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长篇互动向历史架空文】真王 【诈尸,1.21新更第二十四章】


fby1999

推荐贴

  • 回复 535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治世乱世,一念之差。直接把静岳的条件全盘接受,连点象征性的惩罚或者开释都没有,更别提实际性接触和协力要求。这皇帝也是从小当傀儡养的吧。。。封疆以前他还有机会学康熙杀鳌拜镇三番。现在起码我是看不出还有什么办法了。除非另一个势力打着王室旗出来,要不然他很难活下来了。正是:作者要你三更死,看表准时服毒药啊。

 

几章下来,只见秋瑾杀杀杀。别说人和,估计连富庶这一地理都丢了。很难想象最后他能赢啊。。。除非其他人杀气更重。虽然我想选b,但是。。。我几乎看到结局了。

链接到点评
万里狂徒 发表于 2014-10-28 22:03

治世乱世,一念之差。直接把静岳的条件全盘接受,连点象征性的惩罚或者开释都没有,更别提实际性接触和协力 ...

 

历史上,凡是屠城者,都可大胜呢?这虽然未必,但是的确得胜比例很高。

 

曹操,五胡入侵,至日后的唐、金、蒙古、元、清,似乎都是如此~~~

 

反正我觉得人和不是这样得的~~~{:11_652:}

链接到点评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28 22:27

历史上,凡是屠城者,都可大胜呢?这虽然未必,但是的确得胜比例很高。

 

曹操,五胡入侵,至日后的唐、金 ...

你说的那些基本都是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曹操我是不清楚,但是屠的惊天动地的基本都是外族,而秋瑾明显是体系内分化。不一样啊。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别人把屠城当大势已定后的乐子,比如最惊天动地而且赢了的基本都是接下来没事了。其他的都是作死啊。秋瑾几乎把宣州杀了个遍。这是在搞种族政策么。。。

 

最后再补充一句,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不太一样的啊。静岳这搞法换到杀与操之歌那种环境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东方国度这么搞。。。

链接到点评

 

 

万里狂徒 发表于 2014-10-28 22:43

你说的那些基本都是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曹操我是不清楚,但是屠的惊天动地的基本都是外族,而秋瑾明显是体 ...

如果是一面倾倒的战争,没有选择的局面上,比如类似地球时满清,已经占领大半中国,而且四顾而望,没有成功的抵抗力量,那类似扬州七日的屠杀,驱赶百姓的行为,反而会获得威慑,成为打垮汉人抵抗的脊梁最后一记重击。

 

但在有着强大抵抗力量的时候,这样的屠杀,只会导致着离心。

 

屠杀未必不能获得大势,而仁慈也未必能够收心,这里面有一个选择权的问题。

 

有选择,残暴只会导致分崩离析。

 

没有选择,残暴只会塑造稳固的皇权,形成滔天大势。

 

吴越的其他势力,在力量上差距太大了。秋静岳这样虽然不是王道,但至少霸道是够了。这其实也说不上是太过残暴,毕竟是区分,抵抗的不留,不抵抗的不犯。

 

 

 

 

 

 

链接到点评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28 23:55

如果是一面倾倒的战争,没有选择的局面上,比如类似地球时满清,已经占领大半中国,而且四顾而望,没有成 ...

 

嘛...

屠本来就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毕竟又不是一起都杀,杀的都是反抗者。

但是这种结构问题很容易在舆论的引导下,被人误读为一个总量问题。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杀太多的话,就不会有人记得你杀的都是反抗者了,而是只会记得“麻麻,看那边那个家伙无缘无故杀了好多人诶,怕怕怕怕,我才不要他做王呢www”~~~

所以杀没有关系,关键是杀完了之后如何以优秀的思想教育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在消灭一小撮对武装剿灭吴越地区反动势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同时,向泛中华地区的其它政要和人民表示,我们的消灭是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并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向社会各界公布我们消灭的对象在其在世时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以致民不聊生的证据,并体现英明伟大的领袖秋静岳统治下的吴越地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与粮食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以此向全体中华儿女证明吴越地区我秋静岳政府的优越性......

咳咳。

所以...

懂我的意思...了吧...

链接到点评
  • 3 周后...

第十一章  将神


在军营中,秋静岳没有穿天子赐予的五旒五章的侯爵冕服。他起身在帅帐中来回踱了几步,心中暗忖:“的确,现在军中确实没有大将,除自己外也仅有兄长、程岩等几人可堪一用,而兄长性情粗疏,程岩凶暴难驯,若能增加一个,也是好事。”
秋静岳沉吟了片刻,再次在主位坐下,微微颔首,发令道:“那就破例留下吧。”
“先放到赤旗卫里领五十人,当个哨长看一看。若是当真可用,等明年招募新兵,就放出去先统管一营。”

秋静岳深知,就算徐真洋有名将潜力,但也不能过于提拔。本来徐真洋不过一县之尉,正八品的官职,若不是兄长求情,这抵抗大军之罪,按律早就杀了。
现在赦免,已是大恩,而将其调到亲卫中,可以就近观察两点,一是忠心,二是能力。这两点,有一项不足,都不可大用。

当然,想来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秋静岳对自家兄长的眼光,还是信得过的,而这等人才在孟吉手下只当了一个领厢兵的县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待遇,想来也换不了多少忠心。
但若真的忠心有问题,那再可惜,就只能杀之了,不然必有大害。


徐真洋是降将,若是提拔太快,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势力本身,都不是好事。当然,也不能因为是降将,就故意压制。
若是没有条件,就算是天命真龙,也只能困于浅滩,蹉跎岁月,何况是他?种子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土壤,怎么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死的题外话:关于没有机会而龙困浅滩的例子,朱元璋和太祖最明显。朱元璋在郭子兴军中,出奔后才崛起;太祖……自己理解吧……看过就算~~~)

赤旗卫作为亲兵,其哨长比外军的从九品哨长要高出三级,是正八品,和县尉级别一致。
对于徐真洋而言,在品级上是平调,却是从枝干到了核心,也可说是变相提拔了。

等到明年,秋静岳在这半年的时间,足以将其心性能力都观察出来,若当真是名将种子,应该足以压服赤旗卫那一哨的骄兵悍将。
之后,在招募新兵时,调动到新兵营,至少可以当个营正,这就管着五百人了。手下是新兵都从农家招来,清清白白,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挥洒笔墨,有什么才能也可以尽情显示。
这个舞台一给,就可以彻底看出他有多少本事了。
当真有功绩有本事,在这战事多如牛毛之际,自有立功的机会,以后自然可以快速提拔上去了。

又从头到尾想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疏漏后,秋静岳招来传令兵,发布了命令。之后,示意范睿拆看手中关于蜀中的情报。
范睿匆匆浏览了一遍手中的情报,以他的沉稳睿智,也不由得露出丝丝喜色:“恭喜主公,蜀中之战有结果了……”
“噢?!”秋静岳脸上焕发出一丝斗志,“半年了,终于有结果了吗?”
“西川节度使何续大胜,东川军大败,东川节度使潘家明,战死!”
秋静岳闻言一惊,随即一喜,猛地站了起来。

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上益州(四川)一共有七个大郡,潘家明有四郡,何续有两郡。
潘家明是益州首牧,若是取胜,自然能快速吞并剩下三郡,之后只要修养民生兵力,筹集粮草军械,至多耗时一年,就能稳定上益州。
再有一年,潘家明就能取得下益州(云南),之后便很可能会出兵攻打楚地。

相比于占领了大半个上益州出兵四万的潘家明,西川节度使何续原本只有两郡,迎战的也不过两万五千人,根基相对薄弱。
虽然斩杀了潘家明,使得东川大乱,但两万五千打四万,其中僵持半年,自身的损失也达到了一大半,在休整前连五千可用军队都没有。即使西川军有着俘虏的补充,也无法快速回复,至多趁势拿下一两郡,无法立即吞并潘家明的全部地盘。
之后,何续要讨平潘家明手下拥兵的大将,才能统一上益州,这至少也要比潘家明多花一年时间,同时给了秋静岳更多发展的余地。

何续大胜,固然值得欢喜,却也不是最好的结果。
最好的结果是何续取胜,潘家明暂时退守,然后两人征战不休,像中原诸镇那样相互牵制,最好拖上几年十几年……
若当真如此,那秋静岳真是可从容一统吴楚,之后再北上定鼎中原,大有可为了。
当然,现在的结果,已经比秋静岳原本的期望好太多了。

当年的益州,全境拥有五百万人口,资源丰富,生业鼎盛,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帝王之基。
只是因为六十年前的动乱,被朝廷大军杀得血流成河,民生凋敝,死伤无数,不复昔日繁华,整个蜀地人口加起来不过二百万。
但若是一统,仍然可以集兵十万,在留下驻守兵力后,也可发七万兵出蜀入楚。

蜀地政权,只要得了荆北,便弥补上了人口的不足,立刻就有了角逐那大地唯一真王之位的希望。
不仅扫平荆南几乎指日可待,而且同时立即动摇了吴越政权的根基。


古荆州共有十三个大郡,其攻略重点,就在荆北。
荆南六郡本是野蛮之地,虽然大唐建国四百年来,渐渐人口稠密,但依旧比不得荆北,当年的陈流景之乱也席卷颇多。

荆北的重点,在于襄阳与江陵两地。
襄阳的穆恒昌年过半百,却老当益壮,同时控制着上庸,兵精粮足,拥兵四万,不是轻易能攻下的。
江陵的邓咸平则是荆楚第一的世家出身,在楚地根基深厚,有着强大水军,目前正在与武陵郡作战。
基本上,荆北的强大藩镇,就是这两家了。


从益州进攻荆州,有三条路可供选择。
一是顺水路直下。对于蜀军来说,这条路基本是找死,不太可能发生。
在当年位于福建的远洋海军因为资金问题而逐渐衰退后,荆州水军便成为了大唐第一,吴越的水军都稍稍有些比不上,更别说是益州了,那与荆州一比简直就是渔船。
益州水军与荆州水军在双方兵员素质上的差距实在太大,根本不是顺流而下的地利能抵消的了。

(只有晋朝时的王濬,曾经倾举国之力,在益州打造出水军破吴,但那也是国力差别实在太大的缘故。)


二是在攻下汉中后,先攻上庸,再入襄阳。
上庸也是大郡,古有“上庸之人善战,秦楚不敌也”的美誉,现在虽然早已不是如此,但穆恒昌在那里依旧招募了上万精兵,再加上襄阳地区,穆恒昌一共有兵四万。
当然,若是七万蜀军出击,纵然襄阳号称天下第一雄城,全力打上一两年,也未必打不下。

只是走这条路的前提,是要掌握汉中,这势必要与朝廷发生激烈冲突。
现在的汉中知府范玉德是根墙头草,虽隐约有自立之象,却也在向贺良益靠拢,表示亲近,也可归属于朝廷一系。


三则是顺流而下,进攻夷陵。这是从蜀中直接进入荆州的唯一陆地通道。
夷陵地处高山峻岭,兵力难以展开,最好有水军辅助进攻,但是夷陵却是弱郡,仅凭陆军也可以稳稳拿下。
实际上,若不是之前潘家明与何师直相互交战威逼,也许夷陵已经被潘家明占据了。

实际上,若实力足够,从上庸与夷陵一同进攻,是最好的办法。
蜀地在荆州上游,若能两面而攻,一举夺下上庸和夷陵两地,水陆俱下,上下齐攻,便能让全荆震动,处处倾覆。

细细思索了一遍蜀中之战结果可能对吴越的影响,秋静岳从范睿手中接过了情报。
这情报大体简略,也没有涉及到真正的机密,但在关键与转折之处,也写的却相当详细,至少可了解大略,无甚遗漏。
毕竟是经营了几十年的情报网,经验丰富,各州各郡都有触角。

秋静岳看了一遍,便了解了大略的战斗过程。

与东川军全部由潘家明直接指挥不同,西川军中,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何续,但实际上临场控制军队的,却是他手下的亲信大将——张孝先。
蜀中距离吴越太远,张孝先原本也名声不显,秋静岳对此人也不甚清楚,便令范睿调来了其资料。

资料虽有,却也不详尽,似乎是个突然冒出来的人物,只有一些随手收集的卷宗。

张孝先三十六岁,并不是何师直的直属班底,却是何续本人挖掘发现的。
一开始,张孝先只是营正,但在何续继位后,便被迅速调整至何续身边,担任军法官,同时兼任参谋之位,并行主帅之实。
在这六个月的蜀中之战中,张孝先开始不断展现出一个非凡统帅的魅力和能力。方一开始,张孝先便向何续建言,要求御敌与境外。

这建议看似是以卵击石的愚蠢举措,实际却是真知灼见。
在当今之世,各家藩镇的强豪,少有能将基业传过两代的,因为豪强本人建立了巨大的威望,拥有惊人的才能,足以压制政权内部。一旦去世,继承了大位的后代却无法继承这威望与能力,往往主弱臣强,人心丧乱,那宣州就是绝好的例子。


毕竟,新主继位,全境不稳,一旦敌军逼近,立刻就是人心纷乱,各谋出路,几乎就是秋静岳攻宣州的翻版。
毕竟,西川是有两郡的,若不能主动出击胆气一丧,再失一郡,胆气一丧,那也不用打了。
只是潘家明进攻太急,西川的哀兵之气犹在,而何续也是果决,直接引兵出击。

虽说何续只有两万五千可用之军,实力远及不上潘家明的四万,但是两害相择取其轻,还是迎战为妙。
若是坚守成都,让潘家明长驱直入,恐怕剩下的郡县,必然是纷纷降之,成都也不可能守住。

在两军初次交锋中,张孝先凭借自己的指挥艺术,硬是以劣势兵力,与潘家明战成了平手。随后,无法速战速决的东川军,开始了与西川军长达半年的僵持对峙。
在消耗战中,无论大小战事,张孝先有勇有谋,几乎未尝一败,虽然因为实力的差距而难以获胜,却也让潘家明不得寸进。

半年的交战中,何续的西川军累计死伤几乎达到一半,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东川军则损失更大一些,几乎有一万七八千士兵被迫退出了战斗,其中甚至有些士兵在这次背井离乡的长期战争中,因为战争压力和长期疲倦,已经开始有了狂暴营啸的迹象。


实际上,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能够以少打多,还让敌方的损失比自己更大,张孝先纵然占据了地理优势,但无论临战指挥还是战略布局,都已经是非常可怕了。
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很可能出现偶然,在小型的战争中也是如此。不过在上升到战役层面后,在这样大规模的军事事件上,只要主帅不出问题,就基本不存在偶然性这种东西了。

在最后的决战中,张孝先以少敌多,与东川军僵持,当时西川军有一万三千人,对抗敌军两万人。
实力自然不敌,只是战场上发生了逆转。
张孝先始终显出摇摇欲坠的态势,退而不乱,散而不溃,好似就差一下,却始终不崩溃。通过不断的示弱,诱使潘家明调遣身边的军队参战,逐渐将潘家明身边的近卫减少到了两千人。之后何续率领亲卫直逼敌方中军大阵,其亲卫卢勇阵斩潘家明,东川军顿时大乱溃败,西川军以少胜多。

看过情报之后,秋静岳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过程,不由深叹一口气。
这是当世超一流的名将,甚至称得上将神了。

对于潘家明的本事,秋静岳素有所知。世家将门,治兵有方,单从他对军队的训练而言,几乎已经做到了极限。

对于军队的建立,首先便是练队列,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这一步如果因为体能问题而无法完成,就只能被淘汰到厢军中去了。
经过了这些操练,就是一名合格的新兵了,他们和老兵在战斗技巧上的差距,就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只要再经历了战场的血腥杀戮,就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兵。当然,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命令之下的目标,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这里的老兵也就是正兵,不仅是潘家明的东川军,大多数藩镇的部队,大约都是这个层次的老兵组成。
老兵的多寡,决定着军队战斗力的强弱。

之后,一些久历生死的老兵,逐渐掌握最适合战场的战技,一般他们会被提拔起来,作为牙兵。这些牙兵在进行了阵列上的强化后,就会真正成为精兵。
真正的精锐,就在于阵法,阵地的基本训练,就是队列整齐娴熟,如此方可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阵形运动和转换。
当然,因为粮食和肉类不多,营养缺乏,一周强化都要尿血,所以才只能三五日操练一次。因此,精兵也数量甚少,一般都作为亲卫,譬如秋静岳的赤旗卫。
当然,天下公认的第一强军,还是当年田牧远手下的西凉兵团。


相较于潘家明,张孝先在指挥艺术和战争智慧上,却至少超出了他一个层次。
以少胜多,历史上屡见不鲜,这虽然稀奇,却也不足为虑。
只是,关键在于,是怎么样的以少胜多?
是因为敌人如赵括样纸上谈兵的愚蠢?或者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那样疏忽大意?都不是,就是在力不如人的情况下,用自己可怕的对战局的把握指挥能力,彻底扭转了局面。

退而不乱,散而不溃。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的分量,太重了。
在这种伤亡达到一成就可能全军后退的情况下,能做到退而不乱,散而不溃,实在是太难了!
因为后退,往往就是混乱的开始;分散,往往就是溃败的诱因。

这对士兵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能够令行禁止即可,真正要求高的,是主帅。毕竟,在战场指挥中,根本不可能细细思谋,若是拖延犹豫,造成的危害,绝对比错误的决定还要大得多。
如何在纷乱的战场上掌控局面,通过准确的判断,不断地把自己的命令下达到一府一都,下达到一营一队,甚至下达到一哨一伙。
这一步步的细致操纵,对战争的天赋,在战场的直觉,已经恐怖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种事情,在华夏过往几千年的战争史上,也只有一个战例——韩信在垓下之战中,通过让二十万齐军逐步后撤,拖垮了项羽三十万楚军的疯狂猛攻。

“当真是胆力绝众,才略过人。”秋静岳叹了口气,这样几乎堪称将神的统帅,扬州镇,不,吴越有何人可以匹敌吗?!
自己?自己的战场指挥不过中上,和潘家明差不多的水平,虽然条理分明,大局尚可,但是细节方面也非一流,不过是秉着兵多胜兵少,精兵胜弱兵,粮多胜粮少这一兵家正道罢了。
兄长?兄长在冲锋陷阵与临场指挥都有所得,但是在计略上有所欠缺。
范睿?范睿与我自幼交好,值得信任,只是他智慧高而胆魄少,计谋强而决断弱,能成为一流的谋主,却不能作为主帅
秋默?这个哑巴倒有勇将之才,堪比关张,配上弓马甲三宝可力杀百人,只是他冲锋陷阵尚可,统领五百人已经是他的上限了。
至于那些老将,也仅仅只是可堪一用罢了。

秋静岳轻轻吐了一口浊气。
天下争龙,大势汹涌,荆棘遍地,唯有逆流而上罢了。

 

,由fby1999修改
链接到点评
fby1999 发表于 2014-11-17 13:42

哪里?!贴一下~~~我这里看不到的~

 

范睿?范睿与我自幼*好,值得信任,只是他智慧高而胆魄少,计谋强而决断弱,平日为人也是“百言百当,不如一默”的典型。除非是**,范睿不经自己询问,便不会献策。天性如此,只能成为一流的谋主,却不能作为主帅

 

这*看着好不爽,像是在看盗版一样www{:7_500:}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