景描绘在了一个高且远的位置上,而随后的“低头”,转换到了一个位置上,而“思故乡”这个动作恰好是回忆悠远的过去,是一个安静而且的动作,和“低头”十分相配。所以这短短二十字,实际上包含了数次空间转换,这就让这首非常简单的诗有了超出字数限制的丰富的空间感,所以这首诗流传甚广绝非偶然。(另外注意一下,这首诗中“明月”一词出现了两次,可以说二十字中有十分之一是重复的,这是一个相当高的重复率。但是要是没有提醒,我相信很多读者根本没有发现这个重复——比如我自己。这也是李白的牛逼之处,用最简单的词最简单的结构,写出十分精妙而且复杂的东西来)

 

这个时候各位读者可能就会有疑问:这首诗中“举头”、“低头”都是动作,在三次空间变换中有两次都是有动词来完成的。但是我们在做环境描写时不一定有人物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假定的主角可以让我们通过动作来引起场景的转换。那么仅仅是通过景物,我们可不可以达成场景的转换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仍然将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以免有人会感到生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第二句流传甚广,相信各位在学生期间通过各种途径都读到过这首诗,以及对第二段的赏析。不过我在大学之前的学生时代所见过的赏析,往往都是只简简单单谈一句意境很美,好一点的谈一句将月光比作清泉的比喻,都没有谈到这句在空间转换上有趣的地方。

 

明月松间照”,首先“明月”是一个很的事物,它位于高高的天上,之后的“松间”比起天上明月而言要离我们更近一些,但仍然是在我们主视角的处,这两个垂直方向上相距甚远的事物,被“”一字很好的衔接起来,是一个在纵向上的场景。“清泉石上流”,画面一转,从仰望松间明月,转到俯察石上月光,是一个横向上流动的场景。从一个的场景,转到了一个的场景。而以清泉做比月光,更是从一个静态的场景,转换到了一个富有动感的场景上。这一句中没有任何方位动词上的衔接,纯粹是靠动词连接名词,构成一个有机的场景,达成空间和动静的转换,而明月、松、清泉这些意向,都多多少少一分静谧的感觉,和题目中那个“”字正好相互照应(如果换成日、牡丹、黄河就和这个字完全搭不上调),所以这句之所以被千古流传,是有其道理的。

 

西方文学中类似的空间转换也很常见,例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秋日》:

 

秋日

里尔克(冯至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 这句在场景上的变换和刚才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非常相似。“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指的是原文中的主,日晷上的阴影自然是出于在太阳投射下针的阴影,太阳是一个的事物,因此和“明月松间照”类似,这也是一个纵向静止的一个场景。另外虽然这个场景里的“日规”在物理层面上并不是一个像“明月”那么远而大的一个物体,但是由于前一句中的“”、“夏日”以及“日规”背后有时间、时刻的象征意义,使得这句在意象上更为庞大。“让秋风刮过田野”,很明显,田野是一个宽广遥远的场景,和“清泉石上流”相同的是,风吹过原野同样是一个横向动态发展的场景。《秋日》可以说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我们这次只谈空间变化,要是还想继续讨论这首诗的话改日再谈。

 

通过这几个例子,我相信读者已经了解了,通过事物构建场景,不依赖方位动词也可以进行空间转换。在小说写作中,我们在安排事物时不妨尝试下这种写法,通过场景变换来增加空间的维度,让整个场景变得更丰富,同时也可以让文字变得更有趣。我在这里就写过一个小段:

当那只知更鸟飞过树梢时万物寂静无声,而飞驰的弓箭在空中掠过,命中九环时,泥坑中昨日的雨水缓缓漾开了数圈波纹。

事实上,很多名家在写作之中就是这样安排的,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是五月间的事情。白天下了一场雨。可是晚上又很冷。没有风。结果是起了雨雾。天黑得很早。沿街楼房的窗户上喷着一团团白色的光。大街上,水银灯在在半天织起了冲天的白雾。人、汽车隐隐约约地出现和消失。我们走到十路汽车站旁。几盏昏暗的路灯下,人们就像在水底一样。——王小波《绿毛水怪》
太阳晒得柏油爆裂,脚一踩就陷进去,留下一道亮晶晶的裂日。车顶上,车夫的熟皮帽子就像在这黑油泥里浸过似的。我有点迷迷糊糊,头上是青天白云,周围是单调的颜色,开裂的柏油是粘乎乎的黑,人们穿的衣服是死气沉沉的黑,车子是漆得发亮的黑。——加缪《局外人》

关于写作层面上的东西,到此就已经讲完了。之后我将试图展现,通过词语的空间特性可以做一些很有趣味的事情。这和小说写作可能没有什么太大联系,因此各位要是只是为了去学习一些小说写作技巧的话,可以不看下去了。


在这里我将举一个现代诗的例子,可能各位对现代诗有种先入为主的恐惧,觉得现代诗很难懂、现代诗不知所云。因此在这里我向各位保证:只要你能读懂那首《静夜思》,我接下来要讲的东西你也能读懂。

 

和弦

 

树林和我

紧紧围住了小湖

手伸进水里

搅乱雨燕深沉的睡眠

风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我走到街上

喧嚣被挡在红灯后面

影子扇形般打开

脚印歪歪斜斜

安全岛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一扇蓝色的窗户亮了

楼下,几个男孩

拨动着吉他吟唱

烟头忽明忽暗

野猫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沙滩上,你睡着了

风停在你的嘴边

波浪悄悄涌来

汇成柔和的曲线

梦孤零零的

海很遥远

 

一遍读下来,我相信各位和我最初读到这首诗一样,觉得这首诗啥都没写。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首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一种文学实验,因此不能用常规读诗的方法去解释它。让我们一句一句、一节一节来看。

 

树林和我/紧紧围住了小湖”,这一句里面场景元素是“树林”和“小湖”,两者是一个相“”的关系。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场景,是一个而且的空间感。“手伸进水里/搅乱雨燕深沉的睡眠”,这里用了“”和“伸进”,是一个很突出的的视角。“雨燕深沉的睡眠”是一个安静而且沉的形象,而“搅乱”这个动作是一个从静到动的行为——这部分看似在空间上变化不大,而仔细想一想大家可能就会发现,这句话中的“雨燕”的“睡眠”,当我们想象这个画面时,我们会用到一个相当的视角,这实际上和上文一脉相承。“风孤零零的”,“”是一个轻飘飘而且慢慢远去的一个事物,而“孤零零”则像是把“”这个意象用绳子吊起来了,升到了半空中,在这个树林和湖面上转瞬即逝,是一个的场景。最后的“海很遥远”,“”是一个大而宽广的印象,配合“遥远”这个形容词,整个句子描绘的是一个广的感觉。

 

因此对于这一节,空间上的变换是:

 

[align=center]小且密小且近高而远宽广而遥远[/align]

 

我走到街上/喧嚣被挡在红灯后面”,相对于上一节的树林和湖,这一句的场景更了,缩小到一条“”,而“红灯”是高高挂在街上的,距离较,“喧嚣”被“挡”下,这又是一个从动到静的转换,和上一节提到的从静到动又是一个对比——不过这和空间关系并不大。“影子扇形般打开/脚印歪歪斜斜”,“影子”和“脚印”明显是印在地面上的,空间又从高处拉回到了处,从远处拉回到了处。“安全岛孤零零的”,“安全岛”是一个而集中的意象,而“孤零零”又突出了这个意象孤立的一面——安全岛本来就是孤零零的,在空间上和“”上的“红灯”相比,是比“红灯”在空间上更的一个事物。最后的“海很遥远”,同上一段,仍然描绘的是一个广的感觉。

 

因此对于这一节,空间上的变换是:

 

[align=center]高而远低而近小且远广且远[/align]

 

一扇蓝色的窗户亮了”, “窗户”安置在楼上,因此空间上是高而远的。“楼下,几个男孩/拨动着吉他吟唱”,高度下降,更。“楼下”一词指出和上文事物呈现一个垂直关系,同样和高高在上的窗户相比,这些楼下的男孩显得更。“烟头忽明忽暗”,同样是一个的事物。“野猫孤零零的”,这个意向很很好理解,但是这里还有一层的意思。首先是“孤零零”这个词,本身就有一层疏远的意味,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窗户男孩吉他烟头而言,“野猫”在某种意义上是街上另一个次元的生物,可以看作是一个喧哗之中的冷眼旁观者,自然有远的感觉。“海很遥远”,又一次重复,广

 

因此对于这一节,空间上的变换是:

 

[align=center]高而远低而近小而远广且远[/align]

 

最后一节,“沙滩上,你睡着了/风停在你的嘴边”,“沙滩”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个一望无际的的意象,而“你睡着了”又把镜头拉近,“风停在你的嘴边”,场景变得。“波浪悄悄涌来/汇成柔和的曲线”,这句也很有意思,波浪自然是从处涌来,但要是看到变成柔和的曲线的话,这无疑是一个处的场景。“梦孤零零的”,“”联系前文,指的自然是睡着的“”的梦。相对于现实而言,是一个的东西。“海很遥远”,最后一次重复,广。和前面几次出现的莫名奇妙不同,这次出现和这个场景是很搭调的,仿佛是在说殊途同归。

 

因此对于这一节,空间上的变换是:

 

[align=center]宽而远小而近小而远广且远[/align]

 

现在我们已经把每一节的每一句中内含的空间变化写出来了,不过要是真的还要理解这首诗的话,我们还需要一步,就是找到节与节之间的空间变化。

 

第一节的场景是树林中的小湖,小而密,一个近距的接触。第二节是夜晚的街上,相对于前一节的场景要小,向远处的安全岛展开。第三节是一个窗户和楼下的青年,场景不仅变得更小,空间上也从横向发展变为纵向。第四节场景骤然变大,变成了沙滩、海岸和熟睡的“”,而且意向上,第四节明显要更为安静(第一节中的“搅乱”“睡眠”,第二节中“喧嚣”、“挡在后面”,第三节中的弹吉他——男生在窗户下弹吉他)。

 

我们不妨把这些列出来;

 

[align=center]小而密,由静转动小,转向远更小,高,喧嚣(青春)广,远,宁静[/align]

与之前每段之间的空间变化相比较,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是的,其实每一节的空间变化的趋势都是相似的,都是这个节奏:/大/远/小/近/小广/静/远。而且每一节之内的空间变化,和整首诗4个小节的空间变化都是相似的!

 

好了,到了这里,就像是本格推理小说那样,我们已经集齐了解开谜团的所有证据,已经可以进行到最后一步了:这首诗究竟在说什么?

 

其实这首诗想说的在最一开始就说出来了,就是题目:“和弦”。

 

我个人并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并不能给出一个和弦专业的解释,所以姑且写上自己的理解,要是有专业人士请尽情指正。和弦大概就是说,数个音调不一但是在节奏或是音程上有相似性的乐段,同时奏出或是先后奏出的一种技巧。因此对于和弦而说,大概有这样两个特征:

 

1、 绝对音高不同

2、 相对音高上有所关系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如果将空间上的大小、高低、动静换成音乐上的声响大小、音调高低、节奏快慢的话,这首诗其实非常符合“和弦”这个定义!所以在这首诗中,空间上的变换,其实是用来比拟音乐上各个音节的变换。换言之,这首诗其实就是在做一个实验:我们能不能用文字来实现音乐的功能

 

当然,仅仅靠空间变换来比拟音节这个小技巧,是不能完完全全达到“文字→音乐”的效果的。诗中各个小节的场景,描绘的景色给读者带来的感觉,也是在试图比拟随着音乐的进行,给人带来感觉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这首诗也是“艺术是互通的”这句话的一个证明(其实还有一点,就是音乐和文学在欣赏过程中都要伴随着时间的变化,换言之你不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能欣赏完一个音乐或者文学作品,但是绘画、雕塑就与之不同,你能很快的就欣赏完一个作品。所以“艺术是互通的”,这句话用文学→音乐这个转化还是不足以说明)。诗人之所以写这首诗,我想也是出于一个对自身抱有某种自负的考量吧(毕竟北岛嘛,微笑)。

 

好了这就是我想说的所有的东西了,如有不妥之处,尽请指正,在下诚惶诚恐,虚心接受。

 

@好友时间~

@ljk31890 野生郭冬临请指正!

@rpgji32k794 @austin7 @用钢笔的人 @moaning

 

 

 

 

 

 

链接到点评

{:7_514:}

我记得在我最初开始写的时候,有前辈给我说:“你写景的时候注意一下顺序嘛,从远到近、从高到低,有点层次的来别东一笔西一笔的。”

还说:“写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从上到下或者反过来。”

大概是同一个意思吧?感觉被无名一说……感受更深了……

唔,不过意境上的延伸顺序倒还真没怎么注意过……

链接到点评

所谓“炎阳的德泽播撒在天辉之城的每一条街巷”,不过是正午的烈日炙烤着街道上所有忙碌而麻木的面孔。

 

楼兰最繁盛的酒楼高三丈,而如今三丈之上的蓝瓦早已积满风沙。

 

“人,已经和那些平日得过且过,风暴来临时在穴居中瑟瑟发抖的沙鼠没什么两样。”

 

摇摇欲坠的木屋,昏黄的灯光下。剑刃再次划过砂轮,迸出无限星火。

 

少年坚定的目光转向窗外的我漫天风沙。

 

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试着写了个片段,感觉不是很熟练。空间转换刻意这么用,太像罗列分镜头了【笑

 

总之是很棒的分析,受教了。

 

 

@13312552 @斯普林菲尔德 @凤凰.诺斯缇 @lubi @月见闪光 @红色精英兵 @linjinhai @梦幻 @月下的孤狼 @酱油无视掉 @fby1999 @纯系小白 @c0821qoo @tiwwcb @布恩迪亚 @野生的夜光 @夜色不恭 @Drakedog @fengsword @万里狂徒 @z6171181 @2313371363 @weijingyus @游離子 @落沙华 @t68877875 @SuiLang @z13016451389 @晨曦微露 @moaning @cjy5511411 @dreamlittlefox @结局的续篇 @davidyea2006 @zeroomjh @okuftr @decazi @XerxesBreak @a271835424 @497205737 @zy4265856 @我饿了 @MansaSakura @a098767 @biobot @xiaomihu414 @rpgji32k794 @萌萌的小鱼 @贝尔芬 @wsajk123 @新建文件夹yeah @as_2038 @鸡明桑 @notimetowaste

 

请大家来看看www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表于 2016-3-8 10:00

所谓“炎阳的德泽播撒在天辉之城的每一条街巷”,不过是正午的烈日炙烤着街道上所有忙碌而麻木的面孔。

 

楼 ...

我觉得吧 这场景切的缺乏主线 就是没有一条线把分裂的场景串联起来。

如果是作为少年的视角移动顺序的话 随机性有点强 而且个人觉得少年出场时间偏晚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表于 2016-3-8 10:00

所谓“炎阳的德泽播撒在天辉之城的每一条街巷”,不过是正午的烈日炙烤着街道上所有忙碌而麻木的面孔。

 

楼 ...

所谓“炎阳的德泽播撒在天辉之城的每一条街巷”,不过是炙烤着街道上那些麻木面孔的正午烈日罢了。

楼兰最繁盛的酒楼据说高三丈,如今那三丈之上的蓝瓦怕是早已积满风沙。

人,早已习惯了压抑之下的行动,和那些平日得过且过,风暴来临时在穴居中瑟瑟发抖的沙鼠应是没什么两样了。

风沙,在摇摇欲坠的木屋前一拂而过。昏黄的灯光下,少年的剑刃再次划过砂轮迸出些许星火。那些星火仿佛点燃少年眼中的什么。

他坚定的目光转向窗外的漫天风沙。

是时候做些改变了。

他下了决心......

 

 

修改仅供参考 0 0 只是自己的一点建议罢了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表于 2016-3-8 09:09

我记得在我最初开始写的时候,有前辈给我说:“你写景的时候注意一下顺序嘛,从远到近、从高到低 ...

其实我写完觉得挺不满意的...

 

关注词语的空间特征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写出来的东西更有层次,或者说维度上更丰富。这样一来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空间上的渐进或者对比。

 

要说意境上延伸的顺序..在诗歌创作里面比较重要,但是在小说中的话我觉得不是那么明显。小说毕竟有剧情在,不是像诗歌仅仅用意象来填充内容,小说主要还是靠人物的言行举止,场景描写只是搭一个舞台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表于 2016-3-8 10:00

所谓“炎阳的德泽播撒在天辉之城的每一条街巷”,不过是正午的烈日炙烤着街道上所有忙碌而麻木的面孔。

 

楼 ...

我感觉相互之间没什么逻辑上的关联……

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

唔,连接的问题吧?

链接到点评

{:10_646:}优秀的理论性文章,迭代空间层次感确实是工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要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然后就是让读者能够把你想表达的东西都捕捉到,最后才是吸引读者自己去扩展想象。

第二环里在场景和动作描述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空间感,有些人写东西总能写得你,就像本人在看或者你就成了笔中那个人物一样。但是普遍的还是写的比较纷乱,层次不鲜明的——特别是这些人还喜欢乱分镜,刀光剑影扬尘狼烟,自觉得非常dio,其实非常low。楼主这文章写得很及时!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表于 2016-3-8 10:00

所谓“炎阳的德泽播撒在天辉之城的每一条街巷”,不过是正午的烈日炙烤着街道上所有忙碌而麻木的面孔。

 

楼 ...

啊我觉得这个场景选择上是好的,不过感觉上怪怪的...

 

仔细看了看,我觉得是”人,已经和那些平日得过且过,风暴来临时在穴居中瑟瑟发抖的沙鼠没什么两样。“这一句话坏了节奏。把这句话去掉读起来就通畅多了。

 

因为这句话上下两句都是场景描写,只有这一句是一个叙述。而且”风暴来临时在穴居中瑟瑟发抖的沙鼠没什么两样“这一小句话过长,有点让人脱戏。

 

把这句话往前移一下,或者放到最后处理一下作为少年的自言自语/想法就会感觉好不少

链接到点评
寒冰の轨迹 发表于 2016-3-8 11:31

优秀的理论性文章,迭代空间层次感确实是工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要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然 ...

啊谢谢!其实我就是看到不少小说在这上面有点欠缺,加上自己原来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所以才写出来的...
链接到点评
无名酱Namless 发表于 2016-3-8 11:24

其实我写完觉得挺不满意的...

 

关注词语的空间特征其实目的是为了让写出来的东西更有层次,或者说维度上更 ...

唔,我不会太专业化的表达。

感觉就像是一个人,你眼中所见一片景物,你去意识到景物存在的时候总要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从哪里看到哪里。就像事件的发展有时间顺序一样,人们眼中所及也会有空间顺序。而动笔的话展现给读者去阅读的也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才不至于显得杂乱无章,毕竟文章不是画,没办法有一个直观而全面的感受。

大概,就是尽力掌控好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吧?

层次、维度感之类的我是不懂啦……

链接到点评
Drakedog 发表于 2016-3-8 10:54

我觉得吧 这场景切的缺乏主线 就是没有一条线把分裂的场景串联起来。

如果是作为少年的视角移动顺序的话 ...

重点是这篇文章啦。

 

这写的太潦草了。前两句话扩展成大概几百字的景物描写才能有线,这个是你说的,太跳脱了。

 

不过最终开始也不会是少年视角。应该是一段开场的——就像你说的,随机镜头移动,介绍整个城市的感觉233

链接到点评
无名酱Namless 发表于 2016-3-8 11:33

事务线..是什么0 0

 

是什么专业名词吗..没有听说过,好像很有趣的样子

没听过是当然的了。因为是我自造的词。取自高能物理学上的一些概念。

 

原本文学理论家把叙述文规定为;事物线,景物线,人物线,感情线。这些线索。按此线索写叙述文就会出现“明月 松间 照”。但是在这里,或者说大多数名诗名著中,用的叙述句,带动感的事与静态的景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比如“明月 松 间照”。明月不只是个名词,它还是个光源。而且明月的光源很明显是独特的。那么这里发出独特光源的明月很明显是个事物。虽然诗中完全没有写光,读者心中都是独特的月光。

 

像这种综合事务有机体,我就学着物理学上给它起个名字。表示这种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元素。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表于 2016-3-8 14:26

重点是这篇文章啦。

 

这写的太潦草了。前两句话扩展成大概几百字的景物描写才能有线,这个是你说的,太跳脱 ...

嗯 不过我还是觉得就算是介绍整个城市的随机移动也要有一条线串联 把每个单独的描写串成一个整体 如果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话落了下乘。
链接到点评
苍云静岳 发表于 2016-3-8 15:40

这就难了ww写景我还真的不擅长

 

就像我喜欢奥利的景物,大概就是因为他写起东西来有串联的感觉,但我就很难 ...

其实我说的意思都是一样啦 你写人写事写景其实都需要扣住一条线啊 描写就好像珍珠 需要一条线串起来才是项链。

所以快去更新索利亚!

快去更新索利亚

快去更新索利亚

快去更新索利亚

快去更新索利亚

链接到点评
SuiLang 发表于 2016-3-8 13:34

唔,我不会太专业化的表达。

感觉就像是一个人,你眼中所见一片景物,你去意识到景物存在的时候总要是 ...

 

说白了就是写景的顺序嘛…?唔…这是比较有用,不过我更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想强调名词自身就能表示空间,用动词相串联就能表示空间的转换,而丰富的空间转换是很有张力的

 

看来我可能确实没能在文章里说明白(叹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空间丰富起来,不是只有高而远的远景也不是只有细节,而是像电影运镜一样远近高低兼具

 

维度也是一个意思…要是你只写远处,那你写的空间就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只是平面里的变化而已。但是你要是又写垂直方向又写横向,既有远近变化又有高低变化的话,那这个场景就是三维的了,这就是我所说的维度

 

意象的延伸…我感觉是更高一级的东西了?通过名词本身的冷暖、动静等自身属性,去推动内容的进行,这感觉已经超过简单的空间的概念了…比如山居秋瞑那一句,明月、松、清泉都有某种“静”、“冷”这个属性,这样堆叠这三个名词就会让整个句子有种安静而冷冽的感觉,而你换成牡丹或是洪流就很不搭调,这是这几个名词不是一个属性的关系的缘故吧?我感觉写小说用不太到这个我就没讲,诗歌写作倒是非常注重这个…

链接到点评
Drakedog 发表于 2016-3-8 16:31

其实我说的意思都是一样啦 你写人写事写景其实都需要扣住一条线啊 描写就好像珍珠 需要一条线串起来才 ...

她娇柔的身躯在巨龙的利爪下,是那么不堪一击。

 

“再见了,亲人们。丛林勇士们的灵魂,永远与我同在。”

 

(完)

 

——————————————————————————————————

 

↑ 嘛呐也就夜色会玩这种无聊的梗气人23333333

 

放心肯定不是这种结局的,可是现在真没时间更新【捂脸

 

毕竟现在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在论坛...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