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心理治疗上,找出“行为”与“实际”差异的确是寻找病根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说,患者声称爱老婆,却送出去绿,那么原因只有大多数场合是两种:一,说爱对方只有欺骗的说辞;二,爱对方却干出这种行为,心理创伤可能与之相关。下一步观察目标,就从两者中偏向哪种可能,稀有选项才考虑精神分裂症。
然而,无职并不需要动用心理学。如果理由充分,那是叫水到渠成,而不是人格断层。
你可以发现到,我经常用的词是“一路上没有”,“一路上没有”,也就是说,角色的性格行为理应随着故事发展,但作者并没有展示出这种行为的连贯合理性。即使事后补充都不完美,更何况顺向观察。
故事的好与不好,是不能依靠知晓后面设定再来断定故事合理不合理,而是必须依靠当前的情报来判断合理不合理。不要忘记,之前被保罗人渣的时候,主角还自己反省没做好,而这里母亲尚未正式平安,他却不去救人,仅仅一句保罗去了,这是完全说不通,完全达不成作者到当前为止塑造出来的主角情况。
老实说,主角在母亲依旧失踪的这种情况下进行轻小说式读书本来不是好情况,不管主角知道不知道,都是坟头蹦迪的行为。但真要找理由,真去给理由铺垫,借口真是要多少有多少,可作者做得真是不及格。
我看任何作品,都不会因为喜欢而不愿意去承认缺点,事实上,我喜欢的作品,我都会找不足的地方,所以我既能把感情放入作品的同时,不因个人喜好而无视问题与亮点。不过说实话,我真不觉得无职有多优秀。冒险水平一般,角色成长不明,人性在我眼中就更不用说了。或许的确吊打近些年不少的网文,但对于从很久前就开始看小说的我来说,真没亮点,属于勉强过得去的作品。