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英兵 发表的所有内容
-
忍了好几个星期之后,我还是决定简单说上两句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面,邱清泉有过这么一段台词: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该派一员虎将来镇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守门。今派一头猪来,眼看大门守不住。 邱疯子这段风凉话讲得很是尖酸刻薄,不过重点是讲到了:徐州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南京的北大门——从淮海战役的结果来看,徐州不仅是南京的北大门、更是淮北的枢纽,所以蒋介石投入了嫡系部队的中坚来保卫它、五大主力军扔进去了俩(除此之外,重建之后的第74军也扔进去了)。徐州守不住,淮河流域就难保;淮河流域失陷,南北决战中的南军就只剩下“临江一决”的机会、主动尽失。这是得到了淮海战役后战争形势发展的印证的。 在皮卡的小说中徐州对秋静岳的重要性,还超过现实历史上徐州对蒋介石的重要性——因为蒋介石的根据地在江浙,丢了徐州虽已极被动、尚有“临江一决”的机会;而对于根据地在两淮的秋静岳而言,丢了徐州就没有长江天险可充屏障。而庄昶珽麾下部队的战斗力还强于吴镇的正规军,那么庄昶珽一旦夺取徐州、秋静岳还怎么放心的向其他方向用兵呢(且不论李文优将来会不会东进)?难道又要以战斗力较差且没有强力攻城手段的吴军、去硬啃战斗力较强的庄昶珽部队据守的坚城徐州么(不同于越州,庄昶珽控制的徐州具有很大的战略纵深,秋静岳没法越过徐州去进攻庄昶珽的后方)?
-
这次的书评还是分为三个部分。 一、为什么要立即攻克越州、尔后救援徐州 我的选择是B选项,理由如下: A策是完全不可行的。俗话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吴镇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佯动作战都进行到舒州去了,到头来却在越州城门口停下脚步,这对士气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挫折。况且,刚刚归降的墙头草们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的,如果顾兴运发动反击、不能指望他们发挥多大作用;而留下围城的少数吴军恐怕也难以掌握主动权,届时顾兴运凭着手头五万军队、还真有可能把浙东的天翻回来。这样一来吴镇背后仍然插着一把钢刀,今后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如芒在背,秋静岳万万不可以重蹈夫差的覆辙。 【补丁:为什么鱼门雄可信、而浙东的墙头草们就不可信了?因为鱼门雄临阵投靠秋静岳后、面临着鄂岳和江西两处外部压力,不论他再投降鄂岳还是江西、对方肯定都打算先把这个反复无常的二五仔消耗掉,以此来保证自己能稳固的控制舒州这个战略要点。而浙东的情况则不同,顾兴运单靠自己是无法完全控制浙东八州的,浙东的墙头草们对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这些墙头草在顾兴运反击时只会袖手旁观、择胜而从。】 那么B和C两策的主要区别,就是去不去救徐州。我个人认为是应当去救徐州的,当然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补丁1:徐州的重要性】 早在第二十一章的书评当中,我就提出过一个这样的可能性:庄昶珽击败肖君铎后回师、说不定是为了日后突袭徐州而放出的烟幕。并且指出了徐州沦入庄昶珽之手的后果——吴镇的北翼将受到严重威胁。假如李文优在未来一二年中被贺良益赶出河南,他也有可能来投奔庄昶珽;这两只冬日里的刺猬若要相互取暖且不被刺伤,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庄昶珽让李文优驻徐州,既不必整日担心对方火并自己、又能相互呼应。只是这样一来,数万陈蔡强兵的压力很可能迫使吴镇将注意力全部转移过来、而长期无力向鄂岳或江西扩张,这当然是不利于秋静岳争霸天下的。就算徐州残破,但是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它还是淮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无论是庄昶珽还是李文优,占领徐州之后都能获得一个有利的前进基地、能够以此为依托向淮河流域自由出击。这对于吴镇控制区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补丁2:蒋新德能不能对付得了庄昶珽?】 答案显然是不能。从秋静岳自己对蒋新德的评价来看,此人不过一犬,论军事指挥的才能或者坚持战斗的意志都远远不及庄昶珽;从麾下军队的实力来看,庄昶珽分两次彻底消灭了肖君铎,而蒋新德一次都没能救援成功,说明庄昶珽在部队实力上也占有优势;从时机上看,庄昶珽刚刚获得一场大胜、收降了大量士兵,可以说是士气高昂,蒋新德则是被人偷袭、战争准备不足。由此看来,庄昶珽的胜算很高,秋静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蒋新德超水平发挥而守住徐州这一点上。 二、如何救援徐州 那么,刚刚经历苦战之后夺得越州的秋静岳,具体来说要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救援徐州,才能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至于蒙受重创呢?我们首先要分析庄昶珽会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来进行包围,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反制方案。 庄昶珽的围城战术:首先要强调的是庄昶珽兵力有限(蒋新德还能广发信使,说明庄昶珽没能把城围死),麾下大量降兵是不稳定因素。所以庄昶珽会利用亲军监押降兵在城北修筑营垒、以此为全军提供休整地点和囤积补给;以亲军监视降兵攻城、削弱徐州防御力;以手下大将率领机动部队在徐州周边地区游弋,伺机歼灭敢于救援徐州的部队、并为大营掠取补给;以小股游骑截杀徐州打柴的士兵。 【降兵不仅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差,执行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差,让他们驻扎在长围上包围徐州,恐怕很多人会私自离开岗位四处劫掠、甚至直接逃亡,所以必须以亲军监押。亲军数量有限,所以降兵必然被集中看管。】 那么针对庄昶珽的部署,吴军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案: 战役目标:以重兵救援徐州,为徐州开辟一条补给线、提高徐州城的防御能力,避免跟庄昶珽进行大规模野战。 进军阶段——吴军应以最优秀的将领率领精兵为前锋、主力部队紧随其后,让庄昶珽手下负责打援的将领不敢轻易截击。如果庄昶珽手下的将领打算来试探吴军的战斗力,则务必予以迎头痛击。 筑垒阶段——赶在庄昶珽收拢他的各路兵马之前,在徐州南门外能与城市守军相互呼应的营垒,保证徐州拥有一条稳定的对外通道。 对峙阶段——吴军大兵团在徐州城下同庄昶珽军主力展开对峙后,应迅速在徐州-宿州之间的交通线两侧构筑兵站营垒,掩护从宿州开往徐州的补给车队、防止庄昶珽派骑兵拦截(徐州和宿州之间不过相距两百里,这个任务很容易完成)。给蒋新德提供足够的粮食、燃料、防御设施、人力(最后一条视情况而定),加强徐州城的防御能力。 这样一来,庄昶珽再想发动会战的话,要么就得去攻击防御能力和士气都大大提高、而且有高大城墙作为掩护的徐州城,要么就得去攻击兵力占优、且有营盘作依托徐州做掩护的吴军。毫无疑问,这两者都不是上策、会给庄昶珽积累起来的实力造成严重的消耗,庄昶珽只能在粮尽后选择退兵。 虽然吴军的兵力要多过庄昶珽、还要供应徐州城的居民,但吴军在后勤上反而占优势。首先是因为吴镇盛产粮食、储量非常丰富,庄昶珽治下的山东却常年战乱、比较残破。其次是因为吴军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将后方仓库中的粮食用船只轻松快速的运到宿州(大运河徐州段是元朝才挖的)——宿州到徐州只有两百里,就是说吴军的补给线实际只有两百里这么短;庄昶珽的补给线则要从齐州延伸到徐州,至少有六百里(哈哈哈,看上去真可怜)……况且由于吴军重兵屯于徐州城下,庄昶珽也不能随便派出部队到处掠夺补给了、否则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此消彼长之下,必然是庄昶珽首先粮尽退兵。 三、从吴镇的特征看秋静岳应采取的战略 以川蜀、吴镇、幽州这三股“主角”势力而论,川蜀利在“良将”、拥有最优秀的战场指挥官,幽州利在“精兵”、强悍善战的女真骑兵称得上是最精锐的野战兵团,吴镇利在“数量”、拥有最充裕的粮草和兵源。 或许崇尚军事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奇迹的人们,会轻视吴镇的“数量优势”,认为这是“虚胖”而非“强壮”。但请记住,“以少胜多”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这种事情是非常罕见的、战争史上绝大多数的胜利者还是属于“以多欺少”一派。吴镇粮草丰富、兵力众多,决定了它经得起消耗、经得起损失、甚至经得起失败——昔年刘邦多次被项羽打得仅以身免,但他还是依靠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提供的粮草和兵员重新崛起,最后击败项羽而夺得天下。现在,吴镇产粮为天下之冠、还拥有充足的人口,跟据有关中的刘邦颇有类似。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这种“数量”上的优势呢?“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个不错的策略。这就是说,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秋静岳没有必要使用过分冒险的计谋、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争夺战术上的利益,而是要竭力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在“势”上压倒敌人。在杭州、在舒州、在越州、在徐州,我为秋静岳选择的策略都是争“势”,从战略上令敌人陷入不利地位、从而达到我方的目标。这种策略可能节奏比较缓慢,需要耐心的构筑营垒、耐心的进行对峙、耐心的运输粮草、耐心的相互消耗……但这正是以吴镇之长击敌之短。 @fby1999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长评求赏
-
“胡狼”式光束炮 定位:高级反装甲载具/攻城单位 科技需求:T3,高科技实验室 原产方:桑达克·奥斯特瑞尔·比派克公司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棱镜”式光谱炮 聚焦透镜 超静音低讯号引擎 特殊设计的伪装网和吸波迷彩涂装 信念:“如果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上路;如果你要走得远,就得找个同伴。” 背景: 对于非洲同盟来说,“中东军团”的毁灭和GLA的全面崩溃可谓是有喜有忧。喜的是,长期以来如同黑云一般压在自己头顶的GLA“黑非洲军团”,现在不得不给自己交上一份“买路钱”才能换得向西非狼狈逃窜的机会;忧的是,以强势的姿态在北非和东非迅速扩张的新华约远征军,看起来可要比“黑非洲军团”难对付上好多倍——非洲同盟的军事领袖们并不是靠坐井观天、妄自尊大而爬上将军的位置的,他们对新华约装甲兵团在两河流域碾碎GLA最强大的精华力量的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非洲同盟至少现在没有什么手段能对付那股无可匹敌的钢铁洪流。恐惧于不久之后就得由自己来面对这股力量的非洲同盟,立即开始着手研发新式反坦克武器来强化自己的地面部队。 由于非洲同盟的武器装备(尤其是技术装备)高度依赖于盟军的科技支援,所以接到“研发强力反坦克载具”任务的桑达克·奥斯特瑞尔·比派克公司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仿制未来科技公司的经典产品幻影坦克。尽管难以正面对抗新华约的装甲兵团,但威力强大的光谱散射炮搭配上隐形能力、还是让幻影坦克能游刃有余的施展伏击战术。遗憾的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桑达克公司发现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足、无力仿制最关键的光学隐形部件,这直接导致了仿制幻影坦克的计划流产。 无论如何,新式反坦克载具还是要造出来的。既然光学隐形部件无法仿制、难以施展伏击战术,桑达克公司就转变了思路:能否使得新式反坦克载具拥有射程优势、通过且战且退的运动战术来击败对手呢? 恰在此时,非洲同盟从未来科技公司手中获得了“棱镜”式光谱炮的技术、并据此研发出了黑鸢直升机。桑达克公司就将这款武器移植到了新式反坦克载具上,也就是“胡狼”式光束炮。车载版本的“棱镜”式光束炮被锁定为持续攻击模式,这使得“胡狼”式光束炮的射程超过了原版幻影坦克,能在敌方装甲单位开火前就攻击它们、攻击威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升。此外,虽然没有光学隐形组件,但“胡狼”式光束炮也装备了幻影坦克的超静音低讯号引擎、并使用了取自GLA技术的伪装网和吸波迷彩涂装,这让“胡狼”式光束炮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不过如果只有这些特点,那么“胡狼”式光束炮不过只是黑鸢直升机的地面翻版而已,在机动性不可能超出后者的情况下、性价比非常有限。桑达克公司显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成品,而是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改进:他们改造了取自黑鸢直升机的增效透镜,使得两辆相距很近的“胡狼”式光束炮能够把它们的能量汇聚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光束的射程和威力。这种“串联”式攻击能迅速烧穿最坚固的坦克的前装甲、也能在敌方高级防御设施的火力覆盖范围外发动攻击,赋予了非洲同盟地面部队一种强劲的远程火力支援。 由于这种独特的“串联”式攻击需要两辆相距很近的光束炮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桑达克公司便以习惯于成对生活的胡狼来为自己的新产品命名、称其为“胡狼”式光束炮。非洲同盟相信它将弥补巨犀式自行火炮难以对抗重装甲单位的缺憾,成为同盟地面部队抗击新华约装甲兵团的王牌。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胡狼”式光束炮的情报 昂贵——尽管没有装备最烧钱的光学隐形组件,但光谱炮、聚焦透镜和静音引擎一样价值不菲。由于必须凑齐至少两辆“胡狼”式光束炮才能发动威力巨大的“串联”式攻击,请在发动此类攻击前仔细斟酌。 低速——超静音低讯号引擎能大大降低“胡狼”式光束炮被发现的可能,不幸的是,这是以降低“胡狼”式光束炮的机动性为代价的。尽管比幻影坦克轻上许多,但“胡狼”式光束炮只能维持和幻影坦克一样的速度。 “串烧”——两辆“胡狼”式光束炮并排放列时,可以通过调整其聚焦透镜(F技能)的方式来施展威力巨大的“串联”式攻击、在敌人的射程外打爆重型坦克或高级防御设施。桑达克公司曾尝试将更多的“胡狼”式光束炮“串联”起来,但由于车距的原因从未成功过。 静止——在释放“串联”式攻击时,“胡狼”式光束炮是不能移动的,否则就会导致聚焦失败。
-
“斗兽场行动”始末 众所周知,伊朗暴动对战争局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西亚的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几乎都背离了GLA而投向新华约一方,这让GLA一下子失去了两个极重要的工业基地;战略上被完全孤立的南亚军团则投降了印度。不过,相对于这些战略层面的重大变化而言,一些相对比较“小”的扰动也在悄悄产生: 早在大战爆发前,GLA就充分的考虑了扰乱中国动员能力的难度——毕竟负责这一任务的“中亚军团”距离中国的核心地带实在太过遥远。因此,崔克斯博士(又译为斯拉克斯博士)在阿富汗的群山中藏匿了一个高度机密的生物武器研究基地,准备在“中亚军团”取得足够的进展之后,将基地内储存的生物武器释放到中国内地、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混乱。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GLA的预料发展,“中亚军团”的过早溃败使得崔克斯博士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机会——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这批宝贵而又强大的生物武器保留起来以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伊朗的暴乱完全打乱了博士的计划,“南亚军团”赶在耶路撒冷方面反应过来之前就切断了博士同生物武器基地之间的联络、并将它作为“投名状”交给了盟军——确切来说,是单独接受“南亚军团”投降的印度。 印度一直认为自己庞大的体量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自己为对抗GLA做出的贡献,同自己目前在盟军阵营中获得的地位不相匹配,因而它很高兴能单独接收这份礼品、以获得军事技术方面的额外优势。印军派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分队,准备在“南亚军团”的帮助下控制这个生物武器研究基地,获取其中的武器样本和生产技术。 不过新德里的这个决定当然不会受到盟军阵营领导者的美国的欢迎,华盛顿当局不能容忍一个仅仅起牵制作用的棋子有“升变”为同自己讨价还价的棋手的可能(无论这个可能性多低)。因此当CIA打入“南亚军团”和印度内部的特工发回了关于这个基地的情报之后,美国打算赶在印度人前面抢走或至少毁掉这个基地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也向阿富汗派出了一支特种部队,并将原本在迭戈加西亚基地附近执行破交任务的QP-71无人机航母战斗群调动到阿拉伯海北部海域作为接应。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谢菲尔德将军负责指挥这次代号为“斗兽场”的行动,计划派一支特种部队潜越“南亚军团”的封锁线、突袭并控制生物武器基地,夺走任务物品后搭乘倾转旋翼机返回QP-71航母战斗群。无论特种部队的任务是否成功,QP-71航母战斗群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轰炸彻底毁灭这个基地。 谢菲尔德将军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可在实际行动中情况出了偏差,印军出人意料的提前了他们的行动计划,“南亚军团”、印度分队和美国特种部队在彼此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生物武器基地外遭遇了——同时在场的还有生物武器基地的防御部队,这些狂热的忠于崔克斯博士的军官和士兵刚刚得知“南亚军团”背叛了GLA、正满怀怒火的准备复仇。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印度和美国都将此后的事情列入了最高机密——新华约甚至在三战结束后都没有在美国档案库中找到相关文件、也不知道参加此次行动的特种部队成员下落如何。人们只知道此后不久QP-71无人机航母战斗群对该基地所在地区打空了它携带的所有对地攻击弹药,将其变成了一片被完全烧焦的废土;而印度也用重兵隔离了整个地区、任何未经授权的人接近封锁线都会被立即射杀。 三战结束后,有传闻声称该基地的守卫最后释放了储存的生物武器,而且马上就造成了非常恐怖的效果、甚至震撼了美印两国的高层,这才导致了QP-71战斗群和印度军队歇斯底里式的反应。这一“神秘事件”因而成为了许多猎奇探险类小说和影视剧争相描绘的对象,它们浓墨重彩的渲染了美印特种部队被“从厚重防爆门保护下的幽深山洞中冲出的非人魔怪”血腥屠杀的场景,在广大读者和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其中最优秀的、以此次行动代号“斗兽场”为名的恐怖电影在流传到中国时,被负责翻译的民间字幕组恶趣味的取了个《怪物猎人》的译名。 PS: 同传闻一道流出的还有一段充斥着噪音、枪声、惨叫和不类人声的嚎叫的录音,内容如下—— A:我们已经撑不下去了,将军 B:将军,QP-71必须取消撤退行动、立即执行火力覆盖 C: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不会的,兄弟 A:还要等多久,将军!(A1)我们已经失去了一半的人,我们对付不了他们!(原文为them) C:我是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谢菲尔德,快救我的部下 B:我们不能冒险进入感染区,将军 A:(A2)他们不会来救我们了,对不对?将军 许多人质疑这段看似事发当日战地通话记录的录音的真实性,尤其是对于B的身份和他所说的“感染区”一词。
-
首先说明我的选择是A,也就是把鱼门雄放在舒州。至于做这个选择的缘由,就有必要分析一下目前舒州地区的形势。 一、为什么舒州目前不会爆发会战? 表面看来,区区一州之地集结了三大势力的十二万人马(还没算上鱼门雄自己的部队),真个是杀气冲霄、战云密布,好像马上就要上演一场大会战一样。假若秋静岳认为有必要在舒州同鄂岳江西联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或者判断鄂岳江西联军会主动出击攻打舒州,那么鱼门雄就必须马上被调走,因为这有利于吴军收编舒州守备部队、实现令行禁止。但是正如我们此前论证过的那样,秋静岳控制舒州的行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攻略浙东服务的、是要让顾兴运放松警惕,因而秋静岳绝不会真正的要在舒州展开决战(至少现在不会)。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联军会不会主动发起决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鄂岳和江西虽然组成了联军,但这个联盟的基础并不稳固——鄂岳和江西都想自己控制舒州,只不过是因为吴军的兵力超过了这两家中的任何一家、所以才仓促组成联军。倘若鱼门雄没有立刻投降秋静岳,那么这支联军说不定还会幻想通过兵力上的优势吓退吴军;但在鱼门雄迅速投降秋静岳之后,不同已经占据了坚固阵地的吴军进行一场大战、显然就不可能控制舒州了。假如联军在会战中获胜,那么联军中损失较大的一方就会受到来自另一方的威胁,不仅得不到舒州、连自己原先控制的地盘也会出现危险;假如吴军在会战中获胜,那么联军中损失较大的一方就可能成为秋静岳的下一个猎物。这就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王弘新和郭禹煕就不能像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时那样精诚合作呢?原因很简单,曹操当时已经明确提出要消灭孙权和刘备,孙权和刘备在这种境地下可以互相信任、摆脱囚徒困境;但现在秋静岳仅仅明确提出要控制舒州,而没有表示要进攻鄂岳或江西,这样王弘新和郭禹煕之间就不存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于是会陷入囚徒困境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得知鱼门雄迅速投降秋静岳、已经不可能不经一战就把吴军从舒州吓退之后,鄂岳和江西的联军的撤退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二、秋静岳如何在不进行会战的前提下、迫使联军尽早撤退? 当然,对于秋静岳来说、鄂岳和江西联军撤退的越早越好。联军早撤退一天,吴军就能早一天从舒州秘密抽兵展开浙东攻略、平灭顾兴运。所以秋静岳必须虚张声势、大张旗鼓,让联军产生“再不撤出舒州就会被吴军进攻”的错觉(因为联军摸不清吴军此来的真正意图,不知道吴军仅仅是为了控制舒州、还是打算跟联军会战、甚或进一步攻打鄂岳或江西)。有这样两种办法是效果很好而且具备可行性的: 首先是驻舒州的吴军派出大量骑兵侦察部队张开警戒幕、控制战场。这些骑兵侦察部队的任务是拔除联军在营地周围有利地形上设置的前哨、让联军的外围营地失去屏障和预警,逼近联军营地侦察其防御设施、窥探联军动向,袭击联军派出的侦察分队、将他们的活动范围尽可能的压缩到联军营地周围以防止其窥探吴军动向。吴军的这种行动进行的越积极,联军的侦察分队和哨位就会越向营地龟缩(本来就不想打大仗,所以联军不会打算在这种地方消耗宝贵的骑兵);联军越龟缩,形势就越有利于吴军发动会战;形势越有利于吴军发动会战,不想跟吴军会战的联军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就越想早点跑。 其次吴军要在舒州大量征集人力、组建新军。在联军的密探看来,吴军大肆扩充的目的无非就是获得更多的民夫和辅兵、以此来完成后勤方面的任务,这显然也是吴军要发动攻势的重要征兆。如果将熟悉当地情况的鱼门雄留在舒州负责新军的组建工作,就更容易让人相信吴军在舒州将有大动作——鱼门雄长期在舒州地区活动,熟悉地理民情,让他继续留在舒州组建新军能更高效的完成任务;从权谋的角度讲,将一个刚投降的将领留在他熟悉的地区而不调走,说明吴军在此地实力充足、不担心尾大不掉的问题。这会让秋静岳的舒州佯动作战显得更加真实。 三、鱼门雄留在舒州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弥补劣势 优势: (1)从舒州佯动作战的角度来讲,鱼门雄留在舒州负责新军组建工作能更好的骗过敌人的密探,使联军密探(或许还有顾兴运的密探)相信吴军将在舒州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采取大规模行动。 (2)从舒州新军组建的角度来讲,熟悉地理民情、跟流民打过许多交道的鱼门雄在完成这项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他自己能力出众,有利于让舒州新军更快的形成战斗力——毕竟我们都知道,吴军主力其实不会在舒州久留,那么在未来顶住鄂岳或江西可能发动的首轮攻势、坚持到援军抵达的任务就要由舒州新军来承担;舒州新军扩充越快、形成战斗力越快,吴军在西部战区受到鄂岳或江西的压力就越小。 (3)从鱼门雄本人的角度来讲,在舒州工作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把鱼门雄调动到常州,那么显然他建立的舒州军不能随行,他只能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为浙东攻略做民事上的准备,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如果把鱼门雄调动到泗州,由于庄昶珽目前没什么动静的原因,有点“投置闲散”的味道;如果把鱼门雄招入禁军,倒没有什么明显缺陷,不过不如留在舒州能得到更多锻炼——舒州的局势很紧张,但不会爆发真正的大战,让鱼门雄在安全的情况下见识一下数万人的大兵团如何运作、如何运营一个迅速扩张的城市(舒州作为吴军的西大门是必然要大力扩建乃至要塞化的),对他今后担任方面大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劣势及弥补方法: 主要的劣势是担心鱼门雄可能在舒州养成气候、尾大不掉。弥补方法是让鱼门雄专管军事建设,周宝臣负责召集流民和粮食生产,使此二人均向吴军的一名高级将领负责——要把舒州新军扩充到单靠本地的资财养活不起、必须要由吴地供应物资(粮食、甲仗、金钱、布帛等)的程度。 秋静岳要清楚的告诉鱼门雄和周宝臣:目前减少他们的实权是为了更好实行舒州佯动作战和浙东攻略而采用的权宜之策,如果他们能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为吴军战略的成功做出贡献,那么未来还是要进一步大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爵位、散官、待遇,以证明自己并不是空口许愿。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长评求糖,虽说才2300字有点少。
-
这半个月以来状态很不好,所以这次分析就容我弃坑一回吧 选B ——A容易过早吸引贺良益的注意力。倘若贺良益利用蜀军北犯的消息压制内部,就可以空秦地之兵而援汉中,此时决战对于蜀地来说太过行险。 ——C太缓,贺良益攻洛阳得手之后必然以河南为下一步军事行动的目标,为了遏制蜀地的发展及掩护自己的侧翼、就会策动邓咸平和穆恒昌的联盟,届时蜀军东进就会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所以选B吧,邓咸平刚刚在湖南消耗了一波力量、却只换来象征性的臣服而不能实际调动当地的资源;贺良益穆恒昌此时都无力干预何续东进。这是何续控制长江中游的最好机会。
-
像女仆咖啡帕露菲这样的,就有必要有剧情锁……倘若先推了夏海线还怎么走其他线路……
-
引用太占地方啦,我就 @fby1999 好了,记得把地图传上来啊,没有地图这分析别人看不懂的。 新的章节中,剧情从秋静岳在长江下游一隅之地的转战、而进一步拓展到了烽烟四起的整个天下。皮卡为我们揭开了幕布、用几条情报和一张地图为我们展示了群雄争霸的舞台。而本次的评论也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秋静岳下一步关于舒州问题的战术抉择,第二部分则是分析天下大势的走向。 第一部分:战术抉择 我选择B选项。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舒州是什么地方,以及它对于静岳来说有什么意义:舒州就是今天安庆市的前身,而安庆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的门户和锁钥——早在三国时期,庐江太守陆康就把郡治搬到了舒州的前身皖县(通俗点说,就是把庐州的军事行政中心迁移到皖县),袁术、曹操和孙策也围绕皖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更有名的一个战例则出现在晚清,曾国藩为了消灭以南京为首都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派他的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主力围攻安庆,无论是李秀成逼近曾国藩位于祁门的指挥部、还是陈玉成从江北直扑武昌,都没有动摇曾国藩围攻安庆的决心,乃至于最后陈玉成和洪仁玕调动大军拼死去救安庆、也在湘军的顽抗下功亏一篑,湘军和太平军围绕安庆展开的殊死斗争、正说明了它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极端重要的意义。对于静岳来说,控制了舒州就为自己在长江下游的地盘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进可以把舒州作为出击江西、湖北的桥头堡,退可以拱卫金陵(南京),所以舒州是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舒州易手的具体情况。舒州位于淮南、鄂岳、江西、陈蔡、宣歙等多个军阀控制区的交界地带,而能维持其独立性达二十余年,这之中固然有军阀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平衡的因素在,但也不得不说其知府周宝臣是个能人、对舒州有相当强的控制力。大家都知道,位于多个强大势力交界地带的中立区往往是比较混乱的、被军阀们赶出来的流亡势力很可能在这种中立区落草为寇,那么当年能抵挡陈蔡强兵的周宝臣坚持了二十多年、也没有像金陵马文威那样自我堕落,怎么就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鱼门雄手里栽了这么大的跟头呢?是的,战争史上有许多巧合、偶发事件,但秋静岳不能把舒州这个战略要地的得失、放在这种“鱼门雄只不过是碰运气才打赢”的判断上。所以根据我的猜想,很可能是鄂岳或者江西在背后作祟、秘密向鱼门雄提供支持来暗中夺取舒州,鄂岳王弘新嫌疑最大(毕竟江西正在忙着平定蛮人叛乱、而且把势力延伸到长江以北有可能被鄂岳和淮南同时视为眼中钉)。 针对这一情况,秋静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呢? 观望待变和任命鱼门雄为舒州主官是首先要否决的,因为鱼门雄既然很有可能是鄂岳或者江西的暗子,那么这样做的结果无非就是鄂岳或者江西巩固了他们在舒州的统治。如果秋静岳发动进攻,那么兵少不足以取舒州,即便兵多也有可能因为水师不如鄂岳而打成僵持、耽误对浙东的讨伐。如果把舒州问题留在讨伐浙东之后解决、而让鄂岳王弘新有机会巩固舒州,那么凭借他手上最强大的荆州水师、就能够长期把秋静岳按在长江下游出不了头——太平天国有防备完善的南京要塞可供退守,尚且被湘军把自己在长江下游的根据地打了个稀烂;秋静岳手上的金陵现在城垣残破人口不多,只怕王弘新轻易就能在长江上切断淮南和江东之间的联系、甚至依托水师的补给在长江南北岸钉下几个坚固的钉子也不无可能。那秋静岳争霸天下的计划等于失败,因为哪怕其他军阀干掉了王弘新,秋静岳也来不及收取荆州两湖的地盘、一样要被别人顺长江而下吊打。 那么,沉稳一点,借兵给周宝臣收复舒州如何呢?很遗憾,也不行。派少了兵未必足用,而且显示不出秋静岳对舒州志在必得的决心,王弘新很可能还是会发起军事冒险夺取舒州;派多了兵则将帅不合,秋静岳麾下将领未必服气周宝臣一个外人、而且影响已经决定了的浙东攻略。毕竟,借兵给周宝臣意味着还承认周宝臣在舒州的半独立地位,很难把舒州纳入到淮南军的防御体系中;而对鄂岳、江西而言,淮南军以“借兵”的名义进入舒州、意味着秋静岳也不想为了舒州大动干戈撕破脸皮,这种侥幸心理是不利于淮南军吓阻鄂岳、江西插手舒州事务的。 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开出比鄂岳或江西能提出的条件还要优厚的价码、招降鱼门雄,同时以水陆大军直扑舒州。鱼门雄原先是个籍籍无名的土匪头目(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他虽然是鄂岳或江西的暗子、但并不是那种长期悉心培养的精英,更大可能是临时被招揽),他能在鄂岳或江西没有出动正规军队、仅提供秘密援助的情况下,攻破战略要地舒州、赶走精明强干的周宝臣,说明这个人有一定的能力、善于抓住时机而且很有志向。这样的人值得秋静岳去招揽,而且地位更高、和贺良益关系更好的秋静岳,也拿得出比鄂岳或江西更优厚的价码来收买。如果鱼门雄不投降,那么只敢暗中夺取舒州而不敢公开行动的鄂岳或江西不会有什么胆量跟淮南军主力硬抗(毕竟安庆对秋静岳的淮南军更重要,鄂岳水师自保总还是做得到的),秋静岳可以用大军掩护周宝臣回舒州;如果鱼门雄投降,那么就另外给周宝臣一个地位高有实权的官职来收买人心(周宝臣的能力也值得这样做),而以大军掩护鱼门雄在舒州附近接收物资扩充新军。 可能有人要问了,你刚刚不是说派兵多了容易将帅不合、而且影响已经决定了的浙东攻略么?现在以水陆大军扑舒州,难道就不影响了么?这个问题问得好,它涉及到了这个策略的精华所在:以水陆大军扑舒州,是由秋静岳自己的将领率领的;而无论是支持鱼门雄还是周宝臣在舒州重建其防御体系,都是要让他们在秋静岳的大军掩护和物资支持下、自己迅速扩充部队,所以不用担心将帅不合、也不用担心鱼门雄或周宝臣反复无常(他们自己建立起来的部队需要靠淮南的物资供养,江西或鄂岳提出的价码说明他们只想也只能扶持鱼门雄为傀儡、而不可能接手他扩充的新军)。至于对浙东攻略的影响完全是正面的:秋静岳的淮南军出动水陆主力扑舒州,足以吓阻江西或鄂岳、使其不敢公开对舒州采取行动,那么淮南军主力到了舒州之后就可以使用金蝉脱壳的计策、乘坐回程的运输船秘密返回长江下游集结,在舒州仍然大张旗鼓、伪装成有许多军队频繁活动的样子。这样,浙东的顾兴运就会放松警惕、认为秋静岳这一手不是冲着自己来的,等到他发现真实情况就已经晚了——秋静岳的桥头堡杭州距离顾兴运的越州太近了,顾兴运来不及向浙东其他军阀求援以防守钱塘江、也来不及在越州积蓄足够的粮草,秋静岳完全可以用一支部队困住越州坐待其饿死、主力迅速扫平浙东其他地区。这样一来,浙东攻略反而能更早结束、并且损失更小。 【结合贺良益出兵洛阳的情况来看,作为贺良益的政敌、顾兴运肯定知道皮唐帝国中央已然时日无多了。那么他就有理由提前防备贺良益的盟友、秋静岳对浙东的进攻,这无疑会给秋静岳的淮南军进攻浙东带来不小的麻烦。但是,倘若秋静岳摆出“专力于舒州”这个完全合情合理的假象,就会使顾兴运放松警惕。表面上看来,把部队从大本营调到舒州、再从舒州调回浙东是疲于奔命,但却是麻痹敌人的好方法、水路行军也不容易使得部队疲惫。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未来秋静岳的淮南军同川蜀何续争夺荆州,也必然会利用长江水路调动部队物资,借出兵舒州的机会锻炼麾下官吏将士、使其熟悉利用水运输送人员和物资的工作,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附带效益。】 【关于打消贺良益猜疑、阻止鄂岳或江西直接出兵舒州的补丁:秋静岳进占舒州,可能会被此前的盟友贺良益认为是野心太大;鄂岳或江西公开出兵舒州的可能性虽小,也不能完全忽略。关于这两点,秋静岳可以采用的预防措施还是在贺良益身上做工作——贺良益出兵洛阳标志着他谋朝篡位的行动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因而要尽量消除皮唐死忠势力的影响。秋静岳可以向长安派遣使节,声称鄂岳或江西在舒州策动叛乱、意在牵制淮南军以声援浙东顾兴运。由于舒州对拥有强大水军和顺流优势的鄂岳、以及拥有鄱阳湖作为缓冲的江西的意义,小于舒州对位于长江下游的淮南军的意义,这个说法在技术上是站得住脚的;至于鄂岳或江西的意图是否真的就是声援顾兴运,并不重要,贺良益现在是最忌惮作为皮唐死忠的顾家的,就算他不相信秋静岳的说辞,也不会在这个当口上调和鄂岳同江西的关系、并怂恿他们进军淮南的,因为还需要淮南军平灭浙东顾家。而贺良益不跳出来做鄂岳和江西的中间人,这两拨军阀是不会相互信任、共同行动的,而公开单独出兵舒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二部分:天下大势 除了与秋静岳切身相关的舒州之变外,本章还通过几条情报提及了其他实力派军阀在乱世中的活动。这些与秋静岳目前状况只有间接关系的事件,却略微勾勒出了未来形势的走向,对它们进行一番分析、揣测下面可能发生的情节将会是非常有趣的。 本章提及的九条情报中,除了最后一条之外,对情节影响最大的当属贺良益即将出兵洛阳。从政治角度上来看,贺良益消灭郑王就是搬掉建立新王朝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而建立新王朝的举动毫无疑问会给天下带来强烈的冲击,许多人的心态和行动都可能由此出现变化;从军事角度上来看,贺良益控制了一支庞大而强悍的陆军、其军事实力在所有军阀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他将要进攻的洛阳是天下名城、位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河南地区(就是中原的核心地带)。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对河南、以及由河南辐射开来的周边广大地区造成极大的连锁反应,我们接下来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逐一分析。 首当其冲的是倒霉的郑王,除非出现贺良益暴死这类的意外,已经不可能有人救得了他了。从贺良益的履历来看,此人有能力(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有手腕(战略眼光、战术手段)有人望(部下、平民),并且实际控制了皮唐帝国中央、掌握其强大的正规军,虽然粮食方面是短板、但也有秋静岳这个尚算稳定的外援提供源源不断的接济。而郑王虽然也爱民勤政,但他已不具备大义名分、并且自身的硬实力也不足(经常被周边藩镇勒索),单凭一座洛阳城是守不住多久的,贺良益占领洛阳并回长安建立新王朝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次是河南的李文优,这个人可以说是河南地区最强的实力派,也是受贺良益入洛影响最大的人。因为他身上明明白白的贴了个“薛宗震叛乱余党”的标签,并且曾经被皮唐帝国中央军打崩过一次。所以出身帝国官吏将佐的藩镇是不可能援助他、甚至也不可能接受他的投降的,贺良益要是不打算让自己建立的新王朝落个千夫所指的下场、也一样不可能接纳李文优。所以李文优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趁贺良益攻占洛阳后急着回长安建立新王朝的机会,暂停跟穆恒昌的对峙、立即在河南展开扩张、控制足够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以应对贺良益登基后必然到来的打击。即便如此,李文优恐怕也很难逃脱从河南败走的命运,毕竟他在襄阳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了、积蓄有限,而河南又是强大的贺良益唯一的扩张方向、必然会全力进取。 反过来,李文优的河南攻略必然引起两个人的警觉。一个自然是未来打算进取中原的贺良益,他不可能坐观李文优在河南变得越来越强、成为自己东进路上的绊脚石;另一个则是镇守襄阳的穆恒昌,他跟李文优有深仇大恨,打了足有二十年时间、凭着襄阳坚城维持了平局,李文优在河南坐大、无疑是给穆恒昌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当贺良益回长安建立新王朝、暂时无力压制李文优的时候,他就会想到找穆恒昌来牵制李文优(顺便还能结个善缘,今后东进河南的时候不担心来自南方的威胁)。 但是单靠穆恒昌做得到这一点么?毕竟李文优曾四次围攻襄阳,这固然证明了穆恒昌守御有方、襄阳城高大坚固,但不也证明了李文优在野战中有优势、迫使穆恒昌只能采取防御策略么?而现在压制李文优是需要主动进攻的,贺良益一时之间也没法予以配合,穆恒昌就算被深仇大恨迷了神智、这种牵制一定能生效么?所以贺良益必然还会留有后手,其一就是解除穆恒昌在其他方向上的压力、使其能释放更多的力量对付李文优,其二是再找一个藩镇来牵制李文优。 先谈谈解除穆恒昌在其他方向上的压力的问题。除了李文优这个老冤家之外,穆恒昌还有两个方向可能出毛病:刚刚打赢了滇-安南联军的川蜀何续有可能出兵上庸,江陵邓咸平可能下阴手、让穆恒昌仅具自保之力。 何续要进攻上庸就要先夺取汉中,贺良益要解除这方面的问题、只需派援军支持汉中知府的防御即可,这点不足为虑。邓咸平方面要更麻烦一些,因为他和穆恒昌之间没有什么大的过节、但也互不信任,在面对川蜀何续顺流而下的进攻时、邓咸平可能怀疑穆恒昌的立场:如果他怀疑穆恒昌跟何续联手,那倒还好,因为这样他就不会去招惹穆恒昌以避免后者提前站队,只需要集中精力击败何续、就能迫使穆恒昌不战自退;但倘若他怀疑穆恒昌跟贺良益联手,那就非得先把穆恒昌坑的只能困守襄阳不可——因为即便是他击败了何续,穆恒昌有贺良益的支持一样会南下的捡便宜!而倘若贺良益支持穆恒昌对付李文优,就坐实了邓咸平关于贺、穆联手的怀疑。因而贺良益要想确保穆恒昌能有效的牵制李文优,必须解除邓咸平的顾虑、牵头组织穆恒昌和邓咸平之间的互不侵犯协定及针对川蜀的共同防御联盟。具体可使用的方法包括情报交换、军事部署相互透明化、加封官职爵位(由贺良益进行)、联姻、交换质子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如果仅靠穆恒昌就能把李文优牵制得无力扩张、那穆恒昌也没必要连续四次守襄阳了,所以贺良益还得再找个藩镇跟李文优作对。这藩镇一是要够强、能压住李文优,二是不能太强、免得该藩镇反过来吃掉河南成为新的绊脚石,三是要听从贺良益的号令行动、不反对出兵河南。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就是魏博镇的牙将曲宏:魏博镇兵精,对上李文优不会落于下风;魏博镇北面有镇冀丁家跟河东展万程牵制,虽然恒冀节度使刚刚换成丁从勋、展万程刚刚打败了代北节度使,一时不会对魏博镇动手,但魏博镇也不能无限制的在河南待下去、何况目前也还有潞泽节度使梁川洪前来讨伐;曲宏刚刚赶走乐知贤,需要贺良益在政治上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能太过违逆贺良益的要求。 不过,即便如此,魏博镇曲宏真的就会出兵牵制李文优、为贺良益火中取栗么?这不一定。贺良益想要拉拢曲宏,还需要别的办法,即诱之以利、胁之以势。诱之以利好说,承认曲宏的地位、加官进爵、经济援助等等,这些手段都好用。胁之以势,就是要向曲宏说明魏博镇的地位很危险、只有贺良益能帮助魏博镇度过难关。倘若我是贺良益的说客,我就要表达这样的意思: 魏博镇北方有两个强大的势力,一个是河东节度使展万程、他刚刚击败了代北节度使,另一个是镇冀丁家、他们刚刚完成了权力交接。如果魏博镇只想苟安一两年时间,自然可以不理会河东和镇冀的动向;但如果把眼光稍微放得长远些,就会知道这两家一旦收服了代北、稳定了内部,过不了多久就会开始扩张。河东和镇冀之间隔着太行山、交通不便,北边是荒凉的草原,河东的西侧是难以跨越的黄河、镇冀的东边是汪洋大海,您认为除了您所控制的魏博、和必然被您击败并占据的潞泽,这两家还有什么别的目标可以选择么?如果您现在帮助贺良益压制李文优,不久之后贺良益就能控制河南、在您对抗展万程与丁家的时候为您提供后援;而如果您放任李文优坐大,那么在河南与李文优鏖战的贺良益就只能遗憾的看着您被展万程与丁家夹击、而没有办法施以援手了。这中间的利弊还请您仔细考虑。 也不是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曲宏还是担心内部不稳、以及梁川洪的讨伐,而不肯向河南大举派兵。但这也没有多大关系,哪怕曲宏只是象征性的出兵滑州、汴州,对贺良益来说也足够了:如果李文优惧怕同魏博镇交手,那么他的北线就会出现一个大豁口、无法依托黄河组织防御,他占据的郑州将处于贺良益与曲宏的包夹之中、他的老巢陈州则暴露在魏博镇面前,李文优将不得不分散部署他的军队、极大拉长战线,贺良益在反攻时就能以洛阳为出发点、自由的攻击李文优的控制区;如果李文优真的进攻魏博镇驻守的滑州、汴州,那么曲宏为了维护自己在魏博镇内的声望、也将被迫同李文优展开大战。 【至于曲宏跟李文优唱双簧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一旦暴露将极大影响曲宏的声望、影响他对魏博镇的控制;就算贺良益没有抓到真实凭据,也可以暗杀乐知贤并把罪名推到曲宏头上、激起藩镇对曲宏的仇视。这对曲宏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损失,对贺良益来说则不是:毕竟只要曲宏不牵制李文优、那么曲宏的死活对贺良益进攻河南就没有多大影响。】 最后谈谈山东形势。淄青庄昶珽刚刚获取了一场大胜利,这个李文优的老同事老战友全歼了兖海节度使肖君铎的野战部队,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趁胜追击扩张地盘,而是在接受了徐泗观察使蒋新德的礼物之后回家了。能把厌恶“薛宗震叛乱余党”的皮唐军阀逼得遣使求和,说明庄昶珽获得的并不是一场“皮洛士式胜利”(意为惨胜)。那这只能说明庄昶珽即便打赢了还是无力在山东继续扩张,说不定已经达到了扩张顶点。庄昶珽原本是最有可能呼应李文优的扩张行动的人,但既然他目前在山东都没法扩张,就更不要提去河南支援李文优了——如果曲宏应贺良益的要求出兵滑、汴的话,庄昶珽支援李文优的可能性就完全消失了。话又说回来,庄昶珽回师只是为了麻痹对手、实际目的是要突袭夺取徐州这个战略要地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样他只能和李文优形成战略上的呼应而无法进行实际协同、并且离他的老巢太远。 【倘若庄昶珽真的要取徐州,对于秋静岳的淮南军来说倒是有点麻烦,北面的防御态势就要恶化了。因此秋静岳在贺良益击败李文优后,或许需要注意一下李文优、庄昶珽两个“薛宗震叛党”合流、向两淮逃窜的可能性,这有可能给淮南军造成新的威胁。】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六千六百字长评求赏,跟正文差不多长度的评论呢,我真佩服我自己2333
-
“湍流”ACV 定位:武装两栖运兵船 设计用途:反步兵/反驻军/反舰/运输 原产方:赫尔辛基卡雷欧气垫船公司 改造方:未来科技公司 量产方:战车工厂/军港 装备: >具有防弹效果的浮空气垫 >1.6m推进涡轮引擎 >六管格林机枪和催泪瓦斯发射器 >内藏”海妖”反舰鱼雷及声纳探设器 >三人座驾驶舱和开有射击孔的步兵舱 背景: 在北极能源争夺战时期被设计出来的激流ACV,虽然能轻易攻下那些由士气低落的俄军士兵防守的钻井平台或考察站,但在大战中却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运输步兵跟随装甲部队突击那些设防的城镇的时候,单靠一挺12.7毫米的勃朗宁机枪往往难以充分压制那些躲在坚固的建筑内部的敌人、而一发准确的单兵反坦克导弹却能让激流ACV连人带车化作一团火球。在经受了惨重的损失后,盟军内部出现了改装激流ACV的呼声,然而却总是被高层以“军费不足”的理由搪塞过去。 大战末期逃亡拉美的未来科技公司,像溺水之人一样、连一根稻草都想抓住,自然不会再顾忌什么“军费不足”而拒绝改装激流ACV。为了更好的压制那些装备较差但数量众多的墨西哥左翼武装,未来科技公司将改装的重点放在了陆战用火力系统上:原有的12.7毫米勃朗宁机枪被换成了同口径的六管格林机枪,火力密度得到极大提升;新增的催泪瓦斯发射器能在对抗没有三防系统的建筑物时为邦联军队赢得优势,当然新华约方面肯定不会赞同这些发射器里喷吐的、同GLA使用的化学武器在成分上高度类似的战剂仅仅是“催泪瓦斯”而已。 对武器系统进行大改装之后,未来科技公司又重新设计了激流ACV的船体。原有的尺寸显然不足以容纳更多的弹药和化学战剂,因而改装后的激流ACV体积变得更大。未来科技公司的工程师还给激流ACV加装了射击孔,这样邦联军队的步兵就能从车内向外射击了。显然的,未来科技公司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减少步兵下车作战的几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相同的破坏力,这与拉美邦联对红色墨西哥实施的袭扰战术是紧密相关的:邦联军队并不计较在一次战斗中歼灭多少墨西哥人民军的有生力量、而更在意如何以更小的损失造成更大的破坏:不论是军事目标还是民用设施,不论是武装人员还是平民,不论实体财产还是民心士气。 拉美邦联的全部军队在短时间内就换装了这种名为“湍流”的ACV改型,并将其投入到许多不同的战场当中:除了对红色墨西哥的南部地区进行袭扰之外,它还被用于扫荡拉美邦联内部的左翼游击队,特别是活跃在亚马逊河及其支流附近的红色武装——后者是在未来科技公司开发南美洲中部新能源新矿产后发展起来的、因而其营地往往不能离开城市聚落(基本上就是矿场和加工厂以及工人宿舍)或交通线(主要是河流)太远,湍流ACV可以通过河道迅速运兵击退游击队的攻击并突袭其营地。拉美邦联军队高度赞扬了湍流ACV所取得的战果,认为在这些成绩的对比下、机动性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削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湍流ACV的情报: 更猛火力——装备了六管格林机枪和“催泪瓦斯”发射器的湍流ACV能有效压制大批步兵,尤其是在对手缺乏有效防护的情况下。 建筑威胁——“催泪瓦斯”发射器喷吐的化学战剂不仅能杀伤平民建筑物中的驻防士兵,据信还能伤害具有更好防护的军用设施内的工作人员、将其变为“无人驻守”状态,当然这个速度要慢上许多。 额外炮火——现在湍流ACV内运载的士兵可以向外射击了,尽管他们并不能像多功能步兵车或多功能炮塔内的同伴那样享受加成,但这已经是个很大的提升。 有失有得——加装了更多武器和步兵射击舱后,湍流ACV的体积和重量都显著提升了,这意味着它现在需要更长的装配时间、行驶速度也有所下降。
-
人家指的是现在论坛这个回复机制,只要一引用别人的发言就会显示被引用者的全文,这就搞得非常不方便。 这次的选项很纠结……就我看来ABC三个选项全都是有很大问题的 先说A。吴越地区是一个整体,如果天下形势没有出现重大变化的话(注意这个前提),首先攻占浙东以稳固根本的思路是没有错误的,况且静岳受封“吴王”、在没有“越王”的情况下征讨浙东似乎也算出师有名。但从本章看来,浙东军力进攻不足、自守还是可以的。倘在进攻浙东时顿兵坚城之下、消耗过甚,那向长江上游的发展就可能出现问题——毕竟荆州以水师见长且战略位置重要,这是静岳未来攻略计划中不可避免的苦战。 【想要引诱浙东内乱不是不可以,但这种计略能不能成功是很难说的;且这种“犯上”式的兵乱,几乎必然引发大规模的劫掠破坏,浙东精华能保存多少就不可知了——当然啦,倘若静岳的目标只是浙东的肥沃土地,那这话当我没说。】 再说B。鄂岳地区对江东而言,其重要性是一等一的。不过至少在目前阶段,这块肥肉看得到却吃不到。秋静岳手下的水师很难同王弘新匹敌,尽管有了赵简这个带路党,也不能说就能弥补装备和兵员素质方面的差距。真实历史上完颜亮的优势够大吧?F2A的结果是什么呢?先败于陈家岛,后负于采石矶,这可是个惨痛的教训。况且,静岳的势力范围刚刚延伸到破败的金陵,而武昌距离金陵可是非常遥远,想通过奇谋妙计来进行闪击是不可行的,那就需要建立前进基地来囤积兵力和物资。可静岳现在连金陵的屏障舒州(今天的安庆)都没到手,遑论建立这样一个前进基地了(攻击鄂岳的最好前进基地在鄱阳湖,但这不可避免的会引发同江西的对抗,等同于一次树立两个敌人,实在不可取)。 【非得要不建立前线基地硬打?金陵到武昌多远?上一个“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的,是什么下场?不要以为静岳不读《三国志》】 最后谈C。至少在目前,C是绝对不能选的。大阿卡林省(即江西)土地贫瘠物产不丰,而且同静岳的控制区之间有山川相隔,不便于运粮调兵。加之静岳一方对江西的情况也很不了解,贸然出击不啻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然鄱阳湖是未来静岳必须致力于控制的区域,但现在劳师远征鄱阳湖的话,就有可能被鄂岳王弘新的水师半路摘桃子、堵住湖口痛打,岂不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跳出本章,从全篇的角度看看天下大势吧。中国地理有个特点,东西向有两大水系沟通、交通便利,而南北之间的地理阻隔就比较多了。因此,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南北较长时间对峙的情况,相对而言东西对峙在时间和次数上都要少些(另外俗话为什么说“买东西”?也是因为东西向交通比较便利的缘故,商贸发达,故云“买东西”)。无论是起家两淮的静岳还是举兵四川的何续,在稳固基本盘之后、同北方决战之前的扩张大致就是沿着长江水系进行的(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分别从两个方面印证了这点)。所以两湖、荆襄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对于帝国中央而言,两湖、荆襄的独立状态意味着自己的粮食供应不被垄断(即决不能被何续或者静岳拿到,哪怕为此牵头组织荆州共同防御联盟);对于何续而言,拿不下荆襄就等于一辈子坐困四川盆地(进攻关中意味着在山道上拼消耗,这对人力匮乏的蜀地来说是致命的;走汉中攻上庸,就会受到来自北方的侧击;所以想要攻略荆襄必须要趁荆州尚未统一的时候);对于静岳而言,拿不下荆襄就意味着……请参考朱元璋对陈友谅。所以,针对荆襄两湖的行动会引起很大的变数:帝国中央将在长江中游地带大力促成一个亲自己或至少是中立的共同防御联盟,或设法牵制何续与秋静岳对这一地区的行动(譬如说给江西郭禹熙更大的名分,让他更容易巩固内部、稳定手下的少数民族势力);何续和秋静岳则要设法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边缘取得一个稳定的前进基地、并在适当的时候促成荆襄的内战(弥补水师短板、争取进攻窗口期)。 虽然没有选择,但还是厚颜求赏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
又到了长篇大论的时节啦!首先说我的答案是选A 冬日以少数精锐押解大量战俘行军确实很冒风险,但这风险某种程度上是可控的。押解战俘行军主要带来的是两方面的困难:即行程拖长、物资匮乏,还有战俘叛乱。解决战俘叛乱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契丹中级军官及这个等级以上的领导人集中收押,所谓“蛇无头而不行”、缺乏有权威有声望的人带头集体叛乱就很难发动(契丹是游牧民族,其体制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部分士兵最熟悉的也就是这些军官了、彼此之间反而难以推举出可服众的威望者);另外就是把粮草和牲畜也集中控制(以牲畜驮载粮草、然后将牲畜用绳索连成一串),有人想要叛乱也难以取用给养和脚力。此外,草原大部队长途行军是非常依赖少数水源地的,因而往往有固定路线可循,女真军队可以一边撤退一边破坏污染这些水源地。契丹战俘就算大规模叛乱、也无法继续利用它们,最后必然还是溃散为无数小股、难以给投唐的契丹汗提供支持。 【编辑一下:楼下有人提到追击过程中有一成骑兵折损,依此否定带俘虏行军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损失的大头不是由严寒的天气造成的,而是追击所要求的持续高速行军造成的——女真骑兵必须在短时间内追上契丹主力,否则不仅有追丢的风险、自身携带的给养也会耗尽,这种强行军当然会造成相当的非战斗减员(掉队、伤病等)。但这在回程时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回程时无需太赶时间、也可以从缴获的物资中获取给养,合理的行程安排和充足的物资能够大大降低非战斗减员。】 说完了可行性,我们再来看收益,获得大量契丹战俘从战略上看,是有三个方面的长远收益的: 第一,女真人口少,经不住消耗。这些战俘无论是充作奴隶、还是收服后充作辅兵甚至战兵,都能极大缓解女真人力短缺的困难处境、使其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或军事活动。 第二,是有助于推动南进战略、防止女真内部出现“小富即安”的思想。真实历史上女真灭辽之后有许多功臣宿将甚至不愿意留在燕云、而打算携带抢掠来的金帛子女回故地,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让女真从渔猎/游牧部落发展为一个大的、稳定的帝国的,而只能让它迅速腐化(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骤然获得的大量物质财富不匹配)。而获得契丹人口的大量填充从主观上来讲可以促进女真统治阶层的野心/雄心、所谓“手握利器杀心自起”,从客观上来讲数量更多的部族和部族附庸也迫使女真统治阶层主动去获取更多的利益来供养他们。 第三,是有关将来的女真对新征服土地的统治问题。金灭北宋后迅速腐化和满清入关之后的迅速腐化(三藩之乱都是绿营平的)都告诉我们,社会制度落后的渔猎/游牧部落征服文明比自己更先进的地区之后、很快就会受到这种先进文明的冲击,冲击的结果无非是三种——被先进文明的生产力冲昏了头脑、以为自此可以无忧享受无尽的财富,然后迅速腐化堕落(金、元);学习先进文明的可取之处,融入当地社会(北魏,辽的南北面官制度也勉强可算);一边束手束脚的学、一边堕落(满清)。所以女真要想避免昙花一现的辉煌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帝国,就必须推动汉化进程。而推动汉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会遭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反对,女真统治阶层内部肯定有人想要守旧且不愿交出权力(女真这种渔猎部落联盟要想成长为帝国必须经过中央集权的过程)、这时候就能利用已经变得比较可靠的契丹力量来进行牵制;汉化过程中女真统治阶层作为一个整体不得不向汉族地主让渡部分权力,有契丹作为缓冲可以避免相比传统封建社会来说更加固化的阶层社会出现巨大动荡和反弹、还能防止汉族地主势力膨胀过快(反过来说,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甩锅给契丹)。 除了长远收益,有没有短期收益呢?也是有的。从个人来讲,完颜禾洛不是权力宝座的唯一竞争者(虽然从传统习俗上来讲他有优势),其他竞争者也各有长处,尤其是完颜禾洛威望不足、拥戴他的将士比较少。这一次追击契丹主力诚然立下了大功,但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可不是光靠胜利就行的,这需要赏赐来保证部下的忠诚、需要扩充自己的队伍来巩固部下的信念。这三万名契丹战俘(还有数量肯定更多的亲眷和海量的牧群,我没记错的话游牧部落迁徙时家属、牧群跟部队是一起走的)是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设法把契丹战俘转化吸收入自己的部族、还是干脆将其没为奴隶赏赐将士招诱盟友,都能大大增加完颜禾洛竞争权力宝座的本钱。而且,一旦南进战略正式进入征服并控制中原的阶段,这种全族大规模迁徙的经验就显得非常宝贵了。 从女真部族的角度来讲,是暂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整片草原的。正如同“大自然厌恶真空”一样,一大块游荡着各种部落的土地也不会长久出现权力真空,目前最有希望填补这块权力真空的人是契丹汗,他毕竟还有大义上名分和唐的支持(虽然完颜禾洛还不知道后者)。如果女真对战俘进行屠杀,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杀法,都会把仍然游荡在草原上的部落推到契丹汗这一边、让他的大义名分由虚变实、从软实力变化为硬实力。这显然是既无法亲自控制草原、又无法在草原上扶植傀儡的女真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女真不杀战俘,那么这些部落就会慑于女真的强大军力、而不会轻易归附刚刚吃了个大败仗丢光了本钱的契丹汗。 ================= 对了,写这么多字应该可以讨点赏吧233,顺便也求一下9月12日书评的赏 九月十二日书评求赏 @铃Beru @13312552 @用钢笔的人 @尤菲斯
-
解放者轻型打击车 定位:轻型支援载具 科技需求:T1 原产方:中国湖南国营9656厂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 14.7毫米高射机枪【三星后换装为防空导弹】 配有弹药存取单元的环形通用武器架 配有加宽防弹轮胎和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高强度金属制桁架式车体 信念:“及时可靠胜过华而不实。” 背景:在漫长的治安战中,那些“能一举奠定胜局”的决定性战斗几乎是不存在的,从军事上影响敌我力量对比的大多是随时都在发生的、双方都仅投入几个步兵分队的小规模冲突。坚固的坦克、强大的炮火往往不会或不能及时出现在这种战场上,步兵们只能依靠编制内的火力提高己方的胜率。显然,APLA需要一种比突击者坦克更普及、比冕雕无人机更廉价、比捍卫者运兵车火力更猛的快速载具,来加强自己的步兵班组、使其在小规模冲突中稳定的占据优势。接到了APLA方面的反馈之后,新华约开罗司令部结合苏军火炮机车和雇佣兵战斗摩托的经验、向中国湖南国营9656厂提出开发一款桁架式轻型打击车的要求,以便在小型战斗中为APLA的步兵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这款被命名为“解放者”的轻型打击车采用以高强度合金制造的甲壳虫类超轻型汽车底盘和开放式车体,可以在搭载重型武器及大量弹药的前提下、借助涡轮增压发动机提供的强劲动力长时间高速行驶。无论是伴随捍卫者运兵车共同作战,亦或是应友军请求单独前往交火地点提供支援,对于解放者轻型打击车的强大机动性来说都完全不在话下。并且由于解放者轻型打击车本身轻便灵活的特点,它也就能跨越各种陆地地形、在大部分时候抵达或接近己方步兵所处的位置。 徒步步兵难以携带的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是解放者轻型打击车为己方步兵提供支援时的主要选择,这款被称为“榴弹机枪”的武器能以很高的射速向将近两千米外的敌人投射一连串致命的高爆/燃烧/反甲榴弹。在这个距离上,通常单独活动的敌军步兵班组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来对抗解放者轻型打击车,而自动榴弹发射器却能用低伸弹道或弯曲弹道不留死角的覆盖射界内的目标。作为能换用多种弹药的爆炸类武器,自动榴弹发射器不仅能够对敌方步兵造成有效杀伤(无论他们的位置是开阔地、工事还是建筑物)、而且还能沉重打击对手的士气(“新兵怕炮”、难以反制、对建筑或装甲单位也有一定威力)。在冕雕无人机数量有限、难以配发给每个单独活动的战斗群的情况下,解放者轻型打击车的入役大大增强了APLA在小规模战斗中的力量。 14.7毫米高射机枪是解放者轻型打击车装备的另外一种武器,担负着为APLA步兵分队提供最基础的防空火力的任务。这种防空火力在正面战场上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够的,但在治安战中对付GLA的超轻型战斗机或无人机倒还绰绰有余。不过,随着“非洲同盟”逐渐统合它在东非的新控制区,APLA开始考虑为解放者轻型打击车换装防空导弹的问题。战斗经验丰富的车组已经开始用“红箭”式单兵导弹替换解放者上的14.7毫米高射机枪,以求在对抗黑鸢直升机时占据优势。 如果说突击者坦克是负责摧毁敌方装甲单位和坚固据点的重锤,捍卫者运兵车是负责保护步兵和平民、使其坚持到援兵赶到之时的坚盾,那么解放者轻型打击车就是切断敌人肌腱筋络、瘫痪瓦解敌方任何行动的匕首。或许让解放者轻型打击车换一个战场,它就会因过于脆弱的防护而被淘汰;但APLA擅长的就是在本钱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掘客观环境的有利因素以打造一个最合适的体系。正是在这个体系的支撑下,解放者轻型打击车能够不愧于这个光荣的名号、为解放非洲人民立下不朽的功勋。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解放者轻型打击车的情报 迅捷——对于小规模战斗来说,迟到的支援火力跟没有区别不大。解放者轻型打击车采用的桁架式车体让它能在强力发动机的驱动下飞速行驶,为步兵提供最及时的帮助。 猛烈——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对于绝大多数小规模战斗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决定战局的武器,小股敌人能携带的装备很难对它构成威胁,而它却能轻易摧毁小型遭遇战中己方步兵需要对付的绝大多数目标。 不足——解放者轻型打击车的14.7毫米高射机枪仅仅是为了解决小型步兵分队防空火力的有无问题,它很难对抗除了轻型单位之外的空中目标,并且为了保证射击的准确、高射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不能同时开火。 脆弱——尽管有高强度合金骨架和防弹轮胎,解放者轻型打击车仍然非常脆弱。只要敌人能将它纳入射程,就很有可能杀伤其成员、进而使其失去战斗力。请APLA的指挥官们务必记住设计解放者轻型打击车的初衷仅仅是更好的对付小股敌方步兵。
-
捍卫者步兵运输车 定位:运输/防御建筑物 科技需求:T1 原产方:埃及纳赛尔汽车厂 量产方:战车工厂 F技能:卸载步兵(车内有步兵时)/变形为可接受维修的碉堡(车内无步兵时) 关键指标: 五人步兵舱与碉堡转换设备 源自水翼船的干扰束发射器 源自牛蛙战车的近岸自动展开履带 源自史普尼克勘探车的可折叠式浮筒 信念:“绝不丢失任何一寸已解放的土地!” 背景: 常年战争让非洲大陆的许多地方秩序崩溃、动乱四起,当地民众饱受军阀压榨与饥荒瘟疫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劳伦斯将军退往西非之后,人民殷切的希望新建立的非洲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国家能够带领自己走出苦难。这也就是说,需要刚刚在新华约的支援下控制了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非洲左翼政党向各地派出工作组,打通交通线,运去救济和重建所需的物资,组织生产展开自救运动……在到处军阀匪帮横行、GLA残党骚扰不断的大背景下,这一切工作都必须得到APLA的有力支援才能顺利展开。 问题在于,尽管干部和战士充满热情与斗志、但APLA彼时仍然不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劲旅。它的装备大多是从GLA放弃的仓库中缴获的、相对于军阀匪帮和GLA骚扰部队而言没有压倒性优势,它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以新华约正规部队的标准来看也够不上训练有素。如果没有额外的有利条件,是很难指望APLA的小编制部队在野外或未设防的村落击败数量大大超过自己的军阀武装或GLA袭击队的——而如果想要迅速恢复辽阔的非洲解放区的秩序、将群众带离苦海的话,APLA偏偏必须大量派出连排级的小规模部队护送工作组和物资、前往散落各处的居民点。如何在不增加大量开支的前提下为小编制部队提供有效的掩护与依托、使他们能在野战中击退大股敌人的骚扰(或至少坚持到援军抵达),成了APLA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难题很快就被埃及纳赛尔汽车厂解决了。该厂的技术人员认为APLA需要的是一种“能快速抵达目的地、并立刻变成坚固掩体的载具”,于是设计了在后来几十年内遍布大半个非洲的著名单位——捍卫者步兵输送车。捍卫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在指定地点展开、变形成一座坚固的碉堡,步兵可以从碉堡内向各个方向射击、并运用碉堡内的工具对其进行简易维修与加固。这使得APLA的小部队无论在何时何地遇袭,都能立即获得一个可靠而稳固的阵地作为依托、抵挡敌人的进攻。纳赛尔汽车厂的技术人员表示捍卫者的设计思路源于苏联战斗工兵部队设置的临时碉堡,这种廉价的掩体保护了数不清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并无数次使他们得以击退数量远多于自己的敌人的攻击。 如果捍卫者步兵运输车的功能仅限于此,那么它并不能完全解决APLA面临的问题。一个坚固的碉堡或许是敌方步兵的噩梦,但倘若敌人拥有火炮甚至装甲车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如何,APLA步兵班组配属的车辆是不可能长久抵挡反装甲火力的袭击的,否则其机动性和成本将会高到无法接受的地步。纳赛尔汽车厂的相应对策是为捍卫者加装干扰束发射器,鉴于它曾是托德太平洋造船厂在盟国陆军和海军中竭力推广的对象、纳赛尔汽车厂现在可以从欧美的仓库和船坞中近乎无止境的免费获取这种装备(准确的说,是只需要付运费)。该举措不仅控制了捍卫者的成本,而且赋予它强大的压制能力,现在军阀或GLA的骚扰部队不能轻易用战车或自行火炮来对付APLA的工作组及其掩护部队了、尤其是在多辆捍卫者步兵输送车相互掩护构成一个完整的“临时据点”的时候。 为了让捍卫者步兵输送车能更广泛的为APLA所接受,纳赛尔汽车厂还采取了许多办法来提高它的性价比:为它装备来源于牛蛙战车的近地自动展开履带和来源于史普尼克勘探车的可折叠式浮筒就是其中之一,这两样装备赋予了捍卫者步兵输送车以极高的机动性和两栖作战的能力,并且它们还很便宜——因为经济原因而在战后大规模裁军的苏联很乐意节省下封存或报废战时生产过剩的载具的费用(用压碎起重机回收也需要成本)、把没来得及上战场就迎来胜利的装备平价处理给非洲同志。此外,沙包、电网、定向雷也是很受前线APLA战士欢迎的“土法改造”选项,纳赛尔汽车厂也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捍卫者进行了不少小改动、以使这些“土法改造”能更方便的进行。 自从五十年代末捍卫者步兵输送车开始大规模装备APLA、帮助非洲人民抵抗GLA的骚扰和军阀土匪的劫掠以来,由这种输送车改造而来的堡垒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矗立在新华约非洲解放区的每一个居民点内,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它的拥护者们挡住了无数次阴险的暗算或疯狂的袭击。无论是在东非的高原还是在西非的沙漠,无论是在几内亚湾的海岸还是在摩洛哥的山巅,捍卫者步兵输送车和车内手握钢枪的APLA的战士都在雄壮的向世界宣告: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派出一队走狗就能肆意宰割人民、涂炭千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非洲人民将坚决保卫他们的自由和每一寸已经解放的土地!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捍卫者步兵输送车的情报: 畅通无阻——捍卫者步兵输送车能以很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很少受路况或水障的阻隔。除非预先准备充分,否则很难成功伏击一支由捍卫者组成的车队。 立地生根——尽管有着变形为碉堡后不能重新回到机动状态的缺陷,但捍卫者步兵输送车在固定状态下大大提升的防御能力足以弥补任何因此产生的疏漏。而且在机动状态下无法对外射击的车载步兵,这下也能在备有三防设施的碉堡内尽情向外开火了。 先发制人——变形为碉堡后的捍卫者不必再担心燃料问题、可以把全部能源都集中供给干扰束发射器了,这让它的火力覆盖范围比机动状态下更大。兼具摧毁这种碉堡的威力与避开这种碉堡的干扰束的射程的单位不能说少,但GLA“装甲游击队”和军阀土匪能装备起得却并不多。 仅限地面——虽然具有两栖能力,但由于变形为碉堡的过程中载员舱内不能有人,所以捍卫者没有在水面上变形的能力。不过在APLA看来这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缺陷。
-
这要看执行的是什么任务了,譬如说需要在荒野地带活动、那么就要装备适宜的行走机构(如履带),如果要对付的是坚固建筑、那么就要装备足以击破其墙壁的强大火力等等……很难一概而论。毕竟,人可以根据不同任务更换装备,机器往往很难做到。或者说,开发一种“积木式”的机器人也可以,即一个通用框架搭配可更换的武器/行走/护甲等配件,但这对于设计上的要求就很高。 如果说独立作战的话,泛泛而论主要还是提高AI、至少近似于人吧。前面提到的俄罗斯哨兵机器人倒也是可以独立执行要地防卫任务,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
如果这里的“自律兵器”指的是那个最后被步战车撞到水里的大家伙的话,我的回答是具备可行性和实用性。但是可以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该兵器人工智能的发达程度,以及它的构造是否能适应战场。 从电影中反映的情况来看,该兵器在索敌(包括分辨敌我)、寻路、抗干扰这些方面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它难以应对突发情况、只能机械的执行命令:这主要表现在它被仅仅一个步兵目标引离核弹(毫无疑问那是此次任务的主要保护目标),并且为了追杀该目标甚至无视了步战车的表现上(如果该兵器有音响/震动接收与识别系统的话,它不可能发现不了正在接近的步战车;如果该兵器压根就没有安装这类系统,那么这说明它的观察能力不符合战场要求、根本就不能脱离步兵的引导,但影片中又没有表现出步兵对该兵器的指挥或引导)。这说明这种智能等级的兵器只能执行最简单明了的任务,譬如射杀位于攻击范围内的一切没有特定标记的活物之类的,其用途限于要地防守——事实上,这正是2016年11月《俄罗斯报》所报道的俄军机器人哨兵正在执行的任务,即守卫卡卢加州的战略火箭兵固定设施。 从构造来看,该兵器的优点在于射界广阔、火力较强、能抵挡步兵通常装备的武器的攻击(包括单兵反坦克导弹)。该兵器主要依赖机械足或轮子进行机动,这决定它很难远离道路或平整过的地面活动(从该单位的高重心来看,急转弯和状况糟糕的地面对它来说都是很大威胁,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这个速度上有明显优势的兵器居然那么久都没追上一个在没有助力机械帮忙的情况下负重逃跑的步兵)。该兵器比较适合于巷战,在装甲部队容易受到来自上方(高层建筑)、侧翼(街道两旁)甚至下方(临街地下室)攻击的区域,取代坦克或装甲车成为伴随步兵前进的火力支点。但它目前装备的武器尚且不能完全取代坦克或自行火炮的主炮执行支援任务(也就是说,火力不足),而且在巷战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它必须依赖步兵的指引、并且不脱离步兵班组的战斗队形。
-
说起来,我偶然在龙空上看到有人评我的设定。这倒是让我有点惊讶了,没想到这设定还能传那么远,我原以为是仅限于红警3贴吧以及另外两个我也放了连载的论坛的(都是小众论坛)。不过,这评论有些地方还蛮有趣,颇反映了一些民族主义者的心态——甚至有时候,也反映了我在写这个设定早期的心态。譬如说吧,该评论者对北美战事的设计很不满,认为苏联解放美国精华的东海岸、中国解放美国比较贫瘠的西海岸是“粉苏粉过了头”‘、“没有体现中国在新的大战中的主导地位”。不过我设计这一段的时候并没有如他想的那么多,其实就是个简单的地理原因:中国离西海岸近,所以去打西海岸;苏联离东海岸近,所以去打东海岸。倘若按照这个评论者的逻辑,那么西欧在二战时是欧洲的精华、英美盟军占领的德国西部地区也比苏联占领的德国东部地区更富庶人口更多……难道说斯大林是“粉美粉过了头”、“不想体现苏联在欧战中的主导地位”么?难道为了不“粉苏粉过了头”、“体现中国在大战中的主导地位”,就要让中国学习日俄战争时候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还有黑海舰队)一样、派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绕过大半个地球去进攻美国东海岸么?或者说是要东海岸干脆不打了,等中国从西海岸一步步推过去才“体现中国在大战中的主导地位”么?这结论我以为是荒谬的。当然话又说回来,关于“中国在大战中的主导地位”是确有必要一谈的,这跟民族主义与否无关(虽然该评论者指责我“无脑黑民族主义”,不过本帖开端说的很明白、这设定就是为了嘲讽EA与西木的反共设计而开的,那么源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其中的极端民族主义——于适当的阶段内自然也在嘲讽之列),而涉及到了对设定中的客观形势的判断。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在大战中在本阵营内起主导作用,尽管它如新苏联一样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共产主义者和民族资本家在一定阶段内的联盟(所以必然的战后要出现清算、要有个“谁在中央”的问题),在三战的三个阶段中,这个主导作用可能由于部分时段的设计尚未完成而存在的不那么明显,但确实毋庸置疑的。在战前和2047-2049年的俄国革命阶段,中国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建立新共产国际和支援俄罗斯与东欧诸国的左翼政党上,以及战争爆发后派遣大量志愿军支援左翼革命者这一点上,这点在较靠后时期撰写的兵种设定里有着越来越明确的表述。当然,由于苏联革命战争东线篇还没动笔,可能表述的还不够明确。在2050-2054年的反GLA战争中,中国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支援苏联重建和西征上。革命热情代替不了现实,苏联的恢复物质上主要依赖中国的援建,我想这对于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而西征的目标是GLA的心脏中东地区。苏联在这个阶段的初期,还限于在高加索和中亚方向上规模较小的辅助性质的作战;即便是在这个阶段的中后期于东欧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行动,也是建立在GLA在欧洲的主力全力对抗西线盟军的基础上的——毕竟,GLA的战略我表述的很明白,同时反对“东西方帝国主义”、而认为欧美帝国主义是更强的敌人。在2054-2058年对盟军的战争中,中国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支援各新解放国家和地区的重建、几乎是独立的摧毁日韩同盟、最终完成西征而粉碎GLA、以及最后远征北美上。苏联在这个阶段的前半期主要是在中欧静坐,在南欧、中东和远东采取牵制性攻势,西欧的解放主要是“政治仗”的胜利、促成了盟军内部的分裂。谁发挥的作用更大、或者“庸俗”一点说谁的“功劳”更大,想来是不难判断的。至于设定中各势力的力量对比和现实不符,我只能说现实世界北极没有比中东还丰富的极易开采的油气资源、世界各地也没有既能促进材料学进步又能充当能源的新矿产、更没有超时空传送仪将军刽子手未来科技公司神罗心灵研究中心超能波毁灭装置……
-
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设计用途:攻坚/运输 科技需求:T3高级许可,高科技实验室 原产国:南非 制造方:桑达克·奥斯特瑞尔·比派克公司 量产方:战车工厂 关键指标: 爆破式扫雷器 主动防御系统 经特殊设计的复合装甲 六个分别排列于车体两侧的多功能步兵舱 背景:即便在以装备简陋而闻名的GLA阵营中也算不上“富裕”的“黑非洲军团”通常不喜欢一上来就同敌人硬碰硬,他们总是设法先消磨敌人的斗志、然后再对疲惫不堪的对手施以痛击。“非洲同盟”无法一下子消除“黑非洲军团”拥有的广阔纵深、因而只好从自己的装备着手来破解对手那令人烦躁的袭扰战术,这催生了同盟陆军的装甲核心——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脱胎于未来科技公司设计的重装战斗要塞,这两者具有共同的设计理念,即为前出至敌方控制区纵深地带的步兵班组提供一个移动基地、增强其独立作战的能力。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拥有的主动防御系统和复合装甲能有效的保护它自己以及它搭载的步兵,具备三防能力的多功能步兵舱不仅可以为驻守在内的步兵班组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以保持其战斗力、还有助于他们从舱内向外射击时更好的发挥火力。 将对手拖入自己的预设战场只是“黑非洲军团”袭扰战术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要由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圈套炸弹(简易爆炸装置)、火箭弹和雷场来完成。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除了使用主动防御系统和复合装甲来抵抗这些攻击之外,还能采用更积极的手段予以反制,即以爆破式扫雷器发射爆破缆、诱爆敌人设置的圈套炸弹或地雷,迅速开辟出一条可供大部队前进的安全通道。倘若GLA用冷枪或火箭弹进行骚扰,那么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的爆破缆也足以进行覆盖式打击、将敌兵和他们依托的建筑/工事/坑道一并毁灭。 由于所处具体环境的不同、也由于桑达克·奥斯特瑞尔·比派克公司自身的技术水平有限,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较之它所模仿的重装战斗要塞而言还是有诸多不同和不足的:在防御力方面,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的装甲更多考虑的是应对圈套炸弹和火箭弹,在防护大口径直射火炮或能量武器方面只能说表现一般,因而需要尽量避开敌方重型反装甲载具或高级防御设施(不过“黑非洲军团”本身也甚少拥有这类东西);在攻击力方面,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无法分别设置它的六个多功能步兵舱、因而只能同时搭载一类步兵班组,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较低;在布局方面,为了避免以爆破式扫雷器取代遥控武器站的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出现火力死角,六个步兵舱被分别置于车体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车体前后方各有两个仅对准前方和后方的舱室,左右两侧则各有一个),这使水牛式重型反伏击车在一个方向上最多只能发挥两个舱室的载员火力。 在“非洲同盟”假借“加丹加部族联盟军”的名义、运用步步为营的保守战术第二次入侵刚果时,水牛式防地雷反伏击车通过实战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充当步兵班组的活动掩体和战力增幅器,还能很好的扮演火力支援的角色。它抛射的爆破缆在对付敌军惯用的障碍物和沙包战壕时都表现得很不错,并且往往可以有效破坏隐藏在重重掩体和厚厚土层之下的地道网络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压制并破坏敌人防线的效率、还能阻碍对手通过地道网络系统调动预备队。在长达一年多、几乎把维加将军逼到山穷水尽的第二次刚果战役的过程中,水牛式防地雷反伏击车证明了无论进攻还是防守、它都是件对付源自GLA阵营的轻装部队的利器。不过,没人能保证它在对抗其他类型的敌军部队的时候也能发挥的如此出色。 作战摘要 战场侦察已经证实了至少以下几点关于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的情报: 稳定前进——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能有效保障“非洲同盟”在充满未知的敌方控制区上安全行军,除非同盟军的侦察系统无能到了连高威胁的大型目标都发现不了的地步。 全向覆盖——桑达克·奥斯特瑞尔·比派克公司对自己的遥控武器站不是很有信心,所以改动了多功能步兵舱的位置、确保它们较小(相对未来科技公司的原版而言)的射界能相互覆盖不留死角。 难以混搭——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并不能像它的原版、重装战斗要塞那样,根据搭载的班组的配置随意更动其多功能步兵舱,一辆水牛式反伏击车只能搭载一种步兵、而且也不能通过搭载工程师的方式实现自我维修。 适材适所——的确,多功能步兵舱的位置使得水牛式重型防地雷反伏击车无法集中搭载步兵的火力、缺少诸多稀有金属的复合装甲也挡不住强力反装甲武器的袭击,不过在对抗“黑非洲军团”或者NOD兄弟会的战斗中会有多少目标值得被集火、又有多少强力反装甲单位呢?
-
久违的更新和投票,首先庆祝一下皮卡老树发新芽、春风吹又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虽然皮卡不保证能更新多长时间,但有总是比没有好么!还有期待文中活跃的主角和文外活跃的观众们在皮卡长出来之后继续活跃哦 其次说选项,这次我打算选A,理由如下: 静岳的目标是争霸天下,而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有一个稳定的、政令通畅如臂使指的根据地,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人力、金钱。也就是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一片萧条的控制区、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资源集中于大户而不是政权手中的控制区,都不是可以接受的选择。在攻打杭州的过程中,频繁的民变已经给静岳敲响了警钟、拆灵隐寺以攻杭州的手段也迟早会刺激到以佛寺为代表的地方土豪,如果不集中精力稳定内部事务、那么一场席卷数州的民变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当然,要平息这种程度的民变,对于静岳麾下的大军来说并不为难。但民变只要发生,就必然会严重削减原本可为静岳所用的人力物力、干扰生产活动。远的不说,刚刚攻占的、曾饱受张庆和“坚壁清野”政策荼毒的杭州的重建工作就要受到影响;且原本向浙东或者金陵用兵的军事部署也会被打乱。处于“进攻顶点”状态下的静岳完全可以先稳定内部,让自己的政权朝着“正向滚雪球”的方向前进、做到占一地稳一地越打越强;而不是急于扩张、用自己仅有的几州基本盘支撑越来越大的新占领区维持工作和必然随着战事扩大而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这样做的下场就必然是像柳宗元在《蝜蝂传》中描述的那样、自己把自己拖死。 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扩张的方式取得补偿、从外部“进补”来解决攻克杭州后秋静岳面临的“内虚”问题呢?是有可能的。但从目前的形势而言,B和C两个选项都不是很有利: 浙东富庶、军力却弱,攻下它们想来不难,而且还能借机弥补“内虚”,看起来是很好的选择。但浙东诸州富庶,并不意味着这些资源掌握于官府手中、而更有可能是掌握在当地世家大族手中(所以浙东诸州的军力才弱,否则如此富裕的官府在乱世、就是靠钱砸也至少能砸出一支足以自守的部队)。静岳攻下浙东诸州,要想征集到足够的资源(物资、金钱、人力),也还是要搞度田料民、在土豪口里夺食。那么与其在人地两生的浙东诸州这么搞,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主场这么干呢?况且如果在秋收时进军浙东,从静岳自己方面说、在未能充分重建的领地上征秋税就成问题(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从浙东诸州的角度讲、难免造成“同仇敌忾”(不仅是各州之间的联合、还包括官府和地方豪族的联合)的气氛。那么为什么不沿用曹操借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的故智,先让浙东放松警惕呢? 相对于辽阔的浙东八郡而言,马文威的势力范围就小得多了,不过是一个金陵外加两个残破的郡(只有一县之力)。静岳的计划则是夏日出兵、因粮于敌,减少己方的消耗,若说要打是没有打不下来的道理。不过,马文威治政昏乱、沉迷享受,在秋静岳行险进攻杭州时也没有利用他麾下强大的水师加以牵制,这就说明此人无进取之心、不会主动干扰静岳的行动。刀剑再锋利,一个婴儿也无法以之杀死一个有准备的战士;金陵的位置再险要、水师再强大,马文威没有进取之心的话也就无法以之威胁静岳的控制区和交通线。那么对于秋静岳而言,较之于马文威那微弱的“安全威胁”,难道不是生死攸关的内政问题更加重要么?但倘若静岳在夏日进兵金陵,就不能指望马文威依然毫无动静、坐以待毙,他在持久战中很可能利用水师的优势袭扰静岳的沿江控制区,甚至勾连静岳控制区内的地方土豪起而作乱。这不仅会让军事行动本身平添变数、甚至还会扩大经济上的缺口——因粮于敌意味着不能指望从马文威的势力范围“进补”来填充“内虚”…… 综上所述,我认为A是更好的选项。度田料民可能显得比较保守,但却打牢了基础,增强了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可动员的资源、提供了培养更多官吏的实践机会,这会让静岳进行下一步征服的时候更加顺利、也能更容易更快的消化新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