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办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行业都是"发展"与"萎靡"循环往复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远高歌猛进的。咱们自己的GDP神话的破灭,不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么,也需要停下来喘口气。所以适当的予以扶持,坐等行业自行洗牌,只要不把这块蛋糕全部仍了,还愿意拿动漫当支柱产业之一,交给市场自然会搞定。
高清本身没错,追求享受这种欲望是人类的本性,因此这也只是推高成本的一个原因(虽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但追根究底,问题出在行业饱和,用我们近些年常说的一个词就是“产能过剩”。
11区的阿宅就那么多人,蛋糕就这么大,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即使以出口消化掉一部分产能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何况他们意识里还有种不屑与外国为伍的感情。(好吧,我说的主要是天朝。欧美那些国家虽然有出口,文化上的差异又导致销量并不理想)
当这行业撑不下去的时候,该倒闭的倒闭,该转行的转行(当然也会有不少人因失业而自杀,没办法)。之后剩下来的就能分到更多的蛋糕,出来的产品也会更好。收益一好员工待遇什么的自然也就上去了。“经融危机总是伴随着商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往近了说:咱们自己的制造业近些年不也是很不景气么?死了一大批小工厂之后,带来的却是某些企业的转型与技术革新,反而赚了大钱。
动漫也是个产业,所以性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正处于洗牌的关头,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痛得很。
至于3d人模,不是欧美常用的手法么?
11区动漫的精华在于人物的表情,一个眼神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我最喜欢看的是漫的人物的眼神,就像活着的一样。所以黑化才只存在于日式动漫里...恩,一定是这样)。
而这种细腻的表情想用人模来代替是非常困难的,太过平淡或者太过真实都不行。因此像乐园追放这部做成3D的动画,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对表情的刻画。
然而这恰恰也是日漫的致命缺点,想走欧美那种风格的都不行。毕竟美式的主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因此大大咧咧一点也没什么关系,观众不会注意小细节的。不过成本就天差地别了。
<白箱>里有个我个人觉得挺经典的情节:
原画师在绘制一幕阿利亚刷牙的景象,表现出“刷牙-->牙痛-->吃惊”。正式播放时合计只有1~2秒的这一幕,在欧美作品里只需要把牙刷塞进嘴巴里,然后嘴巴张的老大就行了,对吧?
不过这位画师画了厚厚一本,这还不算,画师翻来覆去都觉得这个镜头有点突兀,很不自然。
后来是受到了前辈的指点,又从中多补了一张图,在表现“牙痛”的时候加上了“微微低头、抿嘴、紧闭眼睛”,才变的非常自然,很完美。但成本也就自然高上去了....
日漫是用卡通的方法表现真实,美漫是用真实的方法表现卡通...前者的成本一定高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