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跳到内容

【长篇互动向历史架空文】真王 【诈尸,1.21新更第二十四章】


fby1999

推荐贴

  • 回复 535
  • 创建于
  • 最后回复

 

第八章  夺取
 

永明七年三月。
宣州府。绩溪县。
无边无际的扬州军中,密密麻麻的旗号迎风飘舞。
军阵的正中央,有一个巨大的车驾,几杆巨大的帅旗挺立着,周边护卫尽是精锐的元从军。


在抵达宣州地带后,秋静岳并未急于挥师攻打郡城,而是选择先将其下的各个县城一一攻克。
绩溪县,就是扬州军面对的第一座县城。


“不肯降吗?”车架上,柳秋静岳默然地看着绩溪县城,转头面向一个文吏,问道。
“是!”这文吏低着头说着,连头也不敢抬起,“正是,刚刚有劝降者前去,却被射杀了。”  
“射杀?!想不到这绩溪县令如此不识时务,到了这等境地还不肯降,竟然还敢杀使以辱我?!”秋静岳英挺的面庞露出几丝扭曲,言语间寒气森然,杀意入骨,狞笑道,“传令下去,大营休息一日,明日一举将其攻下。从即时起,无受降。”


“主公,这次先锋就交给我吧!”程岩第一个站出来,对着秋静岳单膝跪下,行了一个军礼,“末将本有大罪,幸蒙大帅宽宏赦免,才得保全,还请大帅给末将一次机会,任我为先锋,戴罪立功。”
虽然众将都想抢夺先锋,以此建立功勋,改变在秋静岳心目中的地位,但此时见了程岩这个态度,便立刻闭口不言。

秋静岳心里很是高兴,好战争功,总比临阵溃逃来得好。这程岩是昔日父帅麾下首将,虽然桀骜不驯,但确实勇悍非常,观其现在慎微的态度,就是表明心迹,要痛改前非积极靠拢了。
这种事情,在军事上虽然相对无所谓,政治上非常有意义。因此虽然几人都想争夺先锋位,秋静岳还是毫不犹豫点了程岩,道:“程将军请起,有将军当先锋,必可旗开得胜。”
之后,秋静岳对其他将领宽言加以安抚,众将随即应诺,也无人再与程岩争夺先锋之位。


绩溪县令忠于柳氏一族,在绩溪县激烈抵抗扬州军,但全县上下毕竟只有八百兵,其中还有一半是战斗力低下的厢兵,实力差距实在太大。
纵然绩溪县令深得民心,发动了民壮拼死抵抗,但面对程岩一都兵力的猛烈进攻,后方又有扬州大军压阵,最终还是被一日破城。
破城的同时,元从军也随之入内,组成军法队,维持全县秩序。全军修整一日后,秋静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屠杀。

先把县令的全家诛绝,九族皆灭,以警众县。
然后,抓出军中所有队正以上的军官、抵抗激烈的官员,一批批集中审判,公开屠杀,一一斩首,积尸累土,以成京观
再次,则将参战后被俘虏的士卒与民壮,皆十丁抽一,抽到的全家都杀,以此惩戒其帮助敌军的抵抗行为。
同时,这些人的家产也全部充公,作为奖励将士的资本。


至于城中的其他百姓,却是秋毫无犯。军法队如果发现有抢劫和强奸的乱兵,无论职位高下,皆立刻诛杀,以警军纪。
公抢是堂皇王道,私掠是强寇行径,前者可以增强实力,后者却容易造成军队纪律的败坏,不可不查。

以上种种屠杀,看似凛然无情,却是夺取天下的至理之一。
如果不诛杀那些抵抗激烈的官员将士,甚至是百姓,那以后怎么可能大军所到,郡县投降,甚至不发一兵一卒,传一檄而定之呢?

欲得天下者,必得行王霸二道。王道以力显法,霸道顺昌逆亡。
如果取一郡一县,都必须大军攻伐,再三厮杀,那纵然有百万雄师,也不够如此消耗。

遥想两晋年间,胡人入侵,大军所向,只经几战,所至郡县便望风而降,何也?
凡遇抵抗,只要破城,即行屠灭,如此而已。

秋静岳毕竟是汉人,不可如胡人这般暴虐,否则有损仁德。
然而,也应该效法一二,以免这些郡县官员,觉得可欺。否则,敌军觉得抵抗了,胜自然大喜,纵然败也可得官免罪,那敌人岂有不抵抗之理?
因此,必须诛杀,以此警示众镇,甚至告戒天下,凡是大军所向,若是敢抗,立时毁灭!
无此屠城灭族之绝伦威名,如何能够得天下?


破了绩溪县后,在屠杀结束的当日,秋静岳便抚恤将士,叙功提拔,授与官职,奖励银两。
此后,也不急于进攻,只是在城中修整,等待消息的传播与发酵。

果然,不到五天,就有消息传来。宣州府剩余的三个县城,听见这个屠灭的消息,纷纷震怖不已,三个县令都派人前来投降。
至此,加上在去年取得的两座县城,宣州除府城未下,其余六座县城,皆落入秋静岳之手。

永明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宣州府城。
一万扬州军已经包围了宣州府,并没有急于发起进攻,只是这如渊如岳的压力,却时时刻刻压迫这会儿宣州的所有人。


迄今为止,秋静岳已经累计收到了十七份宣州府高层的效忠书,达到了宣州府中高层文武总人数的一半。低级别的官吏小将,更是不计其数。
尤其是在得知了卫轩病重,无法举兵来援后,宣州府更是人心惶惶。
在宣州剩余的三座县城都向秋静岳请降后,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要改换门径。

这不纯是因为秋静岳的威严和气数随着实力的提升而越来越盛,能让敌人不战而降,也是局面大势的演化,但更多的,是因为宣州没有了核心的骨干。
在历史上,虽然战局不利,但依然奋战到最后一息的战例,可谓数不胜数。
秋静岳心中明白,若是柳怀恩还没有死的话,说不定就是九千大军围困数月,也还是克之不下,而不是现在,宣州人人惶恐,思图出路。
甚至已经有守城将领派亲信与秋静岳前来交涉,准备献出城池。

虽然宣州府是以坚固著称的城池,可现在人心纷乱,上下不能齐心,军力又不足,若是秋静岳直接攻城,不出一个月,同样能攻下此城。
但若是能里应外合,不费一兵一卒,不必折损些人马,岂不更好?
这等古城若是城墙出现些破损,修补起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着实是一大笔费用。


夜幕降临。
宣州府静寂无声,扬州军只围不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迫得连城头上巡逻士兵也疲惫了。
凄冷的月光下,一道黑影在隐蔽处穿梭行进,最终来到了守城副将之一的刘副将的宅第中。

片刻后,突然间,外面宣州府外猛地一阵喧哗。
夜空下,一条赤色的火龙气势汹汹地向城门游了过去。
  
“城破了,扬州贼进城了!”有人在高喊着。
“你们这些背弃大帅的逆贼!”一将叫骂起来,身后涌出一片士兵,进行着抵抗,“你们必不得好死!”

杀声连天,响了半夜,宣州府的四门和城中大部,都被扬州军控制,但是城中还有近一千兵,汇集到了大帅府,拼死抵抗,


“告诉降将降兵,若要戴罪立功,就把这些给我扫清了。”秋静岳观察片刻,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主公,夜色已浓,现在大局已定,您就休息一下,天亮了还有许多事呢!”范睿走上前来,劝说道。
秋静岳闻言,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宣州府的确大局已定,一万对一千,敌方又没有斡旋空间,是必胜了。
而且明天的确有许多事,接见降将降官,安抚豪族大户,确定新地制度,这时必须休息一会。

秋静岳醒来时,刚刚破晓,四周杀声早已平息,清晨的清新空气沁着微微的芳馨,而云彩却好似是浸了血,显出淡淡的红色。这时,范睿进来行礼。
“情况怎么样了?”秋静岳问着,“事情办完了?”
“回禀主公,帅府已经破了,柳传杰已经赐死了。”范睿正色道。

这是必须的,柳氏一族经营宣州府数十年,有不少旧部,如果不赐死可能会有人借机搅风搅雨。
而且,柳传杰虽无恶迹,但其父柳怀恩驱赶良民攻城,实是太过丧心病狂,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禀报主公,有探子来报,成都的西川节度使何师直病死,其子何续继位,梓州的东川节度使潘家明已经出兵讨伐。”这时,范睿向秋静岳报告了最新的情报。
“哦?!”秋静岳闻言,顿时一惊,脸上浮现出了淡淡的阴霾。


潘家明继承父烈,现在只有三十三岁,正是英雄用武的黄金岁月。
现如今,潘家明在蜀中直接控制四个大郡,声势日益浩大。而与其敌对的何师直一死,其子何续继承帅位,其未及双十,权威不足,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虽然也直掌两郡,但就是算上能够以一抵二的成都,双方的实力也是三比四,只怕是难以抵挡。

上益州(四川)是蜀中精华所在,若是一统,至多一年便可以拿下下益州(云南),就算取得汉中还要花费一些时间,至多也不过两年。
也就是说,很可能两年间,蜀中便会出兵,或者入秦,或者入楚。


如果攻打秦地还好说,但如果蜀军当真入楚,并且成功取得了荆州,那立足东南的自己,就困难了。
自古以来,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的政权,从未有过。
想当年,楚灭吴越,西晋灭孙吴、隋灭陈,都是自荆州顺流而下。

这两年间,只怕自己只能打下江浙,连福建都未必能控,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若是强行争锋,只怕难敌。
但如果坐视巴蜀荆楚连成一片,没有了荆襄这个能够屏护上游的强藩巨镇,敌人朝发夕至,这战略压力真是前所未有。
西方出现了大敌,秋静岳心中一时思考不定,究竟是先统一整个吴越,还是在扫平江浙后直接发兵荆州呢?


只是片刻,秋静岳便平和了面色,问着:“范睿,你觉得蜀中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显然,对于这个问题,范睿早已反复揣摩过,听到主君询问,不假思索道:“臣以为,这事不必多虑。”
“哦,说来听听。”秋静岳一惊。

“主公,蜀中的事情,何师直病逝也好,潘家明发兵也罢,和我们并没有多少关系——中间隔着荆州呢!”范睿应答道,“所谓远交近攻,所谓鞭长莫及,都是这个意思。”
“主公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先取了润州,接着南下苏杭,统一了江浙。”范睿道,“接着在统一扬州后才能发兵荆州,与蜀军大战。”

“蜀中当年因为叛乱,被朝廷大军杀得百里无人烟,人口不足两百万,虽能集众十万,但算上留守,出兵也至多六七万。”
“这兵力,打秦川几乎不可能。秦川是朝廷所在,朝廷虽然衰弱,但还是控制着关中与西凉,关中有六万京军三万禁军,西凉还有四万铁骑。西凉铁骑甲冠天下,秦川步卒雄壮剽悍,除非发生贺良益废帝之类的大变,不然蜀军绝不可能胜。”
“因此,蜀军突破的方向一定是荆州。但对于荆州,蜀军没有有着绝对优势,荆州四个大郡,就六七万兵了。”
“而且,荆北的穆恒昌也是久经沙场的大将,虽然年过五旬,但是体态健硕,至少还有十年光景,又控制襄阳、上庸,兵精粮足,拥兵四万,不是轻易能攻下的。”

“而我扬州虽然不如荆州人口稠密,但若是一统,也至少可以发兵十万入楚。”
“对方有自上而下的地理优势,我们也有水军上的优势,就算蜀军提前占据了荆州一两个郡,和我们的实力也不过对等。纵然对方攻下了襄阳,我军也足可一战!”

这一番话,却是说得秋静岳茅塞顿开:“是了,既然鞭长莫及,就不必多理。”
“主公,现在的事情,却是名分。”范睿道,“淮南节度使本无权管辖宣州,现在应该表奏朝廷,以正名号。”
天下藩镇间的战役,并不少见。可即便是互相争斗,只要消灭了敌镇,吞下了领地,基本上都要先向朝廷递表,才名正言顺将新地纳入自己统辖范围。

“朝廷已形同虚设,不再有外镇听从。藩镇之事,只要上表,朝廷就要批准,这样还能留下些脸面和大义,不然就是逼反。”
“当然,如果能缴纳贡赋,甚至送予一些奇珍异宝,那朝廷更是无不准之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名正言顺。”

“纵然不准,主公也可自封,甚至直接自封官职亦可。”
“只要不倒行逆施,触犯到那条称王称帝的底线,无论是兼领淮南、浙西两地节度使,还是干脆自封扬州总管乃至扬州牧,都是可以。”
“现在得了二镇,内无忧患,外无大敌,没有能利用这个讨伐我镇的,只要镇之以静,修养一段时日即可。”
“早自立,便不受朝廷影响,军民不为名分所动,上下合心,自立自成,对日后争雄,也是大有益处。”

“还请主公定夺!”


又到了投票的时候了:
A.直接上表
B.缴纳贡赋、送予礼物并上表
C.直接自立

 

 

,由fby1999修改
链接到点评

a不能选,毕竟你远离朝廷,关系薄弱,你上个表都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批准。

c也不能,枪打出头鸟,在你没把周围的枪都打掉之前,你这样只是给周围的人名义,联合讨伐你。找死。

也就b好,通过财物,买通朝廷,然后上缴贡品取悦皇帝。

基本所求之事能成

链接到点评
结局的续篇 发表于 2014-10-14 08:00

3选项相当于给人落下了口实,即使能够一统天下,也无法让王朝延续很久,直接PASS

 

1和2中还是更 ...

 

续篇酱终于回复咱了~{:11_655:}(开心脸~)

 

相当于给人落下了口实,即使能够一统天下,也无法让王朝延续很久。

 

这个说法咱觉得不对。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曹操,曹操靠着这个发展起来是没有错,可成也献帝,败也献帝,自曹操一代,臣子中始终有着汉室的阴影,并且在几次战役中都发挥作用。

据传赤壁之战,也和汉室有关,泄露情报,牵制力量。

而三国的吴国孙权,基本上都是自立,自封吴侯,却毫无这方面的问题。

 

还有朱元璋杀小明王。

 

只要不是权力来自朝廷,再回过去篡夺朝廷的,自立和国寿实际上关系不大,当然,口实确实是有的。

链接到点评

 

 

选B,我慢慢讲理由——

 

“扬一益二”、赶超帝都的格局既然已经定下,那么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向南转移,并且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至少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考虑到时间轴问题(皮卡位面的唐朝到故事开始时延续了四百二十七年,对应的大约是本位面的北宋仁宗时期),那么中国的小冰河期也已经到来(公元985年开始)。这将造成什么结果?冰雪线南移、北方日益干燥,草原上越来越难以维生的游牧民族将会如同蝗虫一般南下、疯狂的进攻富庶的中原地带;而农耕条件的日益恶劣,将会让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在天气和游牧民族进攻的双重打击下不断向南收缩,同时定都关陇的帝国不得不在北方维持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而越来越依靠南方来供养自身。这个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小冰河期继续、向南开拓的步伐就不会停止,而南方温和气候带来的高粮食产量将反过来为这种开拓提供无止境的动力——除此之外,战争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土地兼并与流民也迫使帝国必须努力向南方开拓。一旦帝国衰竭到无法以中央的力量领导这种开拓的地步,那么南方的地主就会站出来主导这个进程、并且为自己争取相应的政治权力。这就意味着帝国中央实际上的命脉、从长远来看已经掌握在南方各藩镇手中。而在丧失了对南方的实际控制力之后,帝国中央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控制南方产粮区的是一个友好势力(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友好势力,因为只要不撕破脸就能够通过贸易来获得粮食、如果翻了脸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扬州镇统一吴楚地区这个重要的产粮区会怎样呢(先不计算湖南,因为开发速度太慢)?显然,扬州镇是不可能立刻对帝国中央构成威胁的(距离遥远)、而统一的吴楚地区却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战乱减少、规划统一);而吴楚地区统一,税卡林立的现象将不再存在、这将抵消单一势力“垄断”吴楚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的价格上涨因素(对于帝国中央而言还不能算是“垄断”,因为他们也可以从荆州购粮)。从这一点上看来,扬州镇统一吴楚地区对于帝国中央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也就是说,上表向朝廷请封、被批准的可能性非常大。

 

反过来看扬州镇,它目前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谁?朝廷还是益州?文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是益州。因为益州进攻荆州、将严重威胁吴楚的安全,就像陈友谅对朱元璋造成的威胁那样。朱元璋先消灭了陈友谅、而后才北上进攻北元;那么扬州镇也应该是先击退与自己争夺荆州的益州、而后再考虑其他。所以扬州镇统一吴楚之后,首要的战略考量就应当是限制益州的发展。

 

那么帝国中央究竟能否拿来限制益州的发展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帝国中央有求于南方产粮区,这同时包括益州和扬州,但是从地缘战略上来讲扬州有优势——因为益州和关陇距离太近了、互不放心,汉中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议点,这就使得扬州与帝国中央的关系要优于益州。如果帝国中央短视到不跟扬州搞好关系,那么它要取得粮食就又少了一个来源、届时难道在汉中问题上让步来讨好曾经被自己杀得血流成河的益州么?在这种情况下,扬州如果向帝国中央上表请求册封、并且缴纳贡赋,就完全有机会激化帝国中央与益州在汉中问题上的冲突、使得双方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峙当中去,这对扬州控制荆襄的战略无疑是有利的。

 

最后说到自立为王的优点在于使得军民上下一心,我不敢苟同。要让军民上下一心,不是提出一个远大目标就能完成的事情、首先是要给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利益。吴楚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大部分人民渴望的是安定下来、恢复生产和生活,自立为王不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会把他们拖入新一轮的战争当中(尽管不称王秋静岳也会东征西讨,但那可以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对方头上、反而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如果称王就不能这样做),他们肯定是不会乐意的。而对于那些渴望获得“从龙之功”的将领和官僚,则可以跟他们事先通气,说明自己的志向确实是要统一天下、向朝廷称臣不过是权宜之计,配合上未来进攻荆襄地区的战略规划、是不难说服他们的。

 

综上所述,既然向朝廷上表很有可能被批准、而且对朝廷提供一些财物也有利于牵制益州,那么就应当选择B这种战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曹操尚且利用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方式取得重大优势,而首先称帝的袁术却被大家联手干掉了,这是很说明问题的事情。而在元末,朱元璋同样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取得天下,所以我认为C项不足取——皇帝或者王的称号,不是注册商标、谁先抢到谁有利的。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4-10-14 11:17

选B,我慢慢讲理由——

 

“扬一益二”、赶超帝都的格局既然已经定下,那么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 ...

 

通篇看完,简直太赞!!!

 

1.首先提出一个理解偏差,也是我没有写清楚。自封不是自立为王,而是自封扬州牧或者江南总管、镇远将军之类的官职,因为范睿是臣子,不可能明确表示主公的名号。这里是我的问题,没说清楚;

 

2.关中的粮食问题就是隐藏属性。为什么朝廷在关中的兵力那么少也是这个原因。粮食限制。

 

3.关于自立,是成为像孙权这样的独立势力,把朝廷官员排挤出去,这个上下一心。

 

这是刚刚回复续篇的,可以参考我的意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曹操,曹操靠着这个发展起来是没有错,可成也献帝,败也献帝,自曹操一代,臣子中始终有着汉室的阴影,并且在几次战役中都发挥作用。

据传赤壁之战,也和汉室有关,泄露情报,牵制力量。

而三国的吴国孙权,基本上都是自立,自封吴侯,却毫无这方面的问题。

还有朱元璋杀小明王。

 

4.要走的就是朱元璋之路。

链接到点评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14 11:45

通篇看完,简直太赞!!!

 

1.首先提出一个理解偏差,也是我没有写清楚。自封不是自立为王,而是自封扬州 ...

 

但是曹操跟秋静岳有个本质上的区别——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他手里、没有一股独立的中央力量,所以曹操招揽的人很多是为天子效命的、不是全心全意的帮曹家(譬如荀彧)。但是秋静岳的情况不一样,第一他没有控制朝廷、朝廷还拥有一股独立的力量,一心一意要为朝廷效命的人直接可以去关中、没必要到扬州镇绕一圈;第二,秋静岳的核心圈子继承自他的父祖、一直都是效忠于秋家这个“诸侯”,他们掌握的兵权财权人事权、自始至终都归秋静岳调动(夸张一点说,他们的身家性命都控制在秋静岳手里),即便是朝廷封官许愿、秋静岳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很难被收买(“现钟不打去打铸钟”,这种蠢事一般没什么人干)。

链接到点评
红色精英兵 发表于 2014-10-14 12:42

但是曹操跟秋静岳有个本质上的区别——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他手里、没有一股独立的中央力量 ...

 

毕竟政委。

 

上面咱又语死早了……我的意思是说静岳的力量类似于孙权,文中类似于曹操的其实是NPC贺良益~~~所以朝廷对静岳影响不大(至少现阶段危害不大)~~~

 

另外,确实是各有利弊的。不过一个大一个小,我不可能说把一个明显坑爹的选项扔出来(会被静岳吊打~)…… 【笑

链接到点评

 

 

fby1999 发表于 2014-10-14 10:22

续篇酱终于回复咱了~(开心脸~)

 

相当于给人落下了口实,即使能够一统天下,也无法让王朝延续 ...

关于曹操不称帝,我个人的见解是因为荀彧的“被自杀”,

 

荀彧忠于的,更多的是汉室而不是曹操,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均在荀彧死后表述 “明年,(曹)操遂为魏公云”,意在凸现荀彧给曹操晋爵魏公所带来的阻力。只有荀彧死去,曹操才能如愿晋爵魏公。

 

而同样,正是由于荀彧的死,使得曹操最高也就只能是魏公,具体理由不多说,总之知道这个意思就是了。

 

而续篇说的给人落下口实是怎么说呢。

 

在中国古代,最为讲究的就是一个【正统】二字。所以无论是伐纣之前的占卜、陈胜起义前的斩白蛇都是这个道理。

 

即使是到了汉室倾颓的时代,在汉家真正倒下,或者汉室真的墙倒众人推之前,妄图染指帝位的都没有好下场(袁术和孙坚),而正式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后,魏、蜀、吴都仅仅是称王而没有在称帝,这里面也就是一个正统的道理。

 

过后的五代十国,喜欢给自己套一个高大上的背景,为的,还是给自己的称王称帝拿到一个让民众能够信服的理由

 

而唯一不顾正统夺取帝位的宋朝,为了抵消通过“不法”手段夺取王位,用用整整一个朝代打击武将、抬高文人里面也有这个原因

 

而朱元璋的起义,恰恰占据的是【大义】。至少在当时很多的“汉人”——至少是在那些有志之士看来,所谓的“元”,算不得“中华”,所以也就算不得“正统”

 

所以,文中所说的【自立】的好处其实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片面的,也许会让自己的部分嫡系感到心安,但对于一直被【儒家思想】所束缚的大多文人武将平民来说,这还可能成为分裂的祸端(当然,这么说可能过于极端了)

 

但是既然自立为王也达不到目的,那么为何不在能够【正统性】的情况下,达到获得想要的位置呢?

链接到点评

 

 

曹丕就是这么做,而续篇说了,曹操之所以不这么做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曹操个人自身的原因之外,就是因为荀彧的“被自杀,”

 

具体原因马上就要上课了没时间说了,可以去查查荀彧这个人。

 

而当曹操给荀彧送去那个空的盒子的时候,他绝对已经荀彧的选择,所以当荀彧最终选择自杀之后,就相当于给曹操套上了一层枷锁。如果要说为什么,我个人觉得是曹操本身的【道德】不许他这么做。

、、

 

对了,还忘记说了一点,因为当时三国时期的矛盾还有一个世家个诸侯的矛盾,而荀彧恰恰在北方世家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荀彧的以死明志,除了给曹操套上枷锁的同时,也相当于给了曹操一个台阶,毕竟当时曹操所代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个【曹氏集团】,而当时的情况,或许整个集团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曹操封侯称帝,曹操当时已经可以说是退无可退。

 

但是恰恰就是荀彧的死,给了曹操这么一个台阶,使曹操可以暂缓称帝的野心与计划,毕竟曹操称帝后最大的敌人,不是吴蜀的进攻,而是世家的窥视————虽然从魏最后的结局可以发现,天下还是归了司马

 

当然,都仅仅是续篇个人的理解、

 

 

@linjinhai

链接到点评
结局的续篇 发表于 2014-10-14 13:31

曹丕就是这么做,而续篇说了,曹操之所以不这么做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曹操个人自身的原因之外,就是因 ...

 

对于曹操不称帝的说法有很多,我个人的话倒是挺认同百家讲坛里面说的那个:

曹操虽然因为三国让许多人被骂作汉贼,实际上来说他是有心想为大汉的复兴出一份力的。

但是实际的种种事情让曹操失望,他挟天子以令天下,虽然霸道,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等到了后面,即使他有心想还权给汉帝也是有心无力,被形势所逼。

他不称帝的话其实也正如你所说的道德,但是我看来的话算是他其实是有心向汉的证明吧

链接到点评
linjinhai 发表于 2014-10-14 13:38

对于曹操不称帝的说法有很多,我个人的话倒是挺认同百家讲坛里面说的那个:

曹操虽然因为三国让许多人被 ...

 

而且续篇觉得,曹操当时的想法,更多的是看见了汉室烂透了的现状,已经对【扶植】汉室感到绝望了、

 

而如果要说汉室最令忠臣伤心的一件事,就是王允被逼的跳下城墙时,汉帝却连一句维护的话都不敢说,毕竟当时就算他真的说了什么,李傕、郭汜也绝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去做掉汉帝,如果他们敢这么做,绝度又是一场天下讨“董”

 

而正是这件事,绝对是伤透了天下忠臣的心,或许曹操取而代之的心就是当时生出来的

链接到点评
结局的续篇 发表于 2014-10-14 13:31

曹丕就是这么做,而续篇说了,曹操之所以不这么做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曹操个人自身的原因之外,就是因 ...

 

其实吧, 世家现在已经被极度神话了,他们真心没那么大的能量 ,对于 荀彧来说,虽然 最后荀彧可能是被自杀,也可能是为汉而死,但是荀彧是从曹操入兖州就来的,那时曹操还没迎接献帝,所以荀彧并不是为了献帝才来的,也不是为了献帝才干活的,毕竟他没为献帝干一点事。

链接到点评
a07750529 发表于 2014-10-14 13:50

其实吧, 世家现在已经被极度神话了,他们真心没那么大的能量 ,对于 荀彧来说,虽然 最后荀彧可能是被自 ...

 

荀彧对曹操说的是【奉天子以伐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从之后的可以看出,当时让天子【被掌控】在曹操手里,比被其他任何一个诸侯掌握的局面都要好的太多,这不算是为了汉?

 

而且当时荀彧的想法,也许是当曹操扫平天下后将天下归还给汉,但他可能并没有想到权利对曹操的腐蚀会有这么大——或者说他以为就算曹操被腐蚀了,自己也能够把曹操纠正过来。

 

同样,也就是因为荀彧是在兖州就和曹操出生入死,那么荀彧的以死明志对曹操的影响绝对是无比的大,尤其是被曹操无比重视的谋士。

 

要知道曹操当时可是吧荀彧成为【唔之子房】的

链接到点评

 

 

在此前的发言中,我论述了为什么扬州镇应该向帝国中央上表纳贡,论述的基础建立在这样几个点上:

第一,帝国中央需要粮食、但无法实际控制长江流域的产粮区

第二,一个对帝国中央保持友好的势力统一吴楚地区、有利于帝国中央购买粮食

第三,益州镇是扬州镇最大的敌人、且与帝国中央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扬州镇向帝国中央示好有利于牵制益州镇。

 

前两点我都已经在此前的发言中详细的说明了,第三点的前半部分“益州镇是扬州镇最大的敌人”则已经由皮卡说明,那么在这里我就来论述一下为什么益州镇与帝国中央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帝国为什么会牵制益州镇。

 

首先从益州镇来看,按照皮卡给出的情报,我们可以推论出梓州(就是今天的梓潼,位于成都东北方向)节度使潘家明已经开始进军富饶的成都平原,得手后就将南并云南、北夺汉中。显然的,作为一个不依赖帝国中央武力保护的藩镇,益州镇必然要控制周围的战略要地来保障己方根据地的安全,如果潘家明有野心的话(从皮卡行文来看,他确实有)、还有可能将这些战略要地作为下一步扩张的跳板。而在北面,益州镇对汉中地区的扩张将会触动帝国中央的势力范围。

 

“汉中,美誉‘汉家发祥地’,北倚秦岭、南屏大巴,中部是汉中盆地。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必是秦蜀二地激烈争夺的地区。对于蜀地来说,汉中和江陵非常关键,必东据江陵,北守汉中,蜀地之险才称稳固,据江陵可全据巫山之险,守汉中可人据大巴山之险。其中汉中以其据地势之上游而尤为关键。汉中关系秦蜀两地,但是汉中易守难攻,得了汉中只是保证蜀地安全,对秦地影响虽然大,却还不如蜀地关键。”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潘家明对汉中是志在必得,因为这个地区不仅对整个蜀地的战略安全非常重要、更是直接关乎他的老巢梓州的安危,哪怕付诸武力、他也一定要控制汉中地区。

 

除了单纯的地理因素之外,秦岭、大巴山中居住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筹码。在帝国中央和益州镇的对峙当中,谁控制了汉中地区、谁就能掌握更多的通向周围山地的通道,进而掌握更多的与栖息在山中的少数民族的贸易机会。一旦帝国中央和益州镇的对峙转变为武装冲突,那么这些山民就必然会倒向与自己进行了更多贸易的一方,在帝国中央和益州镇能够投入的兵力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帝国中央必须应对其他方向上的威胁,如游牧民族南下入侵或中原藩镇;益州镇则需要征讨荆楚)、这些熟悉地理环境而且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将会对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这方面看来,益州镇必须控制汉中,否则侧翼不安、它不可能放心的远征荆楚。

 

那么,帝国中央有没有可能放弃汉中地区、以谋求同益州镇之间的和平呢?因为汉中地区对秦地的重要性低于对蜀地的重要性,帝国中央有没有可能为了从益州购买粮食或者单纯是为了求得南方的安全、而拿汉中地区与益州镇做交易呢?答案是否定的。

 

前面已经说过,位于关陇地带的帝国中央在粮食问题上受到极大的限制:汉高祖赖以夺取天下的关中粮仓在几百上千年的耕耘之后已经逐渐变得贫瘠、并且还受到小冰河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定都关陇的帝国中央还不得不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来对抗游牧民族的侵袭和中原的藩镇,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上的压力。因此帝国中央目前必须向长江流域的产粮区购买粮食来填补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中央将会安于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尔后就这样慢慢衰落下去,因为它仍然拥有“大义”的名分(虽然被大大削弱了)和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支军队长期对抗中原藩镇和南下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是有保障的,秦地尚武之风则保障了它的兵源),依然是有能力重整旗鼓、夺回主动权的。帝国中央只要控制了一个重要的产粮区,它就能自主维持政权和军队的运转、并且获得“收复失地”的力量,甚至于还可以用多余的粮食雇佣游牧民族作为打击各藩镇的先锋,这样就全盘皆活了。问题在于,哪个产粮区比较容易到手呢?

 

目前看来,长江流域的主要产粮区有三块(不算湖南广东,因为就时间节点来看这些地区开发有限)——扬州镇控制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安徽、浙江、江苏临近长江的地区)、荆州镇控制的江汉平原(今天的湖北省,还有湖南省的北部)、益州镇控制的成都平原。

 

进攻扬州镇控制的长江下游地区,显而易见是不可行的。因为距离实在是太远、至少要穿过整个河南,倘若帝国中央有能力完成这等远征,何必困守秦地?攻打荆州镇也不是个好主意,且不说鄂西地形复杂,就算能够顺汉水南下(这还需要水师,而陕西水师……容我笑一会儿先……)、占据江汉平原,帝国中央岂不处于益州镇和扬州镇的夹击之中?而攻打益州镇显然要划算很多,皮卡已经告诉我们益州能够动员的兵力有限,潘家明还要征服云南、顺长江进攻荆州,这当然就给了帝国中央很好的机会。因此帝国中央从长远来看是一定要消灭益州镇、夺取成都平原的,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蜀道艰险、行军不易。帝国中央如果不想拿人命来填蜀道,就必须保有一个有利的前进阵地。看一眼地图就知道,这个前进阵地目前来说就是汉中地区。此外,控制汉中地区就相当于控制了秦岭大巴山的少数民族,帝国中央如果想要不出动很多军队就征服益州、当然需要这些少数民族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帝国中央也必须控制汉中地区。这在战术上,也与“夺取汉中地区以自保”的益州镇构成了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是帝国中央一时无法远征巴蜀,汉中盆地同样也产粮食(虽然比不上长江流域的产量),丢失这个地区无疑意味着帝国中央的粮食缺口进一步扩大(拿围棋打比方,就是“被紧了一口气”)。

 

综上所述,益州镇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控制汉中地区把帝国中央的势力阻挡在秦岭以北;而帝国中央如果想要“中兴”,也必须保住汉中地区、为未来征服成都平原留下一块前进阵地。这两者的矛盾无论是从战略上来讲还是从战术上来讲,都是尖锐对立而不可调和的:要么是益州镇灭亡、要么是帝国中央在受制于人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双方毫无妥协的余地。扬州镇既然将益州镇视为现阶段最强大的对手,那么就应当利用帝国中央与益州镇之间的矛盾、鼓励帝国中央在汉中地区同益州镇对抗,以此来削弱对手。所以我认为此时秋静岳应当向帝国中央上表纳贡、同帝国中央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激化帝国中央同益州镇之间的矛盾。

 

为本层和第240楼申请长评奖励:@YoYo子 @秋叶、未尽 @Drakedog @苍云静岳

链接到点评
×
×
  • 新建...

重要消息

为使您更好地使用该站点,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